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11:34:13
序论:在您撰写小麻雀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出示15自然段: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二、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1.写生字和词语。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学飞》。
2、通过听赏、演唱、表演、创编等活动,能随乐进行歌舞表演,感受音乐的美好,表达音
乐内容。
3、通过歌舞表演,提高综合表演能力,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学飞》。
2、能用不同的声音、表情、动作来表现老麻雀和小麻雀的不同神态表情。
教学构思:
以听、说、唱、图片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律动和发声练习
二、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是谁发出的叫声?(出示小鸟鸣叫声)
师:看,你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评价语: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
师:原来是雀妈妈带着小麻雀在草地上学飞呢。(出示课题:学飞)你们知道麻雀是怎么飞的吗?今天老师来演一演雀妈妈是怎么飞的。(边唱边演)今天我们就随雀妈妈学飞吧!
三、听赏
师:安静听并思考,歌曲为我们讲诉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复述)根据音乐故事我们可以把歌曲分为两个部分。
四、起飞的动作
1、师:有谁来模仿一下小麻雀起飞的样子?
带动作读歌词;讲解八分休止符(休止符的运用恰当的表现了小麻雀开始学飞时的小心翼翼的感觉);完整跟读。
五、学飞的技能
师:起飞的动作大家学得有模有样啦,现在雀妈妈想带着小雀到山的那边玩儿,看看山那边的世界,可是山那么高,那么陡,要怎样才能飞到山那边呢?现在雀妈妈告诉我们一个秘诀(出示后半部分歌词)
观察老师的肢体动作第一遍老师带读;再次纠正节奏;(引导雀妈妈的神情与动作);
观察老师的肢体动作第一遍老师带读;再次纠正节奏;(引导雀宝宝的神情与动作);
创编中心词;雀宝宝:来!雀妈妈:对!
分角色读歌词;
师:雀妈妈教了雀宝宝几个动作?(生
:三个)
六、歌曲学唱
师:雀妈妈为了让雀宝宝飞的更好,把学飞的秘诀编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听的时候看课本,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
1、听录音
2、师范唱小声跟唱
3、完整唱后纠正不对的地方
4、分角色演唱
七、完整表演
1、随乐表演
2、个别表演
八、小结
飞出教室
一、机智——让教学随机应变
在编写屠格涅夫《麻雀》一文的教案时,我看到教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
1.猎狗跑在我前面。
2.小麻雀被风刮下。
3.老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
4.猎狗后退了。
教参上建议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师生一起进入课文的情境。因本人画图水平有限,怕在学生面前丢丑,决定略去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我突然灵机一动,改为指定四名画画较好的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幅图。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学生在评画的过程中联系课本,理解了课文,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机智——让教学顺水推舟
还以《麻雀》一文为例,文章讲到老麻雀从没有危险的树上飞到有生命危险的地方是因为有一种强大力量的作用。我便问学生:“这种力量是什么?”其中有个学生说:“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这时,我忽然想到了一位特级教师上公开课时的故事:她在归纳《麻雀》这篇课文时说:“本文赞扬了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母爱。”当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呢?课文里没说呀。”那位老师当场被问住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来个倒打一耙。我把“母爱”二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道:“文中好像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公是母,你们怎么知道它是小麻雀的妈妈呢?”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赶紧又去看书,可是仍找不出证据。这时,有一名学生小声说:“要是爸爸,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可能不会飞下来。”我听到了他的话,先让同学们就他的看法进行了一番讨论,然后总结说:“你们可能觉得平时妈妈比较关心你,而爸爸对你比较严厉。可是爸爸同样爱你!当你遇到危险时,他也会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你的。”借此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可是提出的问题——老麻雀到底是公是母,还是没有解决。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书上读到的有关知识,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让学生明白动物的幼儿一般由妈妈抚养长大,所以老麻雀很可能就是小麻雀的妈妈。你们的理解是对的。只是希望你们以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多动脑、多思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一个个情绪高涨,积极发言,完全被课堂所吸引了,学习效果甚佳。
三、机智——让教学峰回路转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却由此带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变换角度,顺着新的思路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境,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就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我愣了一下,马上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的讨论,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四、机智——让作业推陈出新
