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文

时间:2022-05-10 14:15:18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志愿服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

第1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作用及长效机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日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这不是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也不是大学生的义务,而是大学生的追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活动可以让人感觉到帮助他人就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一样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美国诗人朗费罗说过,“把使命和责任当作一种习惯,生活才会有意义”。

据莱斯特・M・萨拉蒙的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兴起,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些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2015年,笔者针对800份大连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从而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高校在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有: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2)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提升。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感提升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自己的贡献充分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立法、经济、权益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1)强化立法保障。政府应制定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规来充分保障和规范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用国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得到真正的保障;(2)提供经费支撑。通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资助、社会募集资金等形式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事业大力支持,建立起稳定、多方的筹措渠道,以充足稳定的资金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3)切实维护权益。政府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志愿者健康和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生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高校组织三方权利义务关系及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地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4)鼓励社会认可。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档案,鼓励社会各单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把服务档案作为重要参考内容,为大学生志愿者增加特殊权利或优惠。还可以采取对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证明,或通过媒体公开等方式给予表彰和精神鼓励,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豪感。

(二)高校要发挥组织管理作用。(1)建立组织机构网络。积极搭建志愿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具体任务的摸底工作,建立志愿者登记制度,有针对性地招募志愿者,做到广泛招募、合理使用,保护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2)加强志愿服务培训。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训获得自我发展,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开展志愿服务评价。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分计划或者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与教学、教育管理制度对接,重点考核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团队合作精神等,引导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设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门奖项和奖励基金,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并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4)搭建交流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者组织内结交朋友,交流和分享志愿服务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热情。

(三)大学生需投入更大热情,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必须用自身行动,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鼓励和带动更多人参与。(1)端正志愿服务态度。牢固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摒弃“为了志愿服务而服务”、“随大流”、“谋利益”等错误思想,从内心将志愿服务工作当作一份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同时,积极引导志愿服务对象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使志愿服务理念广泛传播;(2)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要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牢牢掌握所需服务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将志愿服务工作做到被服务对象的心坎里;(3)创新志愿活动形式。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的合作;在原有志愿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专长,拓宽志愿服务方式和载体;(4)加强志愿服务宣传。通过微博、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公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让“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

第2篇

服务县项目办:___(以下简称乙方)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西藏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志愿者被定义为 “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活动的人”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是促进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之一,大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结合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的援助。在自觉、自愿基础上, 参与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能力等整体素质,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克服自身的实践不足,能更好的激励青年深入基层锻炼,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此次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力度,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丰富动员方式和手段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生则是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然而研究后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如火如荼的展开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志愿服务组织制度不健全、没有高度的志愿服务组织规范

志愿服务管理组织不健全是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暴露的突出问题之一。对志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服务流程非常有必要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

某些组织招收志愿者的随意化使得志愿者整体质量下滑,志愿者未经培训就参加活动使得素质得不到提升。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存在功利性因素

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注重形式上,大搞形式主义,并且有些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只为获得志愿服务工时。这样在损害志愿者形象的同时,更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四、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维权意识

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是制约大学生志愿者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况且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并不是廉价劳动力,不少占用志愿服务的活动屡见不鲜。

在诸多问题面前,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必须随着时间、条件不断进步。其应坚持的原则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为促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化志愿服务流程,能极大提升志愿服务效率。尽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作为一种褒奖,体现出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二、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志愿者,兼有完善的管理才能造就一支优秀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因此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进行选拔培训非常有必要。对于一些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要对报名者进行相应的选拔。

三、注重活动质量和效果,实事求是,减少甚至消除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浪费人力、物力,丧失了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意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不应追求形式上的效应,而忽视内涵的深入,志愿服务精神不应受到扭曲。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而非浮于形式或过于追求题材的实效性、轰动性,让志愿者真正能够在志愿服务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完善对志愿者的各项保障机制。

志愿者并不是“廉价劳动力”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与基本补贴,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因此要通过加大义工宣传, 吸引社会各界对学生义工服务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使学生义工服务得到一定的物质和资金帮助, 使全社会形成做义工、支持义工的风气,形成有事大家关注、有难大家帮助的互助氛围, 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

为了确保青年志愿服务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日渐成熟,以更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培养时,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

此外,高校应依靠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创建品牌活动,服务内容要不断进行革新和补充。一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的机会少,还没有碰到感兴趣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应该用心发现学校、社会还需要什么,欠缺什么,用心去思考怎样去改变现状。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不是评论者,更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我们应怀着一个崇高的理想去求实,怀着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践行,服务社会,使身边的社会更美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而我们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我们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我衷心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从而为志愿活动的改善提供数据支持与方法参考。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能积极通过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和谐社会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编.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北京志愿者协会,编.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3]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梁绿琦.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才[M].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的本质在于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发展后劲等问题, 如何通过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来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推动志愿者队伍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 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 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同时提升自己,加快社会化进程。但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是消费者,没有收入,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们想奉献爱心,但经济上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甚至导致离开了志愿者组织。所以我们认为,虽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得回报,但适当的物质激励措施还是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保持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满足未来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也需要在就业及个人发展等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激励机制是对志愿者的一种褒奖,体现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肯定,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激励形式单一

