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庭医生责任团队范文

时间:2022-07-13 14:46:27

序论:在您撰写家庭医生责任团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家庭医生责任团队

第1篇

[关键词]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社区卫生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75-01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内容,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开展“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整合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立医疗集团和社会力量等各方人力资源,共同参与团队服务、优势互补,突出重点人群,兼顾全体居民,逐步形成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 “一对一”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使居民获得连续、便捷、主动、全程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3+X” 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工作机制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

1 “3+X”的概念及组成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其中“3”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每个团队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人数不少于3人;“X”为变量,可以由公立医院医生、护士,及其他社会各方热心社区卫生服务的志愿者组成。其中,“X”可以是固定的成员,也可以随服务需求不断变化来确定,“X”可以大于等于0。

2 “3+X”的职责分工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中的“3”负责团队日常事务,承担主要工作职责;“X”根据自身工作和资源优势,协助团队开展居民签约、帮助居民选择适宜的就医方式、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上级医院预约服务等。

3 “3+X”的服务方式“3+X” 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组建后,每周用于上门服务的时间不少于3天,先由团队中“3”针对责任片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需求,确定“X”的组成,然后建立契约服务关系,签订“居民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协议”明确团队责任,并接受居民监督,契约形成后团队的服务由政府财政埋单,政府通过考核支付费用。

4 “3+X”的服务内容 为了保证“3+X” 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的服务目的明确,确定团队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兼顾进门入户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

4.1 开展社区卫生调查,摸清居民健康的基本情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团队服务提供方向。

4.2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实行动态健康检测和管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定期随访。

4.3 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者筛查,进行治疗方案管理、随访、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等。

4.4 提供上门服务,主要为残疾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家庭康复、健康咨询,对一些治疗措施明确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出诊服务,或送药上门,协助居民闲着适宜的就医路径、预约上级医院诊疗服务和转诊。

4.5 协助传染病管理,指导居民进行必要的消毒和隔离。

4.6 做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包括孕期保健、产后访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儿童生长发育指导等。

4.7 通过服务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开展防病知识宣传、营养卫生指导,以及根据居民需求拓展上门服务内容,协助社区管理部门拓展社区服务等。

5 “3+X”的服务的优势

5.1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每个服务团队服务2000-3000人,能够和居民建立起相对固定的“熟人”关系,社区居民有健康需求,会首先想到团队,会想到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熟人”。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比较有感触,和以前一个村医生给一个村的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一样,群众更容易接受。

5.2 “3+X” 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组建灵活,除了“3”作为常数外,“X”作为变量,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临时搭建组成,增加了团队的服务内涵,提升了团队的服务能力,社区居民更愿意接受。因为作为常数的“3”,来自于社区,对于专业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能不一定完全满足需要,这时,就要求有“X”来补充。比如,社区居民中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平时服务时通常有“3”参与和一名精神科医生就够了,但在某一天,该精神病患者出现了糖尿病,此时,上述团队肯定不能满足需要了,就必须有一名内分泌医生加入,如果这个病人住院或出院了,那么他的床位医生可能就是最合适的“X”,应该加入其内;当然,“X”也可以是其他人,如一个瘫痪的老人,平时有保姆照料,团队有保姆参与会保证团队服务效果,保姆就是有意义的“X”。

5.3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方式灵活。团队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情况,可以根据“X”的作用确定不同程度的服务。如:可以电话咨询,可以是进行健康档案动态跟踪;可以是上门移动刷卡配药;可以是寻求住院、住院帮助等;可以是群体型的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是进行针对性指导等。

5.4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可以有利“促进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目标的实现。家庭责任医生团队主要由社区医务人员组建,社区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可以保证小病在社区得到有效的治疗,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些社区不能医治的疾病,可以通过“X”的指导或引导到医院治疗或转院,从而保证及时治疗。康复是社区的“六位一体”的功能之一,社区团队可以继续进行康复指导服务,。这样就有效弥补了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中存在的不足。

第2篇

[关键词]全科诊疗;主路径;模式;家庭医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b)-016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service model which relies on gener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s a primary service path in promoting a family medicine service,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family medicine service for Shenzhen City and other areas.Methods Us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s central service establishments,integrating general diagnosis,treatment,screening,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cus groups as well as follow-ups and a series of coherent services to be completed by the same team.The service model "the service model reliant on gener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s a primary service path" referred to as the "primary service path".Random selections of 100 resid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ch 2014 to February 2015,implemented "family doctor team and specialist team coexist" mode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ch 2015 to February 2016,implemented the primary service path management mode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and the index such as the family medicine service signing rate,the signed residents′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the family medicine service awareness rate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family medicine service were compared respectively.Results In the "primary service path" model,to compare with the "family doctor team and specialist team coexist"model,the family medicine service signing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11% to 67%;the signed residents'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34% to 92%;the family medicine service awareness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24% to 91%;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family medicine servicewas increased from 58% to 95%,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

