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编写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1 08:25:26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编写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编写论文

第1篇

“辩论”与议论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辩论”的顺利进行是以辩论者具备一定的议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为前提的,而辩论反过来又能促进议论文的写作,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水平。

―、辩论中的正反交锋,可以磨砺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与议论文中静态的“写”不同,辩论是动态的“说”,是辩论双方兵来将挡的思想交锋。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争论中,人的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思想的火花在争辩中不断闪现,因而经常开展辩论,对磨砺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如我们开展了一次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的辩论,正方的同学围绕“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立论,在辩论中,这一观点受到质疑。远大理想与做一个好兵有必然联系吗?一个好高鹜远的人能做好普通士兵吗?只有想当将军才是远大理想吗?在反方毫不留情的诘难面前,正方的思想被激活了。所以,自觉地利用辩论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对于克服学生写议论文普遍存在的“无事可论”“观点肤浅”等毛病,意义重大。

二、辩论中的思想交锋,有利于学生发现立论中的错误与漏洞,帮助其正确立论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考虑深度不够,因而习作中每每出现“观点立不起,道理说不透,结论推不出”等毛病。而在动态的辩论中,这些错误一经说出,便立即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这便逼着立论主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认清自己立论的逻辑漏洞,从不断的尝试中学会正确立论。

仍以上述提到的那次辩论为例。正方的同学觉得以拿破仑的名言为己方观点,可以稳操胜券。待到正式辩论时,反方以雷锋为例证,提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以是好士兵”的观点,正方才意识到自己立场的困难所在。事后,我让每个学生列三篇文章的学作提纲:(1)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一定不是好士兵;(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才是好士兵。引导学生对辩题进行“必不然,不必然,必然”的逻辑推理,从而认识到正方观点的逻辑困难在于绝对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也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作文,不少同学都能辩证立论,既肯定这句名言能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的积极作用,又指出其片面性、绝对化的偏颇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并进而得出“只有把远大理想与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成绩”的结论。

三、辩论中竞争的情境,及时反馈,有利于培养积极的态度,使学生乐于议论

第2篇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第4篇

一、做一个宽容的倾听者

“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要交流就离不开倾听。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或者因为担心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因为不相信学生,怕学生提问偏离教学目标,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话语,使课堂交流流于形式。这种交流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灌输与接受,没有宽容,缺乏心平气和的倾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获知学生内心的需要、兴趣和思想呢?倾听与拒绝倾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善意、理解与信任的倾听。在现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对话中,平等、宽容地倾听,就如同和自己的孩子对话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

二、做一个平等的朋友与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是一个威严的管理者、统治者,课堂上制定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和谐、平等、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弯下身子,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贴心的知心者。教师要走近学生,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一起活动。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思维习惯。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平等对话是课堂和谐发展的前提,只有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全神关注学生,做他们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学生的个性、思维、灵感才能调动起来,才能够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寻找春天》一课时,以往我都会按照自己的思维照本宣科:“春天到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大部分会说:“草发芽了,花开了,小朋友穿上毛衣脱掉棉衣了……”老一套,无一点新意,有强按牛头喝水的意味。这次,我换了种方式。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出去走走。”同学们兴致格外高。到了田野,这个拉我去看“小草探出头了”,那个让我去瞧“蚂蚁出来了”,就连一个平时极其腼腆的小姑娘也偷偷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月季花冒出红红的小芽,柳树远远的好像有点绿。”

没有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师和孩子们一道玩、一同发现,教学任务轻松完成。“新课标”要求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也是基于此吧。

三、做一个真诚的赏识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换句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不光要做孩子们的朋友、倾听者,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赏识自己、肯定自己。

一位同事相当聪明,每天都会想出很多的点子来帮助别人,得到了领导、同事、下属的好评,但是他的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常被老师批评。有人借题发挥:虽然我的孩子学习不够好,让我生气,但是看看他的孩子,我就感到很安慰了。而这位同事可以说是真正的赏识者,他这样评价他的孩子:“我儿子虽然作业做得慢,但是他都会做,只是速度问题。这一点像我,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反映迟缓,做事拖拉,被人称为笨熊。16岁那年,因为一堂数学课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忽然开窍。所以,我会耐心等着儿子开窍的那一天。”对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对学生也一样啊。赏识孩子吧,也许你的赏识与激励正孕育着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呢。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突破以往“教案剧”的影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适时转变角色,使课堂教学和谐、有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挑战与创新。

第5篇

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典型代表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工作任务的形式来呈现和完成,并最终展示出一个具体的、有形的、可触摸的成果,其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市场调查”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已被广泛认同。因此,基于项目教材的模式来编写高职“市场调查”教材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是可行的。

