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04:21:58
序论:在您撰写数量关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据某报报道,最近在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二年级(5)班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全班42名学生各个都当上了班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官衔”,其中中队长就有12名,负责收作业的小组长25名,还有专门负责关门的“门长”,负责关灯的“灯长”。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二年级(5)班的班主任告诉记者,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渴望在班里“掌权”,无论是中队长、班长,还是小队长、小组长、课代表或各类委员,甚至课外讨论的四人小组长等芝麻绿豆大的小“官”,都有学生愿意当。
据说,新的班干部制度实行以后,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了,可有关人士对于这种现象却表示忧虑:从小培养孩子的当官意识,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观点
关键是要做好引导工作
多数家长对这一做法持肯定态度。既是家长又是教育者的洪流先生告诉记者,他家小孩成绩不是很好,但特别要强,自从如愿当上小队长后,尽管“官职”不大,但对自己的要求明显严格了,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
但在一片认同声中也有人提出异议。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认为,学校此举很有创意,锻炼学生能力非常好,但不应提倡“人人有官当”,这样做容易使学生从小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而且学生心知肚明“官职”肯定会有大小之分,会不自觉地产生等级观念,从而扭曲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岗位,不利于爱岗敬业意识的形成。
江苏省教育厅孙曙平处长说:“既然‘当官’不可避免,我们就要正面地、健康地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当官,怎么样当官。”现代社会的“官”,需要服务社会的精神,需要淡化权力意识。瑞金北村小学二年级(5)班的做法,只要引导妥当,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服务精神”。为了节省资源,有学生专门负责关灯,为了班级的安全,有学生专门负责关门,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陆志平处长认为,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人不一定都要当“官”,但每个人都应该有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培养孩子的“领导意识”,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大局观念、宏观意识。它能使人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站得高、望得远”。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学生当不当“官”,而a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当好“官”,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或是社会,怎样给学生灌输这种“领导意识”和“服务精神”才是关键。(光明日报)
激励孩子可有不同方式
一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以“做官”来激励孩子的积极性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产生倦怠心理。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习惯了做“官”,一旦“下岗”,心里必然会有失落感。所以,激励孩子的积极性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浙江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后顾平认为,班级可以多组织一些和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活动,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组织管理能力。另外,班干部选举可以先实行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在一轮当选后,最后再进行一次民主评选,选出最适合的几个学生,组成班委会负责班级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当班委的体验,学生们会换位思考,更好地配合班委的工作。(现代快报)
“官衔制”不符合教育理念
不能否认,一定的“官衔”与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门长”负责关门,“灯长”要负责关灯。但笔者认为,北村小学这一做法的负面作用要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论文摘要:通过对该县树种资源系统调查研究,筛选出了分布于该县天然生长的珍稀和优良乡土树种资源,并对其生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种质是指亲代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或体细胞直接传递给子代并决定固有特性的遗传种质基因。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林木种及种以下分类单位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林木个体和群体的繁殖材料总称[1]。而野生珍稀树种与优良乡土树种资源则是当地经天然筛选而保留的优胜者,是构成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良种繁育的优质原始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研究开发和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自然概况古浪县处蒙新、青藏、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由于地球内引力的造山作用和地球外引力的风蚀冲刷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南部发育为绵绵祁连山脉,中南部为丘陵沟壑区,中北部则为倾斜的冲积、洪积平原,北部演化为腾格里沙漠。
