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10:31:40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课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问题的缘起。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任职需求引导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偏向,美院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投入呈现出不同的状况,主要表现有:大多数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轻视公共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大多数有极高的学习热情,但在学习公共课的过程中,却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大都敷衍了事;在课堂上课时,常常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任由此发展,不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2.公共课学习动机和需求研究的重要意义。学习动机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主动性,指引到达成功的彼岸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学习需求的了解,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从而有利于因势利导,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公共课学习动机和需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有利于了解影响当前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源头因素,对下一步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共课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主动参与、主动内化,努力学习公共课,培养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社会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动机部分和需求部分,动机部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设定,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学生对教学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包含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好胜的内驱力(求成欲)、互惠的内驱力(需要和睦共处协作活动)等方面内容。外部动机是由学生学习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如个人荣誉、老师的肯定和赞赏等方面。需求部分设置了开放题,通过问答题,了解学生对学习公共课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为便于相互量化比较,把每个需求的符合情况分为优、次优、良、中、差5个级别,分别计分5、4、5、2、1分,最后以百分制取加权分进行比较。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全院学生,通过随机抽取各院系、各年级样本的形式完成。本次发出问卷108份,共回收106份,有效106份,回收率为98.14%。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分别为10、43、21、32名,占总人数的9.43%、40.57%、19.81%、30.19%,男女占比为47.17%和52.83%,农村和城市占比为45.28%和54.72%。
三、调查结果
1.公共课学习动机情况分析。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分为相当于百分制分数72.25分,外部得分为68.52,总体来说,得分不高,动机驱动较弱。男学生的内外部动机的平均分分别为56.04、49.50,女学生的内外部动机的平均分分别为52.54、53.07,从中可以看出男女学生之间的动机水平相差不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内部动机平均分分别为56.80、53.88、54.57、53.53,外部动机平均分分别为54.20、52.12、50.76、49.94,由此可知,年级之间的动机水平也相差不大。在不同地区学生之间,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内部动机平均分为52.19、55.84,外部动机平均分为50.33、52.26,可见,地区差异对动机水平的影响微小。
2.公共课学习动机成因分析。在有效的106份问卷中,喜欢上公共课的有31人,不喜欢的有75人,占比分别为29.25%和70.75%,由此可见,参与调查的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上公共课,在不喜欢上公共课的原因中,教科书内容枯燥无趣排在首位,占总人数的84.00%,其次是对学习公共课不感兴趣,占58.67%,另外,专业课占用时间较多,没有精力学习公共课(占42.67%),公共课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占42.67%)以及评价美院学生好坏看专业课,不看公共课(占32.00%)等也是主要原因。
3.公共课学习需求分析。在对学生学习公共课的需求调查中发现,其中有47人(占总人数44.34%)提到了要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对教课书内容形成补充。有33人(占总人数31.13%)提到了要加强多媒体教学。有31人(占总人数29.25%)提到了公共课教学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你教我学的模式。另外,也有人员提到了要把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学习效果等需求。
四、激发公共课学习动机的对策
1.培养正确的公共课学习思想认识。公共课对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思辩、勤于归纳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基础性的作用,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宣传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事业的成功是以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文化素质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2.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采取讨论式教学,提出一种观点,请学生各抒己见,主动参与到教与学中来;采取辩论式教学,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参与辩论,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理解了知识,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采取研究式教学,对一些比较深奥、不好理解的内容,可布置课题,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对一些优秀的研究结果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3.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一方面,在授课内容上求精,使一堂课的内容能够解决二堂课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与专业课合理配置,使得专业课学习与公共课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4.把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美院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对新生事物充满浓厚的求知欲,把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用以作为教课书知识的补充,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调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对调查的实际需求,笔者设计了《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学习情况调查》量表。通过信度检验,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652,问卷信度属于可接受水平。问卷从师范生的学习态度、技术观、学习期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等六个维度设计,共计21道题目,每个维度设几个分问题,答案采用里克特量表形式进行积分,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无所谓(一般)(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五个级别,得分越高说明学习情况越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1)学习态度
在学习态度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4.27分(注:每题最高得分5分),在六个维度中得分最高,可见师范生观念上清楚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师的重要性。55%的学生非常同意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教育技术能力,41%的学生同意这一观点。
(2)技术观
