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桥隧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9-21 03:00:56

序论:在您撰写桥隧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桥隧实训总结

第1篇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2.1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3结语

第2篇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它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表明了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的准确认识,也是高职教育观念的深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所在。另外,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素质+岗位能力(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理论的课程体系。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都在朝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体系中才能得到体现。为此,该文的内容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企业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应用前景广泛,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 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 课程开发与设计

2.1 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

(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

(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

(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

(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 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

(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

(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

(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

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第3篇

【关键词】技师铁路现场培训质量

随着高速铁路的接管运营和既有线行车条件的发展,迫切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加紧转型升级知识结构。当前铁路上下强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活动,恰逢其时,也为提素创新了载体。如何高质优

效开展技师培训,就此几年的现场培训实践心得做一探讨。深挖“培训缺乏效率”这个根源,进一步优化培训机制,确保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达到真正为安全生产服务的目的。

一.认识技师培训的意义

何谓“技师”,在工作实践中,有不同的界定标准。铁路高技能人才是指在铁路运输生产一线从事行车组织、乘务、运用和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劳动较复杂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以及解决生产难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技术工人。简而言之:为铁路现场安全生产的“精英”。

技师培训需要紧扣融入安全生产中心、服务大局的主旋律,开展“五个积极应对”,才能牢牢把握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主动权,切实做到提高培训效率,为安全生产服务。一是积极应对高速发展铁路新技术、新装备的要求。目前新设备的投入还有大量新难题需要破解,新挑战需要去应对。二是积极应对生产力布局调整对运输站段自我管理、现场控制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促使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三是积极应对新体制对专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按照“熟悉专业规章、精通专业技术、了解现场实情、处理现场故障”的培训标准,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发挥技师在安全生产中的骨干作用。四是积极应对职工素质在安全生产中压力加重的实际。以安全、技能为重点 ,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的原则。五是积极应对线路设备养护精细管理理念的推行。强化培训线路“检养修”分开、精修细养等新作业理念,理解线路无缝化、高速化、动态监测发展方向等。

二、技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职工教育培训观念和模式表现出突出的不适应症,产生了一系列高技能人才培训发展过程中的新、旧问题。

1.高技能人才出现断层趋势,按常规培养比较缓慢,迫切需要进行技师强化培养。这几年,定向分配到单位的中专生大幅减少,一批业务骨干经多年培养后流失到地铁。现有部分职工没有经过规范、系统、严格的专业教育,凭经验干活,与岗位技能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在技师选拔时会出现“矮子群里挑高个”的状况。培训人才的缺失,用工机制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技能队伍培养的重要因素。

2.部分工班长技师生产经验缺乏,制约设备升级改造和自控型班组建设,迫切需要进行集中培训。我段90%的工班长系青工,任职时间不长,加上近年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不断更迭,工班长的养护经验明显不适应形势。据统计分析,我段设备故障有85%以上是因工班长业务不精造成的。如:起、拔、改基础养护缺乏经验、惯性病害整治无力、晃车处所处理不当等。班组是安全生产之基,工班长是“兵头将尾”。由此可见,我们在技师的后续培训上会存在培训不足,知识老化的问题。

3.一些职工学习积极性差,队伍总体素质不高,迫切需要扩张技师培训影响力来激励大家。作为合资公司站段,受用工体制、培训方法等影响,职工的学习意识总体不强烈,体现在,一是抵触学。职工(长合工)认为捧着“铁饭碗”,抵触业务学习;二是放弃学。个别中专毕业生好高骛远,没有获得重用便不思进取;三是学不进。有些劳务工(临时工)和老职工想学,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效果不好。因此,采取扩张“技师培训”的方式,对思想素质好、学习热情高、吃苦精神强的职工进行重点培养,通过预想提前参加技师考评培训,鼓励他们向技师发展方向努力,从而拉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培训理念落后,培训质量不高。把职教培训当作任务指标来完成,缺乏发展员工培训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训理念和战略思维。因检查而培训、为达标而办班,为办证而教育,满足于办证,停滞于考试,培训效果不佳。全段技师仅占全员的7%,与集团标准差距较大。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培训方式无法将选手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岗位实作能力,培训质量不佳。培训质量和效果不佳一方面造成对员工培训的重复性浪费,而另一方面又造成员工岗位技能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的矛盾现象。

