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1-15 06:01:38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业发展战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业发展战略

第1篇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NanningTourismIndustry

第2篇

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1.旅游资源禀赋优越。河北省北靠燕山,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多样的地形决定了河北省多样的旅游资源。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燕赵大地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清西陵、避暑山庄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西柏坡、白洋淀等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北戴河、野三坡等自然景观。且近年来,在环京津休闲生态游的带动下,河北省已成为北方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环绕京津,京津地区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河北省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15年底建成京津冀客运两小时交通圈,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为河北吸引京津游客提供了保障。由于河北省与京津地区高品质的特色旅游景点具有相似性,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世界精品旅游景点,河北也有承德避暑山庄、长城、清西陵等皇家旅游景点,并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形势下,河北省可以与北京、天津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学习管理经验。

(二)劣势分析1.资金实力薄弱。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地方,资金实力薄弱,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受限,旅游的配套基础性设施较少。例如,河北的太行山地区是我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其中3A级以上的风景区就达到了40个,但同时也是我省的贫困地区,地貌特征多样,交通不便,旅游业所应有的配套基础设施无法建设,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2.缺乏品牌效应。河北省旅游资源本身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后天的宣传以及开发不当,与周边地区相比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相对忽视了品牌的建设问题,并且来自其他省份的竞争逐渐加大,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缺乏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的精品旅游景点。在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中,河北省旅游景点缺乏像北京颐和园、故宫等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提高品牌效应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成三地合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机遇分析1.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采摘节等各类节会,多次去其他省份以及日本等国开展旅游交流活动助推城市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省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政企联合拓展高铁沿线市场,2013省旅游局组织多家旅行社先后在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2013美丽中国•燕赵行”高铁旅游推广活动等,力争在1-2年内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这充分展现了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2.旅游市场蓬勃发展。2013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200多万,旅行社1372家,旅游市场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并且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打破区域界限,集中20多处4A风景区集中三地共同开发,整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成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2015年,河北省推出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北京推出了京津冀名胜文化休闲旅游年卡,三地联合共同推出旅游精品路线,河北省旅游市场在区域合作中蓬勃发展。

(四)威胁分析1.旅游体制机制落后。旅游主管部门职能薄弱,多数旅行社乱收费、强制购物等问题没有根本改观,这是威胁河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河北省旅游局突击检查,整改企业385家,依法处罚旅行社15家,这说明河北省的旅游业还存在着非常严峻的管理混乱问题。2015年,河北省推出的京津冀自驾游护照,目前只有170多家商户加入护照优惠范围,辐射范围不够大。所以需要编制旅游业总体规划,合理定位全省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层次,用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本省旅游的发展,旅游的机制与体制要不断创新。2.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河北省的劳动力充裕,但是旅游高级管理者、从业导游素质人才匮乏。导游是旅游业的一扇重要窗口,导游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前途。近年来,全国各地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冲突不间断,因此,对旅游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提高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的整体实力迫切需要提高。

(五)SWOT矩阵分析通过以上对河北省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详细分析,建立SWOT矩阵见下表。

(六)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由矩阵表可知,河北省旅游业存在先天资源优势,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以SWOT战略图衡量,根据《河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和各市的旅游业管理办法,省旅游局应编制《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好2015-2020年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利用自身优点,进行全省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河北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精心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和特色产品,鼓励农业、林业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假日生态游项目,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等。

二、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河北旅游培训基地导游是旅游业的先驱,导游质量的高低是旅游服务与旅游业形象的关键所在,建立京津冀旅游人力资源引进、教育、导游培训联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旅游人力人才引进体系,引进京津地区的旅游业的人才,为改革旅游业的各项机制体制提供帮助;其次,完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整合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最后,建设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导游自身素质与抗风险能力。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联合京津地区,共同发展三地交界处旅游景点,从而带动省内其他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河北省旅游规划基础上,依托现有景区,推出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首的皇家休闲文化游、以坝上草原为首的精品商务游以及以西柏坡为首的冀东抗日红色游等精品线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利用优越的旅游资源,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突出城市旅游品牌。

(三)促成京津冀深度合作积极联合京津,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河北投资,科学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旅游投资领域。在景点开发旅游社、星级饭店、景点交通建设方面,积极促成与京津地区的合资运作,打破三地地域差异,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学习京津地区旅游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河北省的旅游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第3篇

关键词:张家口;旅游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64-02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大约228公里,总面积36 873平方公里。

一、张家口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地形地貌奇特,自然风光秀美

张家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蓝天、白云、清水、绿地兼具,地形地貌齐全。坝上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300米~1500米。这里地势平坦,地域辽阔,气候凉爽,水草丰茂,历来为观光避暑度假之胜地。

