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2-07-08 02:11:14

序论:在您撰写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

第1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小班美工区个别学习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班 个别化学习 材料投放 有效策略

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幼儿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对幼儿大脑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3-4岁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兴趣,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因此小班美工区学习材料的投放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投放材料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有效,激发幼儿兴趣,这也是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主题。

一、投放材料应体现主题性

目前,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难度较大,材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不受幼儿的欢迎,美工区常常被忽略,因此为解决此种问题,小班美工区的材料的投放应根据活动主体进行更新和补充,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案例分析1:

某小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主题为《下雪啦》,让幼儿创作“小雪花的样子”,首先教师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小雪花样子的模版,同时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画棒,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为小雪花涂上不同颜色,开始孩子们对涂颜色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些实物,收集了许多有雪花图案的帽子和手套,并挂在了美工区的墙上,供幼儿欣赏和观察,同时可以让幼儿进行试戴,我们发现这些实物的增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我们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帽子和手套,并提供毛线、颜料、棉签以及皱纹纸等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套和帽子,并为帽子上的雪花图案进行上色,这时孩子们非常有兴趣,手套和帽子完成之后,对帽子上的雪花图案涂上了丰富多彩的颜色,这样不仅使幼儿完成了这次活动的任务,还加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材料投放应具有趣味性

小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应具有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缺乏丰富的知识,所以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班美工区材料应分层投放,同时应不断的增加和更换材料,从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2:

在《风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收集了许多废弃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应用到风车制作中,这样做不仅环保,还节省材料,刚开始所有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制作风车,但是随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制作风车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们对材料进行补充和更新,如卡通电风扇、扇子等材料,让孩子做更多新奇的作品,并引导幼儿探索不同风车制作的过程,从而重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三、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

(一)创设真实情境

活动真实情境的创设,对提高幼儿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突出,有趣、丰富的操作材料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游戏活动需要教师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并利用游戏材料组成一个连贯的游戏情节,增加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中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内容贴近生活

根据上海的《课程指南》的要求,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应贴近生活,活动内容应具有真实性、生活化等特点,由于幼儿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不足,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主题应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不应选择难度大、不易理解的活动主题,游戏中材料的选择也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

(三)提倡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

游戏需要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游戏经历,这样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有效。

案例分析3: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小手掌大本事》中,幼儿对活动中印小手的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评价时,我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让幼儿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小手做什么了”,幼儿回答:“印小手”,然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把小手印在哪里了啦?”,幼儿回答:“盘子上”,之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印在盘子上变成了什么?”,幼儿回答:“花”,由于在活动之前我在纸上已经画好了一个盘子,并认为孩子们在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就能说出用小手做成了花,孩子们的回答使我明白孩子们把印小手只当成一个游戏,并不是为装饰盘子。

【结 语】

总之,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懂得更多的道理,因此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应体现游戏的主题性、趣味性,同时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同时一切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真实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情境,为幼儿提供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玲娟.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J】.科普童话,2014(02)

第2篇

一、“哟尾牧稀痹诟霰鸹学习活动中的价值分析

“层次材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凸显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主要表现在:

首先,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由于幼儿先天的遗传、家庭环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决定了幼儿在性格、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原有经验的差异,决定了幼儿对游戏的不同需求,层次材料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与成功。

其次,促进幼儿逐步稳固发展。层次材料的设计是有目标的,目标之间有关联,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目标让幼儿往更高一个层次发展。层次材料的投放能让幼儿在已有经验和技能上,不仅是得到发展,而且是逐步稳固发展,让学习更扎实。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设计和投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如果没有很好地设计和投放层次材料,幼儿对游戏盲目操作,不易引发兴趣,不能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细化,过于笼统:教师的设计能力有限,只为把材料设计出并制作完成为目的,只要幼儿有材料玩。因此材料最多能凸显好玩有趣,教师并没有将材料细化,深入地去思考材料的层次性。

追求数量,泛泛玩之:没有挖掘材料或关键经验的拓展思路,投放材料缺乏层次性,幼儿没有深入探究的机会,只能初步感知材料的某一特征或其中一个关键经验,不深入,没有持续性。

个体差异,无法满足:材料固定单一,无法满足幼儿的个别差异,要么太简单,能力较差的幼儿得不到提升,能力较强的幼儿对此不感兴趣;要么太难,能力较差的幼儿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也无法再上升一个层次。

