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4 14:19:12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㈡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20”、“25”、“30”、“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13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是大人。”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那小朋友应该是33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友33人?”这时学生想象着33个小朋友进电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33人的重量没超过1吨,但是33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这时教师再请33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33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33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1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30千克,33个共重1吨;每头奶牛重500千克,2头奶牛重1吨;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等,共10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1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 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动,经历1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⑴通过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体验25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太重了”“特别重,实在搬不动”、“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进而推出要40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40袋大米转到一个大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25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压扁了”“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我浑身都散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吨的大米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⑵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的体重有没有1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最后让33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1吨的重量。⑶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3、变式练习,深化表象

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达到了这一目的。⑴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先由学生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写着几吨几吨的呢?再由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实际运用。由1吨转向对几吨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⑵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看似简单,却是对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整合,在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重量单位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它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出示的物体重量进行合理的估计,需要学生对所学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⑶修改数学日记。日记一般是语文里的内容,而这里呈现的却是数学日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记的内容设计也让学生忍俊不禁,在会心的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

㈡让方法在体验中生成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学习方法。

⑴知识引入----自由猜测,激活思维。在猜一猜在坐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有没有1吨的游戏中,开始是学生是自由猜测,分为两派:有1吨和没有1吨。

⑵问题探究----验证猜测,促进理解。在学生自由猜测后,教师以问题:“到底有没有1吨呢?有没有办法?”引起学生再思考,这时有同学想到了算一算的办法,假设每个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50个同学的体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吨半,超过一吨了。

⑶实践应用----延伸练习,启迪思维。教师在肯定上一位同学推理方法的同时,对学生的估计作出了科学的引导,三年级同学的平均体重约是30千克,随后再次让学生猜测55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吗?有了前一位同学的启示,这里同学们很快地作出了判断,超过了1吨,。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逼近估计:哪究竟要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呢?这时学生猜测的结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这等火候,教师方才宣布正确结果,大约是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整个环节中从“知识引入----问题探究----实践应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充分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在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学生不仅再次感受了1吨的大小,而且也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三、关注生命,传承文化———让数学课堂闪耀人文之光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应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大力加强这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培养,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因此,祁老师以各种方式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加强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还有吗?”“谈谈你的感受”;经常鼓励学生的话就是“大胆估计,错了也没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面队学生的回答,不管答案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向学生投去赞许和亲切的目光,正是教师宽容的接纳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自信。

㈡传承数学文化,激起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第2篇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通过科研,培养自己,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教师才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而是主动地创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解、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第3篇

一、 有效是前置性作业的核心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不仅会学习,而且学得有效率、有成效,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的习惯。前置性作业既然是要解决“学生先学”的问题,那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要让学生先学什么?为什么要先学这些内容?怎样先学?怎样组织评价?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解决“学生先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

1.初次布置作业的尴尬。这次要学习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我布置学生回去搜集有关乘法的有关资料。可是,上课汇报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使课堂陷入了困境。一是学生不知道怎样汇(转载需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报,二是那么多的资料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交流完。最后好不容易磕磕绊绊上完这节课,我的信心却降到了零点。

2.课后的反思。下课后,我静下心来反思整个事件。意识到生本教育并不是一下子放开就万事大吉了。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次对学生可能找到的资料没有充分的预设,对于课堂交流的形式没有作审慎的计划。

3.有效前置作业的标准。

(1)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应当起着助推器的作用,能够较快地启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有序思考,进入

学习状态,最后使多数学生学会、学好。

(2)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参与学习,愿意与同学开展交流、争论、合作等。

(3)从所学知识的核心价值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必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并且为所学知识作好铺垫作用。

二、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基本策略

1.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有开放性。既然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就要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不是形式上的开放,而是指思维的开放。

2.作业设计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前置性作业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好教”,而是为了“好学”。所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必须时刻把“如何让学生学好”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获得持续有效

第4篇

一带着好心情上课。

之所以谈到上课的情绪,是因为本人的脾气比较急, 有的时候沉不住气,易于动怒。 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走神、做小动作,打闹等,刚开始还能做到委婉的提醒,如果还不奏效,就会禁不住火冒三丈,把学生一阵狂批,如果赶上心情不好,那脾气就更大了。等到全班鸦雀无声了,再继续上课,一节课下来,心情糟透了,效果也甭提了。

在咱们二小这几年,自己的孩子也上学了,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也改变了不少,上课时对于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也逐渐增强,特别是今年再带一年级,感觉和以往确实有很大不同,这次的心情特别好,能心平气和的上好每一节课,每天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以精炼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切实的例证、工整适量的板书讲授课堂内容;学生则能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讲课,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回答问题。在这种好心情的感染下,看“调皮学生”也是那么顺眼,对“差生”也感亲切。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享受,学生学的很开心,课堂效果当然也不错。

