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2-12-25 21:50:34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教学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目前在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形象

地、感性地认识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都对计算机存在很片面的认识。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结合课本上生涩的知识,尽可能地以形象、生动、易懂的方式表达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课程时,利用3D动画,将计算机主机箱模型中的各种硬件一一拆开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模拟打开一个文本文件的场景,将计算机的工作序列和数据流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展示,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电脑是这样工作的呢。对于其他的操作课程,也可以把一些较难和重点的操作录制成Flash格式演示给学生看,课后可以用USB拷贝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形象地演示步骤较多、较复杂的操作,又可以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用。

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注重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开展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辅导,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格式排版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字体、段落格式、艺术字设计等内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这几个任务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将一段文字设计成版面优美的黑板报让学生掌握以上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点,又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巩固了这些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Flash的学习中,可以提供多种有趣的Flas作任务典范,让学生综合运用形变动画、运动动画、引导动画、蒙版动画、ActionScript等知识自主创造Flas。有趣的动画设计、风格各异的效果、成功的体验……任务与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Flash的各种操作技巧。

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如何精准地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个“任务”如果设计得太难,虽然覆盖了教学知识点,但是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能力,使得学生对“任务”失去兴趣,从而就会丧失探求知识的动机。

“任务”设计得太简单,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的“任务”应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按照清晰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竞赛性质的任务。例如,在上课初期进行“扫雷游戏”竞赛、打字速度竞赛等,让学生能在竞赛游戏中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拘束的课堂气氛,“填鸭式”教学会使得学生思维堵塞,反应迟

钝,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与学。

在课堂上,经常将一些当前网络流行的一些PS娱乐图片、游

戏等作为切入点,结合所学课程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学生能够迅速集中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学习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天资和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成绩难免参差不齐。可以让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来帮助其他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这样既可以让优生通过传授知识而使自身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又可以弥补课堂上老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不足。而且,通过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得到持续。相当一部分同学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对学好信息技术增加了自信,激发了更大的兴趣,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佼佼者。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各种灵活创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上,能融会贯

通相关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手段上,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使计算机信息教育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志坚.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地推广开来,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也非常强调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渗透,因为这些都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品质,每一个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应该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针而进行。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德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奠基作用。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司空见惯,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操守是现下网络信息时代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网络环境的健康化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有效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众所周知,目前网民低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作为小学生,其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念等并不健全,还没有能力去实现自我把控,而网络世界的缤纷和虚幻让很多小学生不能够自拔。对于这一点,作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教学工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避免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过于沉迷。

二、树立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目标

在信息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富的创造已经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创业方式,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这一点,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传授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W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目标。而且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讲述近代信息技术创业的社会精英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教育,而且也要适当地从反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电信诈骗和网络犯罪等等,这些无不是利用了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些都是社会公众所极为痛恨的社会毒瘤。通过这样的教育,要让学生首先学会分辨这些信息犯罪手段,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要从另一个侧面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让学生产生同这些社会恶劣现象作斗争的社会使命感。这样也会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树立。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非常讲究团队意识,团队合作不仅体现着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更加体现着成员之间的性格和奉献精神。然而这些都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但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却仍然没有给予学生性格的发展以非常良好的重视,更多的教师是通过熏陶和影响等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来塑造学生的性格,但是这样真正能起到多少的效果,谁也不得而知。对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是形式主义严重,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还是注重学习成果,而不是注重合作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个人成长。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动手操作内容来加强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将一些具有动手操作意义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想到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又要考虑到团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通过一次一次的协作,学生之间会更加感觉到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会更加地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德育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所不能够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对于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更是异常关键。因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使用日益频繁,互联网道德更是社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其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互联网道德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将会是一件意义深远的教育举动,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来加强德育渗透,为学生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人才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91-02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应变本领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绝不是单靠心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和强化。

一、在课题中明确德育主题

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把握住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总结出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主题: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结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教材,笔者分年级和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设计。例如:在四年级画图《编辑选定的图形块》一课中,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片段创设故事情境,引出德育主题《森林保卫战》,明确了德育主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精心设计了松鼠的呼救、赶走“光头强”、我为动物建家园三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赶走了“光头强”并成功保卫了大森林,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学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以课题为德育主题的教学设计能更加明确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的。

二、在练习中创设德育情境

所谓德育情境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创设的情绪场景。在营造的情绪氛围中展开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互动交流,最终实现德育目的。