三、小班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层次材料”的合理投放

(一)层次材料的设计――材料的细化

1.制定序列目标。

设计材料前先制定好目标,目标可能有好几个,目标与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层层递进,根据这些目标,再去制作材料,这就是所谓的预设目标具有层次性。序列目标的制定,实际就是将比较笼统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每一个目标就是现阶段要达到的能力水平,让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更具实际操作性,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能力较弱的幼儿能够得到逐步稳固的提升,也便于老师指导,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例如“穿项链”,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是通过穿项链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没有其他规定和要求,幼儿自由选择多种材料穿出自己喜欢的项链,并展示出来或放在货架上出售;而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则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穿,比如按照珠宝盒上的排序提示卡穿出符合要求的一串项链,放在对应的珠宝盒子里;第三个层次目标则是幼儿自行按照知道的排序规律穿项链,如按照AAB、AABB等最简单的一些排序规律。游戏的目标明显呈现出递进性、层次性,给孩子的游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游戏必须持续开展下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几次游戏就能解决,并完全实现所有的目标的。

2.材料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

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具体,直观的事物能首先吸引孩子的兴趣,中间穿插替代性的材料,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发展,开放性、替代性材料的使用,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发展。比如借助绘本故事设计的“好饿的小蛇”游戏,幼儿头戴蛇头饰,扔骰子,然后根据扔到的骰子朝上的数量,去夹相应数量的食物喂给对应的小蛇吃。这些食物一开始可以是具体直观的食物,比如一些自制的成品水果、蔬菜等,也可以是幼儿自己画的一些食物图片,也可以是一些替代性、抽象的材料,比如剪成一段段的塑料吸管、妞妞棒或是雪花片、塑料珠子、块状泡沫等。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材料全部当成是小蛇爱吃的东西。

3.“连续剧式”的游戏情节。

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让单一的游戏变得丰富有趣。以前玩钓鱼游戏,我们肯定重点思考孩子钓鱼的游戏材料设计,如何钓,重点让钓鱼变得有趣,具有探究价值,但是这样的游戏,幼儿玩了两三次后,游戏兴趣就会逐渐降低。现在我们通过层次材料的投放,将游戏进行了拓展,幼儿可以玩钓鱼――晒鱼――烤鱼――吃鱼等,让游戏循环进行下去。洗衣房也是这样,洗衣――晒衣――折衣――整理等,让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有事可做,游戏氛围温馨,游戏中幼儿有序友好。每个游戏都具有情境性,像是一部部连续剧,每个游戏分解一下,又是各个小游戏,每个小游戏锻炼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同一游戏、内容繁简设计――深入玩之

1.同一游戏,不同难度,任务增多。

根据幼儿游戏的具体开展情况,一次一次逐步增加任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因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比如在“钓鱼”游戏中,孩子们去池塘钓鱼,感知磁铁的吸附性,然后将钓来的鱼洗一洗,用小夹子把鱼夹在麻绳上晒一晒变成鱼干。还可以将钓来的鱼放在烧烤架上烤一烤,在烤的过程中,用夹子翻一翻鱼等,两面都烤熟,防止一面烤焦,烤的过程中还可以放一些调味剂。这种游戏任务较多,技能的锻炼也不单一。

2.同一游戏,提示不断减少,从有到无。 指示的减少乃至逐步取消,无形中增加游戏的难度,是一个提升。比如语言游戏“小蝌蚪找妈妈”,一开始为方便孩子记忆故事内容,降低表演难度,因此根据故事内容重点部分做了提示,比如大白鹅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因此在大白鹅图片旁放一张眼睛图片,方便幼儿记忆。等一定时间过去了,视幼儿情况,取消提示图片,可以从部分取消到全部取消。又如美工区游戏“折纸萝卜”,一开始帮助幼儿学习折萝卜的方法,放了学习步骤图,待幼儿基本熟悉了可以取消步骤图,幼儿自由折萝卜,看是不是不用看提示就会折萝卜了。