1.草原广阔,崇山峻岭,资源丰富。草场面积150多万亩,尤以草地中的山地草甸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每年夏秋之季,草高数尺,繁花似锦,馨香阵阵,碧草无限,雁叫鸟鸣,游客可尽情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是距离京津最近的坝上草原。分布于坝下山区的山地灌木草丛类草场380万亩,其构成造成的植被和植被群体,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享受。分布于坝下山区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次森林200多万亩,平均森林覆盖率约在30%~50%以上,重点区域高达85%以上,是距京津最近的拥有原始森林的地区。

2.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大清河和内陆河等五大水系贯通。各类水库100多座,淡水水域24万亩,还有地热资源18处,现已开发赤诚温泉、怀来温泉和阳原温泉等。被誉为“关外第一泉”的赤诚温泉,海拔942米,平均气温5.7度,在全国2500多处较大温泉中,地质学家将其列为第二位,有总泉、眼泉、胃泉、平泉、气管炎泉和冷泉等,内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3.从天而降的大沙漠――天漠。天漠位于京城脚下的怀来县小南辛堡,占地约50亩的两座“大沙龙”壮观、洁净、诱人,两沙之间还有1300多亩的沙滩草场。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给人们提供了观赏沙漠风光,体验沙漠生存的理想去处。多年来,北京及全国各地游客常到此旅游。你可以划沙、戏沙、越野行军、集训打靶;可以埋沙沐浴、骑马、野炊;也可以支帐野营露宿。

(二)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荟萃

张家口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千年始祖遗址。四五千年以前发生在涿鹿的黄帝、蚩尤之战,黄帝,炎帝之战,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明的产生。她有轩辕黄帝城、黄帝泉、轩辕湖、蚩尤寨、蚩尤泉、三祖纪念堂等景观组成,为游人提供了中华民族人文三祖黄帝、蚩尤、炎帝在这里生息战斗的生动历史,在全国具有垄断优势。以泥河湾命名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古生物群等,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研究二百万年到三百万年前古地层、古生物、古人类、古地理及新构造运系等学科的著名地区。

(三)民俗风情淳朴,特殊资源众多

张家口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资源条件以及革命老区的遗存,造就了众多特殊的旅游资源。农副产品丰富,如宣化葡萄、赤诚崇礼山野菜、蔚县大杏扁、柴沟堡熏肉系列制品等。工艺美术品精湛,如蔚县剪纸、康保玉雕、宣化景泰蓝等。革命纪念地集中,如怀来新保安战役纪念馆、英雄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等。民俗风情淳朴,如狩猎、蒙式摔跤、赛马、射箭、蒙古族歌舞等。

(四)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张家口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张库大道”上的陆路商埠之美誉。京包、丰沙、大秦铁路和4条国道、14条省道、25条县级以及700多条乡级公路并网交错,四通八达;京张、京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张家口与京津等地的时空距离。京津等周边地区也将成为张家口市旅游资源市场的主体。特别是毗邻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北京向西北经济辐射的第一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张家口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保守。在张家口有不少地方,从领导到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至今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也常常是道义上的支持多于实际的行动,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开发市场、发现市场的观念淡薄,导致了张家口旅游市场的单一狭小。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思想保守陈旧,缺乏创新意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

2.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一是旅游景点单一,多偏重传统的观光性和相对枯燥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忽视参与性、消闲娱乐性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二是张家口地区的景点在文化开发上下的功夫不够,在景点设置、旅游产品的推销上单纯模仿东部的情况普遍,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和优势;三是旅游商品尤其是纪念品的开发不够,地方特色食品、地方工艺品等存在较大的问题。

3.旅游宣传不力。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外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张家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张家口对外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张家口有许多旅游资源具有原始、奇特、神秘、鲜明的特色,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当代人最感兴趣的资源特别是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但是由于对外宣传不力,众多旅游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些资源的优势,反而由于一些原因认为张家口是一个荒凉、贫穷和遥远的地方。

4.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与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张家口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开发资金严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少、档次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旅游者来此度假观光的重要因素,要想发展旅游业必须解决旅游者的居住生活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一个舒适的内部环境。

三、张家口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一)利用区位优势,扩大旅游市场

张家口是北京的近邻,与北京接壤,离北京178公里,坐火车是两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市区,其中有一些旅游资源就在北京的周边比如怀来县,开车或坐车是一个小时的路程,这为北京游客来此观光度假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张家口历来与北京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在地缘、人缘、经济社会方面关系密切。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的举办,为张家口的旅游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带动作用。张家口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继续扩大北京市场,继续在北京每年定期举办张家口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张家口旅游观光。要想吸引更多的人来此观光度假,必须重点建设张家口的基础

设施,使张家口成为北京的“后花园”。

(二)利用自身旅游资源,建立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1.“坝上夏季爽天下”天然旅游品牌诱人。以坝上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突出夏季蓝天、白云、清水、绿草、森林之凉爽、清馨、舒适的特点,建成京津地区最佳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包括张北、沽源、尚义、康保草原旅游项目和崇礼森林、赤诚温泉、蔚县飞狐峪――空中草原及容辰庄园农业旅游项目。

