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21:14:44
序论:在您撰写中班美术活动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我们幼儿园为了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工作中尽快地成长起来,成立了不同的项目组,通过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大家创设互助的环境,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及对组员特色的点评与提升,对于大家的成长帮助很大。我们年级组内的教师尝试借助骨干后备组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主题内容。在这里仅以美术欣赏活动《奔马》为例,来介绍我们的开展过程。
一、主题演绎中寻找兴趣点
在主题开展之前,年级组会结合主题的目标、幼儿的经验、课题组给予大家的课程内容进行主题的演绎。《在农场里》的主题演绎中,我们在课题组提供的活动内容中发现了美术活动"奔马",一时大家都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愿意来研讨这个活动。热情归热情,但美术活动是我们年级组的软肋,特别此活动是欣赏中国画,更是难上加难。在仔细研究了活动的内容后,我们还是决定大胆地尝试,并想通过这次尝试,能给大家创设更多体验不同教学活动的机会。我们经过初步的讨论,决定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与"奔马"及徐悲鸿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并学习一些水墨画的技巧,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一定的依据。
二、设计教案时借助项目组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首次接触中国画,根本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活动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通过活动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并进行初步的尝试也是适合中班幼儿的,因为大班的主题中是需要幼儿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这需要一定的基础。我们还预设了活动的目标,也将兴趣放在首位。为了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我们在预设活动流程时,还结合了二胡名曲《赛马》,通过欣赏乐曲,引出主题;通过观察,发现奔跑的马与休息的马的不同;通过比较,了解绘画工具的不同寻常;通过尝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设计了教案以后,项目组的教师们还提醒我们的组员在学习中国画的一些知识以外,对于毛笔的运笔等还需自己不断尝试,这才能给幼儿正确的技能。
三、教案演绎后制作教学具
有了完整的教案,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是个成熟的课例,我们还需要深刻地理解与深入地尝试。于是我们又坐在了一起,学习起教案,把书面文字变成生动的口头语,特别是在介绍"文房四宝"的时候,因为是幼儿们陌生的事物,因此语言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演绎教案的同时,我们也在商量着教具的制作形式。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作品相当重要,但要找到真实的作品有难度,因此我们考虑图像呈现的方式,这就要借助电脑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收集绘画工具等。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大家分头准备需要的教具。
四、教学实践中强调参与面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案最好的方法,也是推进精品课例的关键步骤,因此我们一改以往的"一课三研"的形式,变通为"一课六研",给所有组员尝试的机会。具体的方法是:每位组员教学时,我们其余的组员都会去观摩,我们还会预先分工,有的关注教师的语言、有的关注幼儿的情况、有的关注教具的效果……每次活动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师的语言、幼儿的兴趣、教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在下一位教师教学中得到落实。这样经过了六次的尝试,我们在活动的导入(以草原背景图片的猜测替换乐曲的导入)、课件的制作(多幅作品同时呈现替换单幅作品呈现方式)、幼儿的尝试(每位幼儿的独立尝试替换部分幼儿的尝试)等多个地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课例日趋完善。
五、教学展示时联合项目组
经过年级组内的努力,我们自我感觉课例已经很成功了,但是这未免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如果能经过大家的认可,那么才能真正成为精品课例吧,这还需要借助项目组的力量。既然我们已经请求骨干后备组的帮助了,那么在她们研讨美术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课例作为"麻雀"来解剖,这不又是个推动课例的好机会嘛!于是在骨干后备组的活动中,我们派出李怡雯现场展示活动"奔马",在之后的课例讨论中,大家确实给出了一些中肯的调整建议,建议都集中在绘画技能这方面,这正是我们薄弱的地方,经过了大家的点拨,也解答了困扰在我们心中的疑问,我们觉得课例终于成熟了。
活动目标
1、掌握纸船的折法。
2、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能较均匀平整地将纸张向左右两个方向对折。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教师示范、幼儿动手操作及游戏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幼儿的审美观,提高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2、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及好奇心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纸船对折的步骤。
教学难点:纸船翻折成形的方法。
活动准备