3.内容繁简设计。

内容从一到多,从一个类型到多个类型,关键经验一样,但难度不同,要求不同,拓展游戏内容,让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孩子的游戏兴趣更高。“糖果屋”游戏的设计就是这样的,有按照糖果制作步骤图自制糖果的;有按照封口袋或各种糖果罐上的标记进行包装糖果的,这种标记又是多样化的,有数字、点子的标记,还有实物图片个数标记;另外还有发展幼儿观察能力的,比如包装实物糖果,教师事先收集各种包装的真实糖果,然后任意搭配拍照打印出来做成标记,孩子们观察标记上的糖果,从众多糖果中找出对应的糖果装进相应标记的糖果罐。最后孩子们再将这些包装好的各种各样的糖果放在糖果屋中出售。

(三)难易设计――满足个体差异

1.规则难易设计。

规则的难易代表着幼儿的游戏水平,简单的规则能让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在熟练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提出再复杂一些的规则,产生继续玩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挑战的需要,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游戏开展中,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一次一次地逐步加深游戏规则的难度。从易到难的规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复杂的规则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从简单到难的规则能让幼儿慢慢接受,特别是能力较弱的幼儿,更需要这样逐步递进地引导,待充分明确简单的游戏规则后再尝试玩游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游戏参与的积极性。对接下来,规则更复杂一些游戏的深入,更是起到了铺垫和推进的作用。

如在“小刺猬运果子”的游戏中,一开始,提供塑封好的小刺猬图片和大小不同的水果,将任意数量的水果夹在小刺猬身上,运到小刺猬的家,这是游戏的第一个层次;接着提供果子树(夹满各种水果的大树),小刺猬头饰,幼儿带上刺猬头饰扮演小刺猬去树上摘水果,将水果运到自己的家里,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则是提供不同数量的点子卡片,刺猬头饰图片上可以插任务卡,幼儿扮演刺猬选择一张任务卡,从树上摘下与任务卡数量一致的水果送回家,这个环节结合了数学按数取物,让游戏的难度更加大了,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数量点子的任务卡,体现了个别差别;第四个层次还能按水果的大小或种类进行排序,根据排序提示卡夹在小刺猬身上。

2.技能从易到难,具有挑战性。

孩子根据提示,自主选择难度进行挑战,鼓励幼儿挑战更高一个层次。“搭高楼”游戏中,用翻翻日历制作成挑战卡,用各种可以搭高的材料,进行搭高楼,通过选择与不同高矮的长颈鹿进行比较,挑战成功并得到对应的奖励,然后继续挑战更高的长劲鹿。这里的长劲鹿是要可以站立的,它的脖子最好是可以自由变化长短的,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高度进行调整。

3.暗示及干扰材料的设计。

在设计材料时投放一些对于幼儿可以起到暗示或干扰作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推动序列目标的实现。干扰材料的设计,如无干扰到有干扰,单一的干扰到多种干扰等,每一种暗示及干扰材料,都是促进孩子能力提升的一个催化剂。干扰的类型又包括很多,如颜色干扰、数量干扰、形状的干扰等等。如“饼干屋”中的颜色和形状干扰,每只兔子要吃同种颜色和形状的饼干,幼儿要从众多饼干中,排除干扰找出正确的饼干喂给小兔子吃。

四、层次材料――隐形的老师

在最初材料设计时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层次材料流于形式,不是所有幼儿都能进行层次性的操作;又比如材料的摆放比较凌乱,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自觉游戏。在一次次设、一次次观察反思、一次次修改中,我们摸索出了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层次材料设计的一些思路。

第3篇

我们中班年级组12位教师经过了一年的相处和磨合,大家都是比较的熟悉,有很强的凝聚力。其中原有的一位教师因个人原因离职,从而进来了一位新教师。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位园级骨干教师、五位中年教师、六位新岗教师。教师的性格都是比较外向活泼,因此,我们年级组是一个年轻活动青春的团队。

上学期,小班年级组以常规培养为基准,班级的一日生活常规有了一定的进步。幼儿园以美术为园本特色,加强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与观察,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师的备课进行了统整和研讨,教师基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个别教师由于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和严谨,在教研活动中缺少主人翁意识,依赖性强,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研水平至关重要。

二、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和研究《3—6学习发展指南》,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规范教研组活动。以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为指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反思能力,改进教育实践。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扎实教研,一日生活常态化。

1.随机进班,加强个别化指导能力。通过随时随地的老教师进班听课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日常游戏活动、户外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日常观察指导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立足于教师的的日常常规带班能力,特别是个别化学习的指导能力。加强日常工作检查,将工作做到细致化。