技术观维度上,平均得分为3.5分,较之学习态度维度得分偏低。“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教学效果”问题、“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问题上平均得分分别为3.02分、3.46分,得分偏低,表明师范生对教学中应用“技术”的期望偏低。但是师范生在回答“技术作用在于支持学生学习”问题上,得分4.02分,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师范生观念上又对技术予以一定期望,认同技术作用在于支持学生的学习。表3给出了“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问题回答的具体比例。同意“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及非常同意达43.4%,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达48.1%。进一步卡方检验表明,χ2(df)0.05=χ2(3)0.05=9.40,χ2=117.163>9.40,师范生对于“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反对“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人多于支持的人,但是应当看出两者的比例是“相当”的,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技术观。
(3)学习期望
在学习期望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3.28分,得分最低。对于“教师对技术掌握满足教学就行”的问题回答上,46.5%同意或非常同意,40.3%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也表明师范生对教师的技术掌握要求比较低。
(4)学习内容
在学习内容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3.5分。其中“希望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更加针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应用”题得分4.09,说明师范生普遍同意这一观点。问题“理论学习几乎没有什么用”得分3.47分,得分较低,这倾向于说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中的理论学习上认识还不够透彻。“我只对技术学习感兴趣”平均得分2.97分,说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学习中往往只想抓“技术”。事实上,教育技术强调的不仅仅是利用技术去支持课堂教学,还强调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评价。
(5)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每题平均得分3.95分,得分相对较高。在“课程应该采用分专业授课”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人同意和非常同意这一观点,高达75.9%;在“采用小组项目学习”问题上,72.8%同意或非常同意这一结果;调查中有85.3%的师范生表示“希望看到任课老师用更好的实用技术进行教学”;另外,有88.3%的学生表示“希望看到目前中小学教师使用技术教学的优秀案例”。可见师范生对这几种上课和学习方式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
(6)学习结果
在学习结果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3.767分。85.3%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至少会使用两种软件制作课件”;79.9%的人最精通的教学软件是PowerPoint;86.1%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备课时会在教学情境或任务中多些技术元素考虑”;31.8%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习惯于传统教学设计”,而37.2%的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一观点,略微高于前者。
2.相关性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维度变量与学习结果是否存在相关,笔者将学习态度、学生技术观、学习期望、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数据显示结果如下:学习态度、技术观、学习方式在99%置信水平上与学习结果存在相关,进一步表明学生对教育技术公的学习态度、技术观、学习方式影响着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1.师范生应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学习态度的调查表明,师范生清楚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技术观念上,持“技术主要用于支持学生学习”观点的得分明显高于持“技术主要为教师课堂演示用”观点得分,不认同“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人也多于认同的人。学习结果上,师范生的教学软件掌握能力尚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会加入技术元素的考虑。这些都表明观念上大部分师范生是认同技术支持学习的。但同时应注意,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倾向“习惯传统教学设计”、认为“技术主要为教学演示服务的”、“技术掌握满足教学就行”,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技术的理解有偏差。另外,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不强,虽然多数师范生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对优化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但只限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主动应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就教育技术应用上来说,师范生应该树立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教育技术强调的不仅仅是利用技术去支持课堂教学,还强调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评价。因而,师范生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充实自身的教师专业化素质,为展开信息化教学做好准备。
2.完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式
从学习方式调查结果上来看,师范生大多希望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能够采取分专业进行教学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学习整合。一方面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学软件、教学资源有着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进行教育技术实践中,学科专业一致的课堂更具有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大课件制作技术在课程中的比重,原因在于一来课件制作对于师范教育来说比较重要,二来师范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项目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考核上,可以采用期末笔试与作品展示相结合的手段,注重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3.优化教育技术课程设置
学习内容维度的调查表明,师范生往往只重视技术学习,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一方面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做到“理论”“技术”两手抓;另一方面,应当优化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调整理论在教学中的比重,改进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的关系,适当减小理论教学的篇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太多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对理论学习抱抵触态度,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四、小结