[Key words]The gener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imary path;Model;Family medicine service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它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和特色,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较为方便、全面的基本卫生服务[1-4]。通过签约式服务,使全科医生与居民家庭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互动的服务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的健康责任制服务[5]。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自2013年1月开始先后在所辖阳光、大学城、桃源等多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探索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模式在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桃源社康中心现场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桃源社康中心从2015年3月起采用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服务模式进行管理,之前采用的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专科团队并存的管理模式。收集桃源社康中心2014年3月~2015年2月及2015年3月~2016年2月两个时间段家庭医生服务相关数据,均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100例签约居民(若抽到儿童,则由其家长代替)参与调查,2014年3月~2015年2月的签约居民为对照组,其中男54名,女46名,年龄24~82岁,平均(45.3±4.5)岁;2015年3月~2016年2月的新签约居民为实验组,其中男52名,女48名,年龄25~80岁,平均(44.5±4.7)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评价指标

比较实施以全科诊疗服务主路径前后的重点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0~6岁儿童、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等)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健康知识知晓率、签约居民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等指标。

1.3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3.1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专科团队并存的管理模式

目前深圳市多数社康中心采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专科团队并存的管理模式,即为了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在社康中心内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团队包括有1~3名全科医生、1~3名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同时社康中心内还设有针对不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科团队”,比如慢病管理团队、老年人管理团队、妇幼保健团队等,每个团队多由1~3名医务人员组成,其功能主要是管理整个社区的该类人群,比如慢病团队将负责整个社区的慢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医生团队只负责一般的签约、建立家庭档案、健康咨询等服务,而涉及专科团队的服务内容则由专科团队来提供服务。

1.3.2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服务模式

采用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牛湖社康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7],组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以全科诊疗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突破口,对患者在处理现有疾病的同时,及时进行必要公共卫生问题的筛查,对重点人群进行分类、建立专案、追踪管理,在充分解决居民相关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实际上,社康内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就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各团队能满足居民绝大部分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取消了各种专科团队,实现将基本诊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

1.3.2.1组建团队 桃源社康组建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团队由2名全科医师+4名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构成。团队组建之后对团队成员进行公共卫生管理技能培训及学习,使其成员熟悉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模式的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及各专科管理内容及要求,具备预约服务、疾病诊疗、慢病筛查、各种专案建立、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体检、电话随访、家庭医生签约等能力,促使每个团队的能力能满足居民日常的健康服务需求。

1.3.2.2服务流程制定 制定全科团队服务流程、团队转诊流程、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流程。流程的制定坚持“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原则。

1.3.2.3完善家庭医生服务配套措施 制作家庭医生名片及宣传资料,提高家庭医生形象;增加社康中心固定电话数量,为各团队及时电话随访提供硬件保障;建立家庭医生服务QQ群,给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上门服务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实验前后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的比较

实验前建档管理的重点人群数为3709人,签约家庭医生人数为408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为11%;实验后建档管理的重点人群数为3802人,签约家庭医生人数为2548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为67%。反映出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服务模式在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效率上明显高于以前的服务模式。

2.2实验前后不同管理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健康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2009年深圳市政府积开始极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但进展缓慢。相关调查研究[8]显示,社区居民患病时首选家庭医生(或经过家庭医生转诊)占9%;居民感到孤独或出现情绪问题时,倾诉对象首选家庭医生仅占13%。这说明目前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仍未完全信任,对家庭医生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仍缺乏深入了解。且目前深圳很多社康中心实行专科化管理模式,即每个模块如慢病管理、老年人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均由专人管理,其他医务人员对非对应模块的服务内容不一定熟悉,从而导致医务人员的服务与技能不够全面。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感觉有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自己的家庭医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

因此,要较好地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在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导向的基础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亦需多做努力。

