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19:47:08
序论:在您撰写档案职称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造成城建档案质量问题的原因
城建档案是以某个建设项目或一个单位工程为独立对象,是每个项目或单位工程建设活动中产生的文件材料,其中包括工程准备阶段的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竣工验收等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多个归档文件,少则四五项,多则二十几项。如工程档案C类施工文件的内容由八部分组成:C1管理资料;C2土建工程施工文件(也可称建筑与结构工程施工文件);C3给排水、消防、采暖、燃气工程施工文件;C4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文件;C5电气工程施工文件(含消防电);C6电梯工程施工文件;C7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文件;C8室外工程施工文件,每个部分又由具体的文件图表组成。数量大,使得城建档案的整理工作量极大。由于成本相对较高,这类档案又不可能完全使用标准的档案用纸。另外,建设工程是一项特殊的生产,建筑实体庞大且固定,工程环节多,涉及面广,因而档案会有相对较长的形成周期。所以在漫长的形成周期内,对于纸质档案如不严加保护,高质量的建设工程档案是难以保证的。
施工、监理部门“只看工程,忽视档案”的工作方式也为城建档案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有些施工、监理公司没有专业的建设工程档案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公司为节省开支,选择技术员作为兼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不够专业。加之,档案的形成阶段主要在施工、监理部门,这些单位或部门如果不注意档案保管,没有科学地填制相关表格文件,那么形成的档案往往不符合国家统一标准,不利于城建档案馆(室)的长期或永久保存。
现今各地城建档案馆(室)都相继成立,由于组建工作刚起步,专职人员较少,多为科技档案或是质量监督站人员兼职管理,专业人才太少,不利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在档案员报送档案时,由于档案数量较多,而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较少,在具体核查时,存在一定的工作缺陷,档案员的疏忽可能造成档案缺项、顺序颠倒,加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数量少、档案内容太多,有些问题在接收档案时并未及时发现,整理时才会暴露问题,但此时的报送手续已完毕,无从追补。
提高城建档案质量的对策
基于上述影响城建档案质量的三点原因,笔者认为提高城建档案的质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社会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这种意识越增强,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就越大,档案的实现价值就越高,对于社会的服务能力就会增强。所以,一定要培养社会城建档案意识,引导社会各种力量重视城建档案的收集和利用。另外,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城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城建档案来源于城市建设工程,记录的是建筑活动中的元数据,不仅有助于对建筑物监督考核,更为日后的建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起城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档案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开始重视城建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全民的社会城建档案意识。
建设工程档案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直接反映还有一层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工序的内容是要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也就是隐蔽工程。对这一部分,在工程竣工后我们是看不到的,也难以检测得到,我们只能根据掩盖前的照片、录像、图纸以及各种现场记录对这一部分工程内容进行评价,工程档案在此的作用就是无可替代了。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工程档案质量好,反映工程管理规范,反映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高,反映工程质量好。这一个观点可以从建设工程项目参评“鲁班奖”、“芙蓉奖”等奖项活动看出。凡是有意参评的项目,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都非常重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包括施工现场拍照、录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对档案的编制就更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了。
4工程档案管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建设工程档案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来说,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建设工程档案。但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清晰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工程档案管理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行为,实际上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更进一步,我们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工程档案管理占有关键的一席之地。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从“人”的因素来看,建设工程资料员是建设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后持证上岗,而且要保证资料员的稳定。从“材料”的因素来看,所有建筑材料的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等是建设工程质量保证材料的主体;从“机械”的因素来看,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现场调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方法”的因素来看,对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记录就是施工日志;从“环境”的因素来看,我们往往要对开工前、施工中和竣工后的环境进行拍照和录像,反映场地环境的变化;上述几个方面的资料都在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编制范围内,所以工程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都离不开工程档案管理。