2、定期教研,提高教师教研主动性。召开年级组教研活动,每周两次小教研活动,由两个教研组长轮流组织,在年级组中形成交流分享,互动反思的良好氛围。遇到日常带班中出现的任何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一起交流分享各自班级工作所取得经验和成绩;互相观摩平行班的常规,帮助带课的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

(二)互动学习,游戏活动个性化

1、继续深化以游戏教学为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根据班级环境的改进,加强活动的游戏化形式,不限定孩子的发展。

2、重视班级的户外体育活动,满足每日幼儿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重视幼儿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加强球操的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海洋之旅,美工创意独特化

1、海洋之旅主题课程的尝试开展。根据中班年龄特点,我们首次开展园本课程“海洋之旅”,以班级为单位,各班凸显个性。在每次主题结束了各班进行交流总结,能够真正做好主题活动内容。

2、加强家园互助,推进家园合作。以“家长会”“秋游”活动为平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

3、做好美工区自主化。园本课程在艺术领域中体现就是创作和表现,各班做好美工区的创意,根据班级的“海洋之旅”做好美工区活动。美工区材料自主化,和幼儿一起做好美工区材料的分类,自主拿取,不断做好自主化。

五、各月份具体内容安排

月份

教研内容

教研形式

负责人

9月

第一周

新学期工作安排

各班环境创设

集体备课

互动研讨

观摩学习

教研组长

第二周

球操研讨

教师节献花环活动安排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一日生活活动流程、

自助餐

一日生活的开放性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能干的我“主题活动小结”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前期准备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0月

第一周

国庆放假

第二周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的制定、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自主学习、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集体备课

各班主题的制定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重阳节方案制定

主题案例的研讨

汇操的流程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1月

第一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户外大型健体活动

游戏课程观摩交流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活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2月

第一周

《迎新年》主题学习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主题案例资料交流分享

迎新年家园同乐会活动安排研讨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环境创设分享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经验分享、

互动研讨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第4篇

关键词:学习品质 学习兴趣 坚持性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87-02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它是指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及效率去获得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那么“学习品质”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呢?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所谓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有了兴趣,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学习动机。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因此我们在创设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候,也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保证其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

1、创设情景化的个别化学习环境

教师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设计、提供,引发幼儿在情景化的环境中主动建构,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并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幼儿的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年龄越小,情景性越强。在小班“钓鱼” 的区域中,我让幼儿根据大小、形状、数量各不相同的小鱼进行影子配对的同时,融入了钓鱼的场景,从简单的操作摆弄到“钓鱼”、“晒鱼杆”的游戏情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此项学习的兴趣大幅度提升。

对于大班而言,应创设更为接近社会场景的学习情景。如我针对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但生活自理能力较为欠缺的现状,结合幼小衔接的主题,模拟了小学的社会环境,有黑板、有课桌,其中的学习内容有整理书包、削铅笔、佩戴绿领巾和队长标志、梳头等,从而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

2、把握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即幼儿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标准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孩子,正确把握孩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投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孩子真正内化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

如:在我们中班的数活动区域中有这样一项内容――“智勇大冲关”,即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了不同的、需要闯关的关卡,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从第1关开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有规则排列的物体进行数数,答案正确后进入第2关――重叠物品的数数,并最终闯过4关后,成为“智勇大冲关”的获胜者。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物品排列方式的不同,对孩子的挑战也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且层层递进的学习材料,将简单枯燥的数数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孩子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培养学习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坚持性强的幼儿,能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4-6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1、给幼儿明确的任务