关键词: “低碳” 语文教学 语文味 包容性 同构共生
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低碳”就此成为热点。“低碳”的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这让人们意识到要“低碳”生活。这跟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看看这两者的共同点。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很大,“低碳”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方向,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就是工业生产中的高耗能低产出;语文老师眼中唯教案无学生就是人类站在利己主义的立场,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不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过度肢解文本、强硬灌输就是漠视地球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有些语文老师歪曲原文作者的写作本意,任意给文本加上自己的思想感彩,就相当于人类不顾地球的生长特点,任意摆布……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探讨如何让“低碳”走进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一、“低碳”语文教学要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体现语文味的语文课呢?(1)利用好文本自身。“语文味”源于文本,文本是构成“语文味”的前提,脱离了它,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绝了气源。文本是由不同的课文构成的,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课文感情浓烈,它适合情感教育;有的课文形象生动,它适合审美熏陶;有的文本条理分明,它适合于逻辑思维训练……无论哪种文章内容,哪种文章体裁,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其个性,“语文味”自然就会散发出来。(2)设计好教学环节。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正确地进行引导,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3)品析好重点词句。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咀嚼,“语文味”的分子就自然资源释放,课堂上就弥漫着语文的“香味”。(4)发挥好课堂评价。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都指向读书,让学生不仅受到鼓励,还悟到读书的方法。充满“语文味”的评价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二、“低碳”语文教学就是要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2011年5月,在福建省光泽县举办的“小学新课程语文课堂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课《渔歌子》,这课的设计非常简单,总共安排五个环节:(1)走进诗词,初知题意;(2)诵读诗词,感受音韵美。让学生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熟读诗词,练习背诵;(3)走进诗词,感受意境美;(4)走进白鹭,体会情感美;(5)走进作者,再疑“不须归”。就这么简单的课堂,讲课老师却把它上得非常精彩,博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因为这位老师做到了“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教语文”,去掉那些花架子,呈现精华,这是我们要追求的“低碳”语文教学。
三、“低碳”语文教学要尊重个性,有包容性。
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麻雀》,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她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小麻雀会怎么做?”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都会像老麻雀那样奋不顾身救小麻雀,老师很满意,可这时有一个小女生站起来说:“我不愿意这么做,因为那样有时会白白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可以的,可那位老师却不高兴,让学生再讨论,一定要纠正小女孩的“错误认识”,回到教学设计上来。我认为这就不够“低碳”了,其实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所以有很多的课堂在“高消费”,没有进行“低碳”教学。
四、“低碳”语文教学应是同构共生,教学相长,是不同生命智慧的碰撞融合的境界。
[关键词]教育机智方法问题策略
“教育机智”,单看这一教育术语,似乎很是抽象,它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斯林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抓住各种生活情景,运用适当的方法,随机应变地进行教学,使教学更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育机智。那么,怎样在活生生的教育教学中做到有教育机智呢?下文通过从自身经历的教学实践中提取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机智。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把学生带进自然界
我在教学《秋天的雨》[1]这篇课文时,发现读懂这篇课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秋天的切身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生:树叶黄了。
生:果子熟了。
生:大雁往南飞。
生:开了。
我发现孩子们回答的都是别人已经发现了的,并已写在书本上的,这些决不是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怎么办?我的眼光投向窗外,现在不正是秋天吗?偌大的校园已是满目秋色,秋天不就在我们身边吗?于是,脆领着他们来到操场找秋天。
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欢呼雀跃着在校园里散开。二十分钟过后,同学们带着秋天的快乐和收获回到教室。对秋天有了些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找到的秋天。
生:草都枯萎了,踩上去软绵绵的。
生:我们还在上面摔跤、打滚,一屁股摔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疼。
生:我发现操场上草丛里开满了这种花。(他还采了一些带到班上来)
师:能向大家介绍、描述一下这种花吗?