5.培训投入不足,工作基础薄弱。尽管近年加大了培训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培训工作基础仍然薄弱。表现在:一是培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陈旧缺乏。全段管内梅州、龙北、惠州三大培训基地,仅有梅州培训基地配备了一组普通道岔设备用于对学员的实作演练培训,且与管内已铺设的无缝提速道岔养护培训需求相脱节,无法同步而有效地对学员开展与线上生产设备相匹配的实作培训。二是培训师资水平欠缺。尽管全段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但缺少高水平、专业化的理论和实作教员,与当前技师培训的高要求不适应。因设备升级、技术更新、作业变化带来的大量“四新”办班培训,主要依靠委外培训、聘请专家培训。

三.技师培训的做法和效果

惠州工务段管辖正线里程973公里,分别担负604公里京九正线、224公里彰龙线、135公里畲汕线的工务设备维修养护任务。2002年以来,全段设备升级改造步伐加快,管内京九线已基本完成从普通线路到无缝、电气化线路的设备改造;利用大型捣固车进行机械化养护等新作业手段正在全面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大量投入运用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全新而更高的要求。在岗职工1807人,生产一线班组131

个,在职工班长262人。已取得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的有132人(不包括2011年参评人员),仅占生产总人数7%。

1.大力推行择优推荐机制。自2006年连续五年已来,我段通过“海选” 择优推荐到集团参加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的有185人,尤其在2010、2011年我段就送培75人和56人参加上级技师考评。至今共有132人获得技师考试合格(不包括2011年参评人员)。一是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从段领导牵头成立技师考核评审领导小组,到制定技师考评、聘任及管理实施细则,以详细摸底、鼓励申报、公开公正、严格考核,淘汰选拔、择优推荐、评聘分开为原则。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是建立畅通的选拔渠道。2010年有116名;2011年有75名五个主要行车工种一线优秀的工班长、车间副主任、技术员,踊跃报名参加技师理论知识、实作技能的选拔考试,大胆参与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挑战,真正作到从一线技术工人中选拔人才。

2.强化集中培训机制。每次开展技师理论和实作的选拔培训考试,实乃是一次高质量的业务知识查缺补漏和操作技能的实战演练。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理论由专业技术人员面授,实作演练由技术人员和老技师现场传授,培训内容包含包括技术标准、应急处理、计划编制等全方位课程。二是培训与生产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急生产之所急。以2010年技师培训项目为例,线路工、探伤工、桥隧工、钢轨焊接工的理论和实作技能培训主要着眼于各工种安全生产技术难点及安全控制的薄弱环节,如:线路的轨检车监测分析,道岔病害检查与判断;桥隧支座维修;无缝道岔的焊缝探伤;铝热焊技术流程等。通过每一位选手的现场实作考试,及时发现业务技能漏洞,进行补强,真正发挥现场培训的“缺什么,补什么”核心作用。三是培养与选拔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实行“先培训、后考试”择优淘汰制,选手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力争通过培训,选拔过关。有的选手努力通过两至三次选拔,才过选拔关。这不仅保证了培训质量,也激发了职工“学技练功”的热情。

3.实施骨干培养机制。通过技师培训,为选手成长搭建平台,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的“辐射”作用。培养出符合既懂理论,又懂实作;既懂技术管理,又懂安全管理;既懂作业标准,又懂作业流程;既懂生产管理,又懂班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标准的工人技师,有效解决一线生产骨干缺失问题和“人才荒”的问题。 一是促进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在2008、2009、2010连续三年集团工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我段三年18名参赛选手包揽了不少奖项,尤其是获得过线路工、探伤工、桥隧工全能一、二名。其中获奖选手中有8名技师。有五名选手由于成绩优秀,被破格提拔为技师和高级技师。二是培养生产骨干,充实车间管理人员队伍。2006至2009年被考评通过的技师,大部分已提拔使用到车间主任和车间管理人员岗位。现23个车间正、副主任中,从技师选拔出的就有32名。