2调查方法根据古浪县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分南部祁连山区、中部绿洲平原区和北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线路调查,走访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调查,将调查结果整理鉴定后编写了《古浪县树种资源》成果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古浪县珍稀树种与优良乡土树种资源研究。
3分类及适应性、适用性研究古浪县山、川、沙三块具复杂的地理、地貌景观和严峻迥异的气候环境蕴育了丰富的优良树种。据其生态学、生物选特征及分布状况研究并确定筛选出本县珍稀树种与优良乡土树种。共筛选出珍稀树种5科6属8种,优良乡土树种11科18属23种。
3.1珍稀树种种资叉子圆柏(柏科,圆柏属):匍匐灌木,喜光,耐干旱瘠薄,常生于多石的阳坡,随云杉林而分布,在林缘形成稠密的地被,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有极好的作用,亦为城镇绿地绿化的优良树种,古浪县仅分布于昌岭山林区,南部祁连山区有极少分布。
祁连圆柏(柏科,圆柏属):常绿乔木,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力强,对土壤条件要求宽,幼树耐庇荫。为优良的保水固土、通道、园林绿化树种,昌岭山林区有少量分布。
刺柏(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耐荫、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苗木栽植成活良好。为园林绿化和通道绿化的优良树种,本县仅见昌岭山林区有少量分布。
杜松(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或灌木,耐荫、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生于针叶林中,为园林绿化和通道绿化的优良树种,本县仅见本县仅见昌岭山林区有少量分布与刺柏伴生。
沙冬青(碟形花科,沙冬青属):灌木,常绿阔叶,为常绿超旱生树种,喜沙砾质土壤或薄层覆沙砾石质土壤。本县仅见本县仅见昌岭山余脉丘陵地带有极少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裸果木(石竹科,裸果木属):半灌木,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耐沙埋、耐高温抗旱性极强,生于石质山坡、洪积扇、山沟、沙漠、戈壁。本县腾格里沙漠深处有极少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绵刺(蔷薇科,绵刺属):小灌木,喜光、耐寒、耐瘠薄、抗旱能力极强,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处假死状态,生于石砾山坡,沙前戈壁,本县腾格里沙漠前沿戈壁有极少分布。为保水固土、固沙造林优良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旱榆(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喜光,耐干旱,耐寒冷,为干旱地区造林树。本县仅见昌岭山林场石砾旱阳坡少量天然生长,可作固沙造林用。
3.2优良乡土树种资源
油松(松科,松属):乔木,喜光,适于干冷气候,在酸性、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上均能生长,不耐水涝,不宜在盐碱地生长。较耐干旱瘠薄,土壤过旱生长缓慢,生长速度中等。适于水涵林、通道、城市绿化栽植。
青海云杉(松科,云杉属):常绿乔木,喜光、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条件宽,生长快;大苗移栽成活率高。为优良的水涵林、保水固土、农田防护林及“四旁”绿化树种。
侧柏(柏科,侧柏属):乔木,喜光,干冷及暖湿气候均能适应,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微酸性、酸性土、中性土、微碱性土、石灰性土均能生长,且石灰性土生长良好。能耐瘠薄条件,生长缓慢,种子繁殖。不耐风蚀,在风蚀环境下易风干。为优良的水涵林、城市绿化栽植树种。
草麻黄(麻黄科,麻黄属):草状小灌木,喜光,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种子繁殖。育苗及苗木移植成活率较高。为固沙、药用栽培的优良树种。
白榆(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喜光,耐严寒,能耐-40℃低温,耐干旱,对土壤适应范围宽,生长快,萌芽力强。为“四旁”绿化、防风固沙优良树种。
银白杨(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深根性、耐寒、耐旱、稍耐盐碱,生长快,萌蘖力强,抗风,抗病、虫能力强。为农田林网、固堤护岸、水土保持、“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
山杨(杨柳科,杨属):乔木,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根萌、分蘖能力和天然更新能力强,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之一。
小叶杨(杨柳科,杨属):乔木,喜光,不耐庇荫,耐旱、耐寒,能忍受40℃的高温或-36℃的低温,沙壤土、轻壤土、黄土、冲积土、灰钙土均能生长,根系发达萌芽力强,生长快,耐干旱瘠薄亦抗风耐风蚀。为“四旁”绿化、涵水固土、防风固沙的优良乡土树种。
垂柳(杨柳科,柳属):乔木,喜光,适应性强,喜水湿,较耐寒。根系发达,生长迅速,为“四旁”造林和平原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
旱柳(杨柳科,柳属):乔木,喜光,抗寒、喜湿润,不耐庇荫,寿命50~70年,对土壤要求不严,通气良好的沙壤生长迅速。根系发达,侧根与须根密集如网,枝干萌芽力强,固土能力强,较耐干旱,抗风,不怕沙压。为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用材林的优良树种。
秋子梨(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喜湿润、耐庇荫、抗严寒、耐瘠薄,适于“四旁”栽培。
楸子(蔷薇科,苹果属):小乔木,适应性强,抗寒、抗旱、耐湿、耐瘠薄。为苹果良种砧木或特色经济林树种。
红砂(柽柳科,红砂属):小灌木,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抗盐碱能力极强,为强旱生泌盐植物,有重要的特种用途价值。
多枝柽柳(红柳)(柽柳科,柽柳属):灌木或小乔木,喜光、抗旱、抗寒、耐盐碱、耐土壤贫瘠、萌芽力强、耐沙埋。为防风固沙造林、荒山造林及信道绿化的优良先锋树种。
