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22:44:50
序论:在您撰写农垦日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为“农字报”的《海南农垦报》,近年来紧紧围绕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中心工作,突出海南农垦特色,积极参与重大活动,紧紧抓住每次机遇,精心策划运作,在报纸质量和经营收益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报社活力也得到增强。
一、立足本土,追求特色,经营好“土特产”,着力打造精品。
《海南农垦报》是上世纪50年代初创刊的一张企业报,是海南农垦总局党委机关报,是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行业报。“农字报”在新闻竞争中本身就处于劣势,而《海南农垦报》为总局党委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办报宗旨,决定其新闻的来源和影响力,不可能像党报和都市类报纸那样,能够产生重大轰动效应,但立足自身特点,处处留心,捕捉特色,精心制作,同样能够发现和打造出精品。如刊发的《个体户贴公告》《农民闯入海交会》《三“藏”房产证》等新闻作品,就是通过精心策划、精心采编而成的精品。
反映个体户诚实守信的《个体户贴公告》,说的是地处海南偏僻山区的新中农场个体户商贩,在自己经营的铺面门口贴出公告:凡在本店购买到假货,发现者获奖励货款10倍。《农民闯入海交会》讲述的是屯昌县一位农民从乡下赶到海口,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海口)热带农产品交易会,将其携带的15袋胡椒产品免费送给3个展位,当作花钱作个广告,反映了农民的商品意识。
《个体户贴公告》《农民闯入海交会》这两篇特写,从新闻线索的捕捉到现场活动的展开,以细节来编织戏剧性和故事性的经纬。这两篇文章从记者发现新闻现索、现场采访,到稿件的谋篇布局和刊发等,都经过精心策划。《个体户贴公告》分别发表在《海南农垦报》和《人民日报》上,并获得中国现场短新闻二等奖。《农民闯入海交会》获得海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收入《中国优秀编辑记者获奖作品选》。
近年来,在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动下,海南垦区建设了大量的职工保障性住房,极大改善了山区职工的住房条件。为了生动反映这一新闻事件,2010年,记者深入到垦区农场采访。从搜寻最具特色的事实开始,对新闻事件进行一遍又一遍梳理,从而找到了职工第一次住上产权房、拿到房产证后“三‘藏’房产证”的新闻“眼”。《三“藏”房产证》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在本报一版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被评为2010年海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二、抢抓机遇,精心策划,成功运作,增强影响力。
虽然“农字报”处境不好,但我们多年来坚持“立足本土,突出特色”的办报方针,积极参与企业重大活动,紧紧抓住每次机遇,精心策划,细心运作,推出了一系列“大”文章,办出大精彩,从而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影响力,广告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
“海南橡胶”是我国第一个以天然橡胶产业为主体的上市公司,是海南农垦组建60年以来第一个上市公司和在资本市场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海南橡胶上市,是海南农垦三代人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结果,是海南农垦这个大型企业集团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做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宣传,在其上市前,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精心组织精干的采编人员,赴上海、访专家、搜资料、采写稿件、拍摄图片、策划版式,精心做好上市前的各项宣传策划工作。
2011年1月7日,“海南橡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当天。《海南农垦报》精心组织出版了40个印刷精美的彩版,既有海南橡胶上市的要闻、图片、言论,又有海南农垦各单位的祝贺广告,做到每个板块版面精彩、鲜活、可读。
2011年7月15日至16日,海南农垦总局决定在北京举行农业项目资源推介会,这是继2009年8月21日在海口举行的资源推介会之后,海南农垦又一次向国内外开发商展示自己的优势资源。为了宣传好这次推介会,《海南农垦报》组织采编人员根据垦区各农场的实际,组织策划以“绿色生活,你我共享”为主题,制作反映各农场产品和资源优势的招商项目企业形象广告,从文字到版式设计,从图片到栏目内容,甚至印刷都严格把好关。7月9目,海南农垦农业项目资源北京推介会隆重开幕,报纸推出的24个项目企业资源招商专版,得到社会公众和海南省农垦总局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招商会的一个亮点,成为客商了解海南农垦、寻求商机的一个园地。
农业部农垦局日前提出,要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农垦种业联合、联盟、联营,打造一个300亿元市值、50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的民族种业航母;打造若干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润2亿元的区域龙头种业企业;培育一批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的种子公司。
目前,农垦种子占我国粮食作物种子商品总量约三分之一,成为了我国的大种商。经过多年发展,农垦种业在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去年,全国农垦种子生产量为17.84亿公斤,销售商品种子16.78亿公斤,有192家产加销种子企业、340个新品种试验站、8477个种子经营网点。
各垦区都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主动利用现有平台开展多领域合作。上海农垦将旗下原有3个农场的种子公司合并组建了光明种业公司。安徽农垦通过增资扩股引入4家战略投资者,建立了皖垦种业公司。
“要充分发挥农垦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以现有商品种子量5万吨以上的12个垦区为主体,以280个万亩以上的粮食种子生产农场为基础,推动农垦走出自我循环的发展路径。”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说,重点要在巩固传统生产基地优势的同时,提升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能力。要在垦区内加快种业产业的整合,做大做强垦区种业龙头;要加强垦区问合作与联合,组织大生产,建立大市场,提高农垦种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要利用好国家支持种业发展的环境,吸引育种人才向农垦种子企业集聚,增强自主研发品种的能力。
不同类型的垦区,发展的步骤也不相同。王守聪说,直属垦区、集团化垦区可考虑通过收购、兼并、股份合作、种业板块上市等措施,做大种业规模,做强种子企业,建设国家种业航母。非集团化垦区要加强农垦系统内部种子生产要素的整合,充分利用农场生产基地较多的优势,积极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在产品结构上做好“三加快”。―要在巩固种子市场的同时,加快打造农垦自主品牌。二要在巩固常规种子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杂交种子产业。三要在做好粮食种业的同时,加快开拓蔬菜瓜果种子市场。 (摘自:经济日报)
两支“国家队”强强联合
农垦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国家队,是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的战略保障和应急基地,是率先整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样板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健全,是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