当然,咱们老师也有喜怒哀乐,比如身体的原因,工作的不顺心,家庭原因等都可以导致情绪不佳,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课堂上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情绪不佳,就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不要让其再继续下去。如课前发现自己的情绪不佳时,可以采用静静地坐一会儿,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课堂上由于偶发事件使自己情绪不佳时,要暗示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稍稍加以停顿,既可稳定情绪又可稳定课堂气氛;也可讲个笑话等加以化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我们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才能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会有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有了好的教学情绪,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自己不犯错误,还有益于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

二上好课,教好书。

教书是咱们的核心工作, 谈到这个话题,话题太多,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我认为在老师们教学技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之所以教学质量有差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同导致的。我们在听课时,常常会发现,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老师讲的知识面的大小和宽窄是不同的,有的老师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面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思维得到提升,有的老师却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也就止步不前了。所以备好一堂课非常关键,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迁移、衔接,难点的突破,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前几天,我们刚刚学了一节课,整十数的加减法,内容很简单就是学习20+30 30+6 67-4等类型的计算,刚开始备课,觉得教学内容很轻松,学生肯定会,没什么好讲的,多练练就行了,可是静下心来琢磨,问题多了,一20+30学生会做不会说,必须讲清算理,二30+6学生会说了,还要辨析清楚为什么不让6和3相加,67-4为什么不能6-4三只讲还不行,要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珠子,或摆小棒对以上知识点有更形象直观的理解。 这么一想,这节课还真不那么轻松,由于我们准备充分,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只有对各反面有了充分的准备欧和预计,课堂上才能 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对课本上有限的题目进行改编,比如“一题多解”,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借以考察学生的读题能力,灵活解决能力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对于课本或乐园上的典型题目,我喜欢拿出一个,用一节课的时间全面进行扩展,把能涉及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 数学思想进行全面渗透,对于此类课特别是优秀的学生特别喜欢。对于课本和乐园上的同类题目,我的处理方法是哪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讲透,其他题目就不再进行重点讲解了,这种方法,比较省时,但不影响教学效果。

教数学就是教方法,教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拥有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比如数学讲究转化,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个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化可以把生疏的题目转化成熟悉的题目;把繁难的题 目转化成简单的题目;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简单的说就是化“新”为“旧” 、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我们都要抓住每个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妙处,从而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自愿的尝试运用转化的思想。

我们学校提倡老师们教学后进行总结反思,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也应该提倡学生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当学习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引导学生适时总结,进行不完全归纳,形成结论性的语言,这对于加深学生理解、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掌握规律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听、说、读、写、思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方面,下面我就培养听的习惯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在数学课堂上听讲至关重要。我给学生说,只要你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讲了,家庭作业不做都不会影响你的成绩。

从开学的第一节课起,我就对学生说,一要认真听老师要求和讲课,每个知识点、每个要求老师只说一遍,不会重复。 二是学会听同学们发言,小孩子年龄小往往只注意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让他来说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的修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注意听,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且明确规定举手发言的意思是:举手经允许方可发言 。对于那些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积极质疑或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大张旗鼓的表扬。当讲到关键时,我会放慢语速,先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再讲解。

四多参与集体备课,与同事多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处于一个集体环境,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第5篇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㈡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20”、“25”、“30”、“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13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是大人。”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那小朋友应该是33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友33人?”这时学生想象着33个小朋友进电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33人的重量没超过1吨,但是33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这时教师再请33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33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33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1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30千克,33个共重1吨;每头奶牛重500千克,2头奶牛重1吨;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等,共10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1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动,经历1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⑴通过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体验25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太重了”“特别重,实在搬不动”、“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进而推出要40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40袋大米转到一个大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25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压扁了”“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我浑身都散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吨的大米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⑵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的体重有没有1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最后让33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1吨的重量。⑶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第6篇

本学期小学数学学科研训工作要根据进修学校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进修学校整体的工作部署,强化"专家型、学习型、服务型"的教育服务意识;以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履行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指导和服务力度。为我市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聚焦有效教学,关注常态课堂,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集智备课加强教师间学习交流,通过小数博客加强教师间网络研修,通过菜单教研加强教师间合作研讨;教研员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多形式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三、具体工作