3.1优化家庭医生服务路径

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在探索并实践家庭医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临床路径模式的合作应用,成果众多,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9-12]。临床路径与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有助于实现家庭医生服务行为标准化管理,找到成本-效益最佳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协调医务人员与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合作,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与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模式的深入合作[13-14]。在家庭医生服务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应根据自己社区特点来综合分析,选择一个恰当的路径、恰当的时机向居民推荐家庭医生服务。相关研究[15]发现,最容易使一个人改变其不良行为方式的时机是患病时。因此,全科医生可在进行全科诊疗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进而为后续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打下基础,这样也就能大大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的成功率。

3.2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实行“主路径”的模式,要求家庭医生不仅具备基本疾病的诊疗能力,还要具备多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并以全科诊疗窗口为切入点将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融合。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分工也由原来的模块“专科化”分工,转化为环节分工,比如,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原来由专人负责所有的慢病管理工作,现在则由团队的家庭医生和护士按环节分工,医生主要负责慢病筛查、建立慢病专案、药物调整等,而团队护士则负责慢病的定期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等。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医生的知识和服务技能更全面,更能满足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提高了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可度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彭国强,吴伟,黄杰,等.开展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3):27-28.

[2]沈世勇,吴忠,张健明,等.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效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1132-1137.

[3]陈义云,刘春瑞,张春兰,等.深圳市实施家庭医生服务障碍及对策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10):1034-1035.

[4]吴燕,王君燕,黄晓霞,等.家庭医生责任制下不同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0(28):3405-3409.

[5]余罚张天晔,刘红炜,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7-l1.

[6]李伟,李炽峰,庄再生,等.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模式对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189-191.

[7]廖小兵,何能清.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路径选择的探索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9-81.

[8]林汉利,林爱华.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5):68-70.

[9]杜丽君,水黎明,林伟良.宁波市江东区家庭医生制度下签约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3):453-456.

[10]陈碧华,赵立宇,陈志刚,等.多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管理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8-20.

[11]汤学军,黄岳青,赵翼洪.新时期社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320-321.

[12]荆嫒,景琳,丁富军.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1):70-71.

[13]谭玲琳,金岚,张金伟.家庭医生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1):3673-3678.

[14]吴浩,贾鸿雁,刘秀梅.方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构建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73-776.

第3篇

1实施背景

我中心前身是一所乡镇卫生院,近年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2010年8月变身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中心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服务,中心的公信力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及信任度也随之提升。全科团队下社区进家庭工作的有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居民知晓率的增高,门诊人次不断攀升,中心临床人员全部通过规范化全科医生培训,每个团队都配备2~3名全科医生,居民的健康管理得到有效的保障。

2主要做法

我中心自成立家庭医生团队以来,首先明确各家庭医生服务人群和重点人群,其次积极评估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各村明确1名健康信息联络员,依托村联络员和服务站乡村医生,广泛宣传家庭医生制度,寻求社会支持,把社区中热心人士纳入到宣传队伍中来。每月对社区居民和慢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口口相传,由他们帮助宣传服务内容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工作中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适时改变服务模式。

2.1团队的组成 我镇总人口58748人,中心全体职工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6人。组建了9个家庭医生团队,为每一村都配备一个服务团队。团队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团队为支撑,乡村医生为依托,家庭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2名,公卫医生1名,护理人员2名,乡村医生2名组建成。

2.2进社区工作的评估 团队成员兼顾着中心的医疗工作,下基层时间的不确定性,社区居民组成比较复杂,文化层次不同,工作和生活习惯不同,人员素质不同,对团队工作需求不同,对健康认识不同,是团队工作的难题和困惑,但是我们坚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居民对自己和自己家庭成员的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上我们的不懈努力,真诚付出,团队工作将不再是难题。

2.3广泛宣传 针对社区团队工作的特殊性,利用健康信息联络员和乡村医生,把社区中热心人士纳入宣传队伍来,积极争取镇政府,村委的大力支持,在社区设置宣传海报,公示家庭医生团队工作人员人员的姓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电话等内容,再通过挨家上门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让每个居民知晓自己的家庭健康医生。召集村民和慢性患者开展健康讲座,形成一个强大的宣传平台,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让家庭医生能方便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所需的服务,同时让居民能信任和接受家庭医生的服务,家庭责任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多了一些信任少了一份猜疑,为下一步团队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明确服务人群 羊尖镇共12112户居民,总人口58748人,>65岁老年人7413人,高血压4698例,糖尿病1121例,登记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135例,0~6岁儿童3401例。按照全方位覆盖的原则,每责任医生分管160多户居民,明确了各责任医生服务片区,落实服务内容与责任,首先是把社区的老年人、慢性病、精神病患者为工作重点管理对象,优先覆盖、重点管理、全部签约、优质服务,最终实现全面覆盖,为广大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盒家庭健康档案。

