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1-06 16:36:31

序论:在您撰写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

第1篇

1.政府支持,财政扶持,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舒兰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把保障食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健全机制,常抓不懈,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着力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3~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项经费,保证了基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也保证了全市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近几年舒兰市无任何食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因此,政府的重视和财政投入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

2.独立建站,明确职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局作为食品安全成员单位,履行职能,强化管理,创新开展工作。2009年经农业局请示,市委常委会讨论,市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舒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隶属农业局,为独立法人科(股)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名。单独建立农产品质检站,改变了以前混编混岗职能不明确、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求紧了干几天,工作棘手放一边的现象。实现有专职人员指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贯彻宣传和培训;监督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市场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防止高毒禁用农药进入市场、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安全。

2010年,农业局在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农产品安全监管科,同时借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产品监管机构和体系建设,把农产品乡镇监管服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强化职能,充实人员,提高监管服务能力。做到了一套人马,两个职能。每个乡镇农业站,确定一名工作人员具体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解决了乡镇的监管盲区。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建设中逐步配齐检验检测设备,实现了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有检验人员,有检验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中心下移,县乡联合发动,深化源头管理,是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的必行之路。

3.建管并重,严格管理,圆满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任务

舒兰市作为我省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县市之一,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在省农委的指导下及时进行前期手续的报批及建设工作。同时争取了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如期按标准完成了舒兰市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

舒兰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此项目列为2010年全市重点工程、建县百年献礼工程。县农业局更是将质检站建设作为完善检验设备,提高检测能力,加强市场监管的重要契机,将一栋四层办公楼划归质检站单独使用,建检测实验室。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指导、监督与实施运作。多次召开会议,通报项目的进展、成效、问题及整改措施,倒排工期,有序推进项目。由项目法人单位舒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事宜及建成后的检验检测工作。项目建设坚持四制原则,即坚持招投标制,坚持项目监理制,坚持合同管理制,坚持法人负责制。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0万元,地方配套130万元,改造检测实验楼三层16个房间,实验室面积543平方米,同时进行了周边环境美化,保证了工程形象。采购的仪器设备80台(套)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目前部分已投入使用。建设资金按合同计划已分批拨付给中标单位。在项目投资专项检查中,得到了省农委计划处的肯定,认为政策落实好,财务管理规范,建设标准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达到标准化试验室标准。

4.加强执法,强化宣传,切实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舒兰市一直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一是每年都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农业技术培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作为必讲课;二是借助舒兰电视台、舒兰消息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知识。在《舒兰消息》上发表了“生产优质蔬菜、保障消费安全”等多篇调研文章,在市电视台“黑土季风”栏目定期做专题,就无公害农产品知识进行电视讲座辅导;三是借专项整治、科普大集,在各农资商店,公共场所、生产基地等发放“拒绝高毒农药,珍爱生命健康”宣传画、食品安全宣传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小册子、张挂宣传条幅等;四是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范围,通过标语、板报等形式,进农村、进社区,让安全消费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2篇

一、“十一五”以来电子发展基金主要成效

电子发展基金设立于1986年,是中央财政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做好电子发展基金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安排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项目,为产业较快实现企稳回升、加快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累计实际投入34.71亿元,支持项目1825个,突出支持了五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显著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也是基金一直重点支持的领域。

――软件业领域。以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开发,建立中间件构件库和应用开发平台,完善嵌入式软件发展环境。针对软件服务化趋势,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累计支持项目561个,安排资金9.31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软件打破了国外软件长期垄断的局面,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中间件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中文办公软件成熟度不断提高,应用软件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3364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为18%。

――集成电路领域。以打造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为目标,重点支持了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芯片等研发和产业化。累计支持175个项目,安排资金3.96亿元。比照电子发展基金管理模式,2005年,国家设立了集成电路研发资金,累计支持项目209个,投入19.5亿元。

――新型显示器件领域。围绕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基金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安排项目89个、资金3.68亿元,支持了PDP、TFT-LCD、OLED等产品领域和玻璃基板、显示光学膜、背光源等关键环节,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新兴领域产业链条,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演进升级需要,基金注重对新兴领域的引导支持,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计算机和视听产业升级,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第三代移动通信方面。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28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亿多元,支持TD-SCDMA项目88个,涵盖芯片、操作系统、终端、测试仪器仪表等,推动形成了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为大规模试商用和正式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光二极管(LED)方面。投入资金5900万元,支持了20个项目,推动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以及检测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LED产业标准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取得一系列关键工艺和技术的突破。