西北沙柳(杨柳科,柳属):灌木,喜光、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蚀、沙压,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枝条柔韧细长,为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
黄柳(沙柳)(杨柳科,柳属):灌木,喜光,抗旱,抗寒,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耐沙埋,萌芽力强,为固沙造林树种。
红刺玫(蔷薇科,蔷薇属):灌木,喜光、喜湿,根蘖性强,耐旱、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宽,亦作水土保持、护坡固土、观赏栽植树种。
西北子(蔷薇科,子属):灌木,喜光、耐寒,中度耐荫,对土壤要求宽,耐瘠薄干旱。为优良保水固土的树种。
花棒(蝶形花科,岩黄属):落叶大灌木,喜光、抗旱、抗寒、耐瘠薄、抗风蚀、耐沙埋、萌芽力强,根系极为发达,生长迅速。为优良的防风固沙栽植树种。
柠条(蝶形花科,锦鸡儿属):灌木,喜光,根系发达,防蚀保土能力强,分枝稠密,萌芽能力强,沙埋后发生不定根。为防风固沙或水土保持林重要树种。
沙枣(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光、耐干旱、耐沙埋、耐盐碱、瘠薄,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为优良的固沙、水涵树种。
沙棘(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光,抗寒,耐风沙及大气干旱;对土壤要求宽,既耐水湿盐碱,亦耐干旱瘠薄,生长快,根系发达。为优良的水涵、固沙林树种。
唐古特白刺(蒺藜科,白刺属):落叶灌木,喜光、抗干旱、抗盐碱、耐沙埋,适应性极强,具假死性。为优良的防风固沙、保水固土、改良土壤的优良灌木植物。
4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珍稀和优良乡土树种资源,促进生态建设多、快、好、省发展。
1被引率分析
被引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引用与被引率的高低,以及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有着不同的联系。
1.1影响被引率的主要因素被引率的高低取决于学者在学术写作中对原文的引用,以及参考文献的多寡。被引率的高低主要受五大因素影响。(1)学术评价中被引率的地位与作用。被引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在学术成果的评价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并非评价的唯一标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引用需作具体分析。抬高被引率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夸大其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不利于被引率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刊物的级别及出版周期。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有权威性、一二三级之分,有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别。由于在职称评审、科研计量、成果评奖中“以刊评文”几乎成了定例,因此级别高的刊物被引的频次相对较高。刊物的出版周期及发文总量也与被引率密切相关,出版周期短、发文总量大的刊物被引的频次相对较高。(3)刊物对引文质与量的要求。少数刊物对引文有数量要求,大多数刊物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样前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就会相对多一些,后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就会相对少一些。有的刊物要求引文与参考文献对应,更多的刊物未作这样的要求,这样前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会相对少一些,而后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会相对多一些。(4)编辑对引文的重视程度与编辑出版质量要求。重视程度高、编辑出版质量要求高,被引质量能得到保证,据此统计的被引率精确度较高;重视程度不够、编辑出版质量要求不高,如校对中存在疏误、因篇幅关系任意删去参考文献、规定不罗列参考文献,引文量会较少,被引质量得不到保证,据此统计的被引率精确度也不高。(5)作者的品位与习惯。品位高的作者尊重事实,能客观反映引用相关文献的情况,并因此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品位不高、未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的作者在罗列参考文献时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彰显式、掉书袋式的引用均属此列。这类引用无法反映原文被引用的实际,其反映的被引频次虚而不实。
1.2不同性质、方式的引用与被引文献学术质量的关系不同性质的引用所体现的被引率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有着质的不同。不同的引用方式所体现的被引率与被引文献的关系也有着质与量的差别。(1)肯定性引用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肯定性引文建立在认同、赞赏的基础之上,是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所作的肯定性判断。肯定性引用越多,被引率越高,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也就越高。肯定性引用是计量被引率的可靠依据。(2)否定性引用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大致呈负相关关系。否定性引用建立在不认同、不赞成乃至反对的基础之上,是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所作的否定性判断。原文观点正确,引用时却予以否定的不属于此列。此类情况足以说明被引率、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否定性引用越多,被引率越高,大致说明所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未得到认可。以否定性引用产生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来衡量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正确的。比如,李健生的《“引文分析法”质疑》对王崇德等以一次文献为基础的一次引文分析评价法与以二次文献为来源的二次引文评价法持否定态度,认为原文献中“选择一定的期刊为来源期刊,以其上所刊载的论文———著文为基础,逐一统计被著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自然,参考文献的被引频次,也就是参考文献所在期刊的被引频次”,“根据二次文献中期刊(以所载文章为媒介)被引用的频次,将期刊排列成序。