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游击队歌教案范文

时间:2022-12-28 04:46:54

序论:在您撰写游击队歌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游击队歌教案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观察记录 行动研究 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了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在草根化研究的进程中,其对幼儿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基于幼儿、发现幼儿、理解幼儿成了教师教学研究的前提保障。只有对幼儿有更充分的观察认知,只有更熟悉幼儿的一举一动,才能更好地引发教师的思考,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以优质的教育作用于幼儿。

幼儿个案观察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我园积极开展了幼儿个案研究的尝试,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个案观察记录。下面我谈谈对教师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分析与思考。

一、草根微视――教师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在幼儿观察记录中,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一种是轶事记录,另一种是行为核对表。一般来说,行为核对表是采纳数据得出结论的一个依据手段。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一般采用的是轶事记录的方法,采用文字、声音、影像等手段,把自然状态中发生的活动、现象和事件忠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是一种轶事记录的方法,是结合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有效观察的途径,采用文字有针对性地将幼儿在自然状态中发生的活动和事件真实记录下来的过程。拘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园本化的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表1:

石梅幼儿园幼儿个案跟踪记录表

Shimeiyoueryuan

表2:

Shimeiyoueryuan

在观察记录表中,我们要求教师对幼儿在既定场景中进行观察并现场记录,并对出现的现象作出分析与思考,形成一定的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对幼儿持续观察多次后,对幼儿的行为状态及教师的反思对策进行阶段性的总体评价。

二、现状审视――对我园教师进行幼儿观察记录现有状态的解析

大部分教师在幼儿观察记录中都能依事实记录,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出现,简单归类进行分析。

1.寥寥数语类。

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记录,必须把发生的状态描述清楚,也就是说,要刻画幼儿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情等,只有这样全方位体地描述,才能将幼儿更直接地投射在教师的观察中,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从外部折射幼儿内心的想法。很多老师的记录只有寥寥数语,记录的只是一件事情,比如:今天某某又哭着来幼儿园了,在老师的连哄带骗下,总算稍微情绪好点了。这样的记录看不出哭闹中幼儿的程度怎样,持续的时间怎样,等等。

2.突然发现类。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在对幼儿进行追踪观察的前期,教师应该对被观察幼儿出现的行为有所了解。每一次的记录,应该都是有目的的,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观察研究的,而不是在记录某某吃饭慢的时候,老师的记录中是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原来是某某把饭打翻了,或者在研究攻击的时候,突然有幼儿报告,某某又打人了。教师的观察,应该是追随幼儿的,幼儿的行为表现应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而不是突然发现的。

3.观察点面多。

有些老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的时候,会针对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观察。比如:对幼儿攻击、任性、自由散漫等的观察研究。事实上,教师在一次观察记录中,是很难实现多角度同时观察的,教师在持续观察的过程中,这一次观察的是攻击,下一次记录的是任性,再下一次是对幼儿自由散漫的描述,记录的点面多了,针对性就不强了,也看不出对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有效性。

4.调整不实施。

在观察记录中,有一项需要教师对单次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制定出一些调整策略。老师根据经验,能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措施。但在下一次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记录中的幼儿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看出老师的调整策略在事件中的作用,观察还是随机观察,策略中提出的方法、手段,教师观察的目的都没有体现,也就是说,老师的调整只是纸上谈兵,调整后并没有实施。

三、策略透视――提高教师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能力的思考及手段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和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对教师如何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学习、研讨、指导、讲座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能力。

1.不断明确幼儿个案观察的目的。

只有了解幼儿、发现幼儿、观察幼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这是幼儿个案观察研究的目的。当幼儿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某些老师总是抱怨,总是批评,因为没有真正走近幼儿,要真正观察探寻事件背后的原因,尝试心与心交流。如果选择一段适合的时间,静下心观察他、读懂他,寻找对策,那么观察就不仅仅是观察,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手段和方法。