“农垦和农广校作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的两支‘国家队’,联手探索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说,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而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也迫切需要能种地、会种地的职业农民;农垦作为农业国家队,在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企业化、集团化进程中,也面临着缺乏高素质种养人才的现实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并带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
“农广校拥有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以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紧随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农业人才,充实农村的基层干部,壮大农村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农村小康建设。”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刘天金说,农垦与农广校的战略合作,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大事件,是探索垦地合作、场校合作的新渠道,是创新农民、农工培育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河南省作先期试点有优势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产量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河南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97个,分布于全省17个省辖市、74个县(市、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对河南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河南农垦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不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基础。
“此次农垦与农广校联手选择河南省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农民)的试点,是因为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河南农广校开展农业教学实力雄厚。因此,在农业先进地区,利用先进的教学力量,共同培育新型职业农工,进而带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将结出累累硕果。”王守聪说,河南农垦和河南农广校要把“田间学校”办到垦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去,把大学生集聚到垦区中去,把农场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传播到农村中去,把农村办不了的事拿到垦区去办,把垦区办不了的事拿到农村去办,而通过垦地合作、场校合作来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农民),就是对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给予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垦培育职业农工应成为样板
据悉,此轮新型职业农工(农民)培育工作主要面向河南省区域内的农场、农工,同时示范带动农村、农民。农业部农垦局和中央农广校分别委托河南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和河南省农广校作为合作内容的具体实施单位,通过资源整合和平台对接开展新型职业农工(农民)教育培训。
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双方将充分利用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在河南农垦种子(种畜)企业、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各农场挂牌成立“田间学校”,建立面向新型职业农工和农工子弟以及垦区周边地区农民的教学培训点,共同打造以新型职业农工(农民)中职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平台,使“田间学校”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农民)的大学校。
一、加强理论素养 用心用情援疆
自到一八四团工作以来,王广星坚持用心、用情、用智援疆,对援疆工作非常热爱,对团场工作高度负责。刚到团场时,他放弃休息时间,深入基层,查看资料,研究团场各项事业发展情况,仅半个月时间,就将一八四团自然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需要援助的具体方面汇报给了黑龙江宝泉岭管理局党委,为制定援疆计划提供了依据,宝泉岭管理局领导根据汇报情况,先后选派了30名援疆干部和人才到一八四团任职和交流。他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多次到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投资宣传和争取援助。2012年5月,宝泉岭管理局工会向一八四团工会赠送了价值5.1万元的1532册书籍。他还用心做好团领导的回访工作,配合一八四团领导和宝泉岭管理局的三个农场、四家企业签订了友好单位协议,有的单位已来团考察,准备投资。他还积极和管理局的建设局、纪委、农业局等部门加强联系,将他们的一些经验材料和有关图纸传递给团场有关部门,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精心组织安排,做实人才援疆
人才援疆是宝泉岭管理局和一八四团从民生方面考虑,首先进行的援疆内容。王广星积极配合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和一八四团党委做好人才援疆工作,宝泉岭管理局组织部门严格把关、优中选优为团场派出了优秀人才,支援团场教育、医疗和畜牧等方面的建设。在2011年派出各类专业人才11人,2012年又派出人才19人,在人才援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教育方面。先后支教的8位援疆教师带来了宝泉岭管理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为团场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援疆教师的指导下,一八四团学校老师代表十师参加兵团首届“团场小学英语教学讲课大赛”,荣获兵团第一名。援疆教师为一八四团学校建立了十师团场第一家校园网站,通过网络可直接与国内有关学校交流和沟通。同时,积极引进宝泉岭管理局的版画艺术,计划在十师团场率先开启版画教学。
在医疗方面。援疆医生来到一八四团医院后,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外科阑尾切除术,口腔科“烤瓷牙修复、根尖炎的根管治疗等多项手术和疗法得以实行。援疆医生还以一对一、一对二的拜师活动为载体,培养了很多技术骨干。援疆医生在十师率先成立了首个“疼痛理疗专科”,并在十师卫生系统首家推行了绩效工资改革,受到了师领导的关注和好评。截至2012年10月底,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增加55.8万元,增长44%。
在畜牧方面。争取宝泉岭管理局援助,配备了生猪人工授精站仪器设备,并由宝泉岭管理局为团场培训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人员1名,在十师率先开展了生猪人工授精工作。
三、以援建为抓手,扩大援建空间
一年多来,王广星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理清思路、狠抓落实,2012年一八四团的援疆工作在空间和范围上实现了很大突破。
智力援疆取得成就。为了进一步做好与黑龙江垦区的合作共建,他通过有关渠道联系上了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首次实现了智力援疆。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于2012年7月派出了13名专家,历时55天为一八四团编制了高质量的《一八四团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受到了师团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称赞。