序位的前后反映着期刊的重要性,从而为评价选择期刊提供了依据”,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8]。随后李玉梅对李文进行反批评,声称读李文令人“莫名惊诧”[9]。(3)随机性引用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易获得性引用、类聚式引用等在获取、引用时是随意的。作者对被引文献观点的赞同,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的肯定是真实的,不受其他因素制约。随机性引用能客观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是计量被引率的客观依据。比如,王引斌在论述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定核心期刊时所引用的10篇文献,既未局限于发表被引文章的刊物的级别,也未局限于被引文献作者的知名度;既未受被引文献的文种、载体的影响,也未受被引文献时效的影响,此例是比较典型的随机性引用[10]。(4)习惯性引用原则上反映原文的学术质量。习惯性引用是社会风气与个人习性的结合体,是目的、动机明确的引用行为,友情式、掉书袋式、彰显式、效应式等引用均属此列。此类引用受主观感情支配,情况复杂,需作具体分析。习惯性引用往往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引用,其产生的被引率虽然原则上也能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但需作进一步分析。这类引用的被引率、影响因子与被引用文献的学术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或然联系。(5)规定性引用与原文的学术质量没有内在联系。约定性、范式性等引用属于规定性引用。某些不合理的规定、要求导致了这类引用。对作者而言,是无奈之举。(6)误嫁式引用是对原文学术质量的埋没。某一观点、材料原本出自某文献,引用者受时效性、新颖度吸引,未加考证,不经意间引用了另一出版、发表时间较近的文献,也即源文献的后出文献,源流未分,引用流而未溯源,这便是误嫁式引用。这类引用产生的被引率未能正视源文献的学术价值,对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的肯定也是不正确的。误嫁式引用在引用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对正确统计被引率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这类引用的出现主要受学术风气及引用者的学识与治学态度的影响。(7)回避性引用是对原文的学术价值的全面肯定。在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当今,学术失范的实例不胜枚举。明明是论文写作中参考价值最大、引用也最多的文献,却故意在参考文献中不予以标注。此类引用无益于原文被引率、影响因子的提高,不过却是对原文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2对策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关键词]梁漱溟 新儒家 文艺思想 心 身 本能 理智
〔中图分类号〕I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2-0124-04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既不同于熊十力及其门人所坚持的“返本开新”的努力方向,亦有别于马一浮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致思理路,而试图以西方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根据,将传统儒学所建立的精神世界纳入一种具有普世性的人类精神发展图式之中。而这一人类精神发展图式的建立,则是以其对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为理论基石的。在梁漱溟所设想的人类精神发展图式中,儒家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境界居于最高位置。而“文学艺术之属”则是实现这种理想境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梁漱溟看来,文学艺术活动可以使人进入一种“能人化境,这是人的生命顶活泼的时候。化是什么?化就是生命与宇宙的合一,不分家,没彼此,这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1] (P120)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之属”在梁氏文化哲学中的重要位置,惜乎为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学术成就所掩,学术界迄今对梁氏文艺思想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也不够深入。近年来关于梁氏学术思想的各种评述,关注的热点大都集中在他对中西文化哲学的论述方面,而较少涉及其文艺思想。仅有的几篇提到梁氏文艺观点的学术论文也只是在谈及梁氏文化哲学或者道德哲学的时候顺便涉及其艺术哲学,而且大多也只是罗列一下他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各种观点而已,既缺少对其文艺思想之内在逻辑的分析,也未能阐明其文艺思想与文化哲学思想间的内在联系。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分析,揭示梁氏文艺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和理论脉络,借以把握梁氏文艺思想对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身心关系:梁漱溟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梁漱溟看来,“人的个体生命即人身,通过某种感觉器官与环境相接乃发生感觉、感情,一切文学艺术都建立在这上面”。[2] (P232) 而所谓“感觉、感情”者,则是“从身达心,往复心身之间”的,[2] (P231) 因而文学艺术之属也就可以被看作是往复于人类的身与心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方式。这是梁漱溟关于文学艺术问题最为根本的看法,也是其一切文艺观点的理论基石。