――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电池及专用设备、硅材料生产及循环利用等环节,投入资金3650万元,支持项目26个。我国已基本掌握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超过50%,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方面。投入资金2.96亿元,支持了29个项目,在防火墙、防病毒、防入侵、身份认证、网络隔离、安全审计、可信计算、备份恢复等领域取得较大技术突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三)培育骨干企业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相结合,推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2010年,电子百强企业半数以上曾得到基金支持,这些企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基金重点支持了9家龙头企业,投入7.09亿元,华为、中兴、联想、大唐等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

自2007年起,基金先后投入7200万元,带动地方投入7亿多元,支持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支撑平台和18个地方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10年,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收入达到1064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0%,聚集效应明显。

(五)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十一五”时期,基金选择汽车、机械、服装等行业,投入资金6700万元,支持了51个工业软件和应用电子研发项目,提高了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通过倍增计划,基金投入1.48亿元,支持了徐工集团等204个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基金还支持了一批服务于“三农”的产品研发和应用,支持了维哈柯、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字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使用和管理的体会

第一,制度不断完善是用好财政资金的前提条件。基金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形成了示范。

第二,良好的工作机制是管好资金的重要支撑。基金管理形成了部门配合、部省互动、司局协作的工作机制。财政部和工信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参与组织和管理。基金项目审查委员会和基金办成员依据职责,携手合作、互相支持,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整体协调性。

第三,适应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是确保项目成效的必要条件。基金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优先支持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增强核心产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将支持领域向产业两端倾斜,加大新型材料和核心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投入,从源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第四,创新支持方式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基金管理不断创新,自1999年开始,拿出部分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对企业进行支持,探索创业投资支持方式,开创了财政资金按基金管理、以创投方式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进一步做好电子发展基金管理工作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贯彻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过去五年各省区市管理部门和企业反映的问题,以提高资金使用的质量效益为核心,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方式,进一步做好基金管理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金申报、评审程序。加强中介机构为申报企业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监管,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加强项目评审前对专家权利与义务的宣讲,督促专家履行评审职责。利用申报通知、基金网站加强申报企业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

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的追踪问效。电子发展基金是补助工艺技术的开发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的,资助资金只能用在这个范围内。要继续加大对项目的追踪问效力度,严格审查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科学评估使用效果,确保效益充分发挥。

第3篇

关键词:持续推进 管理创新

党的“十”和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把管理创新提到了重要议程。管理创新是企业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企业进步的主要特征。因此,国资委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全面开展了“管理提升”活动。企业如何结合实际,针对管理中新课题、新难点、新突破点,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发动广大干部和员工开展富有成效的管理创新活动,研究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持续改进内部管理,建立管理创新的常态机制、运行体系、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成果推广应用方式方法,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此谈一些观点,与有志于管理创新事业的同行商榷。

一、管理创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们当前的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在先进企业文化引领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以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的,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的改进、改革,符合企业实际,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实践过程。经过实践过程后总结、提炼、形成的成果就是管理创新成果。管理创新及其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完整性的基本特性。对具体创新实践而言,创新性体现在:创新的目的明确,思想超前,方法先进,原理可靠。创新的依据充分可行,符合政策法规,符合单位需要,符合工作实际。创新的成果具有引领和指导性。

二、管理创新的要素及内容

管理创新基本要素:是指针对管理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和论证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企业文化引导下,通过实践进行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等要素的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管理、国际化经营管理、自主品牌管理、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流程再造与管理变革、企业软实力和人文管理、和谐企业和和谐矿区建设、投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全面绩效管理、信用管理、QHSE管理、信息化管理、基层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管理方法;还包括企业在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流程

管理创新是一种知识性的创造过程。管理流程主要有五个阶段: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实践阶段、评估阶段、总结阶段。