2.5规范服务内容 按照2011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家庭责任医生在开展上门服务时,以重点人群优先,服务协议遵循自愿签约的原则,定期为重点人群进行免费管理,对>65岁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对高血压、糖尿患者进行随访管理,指导服药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免费测量血糖4次/年。家庭医生和所服务的居民建立朋友式的关系,为其提供亲人般的关怀。家庭责任医生在开展上门服务时,挂家庭医生服务卡,拎家庭医生团服务包,使用文明用语,提倡微笑服务,耐心服务,细心解答同时注意保护居民隐私。为居民提供服务并及时掌握居民评价,根据居民反映,对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和提高,最终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和赞同。

2.6优化服务方式 每团队每周下社区服务半天,由于白天居民多数不在家,于是选择下午16∶00~19∶30的时间段,在各自服务区挨家挨户服务,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测量血压,健康宣教及生活行为方式的指导,健康问题的解答等。马路边、锅灶旁、病榻前、树荫下都是我们的工作场所,团队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2.7辛酸与困惑 对于我们团队的家庭医生来说,白天在服务中心忙碌着基本医疗工作,傍晚,踏着夕阳走进乡村,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健康服务:从常规体检(测量血压、心率、脉搏),到询问生活方式、家属史等一样不落。为村民精心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健康指导,提供普通疾病的诊疗咨询和药物使用指导,及时联系各种医疗服务;为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访视、上门医疗。当遇到有的居民不在家,他们还会2次、3次…直到服务到为止。每一次下乡都要忙到晚上19∶00多,每次都是步履匆匆、饥肠辘辘。两年来,东家老伯血压高需要服药了,西家老太患糖尿病需要监测了…都了如指掌,因为他们心中时刻装着一本百姓的"健康账"。他们也曾遇到不理解的冷言冷语,甚至遇到精神患者的谩骂和撕扯;他们也曾一度感到无奈和迷茫,疲惫和失落。但随着工作理念的转变,服务意识的增强,他们却把健康服务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工作成效也就日益明显。居民们体会到了家庭健康医生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态度终于由陌生变成了熟悉甚至走向了亲切比并且主动接受服务。

3取得的成效

3.1通过宣传和两年来的上门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责任医生的知晓率大大提升,团队工作亦慢慢走上正轨,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逐渐提高,也提高了我中心在社区居民中的公信力。

3.2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方式,使签约和健康管理更为顺利,居民对家庭责任医生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3.3团队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到目前为止,我镇共签约10295户,签约率85%。建档人口44215人,建档率75%,>65岁老年人建档7043人,建档率95%,高血压管理4698例,糖尿病管理1121例,登记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135例,0~6岁儿童3401人均得到有效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上海长宁

中图分类号:R197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试图以政府直接供给的形式满足公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公益性的提高是否会牺牲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一直是各种医改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而效率的改进则是以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可计量和可考核程度为前提,如果不能对服务提供者团队成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和考核,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作为全国较早的新医改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一直试图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完善,特别是引入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之后应如何细化之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激励水平是制度创新的关键点。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服务模式也决定了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的方向。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2011年4月,上海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周家桥卫生中心”)成立。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显然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本文将对“家庭医生工作室”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的制度含义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

2005年底,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期,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

第5篇

于2013年7—9月在本健康中心进行现场预试验验证后,再经多轮的专家会议讨论,制定出社区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

2结果

2.1团队建设本社康中心按照自身特色及人员构成,组建了全科团队、妇幼保健团队及中医康复团队三大团队。在诊疗过程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以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为其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模式。

2.2建设目标服务方式由每次接诊的随机服务向家庭医生负责制转变;服务对象由个体服务向整个家庭管理转变;服务内容由疾病诊疗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转变。

2.3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和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与全科诊疗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主路径十分契合的一种服务模式。家庭医生责任制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可及的健康照顾,是转变医生坐诊模式、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建立本社区健康服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全科医师与服务对象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对所负责的家庭中的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以及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性病和残疾人),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1]。

2.4拓宽服务,突出特色从本中心特色出发的三大功能化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可针对家庭中的育龄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充分依托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利用妇幼保健团队,对签约家庭中孕产妇儿童给予全程免费的产前检查、婴幼儿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服务等。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家庭,开展中医治未病活动,发挥中医康复团队的特色,从针灸、理疗、推拿和按摩等特色服务入手,应用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普及健康教育,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居民群众的平常生活,突出“冬病夏治”、“冬季进补”等中医药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针对签约家庭中的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以中心的全科门诊为基础,签约家庭可进行电话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定期下社区,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开展上门的慢性病随访及指导用药。利用微信、QQ群等新型网络媒体,积极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方式。注意挖掘家庭中的骨干力量,培养家庭保健员队伍,逐步灌输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