在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中,身和心是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对身与心之间关系的阐释也是梁氏整个文化哲学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在梁漱溟看来,所谓身,即“生命活动所资借的物质条件”;而心则是“生命活动的表现”。[2] (P106) 他征引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生命活动赖以发生的生理基础是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发展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因而拥有着地球上最高的智慧。人类因为有了特见发达的头脑,有了高级神经与低级神经之间的分工,“人类生活既进入理智之一境,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隔”,[2] (P105) 于是身与心之间也出现了必然的分野。
身和心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梁漱溟说:“人身――人脑只是给人心(生命)开豁出路道来,容得它更方便地发挥透露其生命本性耳”。[2](P130) 即是说,就人类而言,身是为心服务的,心是身的统帅。身、心虽性质互异,却并非彼此悬隔,而是一体相通的,“譬如电解池内两端有阴极阳极之分别,却往复相通而不隔”。[2] (P111) 因而,在梁漱溟看来,身和心之间是彼此相反而又相通,共存于生命有机整体之中的。这也就为感情“从身达心,往复心身之间”之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则感情又是如何在身心之间往复的呢?这里需要提到梁氏文化哲学的另一重要概念――理性。梁氏是在与理智相对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从生活方法上看,人类的特征无疑是在理智”,[3](P126) 但“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这便是理性”。[3](P127) 这种理性,梁漱溟也称之为“情理”,以表示其偏于主观的特性。 这种“无所私的感情”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感情也是不同的。梁漱溟认为,一般所说的感情可归诸“冲动”一类,与他所谓感情含义有别:“冲动(impulse)无疑地是身内机械运动的发作,感情(feeling)则不尽然。一般粗重的感情当然联结到冲动,同为身之事;进于高尚深微的感情,离身愈来愈远,其境界便很难说了”。[2] (P111)
由此可见,在梁氏哲学中,感情与冲动都存在于身心之间,而有高低之别。冲动离身――本能较近;感情则离心――理智较近,其至为“高尚深微”者,即梁氏所谓“无所私的感情”,也就是理性。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感情之粗重者,还难免与冲动相关,其“高尚深微”者,则与冲动关系极为渺茫了。但也还不能说是毫无关系,因为身与心之间原本就是相通的,因而所谓感情,也就不能绝对与身――本能无涉。在梁漱溟看来,这种“从身达心,往复心身之间的”的感情,适足以成为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
身和心也是传统儒学谈论较多的一对哲学概念。但梁氏从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出发对这一对传统哲学概念所做出的全新阐释,无疑使其具有了现代科学的某些特征,从而也给他的文艺思想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梁漱溟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问题
梁漱溟认为,文学艺术之属“大抵可以美或不美为其概括地评价”,[2](P231) 文学艺术显然应当属于美的范畴;然而,他又认为“文学艺术总属人世间事,似乎其所贵亦有真之一义”,[2](P231)于是文学艺术之属又具有着真的含义。美耶真耶,文学艺术现象的本质特征究竟如何?依梁漱溟之见,就文学艺术而言,“真切动人感情斯谓之美”。[2] (P231) 可见,文学艺术之属要成为美的,除了要表现人类多层次的丰富感情外,还要求这种感情必须能够真切动人。如是,则既是真的,亦是美的。因其是真的,才成为美的。这里所说的真,“与科学上哲学上所求之真固不同也”,[2] (P231)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为了说明真的不同含义,梁漱溟曾借用佛家《瑜伽师地论》中的“四真实”之说详加阐述。所谓“四真实”者,一是“世间极成真实”,“此即肯定现在通称的感性知识是有其一面真实性的”;二是“道理极成真实”,“此即肯定现在通称的理性知识有其真实性”;三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谓烦恼障指缘自“我执”(或曰“人我执”)的烦恼使人烦扰昏乱,真理无从显现,净除此障,即成“净智”,真理方得以显现;四是“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所谓所知障,指缘自“法执”(或曰“法我执”)的障蔽使人迷惑于假象,真理无从显现,净除此障,即能进入佛家所谓“真如”之境(梁氏认为此即宇宙本体)。[2] (P206-209) 比较而言,前二者属于人世间的真实,后两者属于出世间的真实。
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真实。梁漱溟的新儒学观点是深受佛学影响的,在他的文化理想中,始终为佛教天国在人世间的实现留有一席之地。因而,在人世间的真实与出世间的真实之间,他明显倾向后者。梁氏认为,从根本上讲,“世间一切相幻妄非真也”;[2] (P231) 但“平情论事,世间的真实性又何妨予以承认,却是出世间就更真实耳”。[2](P206) 在梁漱溟看来,科学研究所求的是他所谓人世间的真实,“治科学者意在求真,其真不出吾前文所云四真实品之前二者”;[2] (P231) 而哲学所求的则是出世间的真实,“然真莫真于破除所知障,是则非世人想象所及矣”。[2] (P231)
然则文学艺术之真实,与科学或哲学所求之真实又有不同。梁漱溟认为,文学艺术之属,莫非作家与其观众之间藉作品若有一种精神上的交通”。[2] (P232) 从创作者方面来讲,“创作家出其生命中所蕴蓄者以刺激感染乎众人”;从欣赏者方面来说,则是“众人不期而为其所动也”。在这种状态下,“彼此若有默契,若成神交”。[2] (P232) 可见,文学艺术活动不是科学研究那样基于主体对客体的分析,因而不是感性认识或者理性认识之真实与否的问题,也不是哲学探讨那样基于主体自身的体悟和探究,因而不是破除什么“执”或“障”的问题,而是基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之间,经由作品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的真实发生。文学艺术之属的真实,指的就是在这种精神交流活动中感情的“真切动人”。这种“真切动人”,不一定是上述四真实之任何一种,但却可能在每一种情况中存在:既可以是人世间真情实感的催人泪下,亦可以是出世间神秘情感的令人神往。在梁氏看来,“人的感情大有浅深、厚薄、高低、雅俗之不等”,[2] (P232) 因而体现在文学艺术之属中的精神交流活动之真实状况,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层次低者,只可“悦耳悦目”;层次高者,则可“怡神解忧”;感情至为“高尚深微”者,则可以上通“宇宙本体”。