一是立项阶段。立项必须从调研入手组织结合单位实际、岗位实际、管理业务实际,调研分析管理现状,解剖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归纳出需要改进的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对能够创新的课题进行创新性论证,对具有创新点的项目,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项目负责人、主要参加人,明确主要解决的问题,还要进行效益效果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按照管理创的要素研究确定立项名称,进行立项,并按公司的要求完成立项程序。这个阶段要求是:课题明确、创新点清楚、创新思路清晰、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实施阶段。对已经立项的项目,组织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细化明确具体的实施进度,明确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采取的具体办法,建立该项目管理创新的台帐,实施全过程的的记载,对所有的原始资料要求备案、备查。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立项项目的实施过程全部逐个检查、咨询、和考核,考核结果得分占总分的40%。对实施不力、存在问题多的项目实施中止。这个阶段是管理创新的核心,要求有具体的阶段性工作计划、进度、参加人员、完成的情况,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记录必须完整,依次证实创新过程的真实性。

三是实践阶段。通过实施阶段完成的项目,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践应用或运行。在时间运行阶段,要求及时分析存在的缺陷,制定实施改进的措施,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实施中止列入下年度立项,对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进入效益效果评估阶段。

四是评估阶段。创新成果的效果评估直接体现实施项目的宗旨和目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效能的提升必须有依据。除采用单位评价意见外,根据创新的项目、创新的要素等采取有效、实用的方法对所取得效果进行评估,以此证实效果的真实性。取得经济效益的成果,要有效益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并有财务部门的认定。

五是总结阶段。项目完成以上四个阶段后,项目组负责人要组织该项目成员对全过程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选定成果报告的撰写人员完成成果报告。成果报告总的要求是体现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效果)性、完整性。一般应包括要素是成果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单位、项目采用单位;立项背景或选题理由;针对确立的课题,创建、采用或进行的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创新和主要创新点;项目的实施情况,重点论述实施的简要过程、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公司检查考核小组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项目实施后取得主要效果,采取的评估方法。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采用单位的综合评价意见等。报告还应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作简单论述。7月份完成报告,8月份正式申报成果。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按照“用标准引导、为执行标准服务、按标准评价”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创新工作的特性和项目评审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订评价标准。评价要素主要包括:一是创新性,按照创新点清晰、创新依据正确、创新原理科学、创新内容完整评价;二是实践性,按照实施方案可行、实施措施落实、实施过程完整、实施时间合规评价;三是效益(效果)性,不能计算效益的成果,效果显著20-25分;效果较显著15-20分;效果一般10-15分;效果不明显不得分;可以计算效益的成果,计算方法正确、数据真实。100万元以上20—25分;50万-99万元15-20分;2万-49万元10-15分。效益不明显不得分;四是难易程度,按照创新难度大、创新难度较大、创新难度一般三个等级评价;五是成果报告:按照撰写水平高、撰写水平较高、撰写水平一般三个等级评价。这个体系比较切合公司的实际,饱含了管理创新主要要素,与工作管理流程项配套,使管理创新工作目标更具体,主题更突出,效果更实在。

五、成立专业化评审小组

根据年初立项、年终过程检查咨询、考核、次年申报的过程和项目申报实际情况以及评价要素体系,管理创新工作应企业主管领导、总经理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干部处)、人事处、计划处、财务处、安全处、技术处、生产处、公司工会、企业文化处、体系办公室、质量管理部、物资采购部、销售公司、培训中心、企管法规处等主要领导或专家组成的专业评审小组和管理创新办公室相关人实施过程咨询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制度,坚持综合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客观准确、公平公正评价。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体系

在推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增强职工追求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内在活力。在物质层面,加大管理创新贡献奖的奖励力度,让广大干部、员工在坚持推进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得到更多的实惠。对获得管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的项目奖励3—6万元;二等奖奖励1.5—3万元;三等奖奖励7500—15000元;对获得集团公司获省部级的成果一等奖奖励6.5—8万元;二等奖奖励5—6.5万元;三等奖奖励3.5—5万元;获得全国一等奖奖励10万元;二等奖奖励9万元;三等奖奖励8万元。同时,对获奖成果纳入技术职称加分条件。有力地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参与管理创新工作,推进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4篇

关键词:QC;质量;管理;提升

Abstract: Atlantic passenger line station two standard yangqu beam field beam field QC group activities through active and innovative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in cost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etc., to achieve tangible results.Keywords: QC; quality; management; improve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施工领域,以质量取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 、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QC小组就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大西客运专线站前二标阳曲制梁场梁场对质量管理工作非常重视,通过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降本增效、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取得实效。