情感是德育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则是对情感的优化和调节。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母亲节贺卡活动,为学生播放Flash短片,讲述了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直观的以“爱”为主题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爱,并在制作中唤起其对自己母亲的爱,也就是德育情境中以自身蕴涵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情感。可以看出,教师在练习中巧妙地创设德育情境,可使学生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等情感得到一步步的激发、升华。因此,教师应投入情感并运用情境中蕴涵的情感激起孩子与之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由此实现道德品质的养成,提高德育实效性。

三、在作品中展现德育成果

一幅作品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倾向。在学生创作的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等作品中可充分展现小学信息课中德育渗透的成果。笔者积极组织4至6年级学生参加珲春市电脑制作活动,带有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快乐的清洁工》、《得与失》、《别让地球妈妈伤心》、《铅笔小子的诞生》等和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电子报刊作品《祖国妈妈》、《田园风光》、《乡村美景》等在全市电脑制作评比中纷纷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作品创作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主题丰富的作品,一幅幅电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学生心目中祖国妈妈的动人风采,勾画出学生感恩祖国、保护地球的浓浓深情。

四、在课堂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的同时一些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而在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须的、肯定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等道德教育有效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思想品德

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零零后已经成为小学的最主要构成。这一群体与之前的小学生群体有个很大的差异,该群体生于科技迅速发展的新世纪,一出生后就接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在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这些信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零零后在几年后便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倘若该群体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成为社会的主导,如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而从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提升,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缺乏最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是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教育是一国之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重中之重,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关键所在。

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来看,正所谓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学生成绩好是一方面,品德好才是最重要的。契科夫曾经说过:“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所以智慧和道德缺一不可,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2.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标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来实施教学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了。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建立资料收集系统,促进德育目标实现

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图片、文字、数据等信息,并且能够将这大量的信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最有效的扩大每节课的教学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从细节之处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德育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思想品德教学的现实意义自是不言而喻,而且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教材速度更新相较其他课程也更加频繁,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而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则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库,将一些时事热点和社会新闻编排进去,人后进行课堂展示,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将社会热点和课本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加知识的可读性,也增加了热点的知识性。

除了课堂展示以外,教师还可以建立的教学资源库,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库,教师可以对教学网址进行处理归类,总结出简单的网址链接,然后将这些归类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借助这些网址来进行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后的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在针对高年级教学时,除了自主学习以外,教师还可以做一些案例分析的课件,高年级能够表达自己的学生来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够从侧面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提高。

为了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展现多媒体对于学生主动性的积极影响,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践调研。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时事新闻并结合思想品德知识进行教学,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半分之六十的学生喜欢课堂中增加了网络搜集的信息,没有任何一个学生选择了反对在课堂中增添网络信息。最终的可是结果显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毋庸置疑是对多媒体技术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例证。

2.2完善学生档案,增强德育教学时效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德育工作者一般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来为每个学生建立起他们的个人德育档案。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仅凭借文字记录的方式无法满足德育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学生各个方面信息的采集,建立起电子档案来实现对学生德育的管理。当然这个档案不仅仅包括了学的德育信息,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等等。这样教师通过全方位的档案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亦或是每个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够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轻松地将成绩、评语等内容录入到档案之中,进行综合评定。这样一来,提高了期末评价的可操作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学生有什么信息变动,电子档案也能够很快地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对于教师的教学也十分有帮助,学生信息档案的共享,能够让科任老师尽快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案的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建立电子德育档案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

2.3开展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团队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在团队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全新模式的团队活动。团队建设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需要明确班会主题,其次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合作,最后再进行总结展示。笔者以“法律伴着我们成长”为主题,让学生们明确主题的意义所在,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己资源进行探究。学生需要针对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自主探究。在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面开展交流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最后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评选出最优的小组成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展示。

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到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也能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正所谓一举多得。

2.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处于网络时代的零零后们,有时候碍于多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和老师或者家长沟通,但是却能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搭建德育咨询平台,借助网络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除了师生之间的平台之外,还可以搭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平台,借助网络的快捷便利,能够最有效的传达学生的德育状况,老师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家里面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德育教学的同步进行。条件有限的学校不需要搭建平台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只需要让德育老师或者班主任开放下自己的网上通讯方式,能够让学生及时和老师沟通,家长及时的好老师沟通就能够实现同步教学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让学生有地方可以吐露出自己的心声。

除此之外,正因为学生对于网络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学校还需要开展相应的网上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进而引导学生远离网络垃圾,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3.总结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全面开拓视野,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184-02