1.1以能力为核心,达成“三大目标”“市场调查”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而设置的,既是一门职业核心技能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其在整个专业学习领域体系中的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本课程应达到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和社会能力培养“三大目标”。知识学习是基础,为能力形成服务,同时也服务于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查方案设计技能、市场信息的现场组织和收集技能、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技能和调研报告的撰写技能;社会能力则是有关“人”的能力,主要为口才表达、协调沟通、团队协作、理解、计划组织、逻辑思维、创新、决策、自我管理这九个方面。因此,教材编写应以能力为核心,明确这“三大目标”,并具体分解、落实到各个项目、任务中,融入实践教学中。

1.2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体现“三化”项目任务能有机地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过程有机联系起来,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育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既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又可学会做人,实现课程教学“三大目标”的融合。因此,“市场调查”项目教材的编写应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体现“三化”。(1)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指在教材整体内容和结构的安排上,应以真实的市场调查作业流程为主线,按照岗位工作过程选取、整合、序化教材内容,应以“认知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实施市场调查—形成调查结果”的基本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并将陈述性的知识有机地嵌入工作过程中,实现对过程知识的诠释和补充。同时,所采用的相关素材也应体现完整性与过程性,有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教学情境案例贯穿整个过程,以保证课程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实现对全局的把握。而不能全是“片段式”的,在不同的项目或知识点中采用不同的案例,使学生难以理解与把握市场调查各节点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整体感。(2)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是指在具体教材内容的呈现和教材体例的设计上,应以任务为载体,将整个课程目标要求细化为具体的项目和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按照“目标—任务—准备—行动—汇报讲评”五步教学法的思路设计。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边做边学,既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又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2],实现“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评、养”五合一,有效地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呈现在其中。(3)任务实施层级化。任务实施层级化是指在情境任务的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任务的完成和经验的习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层级式递进。可通过设计三个不同要求的“完整工作过程”情境任务并行贯穿教材始终。其中,第一个过程情境主要用于课堂上作为“案例演示”,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市场调查各项任务执行情况,提供一个示范;第二个过程情境以“课堂操作”的形式,由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完成,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初步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认知;第三个过程情境(由每个团队自行选择不同市场调查项目)则以“任务书”形式下达,以“任务实施”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分组成立的调研团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另外,随着课程的不断学习和市场调查进程的步步推进,在完成以上三个情境任务,走完整个市场调查过程后,为了使学生对市场调查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前面的学习成果,可在教材最后设计一个“市场调查综合应用”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到校外承接市场调查项目,按照市场调查的基本流程,自行分析设计,集中完成。这样,通过这四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层级式学习与训练,学生从了解、熟悉,到共同参与,到自行操作,到独立承接完成调研项目;从一步步地边学边做,到完全独立、集中系统地完成实际市场调查项目,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完全掌握市场调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标[3]。

1.3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现“三相融”“三相融”是指教材内容应与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相融、与市场调查分析师职业资格标准相融、与相关专业技能抽考标准(如湖南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抽考标准)相融。因此,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选取方面,在同企业现场专家一起分析实际市场调查各工作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应参照上述标准,将相关“应知、应会、应是”的内容渗透、融入其中,实现三大标准的相融,为学生考证和拓展做好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2“市场调查”项目教材的基本框架

(1)整体结构。根据以上编写思路,教材可分为进入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实施市场调查、形成调查结果、市场调查综合应用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实际调查工作流程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并根据任务需要选取与整合相应知识点,如表1所示。(2)教材体例。为了更有效地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呈现其中。每个项目可设计“知识学习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三项内容;每个工作任务可分别按“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目标”“案例导入”“理论指导”“案例演示”“课堂操作”“任务实施”“思考练习”“拓展提高”等操作步骤来撰写。其中“理论指导”部分可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加以说明;“任务实施”主要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任务单主要包括任务描述、成员出勤情况记录、任务执行情况记录、任务汇报情况记录、指导教师点评、任务完成情况总结、组内互评成绩等项目;“拓展提高”部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培育”、“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三项内容。

3结语

第6篇

仪器分析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生物仪器分析课堂理论教学教材的更新落后于学院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有的仪器只在书本上见过,而自己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书本上却没有,仪器分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有些院校的实验室拥有许多先进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但是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就拥有这么好的资源,更不用说去了解、掌握和使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单位经费充分,购买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最前沿的科学仪器,特别是科学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应用科学分析仪器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生物仪器分析的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高要求发生严重脱节现象。从这一点上看,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坚持实验室拥有什么仪器就学习什么仪器的原则,改革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模式,与时惧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根据实验室实际拥有的仪器设备,编写教案