小船玩具、图片,纸船范例一个,长方形纸若干张,布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块,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启发引导幼儿观看及总结船的外形特点。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范例中纸船的折法。
3、教师分步示范折叠方法,最后重点讲解纸船的翻折成形。
4、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重点,体验成功感。
5、游戏《划龙船》
6、引导幼儿将“纸船”放在“池塘里”
7、教师口头帮助幼儿复习纸船的折法,再引导幼儿进行讲评。
8、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要求小朋友回家教家人折纸船进行游戏,既能复习,又能增进家庭亲情。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能调动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一件手工作品。
2、幼儿之间能相互合作,又能培养了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
3、在教学准备、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等,考虑得较周到,但纸船对折方法的步骤的讲解示范过程过快,有的小朋友看不清楚。
4、由于本人是小学教师刚转岗的幼儿教师,教学经验少,教学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
活动目标:
1、欣赏剪纸艺术,喜欢剪纸活动,知道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2、学习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方法,能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关系。
3、能将纸屑放在指定的地方,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特色的剪纸作品,布置剪纸作品展。
2、各种色纸、蜡光纸、剪刀、胶水、铅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和幼儿一起欣赏搜集的各种民间剪纸作品,观察作品的色彩和图案。
基本部分:
1、在幼儿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用这些漂亮的色纸剪成了什么图案。鼓励幼儿说出欣赏剪纸作品的感受。
2、了解幼儿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漂亮的剪纸?
3、探索、尝试剪纸方法。
为幼儿提供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作品,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剪纸的两种基本折法,并尝试剪出简单的作品。
4、在 幼儿探索折剪的基础上,教师示范两种基本的剪纸方法:
(1)分别将长方形色纸对边折四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2)将正方形色纸对角折两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5、观看剪纸作品,引导幼儿发现对称关系,学习辨认对称图形,了解对称的美。
6、幼儿进行剪纸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自由创作,引导幼儿完成作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剪窗花时要仔细、有耐心;剪掉的纸要放在指定位置,不乱扔纸屑。
结束部分:
展示欣赏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创作剪出更多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继续欣赏剪纸作品,并一起拍手学说童谣《小剪刀》。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多变的风
活动背景:天气渐渐转凉,风儿也从浮躁转为凉爽了。为了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结合幼儿的喜好,特别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肤觉,视觉,“听觉于感官感受风。”
2.知道制造风的方法。
3.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活动准备:
风车、风筝、肥皂水、吸管、扇子、碎纸片、塑料袋、电风扇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摸一摸,抓一抓四周,让幼儿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风。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看见风造出来的效果,风吹过来,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感觉风的存在。)
3.操作活动,请幼儿思考风是怎么来的,如果没有风,我们可以制造风吗?如何制造风?(幼儿自选材料,制造风。)
4.活动后,让幼儿互相分享刚才制造风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5.请幼儿想一想后发言:风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利用风可以进行那些活动。-
6.总结:通过画面介绍风的功能。
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吹泡泡,放风筝,进行体验风的活动。
中班教案――送礼物
活动名称:送礼物
活动目标:
1、在装礼物、送礼物的过程中,感受迎新年带来的欢快气氛。
2、进一步感知6以内的数量,能进行数物匹配。
活动准备:
1、绢花、小玩具、玩具水果、玩具糖若干。
2、贴有2-6数卡的毛绒绳若干,贴有2-6数卡的礼物带若干,贴有2-6数卡的小篮子若干,贴有2-6数卡的透明小糖盒若干。
3、四份已包装好的礼物。
4、贴有4、5、6数卡的礼物展示台,几只大篓子
活动过程:
一、包装礼物。
1、新年快到了,很多小朋友想送礼物给好朋友。
2、出示贴有4、5、6数卡的展示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礼物包装的方法,如用毛线绳扎出花形、用礼物袋装小玩具、用小篮子装水果、用透明小盒装糖果等。
3、幼儿自选材料操作,按数取物,进行包装,然后将包装好的礼物放到几只大篓子中。
二、给礼物分类。
1、引导幼儿按包装上的数卡给礼物分类。
2、提醒每个幼儿自己检查礼物上的数卡和展示台上的数字是否一致。
3、篓子中为什么有一些礼物没放到展示台上?