4.发挥技师辐射机制。一是积极选送技师参加高新技术培训,发挥人才储备功效。先后选送多名线路技师、桥隧技师参加铁道部的高速铁路高技能人才的为期2-3个月专业培训。纳入我段高铁知识培训的“先头兵“,为后期的普及培训夯实作好储备。二是有效解决生产难题,应用安全生产。如河源线路领工区仙塘工区技师胡君,2010年1月,在京九线仙塘站内针对SC330轨枕道岔绝缘解头处、地脚螺栓与解头螺栓因轨枕爬行容易发生接触,造成短路出现红光带现象,自行设计加工了一种扣件,解决了这一问题,至目前效果良好。三是技师带班龙北工班长轮训,发挥“传、帮、带“作用。龙北预备工班长实训基地是我段工班长培养摇篮。自2008年9月份组建至今,已举办预备工班长轮训班12期,已培训学员144人,带训工长由技师担任;班长轮换由轮训学员担任。这种技师带班培养工班长的严格、系统、高效的轮训模式受到了一致好评,并在集团职教工作会议做了经验交流。四是提高养护水平,确保设备质量均衡稳定。2009年我段消灭了一切责任设备故障,管内设备质量均衡稳定,稳中有升。在集团公司工务系统全年12次安全质量月度综合排名中,取得了5次排名第一、6次第二、1次第四的优异成绩。成绩的取得与狠抓骨干培训,通过提高技师培养力度,发挥技师职责,总结推广技师先进作业法,组织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来提升工班长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工区养护水平,强化设备养护的做法是密不可分的。

四、几点思考与建议

铁路企业重视和发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是勿庸置疑的。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真剖析,从工作理念、培训体制、管理制度、方法手段各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建立起铁路发展相适应的技师培训体系。

1.认清形势是前提,树立统筹兼顾的培训理念。发展唯创新,创新造人才;培训提素质,素质保安全。转变“被动培训”现状。一是清醒地认识技师培训任务的艰巨性。目前的技师还有待全方位提高作业,管理、技术、岗位等综合标准,技师继续培养过程漫长而艰巨。二是未雨绸缪,制定培训发展规划。明确技师培训的战略位置,结合全段安全生产需求、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人员素质结构现状并以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制定职教工作三年发展规划,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按规划高质、优效开展培训。

2.优化机制是核心,建立“唯才是举”的培训机制。对技师培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有的放矢、按需施教”的人才培训体系。一是规范技师培训流程和环节。二是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鼓励技师以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并“传、帮、带“为己任。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专项奖励制度。针对高技能人才特点,设立形式多样繁荣高技能人才培训表彰形式和奖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对全员的激励作用。目前这一制度在集团的倡导下,已逐步推广。四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千里马”是在“赛场”上被发现的。对优胜者给予物质奖励和提升职业资格等级。五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营造重视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3.模式转化是要领,建立“重现场、重能力”的实战性培训模式。一抓实作技能培训。目前强化标准化作业,应急处理水平是提高技师实作技能素质的重点所在。二抓技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应急性。2011年高级技师实作培训项目是我段才上马的无缝道岔养护和马鞍接头整治。学员反映培训及时到位,解决了生产中易忽略的地方。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50-0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纲要指出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某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专业历史优势和自身特色,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该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工程测量技术岗位群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铁路、公路、建筑等土木工程施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测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

“三岗并举”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三个核心岗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六方对接”是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学习实践与技术服务对接。“六方对接” 始终贯穿于岗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见下页图1)。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把课堂搬到施工工地、实训实习基地,使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推行“六阶段、双柔性”的教学组织模式。“六阶段”是指按照“基本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六个阶段组织教学,逐级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双柔性”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的现场教学及顶岗实习环节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按照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柔性安排人才培养的时间节点,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一致。“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见图2)。

第一阶段:“岗位基本能力”培养阶段(2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进行,学段为2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能力。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阶段:“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阶段(0.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柔性学段,时间为0.5学期。将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如“线桥隧施工测量”、“工程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等放在施工现场,采用现场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指导,进行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的岗位适应能力训练。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按照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确保现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在现场教学期间直接在生产第一线接受真实生产环境与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及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第三阶段:“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1.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进行,学段为1.5学期。紧紧围绕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的岗位核心能力,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标准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学生在此阶段应及时参加控制测量工、工程测量工的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阶段:“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0.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进行,学段为0.5学期。核心技能模块突出“一专”,拓展能力模块对应“多能”,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3S技术实训室、变形监测实训场,采取“教学做思”合一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学生在此阶段可参加拓展方向的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资格证书。

