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2-12-23 10:47:00

序论:在您撰写朋辈心理辅导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第2篇

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体系;建构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朋辈辅导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事物,朋辈辅导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面临:朋辈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朋辈辅导员无法及时提供异常信息、朋辈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等众多问题。有声有色开展好朋辈心理辅导,发挥好同龄共振效应,需要我们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 人员选拔与聘任体系

1.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个月,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作为班委成员,可通过选举产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报2名同学。具体为:个人写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后,上交各系心理辅导员,由各系心理辅导员递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递交申请的同学,统一进行16PF、人际交往综合测验、SCL-90、自我效能感测验的测试,从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进行筛选,选拔适合担任朋辈辅员的同学。

1.3 面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团体训练的形式对选拔出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朋辈辅导员的动机、规划等,再次把动机不端正、对工作没有任何思考的同学筛选掉。

1.4 人员聘任。心理中心组织最后选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聘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员资格。朋辈辅导员的聘期一般为2年,期间如果因违纪违规等原因受学校处分者一律取消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

2 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

采取课程化的形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笔者撰写的《心理保健员培训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到,鉴于培训效果考虑,最好采取课程化的形式,统一集中系统化培训,便于学生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我们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心理咨询基本流派、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积极聆听、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团体心理互助技能(团体心理互助的操作过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辈辅导员班级工作日志、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告异常情况、撰写工作总结)确定为培训内容,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老师授课。此外,所有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课外必须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除上述培训内容外,朋辈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也是我们关注的一大内容。通过人际关系沟通四方格、萨提亚的自我冰山理论、团体素质拓展等途径,对朋辈辅导员的个人自我成长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结束完成个人自我成长报告。成长报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纳入个人档案进行保存。

3 工作与案例督导体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易事,除了认真学习好岗前培训的内容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演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建议系部心理辅导站可以加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管理,要求他们记好工作日志,做好总结。

督导一般分为定期督导和个体督导。定期督导以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开展,各系部辅导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个体督导由个体根据需要自行提出申请,由心理中心负责完成。

4 评估与考核体系

4.1 每月1次,定期检查班级工作日志、主题心理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情况、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材料。对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定期整改。

4.2 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 +院系评价*2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朋辈辅导员的考核指标。

4.3 每学年心理中心对朋辈心理保健员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以8%的比例评选 “优秀心理保健员”,同时推荐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先,以及入党“推优”等。

“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完善的体系下,必将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同龄共振效应,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常纺学工2009【3】号文《常州纺院班级心理保健员管理办法》

[2]王冰蔚主编:《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

第4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现状;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6-02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又名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自愿参与,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

作为一种非专业性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之下,朋辈心理辅导近十年来在大陆地区逐渐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朋辈辅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选拔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下诞生的。约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辅导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

我国大陆朋辈辅导发展较晚。较早的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个别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始出现大学生朋辈辅导。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已有文献和笔者的初步调查,大陆地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或称心理保健员、心理气象员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其职责一般包括: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为老师、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2.学生心理社团模式。近年来,学生心理社团迅速发展,几乎遍及每所高校。心理社团的功能包括宣传心理知识和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3.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模式。自2004-2005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相继设立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相比于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模式,大学生朋辈辅导站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朋辈辅导。它一般遵循朋辈辅导员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的程序,以朋辈心理热线、朋辈心理辅导面谈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4.楼栋朋辈辅导模式。作为又一种朋辈资源运用方式,近年来,有些高校开设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将朋辈辅导工作建立在学生楼栋基础上,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就辅导工作形式而言,各高校大学生朋辈辅导有以下几类:

1.朋辈心理辅导面谈。面谈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一种普遍形式。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更简单易行,它较少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像专业心理辅导那样需要心理辅导员一开始便要花费时间与当事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是被辅导者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另外,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和地点不必太受限制,在宿舍里、校园里、教室里都可以,更能让人放松心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2]

2.朋辈心理辅导热线。不少高校设立了朋辈心理互助热线,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朋辈辅导员担任接线员,通过电话进行的朋辈援助。与面谈相比,热线服务具有隐私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3.朋辈团体训练。以朋辈辅导员带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互动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彼此学习。朋辈团体训练因实施起来较容易,参与者众多,效果明显而受到普遍欢迎。

4.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朋辈辅导员利用心理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同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二是指同学通过网站提供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等信息,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达到自助的目的。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解决专业心理咨询员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朋辈辅导员的组织与培训是朋辈心理辅导成败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各高校在开展朋辈辅导工作过程中,已逐渐能开展一定层面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①培训内容不够系统。一个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方案基本包括:助人关系分析、基本咨询理论概念、人格理论、行为诊断与鉴定、咨询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咨询伦理、个案研究与转介、一般社会与学生问题分析。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朋辈辅导员培训往往时间短、课时少,较难涉及全面系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内容。②难以实施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由于学生朋辈辅导员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在技巧经验与基本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其在实践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朋辈咨询的成效。因此,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对不足,同时也由于对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高校学生朋辈辅导员在培训上岗后,一般难以得到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这就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层次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容易出现伤害受助者等负面效应。