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教育形式问题

苏活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对道德的追求,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必须成为道德实践,这是把教学与教育统一起来的条件之一。约翰•杜威不相信德育是可以和其它课分离教授的,他认为不应该把德育作为一个课程,成为无休止的说教,而应该使之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而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是采用单独设立德育课程来进行的,即思想政治课。依上述两个学者的观点看,我国现行的德育教育方式,有失德育本身特点及合理性。

1.2 德育教育方法问题

现在中小学德育最常采用的方法还是课堂讲授法,简单的说教,基本上是黑板板书,即使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呈现德育内容的方式变得新颖了,实质内容并没有改变。将抽象的道德内容当作对象知识来教授、灌输,借助背诵、考试等其它方法进行强制性的学习,生硬地将大量的德育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中学时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学生的情绪不稳定,这种硬性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方式采取不当,德育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2.1 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零散,并且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居多,学习内容分散且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动态化、专题化的方式呈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以方便学生形象直观地记忆和理解,适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快地习得更丰富的知识。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教学步骤之一。兴趣并不是学生天生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来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而引起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作用。

2.3 增大教学信息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模式构建

在中小学德育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建构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的新模式,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直观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3.1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德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有关《寻求法律帮助》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今日说法》栏目与该课主题相关的一期编制到教学内容中,上课播放给同学们看。这里既有案例过程,又有专家分析评议,还有判决结果,有声有色地展示给学生。

3.2 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小学基本建立了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专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可以专门建立一些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这种方式不再是仅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学习用作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是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德育教师不仅可以利用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按德育课程自行设计网络课件。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出发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助学习为辅,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基于网络资源讨论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两方面设计教学内容。

(1)教学策略设计。①在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调以阅读、谈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②创设中小学德育教学情境,通过视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③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及相关支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2)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教师根据中小学德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主体教学内容后,将德育课程信息于服务器中,其中包括:①课程简介、要求、教学目标等相关信息,让学生上网学习前,对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教学计划安排,使学生大致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心理上的作预期准备;③制定教学结果评价指标。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①按教学计划和安排由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此阶段只是学生自由地学习德育课程,没有教师的监督和帮助;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自身需求确定学习的层次。

自觉性的组织网上论坛:德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成功的德育课是要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学会思考。通过网上讨论,更能体现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给学生提供双向的、多重的交流,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且讨论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境性、互动性(协作)和建构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三大要素。因此,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合作。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交流、E-mail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不仅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学习,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3.3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基于角色扮演的德育活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智慧,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编写情境剧本,确保创设情境的条件性;②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创设与生活原型相似的教学情境,作为推动学生进入情境的学习背景和教学条件;③分配角色任务,进入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对学生性格的特点了解进行角色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④角色活动开始,经历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学生在特定情境角色活动中内化角色的规范,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顺利地进行角色扮演,切实领会角色扮演的深意;⑤教师组织讨论,概括学习成果。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讨论,师生交流——教师总结的过程进行教学。创设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然后通过学生扮演某一具体角色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生活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4 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资源

4.1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于德育教育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最终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实施到教学中,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既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又要懂得德育的教导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德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效果。然而有些德育课程的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适应较慢,不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提高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便顺利进行新式德育教学方式。

4.2 学校应保证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

现在大部分的中小学因课程改革需要,新购置了不少硬件设备,但还是存在着如硬件设备不足、利用率低,软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适合中小学德育课程使用的软件、课件偏少,有的只是片面应用,很难达到课程整合的条件。因此,要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一定要有健全、完善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小学德育;创新策略;研究分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德育教育逐渐在现代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提高小学生们的德育水平也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德育教学中也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技术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学校教学的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为小学德育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参差不齐

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虽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与丰富性,但总体来说网络上的信息还是较为复杂的,其中包含了各种负面的新闻和垃圾信息,甚至还有许多异说,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网络信息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们的判断能力及辨别能力,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小学生们可以正确合理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

(二)网络不稳定因素

在目前社会发展中,网络得到了空前的欢迎,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网络带来的新奇感、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及家长对于孩子上网的纵容等,以上种种原因都为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网络为德育教学带来了多种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对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小学生们对社会上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但信息技术为德育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如何让小学生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教师具体应采取什么创新方式进行教学等,均是目前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过于沉溺网络,有效提高小学生们的德育水平,促进其综合发展。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的创新策略分析