第五阶段:“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单位进行,为柔性学段,时间为1学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施工现场,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共同指导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与就业岗位对接,体验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强化学生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通过生产一线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群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树立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

第六阶段:“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阶段(0.5学期) 该阶段能力培养在校内完成,学段为0.5学期。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根据企业及其自身反馈,对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技能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授课与操作提高训练,并结合顶岗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梳理和总结,使其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升。

结语

该高职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现已构建了一整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优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了一个集“现代化、职业性、开放性、标准化、全方位”为一体的测绘综合实训基地,设立了一批关系友好、实力雄厚的校外实训基地,全方位保证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毕业生在就业率、就业质量、工作业绩、核心能力掌握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都有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红.高职高专院校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9(1).

[2]魏旭东.高职高专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6(3).

[3]冯大富,邓军.基于项目导向的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8).

[4]王德利,薄志义,李长青.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赵文亮.测量工程专业“一平台多模块”培养模式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第5篇

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优化与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阻碍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影响。我们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并进行仔细分析。1.1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我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表现,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高速铁路等建设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各类新型设计以及工程在城市建设中起重要作用。陈旧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道路桥梁施工的要求。现代桥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都在进行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较大的改变,很多不适合现展的设计方式以及取消。这要求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之前一定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察,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优选以及重组等工作,及时删除过时的技术,增加符合时展的新技术,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的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主要对铁路桥梁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等工作进行强调,没有对知识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序化。学科体系痕迹明显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该种特点将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割裂开来,不能将实际施工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同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做作用。1.2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不断发生着变化。最早使用的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后来逐渐发展到近年来普遍实行的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在PPT中引入图片、视频、动画、三维模型等结构,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距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上述教学方法仍多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和书面练习。教学中各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实效性不强,难于真正地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1.3实践环节实效性不强,不能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合理的实践安排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过去的教学安排中,铁路桥梁相关的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工种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内容,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和这些内容相对割裂,学生学习不连续,难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安排的难度越来越大,实践教学逐渐减弱,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桥梁的构造原理和施工工艺缺乏直观的认识,专业知识难以融会贯通,使得学生的实践锻炼没有达到目标要求。1.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评价方式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则会打消学习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在改革以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通过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表现两方面来确定学生成绩。学生平时表现主要体现在出勤率、作业完成率、课堂纪律等方面。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和旁观地位,无法真实地反应学生学习状况。同时,由于实习实训环节和课程相割裂,无法将实践环节纳入评价范围,造成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无法实现。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应是一种综合评价体系,学生、教师、第三方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重视过程评价,通过评价方法选择、工艺流程编制、方案制定、创新设计、施工实践等方面内容,真实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质。只有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职业技能,才能体现课程评价方式的实效性,从而把职业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2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成,一般包括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评价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合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专业教师工程化,资源建设立体化。2.1教学内容项目化。通过对人才需求调研和分析以及专家指导等来完善并优化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通过校企双方组建课程团的充分研讨,参照铁路行业规范和桥隧工职业资格要求,基本形成了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规律,以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方法为依据划分教学内容。并通过校企合作,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序化,设计了从简单至复杂的6个基本能力两个学习项目和两个综合能力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涵盖了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所涉及全部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每个学习项目都是一个单独的桥梁施工与维护的完整工作过程。2.2调整教学环节,革新教学组织模式。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一是坚持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对接;二是探索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的组织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相适应,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1)理论实践高度结合。高职院校各个铁道工程技术类专业中,铁路桥梁施工一门单独的实践课来开设,主要是通过实践锻炼,来进一步培养专业技能。究其本质,它们实质属于桥隧施工和维护的内容,与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密不可分。为突出其作用,将其融入到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课程中来,通过两周的企业现场实践教学来强化学生施工和维护技能,实现了将课堂和工地之间的场景轮换式学习,课堂与工地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2)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的组织模式。由于铁路桥梁一般具有施工周期长、任务重、难度大等特点,课程实践教学需要根据铁路施工情况安排实践教学时间。为了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了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的教学组织模式。即根据铁路施工桥梁施工进程安排教学进程,设置两周的机动时间,供学生专门赴施工现场学习。