2.“崇礼滑雪名天下”正成为世界著名滑雪旅游胜地。以崇礼良好的地形条件、区位优势和独特的雪域资源为依托,突出滑天然雪、享自然情、走进林海雪原特色,按照申办“全东会”、“亚冬会”、“冬奥会”目标,加快崇礼国家级滑雪基地建设,使崇礼成为中国第一、亚洲前列、世界著名的滑雪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滑雪。

3.“军事旅游冠天下”成为红色旅游著名胜地。以本市丰富的军事工事、人防工程为依托,突出军事旅游独特的诱人魅力和张家口历来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的特点,深刻挖掘古代、近代、现代著名的长城、城堡、烽火台、战场、战役等遗存,使其成为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三)积极拓宽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地的文化品位

张家口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和教育意义的旅游资源,应积极发掘它们的内涵,吸引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来此旅游,扩大旅游市场。同时也要加大维护和修复许多旧的濒临湮没的名胜古迹,让他们重新焕发青春。如从春秋战国到明朝各个朝代的古长城,全长1250公里,闻名遐迩的长城要隘大镜门连接着关内和关外;坐落在下花园境内的鸡鸣山,曾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宗教名山等等,这些历经沧桑的古迹都是前辈为我们所留下的宝贵财产,它们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大开发和保护力度,积极发现和挖掘其隐含的文化意义,为后人提供一个学习历史、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地方,使他们能真正的了解我们这个国家。

(四)提高全市居民的文化素质

一个城市的居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这个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当外地游客来到这个城市时,首先接触的是从事旅游行业的各种人员。每个行业的人都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当让游客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满意而来满意而归的时候,那么游客就享受到最大的乐趣,他将带着最大的满足感回到属于他的地方,并向他的周围环境进行无偿的宣传,提高本市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从而使本市旅游市场越做越大。相反,如果本市市民素质普遍较低,那么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将遇到无形的阻力,阻挡本市的全面发展。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外出旅游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市民的素质,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让他们为我们城市进行宣传,这样做将比我们进行广告宣传效果好得多,并且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因此,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让每一个市民都知道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代表他自己,让他知道他的行为是代表这个城市的形象。

第4篇

关键词:零陵;旅游业;旅游资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135-03

作者:姚先林,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系讲师,硕士;湖南,永州,425100

零陵位于湖南潇湘二水汇合之处,全区总面积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零陵名山秀水纵横城中,庙庵寺观遍布城乡,山石奇突而险峻,岩洞幽邃而众多,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与零陵淳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造了出了名播八方的零陵风光和文物胜景。但在这“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的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举步维艰。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性和乘数效应,因此,地方政府一直力图把旅游业作为本地的产业增长极,为地区经济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两会”也反复强调要将旅游业做大做强,但仍是收效甚微。当此之际,选择一种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对实现零陵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至关重要。从零陵旅游业发展的内外条件来分析,目前制定一种旅游业赶超发展战略是零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旅游业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前景好

旅游业的开发是对旅游资源的再加工,没有良好的资源条件,旅游业的开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据统计,目前零陵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1处,省级重点文物6处,市级重点文物48处,商周遗址50余处。零陵是湖南及周边地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的集中地,是湖南重点文物保护区,人文资源之丰厚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尚不多见。零陵人文资源历史悠久,上下数千年,既有楼塔寺庙之壮观,又有古遗址之神奇,还有碑碣石刻之绝妙,众多的文化遗产构成了零陵古老悠久的画卷。专家曾这样评价: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画,那么零陵就是一本书。

河西柳子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代文学家、改革家、思想家柳宗元的纪念之地,他的学术思想在这里形成,他的不少名篇佳作于此写就。其笔下的永州八记遗址亦是流芳溢彩,引人注目,成为游客探奇访幽的理想选择。怀素景区寺庙晨钟幕鼓,终日香火旺盛,祈祷声不绝,在这里可以领略楼塔寺庙之壮观、碑碣石刻和书法之绝妙。绵延奇丽的潇水穿城而过,滋润着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萍岛、回龙塔、朝阳岩、香零山、鸟沙洲等犹如这条项链上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贤水河依山傍水、风光如画,“天下稀”的淡岩、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异蛇村、何仙姑故里、周家古建筑群等无不散发着古、美、奇、秀之神韵,令人流连忘返。还有诸如世外桃源的黄溪河、极富神奇色彩的观音山……所有这些都是品位高、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如果我们能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资源来加以开发,就很容易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旅游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明显

零陵地处湘南,一直以来工业基础薄弱,商贸落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零陵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就目前而言,零陵还很难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快速启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我们拥有丰富的且开发价值颇高的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业的比较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如果对旅游资源尽快加以整合,将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则旅游业赶超战略的实现是完全有希望的。