2.学习在《指南》指导下观察。

教师的个案观察记录中,很多都停留在观看的角度,只对幼儿外显的行为与特征进行描述,而没有真正“观察”。华师大周念丽老师指出:如果要观察一个对象的内心,首先要对这个对象有所了解,然后对他的年龄状态有所研究,第三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最新颁布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幼儿观察提供了一个参考。《指南》中对幼儿的期望、引导和价值,引领我们在观察时清晰了3-6岁幼儿发展大致达到的程度、幼儿发展的方向和不同的价值判断引起的不同纬度。

我园老师进行了多次学习《指南》的活动,包括写《指南》心得,赛《指南》内容,听《指南》讲座,研《指南》建议等,老师们在《指南》的指引下,学会有效观察与记录。

3.多通道学习让教师在优秀个案记录中成长。

(1)通过专家讲座、典型案例分析,让教师了解如何观察记录。

我们邀请一些专家进行讲座,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梳理观察记录的思维框架。

第一阶段:学会看“什么”。

教师记录:“美美来到此区域,玩了一下就走了。”“亮亮来到了此区域,摆弄了一会儿,也离开了。”

调整记录:“美美拿起不同的球往地上扔,眼睛随着球上下转动,看到一个球弹起来,又拿起另一个球来尝试,看到球都能弹起来,开心地笑了。又玩了大约3分钟,离开了。”“亮亮看到电池,先拿起来研究了一会,不停地用手碰触正极的一端,对这个凸出的小圆点产生了好奇,他看到了老师画在纸上的灯泡亮了的示意图,去找了电线和小灯泡,后来摆弄了几下,灯泡没亮,皱了皱眉头,离开了。”

可以看到,老师在观察过程中,对于要看什么已经有了一些方向,能开始关注孩子的动作和表情。

第二阶段:学会“怎么”看。

教师记录:“蕾蕾来到操作台前,左看右看无从下手,看到旁边的小朋友把毛巾的纸巾都放入水中,她也学着做了几下。”

调整记录:“蕾蕾把纸巾和毛巾都放入水中,几次吸水后纸巾已经在水中散开像棉絮一样,蕾蕾反复地拨弄已经散开的纸巾。我就问蕾蕾:你的纸巾怎么啦?蕾蕾告诉我:纸巾在水里会散开来,像花开那样好看。”

我们可以发现,老师不但是带着每个环节的重点在观察孩子的行为,而且对于当时的幼儿表现,会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进行引导。

第三阶段:动态观察

几次观察调整之后,如果已经实现了预期观察目标,观察活动很多时候就终止了。如果此时老师进行动态观察,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那么,幼儿的发展还会在继续,老师就有新的观察目的和方向。比如:表演区观察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热情、对音乐的敏感等,如果投放了新的材料,老师就可以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兴趣等,能将这种观察动态持续下去。

(2)整理我园教师记录的案例,教师间传阅,相互学习,不断成长。

我园在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中,涌现了一些优秀记录。在督查的过程中,我们及时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也将一些优秀个案进行整理,分发给老师阅读学习,通过相互取经,明确一个好的观察记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认真观察、带着目的、记录行为神情动作语言,还有连续观察调整措施的因素,教师的指导在观察记录中体现,等等。

4.多层次的研讨促进教师对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思考。

除了教师个体进行观察记录以外,我们还进行了多层次研讨,不断优化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研讨一:多人次共同观察记录同一位幼儿的表现。

两位搭班老师可以共同观察记录一位幼儿,并对观察到的表现进行研讨,通过记录中对幼儿多角度的解读,让幼儿的行为、心里更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利用教学公开课的时机,参与研究的老师3-4人一组为单位,共同观察活动中的一位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折射出教学活动中幼儿成长的效度。

研讨二:通过视频解析,观察研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

例如:观看一段视频,观察分析其中一位幼儿的运动发展学习特点。在观看前提出问题:(1)分析该幼儿的性格特征。(2)分析影响该幼儿情绪的关联因素。(3)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第2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叙写 音乐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24-03