生:它的茎是深红的,叶子很小,也是深红的,花是粉红的,样子很像桂花,可是它却散发着辣气。(大家争相传闻)
生:我还采到了这种紫色的野花。(举起花来,大家很惊奇地欣赏。)
师:你们可真是有心人。还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几个人跑到围墙边,发现围墙上爬满了扁豆藤,起先我们不知道那是扁豆藤,风一吹,我们才发现叶子里藏着好多弯弯的象小月亮似的扁豆。
生:我发现盖在落叶底下的小草还很嫩,象春天的小草一样绿。
……
孩子们的发现令我吃惊,怪不得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秋天已经写在他们快活的眼睛里。应该说他们对秋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我就应及时把这种感受引进课文里。
师:轻轻的,轻轻的,趁我们没留意,秋天已经溜进我们的校园里。现在我们再一同去看看《秋天的雨》,跟着作者再次感受秋天。相信你们会和作者一样的喜爱这美好的秋天!
接下来对课文的品读、欣赏时,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里。
案例二:教案在学生的举动下改变
教学设计是死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灵动的,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灵活的。教育的机智就在于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的情况、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教学的策略方法。
这一天,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麻雀》[2]后,下课了,我正要离开教室。突然,学生秋萍拿着彩云的书向我跑来,说:“老师,您看!”我拿起书一看,只见课文插图已经沾满铅笔灰,上面添了框儿,还写了许多歪歪扭扭的字。我正要发火,仔细一看,猎狗上方的框里写着:“小东西,我要吃了你!”小麻雀嘴边添上:“妈妈,快救我!”老麻雀上方是:“站住,我要跟你拼了!”看清了内容,我不禁莞尔:这小家伙,想得还挺合情理!秋萍见我半天不响,问:“老师要不要把彩云叫来?”我略一思索,说:“把书还给她,我下午再处理。”只见秋萍拿着书往彩云座位走去,边走边说:“这下你可惨了!”
回到办公室,我拿起教案看了看,下午的任务是分析理解《麻雀》的四~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想着刚才彩云插图上的画面,心中不禁有了这样一个方案:
下午,我基本照原计划上课,但当学到猎狗走近小麻雀时,会适时地问:“请你们替猎狗想想,他这时正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当麻雀落在猎狗前让学生做老麻雀的动作,想想说一说老麻雀“绝望地尖叫”会叫些什么?;而猎狗愣住了,他在想什么?有了读的基础,学生对课文很熟悉,当我提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现摘录其中的一些对话:
猎狗:“呀,这么小的麻雀,味道一定十分鲜美!”
“太好了,老的也来了,正好填饱我的肚子!”
“太棒了,又来一个送死的,我老小通吃!”
老麻雀:“住手!口下留人!”
“孩子!妈妈来了!”对着猎狗,“我要和你拼了!”
“虽然你很庞大,但我不怕你!就让我死吧,不要吃我的儿子!”(男同学)
“不可以吃我的孩子!”“我绝不后退!”
“就算你吃了我,我也不让你伤害我的孩子!”
猎狗:“这真是只不怕死的麻雀!”
“她怎么不怕死?”
“你不怕我先吃了你,再吃你的孩子?”
“这个妈妈真伟大!”
当学生兴味正浓时,我顺势让大家小组表演了课本剧,并选择了一个表演得较好的小组在班上表演,我在里面扮演了梧桐树。表演结束,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做了课堂总结:“这节课大家想得合情合理,说得有声有色,表演更是没得说了,我们班可真是人才济济。现在,老师有个特殊的作业:请大家从刚才想的、说的,或自己再想出更好的符合人物角色心理活动的一句话,添在课文插图上,注意保持书本整洁,字迹工整!”
这时,我看看彩云,她正认真地擦去插图上的内容,重新认真编写呢!