(三)区位条件日趋优越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零陵对外交通条件在近些年大有改观。湘桂铁路横贯东西,建设中的洛湛铁路跨越南北。南来北往的火车30余趟停靠永州,南可直抵广州、深圳,北可达北京,西可至西安,东可到上海;湘江水运可直下洞庭,通江达海;零陵机场可停靠波音737客机,并已与长沙、海口、深圳通航;322国道、207国道、衡昆高速、衡枣高速在境内纵横交错,永连公路已经通车。可以说,零陵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这为旅游者大规模的快速空间转移提供了便利。

(四)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近些年,零陵旅游配套设施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据统计,目前城内各大宾馆共有床位2000个,餐位5000个,社会旅馆、酒家200多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团队接待任务。商业城、圣世阳光步行街、零陵商业步行街、步步高超市、美伦大厦、心连心超市、红太阳购物广场等商业中心物流发达;电信、互连网、邮电等通讯网络已经覆盖到城乡的各个角落,金融服务也比较便捷,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旅游业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开发环境亟待改善

旅游业开发环境指的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包括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投资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等。

虽然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发展环境,但收效甚微,即使在“窗口”行业,其现状也难以叫人恭维,服务意识差、服务程序欠标准,服务态度僵化等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的“四乱”现象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些现状的存在是旅游开发的绊脚石,严重损害了地方的发展形象,影响了旅游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二)资源相对分散、主题差异大

在零陵19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但分布却相对分散,资源集中性不强,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零陵虽然资源丰富,单个资源的价值极高,但从整体上看,各资源主题差异较大。差异化的主题必将增加旅游资源的整合难度,降低共同协作的可能性,不利于各景点联合促销售,协同效应难以发挥,难以打造拳头产品和形成规模效应。

(三)区内交通状况有待改善

虽然零陵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对外交流方便程度大大提高,但区内交通状况却令人担忧。

一是旅游专线寥寥无几,各景点之间的往来相当不便,各景点也缺乏相应的路标和图识,有些有价值的旅游资源连本地人都不知道具体的位置,这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信心。

二是路况较差,目前而言,区内道路硬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景点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旅游者进不来,即使进来了也出不去,路况的改善迫在眉睫。

三是交通工具落后,交通秩序混乱。从现实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交通工具在超标使用,甚至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交通秩序不如人意,特别是节假日交通拥挤,,削弱了城市的旅游形象,遏制了出游者的旅游动机。

(四)县区协作机制有待加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有赖于旅游的各要素的紧密协作。从旅游发展的现实来看,永州各县区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整体协作的意识。在资源开发上闭门造车,低层次的重复开发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旅游生产力的闲置。

三、旅游业赶超战略实施的路径

(一)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体制改革

虽然政府部门有发展旅游业的愿望,但发展旅游的观念还没真正树立起来。政府也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发展环境忧人,体制改革缓慢,成为制约零陵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零陵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基本上是大产业、小部门、弱地位的格局。在我们这样一个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的地方应更大程度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由于旅游产品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协调要求高,这就要求强有力的领导,突破旅游开发中的条块分割,互相制肘的权力冲突现象,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实施全方位的、权威性的“大管理”,从而形成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区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应消除狭隘的自我中心意识,树立大区域旅游发展观,将零陵旅游业置于永州旅游业这面大旗之下,加强同其他县区的通力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利益均沾的机制,在共同打造永州旅游品牌的同时突现自己的特色。

(二)强化宣传意识

只要你到零陵汽车站、飞机场、高速路口等人流量大的场合去看一下,你几乎很难找到有关旅游宣传方面的广告。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零陵旅游业的落后就是宣传意识的落后。要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宣传就是塑造形象、宣传就是生产力。据统计,每增加1美元的宣传投资带来的旅游收入法国为375美元,新加坡为141美元,澳大利亚为78美元。国内一些省市已经认识到旅游宣传与游客接待量的关系,正逐年扩大旅游宣传的费用。日喀则在2007年投入50万用于旅游宣传,效果非常显著,实现旅游总收入4.7亿元,比2006年增长42%;重庆万盛区旅游部门投入500万元对主城区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然而这500万的宣传投入却为万盛旅游发展掀起了新的,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14%。湘西凤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宣传炒作。我们要通过“大报、大刊、大台”为媒体全方位的进行报道,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火车、飞机、汽车这些流动广告载体,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提高零陵旅游业的知名度。

(三)加强旅游科学规划

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是龙头,决定着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方向和质量。只有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搞好旅游规划,我们的旅游资源才有可能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

由于零陵旅游业发展时间晚,资源分布散,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拳头产品缺,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要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和学习国际高水平的规划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对区域旅游开发的指导作用。

