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化思想范文

时间:2022-12-23 16:53:18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化思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化思想

第1篇

【关键词】 思想自觉 中国议题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工业革命的独特历史意义,是它对人类生活形态产生的划时代影响,为人类社会从“前现代”转移到“现代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冷战”是西方文明内部不同文化之间碰撞的结果,人们从更多的层次和视角体验到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博弈对人类发展可能造成的伤害。“冷战”至今依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乌克兰、叙利亚等国爆发的冲突和内战,很大程度上都是“冷战”时期造成的后遗症。历史是人类各种经历的叠加,文明是人类不同生活体验的升华,工业革命和冷战都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要节点。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同样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要节点,它将主导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成就世界文明的一种全新形态和范式。

中国现代化的“现代性”批判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曾经是伟大的解放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现代性”自身又有着历史和地域的局限性,它是包裹着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在现代主义推销“现代性”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它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从而引发了种种理论矛盾和现实冲突。“现代性”所承诺的美好生活只可能是海市蜃楼,因为它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现代生活的物质意义,却无法将丰富的物质转换为丰富的人生。后现代主义学者很早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质疑,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承载着人类为提升物质生活而获得的非凡成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要求的具体呈现。历史文化传统、国情、制度重构的历史轨迹不同,文明的追求和思想价值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或民族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差异。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矛盾无疑是这种差异的具体化。

中国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政治命运和时代境遇。如何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陷阱”与“困境”,走出一条立足中国思想传统和现代独特际遇的现代化之路,开启中华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是中国现展的关键性和纲领性问题。这一问题凭借中国思想的源发性和创生性,凸显了思想与哲学的批判力量。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现代化,就应该超越当代意义上对待中国传统思想盲目和偏激的价值判断、对待西方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无批判立场、对待中国化的批判悬空。

中国议题的思想基石

“中国议题”不是关于“现代”的,因为“现代”只是现实的时间进程。“现代性”是建立在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之上的具体规划,是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尺度。它以启蒙作为主题,反对愚昧、迷信、权威、专制,追求理性、科学、自由、民主,曾是这个时代的思想路标。西方的现代化追求就是展开和现实化了的、西方所习惯和认识的“现代性”,也是现代主义的实践指引和具体说明。

“中国议题”聚焦但不限于“现代性”,它的思想根基在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哲学反思和思想自觉。这是因为:第一,西方的“现代性”研究大都是以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视角展开,在哲学层面的认识不够充分。哲学作为研究“现代性”应有的学术主轴, 是“现代性”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讨论人类生活形态无法脱离价值观的主体意义,更无法离开现实世界,否则就只是在抽象世界中的呓语。第二,思想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最终只能在哲学思想中寻找。它是对“现代性”核心和实质的认识。只有哲学的反思才可能解开“现代化困境”的思想牢笼,而不是在技术层面对数学方程的左右移项,在笼子里研究小鸟的飞翔。第三,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后现代哲学已经对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批判和解构。这些成果为中国现代思想的重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或者说为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第四,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为中国成为世界现展的主要动力提供了前期准备。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已经无法不涵盖中国的经验,它是当今世界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凸显出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着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结合时代的状况对中国思想进行崭新的研究和诠释,才能透彻地掌握时代的属性和它在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化思想自觉的世界意义

“思想自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展要求,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信念、意志和信心。它体现在对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中,是对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根本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得以实现的期许和实践追求。“思想自觉”,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批判与方法论反思,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民族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它必将开启中国的道路自信与挖掘中国问题的世界思想意义。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经验,它们所产生的思想自觉也不尽相同。中国的思想自觉有着比其他民族更深厚的传统与历史,它所追求的复兴和所代表的思想价值也反映出更浑厚的文明底蕴。

中西现代化进程的时间错位,延后了中国对“现代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但终究无法阻挡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对“现代性”问题的意识觉醒和对“西方中心论”迷思的破解。西方的思想理论已经无法满足这项任务的现实要求。中国需要构建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它将深刻阐释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和中国现代文明的世界走向。