上海名教师顾泠沅老师这样说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所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在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现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目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现时的教学目标是强调学生学的行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同。以往教学目的属于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依据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就其本质来讲,是音乐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叙写要是体现现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例如:以往叙写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或“把学生培养成――”,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灌输的被动学习,一堂课中是无法达到理解掌握到什么,更无法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要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达到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既:“学生应该――”或“学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主体不明

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还是或多或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学,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引导、调动教学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培养出有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在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和验证。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歌曲《游击队歌》乐教案主题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此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的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堂课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就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也做不到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一堂课中怎样“培养”,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等,这些行为都不是很具体,这些教学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2.难以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八年级下期《瀑布与溪流》与《日出》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目标中的“进一步”“体会”“想象”在教学中就很难操作,现在很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没有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并非各个目标都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层次的,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明确化,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3.难于测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陈述比较笼统,不便于检测。从我们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学所叙写的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正确,在课堂教学中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行为动词只有“掌握”“认识”等。例如:教唱《当兵的人》一课中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军旅音乐节奏与旋律的一般特点。通过音乐作品来了解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2)学唱《当兵的人》,掌握歌曲中几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学会用激昂、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较好地表达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和所反映的精神气质。怎样才算“掌握”、怎样才算“养成”,无法衡量,不便于检测。

4.条件不明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条件,即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

例如:教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2.通过欣赏比较小提琴版与人声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这个教学目标中的条件不明,教学条件有限,我们家乡身边没有大海,学生对大海情感的概念不是很深,让学生同过演唱《大海啊,故乡》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目标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很难达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情感。

三、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

音乐新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以来,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根据现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来叙写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课堂上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与以往教学目的不同之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中出现了“培养学生,使学生,提高学生”,这样叙写的目标主体搞混淆,使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应该是“学生能,学生可以,学生会”。这样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否则评价无法操作。例如:目标叙写成:养成、了解、懂得、知道等笼统、模糊,不够具体的行为动词,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学生检测。有一位教师在欣赏《我爱你,中国》的目标中写到“学生仔细聆听这首乐曲,希望聆听后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目标中的“培养、提高”就聆听这一首乐曲是根本达不到的,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检测。新课程标准中有使大量的行为动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依据,科学、合理、准确用词。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该用列出、辨别、写出等等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

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即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例如:“聆听《青春舞曲》后,让学生在音乐教室里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欣赏《进行曲》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行进中的步伐”“在老师乐器伴奏和音乐伴奏下,能有情感地背唱歌曲《摇篮曲》”等等。有些学生音乐行为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别的行为条件去落实。如:聆听《进行曲》音乐后,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的形式打节奏来体验音乐情感。

4.行为表现――评判标准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即新课程中学生对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最基本、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如:通过学唱歌曲《游击队歌》,学生能简单感悟歌曲中意境,能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此乐曲。

四、教学目标叙写的实践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一次书写叙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外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该目标体现主体混乱,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明确,根据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来看这个目标存在着几点不足:

1.学生主体不明确,行为主体混乱不明晰,目标中的“培养,唤起”,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培养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吗?不可能,更不可能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和唤起都是教师的行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用词不当,目标中所写的“了解,引导,实现”,行为动词含糊、笼统,老师很难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学生通过这堂课真的就能了解作品的结构吗?了解程度如何无法操作检验。唱一下这首乐曲就可以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快乐吗?

