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2-06-08 00:02:38

序论:在您撰写个案心理辅导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第2篇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所感悟: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和方向。找准方向,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找错方向或根本不辨方向,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又是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者和管理者,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促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行家里手呢?

我的答案是:必须建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

一、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必备的素质

什么是辅导智慧?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心理辅导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心理辅导境界。作为辅导的一种内在品质,心理辅导智慧应当渗透、内化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及个案辅导中,以辅导目的、辅导价值、辅导过程、辅导环境、辅导管理等元素呈现。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发展性问题,具有共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成为中小学生发展性辅导的主要载体。因此心理辅导教师是辅导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辅导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具体的辅导情境中,辅导智慧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的辅导教学行为加以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中小学生,其差异性是自然存在的,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有其个体的特殊性,个案辅导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辅导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辅导智慧则体现在对个案问题的倾听、共情、分析、判断和疏导过程中。

总之,辅导智慧在辅导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的洞悉、敏锐的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二、辅导智慧的构成

智慧型辅导教师就是具有较高心理辅导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科学与辅导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辅导教师在探求心理辅导真谛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辅导教师辅导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辅导机智、辅导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在辅导实践中,教师辅导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此辅导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包含了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与实践智慧。

知性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主要是心理辅导教师对辅导对象心理问题的一种直觉反应,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

理性智慧是辅导教师在学习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辅导实践中,经感悟、反思所形成的智慧,是个人心理辅导理论与辅导实践的结晶,它是辅导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情感智慧是在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范畴的体现。对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师爱,即对辅导对象――学生的热爱,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智慧主要建立在心理辅导教师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的基础上。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心理辅导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三、建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心理辅导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敏锐反应,是对心理辅导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是对心理辅导的执著的爱,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作为一个心理辅导教师,如何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

1.重新审视经典性学科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建构辅导教学体系

基于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经长期的演绎发展,已经形成了经典性教学体系。在其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教学上的一些格式化特征,比如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要求。但是教学体系的另外一些特征,如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在理论认识上严重不足,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有两个目标: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其中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而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疏导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因此,心理辅导课程不应强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而应致力于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人人平等、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地发展。

2.立足于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建构个人的心理辅导思想

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也来自于辅导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学实践与个案辅导的结晶。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以及他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没有辅导实践,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心理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3.切实重视自身个体经验的积累,建构个人辅导风格

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就心理辅导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辅导经验。心理辅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既要学习各种心理辅导理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于个人的能力与特长,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腿走路。

4.着眼于真实的心理辅导科研,建构“宁静致远”的心态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身智慧的强大动力。心理辅导教师要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必须淡化科研的功利性,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淡泊明志”,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

5.切实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建构个人的责任品质

心理辅导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提升自身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认识,更要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对心理辅导事业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教师的整体智慧水平。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心理辅导教师从事心理辅导事业的基本条件。

6.注重自身应变能力的生成,建构个人的辅导机智

辅导机智是辅导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辅导机智是心理辅导教师在一定的心理理论修养与心理辅导技术把握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心理辅导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辅导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辅导机智的教师,可以把辅导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辅导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辅导引向,推向深入。辅导机智表现为临场发挥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辅导机智又表现为对辅导工作、辅导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心理辅导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辅导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第3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苏英姿,2006)。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王芳,2013)。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

[3]程素萍.高教园区朋辈辅导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第4篇

以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我校教育工作中的先导作用,以课堂教学创新为重点和落脚点,以课题为载体,大兴校本教研之风,积极推进我校教育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科研工作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作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围绕课程改革,继续强化校本研究,推进科研创新。

1.强势推进校本研究,要通过校本研究,优化校本管理,开展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营造校本文化,开创制度化、科学化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校本研究要形成校长为主帅,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的格局。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使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学的需要;研究的过程贯穿教学的始终;研究的目的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在加强课题项目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中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3.继续举办好教师教科研讲座,构筑学校学术论坛。做到定内容、定教师、定时间、定领导负责,保证质量。

(二)围绕科研兴校,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科研网络。

1.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科研才能,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动态,关注教改热点,收集、总结先进的教科研信息,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2.抓好重点课题研究,力争多出精品。

(1)做好“网络环境下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的结题工作,主要工作有:整理、撰写网络课题的理论文章;选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典型案例;整理、制作网络环境下的课件;完成课题的实验报告;参加总课题组的成果评比活动,对前阶段的网络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提升,举行网络课题的结题报告会。