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现代主义有着更为审慎的认知,这与中国的哲学传统息息相关。如何通过对西方哲学的批判、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性”理论的考察、通过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的认识重构来掌握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现代化理论提供说明,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

(作者为北京大学学院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

【参考文献】

①资中筠编:《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第2篇

关键词:新教育;人的现代化;持继现代化

一、引言

通过教育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和“整个寿命现代化”的实质好似在纵向上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其中,使“整个寿命现代化”的意向是指在时间上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川流不息”。陶行知说:“整个寿命现代化,是一个人一辈子上进,是继续不断地向时代的最前线追求”。要通过教育“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活到文秘杂烩网老,做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才能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夭,’而且,还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把“活用的文字”和“求进的科学方法”这个钥匙“从少数人手里拿出来教给大众”,以实现全民族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二、陶行知“人的现代化”与“持继现代化”思想分析

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含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己涉及到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当代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实质上是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向未来展开的连续的过程。文化传统的演进是一个流动与过去、现在,并不断向未来展开的可能世界。因此,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不断开拓前行。陶行知不仅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而且要通过普及教育把全民族引沙锅不断“上进”之路,以保证中国的现代化成为“川流不息”的发展进程。

在当时的历史要件下,陶行知“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的意指主要在教人不断探寻科学技术等许多生产工具,不断增强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取物质资料为主要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尚未涉及征服对象如何保证被征服,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问题。但陶行知能在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主体能力尚十分单薄的历史时期提出保证现代化“川流不息”地向前发展的见解,对中国现代化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启迪作用。一个民族如果一开始就以追求“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为目标,当其现代化进展到必须以保护征服对象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时期,他要把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主调转本文来源:文秘站 移到保护征服对象上来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使“整个生活现代化”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当代现代化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如果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的生活经验等仍然停留在前现代,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被称为现代化社会。陶行知所谓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把全部社会成员从前现代人转变为现代人。他说,“怎样叫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但是要读现代书,而且要过上现代整个的生活”。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边是他大力提倡的“生活教育”。陶行知首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全新教育观,主要目的是要人在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接受现代范式。

他说,生活教育有五个目标,即“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好似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动态社会的全部。在社会历史现代转型时期,实行“生活教育”,意味着人将不断吸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带来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又必将反过来推动社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两者成为一种前进性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陶行知一生大力推广“生活教育”,教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不断改造旧的“生活经验,吸取新的生活经验”。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华民族成员从物质存在形式上(物质生活条件与方式等)和精神存在形式上(思想、观念、心理习惯和经验形态等)全面从传统社会范式中走出来,并全身心地进入现代社会的精神样态,成为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并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的现代人。陶行知对教育“使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问题作过许多带具体操作性的论述与说明,谈到的许多事例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事,理论色彩并不浓厚,也未明确说过人的现代化问题,但他这些简单的讲论实际上已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思想,总体上构建了当代学者关与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三、小结

陶行知是一位以实践见长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不是现代化理论专家。他的现代化思想贯穿在他对新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他那些不是时闪现的思想火花表明他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性的以工业我们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己较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实现现代化转型的理论。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努力探索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形式途径。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十分独特的贡献。当然,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理论索求,还是实践进程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个人之力可以胜任。陶行知既在理论上探寻,更是在实践上求索,力图通过倡导和力行一种新教育模式实现中国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预设的任务。因而不但未能在现代化理论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他以新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一生努力也远未达到他希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志俊.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4) .