3.行为条件的情景化很难体现,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创作尝试,学生有这个知识技能吗?学生连创造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懂,学生只能在下面随便写两个音也叫创造。这种行为根本就违背了初中音乐教学的范畴。

4.在目标中看学生的行为标准有点高,在这个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简单的创作尝试”是不能体现学生基本的、共同的学习标准。

(二)暗香浮动月黄昏――《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二次书写叙写

叙写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四个要素不一定都能具体显现,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改变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等旧观念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主体一定要明确,要以学生行为为主,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我对《渴望春天》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第二次叙写: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景象。

2.学生简单了解歌曲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唱《渴望春天》后,学生分小组用你们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情景随伴奏进行表演唱。

五、教学目标叙写的成效

1.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融会于教学设计之中,最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我们的美好愿望,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和可测量。

3.叙写教学目标时,在目标中要尽量体现“主体行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这四个要素。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六、教学目标叙写的启示

1.教学目标叙写不能生搬硬套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是复杂多样的,不能机械地按目标叙写的四要素来套用。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的需要,而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叙写方法,但不管如何,在教学里一定要体现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目标叙写,不可能都包含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根据教学内容,个别叙写要素是可以省去的,但行为主体一定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应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叙写的功能

叙写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叙写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叙写教学目标,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是个复杂的工程,也没有具体的格式,叙写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制约,每一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叙写课堂教学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这个叙写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无论怎样叙写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新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 欣赏教学 培养 “音乐耳朵”

中图分类号: G623.7文献标识码:A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Music Ear" in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I Yun

(Hangzhou Xiasha No.1 Primary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Music is an auditory art, listening is the most basic features of music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usic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usic education. It's and effective way to train students' interest in music, expand musical horizons, develop and enhance the music experience,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ability. As a music teacher, how to be children's "pathfinder" in appreciation music?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musical ear"? 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 wordsappreciation teaching; develop; "music ear"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发展儿童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都说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如何当好孩子们欣赏音乐的“引路人”?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欣赏的内容?怎样欣赏才有效?

1 知己更要知彼:分析学生和教材

1.1 了解学生

一节欣赏课要想上得有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由于年龄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领悟往往是不同的。而且现在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从小就进行某些音乐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他们与那些没有接受音乐学习的孩子之间形成了音乐基础上的差异,从这方面来说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的作品中尽量兼顾到这样的情况,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浅显而又不能过于深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能自觉集中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学生中也存在着对音乐学习不怎么有兴趣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设计的环节要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音乐听赏积极性。

1.2 把握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搞清楚:本节课所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体现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关于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写在教案上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活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节课上下来到底要学生从中获取到些什么知识或者是得到怎样的体验。

2 凸显音乐个性明确教学环节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性,音乐课应紧紧围绕音乐这条主线,对音乐本身进行深刻剖析。欣赏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欣赏时要抓住音乐作品的要点,从音乐的元素入手,到具体音乐,再到整个音乐风格,形成清晰思路。

音乐欣赏可以分成知觉性的欣赏、情感性的欣赏和理智性欣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谓层层深入。知觉性的欣赏往往只是停留在感官审美上的,只要耳朵听起来好听就可以了。情感性的欣赏相对于知觉性欣赏更深入一步了,不只是停留在感官审美层面,而是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因素的感受引起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而理智型欣赏是音乐欣赏的高级层次。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意欣赏层次的侧重点,对于低段的孩子,应该选择知觉性为主,逐步向情感性欣赏过渡为侧重点。对于中、高段的孩子来说应该选择情感性欣赏为主,逐步向理智行欣赏过渡为侧重点。不能用年龄段、文化程度将欣赏的选择点机械地卡死。因为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要求不同,也可能使欣赏层次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1)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认识大提琴,感受大提琴低沉、悠扬的音色。

(2)通过聆听乐曲,领略乐曲的柔美,并能哼唱主旋律。教学目标的正确制定,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使这节课获得了成功。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设计的《游击队歌》的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介绍背景(听《共产儿童团歌》踏步进教室)

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特点:①初听歌曲,感受音乐形象。②复听片段,通过踏步感受进行曲的特点。