于是,在梁漱溟的文艺观念中,作为文学艺术之属之本质特征的,自然是美;然而此所谓美,又必须是真的,只有首先是真的,才有可能成为美的。因为“美者非止悦耳悦目,怡神解忧而已”。[2] (P231-232) 尚须由人心之广大深远以通乎宇宙本体,[2](P236) 亦即人类之生命本体,如此才能成其为无私的至美。显然,梁漱溟对文学艺术之属之本质特征的理解,也是奠基于他对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之上的。
三、梁漱溟论文学艺术的分类问题
梁漱溟所说的文学艺术之属,所涉极广。“说文学,涵括诗歌、词曲、小说、戏剧、电影等等。说艺术,涵括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等”。[2] (P231) 面对繁多的文学艺术门类,梁氏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对之加以分类说明,借以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特征。
首先,梁漱溟依据文学艺术作品之艺术形式作用于审美主体之感觉器官的不同方式,将所有文学艺术分为三类。第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即“从第一信号系统以与人类生命发生交涉”者,如音乐、绘画之类。第二,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即“形之于文字符号或口语者”,属于从第二信号系统以与人类生命发生交涉者,如小说、诗文、书籍及弹词、说书之类。第三,多种方式综合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即一般所谓“综合艺术”,如中国的京剧。[2] (P232) 这样的分类方法看起来似乎借鉴了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之说,而实质上依然是基于梁漱溟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之上的。梁氏所谓身心之间的分野,实际上讲的就是本能与理智的差异。梁漱溟概括巴氏学说为:“其所谓无条件反射者概属本能;其所谓条件反射则不离本能而向于理智发展之见端。凡此皆其所谓第一信号系统,为人类与高等动物所同具。其所谓第二信号系统,亦即信号之信号者,则理智之能事,而为人类所独擅矣”。[2] (P42) 在梁漱溟看来,第一信号系统多半基于本能,第二信号系统则全部建立在人有理智这一事实之上。因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发生作用的范围,就在本能和理智,亦即身和心之间。而文学艺术之属的存在方式,不是第一信号系统便是第二信号系统,当然也是存在于身和心之间的。
其次,基于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对象的差异,梁漱溟又将文学艺术作品分为“联属于身者”与“联属于心者”两类。“联属于身者”,即表现人的本能的艺术作品。依人类本能的不同,这一类作品大致又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其一,表现人的性本能的。在梁氏看来,“文学艺术任何一方面自古至今的创作,如其不全是围绕在此,至少亦必涉及乎此”。其二,表现人的斗争本能的。这主要包括武侠小说、惊险影片、球类竞技以及取材于雄师猛虎的绘画、舞蹈之类。另外还有一些是表现人类其它本能的,如:探究之本能、游戏之本能、自由冀求之本能”等等,“亦皆为文学艺术各方面创作中所常利用”者。[2] (P234) 在关于人的本能问题上,梁漱溟显然是深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影响的,认为“所谓生活问题者,从一切生物所有生活看去,要不外个体生存、种族蕃衍两大问题而已。围绕此两大问题预为配备所需用之种种方法手段,随动物生命以俱来者,即所谓本能也”。[2](P47) 因而他在人的诸种本能之中最为强调性与斗争两项。而所谓“联属于心者”,指的是那些“意境甚高的文艺作品”,此类作品能够“感召高尚深微的心情,彻达乎人类生命深处,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品德”。在梁漱溟看来,这一类作品无疑属于可以感发人的“无所私的感情”者,是至真的,也是至美的。在这一类作品中,梁氏特别提到了“陶渊明的诗,倪云林的画,恬淡悠闲,超旷出尘;又如云冈石窟、龙门造像,静穆柔和,耐人寻味;或如欧洲中世建筑仿古罗马式哥特式大教堂,外高耸而内闳深,气象庄严,使人气敛神肃,起恭起敬,引向神秘出世之思”。[2](P235-236)凡此种种,均可算作“联属于心者”的艺术作品。
综上,我们看到,在梁漱溟的文艺观念中,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着眼进行的分类,还是从其内容方面着眼的分类,实质上都是基于他对身与心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一根本文化哲学观念展开的。
四、梁漱溟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
在梁漱溟看来,文学艺术之属并非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作为人类生命本性自然而真切的外露,文学艺术具有引导人生摆脱庸俗,走向典雅、高尚;引领人类社会平息各种争端,走向和平、安乐的意义。当然,这些在眼下还不能实现,但梁漱溟深信,不远将来,在他所谓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复兴的时候,文学艺术之属所具有的上述种种人生的、社会的意义将会得到完美的体现。几乎在他所有涉及文学艺术问题的论述中都讲到这些内容,梁氏称之为“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问题。我们不妨按照梁氏的逻辑将这一问题分为人生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析。
梁漱溟认为,心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方式,主要体现为理智,但理智却并不必然会引导人们进入理性的精神境界。在很多情况下,理智的运用适足以使人“在人情世故利害得失上易有许多计较”,于是“他的情绪常是被压抑而不能发扬出来,他的生命常是不活泼,而阴冷、涩滞。”[1] (P120) 而文学艺术之属的作用恰恰就在于它能够“使人解脱于分别计较,从支离破杂的心理得到很浑然整个的生命,发扬出真的有力的生命,把一切俗俚琐碎的事都忘了。”[1] (P137) 通过文学艺术之属的熏陶,原本被本能桎梏的理智终于得以脱离其障蔽,从而获得一种合乎理性的精神生活。