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坚持性,培养他们能做事有始有终,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在活动前就明确学习任务,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坚持完成此项任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给与任务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年龄的幼儿,以任务提示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但是任务提示不是教师主观设置的,而要从观察、了解孩子出发。在大班刚开始创设“我心目中的小学”建构区域的时候,我们投放了各种各样的小学图片,也提供了各种塑料拼搭玩具和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但是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由于幼儿的任务意识不强,使其任意建构,作品摆放无序,空间布局也不太合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及时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我们和孩子一起规划设计了“心目中的小学”,并增加了“设计图纸”。投放之后孩子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建构,没过几天小学的面貌就开始发生变化,一栋栋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棵棵的大树郁郁葱葱,孩子们对于这一区域的兴趣明显提升,可见任务的设置增强了幼儿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意识,为幼儿能够专注学习,并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但是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任务意识相对欠缺,如果采用简单的告知学习任务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为了帮助小年龄幼儿明确学习任务,并能坚持完成,此时就应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例如在我们小班《小花园》的主题中,教师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可以和幼儿互动的环境――美丽的花园场景中唯独缺失的是色彩缤纷的花朵和各种可以装饰花朵所需要使用的工具,而这样的环境所隐含的任务就是需要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如蜡笔画、棉签画、蔬菜拓印、剪剪贴贴等对花朵进行美化和装饰。这样幼儿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并明确在这项学习活动中自己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当幼儿完成作品后,这样的环境更能将幼儿的作品加以呈现,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幼儿坚持完成此项任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欣赏幼儿、鼓励幼儿

欣赏和鼓励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成功和快乐是培养孩子学习坚持性的最大动力,对塑造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我们每个教师都会采用欣赏和鼓励的方法。但是当我们面对不成功的幼儿时,教师如何运用欣赏和鼓励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我们可以欣赏他探索的态度、鼓励他勇于挑战、激发他再一次尝试的欲望等等。如:幼儿在玩“多米诺骨牌”的过程中遭受失败的时候,我们可以欣赏孩子在摆放多米诺骨牌时的专注力、可以从摆放骨牌的数量上给予肯定,也可以从他与同伴合作的角度予以表扬,并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如骨牌摆放的距离、骨牌转弯时的摆放角度、以及在摆放时的一些小小的技巧等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的建立,让其不轻言放弃,并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让每个孩子体验到坚持完成任务后的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欣赏幼儿、鼓励幼儿的同时,我们采用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而不一定局限用语言表现。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的一个拥抱、一次,对年龄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给与鼓励的一种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同时孩子也会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在欣赏和鼓励中坚持完成学习的任务。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方法交给孩子,使幼儿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和发现,最终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能力。

1、培养合理安排的意识

学会合理安排,做事有计划,可以帮助幼儿有条不紊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也为今后的小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在我们大班《幼儿园的一天》教学过程中,孩子通过制定作息时间表,共同商讨几点起床,用多长时间洗漱、吃饭;离园回家后要做哪些事情,以及几点睡觉等,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安排作息,养成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在周末时候,我又引导孩子开始制定双休日计划。在计划制定时让孩子说一说,记录一下想做哪些事情,比如看书、画画、购物、玩玩具、看动画片、散步、看望爷爷奶奶等等,并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分享交流的环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分享他们制定的计划,并有意识地引导先安排重要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安排自己的作息,而在孩子安排的作息时间表里,没有最正确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2、丰富自主学习的方法

每个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还应关注幼儿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以及是否会求助?运用了何种方式进行求助?

第5篇

在美工区个别化活动之前教师应该给予幼儿适合的指导,不过多的指导:影响孩子的想象和创意,使孩子在操作中一味的按照老师的方法操作,失去自己的想法。也不太少的指导:让孩子们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操作。适合的有效的活动前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前教师的指导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教师的显性指导,另一类则是环境的隐形指导。

一、教师的显性指导

1.开设的区域

教师在活动前逐一的向幼儿介绍开放的区域,特别是每个周一的活动,教师在周一有新的活动材料的注入,对于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幼儿,是特别的陌生,因此教师要将新加入的活动材料给幼儿做简单的介绍,只介绍基本的操作方法。例如:美工区: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向孩子介绍折纸图的看法,什么是对边折,什么是对角折,并向幼儿介绍图纸的看法,让幼儿自己独立的在实践中摸索看图折纸的方法。开始幼儿不会一下子就成功,教师也要有耐心的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幼儿理清操作的方向。

2.有什么材料

教师在活动前向幼儿的介绍要简单,明了,让幼儿一听就知道是什么,干什么的,对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教师可以用PPT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看图了解是什么材料如何具体操作,直接强调幼儿如何整理。有了图片更直接形象地讲解幼儿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去玩什么

玩什么?怎么玩?是幼儿需要完成的目标和进行的探索。教师只告诉幼儿一个操作的目的,其它的给予幼儿一定的空间,让幼儿独自或者和同伴进行探索,去发现不同的玩法,在玩中学习。