2 了解开展QC小组活动的意义

1)开展QC小组活动,是营造项目文化价值观,增强项目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开展QC小组活动,可以对项目的技术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开展QC小组活动,有利于不断改进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4)开展QC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促进质量管理提升

1)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夯实质量管理基础

针对质量通病,动员全场职工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克服和预防质量通病,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夯实质量管理基础。

2)通过QC小组活动促进梁场质量管理创新

求实创新是QC小组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梁场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围绕施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不仅解决了施工现场的质量问题,夯实了质量管理基础,同时也为质量管理创新起到了铺垫作用。例如:梁面拉毛,通过小组活动使用自制的拉毛工具,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总结QC小组活动成果,将有效的管理经验纳入企业管理标准,属于作业程序、技术指引类的纳入施工作业指导书,属于先进工艺操作规范的(尤其是带工艺参数的)纳入施工工法。通过总结QC小组活动成果中的各项管理创新工具、技术创新措施,丰富的质量管理形式,促进梁场质量管理创新。

3)形成梁场QC 小组活动的管理网络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QC小组活动,梁场建立了QC小组活动的管理网络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活动的决策;

活动的组织、推进、检查;

(3)活动成果总结;

(4)成果的标准化、推广。

4)活动的制度化

质量管理创新,意味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形式的丰富多彩。梁场通过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滚动推行PDCA循环,不断解决梁场施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箱梁产品质量,同时形成各种质量管理创新成果,对梁场的战略管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梁场结合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QC小组活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将QC小组活动制度化,包括QC小组活动注册制度、QC 小组活动计划制度、QC小组活动过程考核制度、QC小组活动激励制度等,同时梁场安全质量部还设专人指导和协助梁场各QC小组开展活动,保证QC小组活动的工作渠道畅通和制度的实施,形成梁场QC 小组活动的长效机制。

4 归纳开展QC小组活动的成功关键

阳曲制梁场通过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归纳出开展QC小组活动成功关键点。

1)重在推进

QC小组活动要想取得预期成效,并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不同层次的推进工作至关重要,梁场的QC小组活动推进工作分3层: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决策层:领导带头参与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层的推进主要是建立健全全场全面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质量方针目标,确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参与QC小组成果和关键课题攻关活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开展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管理层:组织发动,专业培训,负责小组和课题的注册登记,定期召开交流会。组织发表QC小组活动成果。目前,梁场的主要领导、大部分中层管理干部均是QC小组活动的管理骨干,他们活跃在不同的岗位上,推动QC小组活动,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目标迈进。

执行层: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选择课题、开展实践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的全过程QC小组活动中,发挥QC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目的。执行层是QC小组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的保证,也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层面。梁场在开展QC小组活动中,为企业培训培养了一批全面质量管理的人才。

2)贵在参与

推进QC小组活动,每个人的直接参与是最可贵的,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参与QC小组知识培训:从梁场领导班子成员到普通职工,每个层次都要进行QC管理培训,掌握QC小组活动相关知识。

参与QC小组活动:梁场3个层次的人员根据各自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参与到现场型、管理型、创新型、攻关型等不同类型的QC小组活动中,

参与成果会:参与QC成果的各级会,对QC小组活动的推行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成果会,可以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作用;通过成果会可以让QC小组成员在大庭广众下发表自己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并获得领导、专家的认可,必然会增强QC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励和鼓舞士气,为今后的小组活动增加动力。

3)精在务实

开展QC小组活动,必须体现有效管理的原则,贯彻方针目标要务实,开展活动要扎实,活动成果要求实,在选题过程中,要尊重事实,切实结合施工情况,力求小、实、活、新,成果效果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开展活动中,要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强调过程的系统管理,从选题理由、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主因、对策措施、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巩固措施、遗留问题和下步打算,都应从实际出发,注重活动实效。

4)在创新探索中不断提高

梁场开展QC小组活动中,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因此,开展好QC小组活动务必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领导重视:这是开展QC小组活动的关键所在;

抓好PDCA循环:严格遵照PDCA这个科学的活动程序,进行质量改进和提高;

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员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部分人员;全面包括现场型、管理型、创新型、攻关型、服务型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各种类型的QC小组活动,可以全面提高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全过程从原材料进场到工程竣工全过程选题。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实施;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进入WTO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国际市场往往为我国企业的产品设定了技术壁垒,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标准化在各行业企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力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而这就需要实施标准化。在企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对于国外企业标准化实施的成功经验要保持冷静,既要吸收有用的部分,又要剔除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部分,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标准化的创新实践,使标准化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1. 企业标准化的实施