文化援疆正式启动。自2012年10月开始,宝泉岭管理局分3批先后派来了10名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到一八四团采风交流和帮助策划“文艺汇演”工作。文化援疆组在团场进行了采风和交流,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文艺工作者按照团场要求,深入挖掘团场文化的内涵,对文艺汇演内容进行策划和编排,力争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带给师市人民,为一八四团文化联姻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
产业援疆取得进展。2012年10月,黑龙江垦丰种业公司来一八四团实地考察,并与团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成立对口援疆示范医院。2012年7月,在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和局中心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对口援疆示范医院”在一八四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十师首家对口援疆示范医院。
四、积极主动作为,全面对接交流
作为援疆工作的参谋者、执行者和使者之一,王广星积极配合十师援疆指挥部和一八四团党委做好援疆项目的对接、落实和迎接验收工作。截至目前设施农业大棚、给排水项目、保障房项目已全部完工,黑龙江为上述项目投入援建资金1790万元。除此之外,王广星还积极配合一八四团党委与宝泉管理局加大往来对接力度。
人员往来。截至目前,双方实现互派考察团11次,考察人数达86人。如今还有3名教师和1名医生在宝泉岭管理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和学习。
赠送物资。2012年8月,宝泉岭管理局党委为一八四团赠送了价值75.5万元的援疆物资,包括医疗设备、畜牧医疗器械、粮油和书籍等方面。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炳东表示,此次赠送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农垦对军垦的兄弟情谊。
开展援疆主题活动。王广星协调一八四团有关部门联合援疆干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援疆主题系列活动,举办了“万里援疆、情洒屯南”联谊会、栽种“援疆林”、召开对口援疆工作座谈会等活动,增进了团场职工和援疆干部之间的友谊。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王广星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截至目前,出版报纸专刊5期,在北大荒日报、兵团日报、北屯报等有关媒体上先后上稿31条,制作援疆专题片3部。
五、主动融入职工 树形象做表率
2012年4月,一八四团受到了11级大风的袭击,风灾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农业设施受损。得知灾情后,王广星第一时间组织援疆干部成立抗灾小分队,投入抗风救灾行动中,得到了团场人民的称赞。
关键词:农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一、引言
农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在逐步变化着,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农垦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农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特点,不断完善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垦职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保障个人利益,促进农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长久以来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有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发挥职工在企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农垦企业的改革使多种经济利益发生了改变,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格局,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形势下,需要认清思想政治工作对农垦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只是一个单纯的领导与政工部门的关系,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理解。新时期,我们必须对农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之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为我党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实际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是保障企业发展的基础。农垦企业是以农业作为基础的,是一种国家资本,为了解决国家耕地紧张的问题,在无农区进行开垦,建立农业基地,开展农业生产,从而为国家建设提供充足的粮食,保障国家建设的正常进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将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保障农垦企业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服务于农垦工作,农垦工作的发展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农垦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素质的表现。企业素质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品牌效应,企业素质一般包括技术素质、管理素质以及人员素质三个方面,然而这三个素质的发展必须以人的素质作为基础,人的素质发展是以其思想政治观念作为基础的。因此,企业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素质的良好体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成果通过企业文化表现出来,体现了整个农垦企业的企业素质。
3)农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方法。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四种方式进行管理,分别是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以及教育方法。教育方法作为企业管理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管理方式,利用政治教育来对员工进行管理,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作用,结合行政方式进行管理,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企业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农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1)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垦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时代催化了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农垦职工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开始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由于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使农垦职工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想观念逐步取代原有的静态的、狭隘的、封闭的思想观念,新型传播媒体的出现,带给了人们新的视听感受,也使农垦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2)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垦企业员工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员工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工作水平的不同,导致每位员工的政治诉求不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年龄较大的退休职工与新进的年轻职工,不同岗位的工作群体,其利益诉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当代农垦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就要求农垦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