复听歌曲。表现形象、感受场景:①欣赏歌舞《游击队歌之》。②根据不同的力度跟着音乐配上踏步的动作来表现游击队员。

作者介绍,四听全曲:①介绍歌曲作者:贺绿汀。②再听全曲,出示歌词。③师总结。

从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2)整体性初步领略环节(初听)。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般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①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表演形式有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②对音乐作品中的某些侧重点内容做较为深入的体验、并且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③对教师设置的疑问,尽力从音乐作品中找出正确的答案。(3)分析性研究环节,在这个环节是对音乐作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研究。(4)综合性深入体验环节(复听)。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地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综合在一起,这个环节也可以说是整个欣赏教学活动的收获环节。

3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1)讲述法。常常用于讲述欣赏知识、作品分作曲家(歌唱家及演奏家等)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等内容,但教师的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不能成为讲解员更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

(2)观摩法。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者学生表演(演唱、演奏等)由其他同学来观摩欣赏的教学形式。

(3)熟悉主题法。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欣赏作品时,熟悉主题就成为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作用。熟悉主题的方法有: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摘听录音,通过学生模唱、视唱、背唱等。在熟悉主题的时候最好给学生提供乐谱。

(4)体态律动法。律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音乐感受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表现力。

(5)直观法。有实物直观、图片直观和观摩这几种情况。

(6)对比法。将欣赏对象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乐要素拿来作对比分析,以便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7)迁移表现法。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与想象通过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图画、诗歌、散文……)再现出来的一种的教学方法。

(8)调整乐谱顺序法。可以将比较难懂的音乐知识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倾听乐曲和识谱上。(初听阶段)

(9)讨论法。常用于作品分析或者音乐评论等教学内容。它容易做到集思广益、加深理解、互相启发、沟通情感。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到目的。

(10)启发联想法。多用于欣赏描绘性或情节性的音乐作品中。

(11)启发想象法。它是通过欣赏音乐并体验音乐的情感而引起人们广泛的自由想象。

罗列了这么多的方法并不是说每一次欣赏课欣赏的作品都必须要将所有这些方法都运用进去,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选择出最适合某一教学环节的方法将它运用起来发挥作用。

第4篇

那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如何合理地巧用它。为音乐课堂增色添彩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办面谈一谈。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假如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这样的音乐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是多渠道的,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为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音画相结合的、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很快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小动物的歌曲多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一年级教材《小小音乐会》一课,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动画片、喜爱小动物的天性,引导学生看着具有动画音响的多媒体课件,把节奏练习与动物的神态、叫声相结合,开展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进行节奏的练习。然后再以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按节奏填词的游戏;在演唱歌曲阶段,以课件中画面的变化,帮助学生熟悉和记忆歌词;最后以课件中声像的变化,引导学生创编小小音乐情景剧……整节课学生们都置身于和各种小动物一起歌唱、游戏的情境之中,快乐地演唱歌曲《小小音乐会》。这节课中,多媒体课件的变化,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了期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丰富情感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时空上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的歌曲、乐曲,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把学生们带到歌曲所描写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作者创作的情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自觉地走进歌曲中。

三年级欣赏《映山红》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爱的体验”环节的设计:课的开始,观看一段多媒体课件(《闪闪的红星》片段,岭上开遍映山红);歌曲学习过程中,欣赏歌曲(《啊,摇篮》片段);在深化情感环节,播放录像(儿童Ⅲ员站岗放哨的镜头);拓展欣赏中,欣赏歌曲《游击队歌》等。多媒体集声像于一体,并能再现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从视觉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爱”的温暖,引导学生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欣赏和演唱歌曲,这节课爱的情感贯穿始终,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

三、活跃气氛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称为唱游,顾名思义,上课肯定是热热闹闹地、活泼生动地,再加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是锦上添花。但是中高年级的音乐课,就显得比较呆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经常参与教学过程,一环套一环,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吸引下,也显得生气勃勃,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好赢的天性。