1.1 企业标准化实施的要求

企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其中目的性就是企业在实施标准化之前建立标准化体系,从而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在标准化体系的范围内进行,杜绝工作的盲目性;系统性就是企业标准化管理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层次性是指在设定标准时,要将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通用标准与专用标准共存的立体结构,突出层次感,提高其适用性;协调性是指企业标准的实施要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致,不能有冲突,而且各层次标准之间也必须相互协调;科学性是指企业标准要与我国国情以及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并根据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不断改进。

1.2 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

为确保企业标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应当成立专门的企业标准化机构。为此,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高瞻远瞩,看到标准化工作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全力支持标准化工作,投入足够的经费和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引进和培养标准化方面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成为支撑企业标准化机构的核心力量,发挥人才的力量,从而制定出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3 健全企业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得以实施的基础,其内容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工作标准等等,实际工作中,这几类标准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标准的作用就要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通过实际工作的探索不断健全企业的标准体系。一方面,为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使其能够突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就要建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标准体系,使各项工作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开展。另一方面,为规范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还要建立生产和技术标准体系,并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修订,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速度。

2.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

2.1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含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体现出差别优势而采取恰当的措施,以改变传统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的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赢得市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要创新就必然需要标准化管理创新,这对于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是必然的选择。第二,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主要体现在其是否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的标准管理不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无法突破技术壁垒,因此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必然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对标准化创新则可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创新,使企业的管理和产品与国际接轨。

2.2 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全力贯彻国标和地标的同时,企业制定标准的质量水平和数量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逐渐形成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的立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为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开始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一些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的企业,也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部门负责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

虽然我国企业标注化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应当看到我国企业标准化与国际上相比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一,企业标准化意识不强烈,虽然制定了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的推行却不积极。第二,标准体系不健全,虽然通过制定和贯彻产品质量标准等为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帮助,但由于与产品标准相关的配套标准数量太少,质量太差,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缺少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人才,使得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起来捉襟见肘。

2.3 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思路

2.3.1 标准化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工作的前提,只有树立正确的标准化观念才能促进标准化工作中企业的创新行为。传统的标准化管理注重的是产出合格的产品,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而无法满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需要。为树立正确和先进的标准化观念,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企业应当有这样的观念,即标准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的重要依据,并不同于企业中的基础管理工作,因此应当将标准化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上来。其次,企业应当明确本行业和本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目标,对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使其为营销和生产服务。再次,企业应当树立标准化协作意识,标准化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与企业产品的上下游间以及与同行业竞争者之间充分协作,以使标准更科学。最后,企业对于标准化应当具有前瞻性意识,要善于把握生产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但要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更着力于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从而使本企业产品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

2.3.2 标准化用人机制创新

传统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中,人员指派随意性比较强,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不够重视,导致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综合型人才极为缺乏。为此,企业在标准化用人机制上应当积极创新。以满足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需要。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决策者的领导作用。企业的决策者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企业决策者不但要为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进行宏观上的把握,而且还要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通过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使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企业标准化创新中来。

第二,要根据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来进行人员配置,既要杜绝机构臃肿,又要防止专业人员短缺,同时由于标准化工作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广泛性的特点,因此标准化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化工作方法以及本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状况,是懂法、懂技术、懂管理、会创新的综合性人才。为确保本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企业应当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标准化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2.3.3 标准化动态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企业标准的形成过程则包括了计划――制定――贯彻――评估――修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随着企业产品战略目标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每完成一个循环,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就越先进。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计划”就是标准部门通过研究企业产品和市场信息两个方面的数据和趋势制定出标准化工作计划;“制定”就是将“计划”落实到文字的过程;“贯彻”则是对标准的实践过程;“评估”是对实践过程中标准的适用性、科学性做出判断,分析标准对企业产品的积极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修订”是对标准中落后的部分进行修改,并根据市场情况将新的内容加到企业标准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实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使标准化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就要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创新,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段志成,陈通,董维维.承包工程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策略及路径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2(2):60-63.