早期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确对工程档案管理有所忽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培训(俗称“五大员”培训)一般是指: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安全员、造价员,一直没有包括资料员。而建设工程资料员培训由各市城建档案馆自行组织,没有纳入建设职业培训范畴,也没有发国家认可的证书。近几年,随着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有的城市实现了建设工程资料员经常性培训,还将《资料员合格证》上网,便于查询和核对,并要求每个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有持《资料员合格证》的专职人员从事工程资料编制工作,才能在工程竣工后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竣工档案;有的城市,如上海、重庆等已经将资料员纳入了“五大员”培训,长沙市2008年也正式将资料员培训纳入建设职业培训。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作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首次从国家法规的层面把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质量要求、报送移交和法律责任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是目前推动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发展最重要的一部法规。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要求已经从微观提升到了宏观,从基层技术实践提升到了国家法规意志,这是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在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重要作用最有力的证明。
5工程档案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完善档案编制的相关制度。目前在工程档案的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难以做到依法管理、依规编制。因而有必要在制度完善方面下功夫,这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一是对于编制程序与管理程序进行强化。建设单位在整个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等的过程中,应当在标书与合同中添加关于工程档案方面的内容与要求。二是构建档案的临时检查规范。这种制度体系应当由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进行领导,进而将档案编制部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等的工作融合进来,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档案编制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及早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三是配备必要的工程档案编制与管理体系。不管是建设单位或是施工单位、管理单位,都应当设置专兼职人员岗位,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合作,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确保落实好档案编制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其次,完善档案编制的责任体系。建设、施工单位及各参建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自觉履行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档案的职责。建设与施工单位对工程档案的重视程度,是建设工程档案归档是否完整、准确的关键因素。建设单位要做好工程前期文件材料的收集,并督促施工单位按期完成竣工档案及竣工图的收集与整理。施工单位要在布置施工任务的同时,安排布置工程竣工文件的收集与编制工作,确保竣工文件的形成与施工进度同步,工程验收交接与建设工程档案同步交接。对于设计修改较多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做好竣工图的修订编制工作。
(二)强化组织宣传工作
一是在工程档案编制中加强倡导职能分析。工程档案的编制决策主要是以档案编制者职能为出发点,因此了解档案来源的职能内容与性质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也即在现行以内容为主、职能为辅的编制方式中,职能分析成为形成档案编制和保存决策的基础,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强倡导职能分析的作用与功能,让档案编制人员了解其对档案编制与保存的重要性。其次,在实际的档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工程内容进行分类,并根据工程不同工作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编制。在这种背景下,工程档案编制过程中,有必要在编制规范中明确工程内容的类别,从而以指导具体编制工作的有针对性。二是强化档案编制部门的主动权。在档案的形成过程中,档案部门扮演重要的角色。除行政程序上的限制外,档案部门的心理因素会影响编制工作的进行。基本来看,档案部门通常会认为自身对具体的施工业务知识与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无法在档案编制的内容上扮演积极的功能。此外,档案部门也会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只是一个档案保存单位,只要确实保管好业务单位所需的档案即可。再加上档案部门也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人员并不重视他们,在工程组织内部的地位低微,更使得档案人员认为档案部门的角色与功能都不如具体的施工单位重要。尽管外在因素能够限制档案部门的角色与功能,但档案人员也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因素,积极加强本身在工程档案编制内容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加强与业务单位人员的合作,多加培养对工程业务专业性的了解,让自己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争取在档案编制内容方面的主动权,这也可以使其在工程组织内部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三)提升档案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
一是协助工程档案人员建立工程内部的职能轮廓。除强调和倡导职能分析的重要性,改变编制标准重点外,档案部门还应制订相关的分析方法或策略,积极协助各施工团体进行本身的职能分析工作,并进而将这一工作与档案编制工作相结合。此外,档案部门还可扮演协调的角色,借助协助各施工单位建立职能轮廓,从宏观或全面的角度提供可能的全面保存建议,让各施工单位除从本身的角度思考档案的编制之外,还应从企业整体的立场着眼,决定其档案编制的优先级。二是推广档案专业培训与教育。普遍说来,工程档案人员的档案编制意识薄弱,并且对工程价值的内涵、形成过程与应用等方面的了解有限,使得他们在工程档案的编制决策上无法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因此,加强工程档案编制人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使之认识到档案编制与管理工作不仅是为工程提供施工上的参考,更要为日后的相思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建议档案管理部门定期开办相关课程,提供工程档案人员更多进修的机会,来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也建议档案管理部门与大专院校相关科系合作,通过设置学科的方式,在正式教育机构当中培育更多的工程档案编制专业人员。
(四)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
在档案编制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的突出体现是充分应用数字技术来对资料进行收集、分类、编码、储藏等工作。这种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档案编制的效率。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字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做好防火墙技术,避免档案信息资料的外泄;二是提升员工信息化技术的水平,从而能够确保各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
