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22:27:24
序论:在您撰写大雁归来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发展性教学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标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其个性也得到了良好发展。然而,那天看到的一幕,却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天,一个学生削铅笔时不小心割破了手,鲜血直流,当我发现时,地上已有好几个被染得鲜红的纸团,而他还在一个劲地甩着手,意图甩落掉手上的血,血便不会再流。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不用压迫止血?”他“哦”了一声,赶紧用右手压住伤口,不一会儿,血止住了。他松了一口气。而我却陷入了沉思:他还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呢,为什么就不能学以致用?我想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记、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知识,却没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诚然,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强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这对提高学习质量确实起到过一定作用。所以,我们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将教案变成了学案。如:《大雁归来》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第二个学习过程):
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写了大雁的哪些特点?(10分)
(2)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文用( )手法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含蓄谴责了( )的伤害,呼吁人类( )。(9分)
(3)人们是怎样对待大雁的?请联系文中具体语句回答。(3分)
(4)你知道作者对大雁的思想感情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2.知识点演练
本文细致地描写介绍了哪些说明事物的特点?(4分)
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第四个过程:学以致用
1.举一反三
(1)积累有关“雁”的诗句。
(2)用拟人手法口头作文:介绍一种小动物。300字左右。(10分)
2.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10分)
生活中遇到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你准备怎么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将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进行自我培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教师不要再一味地逞“口舌之能”,真正的君子,应“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在学习目标制订时,可尝试着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实践“我要学”。分值的计算,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衡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坚信“我能学”。
其实,自主学习,古已有之。只是没有明确这个概念罢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提倡的便是“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作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便是自主学习的雏形了。为什么我们农村中小学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还在牵着学生走?这与我们的思想僵化有必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学校教师平均年龄是46岁,不愿接受新事物。我们的观念要更新了。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
那次,我们参加岳麓区教育局组织的师生同台经典诗文朗诵比褰,我们的台词中有这么几句:“是列强瓜分的铁蹄践踏神圣的土地,是割地求和给万里河山留下伤害几许,是破碎的卢沟晓月、八年风霜、山河失色。中国,中国,屈辱的中国!我的心同你一样啊,痛到了极致!”有位普通话比较标准、音色比较好的男生被选中参加比赛,但他一贯难得集中注意力,连走舞台都总出错,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总是把握不好感情,后来,我坚持要他作领诵,告诉他成败都在他身上,他先是死活不干,后见已成定局,没得商量,他便硬着头皮将诗中涉及的相关历史重新温习。慢慢领悟到了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正式登台表演时,其表现相当出色,我们的节目也获得了区特等奖。我们的成功,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了他“我善学”的信心,也成了他以后的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外延和整个生活相等,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去引导,又何愁学生的能力不会提高?
据现代汉语词典释条,有效,即能实现预期目的。
当前,“有效教学”这一口号喊声已久,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导入语文学科领域,目的在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状况。“有效教学”认为,教学既是艺术,更是科学,它不仅可以对教学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评判,而且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教学的方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增强其效率。从这一观点中,我解读的是,强烈呼吁的“有效”,他就不仅仅是现代汉语解释的能实现预期目的,更应该是高效实现预期目的。
关于有效教学,首先在教者有明确目标的有效设计,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达成,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收获,最终达到有效教学或者大家所追求的高效教学的目标。
然而,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响应“有效教学”,那就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就能是课堂的有效达成,教学过程的有效达成带给学生的是真正的有效收获。以杨洁老师《大雁归来》与林晓老师《竹影》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观摩教学为例,做自己一点理解。
案例描述:
一、教学的有效设计:没有你绝对不可以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是驱动教学进程,促进课堂对话,提高学习效率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是展开学生思维活动,涵育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的载体。教学的有效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基石。回顾《大雁归来》与《竹影》,两堂课都达到了教学的有效设计,上课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一节课或者步步为营直指
靶心如《大雁归来》,或者是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如《竹影》。
比如《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是从“野性”(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吃就吃)到“诗歌’’(大雁世界――美好境界的发现与创造),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实现了杨洁老师“浅阅读,深感悟’’的课堂定位。
比如林晓老师的《竹影》,突破点在感受丰子恺童趣、诗意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达到“文中有画,趣中有味”的体验。
一堂课只有40分钟,可是堪比一场战斗。古人行军作战,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位老师都能有效切实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在可堪比大海的教学内容里,确定有效教学内容,或者是对课标的熟悉,针对突出重点、难点而设计问题;或者基于教材,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把握文本所抓住的重点难点《大雁归来》;或者立足学生,设计的问题切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针对学生在理解重难点时可能存在的误区和盲区而进行,如《竹影》。
二、教学的有效达成:有你绝对不一样
教学的有效设计是否等同于教学的有效达成呢,这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探讨有效达成,就有点苛刻的味道,可是还是讲吧,为了我们的认真。
比如《大雁归来》,根据学情反馈(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生:我们对“野性的诗歌”的理解有问题,本文的主题不太明确。所以教师做以下设计;品读――聆听雁语心曲。
出示PPT总问题:对“在这种每年二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中“野性的诗歌”的理解。(板书:野性的诗歌)
此处的“野性”是何意?