四年级学习《跳柴歌》,这是一首海南民歌,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跳柴”是什么意思,更没有谁到过海南,对那儿的风土人情也是一无所知。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海南风光,观看当地黎族人们跳竹竿的场景,课堂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每一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跳竹竿舞。教师教会他们基本舞步和击竹竿节奏后,跟随着音乐和黎族人们一起跳着欢快的竹竿舞,课堂气氛活跃无比,其乐融融。

四、鼓励创造

人的思维模式是从小逐渐培养的,因此在小朋友的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利用它形象、具体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大胆设计、勇于尝试的场所。学生通过看、听、辩、想,积极开动脑筋,逐步活跃思维,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把握心理;引导欣赏;提高素质;备课;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入21世纪,在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大潮中,音乐欣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师走入了录音、录像观摩课、单纯的听音乐的误区,给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被我们列为重中之重,音乐欣赏课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的优势,发挥其作用。真正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作用。

一、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

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天性里有种不安分的因素,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对于音乐来说,除了从小受到过正式的音乐训练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只是停留在听、学唱的阶段上,他们觉得好听,就会去喜欢,主观上并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选择性。

他们喜爱的往往是现今的流行音乐。象周杰伦、蔡依琳等这些流行歌手的音乐。举例来说:我曾经调查过我的学生,他们就很喜欢这些流行音乐,很多人都自己买了随身听,MP3整天带在身上听。当我问他们喜欢怎样的音乐课的时候,80%以上的学生要求音乐课就要欣赏流行歌曲。这些都是由中学生的特定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多的欣赏具有更高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一)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用一些有情感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他们的心理,运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热情。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

(二)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努力完善自身情感的投入,吸引住每一位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实践之中,在音乐中去加强情感体验的深度,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乐曲都有自己包含的不同的情感思想,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融入到音乐中去,全面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来带动学生真情的进发,从而到达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切的体验歌曲作者所表现的在中华民族家破国危时的悲愤心情,把握歌曲凄婉、悲壮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乐曲,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三)逐步引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例如在课间操或者午睡前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一些优秀的曲目,在学校内多举办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如艺术歌曲比赛、小型音乐会,举办各种音乐兴趣小组等等,逐步的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音乐。

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

提高,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导。“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③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审美素质的修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欣赏课重要培养的一种素质,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修养就要做到

(1)增加自身文学底蕴,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增加自身文学修养,

(2)身正为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3)注重美学修养。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有的放矢。要多听、多看、多想,要学会领会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效果、旋律如何、节奏特点、声部的组合情况、乐曲的发展情况等等。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音乐美学和音乐史方面。教师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授课时引经据典,使授课过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

(三)学会熟练的使用各种多媒体设施,从而更好的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保证。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就可以利用电脑来做一个课件,有音有画,可以将曲目表现得更加活灵活现。有些条件差的地方,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认真备课,采用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式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备课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编织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教学过程,将音乐欣赏课上的有声有色,时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音乐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要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并找出其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制确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案设计。”例如同是一首曲目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能相同,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要求得更加深入,要在掌握乐曲感情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意找出正确的授课难点和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教具。“在欣赏前的提示、设疑一定要明确、恰当,以便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铺平道路。”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不能松散,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要连贯,不能给人以突兀 的中断感。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要自然,否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

(二)上课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不能上成录音、录像观摩课,如果每堂课都变成按部就班的音像制品的放映式接受课,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不是很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教师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简单的录音、录像观摩课,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就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要把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调整乐谱顺序法、谈论法、启发联想法、启发想象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上成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将讲述法――讲述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观摩法――观看《梁祝》的剧照、图片;熟悉主题法――边讲故事边播放《梁祝》主题;律动法――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随乐曲舞蹈;直观法――将乐曲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列出,供学生参考,谈论法――由学生参与谈论乐曲的思想感情;启发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在古代时,梁祝相交的真实情景相结合。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当今社会,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相互借鉴,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势所趋,音乐教学的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个潮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深化学生的欣赏层次。”冒继光先生在他的论文中谈到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述音乐、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音乐。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文学、美术、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乐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1998年抗洪救灾中涌现的英勇故事,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文学、美术、音乐等多角度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促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正在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单纯的以教、授为目标,要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中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乐曲《游击队歌》的欣赏教学中,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曲目准备自编自演的音乐剧或者音乐小品。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6篇