(五)结语
测试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普遍应用是当前我国测绘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趋势,带动我国测绘行业在工作成果与作业方式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带动了测绘相关的工程档案工作巨大的改变。
1.测绘工程档案材料由纸质材料向电子文件转化。
2.信息技术发展使档案集成化程度提高,节省了大量实际空间。
3.由于测绘工程档案在利用率非常高,它的利用由人工检索使用转变为计算机网络服务,速度更快,效率也更高。
二、测绘工程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
从测绘工程档案等级到测绘工程档案的归档完成,要通过“任务受理→外业作业→内业处理→多重质量监控→工程归档(案卷整理)→档案质量控制→档案资源建库→更新基本地形图数据库→档案利用”等相当复杂的过程。其实际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操作部门进行应用,并将其应用到初始登记等方面,项目管理流程中需添加资料登记部分。
2.外业和内业的采集处理都交由操作部门进行,并且要形成电子文件以及相关的纸质文件。经过严格的多重检验后,通过审核后方可提供给用户,此外,还需要将原始记录添加到档案中。
3.档案部门对于文件的接收属于档案管理流程的以部门,并且档案部门需要针对自己所接收到的纸质和电子文件进行深入审核。
4.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传统的方法和流程进行归档。
5.按照测绘工程档案制作要求,整理电子文件,将其归入信息系统。
6.不同的信息元数据的权限不同,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权限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对工程信息、案卷目录元数据以及管理信息元数据等数据进行完善。
三、测绘工程档案质量控制要点
业务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等因素都在造成档案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在深入分析测绘工程档案的产生和流转的过程之后,明确控制测绘工程档案的质量的方法:
(一)控制点一——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档案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有:
1.纸质材料和电子文件的完整性,保证无缺漏。
2.归档时需要填写的内容必须要完整和正确。
3.纸质案卷的内容是否完整,页码排序是否正确,与之对应的档案目录和备考表是不是很齐全,是否责任人的手工签署合规和完备。部分检查可以用信息系统,并将检查记录登记完整。
(二)控制点二——一致性
双套制是我国测绘工程档案当前实施的制度,经常有同档案的纸质版和电子版的材料不一致,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解决:
1.工程信息与测绘工程的电子文件名要一致。
2.测绘工程的入库文件表与归档文件的一致性。
3.同一测绘工程的纸质资料与电子文件必须完全相同。部分检查可以使用软件自动运行,并记录检查结果。
(三)控制点三——属性规范性
电子档案中需要录入非常多的属性信息,必须对属性信息加以考核:
1.同一记录重复出现,则必须删除多余记录。
2.着重关注必须填写的地方。
3.日期或者总页码之类的格式错误、图件张数,电子文件字体格式错误等。
4.逻辑性错误,例如工程的开始日期比结束日期还晚,结束日期比归档日期还晚。
5.与档案号以及任务号相关的年度、类别以及流水号等关联的属性不相同,可以借助质量软件进行检查,并且对检查结果进行备案。
(四)控制点四——时效性
对工作人员进行时效的规定,逾期未完成的一定要登记和对上级进行报告。操作部门所移交档案和工作人员管理档案的时效性都需要进行考核。
(五)控制点五——责任签署的规范性
纸质文件上的签署一般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签署的正确性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签署的格式是否正确,签署的日期是否正确,以及各类相关人员的签署是否齐全、位置是否正确等等。
四、总结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更新始终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使城市发展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和谐共存,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许多城市因为发展而夫去个性,因为发展而失去历史。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去对待那些流传至今被城市发展淹没的历史,挖掘城建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城市文化,是当前城建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财富。承载着城市建设历史与发展的重要信息的城建档案应与城市的发展脉络、人文环境和谐统一地诠释城市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档案馆走向社会、走进公众的材质媒介,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档案馆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档案机构应如何担负起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公共利用,已成为国际档案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城建档案与城市文化内在关系的揭示,可为城建档案事业提供全新的发展视角。城建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脉的延续,是城市个性的体现,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对于城市生命的尊重和对于城市本质的认同。城建档案是人类社会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城建档案是城市的记忆,城市在记忆中成长,城市失去了记忆,失去了历史,也就失去了自己独有的面貌。因此保护好城建档案,挖掘城建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城市记忆,不仅能使城市得以展示自身的独特文化,延续城市的文化血脉,而且可以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生态氛围。然而,人们对城市文化的需求,往往会滞后于对生活的、生态的需求。在开始旧城改造之际,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上。
当原本车马拥挤,街巷狭窄扭曲的老街小巷成为绿树成荫、店铺林立的通衢大道……人们的住宅宽敞了,人均绿地增加了,出行道路通畅了。蓦然回首,在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却失去了,破坏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原本属于一个城市本应具备的历史文化特征。历史跟人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历史文化积淀重要性的时候,在城建档案馆的馆藏资料中,看到的大多是新建的住宅小区、新建的道路和桥梁以及地下管线等资料,却缺少了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相关的资料。清王朝咸丰皇帝的军机大臣肃顺在承德的府邸。岁月流逝,其已在城市的改造建设中荡然无存。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除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世界文化遗产之外,还有很多类似肃顺府的历史建筑,比如和珅府、常王府、佟王府、热河都统府等等。这些历史遗留的建筑在城市改造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得以留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热河文庙始建于清(1776-1780年),与其他寺庙共同构成环避暑山庄的皇家寺庙群。热河文庙位于避暑山庄西南部宫墙外,占地167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历经岁月的沧桑,保存至今的热河文庙建筑有尊经阁、东庑、西庑、明伦堂、崇圣祠、神库神厨、牺牲亭、红照墙等。牌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碑亭以及主殿大成殿都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被毁。热河文庙曾经作为承德八中的一部分,如今八中迁走,文庙已经修复,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的热河文庙又重现了往昔的恢弘。