第3篇

关键词 卢作孚 乡村现代化 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现代化”的提出

1934年10月,卢作孚撰写了《四川嘉陵江的乡村建设运动》一文,其文首段就开宗明义指出,他在“北碚、厦溪口以至于矿山北川铁路沿线——试作一种乡村运动。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村里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中华民国的根本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一国家现代化起来。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一乡村现代化起来。”在这里,卢作孚不仅明确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口号,而且明确指出“乡村现代化”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因此,他要把他在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现代化的实践,作为“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参考”。这正是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上独树一帜、远见卓识之处。

二、“乡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

应该说,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是他“国家现代化”的思想的延伸,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卢作孚一生都在追求祖国的现代化,不论他创办民生公司,还是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乡村建设运动,都贯穿了他的“国家现代化”思想。他甚至把“国家现代化”作为解决国家内忧外患的根本办法。他说:“内忧外患是两个问题,却只需一个方法去解决它。这一个方法就是整个中国现代化。换句话说:就是使中国完成现代的物质建设和现代的社会组织。此在中国应成为一种极其鲜明的运动。”“中国的根本办法是建国不是救亡。是需要建设成功一个现代的国家,使自己有不亡的保障。”必须说明的是,卢作孚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反对救亡,而是他认为应从根本上去解决救亡的问题。“我们的责任绝不是救亡,而是将一个国家经营到像一个国家——像一个现代的国家,还不够,应该经营到比现代好的国家还要好……如果真能够把这样一个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营的比别的国家更好的时候,谁还能亡这一个最大而又最好的国家呢?如果我们长时间不能将国家经营好,总有人会亡我们的,纵没有甲,也会有已。”所以,只有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只有国富民强,才能真正使自己有“不亡的保障”。

三、“乡村现代化”的内涵

应该指出的是,卢作孚对整个国家的“乡村现代化”内涵没有具体论述,但通过他对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现代化”的论述,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其大致内容了。

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中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巴县的北碚乡为中心,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功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旅游的区域,布置经营成一现代乡镇的模型。这正是卢作孚提出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造起产业运动、文化运动在乡村建设上的体现。特别是他在嘉陵江三峡进行乡村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地区的“乡村现代化”,他的目的是从这一乡村里为中华民国做小小的试验,供中华民国里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参考。他要在这穷僻的山水间点缀几桩现代的文化事业和经济事业,描摹出一幅现代物质建设和社会组织的轮廓画,进而布置成功一个生产的、科学的、美丽的社会理想,让人们勾起一个现代中国的憧憬来,以推进国家现代化的经营。卢作孚的乡村建设实验,起点高,看的远,目标明确,它是为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经营”。

四、对“乡村现代化”的评价

坦率的说,卢作孚的“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理想,在解放前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实际上,包括卢作孚在内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都是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目的的。

但是,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运动,特别是“乡村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了他推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建设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有效建设模式外,也确实有着几个特殊因素:一是当时北碚处于抗日大后方,为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蹂躏;二是卢作孚作为这一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可以凭借着权力把他的规划付诸实践;三是靠他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包括军政各界人士的支持;四是他领导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地方政府,齐心协力,促进了乡村建设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北碚的经验,不可能作为当时“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更不可能按北碚的模式推而广之。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乡村建设人士到北碚参观之后都赞叹不已,但实际上并未发现有仿效之例的原因。而且即使是北碚地区,在解放前那样的社会里,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乡村现代化”。

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进程,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卢作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的主张,竟和今天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主张有着基本的共识,可见他的远见卓识和超前意识是多么令人感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姜春华学术思想;中国当代名中医;中医宏观辨证;微观辨证;中医急症和疑难病临床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156-06

当代名医姜春华,是现代中医学术理论重要的创立者和开拓者之一。他一生孜孜追求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理论,对当代和未来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姜老是笔者80年代在上海第一届中医研究生的指导老师,在姜师的亲手培育下,笔者在姜师生前曾整理发表了数十篇关于姜春华学术思想的文章,篇篇都蕴聚着恩师的教诲。本文主要综述姜春华生前新颖的中医现代化思想和独特的中医现代临床辨治经验,籍以对中医现代化的理论作进一步的继承、研究和发扬。