得出的结论,“野性”就是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吃就吃。个人认为狭隘了“野性的理解”,弱化了主题,无助于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有效达成。而且费时较多。
在教学的有效设计中,关于“我们”的设计和解读其实是很出色出彩的一环。
在“感悟――走进美好境界”一环,读读文中的“我们”一词,体会作者思想――创造
谁给了大雁如此美好的境界?“我们”。出示PPT11资料“人不仅要处理好跟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到了此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学生已然脱口而出,教者无需局限在自己设定的教学流程。一水到渠成,比之否定之后的肯定要自然。
三、学生的有效收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的就是你
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重点是什么,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所得。
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解决不了学生的疑问,重复他们已经从文本中所获取的信息,漠视学生渴望了解的陌生之地,这势必会导致语文课堂的低效。
林晓老师设计的《竹影》,看似随意,实则精致,表面散淡,却环环相扣。
如第一环节导入简介作者,适时板书“名、时、地、评、作”,强调作者身份:简介中把“现代画家”放置于“散文家”之前,对此你有什么理解?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不急着加以评论,这一环节很是精彩,为整篇文章的解读找到了抓手,也为整堂课奠定了基调。
其次在填一个动词概括部分“――竹影――竹影――竹影”,教师有预设,但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咀嚼的时间,大胆放手,学生得到了有效收获,收获是多方面的。
接下来以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导出丰子恺的“文中有画”,“作为画家的散文家”,请同学们找到文本中丰子恺“文中有画”的依据。就学生找到的句子分析品味后,师生达到共识。“画中孩童之趣实乃作者童心之“趣”。
“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感受作者诗意的生活情趣,体会趣中之“味”。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分析品味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
整堂课,也有偶尔的尴尬时,但是学生的状态是轻松的,收获是显然的,教师提供的解读方式是匠心独运,巧妙精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教者苦恼的是什么,是花了大量时间,大量心血之后学生的兴趣索然,这对我自己而言,是打击。望断高楼,衣带渐宽,学生能有效收获,此乐何极!
案例反思:
其实一直有思考,语文到底要怎样教,学生才会喜欢,学生才会获得滋养。网上看到一位署名阿蚊的人说: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有点断章取义)不想追究他的哀叹,至少语文很美。
是呀,语文这么美,可是我们为何总是教得心力交瘁。
言及至此,我豁然发现了我们一般语文教师常犯的一种意识:我们教得。是的,我们经常关注我们教的人,却忽略学的人;我们经常关注我们教的内容,却忽视学的情况;我们经常关注我们的预期,却忘记预期与达成之间可能藏着很多很多美好的意外。老生常谈,可是总是死穴。
一、由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课堂的自我定位,实质上影响着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记得王荣生老师有过这样的强调:学生不喜欢什么,我们让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我们让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我们帮他读懂。我们的教学有效设计,在设计之前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教学策略。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都很重视这一点。
我们当然会参与解读文本,善于钻研文本,适时适当传达思想和价值观,这才有我们语文教师组织课堂的有效设计,可是我们一定也会记住,新课标下,我们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者;我们语文教师当然还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一般情况,我们读的比他们多,我们阅历比孩子丰富,这点我们没必要谦虚,而且相比较我们比孩子有时间,我们只钻研一门语文,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文本,恰当解读文本,加强教学中的信息供给以促发学生的能力开发;更主要的是,我们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欣赏者,要善于关注学生,寻找机会肯定学生,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得到他人的欣赏,是每一个人的内心渴望,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激发人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心灵涌动,孩子更加需要。
二、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点说话的空间
因为有了反复琢磨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踏进课堂往往是胸有成竹,驾驭课堂是得心应手。为了教学设计的有效完成(不是有效达成),丰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其实这是顶遗憾的一件事情。目标的有效达成不是以教学设计的全部呈现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的有效收获为依据。在这种急切的完成教学设计想法驱动下,教师往往会越俎代庖,忘记引领学生去思考,而是直接嫁接自己的理解或观点;有时候,学生意犹未尽,有表达的欲望,可是因为时间问题匆匆收场,种种情况,有点强学生所难。
我们费尽思量的教学设计为的是谁,就是学生。如果只是教师设计的演练场,那就失去了意义,那就无从讨论有效设计了。我们教学有目标,才能达成有效,可是我们更要大胆放手,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我们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之后,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点说话的空间,去实现有效达成,期待学生的高效收获。
三、聆听学生,重视课堂意外生成,使有效达成火花璀璨
很多时候听课,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精彩不断,可是教师置之不理。为什么?是没听见。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学会聆听,聆听老师,聆听同学,可是我们自己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里。此时的教学设计,就成了教学陷阱。教学设计,美则美矣,缺少了学生互动,少了灵魂,有效设计也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明亮闪动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发出来的富有个性的阐述,是最令人心动的场景。我们期待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达成,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的解读,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阐释他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有效收获。
老师老师,请您听一听……
关键词:研读 文本 切入口 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70-02