二、创新发展城建档案工作,从后台走向前台,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工程建设者应首先向城建档案馆查询该街区的相关资料,询问当地的人文历史专家,了解清楚面临改造的住宅区内,即将整治的道路两边、河道两岸,有没有一些值得保留的建筑。这一切都对以集聚和传播城市建设历史与发展的信息为己任的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让城建档案工作从后台走向前台,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城建档案工作除了担当城市建设历史的储存者之外,还要担当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城市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城建档案馆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领,沉着应对机遇与挑战,创新发展理念,扩大发展领域,明确自身在城市文化中的定位,努力挖掘与研究城建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功能,力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档案先进理论为指导,广泛开展城市文化与城建档案学术研究。我国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体系基本形成,城建档案管理学科已逐步成为城市科学的一个分支,广泛开展城建档案与城市文化的学术性研究十分必要。
一、档案室资源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的档案室资源是疾控中心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疾控中心档案收集完整的有效手段。疾控中心相对于其它单位而言,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有相对长久的历史背景。多年来,疾控中心从基本建设中形成的自身档案,是从其它行业即使是书本都无法取得的。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价值的显性知识和存于科技人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旦形成档案后,对单位可持续性发展和自主创新就提供了可靠的保证[1]。因此,借助于疾病预防控制的档案室资源建设的特色化、信息化、数字化,运用先进的建设手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发挥档案在疾控中心运行的作用,就能提高疾控中心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疾控中心的档案资源,就是要与中心的核心业务相结合,并与中心各职能系统、各业务流程有机地紧密联系,形成高效协作和集成化的中心信息链,把档案的收集、积累工作贯穿于整个中心的工作流程,从而保证档案形成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保证各项档案收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使疾控中心的档案部门成为信息资源中心,为中心正常运行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资源。
二、档案室资源工程建设建设之我见
2.1全面化
全面加强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业务建设,是我中心档案室档案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我中心档案室要继续推进档案法制建设,抓好档案立法工作,落实执法责任制;坚持做好档案考核工作,建设全面化的档案资源,推动我中心档案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按照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全面推进档案室建设、档案信息建设、及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档案工作,深入开展建设全面化档案资源;高度重视档案资源安全建设,确保档案全面、安全、万无一失。
2.2特色化
近年来,我中心在注重接收疾病预防控制文书档案进馆的同时,加强了对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档案的征集工作,单独建立突出的疾病预防控制成功的案例档案,利用档案信息,对比较特别的、新奇的疾病的预防控制手段方法进行保留、总结,建立特色的档案资源,让我中心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重大的、特色的疾病预防控制实例,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2]。
2.3信息化
新时期提出大力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资源建设成为提高中心档案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突破点,我们应及时推进建设的信息化,抓住这一契机,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建设新模式。
首先,利用疾控中心信息平台,将传统的纸质文件转变为数字文件,延伸档案的利用范围。作为我中心档案的收集、整理者,应深刻体会到档案信息在中心目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档案信息不仅能对中心的战略决策起到沟通、参与作用,还能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协调,能有效保证中心的目标计划与具体执行是一致的,以调整资源配置,纠正目标偏差,使目标导向正规化,进而促进实现战略目标,提高管理绩效。其次,应该加大与我中心文秘部门的联系。文秘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先驱,要保证档案室资源的质量,就要保证文秘工作的质量。在现代化进程推动下,档案管理者应该学会利用CAD绘图技术以及办公OA系统,建设信息化档案,使电子文件有效的保存和利用[3]。但由于电子化信息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删减损坏或病毒的侵害,因此我中心的档案工作者还应该联系中心的文秘部门对档案信息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加密等安全措施,以促进实现全过程管理,保证档案的管理与利用。还有,领导与员工要上下支持,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内外互补。档案在我中心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中心不能闭门造车,应该让领导把重视度转移到档案上,让我们档案工作者明白只有交流才能进步,提供给我们档案工作者交流的机会,加以借鉴其经验。同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各中心之间相互接触、反馈,共同为实现档案室资源建设信息化服务。
2.4数字化