1 突出辨证论治 不废为病寻药

姜师早在50年代就已提出病与证的关系问题,并认为中医的辨病,可以与现代医学的辨病结合起来,而治病一定要认病辨证,这是姜春华中医现代化思想最早的体现。姜师指出,病与证,经常是标本关系:先患病,后现证,这是病为本,证为标;先有证,后发病,这是证为本,病为标。虽有标本主次,但发病后的征象既可病证一致,叉可能出现差异。就患者的群体而言,病证合一,则可同病同证同治,异病异证异治,治法随病证异同而变化,此乃常规,故谓病证辨治之常;若病证互异,则据标本主次,或重辨证,或重辨病,病证互参,治法灵活化裁,不一定为病的规律和特性所制约,有时甚至会出现以寒药治病、以热药治证,以攻药治病、以补药治证的“双向调节”现象,故谓病证辨治之变。姜师经验,对于证同病异或病同证异,不论病证差异如何,主张以辨证为主,但又不废为病寻药。

1.1病同证异 基本方加辨证药 姜师推崇徐灵胎之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姜师根据临床长期积累的经验,对一些常见病的分型拟有系列性的辨病效方,也即治病基本方,因在临床可据病分证套用,姜师戏称其为“套方”。在基本方使用时,再根据症状作深一层次的辨证化裁,加用治证或治症药。

如姜师治冠心病,分瘀阻、痰滞、肾亏、血衰、阴虚,气弱、寒凝等多种证型,并相应制订多种分型基本方。如治瘀血痹阻心脉的冠心病,常用化瘀通脉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为枳实9g,厚朴9g,薤白9g,桂枝6g,瓜萎15g,此为基本方。然后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作进一步辨证加减。如阳虚肢冷、脉弱汗出者,加附子9g,肉桂3g,干姜6g,龙骨15g,牡蛎30g;阴虚舌光,口干,尿赤,脉细微者,加生地15g,花粉15g,麦冬9g,石斛9g,五味子9g,去桂枝;气虚气短,懒言,肢倦体乏者,加党参30g,黄芪30g,白参9g,甚或加野山参3―5g。

又如治肝硬化,他认为此病可分多型,但主要病机是瘀血郁肝,气虚脾弱,主张在大队活血破瘀之中,重用益气健脾药,虚实同治。基本方为:黄芪15~30g,白术30~60g,党参15g,生大黄6~9g,桃仁9g,(庶虫)虫9g,炮山甲9g,丹参9g,鳖甲12~15g。然后又进一步辨证加减,如热毒蕴结,选加山栀9g,丹皮9g,连翘9g,白茅根30g,黄连1.5g;湿重,基本方去党参,加苍术15g;气滞,加枳实12g,大腹皮9g,乳香9g,藿香9g,苏梗9g;阴虚,加生地9g,阿胶9g;腹水、尿少,加茯苓皮15g,陈葫芦15g,虫笋30g,木通9g;阳虚寒郁,加炮附片9g,干姜3g,桂枝6g等。

基本套方再加辨证用药,这是姜师针对同病异证而灵活辨治的基本原则。

1.2证同病异辨证方加治病药

姜师认为,疾病的种类和症状可千变万化,而中医的辨证能适应各种疾病症状的变化而进行共性的归纳。不同的病,有时病理机制相同,即疾病在某阶段时机体对不同致病因素可有共同的反应状态和体征变化。异病而有相同的病理基础,所以能同治。但是,各种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因,如能在辨证共性的基础上,再兼顾到病的不同待征,则治疗方案更臻完善。

姜师在临床中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异病同证同治,在选择用药时即考虑到病的特性。譬如血管性头痛、亢奋性失眠、急性哮喘、肠梗阻腹痛等不同疾病在出现舌苔黄燥、大便秘结时都可辨其腑实证而用通便降泄之法。但头痛的泻法可用酒蒸大黄,以“鸟在巅顶,射而去之”,考虑到病在清空的特性;失眠便秘可用柏子仁、火麻仁,通便兼以安神;哮喘则可用瓜蒌仁、葶苈子,通便兼以泻肺平喘:肠梗阻腹痛则用承气汤,直接通便以荡涤肠中壅积。

另一种是在异病同治的复方中加治病药。譬如气虚可见于久咳、久痢、久喘、肿瘤等不同病种。姜师根据同证同治原则常重用补中益气汤,但久咳则加用截咳药,久喘则加用截喘方,久痢则加用止痢固涩药,肿瘤则加用抗癌方。