3)动态化。由于职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大批青年职工的流动为农垦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动态的、开放的思想观念。当外来的思想观念与本土观念发生碰撞,不断融合,使当代农垦企业的思想观念更具活跃性,与时俱进。在新的思想形势下,农垦企业要不断了解年轻职工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够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
四、新时期做好农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鞭策职工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坚持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利用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坚持爱国主义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来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的思想基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农垦企业的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利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来鞭策企业员工,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二)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政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只局限于表面的道理教育,除了进行政治学习以及举行相应的会议以外,还应当注重细节,要深入到职工内部去,了解基层职工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不同职工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有效地将解决问题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将引导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关心职工生活。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领导要放下官架子,不要拘泥于身份形式,要用广阔的胸襟来包涵不同的意见,注重倾听员工内心真实的心声,保持良好和谐的关系,才能够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保障企业良好发展。
(三)调动起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党员与干部作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其领导带头作用,领导与党员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楷模,因此要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良好的楷模形象,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党员与干部进行教育,树立其良好的价值观,使其模范带头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大力培养农垦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农垦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直接关系着农垦企业的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垦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培养其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被社会形形的诱惑所诱导,秉承自身原则来对待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所以要注重倾听职工的心声,了解职工的具体情况,认真解决职工困难,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五、结语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垦企业要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纲领,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职工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利用思想政治建设来促进农垦企业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钟晓陆.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公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N].中国化工报,20110818.
>> 海南农垦大改制 清华北大改制奖学金政策等 “老字号”在改制中获得重生 在旅行中寻找 中国新生代电影中的寻找与回归 刘春雄:从新生代中寻找商机 在单纯中寻找快乐 在无解中寻找答案 在危机中寻找前景 在寻找差距中前行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在艺术中寻找秩序 在冲突中寻找和谐 在“错爱”中寻找幸福 在音乐中寻找健康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在传统中寻找财富 在递推中寻找规律 在乒乓中寻找快乐 在无用中寻找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1-28.
[2] 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2-12-28.
[10] 我省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启动[N]. 湖南日报,2013-01-15.
[11] 河南首批39家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正式启动[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7-06.
[12] 我省公布首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名单[N]. 长江日报,2012-04-10.
[13] 浙江省首批35个非时政类报刊今年完成改革[EB/OL].,2012-12-28.
[15] 非时政报刊53家将转企[EB/OL].,2013-01-28.
[20] 2013年出版业前瞻:纸质书籍将消亡[EB/OL].,2013-01-28.
[23] 美国五大杂志巨头联合推出数字报刊[J]. 新浪传媒,,2013-01-28.
[25] 首款双语iPad文摘类读物《中国文摘》亮相[EB/OL].,2013-01-28.
[27] Flipboard推iPhone中文版[EB/OL].http://.cn/i/2012-03-22/06016862620.shtml,2013-01-28.