2.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是既是对朋辈辅导员的激励,也是改进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多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人员的选拔、培训等方面,而对朋辈心理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督管理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则较少涉及。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朋辈心理咨询有效弥补了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的不足,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针对目前国内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未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和发展。

1.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朋辈心理辅导虽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援助形式,但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有必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应定位于以下功能:①协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发展性心理支持。作为一种半专业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运用尊重、关注、共情、倾听等非指导性技术,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发展性问题,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功能。②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朋辈辅导员分布于学生之中,且受过一定的培训,具备初步识别心理异常的能力,因此,能充当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问题学生之间的纽带,及时转介心理问题学生,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获得专业心理援助。

2.规范人员选拔、培训。人员选拔、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的中心环节。Brown认为,朋辈辅导员必须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乐于履行义务和保守秘密的伦理道德、对计划目标和原则的认同等素质。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还应拥有同情心、真诚热情、对他人的尊重等。在具体实施中,应通过广泛运用心理测试、培训考核等形式,合理选拔朋辈辅导员。

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三个重点:第一,要综合运用知识讲授、小组模拟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成长,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心;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

3.加强督导和管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要加强专业督导。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辅导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自身成长问题,提高助人和自助能力。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建立专业人员和朋辈辅导员团队,并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促进活动不断改进,追踪和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开展持续的数据、测量分析和评价,对辅导策略、程序进行评价。

4.进一步丰富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拓展朋辈心理辅导领域。在美国,朋辈心理辅导包括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朋辈伴读等多种形式。因此,要研究和拓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短期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需要心理帮助的人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1]。朋辈心理辅导始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心理辅导专家 Hamburg和Varenhorst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心理辅导运动。由此,朋辈心理辅导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同[2]。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心理困扰。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及心理咨询师辅导的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所从事的是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称为“准心理辅导”或“非专业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朋辈心理辅导发展较晚,对许多军校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心理辅导模式。

1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1.1 群体社会化理论 在看待同伴群体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方面,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行为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形成无长期效应,同伴群体才是心理功能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源于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即将自己归入到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和区分。有关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同伴对男孩的影响要比女孩大,而积极的同伴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同样重要[3]。

1.2 社会学习理论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同伴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教育应用人们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用同伴的正确言行影响受教育者,这不仅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而且使受教育者也获得进步,取得“双赢”的结果。另外,由于同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还能强化对教育者的影响。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提出的理念,如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信任,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等都对朋辈心理辅导很有启发。

2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弥补军校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由于军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军校研究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军校愈加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但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军校研究生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需求,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这种情况,在军校研究生中选拔、培训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有效缓解军校专业心理服务力量不足的压力。

2.2 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研究显示,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59.4%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7.7%会选择沉默,8.6%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和长辈倾诉,5.8%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2.7%会选择告诉家长[4]。军校研究生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往往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心理辅导能很好地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2.3 有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军校研究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使军校研究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在学习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之后学以致用,不仅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4 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研究显示,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在某些方面给受助者带来积极的变化,在使当事人情绪好转这个层面上最为有效。由此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受助者遇到心理困扰时及时提供鼓励和支持,不但能使其增加信心、实现有效调节,而且还能使其在情绪、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变化和改善。朋辈心理辅导对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3.1 选拔队伍 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潜质。因此,首先应严格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一个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生观、助人的爱心和耐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是在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在共情等方面要具有良好的唤起与提升,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在选拔过程中,可借助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问卷、倾听商数自评量表等测验进行筛选[5]。

3.2 系统培训 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如何,取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培训、辅导原则与道德的培训两个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 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自我分析、管理和调控能力和技术,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主要理论和知识,心理调节与干预技术以及会谈的技能技巧等。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还要遵循辅导与咨询的道德规范,不可利用受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在培训形式上,主要包括引导阅读专业书籍、听专家讲座、进行案例分析、开会交流心得、观摩心理电影、教师指导下的模拟咨询等。

3.3 分层互助 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只有结合军校研究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因此,应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建立由高年级学员辅导、培训低年级学员,同年级学员互助的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能使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同年级和跨年级的心理辅导模式相结合,以建立更加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3.4 教育普及 要想充分发挥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带动作用,可以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月(周)等系列活动对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互助式心理训练、心理激励、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发掘潜能。

3.5 督导评估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他们的知识、能力、经历决定了他们只能对受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及时调节同学的不良情绪,缓解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为个别同学做浅层次的心理咨询。当遇到的辅导困难,超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能力时, 或当受助者对其服务不满意时,要有把当事人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意识。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在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以便不断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军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纠正。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开展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之一,它的工作定位主要是发展性心理辅导。我们必须从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经验,以期进一步做好军校研究生的心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6367.

2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3 苏英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7(4):174177.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5]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8.

第7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苏英姿,2006)。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王芳,2013)。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

[3]程素萍.高教园区朋辈辅导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