(2)强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主要工作有: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拟定合作实践课题,制定基地实践计划,扎实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做强、做大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设计烹饪、木工、园艺等各系列典型教学案例,举办劳动课题苏州市级研讨展示活动。

(3)进一步推进心理课题的研究,特别要做好心理教育的个案研究,主要工作有: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人轮流值岗,了解学生中的心理困惑,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收集教师中间积累的心理辅导个案,形成心理辅导个案集,作为全体教师提高育人水平的参考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理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能力,使心理辅导渗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4)“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方面的主要工作有:认真完成总课题组的任务,上好两堂课题实验课,积累经验,进一步研究探索,在此基础上完成总课题报告中其中一部分内容的编写。

第5篇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分,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保证,更是社会生存的需要。

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中,人际交往问题所占比例最大,而其他心理问题也或多或少地与人际交往问题相关。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刘倩、李辉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团体成员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点。例如:被试的选择不够有代表性、团体领导者不够专业、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等。该课题项目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方法,增加专业性,通过为期3周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团体内组员的人际敏感因子进行前后测对比研究与讨论。希望在短期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步。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从招募海报招到的自愿报名的参加26人中随机选取9名大一学生(5名男生,4名女生)参加大学生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均身体健康、无精神异常、存在一些人际交往困扰且有意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愿意按照团体契约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参加为期三周(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

1.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人际敏感因子对研究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同时采用个案访谈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时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共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一周之后对被试进行个案访谈,从被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感觉、交往状况、自我调节情况等方面记录和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1.3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以人际交往为主题,活动持续3周,进行6次活动,每次活动一个半小时左右,采用游戏、分享感悟、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第一阶段,建立团队信任感、适应指导。协助确定团体目的和个人目标、建立团队契约。

第二阶段,确定团体的结构,促进成员相互熟悉、建立和了解团体规则,帮助成员确定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期望、寻找他们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2]

第三阶段,领导者主动介入,鼓励成员认识并表达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处理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四阶段,帮助成员接纳自己的问题,促进成员相互帮助解决问题,鼓励成员将自己从团体中获得的感悟转化为行为和人格的改变,对成员的一些人际交往问题进行认知重建。

第五阶段,帮助团体成员总结经验,领导者应将零散的收获组合起来,教会成员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在团辅中的收获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鼓励成员健康快乐地生活。

2 结果

2.1 不同成员的SCL-90人际敏感因子的前后测数据

如表1所示。

2.2 不同成员两个因子前后测的差异分析

根据表1,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

P=0.001

3 讨论与分析

3.1 本实验中SCL-90结果分析

编号1、2、6、7、9五名成员:从上面的总分数来看,他们的前后测比较显著,从人际困扰较严重到人际困扰较少。从个项目分来看,这些成员掌握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在主观努力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势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编号3、4、5、8四名成员的前后测数据分析显示为差异不明显,联系成员个人,原因有以下几点:(1)成员自身性格比较外向,本来人际交往水平就处于良好位置。(2)本项目团体心理辅导持续时间仅为3周,时间较短,成员两次做SCL-90人格自陈量表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出现凭记忆选择选项的情况。(3)个别成员自己性格过于内向,短期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影响不大。

3.2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总结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观察员和团员们的意见,每次团辅过后,团队中成员能主动跟团辅领导者讨论,还有些会跟其他成员分享感悟,90%的成员认为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给他们的观念带来了改变,也学会了一些与人沟通、相处的技巧。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促进作用。

3.3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给成员潜移默化影响的活动方式,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活动领导者精心设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团辅活动,将成员带动起来,通过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经验成员的相互影响,对成员人际交往能力起到提高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模仿在成员不知不觉下进行,而领导者对某个行为表示肯定或鼓励时,其他成员也会不知不觉模仿这一行为,类似于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而这种模仿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仅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形式下才会体现并多次出现的。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灵活多样,这样更能准确地把握成员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帮助成员成长。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的小社会,使团体中的成员在宽松的氛围中寻找、认识、改正自身的人际交往问题。