[28]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问世[EB/OL].http:///politics/2012-07/03/c_112350662.htm,2013-01-28.
[29]《读者》智能手机上市,传统期刊“探路”数字阅读[EB/OL].http:///fortune/2012-10/22/c_113453356.htm,2013-01-28.
[30] [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 注意力经济[J]. 谢波峰,王传宏,陈彬,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3.
[31] [加]亨利・明茨伯格. 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M]. 魏江,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19-222.
[32] 国务院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EB/OL].http:///article/fgxwj/198412/19841200277825.shtml,2013-01-28.
[33] 《大家》杂志复刊[N]. 新京报,2013-02-01.
[34] 《收获》55周年庆:一切以作品说话[N]. 文学报,2012-11-29.
关键词:农垦;国有农场;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21―04
一、引言
中国农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性质基础上的特殊组织形态,其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农垦在创建伊始的特殊特征,决定了其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着诸多的区域性、社会,诸如公检法、科教文卫、交通、电讯等各项社会事业以及行使其他社会管理职能等。近年来,尽管通过改革将企业的部分社会职能逐步分离出去,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垦在这些方面的负担还很沉重。2009年,全国农垦企业资产总额5094.97亿元,负债总额3795.44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4.49%,其中国有农(牧)场债务总额1979.56亿元,占全国农垦企业总负债的52%。
农垦的改革改制,是一个错综复杂,涉及政府、企业、职工诸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历史渐进过程。目前来看,我国农垦制度供需关系远未达到平衡,预期的制度变迁理论上仍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现实中,国家办农业与农业经营规律之间、企业经营与区域管理之间、管理层与监管者之间、职工与管理者之间、外来务工人员与职工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使现有的制度安排很难完全发挥潜在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研究农垦制度变迁机理、科学评价其运行绩效,因地制宜提出改革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对于提高农垦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民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垦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研究
(一)国有农业制度安排理论基础与新时期农垦制度缺陷
正如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国有农场、家庭农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引起如下结果:一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通常是不一致的。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同的利益取向,因而理论上存在着经营者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利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二是在现实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经营者拥有关于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和费用的真实信息,而作为所有者,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除非付出很大成本,否则无法获得相应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经营者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三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结果所负责任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加大,使得经营者有可能为个人利益而采取风险过度行为。以上三方面矛盾,仍然是未来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国有农场监管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国有农场和监管部门之间、集团化垦区的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家庭农场与国有农场之间均存在着利益博弈,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正式反复博弈的结果。然而,这种博弈的结果仍然有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烙印,博弈双方远远未达到“同意一致性”,导致寻租活动不能完全杜绝,生产效率和运行绩效打了折扣。
因此,单纯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农垦经营机制是低效的,必须从产权或完全经营权角度进行改革。
(二)国有农场公共服务与区域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农场大都在偏远地区开发建成,农场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又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农场提供公共服务与城市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显著区别在于:(1)不完全性(国有农场公共服务的部门不健全);(2)与农业生产高度结合;(3)唯一性(城市国有企业公共服务是对其企业内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能力不强的有益补充,而农场内部的公共服务从一开始就起着主导性作用);(4)弱质性(由于没有财税收入,以农业企业盈利和国家的有限补贴来维持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与城市相比具有弱质性)。
国有农场由于具有“企业性”,担负着盈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近几年以经济增长为最主要的考核指标指导下,重利润而轻服务,使国有农场公共服务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同时,由于国有农场作为企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没有税收、城建等政府职能,管理者对招商引资、发展非公经济缺乏足够的激励手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职工就业渠道与同类型区域相比较为单一。但同时,正是由于动力不足,国有农场农业用地未被大规模侵占,生态环境对比周边农村保护较好,为国有农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管理与经营模式选择趋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国有农场的经营模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以前,“统”的特色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国有农场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体管理模式上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垂直管理垦区,变层层管理为集团化管理,逐渐摸索出一条集团化、产业化与股份化的发展路子,为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做大做强农垦经济奠定了基础;一种趋势是变垂直管理为属地管理,省管农场下放市县,农场经营日趋分散化,农垦组合优势有所削弱,但与地方联系日趋紧密。在种植业经营模式上,各个农场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各种经营形式,其中,以“两田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成为农垦目前土地经营的主要形式,占到垦区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其他形式有:长期承包、联产计酬、模拟股份等等。各类管理与经营模式均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其形成有着不同的历史原因,分析与评价各自运行特点与绩效,是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影响农垦改革发展方向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农垦改革的影响