3讨论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两大任务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尤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如何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防治结合的卫生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社区卫生作为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市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启动较早的城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深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社区卫生规划布局和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功能任务深化、运行机制探索等。虽然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深圳市社区卫生工作仍然存在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经常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如果居民就医模式仍然是等患病才去看医生,那么,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了,也仅是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而已,并未起到“预防为主”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

20O9年3月国务院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了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指明了方向。当今国际趋势是以疾病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向以预防和健康管理为主的医疗模式[3]。我们需要机制的设置和制度的创新,解决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脱节的问题。这需要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开展,就是让基层社区卫生机构落实自己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大大提高了医生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沟通,改善服务态度,逐步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的稳定“契约”关系[4],有利于把公共卫生服务触入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中而得到顺利开展,从而形成健康管理的有效签约服务机制,引导更多的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第6篇

日前,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谁来担任家庭医生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等,作为家庭医生在基层提供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签订协议为其提供服务场所和辅助。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含助理公卫医师)等组成,并有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将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义)工等加入团队。其中,家庭医生将负责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和管理,其他专科医师和卫技人员也要与团队紧密配合,共同为签约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居民如何自愿签约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签约周期原则上为1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

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应当通过家庭医生转诊。

签约居民有啥实惠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居民在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通过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签约服务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有效利用。一是就医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主动完善服务模式,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二是转诊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会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三是用药方面,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可以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病人往返开药的频次。对于下转病人,可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药物。四是医保方面,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签约服务如何收费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可以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进一步增强家庭医生团队控费的动力。另外还可以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

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取费用。

如何激励家庭医生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把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作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措施,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提升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以老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工作重点,逐步覆盖到全体居民;坚持充分告知,引导自愿签约;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

三、服务规范

(一)队伍建设。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全科团队服务内涵,建立由全科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中医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队伍,并进行相关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和教育,提高团队的服务能力。要对全科服务团队服务的区域进行合理分片、分区、分户,各团队分片(社区)、分区(楼栋)、分户(家庭)开展工作,按照每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0户左右的标准,建立家庭医生包干责任制。家庭医生以户为单位,与居民签订书面服务协议,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寻医问药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

(二)工作任务。家庭医生是全科服务团队的一员,并作为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直接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全面掌握签约对象的健康信息,主动加强与签约家庭的沟通联系,认真履行服务协议承诺内容,在服务能力许可范围内满足签约家庭健康服务需求。全科服务团队其他成员应积极协助签约家庭医生履行服务协议承诺内容。各全科服务团队应明确1人为团队长,负责团队服务的协调和管理,同时负责与居委会以及服务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协调。

(三)服务内容。家庭医生为签约家庭提供以下健康服务:

1、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和对档案进行维护;

2、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

3、对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指导服务;

4、对孕产妇提供孕产期健康管理服务,为育龄妇女提供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健康知识咨询和指导;

5、对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6、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服务;

7、对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随访服务;

8、对居家医学观察的传染病密切接触者提供预防指导;

9、对在健康管理中发现问题的,及时给予医学指导或转诊建议;

10、为签约居民优先提供上级医院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

11、为行动不便、确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等服务;

12、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开展其他适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服务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广泛开展面向群众的宣传发动,引导居民根据自身健康需求,选择具体所需的服务项目,并按照居民自愿原则,与愿意接受签约服务的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协议原则上为一年一签,期满后可根据居民的意愿,自动续约或另选签约医生。家庭医生要履行协议规定的服务承诺,将各类服务详细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工作表格,以备考评,并根据居民的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

(五)工作制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要统一家庭医生的文明用语、着装胸卡、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出诊装备(出诊箱等),统一、规范地提供签约服务,打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牌,要优化签约流程,简化签约手续,实化签约承诺,让居民能享受到方便、有效、安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在所辖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公示家庭医生的姓名、工作单位、专长、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投诉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

四、总体目标

2012年,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到50%以上,重点人群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签约家庭对家庭医生满意度达80%以上;2013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到2015年,基本形成家庭医生与居民有比较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首诊在社区的家庭医生制度,实现“户户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签约服务”的目标。

五、考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