二、环境的隐性指导

1.入区的环境

个别化活动入区的环节是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的培养,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个环节,从小班起对幼儿进行很好的社会性的培养。入区的标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插牌类的,这种主要是控制进入每个区域的幼儿的人数,例如:美工区今天要控制进入4个幼儿,那么老实就人为的把美工区的插牌放4个。另一种是记录式的,这种标牌还要记录孩子去了什么区,例如:打卡仿照成人上班打卡的模式,给孩子每人一个打卡纸,区域用不同的打卡的标志区别,记录孩子每天去过了什么区域。

2.分层次的操作材料

个别化活动减少了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给幼儿准备更丰富的操作材料,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万众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例如:在美工区:活动内容是染纸,教师根据染的这种技能给幼儿进行了拓展的活动――染布。染纸是幼儿接触染的第一个途径,教师给予孩子的是让孩子通过染发现神奇的变化,开始孩子们不敢大胆的蘸取颜料,经过两天教师的指导和及时的总结,幼儿逐渐发现染的漂亮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强理解力好的幼儿,教师给予她们新的挑战――染布。这是一个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很繁琐的挑战,先系皮筋,然后染,最后净水打开,每一步都有着秘密,系,必须紧;染,必须快;每一步对于小班的孩子都是一个挑战。但是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迫切想实践这样的活动,所以她们很认真的按照教师的要领去操作,特别的认真,特别的专注,完成了很好的作品。

3.隐性指导的图示

隐性指导的图示是多样性的,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呈现。

(1)常规的材料:对于班级中常规的操作材料教师可以设计和班级风格统一的隐性指导的格式进行展示。

(2)展示的材料:班级中有美观的带有装饰性的材料,教师可以O计同样可以为装饰环境的隐性指导,不仅起到隐性指导的作用还可以装饰环境,一举两得。

(3)技能的材料:特别是美工区,不仅给幼儿展示每一个材料的隐性指导,还要为幼儿准备提高技能的隐性指导,例如涂色怎么图,有哪些涂色的方法展示给幼儿。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多技能需要平日练习,例如:涂,团,拓印,粘贴等。

三、活动中附属品的小价值

在活动中教师有预设的准备物品也会给教师平日的工作减少很多。例如:幼儿们进行打卡进区工作是打卡留下的彩色的小图案教师收集起来留给幼儿粘贴使用;美工区染纸的作品,单独看过于单一,教师可以加工成小装饰品,用于操作区的模特装饰品,染得布也可以晾干直接给模特设计服装。

四、及时对活动的总结和提升

第6篇

【关键词】大班;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方法

查阅国内外各种研究,发展大班幼儿讲述能力的研究以集体活动为主,从如何教的角度阐述的较多。但是集体活动当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受到师生比例的差距大的影响,生均练习的机会较少,受到关注的次数有限。使得幼儿的讲述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升。因此幼儿园开展了语言领域的个别化活动、小组活动来弥补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讲述活动练习量少的问题,并且对已有经验进行巩固。

一、归纳幼儿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设计目标不明确

个别化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是运用多种手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自主性学习材料,需要设定与讲述活动相关的目标,并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化材料投放简单无提示,材料摆放混乱扰乱幼儿思维,使其不理解个别化材料的操作方法,需要成人一一示范陪伴指导,使得幼儿实际操作与老师原有目标的设定大相径庭。

2.材料设计年龄特点、实际水平把握不足

大班幼儿对语言符号的学习是被动而不完整的过程。在需求的促使下幼儿才会去探索记忆中需要使用到的词汇或句子,尝试性的进行讲述。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讲述个别化材料年龄特点把握不足,材料设计距离幼儿最近发展区较远,出现过难或过易的讲述型材料,幼儿出现操作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况,讲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3.材料设计形式单一,讲述练习较少。

从查阅相关研究及现场收集到的语言类材料表明,语言个别化材料中“文字符号”方面发展较优,“讲述表达”的个别化材料材料较少,则说明幼儿在倾听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发展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偏重语言对识字、拼音及字结构的学习,忽略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多以:复述故事、看图讲述的材料较多,实物讲述、表演讲述、主题事件讲述的内容较少。平面的卡片和图书居多,贴近生活的立体操作的材料较少。