《网页设计》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按照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规定,属于计算机小公共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工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备独立开发简单静态网站的能力。网页设计技术由于紧贴时代脉搏,易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在网站的定位、功能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表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非常适宜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主要是讲授Dreamweav⁃er以及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页面美化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技术的学习、知识的传授,这门课就会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出课程应有的价值。虽然可以在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交一份开放式作业,自拟主题设计制作一个网站,在评分标准中对网站的创意有一定鼓励,但这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把鼓励创新思维、发现优秀创意、指导完成作品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创作体验,期末指导出一个优秀学生作品并进行展评,使学生见证一个想法从诞生到实现的全过程,从而在他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2引导创新意识的网页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网页设计的教学中去,就应该突破仅仅进行知识传授的局限,把发现和鼓励学生设想新颖独特的网站、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网站设计、扶持和宣传优秀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从教师讲解、学生定题、选题评价、指导完成等过程入手,让学生亲眼见到优秀的创意是怎样实现的,使他们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要树立起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网页设计》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大课堂。其实施方案设想如下:
(1)征集学生创意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选主题构思一个网站,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教师须在开课之初布置该作业,并通过实例介绍优秀网站,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设想出独特、实用、有意义的网站主题;
(2)发现优秀创意教师从第一次学生作业中找出个别优秀的网站创意,进行点评,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对网站的功能、栏目进一步补充完善;
(3)指导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教学案例中,以选定的网站主题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局部页面制作,在上机课上对这名学生的作业进行主动的辅导、点评,帮助其最终完成作品;
(4)宣传推广增值在适当的时候,将优秀学生作品到网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题材确实新颖的话,还可以进一步整改完善,推荐参赛。如果每学期都能树立一个成功的典型,对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3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案例
按照这种设想,在去年的《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中,于开课第四周收了一次学生作业,要求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其实就是想看看学生想做什么内容的网站,对创意新颖、贴近现实需求的想法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为偏远家乡做的旅游宣传网站、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做的心理访谈网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的专题学习网站等。其中一名体育学院学生写的网站创意“华武社”,是根据自己的武术特长及表演经历,以自己入校以来准备创办的社团组织——华武社为主题进行设计的,由于内容独特,需求明显,被选为教学范例,在后续课程的讲解中多次以该项目为例,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各个网页,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美观实用的网站,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们看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将学习、思考、解决具体问题这些环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4结语
作者:李又玲 单位:四川教育学院
适当提高综合型、探究型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就目前现状看,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几乎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在高校学生中,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拥有的比例也非常大,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大部分已掌握很多基本的信息技术,很多原本属于基本操作类的实验则可按需设置;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综合实践的机会,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就需要增加一些综合型、探究型实验,例如,原有的基本操作类实验“教学媒体之一数码相机的使用”可与“图片素材的加工处理”等相融合,重新设计为综合型实验,由学生组成“图文故事摄制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分工担任照片拍摄、配图文字编写、图片后期处理等不同角色,制作成相应的主题图文故事,上传到好看簿以分享展示实验成果。经这样重新设计的综合型实验,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运用教学媒体、加工教学资源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高阶能力。适时增加体验新技术优化教学的实验项目例如:web2.0社会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3]移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4]等,可以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增设1-2个此类实验,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其不断地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兴趣。实验项目应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为x+y形式即,x为基础型、通用型实验数量,y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设计的提高型实验数量;提高型实验可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有所侧重的设计,在实验使用工具、操作难易程度上都有所区别。[5]例如:音频素材的加工处理实验,对英语教育、语文教育等专业则只需设置为使用一般软件如Windows附件中的录音机、音频转换大师等对素材做简单的录音、裁剪、合并等处理;而对音乐教育专业可设置为使用专业软件adobeAudition对音频素材进行消噪、使用插件增效等深度加工的实验,对其更有挑战性、更能提升专业技能;这样根据专业设置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实验,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使不同专业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更多实用性技术。形成“开放实验室”目前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环境局限于实验室,受实验课时、地点、资源的种种限制,很多实验被迫简单化;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充分利用web2.0社会软件、移动技术、云计算等新工具和新技术拓展实验环境,提升实验课的质量。[6]例如,将实验指导、实验报告、实验成果等存储于“云”以便于随时随地获取,利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实验后经验的分享交流,利用好看簿、视频分享网站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享展示,利用手机短信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验准备告知、成绩通知等服务。形成“开放实验室”后,能解决多数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课时太少而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矛盾。