生物仪器分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很快,教材内容难以作到及时更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最新内容,将仪器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领域内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同时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当代各类分析仪器的原理、组成、特点等各方面应当具备基本的了解,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的放矢地善用这些工具以达到研究的目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结合本院实际拥有的仪器设备,对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由各实验室具体负责,首先根据实验室实际拥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安排最熟悉仪器的教师、研究生和仪器管理人员进行备课,编写备课教案,并对备课的思路、方法做出统一部署。

(1)思路

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购置了大量生物仪器设备,因此,针对目前学院学科发展特点及专业发展方向,对学院实际拥有的大型仪器进行分类,合理分配备课、教学任务,编写重点突出仪器的原理、性能及该仪器所涵盖的测试功能、操作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的备课教案。目的就是把实验室拥有的资源全部释放给学生,把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变成生物仪器分析的实践基地。

(2)方法

把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的任务分配给两个综合实验室,由实验室主任及实验室负责仪器管理的实验技术人员根据每台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具体安排备课及讲课人员名单。并共同商讨每台仪器需要讲授的内容,按时进行备课,编写教案。并及时上缴备课教案,由实验室统一检查备课效果,以充分确保备课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学院的每一位教师和研究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点,使用的仪器及技术分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随着许多先进的设备、精密的仪器不断出现,尤其是仪器分析理论发展的非常快,要适应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需要,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所以他们都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国内外文献,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在备课过程中增加相关的内容,把仪器发展的最新信息带给学生。同时研究生是大型仪器设备具体操作使用的主力军,对仪器的性能及仪器所涵盖的测试功能、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都有全面而切合实际的掌握和经验,最适合也最应该参与实验室“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的任务。

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根据实验室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分配。每一位教师和研究生合作负责一台或几台自己最熟悉、与自己的科研成果联系最密切,而且经常使用的仪器,对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对样品处理、数据分析等进行详细、准确、系统地备课并编写备课教案。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及操作界面都是英文版,为了正确地使用仪器,必须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仪器,充分开发利用仪器的所有功能。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安排仪器工程师进行现场仪器培训讲座,并通过研究生的协助来完成翻译工作。对于操作过程复杂的仪器,请工程师或操作熟练的研究生规范操作并全程录象,制做成光盘作为教案的一部分。例如测序仪从PumpBlock的清洁与维护、安装毛细管、灌胶、样品的准备、测序程序的运行到测序结果的分析,都进行了详细、规范的操作录象,对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解说,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突出。通过科学分类和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把本实验室所涉及的所有大、中、小各种仪器全部进行了详细的备课、编写了备课教案,为《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改革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方法

(1)精彩的开篇

生物仪器分析课堂理论教学已对生物分析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分析方法等相关内容做了理论上的解说,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是学生消化理论知识,真正掌握生物仪器使用的关键一步。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命科学仪器的种类及仪器分析方法有很多,在讲解各种仪器的分析使用方法之前,必须做一个引导性的介绍。

现场实验教学重点介绍该类仪器及方法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生命科学事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做法是,通过介绍仪器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显微镜的实验教学中,通过介绍本实验室拥有的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学院拥有的显微镜发展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另外,进一步介绍本学院教师使用该仪器及分析方法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并把教师科研成果的图片或结果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仪器分析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接受所学的知识。教学常用的方法是以风趣幽默、言简意赅的语言引入主题,通过启发提问、讲授与讨论、对照比较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迅速掌握仪器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了重点教授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外,还在教学的过程穿插一些小型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跃气氛。例如,讲到最基本的仪器使用时,以pH计的使用为例,通过现场实物的操作演示,从标准液的配置、测试电极的保护与使用及酸碱度的标定,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仔细、认真、科学合理。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严谨、规范的操作才是利己利人的最好做法,即保护了仪器又保证了实验结果;否则,即损害了仪器又可能使整个实验过程有毁于一旦,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此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作风。

(3)丰富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及仪器厂家附赠的模拟软件,同时不断跟踪国内外专业教学软件开发的最新动态,丰富教学资源内容。例如,在讲高压液相色谱的原理、构造及操作分析时,把仪器厂家附赠的模拟软件全部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仪器的原理、构造、操作方法一目了然,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材上介绍的仪器不可能有机会全部实际操作,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而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就可以使仪器的结构功能及操作方法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但减少了学时数,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4)实验教学任务落实到实验室

适当调整师资,打破一门课只有一名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把实验教学任务落实到实验室,组成一个生物仪器分析课程现场实验教学的教学团队,让精通每种仪器的教师、研究生和仪器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实验室仪器的实验教学任务。生物仪器分析课与其他课程不同,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仪器分析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组织专题或学术讲座