[2]梁斌.论企业标准化的实施和创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2):12-15.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 施工管理 ;前景及创新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建设工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关乎到工程项目正常运作与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如何在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没有危机感.不提前思考我们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和前景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1工程项目计划目标管理一个大型工程项目,从中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过程中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是难以满足业主要求和期望的。其主要过程是:收集各方面信息,工程状况及比较,汇总并制定一份连贯、一致的目标管理计划书,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变化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目标计划,加强控制,及时纠偏,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1.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管理为保证总体目标实现,必须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细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部门或人。确定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由综合管理部门收集信息,分析、调整、控制,以各子项目的目标实现保证总体目标实现。

1.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过程控制工程项目从项目建议书批准之日起就应抓进度管理,确定各种项目可完成时间,分析各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制定进度计划,分析调整和控制进度的变化,控制项目进度计划特别是复杂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绝不能仅控制承包商的施工进度,而应控制影响工程项目的全部进度。如设计,对外谈判签约,设备、材料采购,能介质供应,生产人员、技术、物资准备等等。

1.4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确定工程项目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定期评价总体项目进展情况,以提高各相关单位、人员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与质量目标的符合性,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导致不满意情况发生的因素。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对施工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二者之间互相制约和发展。作为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只有充分的结合到一起才能够真正发挥生产力的潜质。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劳动对象使其生存的命脉,只有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够获得;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利用劳动工具,寻找劳动对象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工具是现代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只有充分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配合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和进步,也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2.2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只有充分的适应市场发展变化,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形象。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维持现有市场的前提下,不断增加新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企业效益。企业获得越多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时,应该将项目与市场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从项目施工管理中去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因此处理好自身项目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3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文化和品牌效应

当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效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因素。因此在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断重视自身文化和品牌的建立,利用施工项目不断培养一批自身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得到补充和发展。将项目施工视为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第一阵地,通过项目来熟悉和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更好的建立自身的品牌和文化,使品牌和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3.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3.1不合理的管理模式

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的建筑企业来讲没有太大的意义,造成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管理模式,现在我国一直是使用的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演变而来的,在大型国有企业中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管理方法中存在很多带有指令性的行政管理手段,建筑企业所走的道路一直以来都是没有任何创新色彩的,就像板砖一样,过于方正规整,现在的工程建设根本没有遵照客观规律进行,使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这样会造成资产利用率下降。

3.2管理方法的落后

(1)工期制定方面。对于进度计划,将以前的经验作为重点,没有进行任何的考察和研究,直接将计划制定了出来。横道图这种简单的编制方法是较为常用的,对于较为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极少考虑使用。

(2)人员素质方面。当前,素质不高的问题在施工项目作业人员中是较为普遍的。其中的技术员也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统一培训是不可能实现的,造成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这样一来,施工的质量也就没有了保证,所以,有很多技术性较强的方案根本无法实行,每一个工程项目之间质量的差别就越来越大。

此外,工程款的结算多数没有在业主验收工程之后就完成。施工单位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和业主打官司,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担心和业主之间出现不愉快,最终和业主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担心会影响自身以后承包工程,断了自身后路。但是,结算工程款及时对于一个施工单位来讲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这笔款项中甚至还会包含着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垫付的一些费用以及能及时解决劳务工资,避免出现工程纠纷。业主没有将工程款及时地进行结算,对于施工单位的发展会存在很大的影响。

(3)控制方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总结经验,特别是针对前期控制和日常控制,根本没有落实到根本上、实际上。量化的控制手段几乎就是看不见,控制方法的采用大都比较形式化,随意化。

4.创新性措施

4.1观念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施工管理需要建筑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应蕴含在企业文化里面,树立在团队中,让人身处于无形的力量推动下,潜移默化地去发掘创新理念。企业在通过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方能真正实现创新,并以创新的观念来管理企业。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充分认识创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长期性。建筑施工单位决策层领导应将创新工作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4.2组织机构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给国家创收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由于历史的延续,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对项目的定义是合同签订之后,把合同规定的范围作为建筑工程的项目,再对此展开项目施工管理。而项目经理部紧随项目的诞生而确定,并紧跟合同的结束而终止。项目部作为施工现场的建筑施工单位代表,但它又不是企业本身,对其的责任界限难以确定,这就造成了项目部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项目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对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由于建筑施工单位常常会同时展开多个工程项目的施工,且项目部大多远离施工企业本部,因此,管理起来的难度更大,企业、项目以及施工人员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和涉及到的利益难以协调,这也需要通过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来寻找出彻底解决的办法。本文认为,应当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内容从主体到空间进行延伸,跟踪市场,竞争投标,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通过参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过程的获取以及对项目有效施工管理的全过程来构建科学、合理、健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项目经理部,可以把项目部当成建筑施工企业的分公司来进行设定和管理并经营。通过项目部的全面运作、正常发展及创新要求来开辟市场道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并逐步占领市场,体现出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施工管理。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全面、复杂及系统的工程,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结合现代项目施工理论,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并利用好自己的长处,提高施工管理整体素质,总结经验与运用合理的科学理论进行施工管理及创新,才能开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梁继兵.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的探讨[J].今日科苑,2010(05).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率地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