2、开展"菜单式"教研,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将继续扎实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把高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全市小学分为东、南、西、北、中六片,分年级全员参与。形式为菜单式教研活动,三月份筹备、调研、下单,采取集中调研,分片筹划,每片选出2名做课教师。四、五月份分片按单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每片一天,具体安排届时通知),内容为观摩、研讨、答疑,教研员针对菜单主题进行评课和专题讲座。通过此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材的研读能力,从精彩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教学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3、做好优秀课评选工作。坚持评选程序科学,过程安排周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把评优活动与新课标贯彻落实相结合,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注重在活动中发现新典型,提高评优效益。通过本次活动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小数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认真总结为小学数学教学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4、通过参与基层校晒课活动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员要加强晒课指导,现场研究指导,确保小学数学学科晒课质量。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5、加强薄弱校、偏远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业务指导。开展学科教研员与农村教师点对点的服务。对薄弱的学校开展结帮扶对子、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活动。

6、充分利用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加强网络交流的实效性。一是教研员要常态化网上学习、浏览博客,积极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二是及时上传基层教师的优秀案例、评课体会、读书反思、问题研讨意见,做到积极跟贴,切实发挥博客的共享功能,三是以校为单位组织数学教师先看小学数学工作室中的视频课然后评课并在博客内讨论,提高教师讲课听课评课能力。

7、开展集智备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设计征集,及时形成案例文本材料上传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充分发挥教研员引领指导作用和骨干教师辐射示范作用。

8、通过树典型校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本学期发挥典型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主要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展示成果等,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对典型校骨干教师适时加压,向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这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9、研究教学评价,用心编写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10、协助师训、学校、教育局完成有关工作。

附:各月份工作要点

3月份

1、政治业务学习

2、"菜单式"教研活动的筹备、调研、下单

3、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4、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4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5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课堂教学典型校调研。

3、朝阳市优秀课评选

6月份

1、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出期末测试题。

7月份

1、整理上交各种业务材料。

2、政治业务学习

第7篇

关键词:数学交流对策

一、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置没有确立,多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被动式教学,仅沿着老师的思路去回答问题,偏重于列出算式和确定计算结果,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性、拓展性思考,没能从理念上全面把握教学的基本知识,更没能很好地体味数学在实践中解决奥妙问题的无穷趣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思路单一,学习兴趣不高,普遍缺少的愿望和需交流的问题,即使有问题,也难以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予以表达,导致交流信心的缺失,形成交流障碍。因此,要解决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方式上着手,通过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说、听、写”训练,来优化小学生数学交流的氛围,提高小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小学生数学交流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文献以及老师、同学的解题过程等,接受数学信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克服有口无心的“假读”,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引导自由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教会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针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计算题、应用题等各种不同情况,分类教会各种类型的阅读方法,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设计阅读提纲,优化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提纲有助于开启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增强与书本交流的针对性。开展阅读大课堂,拓宽学生阅读视野。课堂阅读时间相对有限,因此要把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开展数学朗读比赛,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

2.培养学生“听数学”的能力。倾听是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大多数学生不会或不善于倾听的实际,重点教给学生进行有效倾听的方法。营造氛围,强化倾听意识。通过富有暗示意味的教室布置,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感受倾听的重要性。正确引导,教会倾听方法。教师明确提出,学生倾听要做到“五心”,即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细心,四要虚心,五要用心。学会复述和评价,提高倾听能力。安排一节“听算、复述”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和复述能力,并要求学生对复述进行评价。能够质疑和补充,深化倾听功能。学会反思和创新,提高倾听效益。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并能根据听到的别人的意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经过思考、交流、反思,然后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成自己的素养,然后有所创新。

3.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课上课下缺乏敢讲敢说精神的情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让学生有时间说,有机会说,敢想敢说,愿想愿说,会说善说,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与好奇参与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裕的时间里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热情交流。正确引导,让学生说规范的数学语言。通过操作的有序性来训练学生语言的条理性;让学生总结概括数学概念提高他们语言的准确性和简练性;在解答应用题的分析推理中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逻辑性。明确要求,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解题过程。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解题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听懂、听明白,促使他们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思路。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口头表达。组织开展多种形成的交流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尝试、说话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开展互评,让学生在数学辩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些教学内容的易混点、疑难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相互评论,调动他们的钻研积极性,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发言权,让学生敞开心扉,相互巧妙设问,相互补充充实。

4.培养学生“写数学”的能力。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手段,它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总结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书面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是写学习后记,学会自我评价。二是写错因分析,学会与同伴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平时自己做错的题目,要求他们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有针对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三是写试卷反思,学会与老师交流。每次测试后,要求学生写试卷反思,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的能力。

5.加强综合训练,着眼提高整体交流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交流能力,教师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把实物同图像和数学思想结合起来,学会多方位的数学交流。二是组织召开数学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中每月的用水、用电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的与班级同学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三是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交流。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数学情境中逐步感悟,主动探索,同时还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并把这些过程加以深层次的反思和整理提升后,有条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表达、倾听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四是举办“数学考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把平时考试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书面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各组同学听后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也可以适当补充,还可以进行评价。学生在分享别人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考试经验,增强了考试信心,提高了大家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