无论是同病异证异治或异病同证同治,从群体来看,前者是在治病基本方中加辨证药,后者是在辨证方中加治病药。其主要思路是以病分证,据证治病,层层辨证,病证合一。中心环节是将治病药融合于辨证方中。辨病与辨证,台之则效优,离之则两缺,这是姜师在现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中,针对病证异同而灵活运用据证治病的高招。

2 提倡病证结合 首创截断扭转

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思想;方法;现代化分析

一、现代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行为的基础

现代管理科学是以管理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诸多学科的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则方法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行为的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为依据,才能加快其进程。

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档案管理手段方式上的一场革命,更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必须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克服思想上存在的落后观念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代之以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思想,以此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

从我国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践看,首先应在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制订了比较科学、周密的计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再来实施现代化措施和步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个档案机构中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最后确定。是采用缩微摄影系统还是光盘系统作为档案存贮现代化的手段,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其结果仍然取决于管理思想现代化的水平。

二、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具有四大职能,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一个组织机构要达到优质高效地履行自身职能,必须在下述3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机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组织也须具备科学的组织机制。第一,强化档案工作的计划职能,加强目标管理;第二,强化档案组织机制,提高组织效率;第三,加强领导职能,提高领导艺术。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须加速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既是专业型人才,又是管理型人才,只有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

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档案业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掌握档案行业标准,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做好档案数据的录入工作,积极参与档案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档案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职责,有义务将接收的所有档案运用计算机管理,丰富科技信息资源,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计算机管理档案既提高了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也促进了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一)档案组织管理方法

档案组织管理主要是指档案事业管理,包括对档案行政机构、档案业务机构的管理。从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的组织管理方法是行政管理的方法。

1.行政管理的方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运用有关行政法规、制度、计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是达到档案组织目标的主要方法。

2.经济方法。档案组织管理应注重经济效益,善于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档案工作投入产出问题,在有效的人力、物力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系统管理方法。档案组织从整体上看是国家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运用系统方法应采取综合信息管理与反馈信息管理相结合。

4.预测方法。要通过对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规律。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预测对象、收集有关资料、预测分析、建立模型、确定预测结果,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5.行为科学方法。档案组织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在国外又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与人事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行为的因素,探索行为规律,提高控制能力。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档案组织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以运用的方法应是统计性、多样化的。除了上述方法外,法律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方法。

(二)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运用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何种手段对档案组织进行科学管理,都要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并要考虑到下列要求:

第一,不同管理方法应相互协调、互相补充;第二,不同方法的使用要力求准确、客观;第三,要考虑其适用性,不同管理环节应采用相应的方法;第四,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五,要注意经济型,尽量选择简便易行、投入较少的方法;第六,要特别重视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即这些方法是可以投入实际运用的,而不单纯是理论的、空洞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Abstract: The article and f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oothold native place, inherits with innovat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xplores three aspects, has analyze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rule dialectically, causes it to become educates practices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the instruction.

关键词:教育管理 思想 现代化

Key wor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Modernized

作者简介:王光辉,男,商丘市人,1973年出生,管理学讲师,主要研究行政管理学

一、关于继承与创新

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既割不断历史,又不能拒绝未来,“割不断历史”意味着一种继承,“不能拒绝未来”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的思维形式体现着的辩证否定观,它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统一于一体,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统一于一身。教育管理思想是在“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运动中不断地向现代化逼近的。

二、关于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教育的发展道路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方式不同,因而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形式,也就有自己的特质。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必然是“本土化”的东西。因而,我们努力探索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

“面向世界”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向现代化的发展和演变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或多或少的受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民族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这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其次,“面向世界”是指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成果,总结别国在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概括出一般的普遍性的规律,以给本国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指导,加速本国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三、关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本质的认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规律。首先,如何加强这方面思想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具备几个意识:第一,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是思想理论得以发展的突破口,看不到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比如,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40多年,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高校也相应建立了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改革开放20余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扎下了根,它给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和困惑,诸如封闭办学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之间竞争的不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没有相应的办学自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探索乃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不竭的创造意识。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需要我们具备置疑的意识和精神,敢于突破旧有的管理框架,超越旧有的管理思想,善于把的管理哲学同我国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成果,开创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变革的新时代。