作者简介:陈玉平(1978―),女,江苏宿迁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案例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年都开展教师赛课活动。为了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赛课的目的,此次比赛选了《妈妈,我不让你死》这篇文章作为赛课内容。
以前上公开课,都是先上网找课件、找教案,再看看教参,把几个课件简单地加以融合,做成自己的课件,就可以上课了。然而这次没有教参,教师们也不知道教学重难点是什么,而且这次上网几乎也找不到什么比较满意的资料。笔者突然想起暑期参加的一次语文教学培训中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宏业老师的一个精彩讲座。刘老师以他教学《我的第一本书》为例谈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分离和整合――教学内容确定的个案分析》,重点指出教师备课一定要基于文本解读。同时他也提到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观点:“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解读文本。”笔者因此决定从深入研读文本入手开始备课。
二、精心备课
(一)深入研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认真研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笔者读出了文章中的“男子汉”精神,这一精神贯穿全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形成了首尾呼应……本文的重心应在小洛迪救妈妈,因为这里充分表现了小洛迪对妈妈的爱和他的男子汉精神。
认真研读完文本,接下来就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笔者把洛迪英勇顽强的性格和洛迪热爱母亲的深厚感情作为教学重点,洛迪的“男子汉”精神作为教学难点。要上好这节课还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只有选好合适的切入口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才能自然,才能让听课同仁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再次深入文本,读出感触最深处,找准教学的合适切入口
在初读时,笔者已发现可以把本文的线索“男子汉”精神作为一个切入口,但再研读文本时,笔者感觉从此切入会有说教的嫌疑,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文本,因此笔者又认真研读了文本。笔者再次读到小洛迪不顾一切地救妈妈这一细节时,不知不觉泪水又一次溢满眼眶。既然笔者被小洛迪的精神所感动,那么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他们一定也会被感动。既然被感动,那他们一定也能说出点什么来。因此,笔者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口,那就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他们把感情投入到故事中,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小洛迪救妈妈的整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地方特别感人?请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再说说是什么让你如此感动?”这样学生在真切感受故事的基础上,就能轻易领会小洛迪的精神了。
三、课堂教学
(一)课题激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文章,了解内容
在教学时,笔者利用课题激趣法导入:“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你头脑中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接着笔者引导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充分、有感情地朗读,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深刻体会课文的感人之处,笔者引导他们进行赛读(学生之间赛读,师生之间赛读),边读边悟、边读边思、思后再读。在充分、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是什么让你如此感动”这一问题。学生在读“洛迪惊恐地看着妈妈消失在……不要紧,有我在呢”这一部分时非常动情,特别是“喘着气说:‘妈妈,不要紧,有我在呢’”这一句,学生不仅把“喘着气”这一点通过朗读完全再现了出来,而且把“有我在呢”读得很到位,充分再现了一个小男子汉的形象。读完之后,在场的听课教师不禁为之鼓掌。这个时候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引导他们理解小说中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洛迪救母亲这一部分的重点分析,笔者引导学生再读课题,进一步理解小洛迪的精神。假如你是洛迪,你会怎么读,还会说什么?学生很投入,读出了对母亲的爱、对父亲的承诺及男子汉的精神。
(三)及时做好笔记,学会有效阅读
通过对文章5~10节的阅读,我们对洛迪的性格和精神已完全理解,文章的开头1~4节及结尾的两节是不是该删去?笔者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继续研读课文。先看看这几节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看这些部分有什么作用?通过巧妙的过渡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欲望。学生迫不及待地重新审视这几节,努力发现问题,在同桌间展开探讨。如:
开头写爸爸的嘱托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
为什么要描写肆虐的洪水?既突出了情况的危急,又烘托了洛迪的勇敢、顽强和高度的责任感。
文章结尾写洛迪获得最高英雄奖、“男子汉”称号有什么作用?有照应开头、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之后,笔者又及时引导他们做好笔记,学会有效阅读。
四、课后反思
潘晓珑老师在《回归学习原点,尊重原初体验》这篇文章中提到“教师只有撇开教参,走进文本,才能获取自己对文本的原初体验,引发对文本的独特思考……”“找到一个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的确如此,如果笔者不去深入研读文本,也像其他老师一样以“男子汉”为切入口的话,笔者的课肯定上不好,因为那就是在说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誓,更像政治课而非语文阅读教学课。
吴伟星老师在《语文教师情感投入的意义及实施策略》一文中也提到“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为课程实施提供情境支持”“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更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的,教师的情感投入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做到情感投入就要深入文本,正如吴伟星老师所说:“研读――‘情到深处自感人’。”笔者正是因为积极投入感情,再次深入研读文本,读到了感触最深的地方,才终于找到了教学的合适切入口。
总之,这节课收获真的不少,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理解了本文的中心,理解了洛迪的精神,学会了一些阅读的技巧;对教师来说,更有不少收获,笔者通过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对教学切入口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了课堂,进入了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阅读。深入研读文本,找准教学的合适切入口,这的确是有效阅读教学的一个朴实而又重要的技巧。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