(四)重点开发,稳步前进

零陵旅游资源绝对数量多,分布比较均匀,这无疑给开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由于零陵财力所限,采取遍地开花开发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应在政府主导这一前提下开发,对那些开发初具规模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政策扶持,打造出一批示范景点,开发出几条精品线路。实实在在念好“古郡经”(零陵名字是我国夏代出现的34处重要的古地名之一,零陵古城的名称存在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打文化和生态牌,以柳文化开发为中心、以怀素文化和周家古院开发为两翼、以黄溪河开发为亮点,深挖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启动龙头项目,推出特色旅游精品。通过这些景点和线路的成功运作来带动零陵旅游业的整体腾飞。

四、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分析,零陵旅游资源的优势是明显的,只要正确的面对现实,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媒体开路,重点突破”的开发模式,相信实现零陵旅游业的赶超发展战略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胡绿俊,文军.开发钦州市旅游业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7

[2]丁文恩,姚星期,张大红.安阳市旅游业的分析与开发构想[J].经济师.2006.1

[3]黄赞校.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统计信息网.2007.6.12

[4]日喀则政务网.日喀则风情版.2008.7.7

第5篇

关键词:兴城;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业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还能带动交通、餐饮、娱乐、文化、农业、工业、建筑、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兴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兴城市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能够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文献综述

2.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齐兴田指出,我国旅游市场由于受国家的高度保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1]。薛改飞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国内热点旅游区污染破坏严重[2]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业面临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合理。第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第四,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明确,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第五,旅游人才缺乏。

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王关义等认为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齐兴田提出加快发展旅行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3]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集中几点:第一,政府加强主导,第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建立竞争市场机制,第四,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第五,加强旅游业管理,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

二、兴城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

2001年以来,兴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还未达到最优。

兴城市GDP较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33.40亿元到2012年128.07亿元,约是2001年的3.83倍。就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逐年变化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旅游业收入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占全市收入总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2004-2012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兴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5亿元。考虑兴城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004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平稳,但有所波动。可见旅游业虽然对GDP贡献很大,但还没有发挥其支柱的地位。

三、兴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兴城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却没有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也存在许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业规模不高。兴城的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群。表现在: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没能将一系列景点在旅游线路上串联起来;旅游景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淡季时市场相对冷清,设施、人员闲置。如兴城海滨旅游区和岛,主要在夏季旅客较多,过了这个季节游人稀少,旅游收入降低。

其次,关联产业发展不协调。兴城的消费类旅游项目较少,纪念品的开发不够,旅游带来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最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缺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宣传、包装,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僵化、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2.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主要表现政府认识不足和市民意识不足。政府对旅游业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 宣传力度不够

鉴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不如沈阳、大连等城市,因而扩大宣传力度是必须的。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对兴城的旅游资源做好宣传,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对兴城的旅游有所了解。

2.3 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首先,兴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开发一系列景点,忽视了景点的连贯性,没有能将不同景点构建成统一的整体旅游项目。此外,景点的配套设施投资不足,如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的介绍等。

其次,兴城市内的很多旅游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例如兴城共有50处古遗迹,但目前开发仅10余处。

最后,忽视宏观整体效应。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注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业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到位,表现在景区乱收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等。法律对旅游业的规范不健全。表现在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四、发展兴城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提高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联动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方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对于兴城旅游计划方案的构思,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配合足够的财政投入。此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度,吸引更过游客旅游参观。

2.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旅游景点、旅游方式、费用等向全国各个省市广泛宣传。做好互联网宣传工作是旅游业走向繁荣的最基本的条件。

3.多渠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第一,借助周边热点旅游区,进行区域联动

无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还是从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方面来看,兴城市都具有与周边城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客源市场,改变兴城以接待省内和周边短程游客为主的客源结构。

第二,以中心旅游区为起点,向周边扩散。

兴城旅游景点的特点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缺乏“以点连线”的旅游开发方案。项目可以设计中心旅游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的结合,这样不仅中心旅游区获得旅游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旅游的管理以及对旅游管理者的监督,严格控制旅行社的行政审批权利。

第二,加强旅游业的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旅游法律法规,严格培训旅游执法人员,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严格落实。

第三,加强旅游安全服务交易,保证旅游市场良好安全的环境,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可疑人员等安全隐患。

五、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兴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兴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兴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将受到局限。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兴田.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4,(5):45-46.

[2]薛改飞.我国旅游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5):23.