作者:李玉玲 单位: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层次;工程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06-02

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是未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基地,为此各个高职教育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突出的表现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向,打破以往办学层次上的刚性约束和限制,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当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的属性追问,重点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和方向。作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经教育部批准,自2011年始,河北省组织4所高职院校和石家庄铁道大学等3所本科院校合作举办了本科工程教育试点,探索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四个专业中进行了本科工程教育尝试。从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工程本科试点专业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质量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一、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地处腹地的河北正在加快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并着力打造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承接载体,以融入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崛起。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确立培养目标前,应调查和了解区域产业规划和布局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趋势。为此,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做了详细的调查。例如测绘工程专业在试办前就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就业市场和专业发展现状考察:一是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等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二是近些年来测绘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以及新兴地理信息产业形成的新的岗位需求――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施工企业有铁路、公路、水利、建筑、电力;面向地理信息获取及加工的企业或部门有测绘、地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地理信息高科技公司等。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与经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研究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环京津环渤海等区位优势,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确立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视人才需求的紧迫程度和学校实际情况来确定培养周期和年限。紧紧盯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弱化本专科层次意识,转变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是实现高职办学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良好对接的必要条件。

二、把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专业的标志和承载,专业的优势和目标集中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如何彰显其特色,稳固其独立性,是当前改革课程结构的重点。从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一是要反映高职人才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对应关系,即适应性和引领性,职业精神和操守应该含在其中;二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专业人才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改革方向来确立;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院校自身优势,分析院校人、财、物状况,谋求办学资源配置优化,形成特色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从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来看,应该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如马列原理、职业道德课、法律法规课等;专业基础课,如专业知识、原理课、通用技术课等;专业技术课程,即本专业领域独有的技术类、实践类课程。三类课程比例要进行科学论证,并实现有效整合。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招生和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通识课程、专业公共课程不容忽视,学生先要学会做正常人,才能做好职业人。但是,第三类显然是目前强化和改革的重点,应当充分重视职业岗位技能类课程模块的建设和改革。

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熟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掌握控制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GPS测量、数字化测图、地籍与房地产测量、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设立了通识教育平台和工程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综合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工程教育平台由专业方向课程、工程教育项目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组成。共设8门核心课程,即: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控制测量、数字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PS测量原理及应用、道路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

三、把课程体系转化为学习内容

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效,不能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不能仅仅强调知识逻辑,仅仅追求讲得热闹而学得无效。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就要考虑学生的经验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克服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业实际、生产实际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要坚持“理论够用、技能实用”,重视“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求进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其爱学乐学。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四个本科工程专业都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做了创新性探索,集中采用“工学交替,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突出“宽基础、强能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在校内学习与到企业参加生产项目学习交替进行,使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下,通过进项目、进企业、进岗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完成生产项目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例如,测绘工程专业试点班采取了“2214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工程教育平台;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设置两个方向:工程测量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到企业从事生产项目、顶岗实习不少于1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4年到企业进行生产项目不断线。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各个本科工程技术专业都采取了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做中学”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安排学生进企业、进项目、进岗位,把必须到生产现场实施的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暑假;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并且能够引入校内实施的生产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寒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和培养下,深入到工程实践实施的整个周期中,完成工程项目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

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

教学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实施上来,教材、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教学内容转向教学实施的重要物质保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集中在理论性教材建设多、实践性教材建设难以及部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高职院校要充分规避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实习、实践、参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和讲授结合起来,改进教育技术,以就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各个本科工程专业为了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倡导项目教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按照工程项目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组织教学,将相关课程关联起来集成一个模块,共同支持教学目标。这样既减少了重复教学,又使学生掌握课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综合性问题。在编排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的培养途径。

各个工程本科教育试点班都构建了一套与其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团队设置上充分考虑生产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工程前沿并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先导,针对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生产项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设计、实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工学交替等途径,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核心 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17-02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可以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是目前土木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建立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实践教学,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校2000年与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五年制铁道工程(地下工程)技术专业;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 2002年设立石家庄铁道学院职业技术分院齐齐哈尔校区,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2005年增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从此,我校走上了交通职业的发展之路。从2002级学生入校时起,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职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跟踪土木类专业技术的发展,开展实践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实践(含实验、现场教学)、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实践)等内容。 就土木类专业而言,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学期专项实践为补充,实习集中实践为重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具体方案如下:

“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架构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考虑的,主要体现“全过程实践”的原则,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以“密切联系实际”为原则,安排教学实践。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在“三年不断线”的框架下,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在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按照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1∶1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如: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培养学生专项实践能力。

在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时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第三学年现场实践环节,提出“结合实际自主选题,根据现场实践内容拟定题目,努力提高现场实践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结合岗位选题。对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把关,要求指导老师对选题、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开展实践教学,是其实现自身价值、达到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所选课题切合实际,既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确立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应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003年起,我们首先在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试点,削减理论教学学时,并对理论课进行整合,加大实践课的学时。当然,各专业普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必须有足够实验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教学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校逐渐认识到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决心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并达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对实践课时的要求。

2.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突出职业特色,强化实验实训手段。

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要求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为了走好职业教育之路,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几年来,学校每年投入资金数百万元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因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看,交通工程既需要一批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将设计图纸转变成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正是我们培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原有的一些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新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对各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我校现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两处:水平角观测基地、全站仪观测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三处:牙克石实习基地、碾子山实习基地、市郊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铁道工程信号实训基地”、“土木工程实训基地”。我校土木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训岗位详见表1。

(2)突出测量、CAD绘图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交通工程的飞速发展,测量、CAD绘图的广泛应用,我们非常重视发挥测量、CAD绘图在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测量、CAD绘图训练课针对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多利用仪器、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学习兴趣小组的动手实践,让同学们体验“专业成就感”。重视技能课,对于基本技能如测量、专业识图、绘图等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这些都使学生可以具有岗位竞争力,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学生上岗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

同时,我们注意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教学课件及自制施工录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我们配合认识实习购买了“土木工程概论”课件,同时,结合桥梁工程和铁路轨道课,自制了“铁路预应力后张梁预制” 和“线路维修”施工录像,不仅节约实践教学的成本,又很好地达到了实训的目的。

另外,我们更重视发挥实物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已建成工务实训基地、桥梁实训基地、涵洞实训基地、道路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很快,校内的实习实训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且也不可能搞大而全。让学生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训、比模拟岗位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补充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学校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

(二)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五双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双纲”并举;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结合或两者兼能及专兼教师结合的“双师”施教;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 的“双证”齐发;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双轨”同步。

1.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我们在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制订了各种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完成相应的报告,单列成绩的实验课(实践课)要进行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实践)技能、实验(实践)报告质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成绩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升留级以及毕业。

2.实行双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在校内设有实习基地,在实习和技能培训期间随时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交替进行,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与是否能建立和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紧密相关。一方面我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引进和转培的形式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鼓励一些文化基础课教师选修第二专业和培训一项技能,还鼓励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技能培训教师证。在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大多数专业教师都获得“双师证”,他们多数都能兼任两门以上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如派到现场进行培训。此外为了弥补实践教师不足问题,学校还积极引进和外聘部分现场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了外聘教师人才库,充实实践教师队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我校是黑龙江省测量职业技能鉴定站,除负责本校的学生技能考核外,还承担着全市七区九县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任务。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试点,拟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进行测量工、绘图员、桥隧工、线路工等中、高级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渐形成,为培养土木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其成效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观念切合实际,愿意到现场一线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就业率高,所以近几年,我校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重视集中实践环节,轻视课程实验的现象,平时教学与现场实际仍有脱节现象,专业课时略显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质量。由于学生自主选题,相应地增加了管理难度,对指导教师及学校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我们有如下思考: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形成了共识,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实践教学。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体系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教育,也就没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足之地。

首先,我们的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掌握了测量技术和CAD技术,就业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几年来,我校的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已在工程局及路局享有良好的声誉。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社会需要大量交通技术型人才(实用型,技术应用型),这些人才正是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那么,如果作为职业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合格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通过对工程部门的调查,现场缺乏大量一线的能解决现场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可以讲,这类人才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碰到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不仅是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实践教育,也绝不是否定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而是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