三、送礼物。
引导幼儿与好朋友互赠礼物,并说一些祝福的话。
建议:
1、礼物种类、数量可视幼儿人数而定,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操作的机会。如果数量有限,可以分组进行。
2、礼物的包装方法应尽量简单,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3、最后环节教师应尽量帮助每个幼儿都能收到好朋友的礼物。
4、可利用幼儿活动材料第四册第12页,继续有关练习。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会变的树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会变的树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所讲故事的内容画连环画。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录音机、钢琴曲磁带。
2.每位幼儿一本绘画练习本,上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字样。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用提问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
老师富有表情生动地讲述故事:“离我们很远,有一个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长着一种奇妙的树,会变的树。这种树种下去第一天,就会长成一棵大树,树上只有一片叶子。第二天的时候,这种树就开始变了,它会一下子长出各种形状的树叶:有的叶子像圆圆的苹果,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圆圆的轮子,有的像芭蕉扇,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小朋友张开的手……颜色也变得丰富多彩,红的像火,黄的像金子,绿的像青草,蓝的像天空……真是美极了。到了第三天,你猜,这种会变的树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停顿一下后继续讲述)
“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树叶精灵,有的像在哭,有的像在笑,有的两片叶子靠在一起,两片树叶精灵手拉手好像在做游戏……到了第四天,这种树还会变下去,每天都会变出新模样。”
提问:这种树叫什么树它第一天是怎样的?第二天、第三天是怎样的?
2.师幼一起讨论绘画方法。
组织幼儿讨论:现在请你们把这个故事画下来,你认为该怎么画?
幼儿个别讲述。
师幼一起小结:可以把第一天树的样子画在写有第一天字样的那页纸上,依此类推。
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画自己想出来的树,涂色要均匀。
4.利用投影仪展示幼儿作业,并让幼儿相互评价。
孩子的讲述能帮助教师发现、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及创造性表现,也使其他小朋友学到同伴的优点。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画自己听过的故事或创编的故事。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多变的沙
幼儿对沙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在沙地里玩起来总是乐此不疲。根据我园的特色及我园沙场场地的提供,于是我便抓住这一幼儿感兴趣的课题,生成了此次系列探索活动。意在让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沙的特性,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探索,发现沙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变化,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温馨,并且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玩沙工具进行操作,运用对比的方法,感知沙子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玩沙的快乐。
3、了解沙和人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玩沙工具以及辅助材料,筛子、漏斗、铲子、尼龙带、纸、小盒子等。
2、各种颜色的沙子标本。
3、各种盒子
4、双面胶、胶水、水彩颜料等
5、小脸盆10个、小棒子15支
6、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活动一、流动的沙
1、请幼儿随意玩沙,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细管吹、用鼻子闻等来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归纳沙子的特性:细细的、软软的、一粒一粒的。
3、几个幼儿为一组玩装沙游戏:用筛子、尼龙带、铲子、漏斗、纸、小盒子、瓶子等想办法怎样能使沙子流动起来,感知沙子流动的特性,发现放在哪些材料里能发出声音。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中班 王洁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沿正方形的宽边对称对折。
2、练习反复折叠,折出可爱的小青蛙。
3、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功感。
4、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次折纸活动。
5、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小青蛙折纸成品若干。
2、白色长方形图画纸、油画棒、胶棒等每人1份。
三、活动重点难点:
1、在小青蛙折纸上进行装饰。
2、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次折纸活动。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小青蛙折纸成品,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看,这些小青蛙多可爱呀!你最喜欢哪一个小青蛙?为什么喜欢它?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青蛙?它们是怎样折出来的?你想折一个小青蛙吗
2、鼓励幼儿探索小青蛙的制作方法。
师:我们怎样把一张白纸变成一把可爱的小青蛙呢?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制作 的小青蛙范例,分析小青蛙的制作方法。
3、 教师演示并提示步骤要点,在幼儿折纸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
(1)、拿一张正方形的折纸,先找到两个对角,把正方形的折纸叠成三角
形,再打开;再把其它两个对角对折,再打开;把四个角沿着折成的线向中间聚集,聚集后形成一个三角形
(2)、把这个三角形中间对折一下,再打开,然后沿着中间那条线,把三
角形的两个角向斜上方折,折后再把后面的两个角往斜下方折,这样一个小青蛙就形成了。再画上眼睛就更生动了。
4、请幼儿欣赏自己及同伴做好的小青蛙,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你觉得自己的小青蛙可爱不可爱?还有谁的小青蛙也很可爱?