第6篇

[关键词]铁岭 SWOT 旅游业 策略

一、引言

SWOT分析法是分析一个经济主体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铁岭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试图明确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以便制定相关的开发策略来提高铁岭市旅游开发层次的深度和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度。

二、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铁岭市旅游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铁岭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2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国内旅游收入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旅游总收入达到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由于旅游者接待人数基数较小,在客源增长上将会表现为数量急速扩张的增长特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铁岭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本文将在SWOT分析的劣势分析环节中进行阐述。

三、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铁岭市优势资源是铁岭“四张名片”(红楼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煤电能源之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兼有良好森林、山峦自然资源。在国家旅游局划分的8大主类15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铁岭市拥有7大主类、30种基本类型、近60个单体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资源多样化的地区。

(2)区位优越,可进入性较好。铁岭区域位置优越,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距沈阳旅游圈中心城市沈阳仅45公里,京哈公路纵贯全市。这为铁岭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3)铁岭市具有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后发优势。铁岭市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观察、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的经验、体制等,少走弯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劣势分析

(1)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不高。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铁岭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旅游产品的开发依然停留在观光层次,缺乏新兴增长点,忽视了游客对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旅游产品的需求。由于缺乏拳头产品, 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2)区域旅游形象不鲜明。虽然铁岭市拥有“四张城市名片”,而且“大城市-铁岭“这一名号也在国内扬名,但是旅游宣传口号不精练,给人感觉是整体的区域旅游形象较模糊,直接影响铁岭市的旅游宣传效果。

(3)资金、人才匮乏。相比而言,铁岭的经济发展稍显落后,由于其本身经济容量的限制,导致在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等其他地区,从而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现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边悟,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

3.机会分析

(1)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振兴过程中。在中央提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的指引下,辽宁省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口号,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空间,从而使铁岭市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铁岭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契机。2006年1月,铁岭市已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这一评优阶段的胜利,把铁岭市的旅游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十分有利于铁岭市下一步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进行。

4.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的竞争加剧。周边城市诸如沈阳市等发展旅游业都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效应,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下,新一轮旅游发展的热潮无疑会给铁岭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形象遮蔽”效应。铁岭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辽北地区,南有沈阳,东有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北有吉林省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又紧靠草原风情浓郁的内蒙古,因此难以吸引远程市场的游客到铁岭来旅游。

四、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策略

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表明,铁岭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比较突出,机遇难得,但同时劣势明显,外部环境威胁明显。因此铁岭市的旅游发展应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的机遇,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重视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联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1. 提高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在国内打响“较大城市-铁岭旅游”这个品牌,不断把铁岭市旅游产业做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要全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一大批特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整合铁岭四大名片为代表的旅游资源。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等多样性旅游产品方向发展。

2. 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在沈阳旅游圈内,唯有铁岭在区域分工上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这为铁岭打造沈阳旅游圈后花园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态景观。同时铁岭市也应该积极的打造这样几条特色旅游线路:铁岭特色历史文化之旅;关外红楼文化之旅。

3. 大力引进人才。铁岭市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城市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铁岭市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铁岭市旅游出谋划策,提高铁岭市旅游品位和档次。

4. 强化对外旅游宣传,进一步扩大知名度。铁岭市的旅游宣传活动要有层次、有秩序的展开,在进行自身旅游信息系统建构的同时,对外宣传可以先从本省开始,在兄弟城市人流密集的车站、码头设立醒目的广告牌;在省内的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上介绍铁岭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会、交易会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与国内外旅游界建立广泛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7篇

关键词安徽;旅游发展;发展战略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产业,也是关联度大、拉动性强、市场需求旺、资源消耗少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分布较为均匀,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徽中部崛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就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安徽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均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安徽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并将旅游业列为“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红色旅游、推进环巢湖旅游、促进皖北旅游升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2.旅游产业地位显著加强

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全面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及大多数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2006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安徽旅游三大板块,形成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nJ为依托、两小时高速路程为半径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两山一湖”地区整体联动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全省首个无障碍旅游区。全省拥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处国家级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地质和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9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旅游产业格局更趋和谐科学。

3.旅游基础设施明显完善

着力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水平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合铜黄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全面开工,合肥、黄山机场扩容升级加快推进,长江、新安江“黄金水道”旅游功能得到加强,重点旅游区通讯、水电、食宿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到2006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0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境内外航线50多条,旅游星级饭店389家,旅行社662家,旅游车船公司20多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4.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注重旅游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对购物、娱乐两个薄弱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连续10次举办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经过多年培育,黄山世界遗产游、徽州历史文化游、新安江山水画廊游、九华山佛教文化游、天柱山禅宗文化游等产品快速成长,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红色旅游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全省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5.旅游投入体系多元发展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成功开发花山谜窟、颍上迪沟、绩溪龙、旌德江村、鲍家花园、恩龙山庄、庐江金孔雀、阜阳生态园、淮南八公山、马鞍山盆山、合肥岱山湖、石台和祁门牯牛降等新景区。非国有资本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民营、个体旅行社占60%以上。