加强我疾控中心档案室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这主要是对我中心的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即把各种以传统的物理载体形式体现出来的疾病预防控制的档案信息数据,通过扫描、著录等方式全部转换为用磁盘、光盘等计算机的各类存储器存储的数字记录形式[3],初步完成中心档案室的档案信息建设向数字化转换的准备过程,这是档案资源建设数字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使传统档案室过渡到数字化档案室的前提。目前,我中心档案室一是要加快机读目录著录的进度。现在可以利用政通档案管理软件输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等全宗的文件级、案卷级目录,并建立起档案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等几大类信息资料的目录专题数据库,为查阅利用这些档案提供方便。二是建设档案资源原文、多媒体数据库。可以试图先扫描部分有较高利用率的文书档案,并上传部分照片档案,建立档案室珍贵文件档案的多媒体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同时,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等重要资料刻成光盘,达到可全文件阅读并打印的要求。
1.1智慧城市内涵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认为世界的本质和变化,在未来是能够被感应和度量的。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整个世界正在向着全面互联互通的趋势发展。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指出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核心要素和突破口,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区域的做法。所谓“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和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具体而言,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一种城市形态,它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效果,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城市”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城市产业持续发展等城市综合规划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社会的发展,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战略制高点。
1.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喊出了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截止2013年1月,住房建设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方案,将加快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努力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2智慧城市对档案信息化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身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档案馆,它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变化,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智慧城市中,信息存储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档案不再以单一纸质形式展现,电子档案数量将急速增长,档案类型更加错综复杂。
2.1海量数据涌现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催生下,大数据时代翩然而至。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众多、生成速度快、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档案馆中采集到的电子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而档案是人们在以往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由于电子信息化所产生的大数据,也包含着能够收录为档案、具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与信息化的汹涌而至,使档案馆陷入了迷茫,由于档案馆信息技术水平和软硬件设施配备有限,档案馆在处理电子信息,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时,时而发生“信息库存”过多,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处理的现象。
2.2信息技术处理难度增加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给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4G通信等新兴技术用武之地。智慧城市,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为各产业发展提供设施基础。这就意味着,无论何种产业,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都将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献,有时,由于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交错,以及不同行业间信息技术的错综复杂,都为未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担当着历史记忆的重任,更有记录重要信息知识的职能。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处理档案信息化问题是档案馆各部门与系统需要努力的方向。
2.3服务方式转变
目前,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转向面向电子档案形式为重点,从提供传统纸质服务、到馆服务,逐步转变为提供电子化、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促使档案部门加快了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监控、统计、互联和共享,将档案服务与档案信息化密切相连,着重对搜集的档案信息进行智慧感知与分析,强调用户的档案信息电子化需求,逐步走向智慧化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
3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创新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以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传统载体档案信息、原生电子档案及其目录信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档案馆的产生,使档案信息得以脱离传统载体的束缚,以数字及电子形态存储、传播与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革命性变革。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开拓者,顺应大势,将档案工作从原来的“纸质化”推向“电子化”,将服务模式由原来“封闭化记录化”逐渐“开放化信息化”,但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档案馆在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同时,存在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相互分离的,无法做到迅速查找与利用;数字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传统档案资源建立了数字镜像和利用平台,无法进一步辅助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分析,更好地提供用户服务;数字档案馆中,信息的管理、服务与安全上也存在薄弱点,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而且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便环环相扣。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创新点。