设计多媒体形式的实验指导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一份好的实验指导能指引学生完成实验、解决常见问题,而目前许多实验指导仅仅是简单地以文字的方式说明步骤,在某些步骤较多、技术较难的实验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可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形式,例如:使用adobecaptive软件截取屏幕操作再配上解说,形成完整的示范操作过程,还可上传到网站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而且方便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后巩固。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验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特征和需求在设计实验前,应做好调研,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科背景、个性化需求相结合,找准学生能学、需学、爱学的切入点进行实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协作实验环境很多教育技术实验需要学生协作进行,而构建良好的协作实验环境能极大地提升实验成效。协作实验环境主要包括协作实验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例如: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职责的分配、是否接入互联网、是否使用虚拟实验设备等。从协作小组的划分来看,可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采取多种不同方式划分,常用的划分方式有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兴趣点等进行划分,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提升协作实验的成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应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实验实施过程中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可参与设计实验、可自主选择实验、可根据兴趣点寻找实验伙伴,同一实验也可由学生选择不同的设备和工具、以不同的思路完成,实验评价增加创新性维度,鼓励学生多分享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等。例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是一个综合创新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件主题,规划设计课件流程,根据使用的教学场景结合自己的现有技术基础选择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完成,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运用所选软件的功能表达教学信息,完成后再进行分享交流,以对比不同工具运用于不同的学习场景、表现不同主题的优劣。设计情景化、社会化的实验以情景学习理论[7]为指导,利用技术对社会场景进行营造和模拟,学生作为场景中的角色直接参与到共同体的实践中,在一次次观察、行为、反馈、改进中逐渐积累调整自身作为共同体成员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迁移能力,使其不仅通过实验掌握相关技术,更会利用这些技术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设计操作性实验多媒体投影机的使用时,该实验原本是独立的、在实验室进行的,可以将其设计为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堂中进行,教师可要求学生轮流在每次课前将投影机打开并调试好供本次教学使用,这样不止一次的实践操作,可能会遇到一些在真实的情况下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如:投影机灯泡损坏、投影机遥控器无电、投影尺寸未调整好等,学生在遭遇这些事件后自主判断、自主解决,这一过程中能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帮助实验教师正确定位角色职责在实验课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担负着对实验的设计、实施、评估等职责,因此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8-9]而目前实验教师常陷入两种误区:第一种认为教师应事无巨细地为学生示范所有的操作步骤、提醒注意事项等,第二种错误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放任学生自由选择题目、自己操作实验、自己解决问题。这两种误区都应避免,实验教师应分阶段担负不同的职责,实验前,应担任实验设计、实验设备和资源的准备、实验报告模板的制作、突况的预案制定,实验实施过程中则应负责创设情境、实验指导、现场技术问题解决、督促实验进展、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其他支持,实验结束后应完成实验成果评价、实验课教学经验总结反思、改进原有实验等。促进实验教师的终身学习实验教师的终身学习也能极大地促进实验课程质量的提高,可从两方面入手促进实验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本校内担任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的教师应形成“知识经验共享”机制,[10]可利用QQ群、博客圈等建立教学型组织,以互教互学;第二,由于教育技术本身位于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点,因此教师在终身学习过程中也应主动、有意识地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习,如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专家、心理学专家、组织行为学专家、学习科学专家、视觉设计和交互专家等,以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领域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学生需求的不断改变,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课也应改变实验步骤、方法、技术一成不变的现状,形成“需求-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应对不断变化的新趋势。本文针对目前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课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了优化和提升实验课程内容、实验环境、实验教师综合能力等改革思路和实施措施,希望能供同行借鉴。
目前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秩序和效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上课时睡觉、看手机、说话、甚至打闹的在课堂上并不少见;也有上课不带课本或者带了其他专业课本的;迟到、早退、旷课在公共思政课上也经常发生;甚至有的学生上了一学期课不知道老师是谁,去办公室交作业都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老师。作为一名公共思政课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之余也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几乎都存在上述某一种或多种课堂乱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此类课程大都是大班教学,人数多教室大,教师与学生距离较远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也很难关照到每个学生甚至只能照顾到一小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一些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有些学生坐在教室的最后排或者角落位置,离老师较远很难与老师有目光与表情的交流,在听课过程中容易走神或者干脆不听课找个“安全”的角落干自己的“私活儿”。第二,公共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说教性,教材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缺乏对教材内容的重视,加上一些教师不注重引导或是照本宣科或是偏离教材,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反而令很多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倦心理。第三,一些公共思政课老师并不是专门从事公共课教学的而是在专业思政课教学之余肩负公共课教学任务,本身就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专门从事公共思政课教学的老师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所授课程并不重要既不能突出学校特色又不像专业课那样实用。教师的这些想法难免会无意间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不注重此类课程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一些想法:有的说,公共思政类的课混一下就好了考试一般都是论文的形式在网上查一些资料拼凑一下就完成了,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关系并不大,所以上课时可以看看小说打打游戏什么的或者干脆吃点东西再睡一觉,不想上课就不去教室,点名就找人答到,反正老师离得远人又多看不到的;也有学生说,本来感觉这类课对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可是看看课本内容感觉真的枯燥乏味,老师讲课时间长了就听不下去了,感觉也没什么意思,慢慢的也就从希望到失望再到不想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由于考研要考公共政治理论所以希望老师能结合考研多讲一些实用性的。但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希望这类课程能多一点互动,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加强公共思政课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现状及教学效果令老师和学生都深表担忧,所以加强课堂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课堂管理也不再是一味强调规章制度,而是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现实成果,展现出了有效课堂管理对教与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第一,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引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管理会使学生意识到课堂上是有规范和要求的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进一步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二,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增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通过课堂互动的有效开展与管理能增进师生间的彼此了解建立起良性的师生关系,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重视与学习的兴趣。