从对我国农垦改革政策的出台与改革路径回顾可以得出,农垦改革主要参照了国家国有经济改革,农业、农村改革,以及区域性的政策调整。农垦在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深深打上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烙印,但由于其农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因而保留了自身特征。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对农垦改革方向客观上形成重要影响。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总体目标是提高国有经济的素质和国有资产的质量,将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中去。农业本质上还属于一般竞争行业,在此领域,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按照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权责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农垦现阶段积极推进生产经营市场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社会管理属地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垦实际的体制机
制。
(二)农业与农村改革对农垦改革的影响
一是中央明确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而且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农垦而言,由于土地国有,农垦和国有农场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其经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难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部分垦区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农工土地承包规模过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难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部分垦区一些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规模过大,层层转包盘剥利润现象开始显现,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垦改革的实践表明,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国有农场经营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农户自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力的高低。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三农"32作的重点之一。与周边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虽然绝大部分垦区人均年收入水平一般高于当地农村标准,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不小差异,农垦总体人均收入水平只有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如图1),从农垦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农垦经济整体发展速度与职工增收速度不匹配,难免造成对立情绪,影响了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进程。
同时,农垦的区域发展计划是否纳入地方规划,也直接影响着农垦的改革发展进程。事实表明,垦区、农场的发展规划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同,往往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价值因其稀缺性而逐渐增大,地处大、中城市近郊的农场土地,伴随增值空间的不断加大,政府收回或收购土地的愿望日趋强烈,农场国有土地可能成为地方政府侵占或蚕食的对象。农垦如果不能在现代农业建设、保证粮食与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映证其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的科学合理,国有农场的逐步退出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三)企社不分仍旧掣肘农垦改革
农垦企业办社会客观为改善区域公共服务做出较大贡献,这种政企合一的体制,在农场开发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促进农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垦政企不分、社企部分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制约农垦经济的发展。在企社不分的前提下,很难实质性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成本高居不下,成为农垦发展巨大负担。截至2009年,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有7575个,经费支出人数21.9万/人,经费支出总额163.86亿元(见表1),相当于农垦企业利润总额的1.8倍。全系统仍有很多垦区没有开展精简农场机构和人员的工作。已经精简机构的农场还存在大量精简不彻底,“明减暗不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许多垦区二、三产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管理费大都从土地承包费中列支,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也缺少公开性和透明性,是挫伤职工生产积极性、造成垦区不稳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垦区管理人员精简分流存在巨大阻力,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影响土地经营制度创新。
农垦的基本属性是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关键,也是影响整个农垦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的综合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导致农垦其他改革难以推进、农垦改革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四)定位仍不明确
农垦目前的发展定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在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三是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四是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农垦自身定位仍不够清晰。例如,农垦提出要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努力方向,但除部分大垦区外,很多垦区“压粮扩经”,发展二、三产业的势头超过发展粮食生产的势头,个别垦区的农业已经不是主业。农垦提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但目前掌握最先进科技、带动能力最强的企业不在农垦,农垦在全国龙头企业整体带动效应中所占份额不高;农垦系统总体经营效益偏低,投资回报率、资产效益,特别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很多垦区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土地租赁费,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去甚远。部分农场在农业种植业环节“与职工争利”的状况较为突出,集团化垦区龙头企业,在以加工业为龙头带动基地种植业发展的问题上,以行政手段干预种植业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除个别垦区外,如新疆兵团,大部分垦区在边防安全上的作用已不明显;而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由于面临很多国际政治环境因素制约和农业生产自身的特定产业特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说,农垦目前的定位仍不十分准确,这也直接影响了农垦改革今后的发展与走向。
(五)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依据