(一)构建教育网站,搭建德育平台

德育网站的构建是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根据现有的德育教育资源,结合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及变化,进行全面的优化总结,并且与传统的德育教学相比,德育网站具有长期性、时效性的特点,而学校根据这一特性进行了德育专题网站的建立,为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燕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寻找一些燕子的图片、声音及视频等,先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具体文章的讲解,在文中找到关于小燕子外形的特点描写和一些较为生动有趣的语句,让学生们了解到燕子将春天的景色点缀的更加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班级特色德育活动

独特的班级文化特色是学校开展网络文化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可以安排各班级展开班级特色的设计研究,例如:有的班级建立了“班学习博客”,而有的班级根据学校要求设立了相应的“中华民族网络行”专题。通过这种网络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各种人际关系,拓展了学生的交友范围,也提高了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发展。

(三)进行网上讨论,增强网络了解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网络论坛的方式也逐渐走进了学校班级之中,具体是根据班级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立的,是对学生特长、班级特色进行展示的一个平台。并且学校也逐渐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德育教学论坛,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进行各自观点的表达与讨论。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一些代表孝顺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述,并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网络上的探讨交流,从而使学生们了解到父母的不易,在日后的生活中不仅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助他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还要逐渐养成一颗感恩的心,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最好渗透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小学生们的德育教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灵魂,目前在每一个学校都是重点关注内容。因此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德育教学的培育力度,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法规法纪教育及心理教育等等,并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晓红.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创新[J].中外交流,2016(1):239-239.

第7篇

    1.1德育教育形式问题

    苏活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对道德的追求,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必须成为道德实践,这是把教学与教育统一起来的条件之一。约翰?杜威不相信德育是可以和其它课分离教授的,他认为不应该把德育作为一个课程,成为无休止的说教,而应该使之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而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是采用单独设立德育课程来进行的,即思想政治课。依上述两个学者的观点看,我国现行的德育教育方式,有失德育本身特点及合理性。

    1.2德育教育方法问题

    现在中小学德育最常采用的方法还是课堂讲授法,简单的说教,基本上是黑板板书,即使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呈现德育内容的方式变得新颖了,实质内容并没有改变。将抽象的道德内容当作对象知识来教授、灌输,借助背诵、考试等其它方法进行强制性的学习,生硬地将大量的德育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中学时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学生的情绪不稳定,这种硬性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方式采取不当,德育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2.1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零散,并且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居多,学习内容分散且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动态化、专题化的方式呈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以方便学生形象直观地记忆和理解,适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快地习得更丰富的知识。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教学步骤之一。兴趣并不是学生天生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来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而引起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作用。

    2.3增大教学信息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模式构建

    在中小学德育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建构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的新模式,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直观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3.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德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有关《寻求法律帮助》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今日说法》栏目与该课主题相关的一期编制到教学内容中,上课播放给同学们看。这里既有案例过程,又有专家分析评议,还有判决结果,有声有色地展示给学生。

    3.2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小学基本建立了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专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可以专门建立一些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资源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方式不再是仅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学习用作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是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德育教师不仅可以利用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按德育课程自行设计网络课件。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出发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助学习为辅,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基于网络资源讨论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两方面设计教学内容。(1)教学策略设计。①在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调以阅读、谈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②创设中小学德育教学情境,通过视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③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及相关支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2)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教师根据中小学德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主体教学内容后,将德育课程信息于服务器中,其中包括:①课程简介、要求、教学目标等相关信息,让学生上网学习前,对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教学计划安排,使学生大致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心理上的作预期准备;③制定教学结果评价指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①按教学计划和安排由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此阶段只是学生自由地学习德育课程,没有教师的监督和帮助;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自身需求确定学习的层次。自觉性的组织网上论坛:德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成功的德育课是要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学会思考。通过网上讨论,更能体现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给学生提供双向的、多重的交流,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且讨论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情境性、互动性(协作)和建构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三大要素。因此,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合作。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交流、E-mail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不仅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学习,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3.3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基于角色扮演的德育活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智慧,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编写情境剧本,确保创设情境的条件性;②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创设与生活原型相似的教学情境,作为推动学生进入情境的学习背景和教学条件;③分配角色任务,进入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对学生性格的特点了解进行角色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④角色活动开始,经历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学生在特定情境角色活动中内化角色的规范,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顺利地进行角色扮演,切实领会角色扮演的深意;⑤教师组织讨论,概括学习成果。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讨论,师生交流———教师总结的过程进行教学。创设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然后通过学生扮演某一具体角色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生活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4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资源

    4.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于德育教育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最终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实施到教学中,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既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又要懂得德育的教导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德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效果。然而有些德育课程的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适应较慢,不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提高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便顺利进行新式德育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