第三,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公共思政课本身就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思政课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就兴起了对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走向看,主要是朝着灵活而民主的方向迈进,呈现出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管理也是在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而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公共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特点及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仅供公共思政课老师参考。
(一)结合学校规定与课程特点制定教师本人特色的管理制度并坚决执行目前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管理规定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做了一定的要求,但是针对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学校的规定而且学校的规定并没有具体到课堂中的一些具体行为或者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公共思政课老师要管理好一两百人的大课堂,针对课堂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制定出自己的课堂管理要求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在上第一次课之前结合自己对课堂效果的预期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并提出奖惩方法。如学生的最终成绩除了考试之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权利,将平时成绩的加分和扣分作为奖惩手段。针对上课说话、戴耳机、看手机、没带课本等不同情况扣除不同的平时分,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经常坐在前排听课比较认真的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然后,在第一次课上课时明确提出自己的课堂要求和奖惩计划,作为以后课堂管理的依据,使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是奖励的什么情况下是有惩罚的。最后,在平时上课时一定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如果发现了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就按照标准去惩罚,如果有积极的表现就按照标准去奖励。需要注意的是,标准一旦提出对同一个班不可轻易更改。
(二)良好的教学设计促进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时间分配。良好的教学设计使整堂课内容充实环节紧凑而又能很好的把握时间。同时利用好多媒体,除播放课件之外也可播放相关的音视频,但时间要把握好。公共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内容并不难,学生通过看书也能理解,要上好这类课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倾听学生观点和想法,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落实到学生实际。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开展小课堂给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们就会积极的自学并准备相关资料。事实证明这一形式不仅锻炼主讲学生的能力而且下面学生对小课堂的参与度也很高会积极回答“小老师”的提问,或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段和学生一起把相关内容的考研真题做一做并做适当讲解。此外还可以设置辩论内容、讨论内容或表演等内容。
(三)重视情感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普遍重视,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却慢慢淡化,尤其是公共思政课,教室大、人数多,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不知道老师的名字,走在路上不认识老师,更别说建立师生情谊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公共课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看书的时间在教室里转一圈了解学生的状态,课间走到学生中间去聊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讲课的时候结合公共思政课的内容特点举一些与学校和学生相关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可以举教师本人的一些经历和见闻,使学生能更加立体的了解老师增进师生感情。无论课堂上人数有多少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用真诚和关爱之心开展课堂管理,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情感认同,他们才能正确的对待老师的夸赞与惩罚,才能自觉自发的保持适宜的课堂秩序。也更有利于教师传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避免反感心理。
(四)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一些简易方法。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我们结合教学经验及听课学习做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第一次上课就讲明公共思政课的重要性,比如考研要考,或者期末闭卷考试而且平时成绩占一定比例。
2、在学生说话声音较大的时候,教师可以停下来,一两分钟之后学生会自动安静下来。
3、针对课堂秩序混乱的大教室上课可以指出一两个具体的学生,以一儆百。
4、适时的走到学生中间转一转,有睡觉、看手机等情况的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的进行适当教育或惩罚。
5、在讲课过程中设置几个相关问题,随时点名提问。
6、不定具体时间的抽查点名或者全部点名。当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教师可以参考借鉴或改进运用。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质;高职;文化课程
在社会大环境的熏染下,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尽快地做出成效,也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过分追求专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公共课程边缘化甚至取缔,导致了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与企业的需求的错位。
一、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解读
对人文素质的含义有很多种说法,但大多认为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气质、品质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科学的教育,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当前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心理和个性得以提炼,由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奠定基础,最终高质量地实现自身价值。教育部的16号文件,其中较大的篇幅在阐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和信品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样做一个人才。
高职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学会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人文气息的接受中能具备在一定社会条件与环境下的工作与生存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与人际关系能力,同时还学会协调参与及其合作的能力。作为培养高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人文素质的缺乏,就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要。所以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双核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得通过公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熏陶。