6.旅游区域合作多盟紧密

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对入境和沿海、周边市场的宣传促销,初步形成区域联合、政企齐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新型促销机制。与国内12个省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成功打造并举办了“中东部旅游交易会”的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江、浙、沪、皖旅游合作机制和皖、浙、赣旅游合作框架,黄山加入了“15+l”旅游城市体系,黄山、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在国际合作方面,40家旅行社开展出入境旅游业务,15家境内外知名酒店集团来安徽省经营,旅游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7.旅游行政组织与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全省105个县(市、区)先后有88个设立了旅游机构,旅游工作基本上覆盖到了所有县(市、区)。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旅游考评体系逐步完善,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78万人,年均增长11.8%,初步培养和建立起了一支旅游管理、旅游执法、旅游服务队伍。

8.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2005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5.74%,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6.7%,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日益显现。

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总体上看,安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为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足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具体分析有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低层次,注重短期利益;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

目前安徽省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从面上看,城市一般化,景区城市化,农村庸俗化;从点上看,盲目开发,无特色开发,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安徽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北有老子、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有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但因仅仅只是开发几个景区点,简单局限在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其旅游带动作用无法体现,这些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运用并转化成经济优势。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一要注重综合性开发,断提升品位、提高档次,把安徽省资源优势用足用活,科学开发,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二要突出政府主导,注重整体开发,在全面提升传统景区景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新兴景区景点开发步伐。三要注重文化开发,要让丰厚的文化因素深入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着力培 育更多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景区。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安徽省目前成熟的旅游产品中,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休闲度假、商务旅游、文化观光等产品较少,这不仅影响吸引力,也制约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支出。旅游产品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部分景点与趋同国内其他景点,不具备独特性,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

因此,在旅游产品建设方面,一要注重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挖掘、整合、发挥安徽省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适应各类旅游需求的新兴旅游产品。二要建设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把观光、度假、特种旅游相结合,把人文、自然、社会资源相结合,加强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以及工业生产等城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做出特色,打响品牌,开创安徽旅游产品建设新方向。三要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要研究安徽的优势何在,扬长避短,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唯我独有的产品品牌。

3.缺乏联合营销战略;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安徽省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项目拉动能力较弱,多元化投入力度不够,发展机制不活。包括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地区,其景区景点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旅游策划营销水平和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高科技的旅游营销策略。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

因此,在旅游营销强化方面,一要加强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在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市场需求来科学打造安徽独有的旅游形象,并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精心策划一些体现安徽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介安徽旅游、展示安徽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二要营销含量高科技,以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提升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三要认真研究旅游客源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加大对重点目标市场的促销力度。

4.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层次不高,经营粗放

安徽省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只有一家,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投资主体以国有资产资本为主,许多企业尚未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旅游企业改组改造的成本。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没有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安徽省旅游企业多粗放式经营,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普遍较差。把安徽省作为第一目的地的游客比重较低,特别是受旅游线路、中心城市等方面的制约,游客再批发、市场再延伸严重不足。

因此,在旅游经营管理方面,一要适应旅游业高度市场化的特点,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壮大旅游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理顺管理体制,激活经营机制,探索资本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二要全面放开旅游市场,把旅游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阵地,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经济成份投资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旅游发展机制。要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三要打造旅游企业品牌,培育若干旅游企业“航母”。发挥旅游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产权为纽带,以利益为导向,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继而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合作协作,全面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5.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

一些地方旅游发展主要还停留在饭店“床板经济”、旅行社“拉练经济”、景区“门票经济”等上,产业带动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够配套,安徽省游、购、娱只占平均消费总额的38%;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20%左右。

因此,在增加旅游消费方面,一要强化综合性经营。改变安徽省旅游企业比较单一经营为主的模式,拉长企业的经营链、服务链、客人的消费链。二要完善旅游要素,尽可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用老产品来扩大新市场,用新产品来巩固老市场,解决游客常住、常留、常来、多买问题。三要通过文化性经营创造出差异,创造出特色和吸引力,突出个性化,吸引高端客人。

6.旅游发展目标单一,综合效应差;目标体系建设不足

目标近视,没有战略眼光。有的要么只顾经济效益、有的要么只强调开发等。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表现不够突出,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旅游发展目标方面,一要突出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使皖南、皖中、皖北全面启动升级,加快形成南北并举、城乡联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二要挖掘整合安徽丰厚的地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使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创收、创汇、创利。三要重视环境建设,这是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不仅要重视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等硬环境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保护环境,通过保护环境又促进旅游发展,更要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旅游发展的软实力。

7.旅游管理和质量不具有明显优势

安徽省旅游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但总体规模偏小。投资总量不足,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偏低。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不够到位,招商引资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安徽省国有大型旅游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省内旅游景区景点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在旅游管理和质量方面,一要建设“诚信、和谐”旅游的长效机制,促进旅游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窗口行业的旅游服务意识,积极开展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等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标准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全力打造安徽旅游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二要在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实现突破进展,企业是产业的支撑,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安徽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加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市场的手段,特别要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构建更加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更加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结合,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在坚持整体规划和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8.旅游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旅游人力资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安徽省旅游业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综合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研究机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这种情况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人才开发工作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为突出。安徽省旅游人才相对集中在黄山、合肥等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城市,缺乏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人力资源管理、出境游业务经理、韩俄小语种导游等人才,更缺乏复合型、协作型、创新型人才。