4.材料与其他领域无整合

调查中发现,讲述个别化的材料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练习,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整合较少。语言是需要在交流、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在各个领域中都可以渗透语言,因此,在其他四大领域中有效的结合讲述的能力,能使多个领域的能力同时发展。

二、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方法与策略

1.加强大班年龄特点及语言教育的学习

创设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年龄特点熟练掌握,对幼儿现有经验充分了解,以此作为目标设定的依据。大班幼儿身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属于巩固和继续发展期,课堂活动、个别化活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爱说话,感情逐渐丰富,有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各类自由活动。因此,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创设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期语言发展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2.以生活经验和游戏为基础围绕目标设计材料

在讲述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一种讲述经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设计操作材料能够吸引幼儿运用已有的思路和方式在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讲述心得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弹性目标。在区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老师在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环境制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多层次弹性目标。例如:“可爱的自然角”是在大班幼儿已有的种植、饲养等观察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开展的实物讲述个别化区域能力强的幼儿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介绍,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进行自然角植物名称的介绍。同时结合前期幼儿自己种植和观察的记录进行讲述。旨在让幼儿清楚的介绍自然较重陈列的物品的名称、摆放的位置等。既可以发展幼儿讲述的有序性,又能调动幼儿各种科学小常识。

(2)整合各个领域发展讲述能力。语言使用范围广泛,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展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可以与其他领域共同提升。因此,从分析五大领域目标出发,整合多个目标共同设计个别化活动。

①与科学领域整合。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领域,与语言领域整合可以促进讲述的逻辑性的提升。例如:看图口述应用题,既锻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的能力,又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运算。创编数学故事,讲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②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讲述与绘画的结合,幼儿在绘画作品展示栏里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绘画的手段记录经历过的趣事,再运用语言讲述出来。③与社会领域的整合.社会性区域中是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领域,在角色区这个个别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专注的体验。在两个领域整合的同时,幼儿从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职能入手,逐渐扮演表现与角色相呼应的语言和行为。例如:医院游戏可以需要幼儿介绍自己的不舒服的位置等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讲述进行分析诊断;餐厅游戏,服务员需要用各种语言介绍餐厅里的各种菜肴,吸引客人进来用餐。真正意义的促进了幼儿各个领域发展。

3.行动研究推进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发展

本次研究重点是引导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中教师观察、分析、反思、调整的各项能力,在“实践――修正――再实践――在修正”的过程中,研究个别化学习材料的个体差异性、操作性、趣味性,在跟踪研究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材料目标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需要对讲述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进行调查,掌握材料与幼儿的互动,材料使用的适宜性,然后通过教师培训和区域实地研讨的方式,让大班教师在掌握讲述个别化材料的问题所在,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开展材料推进工作。老师需根据实际问题调整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内容,提供材料操作辅助功能,用图示、标示让材料有自己的指引新从而提高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提升使用率。观察和调整的方法伴随材料投放循环使用,教师可清晰的掌握幼儿操作材料情况、讲述能力的变化,让每份讲述个别化材料具有生命力。

教师讲述个别化活动指导策略。

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开展中担任着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观察有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众多,不光可以用白描式的方法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可以搜集表格式、照片式、抽样式、等等方法,或者单独使用或者综合使用,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

适时介入幼儿的讲述活动,关注幼儿使用讲述个别化材料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忌幼儿讲述过程中打断幼儿或者急于引导幼儿使用材料,应幼儿充分的探索和讲述的时间和空间。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应给与引导和评价。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班教学;普通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43-02

一、小班教学的概念

(一)理论依据

自17世纪夸美纽斯(Comenius)从理论上对班级教育进行系统论述以来,赫尔巴特(Herbat)、凯洛夫等著名学者就教育过程、课堂的类型与结构等教育环节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早期学者认为,班级教学相对于个体教学来说,具有高效、规范和程序化等特点,有利于教育的扩大和普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个体的社会化。因此,班级教学在早期往往颇具规模,多则数百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近代学者就教育的任务、模式、目标等进行了新的研究与探讨。

20世纪中叶,教育学界兴起了以强调个体自主性的建构主义思潮,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创新精神、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其中,赞科夫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般发展”的概念。所谓的“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学科方面的“特殊发展”而言的,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个性等多方面系统化的发展。赞科夫认为,教学必须担负起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个性的双重任务。这一发展性教学理论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强调教学主体个性化与个别化的思潮影响下,小班教学(smaller class teaching)应运而生。