从社会方面看,梁漱溟认为,在一个有宗教生活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借助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在一个缺乏或者宗教势力逐渐失去其原有影响力的社会里,则需要以道德力量构建人们的精神世界。而道德,在梁氏看来,就是“一种人生的艺术”。这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道德本身所达到的效果,其情形恰好就像是一种艺术形式,“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1] (P87) 其二,道德本身要起到更明显、更妥帖的作用,也需要借助某些艺术手段。比如中国古代常将礼乐并举,就是出于这种缘故。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4] (P7) 是具有某些宗教意味的仪式。中国古代没有明显的宗教形式,礼主要还是一种维护道德规范的手段。而乐者,为“五声八音总名象”,[4] (P124) 显然主要是指各种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两者并举,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礼和乐看作维持社会人生正常秩序的有效手段,正是道德活动对艺术手段的借重。梁漱溟如此看重文学艺术活动在社会人生中的积极意义,与他的文化发展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梁氏认为,作为两种早熟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将会在不远的未来依次得到复兴。古印度文明的复兴意味着一种宗教精神的重新抬头,而古中国文明的复兴则意味着道德社会的来临。在梁氏看来,不论是古印度文明还是古中国文明的复兴,都离不开社会人生的艺术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艺术活动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也将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在梁漱溟看来,这是一种更为合乎人类理性的生活。
尽管梁漱溟并不以文艺思想家著称,但在他为数不多的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中却包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艺思想。他对“文学艺术之属”作为往复于人类身心之间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方式的理解,既带有明显的儒家传统文艺思想的印记,亦融合了许多西方现代思想观念,而出之于他个性化的现代新儒学论述方式。因而,在将前人学说推向前进的同时,梁氏文艺思想的形成过程也为后来者指示了一条如何将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由传统推向现代的门径,这一点无疑对我国当代文艺思想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第2卷)[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梁漱溟. 人心与人生[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一、激励,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思维习惯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爱思维和会思维。
所谓“爱思维”是指学生能主动、积极、独立地思维。“会思维”是指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思维方法,正确、灵活地思维。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积极动脑的习惯,首先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离不开教师亲切的鼓励。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宽容、表扬、鞭策,往往有着强大的激励力量。
就算学生回答偏离了主题,教师也应当维护学生的尊严,不能简单粗暴地伤害学生。
教师言语上的鼓励和点拨,能让其继续思考,活跃思维。对客观存在的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除了用“低要求,多成功”的原则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外,还应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多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让那些学生不断突破自己,爱上思维,养成爱思维的好习惯。
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预习、阅读、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考查等。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结合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反复训练、培养。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学习,可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学习怎样求正方形周长列加法算式尝试计算。
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与同桌相互讨论比较谁的算法简便。熟练了以上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学习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
总之,自主学习知识总要经过一定的途径,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指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预习、阅读、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考查等。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结合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反复训练、培养。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学习,可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学习怎样求正方形周长列加法算式尝试计算。
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与同桌相互讨论比较谁的算法简便。熟练了以上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学习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