第三,审慎的科学意识。科学的思才能产生科学的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学,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潭和摆脱直觉思维的束缚,把理性科学的思维建立在唯实、唯真、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尤其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系统地抽象概括和超前的研究探索。

一.如果我们只顾教育管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而不使之下嫁教育管理实践,则不可能验证教育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管理思想得以修正、补充、完善、革新的根据。二.教育管理实践发展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条件。教育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教育管理实践还为教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三.教育管理实践是检验教育管理理论正确性的标准。教育管理理论是在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现实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但是,教育管理又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于是推动人们去不断修正和发展教育管理理论。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层次上的探索和研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管理思想再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当中去指导这个实践,验证其正确与否,并使之得到发展。只有某一种教育管理思想成为指导某一教育管理实践的普遍性的原则,才能说这种教育管理思想是科学的,是得到发展了的。正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样,教育管理思想必须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7篇

Abstract: If Confucianist's moral idealism wants to take root and blossom in modern China, must first solve the problem which Confucianist morals idealism and the modern economic life and the political life adapt. The reason that the Confucianist in modern China faced with the such big challenge, is because Confucianist's moral ethics and the science, the democracy current thought conflicts.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化进程

Key word: Confucian thoughtsModernization process

儒学产生于东方、生长于东方的宗教,由于其生成的社会物质水平的落后,而一度被排斥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儒家哲学能否容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开出中国的现代化呢?西方的现代化实际上已面临严重的危机,解救西方现代化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提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在于提出儒家的"生命的学问"。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即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就现时代而言,也就是说,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如果不能容受西方现代的科学与民主,那么这种道德理想主义便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中国以前所要求的事功,也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形态下,才能够充分地实现,才能够充分地被正视。在古老的政治形态,社会形态下,瞧不起事功,故而也无法充分实现。这种事功的精神要充分地使之实现,而且在精神上,在学问上能充分地证成之,使他有根据,则必得靠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出现,事功才能出现。

现代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经济成长的追求远比古代更迫切,对个人自由、政治民主也远比古代的时候更迫切。因此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要想在现代中国生根开花,首先就必须解决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问题。

儒家之所以在近代中国面临那样大的挑战,都是因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与科学、民主的时代思潮相冲突。儒家伦理确实在历史上并没有推动科学与民主政治的发生,在道德层面,中国文化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就文化生命的特质及其发展的限度而言,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或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之精神,无论中国人如何为自己的文化进行辩护,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思想缺少科学之精神则为不易的事实;二是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不论帝王专制有怎样的好处,但无需讳言,中国缺乏西方近代之民主制度之建立。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开出科学与民主之花,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儒家思想本身,而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其他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并不等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科学存在根本的滞碍和冲突。"儒家与现代化并不冲突,儒家也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凑合’现代化,它更要在此中积极地尽它的责任。我们说儒家这个学问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地负起它的责任,即是表明从儒家内部的生命中即积极地要求这个东西,而且能促进、实现这个东西,也即从儒家的内在目的,就要发出这个东西、要求这个东西。所以儒家之于现代化,不能看成个‘适应’的问题,而应看成‘实现’的问题。唯有如此,方能讲‘使命’。"儒家的学问原来是讲内圣外王的,此外王的现代含义当然应该包括科学与民主。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文化是否包含民主与科学,也不是民主与科学的普遍价值和对于我们民族存在与发展是否具有足够的重要意义,而是中国社会在吸收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的时候,不可能采取某种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通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从民族文化生命内部开显出来,即从儒家的内圣之学、心性之学中开显出来。这就是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基本涵意。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在道德理性之客观实践一面确实能够转出并肯定民主政治,并且从道德理性方面通出去,必于精神主体中转出"知性主体"以成立并肯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