四、活动总结:
关键词: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01-01
第一部分:说课
一、说幼儿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兴趣是幼儿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但我们发现,幼儿在涂画一段时间后,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越来越低,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潜质,但对于不同年龄及每个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状况,他们的表现就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对于有效地调动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尝试运用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和采取开展不同的美术活动形式,把美术活动放入幼儿自主体验活动中,做到画和玩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使幼儿通过自身体验,对美术活动的态度、兴趣和绘画水平等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说教材
土陶是人类最古老的用改变自然原料形状的方法加工制成的器具,陶器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各文明发祥地,都曾产生过陶器文化。地处大西北的新疆至今仍烧制土陶。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新疆地区就已出现了土彩陶器,在南北疆、东疆多处出土的古陶器丰富而瑰丽。 喀什土陶历史悠久,甚至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汉晋时已经发展到彩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家中土陶制作的各种生活器皿十分盛行。土陶器物有小到手掌把玩的鸟哨,大到半人高的储物缸;有上了釉色的彩陶和直接烧制的素陶。土陶廉价,在新疆民间很普及,曾是家家必备的生活器具,目前在东疆和南疆地区,还有制作土陶作坊与出售土陶的店铺。我们幼儿园在课题《本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实施下,我特别选择了欣赏土陶作品、设计土陶图案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土陶作品的古朴美,并在认识土陶的图案的基础上再大胆创作不同的图案,线条,花纹分割装饰土陶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教法
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依据具体的形象来培养 幼儿 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是靠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幼儿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主要培养他们的悟性和兴趣。而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特点,所以 幼儿园 美术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如以下几种情境设计是非常有效的: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情境,联系实际生活,展示真实情境,联系幼儿实际,展示故事情境,还有有效性的问题与引导这些都是中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手段。
四、说学法
针对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我觉得可以给予一个新的定位――“趣字当头”。也就是说一个活动要显现出一个“趣”字,要让孩子感觉有趣,他们就会投入到你组织的活动中,他们就会始终沉静在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中。
第二部分: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维吾尔族土陶作品的基础上,感受陶罐的图案与美观;2、逐步理解陶罐的装饰步骤。学会用各种图案、线条、花纹分割、装饰陶罐;3、鼓励幼儿设计不同形状、款式的陶罐,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逐步理解陶罐的装饰步骤
三、活动难点:能大胆设计不同的形状的陶罐,同时能运用各种图案、线条、花纹分割来装饰陶罐
四、活动准备:
1、课件:土陶图片;2、绘画纸,白板笔,各种瓶子
五、开始部分
1、欣赏维吾尔族陶罐的的外形,讨论其用途。
这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这些陶罐好看么?它们那里好看?
2、介绍维吾尔族土陶的历史: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了 ,是每家的必备品
六、进行部分
1、变魔术游戏,引导幼儿认识装饰陶罐的步骤和方法
今天老师要来做魔术师了,这是我的魔术棒,看看我会变出什么?
“我变,我变,我变变!”出示图一:“我变出了什么?”(陶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陶罐?”
第二次变魔术(出示图二):“又变出了什么?这个陶罐和第一个有什么不一样?”(被划分成若干块了)
请幼儿来变第三次魔术,出示图三:“这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不一样?”(每一块都装饰过了)引导幼儿观察陶罐的装饰方法。
引导幼儿理解这三幅图就是装饰陶罐的三个步骤:先画出陶罐的外形,再分割成若干块,最后在分割好的块里进行线条、花纹装饰。
再请幼儿变魔术:“这个陶罐和前面一个有什么不同?”(陶罐的形状不一样,装饰图案也不一样)“原来小朋友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陶罐形状。”
2、介绍绘画材料:
一组用彩纸绘画陶罐并装饰
一组用画好的陶罐模型进行装饰
一组用瓶子进行装饰
3、幼儿绘画教师观察指导。
小朋友们也来做魔术师,用你们手中的魔术笔,变出各种不同的美丽陶罐来,好吗?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分割花瓶。
鼓励幼儿想出各种线条和花纹进行装饰。
七、结束部分:讲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