聘请相关专家以专题或学术讲座的形式介绍实验室拥有的仪器及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仪器发展的前沿知识,包括仪器厂家的工程师、学术专家、本院教师等多方面人才。其内容有些是涉及本学院拥有的仪器或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仪器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态,有些是利用仪器分析原理取得的科研成果。由于讲座结合学生实际,能做到通俗易懂,又保证有一定学术价值,使广大学生开阔了眼界,及时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又掌握了大型精密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和考研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改革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是生物仪器分析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验教学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理论教学使学生熟悉每种仪器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则是在学生掌握仪器分析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仪器分析理论和实验技术解决与本专业学科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1)原则

改革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措施的基本原则,就是充分利用本学院拥有的大型精密仪器,坚持有什么仪器就学什么仪器的原则,采用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模式。

(2)加强实验的预习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有预习才有准备,学生要做好实验必须要课下进行预习,提前对实验所涉及的仪器及专业知识进行预习,了解和掌握各类仪器的使用。这是仪器分析实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基础简单的仪器操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关键环节及容易出现问题地方进行重点介绍,并亲自操作演示。例如移液器的使用、凝胶的制备、比色皿的对比使用等,使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基本技能熟练而准确地掌握。

(3)注重分析仪器的现场观摩及实际应用考察

对于大型精密的贵重仪器设备,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理论课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前带学生进行分析仪器的现场观摩及实际应用考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个过程也让学生对学院拥有的先进仪器设备产生自豪感,增强学生在理论授课时的理解力。

(4)实验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把仪器分析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实验阶段、综合设计实验和参与课题的科研实验阶段。根据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①基础实验阶段

本阶段涉及生物仪器分析的基础、经典实验,是配合各专业理论课教学的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实验教学,它包括生物样品的预制备及各种普通常用生物仪器的使用。通过这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能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仪器的使用范围。本阶段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采用人工配置的简单试样分析对象,保证人人动手亲自操作,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用仪器进行操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基础实验阶段使学生熟悉一般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综合能力。

②综合设计实验阶段

配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及日后的考研和就业,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指导,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完成自选的综合设计型实验。本阶段是面向学习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同时又有参与实验设计、了解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要求的同学。本阶段综合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作物遗传育种、基因工程等。教师可根据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引导学生设计出与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方案,例如水稻的转基因遗传转化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采样、预处理、测定和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集中审阅、指导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内分工协作,各负其责,自行准备实验材料,熟悉所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进行试样预处理和上机测试,分析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该阶段并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是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设计实验中,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消除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拉近与科学研究的距离,进一步熟悉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的性能,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科学研究的乐趣。

③参与课题的科研实验阶段

本阶段的实验是针对基础好,学有余力,对仪器分析课程具有浓厚兴趣,同时又对科研工作有强烈要求的学生设立的。学生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了解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和毕业设计。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自由组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同时结合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要求并督促学生参加实验室的仪器培训班,取得上岗合格证后,方可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的学生需要阅读有关课题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至少2篇以上,写出科研计划和开题报告,由教师进行审核并确定其可行性。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通过PPT的形式向教师做出汇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改进。实验实施过程中,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时间,预约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

这一过程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综合设计实验阶段和参与课题的科研实验阶段,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的改革模式。同时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严谨工作态度和作风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会得到不断提高。

实验室开放

仪器分析课程的课时很难满足学生的科研需要。仅仅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实验,学院拥有的大量精密贵重仪器这一丰富的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的考研和就业提供有利的支持,学院为学生设立了全天侯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预约自己的实验时间,合理安排实验和科研时间,充分利用了本学院拥有的丰富的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实验室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求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研、仪器培训现场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生物仪器分析现场实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也因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7篇

关键词:新闻 采写课程 编导策划教学 结合

近年来,广播电视学与电视编导专业作为高校媒体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新闻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及媒体技术的发展,公众对新闻提出了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下,新闻采写课程忽略了对学生编导策划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对新闻采写课程与编导策划教学结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一条高效人才培养道路,不仅能够加快教学改革进程,且能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一、新闻采写课程与编导策划教学结合的重要性

新闻编导策划,是指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具备采写价值、揭秘性内容的谋划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掌握新闻线索、背景资料等内容,最后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材料挖掘方法。可见,新闻报道策划成败与否直接决定报道效果,在新闻采写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编导策划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