总之,自主学习知识总要经过一定的途径,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引导,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要做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评价群体中的一员,能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态度,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上优、缺点,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能力上有没有提高,加深对数学学习的体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组织起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如教学“平行和垂直”一章节时,我先让学生画出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形成的图形,学生画出了很多。画好后我让学生分类,有的认为分类,有的认为分类、类、类。这时,我没有急于作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是否相交”来分类比较合理。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在辨认中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1.根据不同量具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测量技术与应用》这门课要涉及不同类型的量具,根据不同量具特点笔者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游标万能角度尺时,由于该量具有四个量程,不同的量程有不同的装拆方法,因此精心设计了信息拼图法教学:提前设计了ABCD四种学习卡片,每种卡片印有不同的量程量具的装拆图片,同时打印了学习材料。课堂上,学生们首先成立原始ABCD4人组,每人任选一张卡片,然后成立专家组,即所有A卡片、所有B卡片、所有C卡片、所有D卡片的同学4人一组,并领取相应的待测零件,专家组同学共同学习,讨论解决问题。之后所有同学再回到原始ABCD4人组,专家A向其他3人讲清A种测量技术并实测零件,其他专家B、C、D类推。全班每一名同学都肩负着任务,增加了同学们的责任感,教学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2.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1)学生小组活动时的精细化指导。在测量课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形式学习。分组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研究开发问题解决的策略。笔者认为,每一个教学任务在分组学习时,教师都要课前考虑到小组长在学习中要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和他们讲清楚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使他们明确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精细的分析和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小组长,甚至课代表、班干部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2)学习文件的书写与整理、装订的精细化要求。由于测量技术与应用是这几年中职校新增课程,教材还不够理想。因此,每一种量具笔者都为同学们精心准备、打印了学习材料,精心设计了学习卡片及工作任务单,精心设计了笔记(板书设计)。不仅如此,从笔记的格式、日期、节数、正文、课后90分钟学习反思小结都做了严格、规范的要求。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好的记笔记习惯,为今后走上职场做好各方面准备,笔者坚持课后收笔记,并一一审阅,及时留下批语。批语不仅涉及笔记的内容,更多涉及课堂听讲、小组活动、主动发言、上讲台展示等学习环节,以赞赏、表扬、鼓励为主。这样的批语是和每个孩子心灵的交流,为提高课堂质量奠定了基础。另外,笔者还对学习卡片、工作任务单等的书写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对于学习材料的处理同样做了细致、规范的明确要求:凡是老师下发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粘贴在教材的适当位置,晚自习时课代表检查,下次上课老师抽查,这样避免了学生不爱惜资源,随意存放,丢失文件。由于几乎每次课都有学习任务单,因此要求学生每月对学习文件进行统一整理、装订,培养学生文件归类、整理、保存的能力。(3)多媒体课件、展台的点睛效应。多媒体课件、展台的点睛效应是从它的精细化中产生的。例如,在学习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时,在选择视频材料以及课堂讲解中,笔者坚持了“精与细”的原则,最终使多媒体产生了良好的效应。笔者精心准备了课件,包括图片和读数动画,但是,把它们放在什么地方进行点睛,成为笔者进行决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认真设计与思考,最终选择图片作为结构点睛,读数动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读数环节后的一个重要项目。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了积极上讲台展示自我的“舞台”。巧妙取舍、合理安排视频资料,通过实施多媒体材料的准备、取舍中的精细化,最终使课堂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堂管理精细化
1.突然发问
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精神不集中时,若突然问他(她)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是老师刚刚讲过,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注意听就能答上来的),可引起该学生的重视,提醒他(她)停止不良行为,集中注意力。但当此学生回答不出时,万不可讽刺挖苦,要积极引导,否则会起负面作用。
2.停止讲课
若教师发现有学生违反纪律,或因突发事件大多数学生谈论兴奋不能专心时,可立即停课片刻,表情庄重注视着学生。这不仅会引起违纪学生重视,也会引起全体同学的重视,但时间要适度把握不可过长,否则会使学生反感,也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
3.调整座位
作为任课教师,接手一个新的任课班级,一周至两周后就会做到“班级学生心中有数”。对于课堂上经常违纪,不注意听讲,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笔者通常的处理是:将与其和好的学生调到一桌,或要求他从后排搬桌椅到前面空挡处,这样便于教师控制。
4.课后处理与个别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