农垦具有区域性、社会性、企业性特征。长期以来,农垦在改革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一般以政府发文的《意见》、《办法》等为依据。而这些政府文件一般自下而上形成,“先有现象、后有对策”、“情况不断、政府忙乱”成为改革政策酝酿出台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除主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推动农垦改革外,农垦改革的法律框架主要有《公司法》、《劳动法》、《土地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这些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分别是城市围墙企业和农村农民。《公司法》普遍适用于城市围墙企业;《土地法》中针对国有的用于农业的有偿租赁,已经与当前支农政策相矛盾,与《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总则相冲突;《农村土地承包法》更是没有考虑农垦;《劳动法》出台也没有考虑到农场职工的特殊身份。所有的法律依据,对农垦缺乏有效农垦针对性。根据国外发展的经验,不同的性质、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国有企业或组织改革都应颁布相应法律法规,以规范改革,明确方向,促进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纵观农垦改革历史,存在一些基本特征:(1)侧重于改进企业整体效益出发,较少从农工实际利益出发;(2)侧重于从农业部门实际利益出发,较少从区域社会经济整体的角度来评价改革绩效;(3)农业土地使用方面一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为依据,关注土地的有偿出让,没有完全参照《土地承包法》等农村土地经营法律法规。这些改革路径特征,决定了改革是局部的、片面的,解决问题也必然不是彻底的、持久的,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农业由于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双重特征,导致家庭经营是最理想、最经济的方式。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史表明,家庭经营农业完全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也完全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关键是配套改革措施的跟进,而家庭经营权的完整性是实现家庭经营根本途径。根据以上分析,当前农垦改革概括起来应着重从“三条主线、四个配套”人手:
第一条主线是农业土地经营权的长期、无偿、公平分配,以保证稳定的土地预期,促进长期投入,化解干群矛盾,防止在种植环节加重农工负担;第二条主线是农垦国有龙头企业改革。农垦龙头企业应按照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般要求
进行改组。作为市场主体,龙头企业与种植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而不是靠行政手段干预。第三条主线是区域公共服务改革。农场逐步剥离社会负担后,应按照区域实际情况,建立公共服务机构或社区管理委员会,引入竞争机制,代替农场行使行政性、事业性和服务性职能。
配套改革方面,第一是法律法规的配套。必须明确国有农业土地的土地属性,首先是农业土地,其次才是国有土地。农业土地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土地使用方式应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工利益。任何龙头企业不应在种植业环节上和农工争利。为此,必须出台国有农业用地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使农垦土地经营改革有法可依。第二是社保措施配套。所有职工应参照农村社保改革,纳入城乡统筹社保范畴;第三是外来农工安置。农场外来农工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影响改革大局。农垦应充分重视外来农工安置工作,对在农场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从事一线劳动的农工,应赋予和农场职工等同的身份,办理户籍手续,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同工同酬。第四是组织保障。改革的牵头机构应是省、市和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杜绝扯皮现象,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参考文献:
[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8-17.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65―77,
[3]毛德文,黄季馄双轨制度下中国农户粮食供给反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55―65
[4]林秀梅,石森昌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效益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4):134-137.
[5]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18-22,
[6]陈池波,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农业投资职能[J],农业经济问题,2003,(09):42―44,
[7]曹海英,刘玮珈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 0):17-18.
[8陈盂平转轨时期政府财政支农方式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0,(02):16 2l
[9]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92一101
[10]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2-53
[11]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经济绩效[J]经济研究,1998,(08):3一12.
[12]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经济信息[J],1997,(12):9―14
[13]陈新,关于国有资本退出论的思考[J]经济评论,1999,(06):2l一26
[14]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J],经济研究,2000,(01):17―29
[15]王亚新论国有农场农地经营制度的创新[J],农场经济管理,2003,(04j,31―32
[16]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垦改革发展30年[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4
[17]贾大明,尤飞农垦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探讨[A]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1―58.
[1 8]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垦50年[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19.
[19]魏克佳惊天伟业50年[J],中国农垦经济,1999,(09):4―7,
[20]裔兆宏国有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J]中国农垦,2006,(04):49―50
[21]农业部农垦局2007中国农垦统计年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30,
[22]刘愿,俄罗斯农地改革:预算软约束与结构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7,(01):65―73.
[23]娄芳论大型农业企业生产危机及其政策解决前景――来自俄罗斯的经验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73―80
[24]姜瑞虎关于国有农场行政职能的思考[J],中国农垦经济,1996,(05):46―47
[25]邹隆轶我国国有农业企业发展道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67―75.
[26]阎威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99-116.
[27]李芝兰我国农业增长中的政府投资影响[J],财经科学,2006,(03):75―79.
[28]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20―46
[29]贾海彦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一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中国的应用[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3 55.
[30]吴伟,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5―43.
[3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6―86
[32]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50―151.
[33]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7―129
[34]腾锡尧,常承国,中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9―41
[35]张德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06):42―45,
[36]庄红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思考农民日报[N],200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