(一)将二者结合到一起,能够促使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及主观能动性,明确自身目标,深化对新闻事件、活动的理解,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报道思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为公众呈现更加真实、客观的新闻。不仅如此,具备扎实的采写、编导能力,能够促使报道者发挥自身积极性,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报道者能够结合新闻事件的以往、现在,实现对未来的科学预测,判断事件未来发展趋势,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促使大众需求及兴趣越来越广,单纯的报道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对于事件内部发展及背后蕴含的思想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新闻策划者必须要围绕着群众的需求,从多个层面、角度,亦或是逆向思维进行策划,以此来满足受众需求。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采写、策划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三)新闻媒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在此过程中汲取他人先进经验不断进步成为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其教学质量及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未来发展。因此加强对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闻采写课程与编导策划教学结合策略

二者结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策略,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够找到二者最佳契合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确定事件与选题

教师作为新闻教学的主体,具有传道授业解惑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新闻策划的定义及概念,将其与“制造新闻”区别开来。不同于其他领域,新闻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在新闻选题时,应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够与新闻伦理背道而驰。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概念视为原则,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坚持真实性原则情况下,促使选题策划能够趋于艺术性,赋予新闻与生活本质相接近、新颖性、可行性等特点,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

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每天发生的新事件越来越多。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在新闻创作过程中,仅需要从中选取一件即可。因此新闻选题占比非常非常小。因此在采写中,应挖掘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自身选题较为自信,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缺少采写价值。主要是学生编导策划能力不足所致。因此在实践中,应确定好事件与选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只有创新,才能够与众不同,立于不败之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并不意味着新闻之新,还表现在选题策划上,如事件、人物、过程及思考等。前两者是由新闻自身特点决定,而后两者由新闻创作的程序、结构决定。目前,很多学生已经初具创新意识,在实践中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新闻事件。如针对校内桶装水质量调查等,都是选题策划创新的具体表现,既没有脱离生活,又能够创新。

(二)确定主题与结构

完成上述工作后,编导策划并不代表结束。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学生将选题策划与编导策划混淆,影响新闻报道。如针对校内某同学穷游这一新闻来看,从选题策划角度来看,采写该新闻具有新鲜度、可行性。但是问题出现在被采访人说的话。新闻时长较长,画面仅有主人公与主持人,过于单一、枯燥。学生完成初稿后兴致并不高,且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因此问题就出在缺少对主题及结构的确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明确主题及结构,这就需要重视对学生编导策划能力的培养。就新闻艺术发展规律而言,针对同一条新闻,其价值会受到主题及结构的影响。情感、幽默都是编导策划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抓住新闻的要点,实现对新闻事件报道价值的挖掘,向公众呈现更好的新闻。

(三)选择合理艺术方法

作为编导策划的关键环节,选择合理艺术方法,在提升新闻报道有效性等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艺术方法,是指我们完成作品需要对多种艺术、技术手段。针对同一条新闻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画面、解说词、采访方式完成。但是如果在此过程中,添加一些其他元素,能够创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如使用画面、同期声,将记者隐藏到作品后面,形成一种纪录片式的新闻内容更能够吸引到公众的目光。在实践中,即便我们采用传统手法,如果充分发挥自身编导策划能力,就能够创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规范学生节目制作流程,坚持针对性原则,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在编导策划基础之上形成良好的开放型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绝非制作作品。

(四)重视实践教学

新闻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教学较强的课程,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占比较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环节,引导并帮助学生。针对学生在采写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由教师与媒体专业人,一起指导学生。教师与媒体人分别在理论与实践更具优势,将二者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能够带给学生更为广泛的知识,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非凡的意义。

将编导策划教学融入到采写课程当中,还需要积极构建广泛、多层次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实践平台。如一些高校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本地电视台、报业集团等建立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定期到媒体进行实验体验,将报业集团联办高校在线专版,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稿件的采写、编导策划等工作,逐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尽早地进入到新闻工作状态当中,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职业精神,为日后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7]。新闻工作与时事政治、人们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针对新闻专业教学来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加强对教学理念、内容及方法的研究,不断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采写与编导策划作为新闻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新闻人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明确认识到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加强对学生采写、编导策划能力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策划对于新闻报道产生的重要作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到一起,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并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到新闻工作中,感受并体会新闻报道真实状态,逐渐形成良好的新闻综合能力,为我国新闻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安经,蒋夏兰.“新闻写作”教学新模式实现条件和评价研究――从精品课程的建设谈贺州学院编导专业“新闻写作”的教学改革[J].传播与版权,2014,(04).

[2]丁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应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构建[J].视听,2014,(06).

[3]杨东伶.《全媒体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3,(14).

[4]倪沫.新闻采写课引入实证方法教学初探――以一则教学案例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9).

[5]马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采访学》教学方法探析――以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