    原告:张申林。

    被告:南京金中富国际期货交易有限公司(下称金中富)。

    1993年3月2日,张申林与金中富签订顾客契约,在金中富开户从事日盘期货交易,帐号J1592.同日,张申林与金中富经纪人汪俊签订客户授权委托书一份,授权汪俊代办递送交易单据、签收帐单、签收保证金催缴通知书等手续。张申林出具的另一份书面委托书声明,J1592客户的交易单据委托经纪人汪俊或张东升代填,由张东升签字后交易单生效。张东升系张申林之弟,1993年1月已在金中富公司参加交易。张申林于1993年3月2日存入保证金人民币16万元,3月16日存入保证金人民币2万元,3月26日从J1381帐户上转入保证金25万日元,4月14日存入保证金6400日元。张申林从1993年3月3日起开始日盘红豆期货交易,至1993年6月7日,帐上存入的保证金共计2772076日元全部亏损。

    此外,在1993年2月24日、25日,金中富的日盘副总经理王建国在公司交易大厅对经纪人就日盘红豆期货的价格走势进行行情分析,认为:“日本红豆期货价格正处于上升楔形,出现旗杆,还有一段距离要涨,要注意仓内的客单及砍单,仓内空单该砍则砍,不砍要锁上”等。1993年2月23日至25日,日盘红豆期货价格持续上升,2月26日价格开始下跌。

    1993年7月10日,原告张申林以金中富日盘负责人王建国副总经理误导,金中富曾以口头表示愿意赔偿因误导过错而致原告损失为理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金中富赔偿经济损失2772076日元。

    被告金中富辩称,王副总经理对价格走势的技术分析不是误导,金中富不存在违约、侵权或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的行为,对原告的亏损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审判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期货交易中的误导行为是指期货经纪公司制造、散布虚假的或容易使人误解的信息。被告金中富的日盘副总经理王建国在1993年2月24日、25日就日盘红豆期货的价格走势所作的市场行情分析,对期货交易投资者只能是一种参考,具体交易行为应由期货交易投资者本人或其人决定。且原告张申林的实际损失发生在1993年3月3日以后,王建国的行为与原告张申林的损失结果之间不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原告张申林诉讼请求认为被告金中富误导而造成其经济损失的证据不足。此外,原告张申林提出,原、被告之间存在有口头赔偿协议,亦无事实根据,本院均不予认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张申林的诉讼请求。

    原、被告对此判决均未提出上诉。该判决自1994年6月30日生效。

    「评析

    期货交易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从事期货买卖既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亦会带来巨额的亏损。客户在入市前,除与期货经纪公司签署《顾客契约》、《客户授权委托书》外,还须签订《风险公开声明》,并存入必要的保证金,作为期货买卖风险责任的资金保证。这一点是每个从事期货交易的客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

    此案争议的焦点是,金中富日盘副总经理王建国对日盘红豆期货价格走势的技术分析,是不是法律所禁止的误导行为?对此存有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王建国的行为构成误导。理由是:王建国是日盘负责经理,是期货业务专家,对日盘的价格走势分析具有权威性。其对价位分析的行为,是金中富公司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责范围以内的职务行为,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参考,而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在众多客户乃至经纪人期货业务知识和操作技术十分贫乏笨拙的状态下,这种对价格走势的分析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性”,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且,王副总的价格走势分析,是严重脱离了价格实际走势的,故在其行为上具有了“制造与散布”的特征。这种误导行为是原告人张申林亏损的主要原因,所以,金中富理应赔偿客户因其误导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