因此,在旅游人才建设方面,一要建设一支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旅游人才队伍。抓紧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步骤地选派业务骨干到境外深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人才。二要把加强全省全行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作为壮大旅游产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现有旅游院校和各级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为我省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促销和业务培训。

三、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坚持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任务,打造三大板块,强化四条主线,坚持五个统筹,重点六个突出,实施七大战略。

1.一个目标

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

2.两项任务

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安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3.三大板块

(1)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参与建设,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和展现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发挥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功能,与长三角城市和省内城市联动发展,尽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形成以黄山为重点、“两山一湖”地区为依托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把九华山打造成世界级佛教圣地。

(2)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充分发挥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整合周边2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湖泊温泉资源、六安大别山生态、红色资源、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山岳观光和禅宗文化资源、黄梅戏和桐城派等文化戏曲资源,以商务、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重点,实现安徽旅游中部崛起。结合合肥现代化滨湖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对皖南、皖北具有衔接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旅游区。

(3)新皖北区域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主轴,以凤阳、寿县为两翼,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历史访古、老庄文化、淮河风情和红色旅游等品牌,形成新的区域旅游基地和新的旅游增长点。

4.四条主线

(1)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重点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2)响应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沟通省内外的城际旅游走廊,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

(3)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遗址文化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毫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打造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沿淮省级休闲度假项目,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科教型、修学型、益智型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逐步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4)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老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积极与河南、湖北形成区域互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老区群众的富民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带动性产业。

5.五个统筹

(1)统筹区域协作,构筑南北互动、东西联动的区域旅游大格局。

(2)统筹旅游六要素,加强娱乐购物环节,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3)统筹产品开发,建设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发展体系。

(4)统筹市场开拓,超常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5)统筹可持续发展,形成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和质量效益型旅游经营方式,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

6.六个突出

在重点打造“三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目标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凸显各个重点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增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指向性。重点突出6个方面,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九华山,打造以佛教圣地和自然生态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天柱山,打造以地质地貌和禅宗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毫州、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

7.七大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坚持政府主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创新旅游发展观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各相关单位、部门积极研究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进一步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建立对各市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协调管理职能。各市和旅游重点县应成立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指挥、协调作用。

(2)东向带动战略

按照“东向带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业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与周边省份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区,逐步实现旅游体制接轨、旅游市场融合、旅游产业东向带动。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推进安徽省旅游业与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区域合作,向东融合、向中做大、向西拓展,形成互动。建立旅游产品链和旅游精品线路网络,实现省际区域联动,支持沿江、毗邻苏浙市县旅游区率先融入、率先突破。以拳头旅游产品带动省内区片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着力推进“南北互动”和“城乡联动”。

深入开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我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充分利用杭州休博会、上海世博会的机遇,重点推出“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湖(杭州)十名山(黄山、九华山)”和“千岛湖――黄山”等华东精品旅游线路。加大与省内外宣传、建设、环保、卫生、新闻出版、文化、经贸、民族、外事、宗教、台办等部门的合作,多渠道宣传推介安徽旅游,把招商引资、对外友好、文化交流与旅游结合起来,根据 发展需要和可能,有选择地与周边省份合作或与联动部门合作,共同投放多形式的安徽旅游形象宣传广告。

(3)企业驱动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多元资本参与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以多种形式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旅游集团、旅游公司、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

支持安徽省大型企业跨区域合作,利用品牌、资本、技术等优势,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网络化经营。争取利用各种支持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面发展,建构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探索建立旅行社批零体系,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及导游服务公司化的发展。

(4)项目牵动战略

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旅游投入,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库,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抓住海外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个私资本人皖开发。

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严把旅游项目申报、审批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加大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推广运用,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容量控制制度。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建筑物的设计控制。改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景区(点)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

(5)市场拉动战略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和部门联合、企业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强与我驻外机构、国际旅游组织、华人华侨社团、境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机构、新闻媒体等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即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在区域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在旅游发展外向度上寻求突破。

以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为我省国内市场的重点,通过强有力的促销,努力把江浙沪高位旅游的“势能”转变成安徽旅游发展的“动能”,依托长三角地区推进我省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制定旅游宣传促销奖励政策,对直接招徕海外游客和组织旅游包机、专列、专船等旅行社予以相应激励。

(6)产品互动战略

继续提升传统观光产品,打造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国际旅游区精品产品。完善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康体健身娱乐产品、红色旅游产品、黄金水道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科教旅游产品等专项旅游产品。

支持各地举办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大型节庆活动,提高举办地知名度,吸引和招揽海内外游客。政府主办的大型节庆活动,要讲求质量,注重效益,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或中介组织承办。

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等会展活动。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创办节庆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

(7)人才推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