3.1档案信息协同性增强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档案信息感知与协同处置的功能。档案馆运用智慧城市中先进的物联网技术、4G通信技术等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自动搜集与接收档案信息内容的智能化感知系统,增加了档案管理各环节的互联性与协同性,进而提高档案馆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档案馆还注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感知、挖掘,通过档案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智能技术软件,将信息整理集合,妥善应用于档案馆日常管理、服务和决策中。
3.2服务水平更高
与目前的数字档案馆相比,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因移动服务技术的使用而更加广泛。智慧城市提供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目前4G通信服务平台,促进了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之上,实现随时采集动态信息,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在信息搜集和获取、信息实时反馈和信息智能服务上,都更胜一筹,它能够运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供的各类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包括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存储、监督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慧支持,为档案馆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为档案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3.3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重要服务导向。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指挥中心体系,以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为基础,运用公安应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学校、教学资源库、远程数据库等系统,来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与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来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城市中档案馆也以做好档案社会服务为工作根本要求,将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视为智慧城市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充分贯彻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在信息收集、资源开发,还是在提供资源利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4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智慧”出路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一方面大量运行数据积累,档案馆面临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一系列处理上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多技术、多系统的智能兼容也会给档案馆信息文件的存储与阅览带来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给档案馆带了机遇与挑战。
4.1档案信息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关注信息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从用户视角出发进行信息服务设计。这就对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服务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在“三个体系”建设中,更应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对电子档案的整理、编目、挖掘工作中,都应制定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用户化的服务视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另一个特点,是调动各方力量,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高效运行与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档案馆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大局紧密相连,运用相关档案专业技术,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实现档案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4.2档案资源信息化转换与记录
智慧城市不再满足于通过城市信息虚拟化的静态形式展示传统城市,而是更加注重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的感知。因此,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注重将传统意义上的“死档案”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为“活信息”。此外,档案馆应破除传统档案保管理念与场所的限制,注重对转换为电子档案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内容、格式与利用,不过分强调档案最终存放地址,而对管理权限加以关注。迎合智慧城市运行的动态形式,努力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所需的档案信息。
4.3档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各行各业间,迈向统一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因此,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从获取到利用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即体现在档案馆馆内各部门之间,也体现在对外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上。馆内各部门之间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保障。对于外部信息资源,档案馆需要适时地与各个行业、各个系统进行必要沟通,加快消除档案信息搜集、利用的限制。总而言之,档案馆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整合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