二、高职公共文化课现状
我国较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升格而成,建校时间不长,历史文化积淀不深、浓厚的人文环境较为去缺乏,有些学院甚至完全忽略了人文教育。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相应的增加了公共文化课程的课时,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就业的双核能力还没有等同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的偏差
对课程认识的偏差,是导致人文素质类公共文化课边缘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导致市场的功利性,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过多的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就是硬能力的培养,有些方案甚至完全不具有前瞻性。在课程的安排上任意削减公共文化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课时数,例如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文化课程时候,大多开设的是《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基础》或者《学生礼仪》等课程,却删去了重文化素质训练的《大学语文》。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类公共文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误解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使高职教育与社会上的短期培训机构抑或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相混淆,同时也带来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以及人为高职毕业生文化底蕴差,基础不牢的负面影响。
(二)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教学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师资队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据笔者的调查,发现较多的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师队伍构建相当不合理。比如在师资的引进、专职教师的培训、内部师资调整等多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很多公共课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同时由于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学校对资金、设备的投入和分配又较少的倾向于公共课程,所以教师缺乏内动力,缺少教学创新的动力,不愿意去进行教改和科研能力的薄弱。接受的新事物较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加强,这些都导致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三)教学模式的落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多的来自于教师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恰当选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公共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唱独角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些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方法。完全不适宜新时代的教学观念、抹杀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难以发挥公共文化课程所蕴含的人文底蕴的功能。最终导致学生对本来就枯燥的公共文化课的学习更加不感兴趣,更加不重视公共文化课程。
(四)考试方式单一
很多公共文化课程在期末时都属于考查课程,平时也没有较规范的教材,期末的时候大都只是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一部分学生所具有的功利思想,认为平时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期末考试内容无关,所以上课也就不太认真。这就也是导致公共文化课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公共文化课程的改革措施
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得知,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由此我们不得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聚焦高职的公共文化课程的改革。通过课堂,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能力本位”升格到“人格本位”。最终实现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得注重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所以高职院校还得强化公共课程的师资水平,加强其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例如可以通过内部师资人才的整合、让教师参加进修或者相关的培训,重构公共文化课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明确区分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目的的不同,明确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针对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公专业课与共文化课与以及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自觉开展课程改革;学校也应该制订合理分配方案,将资金设备的投入较多的倾向于公共课程,同时还应该建立公正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目的是唤起教师的热情,激发他们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最终具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
(二)人文素质作为终极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的改革不能抛弃人文素养,在改革中必须始终渗透人为素质,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所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很多,如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和校园环境的熏陶,课堂知识的传授最终内敛为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气质修养的形成,同时再将学生内敛形成的素质通过社会实践的浇注。最终形成学生内在品质修养与外在精神气质的统一。所以高职公共文化课程应将人为素质作为终极培养目标。
(三)人文教育与公共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如何挖掘公共文化课其人文因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专业教学加以选择,内容要少而精,并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摒弃学生传统的偏重记忆,同时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增加动手实践、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主动研究新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适当的开设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的双核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使公共文化课程的内容,绽放人文教育的风采。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必要的人文知识教育和熏陶。
(四)教学手段的更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不断的改变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结合教学内容,探索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法。如可以通过讨论法、案例法、模拟演练法、自学法等,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由此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加大授课内容的信息量,方便快捷地了解前沿动态,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打开学生的视域。
(五)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
将课堂教学延伸进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玩味人文学科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公共课程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主、自律、自强等多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