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 、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

2.加强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施工组织

当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起技术管理在施工管理的核心作用,施工过程中很多安全质量引发的事故,往往是技术方案的薄弱与不完善所导致。因此要以技术方案的优化完善为先导,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充分利用和发挥项目有效资源,做到施工组织落实到位、设计要求施工到位、施工工艺管理到位,努力实现施工方案最佳、资源组合合理、经济效益最大。要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中,充分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确保技术方案的安全、合理、高效。要努力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设计及施工方案的优化、技术创新的细化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质量,降低造价,节约成本,节省工期,同时也要适时加大安全设施投入,确保万无一失。

2.2工程项目计划管理与综合协调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就无法将工程顺利进行,就会在工作中走很多弯路,甚至可能会使企业本身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具体内容包括:熟悉图纸、工程量、合同文件,了解地形地貌、工期、质量要求等各方面信息,制定汇总成一份完整可行的计划。计划与实际进度相结合,与自身的生产能力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加强控制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2.3施工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即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时间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进行进度控制首先要编制施工计划,施工项目实施阶段进度控制的标准是施工进度计划。进度计划中的工作阶段应精确到旬,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为保证在合同工期内竣工,必要时须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计划施工,这样才能使计划不流于形式,使施工得到有效指导。

2.4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2.5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工程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保证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其内容包括:质量保证体系要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安排好交叉作业,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2.6企业制度管理制定管理制度必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工程的实施方案,指导、监督工程项目的实施,协调处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目标考核,掌握施工动态,保证工程项目按设计、按计划全面完成。2.7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技术,以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中的风险回避;工程中的风险减轻;工程中的风险自留;工程中的风险分散;工程中的风险政府防范;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监督和控制。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实施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增强其风险意识,还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以控制因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策略

3.1项目管理责任制创新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情况是规模大,并且工程分项施工多,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难度是很大,在工程主体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精简生产关系,减少施工管理的层次,将原先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式管理方式,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多个方面的管理要素,根据不同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的侧重点。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在企业授权范围内,处理好建筑施工工程内部的多方关系,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能够协调有序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与服务机制等多项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得以落实,开展灵活多样的组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控制与落实,确保工程项目目标能得以实现。

3.2人员管理层面创新在建筑施工项目确立人本管理理念之下,还应该加强建筑工程人员管理层面的创新。人员管理层面创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首先,确定项目组织目标。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加以分解,并构建层次化目标责任系统,在企业内部全部员工积极开展责任目标考核,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整个系统中所承担的任务,这是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得以构建的重要基础。其次,应采取相关措施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人员除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该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有助于确保工程项目参与者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达成一定共识,这有助于各个方面的人员能相互了解,构建并保持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工作氛围,利于有效化解矛盾,达成一致目标,提升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率。最后,加强法制教育。许多重大事故是由于法制理念淡薄引发的,这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等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根源在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知法犯法;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3造价控制层面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还应注重造价控制层面的创新。首先,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造价管理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建立包括项目负责人.法人.基层员工等三个层面内的造价控制系统,并且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施工项目法人在决策中处在核心地位。项目管理负责人一般是负责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经济核算与工程款回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基层施工队伍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建立完善的三位一体的造价管理系统,能有效确保整个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其次,强化企业目标成本方面的管理。建筑施工项目中企业产品成本目标的确认是和产品价格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企业目标成本的制定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测算。应根据作业层面的直接成本费.项目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不同层次的费用进行测评,之后再按照各个项目造价来确定企业目标相关成本,计算出市场实际可以接受的相关成本指示。

4.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较强,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也很多。因此,应该注意协调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团队的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以更加有效的工程管理为工程质量和工期提供更多的保障,确保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