(二)定义

1902年,美国教育学家莱斯(J.M. Rice)首次对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二者之间联系较小。1982年格拉斯(G.V. Glass)和史密斯(M.L. Smith)以教学效果、学习氛围以及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等为参数对班级规模进行了评估,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小班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班级人数低于20人时,优势非常明显。自此,有关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便在美国大规模展开了。1996―1999年威斯康星州的学生保障计划(SAGE)和1985―1989年田纳西州的星计划(STAR)实践了小班教学模式,证明班级规模的缩小与学生成绩、教学态度、学习态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认为小班教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肯定了小班教学的优势。1989年,斯莱文(R. Slavin)首次对小班教学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认为有效的小班教学人数应严格控制在20人以内。

综合已有理论与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小班教学是在班级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系统化课程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的教学模式。

(三)在我国发展小班教学的意义

1.我国大班级授课制存在的问题。经过1999年至今十余年的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居世界前列,教育培养规模与之同步扩大,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一教育模式下,通常采用大班级授课制,目前看来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较弱,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制度单一,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而疏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2.小班教学针对传统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小班教学在建构主义、“一般发展”论等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级授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小班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舞台,使之有条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次,小班教学能够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实施诸如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人人参与。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再次,小班教学能够贯彻考核和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为同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社会实践化过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小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结合本学院的特色,本小班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学思路为:充分发挥小班特点,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发积极性,使之思考、提问;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参与小组讨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有效交流;突出Learning by teaching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小班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但紧扣课程大纲并与专业相关,通过讲授化学领域的里程碑工作,着重启发和训练掌握学生科学思考和创新的方法。课程教学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1.经典基础与前沿技术相结合。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厚实且不断发展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相当重要。本小班教学坚持教学内容首先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经典基础知识,为接触新的理论提供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穿插前沿知识的专题介绍,在介绍中注意与原有知识基础的融会贯通,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基础内容,我们开设了两节课的新能源利用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不同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的获取和利用中仍然必须遵循经典热力学规律。小班教学方式让这样的专题组织更加灵活,讨论更加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发展。化学是实验学科,本小班教学也安排了具有综合性的实验课。例如,“磷酸铁锂的合成”实验包括硫酸亚铁铵的合成、磷酸铁锂的合成、纽扣电池的装配等分实验,综合和溶液反应、固相合成、材料合成与器件制备等综合知识。这些综合实验课使学生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及时融合所学内容,培养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力争将较为抽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主动打破自我界限,进行开放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主要采取教师授课、专题研讨、学生代表讲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专题研讨中,由教师提出讨论课题和化学中心问题,学生围绕专题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合电子科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老师的科研特点,我们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进行过一次电化学能源器件讨论课。学生通过课下的准备,每人制作了一个有关这个专题的PPT,涉及的内容包括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的比较、能量型电池与功率型电池的比较、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专题讨论中同学们作为主角积极提问、发言和回答问题,老师在其中起到把握讨论方向和提问的作用,很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同时,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和意见综合,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和外显自己的思路,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营造互助学习的气氛,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多元化的考核制度

小班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设置了以课堂提问、制作PPT、完成设计型实验项目为主的考核制度。

PPT的命题由教师把握,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考察,并明确PPT范围。要求学生根据所列题目结合兴趣自主选择内容,对该领域进行提纲契领的概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复习和钻研中。

设计型实验项目则充分注重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任务式命题,采用“目标+环节+报告”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来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小班教学的实验中开设了一个“未知有机酸分子量测定”的实验,要求学生综合滴定知识,从标准碱溶液的标定到待测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测定出所给有机酸的分子量。

三、结语

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得体会,探讨适合学生一般发展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归纳、总结课程知识点和主要内容的同时,科研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与同期大班教学的对照组相比,该届小班教学学生在试题难度增大和题量加大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仍然保持与以往三届类似平均成绩和成绩分布。

由于我国在读高校学生规模比较大,目前在实行小班教学制的各高校中班级人数大多在30人/班左右。诚然,如前所述,部分学者主张小班教学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左右;但是实践证明,小班教学的理念、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影响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