案例三:教育无处不在
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可以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同时也可以以偶发事件为契机进行教学,这就要看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善于捕捉机会的能力。
一天下午,挂在我班的“流动红旗”被摘下了。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的嘟着嘴,有的生气地责怪张三李四,有的流着委屈的泪……见此情景,我心中窃喜,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被激活了,这是好事,我要抓住这一契机正确引导,让坏成好事。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让流动红旗回来”这几个字,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孩子们都疑惑地看着我,有的露出了笑意,有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却咧开了嘴,有的露出疑惑的神情……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生动的脸,我想,此时手中有相机多好。这时突然一个灵感在我脑海中出现,让孩子们用文字把自己生动的表情描述下来。
我说:“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让流动红旗回来好吗?不过讨论之前我们做个拍照的小游戏,请你观察一下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的表情,然后分别用一两句话把他们的表情拍下来,每人最起码拍三张像,看谁拍的相片表情最生动,愿意吗?”用一两句话给人拍照,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左顾右盼,开始寻找表情生动的脸。
五分钟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请小摄影师展示自己的作品的环节,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刚才“拍摄到的相片”。学生纷纷要求展示作品,连平时不善言表,不愿意发言的同学也站着举起手,生怕漏了自己。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表情描写,真的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任何时候的任何写作指导,都无法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这是一次写真,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让流动红旗回来。讨论结束后给了学生一个作业,用日记的形式把今天的事情写下来。
第二天的晨会课上,大家来交流自己写的日记。教室里面的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日记写得生动有感情,还提了好多让流动红旗回来的好建议。
事后,在作文课上,我们又把这次的事件作为素材进行写作,学生写出了很多好作文。
二、对案例的评析
以上三个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要求我们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3]教材、教案固然要执行,但生活中,大自然的阴晴圆缺、风花雪月,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些和学生密切联系,可以真正感悟的资源,不都是可以随时拿来进行教学的吗?在案例一中,我抓住生活中的情景即时进行教学。其次,教师上课,课前的教学设计固然重要,要尽可能的把教学方案设计得完美一点。但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案的执行不应该是死板的,教条的,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和调整。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案例二中,我不仅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还关注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图文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最后,生活中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多得数不胜数,有时,这些偶然事件可以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同时也可以以偶发事件为契机进行教学。案例中的偶然的事件,看似是一件坏事,但是因为抓住了契机,运用教学机智,既对学生进行了行为习惯和团队意识教育,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机会,使说话、写话变得轻松随意。一面流动红旗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班集体的主人,教育的主人。
三、案例的启示
乌申斯基指出:“所谓教育机智,缺乏它,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教学机智成为教师智慧与灵感的代名词,怎样让自己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怎样成为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如风向标般换角度思考问题
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堂课的备课工作―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的必备条件。但教案设计好了,不能死按教案上课;处理学生或班级事情时不能总是按老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应像风向标一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关爱为基石,不停转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的处理问题方案。
第二,“小”事大处思考
课进行到一半有人提出不相关问题、班级中有人无故旷课、有学生心爱的钢笔不翼而飞……这一系列的事都好似小事。教育机智是爱者的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小事”面前多长一只眼睛,多留一份心思,对孩子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多一丝关注,把“小事”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把“小事”做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把“小事”和新课程理念联系起来,那么,“小事”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大”跃进。
第三,如海绵般汲取养料
大海之所以深广,是因为汇集百川;花园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百花齐放;水滴石穿,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坚持。要成为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我们多阅读书报、新闻,多学习教育理论,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听课……不停地汲取,久而久之,自然地我们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底蕴。古人云“厚积薄发”,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教育事件时,我们还会束手无策吗?
第四,如牛儿反刍般反思、总结
牛儿长得健壮,是因为它经常反刍食用后的粮草,一遍又一遍地反刍、消化,一点儿、一点儿地提取、吸收养料。反思是理论到实践又上升到理论的必然途径,也是发展教育机智的必然环节。课堂反思有课前反思、课堂中反思、课后反思等,不停地反思使我们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理论归纳出来,成为经验。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教育借鉴材料,我们还要勤于和善于总结反思收获,加强对经验的反思,通过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反思方式,将那些原本隐藏在我们的实践中的可以更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归纳出来。这样,我们也就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成熟起来,有了丰富的实践积淀,在面对各种教育教学现象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机智起来,有了急中生智的本领。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中成长起来,掌握教育机智,就让我们的课堂和教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秋天的雨.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1996
[2]屠格涅夫.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参与;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28-0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在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课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引导,剌激想象
在教学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赤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英勇气概。
3.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投影仪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4.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实施高效课堂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5.1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