为了更好地体现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的内容大多体现在精神激励上。主要有为“优秀志愿者” 颁发奖状或荣誉证书,但获奖的人数有限,大部分志愿者不容易得到这种荣誉,而且志愿者组织给予的这种奖励大都比较单一,对志愿者激励的层次和力度不够大。还有一些志愿者组织忽略了对志愿者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鼓励,缺乏深层次的人性化激励方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志愿者服务积极性的提高。

2.激励方式不恰当

志愿服务虽然是无偿的,但是没有任何的奖励措施也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志愿服务不仅需精神层面的奖励,物质层面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激励一定要适度,要根据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制定激励措施,若奖励程度不够,则起不到激励作用;而奖励过度,则会背离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

3.权益保障缺乏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可能会受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虽然志愿服务讲的是无偿奉献,但如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必然会打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志愿者流失。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的缺失,己成为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建议

1.加大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活动才能持续良性发展,大学生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有承担民族复兴的志向。因此,加大志愿服务的精神及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典型事迹、优秀志愿者评选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和报道,团中央曾多次以不同的形式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 这是对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最好的弘扬方式。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和报道,使更多的人对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众认知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2. 建立社会认可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愿望

认可是最大的激励。在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志愿者其实并不在乎补偿,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也许比任何补偿更加温暖人心。很小的认可,却让志愿者建立起了自尊。让志愿者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教育部门应积极推动开展学生志愿服务认证工作,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记录,纳入到大学生评优评奖体系中,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学分、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优评相衔接,使志愿者感受到志愿者组织对他们志愿行为的认可;志愿者组织为大学生建立志愿服务“特殊帐户”,把大学生参加服务的活动次数、累次时间(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记录储存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的时候,由社会来提供。让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志愿行为的认可。认可使志愿者具有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精神动力,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比如,对于一些内容简单,耗时少的活动如慰问孤老,可主要采用精神奖励。这可由志愿者组织对具体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精神激励主要是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被社会认同的内在需求。而对于一些条件艰苦,耗时长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则可采用有偿式的激励方式。但有偿并不是要让志愿获取利润,只是为志愿者报销活动相关的费用,如车费、通讯费、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的生活费用,以及办理保险等,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期间的基本生活问题。有偿式激励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大学生有较大吸引力。教育部门应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记录,纳入到大学毕业生信息库,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招聘人员时,优先录用、聘用志愿者。这种激励方式对大学生也有较大吸引力。

4.加强志愿者权益保障,增强志愿服务的凝聚力

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可以免除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后顾之忧,激励志愿者安心、快乐、积极、热情的进行服务。加强志愿者权益保障主要通过法制化途径,通过立法强化法律对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明确规定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在发生纠纷或者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自身权益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使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不再有任何安全方面的顾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更好地为公益事业做贡献。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和措施,刺激、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达到对大学生志愿者激发鼓励的效果,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活动当中,形成一个志愿服务的长效激励机制,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春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

[2]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

[3]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 .中国青年研究,2008.

第5篇

>> 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探析 高职大学生创业融资方式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长效机制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探究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析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作用探析 大学生志愿与公益服务引导机制探析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探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探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析 学生社团对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作用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探析高职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及培养途径 高职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困惑与对策探析 高职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图式视阈下高职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途径探析 高职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之培养探析 西部地区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探析 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评价探析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01-

20.

[2]江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化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时代经贸,2013(1).

[3]陆士桢.北京志愿服务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4]吴小娴.青年志愿者活动与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之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2(5).

第6篇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更是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信条。近年来,中国志愿者组织和成员数目不断地增加,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在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

何谓志愿服务?综合各方意见,笔者认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事务效能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大学生面向社区中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在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的规范这一大前提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也日益成长,但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建设的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服务领域的拓展与模式的创新方面无疑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性观察

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绝对主体,其构成与发展又有怎样的特性?与其他志愿服务的人群相比,大学生志愿者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笔者拟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其他各类群体的分别比较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性做出观察。

1.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一般青年志愿服务。在此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群体主要针对各类大学本科、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一般青年志愿服务主要针对的主体是与大学生年龄相当、但已经在各行各业中从事相应工作的青年人。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更强的组织性。以四川大学为例,四川大学的志愿者工作以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指导,在每个学院还设立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学院之内还有各个班级小分队等,组织体制较为完善;同时,学生社团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青年志愿服务则不然。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有更强的时间灵活性。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尚在学习阶段,时间较为灵活,在志愿服务的开展上有较强的时间优势。一般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时间上较为僵化。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专业化、智能化与多样化上较一般青年志愿服务也有很突出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从群体特征来说,大学生群体与中小学生群体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年龄差距、知识水平与专业化层级上的差距。大学生志愿者最突出的特点即专业化程度上。相比中小学时代的通才教育而言,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专业化与专门化的明显特征。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在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综合而言则非常全面和专业。相比而言,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学习层次等限制,其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差。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相比同样也有时间灵活性上的优势。

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部分NGO志愿服务。NGO即非政府组织。目前我国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的NGO在提供社区志愿服务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在NGO中也占有重要的比重,两者从本质上来说存在较大的重合。

诚然,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化、多样性强,但是这样的特点在NGO中同样存在。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流动性强,因此从长期上志愿者的更新频率较快。这既是优势,更是劣势。如果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传、帮、带”中没能得以较好的处理与协调,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断层的可能性很大。而NGO由于其组织的特性,在人员流动上具有更好的优越性;由于组织的存在是以志愿服务为全部意义,在人员管理与流动上具备更好的持续性与延展性。这保证了志愿服务在延续性上得到保证,而志愿服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也就更为可行。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究竟有何必要性?笔者试从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

1.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之于大学生志愿者。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志愿活动,能够使独生子女融入到集体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培养互帮互助、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其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的过程中正是一种奉献社会的学习与践行。最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从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涉及到人员的安排、组织的协调、团队的沟通等诸多环节。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与组织,为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实现社区与志愿者的双向互动的同时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之于社区。首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帮助解决了社区建设中的许多难题。大学生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与便民利民服务方面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本质上也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过程。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就环保、科普等问题在社区中开展宣传与学习活动,在社区建设科学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弥补了社区专业服务的空白。大学生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开创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学生充分利用了高校强大的学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水平,对于社区来说是社区建设的重大提升。(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

参考文献:

[1]巩丽,张佳.《浅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

第7篇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学生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在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中, 志愿服务已成为诸多志愿行动中的核心部分。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生力军,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多源于自身内部。这种内在动力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保持稳定和持久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长效志愿机制的基本分析单位――志愿者便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长效志愿活动的可能性。

然而,在志愿服务供给和需求都存在的情况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活动却难以建立科学稳定的服务模式。社会上很多志愿者组织以及对志愿者有着较大需求的其他组织都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首先,由于志愿活动的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他们很难及时有效的找到能够满足工作要求的志愿者。其次,在志愿者的知识结构与服务岗位的匹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使能够找到符合数量的志愿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每个人的作用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

一、校内志愿者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

由校内志愿者组织组建的“志愿者资源库”可以采用效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对校内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管理,以确保社会志愿需求拥有足够的志愿资源。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识别和甄选、招募和登记。

建立“志愿者资源库”的首要任务是志愿者的选拔和招募。为了进一步优化志愿者队伍,建立起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挑选那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奉献精神、学有余力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资源库的资源储备。与此同时,志愿者组织应该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登记,及时更新志愿者信息,包括志愿者的联系方式,新加入的志愿者以及退出资源库的志愿者。

(二)技能更新、培训。

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培训的开展应建立在对志愿活动需求的了解之上。在培训志愿者之前,志愿者组织应该与社会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机构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这些组织亲自来校培训志愿者。

针对那些常规活动的志愿者,要根据不同的志愿种类制定志愿者岗位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分门别类的将各种志愿活动的开展方式介绍给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培训可分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这三类。对于突发事件,志愿者组织应挑选一批较为优秀的志愿者,组建志愿者队伍去现场开展志愿服务。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该对此类志愿者进行如下的培训:首先要加强志愿者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服务现场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其次,志愿者组织应尽量掌握事故的全方位信息,以便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做出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再次,要让那些有处理过相关紧急事件的责任人带领志愿者开展相关的活动。

(三)绩效保持,输出服务。

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不是一时之需,同样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志愿活动的迫切要求也说明了对志愿者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志愿组织在这其中承担者重要的责任,不仅仅需要对新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对于那些已经有着丰富志愿经历的这远者来说,仍然有他们不曾接触过的志愿领域。因此,志愿者组织应该在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充分搜集相关信息,完善培训机制,让志愿者的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校内志愿者组织与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简称校外组织)的合作

大学生志愿组织一方面担负着培训志愿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与校外组织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如果说“志愿者资源库”的建立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基础,那么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沟通、输出我们培养的志愿人才则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

(一)培训与合作。

在与校外组织的互动中,大学生志愿组织应的积极努力地争取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与培训支持。首先,校内志愿组织的资源有限,与外界对志愿活动多种多样的需求相比,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财力、技术、经验等方面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如果对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而不语现实的需求相结合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志愿者就会以志愿需求脱节,长效的志愿机制便无从谈起。其次,校内志愿组织只有通过与校外组织广泛的联系才能够即使地掌握社会的动向,才能够就社会需要何种类型的志愿者作出及时回应。

(二)大学生权益保障。

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基本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很多招募志愿者的互动并没有相关的保障志愿者权益的规定,只是将志愿者作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级工作者,志愿者常常因“自愿参加”而变成弱势群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针对这些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不良现象,一方面,志愿者组织应该积极呼吁国家立法机关针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而另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在实践中做好“监护人”,积极与校外组织协商沟通,确保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安全、财产、尊严等基本权益。

由此可见,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解决志愿服务脱节从而导致难以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校内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发挥仅仅靠其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服务意识的觉醒,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和努力。充分发挥校内志愿者组织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道路并不遥远。

(作者:华北电力大学本科大三,主要从事法律社科类研究)

参考文献:

[1]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