第6篇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模拟招聘 自我认识”、“穿越生死 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第7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教育契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2-0014-04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先后在小学、中学担任心理教师,常常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并不是纯粹的心理方面存在不可调节的问题,而是行为习惯不良,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是主动诉求改变的需求不强,有些甚至是觉得班主任或家长“逼”他来找心理老师的,所以不愿意配合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二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戒备心很强,不但不领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且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的借口就是父母和老师的不妥的教育措施;三是自律心和自控力很差,稍微没有外界的监控和引导就会“犯错”,因此,这类儿童通常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痛孩子”。面对这样的学生,单是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与他进行有计划的面谈,是很难收到改变效果的。因此,本人在困惑许久的同时一直在实践怎样的辅导方法能够对此类学生的辅导有成效。

后来尝试了“教育契约”法,发现即使对此类儿童的改变艰难,但比其他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本人所实践的两个案例――一名小学生和一名中学生,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希望能给众多跟本人遇到同样问题的心理教师一些启发。

二、对“教育契约”的认识

说起“教育契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法律意义:契约涉及双方平等主体――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供应方;家庭,作为教育服务的需求方。有关“学校校长与家长签署了一个‘教育契约书’,在教育领域引进合同方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报刊及教育刊物中,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评论和争议。还有可能会联想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与家长签订“亲子合约”“母子公约”或“父子公约”,一些专家认为,此“家庭契约”会忽视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气氛和两代人之间所慕求的和谐,令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履行契约的职责,而不是付出真正的关爱。

本人在此运用的“教育契约”与上述学校、家庭之间的契约有相通性,但本文并不是企图去解决上述存在的争议,而是思考“教育契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探讨“教育契约”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对改变青少年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本人认为,“契约法”也是和“代币制”是一样属于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代币制”是平时老师和家长都惯用的方法,“契约法”一直为老师和家长所忽视,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融合。因此我设计这样的一个“教育契约”, 希望通过这个“教育契约”来规范行为偏差学生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是呈现笔者在这方面探索的具体操作和思考。

三、研究个案

个案1:三年级学生小烨

小烨的家长经常为接到老师和其他家长们的“投诉”而伤神,小烨的不良行为表现为:经常跳上跳下忽左忽右,甚至不知道危险的动作,不能自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有时会对班上同学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危险性的攻击行为。他的班主任每一次对他的行为纠正、再纠正,讲道理、树规范、竖起“大拇指”和写表扬信等方法都用过,但是收效甚微;他的家长也配合老师的教育,经常到校和老师一起探讨辅导孩子的对策。本人经过一年多的了解,跟他面谈多次,与他一起对他的行为和心理作认知分析,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个案2 :初一学生小夕

小夕并非生性多疑,但最近总怀疑周围的同学有意找她茬儿。爱吃零食,到处借钱,日积月累,借了那个还了这个,总是欠债,班上好多同学都是她的债主,最后发现她多次偷窃。并且不爱干净,刚上初一住校时被同学发现不刷牙不洗澡,因此遭到很多同学取外号讥笑,跟同学的关系渐渐处理不好。学习上经常不做作业,老师检查作业时说忘了做,爸爸在家问起作业就说老师没布置。本人多次跟她面谈,感觉每次面谈效果非常好,她很配合我对她的分析并进行反思,但是回到她的生活中还是一切照旧。而且面谈时,她都会提到她单亲的爸爸会用很粗暴的方式惩罚她,比如动手打她,或是让她跑三千米等,然后就簌簌落泪,让人感觉这孩子又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良行为的产生是不负责任的家长造成的。

四、“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的实践

面对以上两位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和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我都尝试了自行设计的“教育契约”的方法,因为年龄、心智、环境等因素不同,所以对他们采取的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以下将具体阐述“教育契约”辅导方法的操作。

(一)辅导方案的设计

个案1:四年级学生小烨的辅导方案

首先,本人设计“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融合老师、妈妈、爸爸和他本人的承诺;其次,结合了“代币制”的方法设计了“小烨的超级积分卡”,分为“校园版”和“家庭版”,因为这只是一次辅导计划,不可能把小烨的不良行为全部纳入计划进行纠正,因此只是针对他在校和在家各四项最需纠正的不良行为入手。

“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

老师们承诺:

1.小烨每做好一件“超级积分卡上”的事,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

2.每天在放学的时候,检查小烨的“校园超级积分卡”,一天中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老师每周会把“校园超级积分卡”拿给妈妈,让爸爸妈妈来签名。

4.老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校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妈妈承诺:

1.每天给小烨四个“一定”:一定检查辅导小烨的功课,一定让小烨学会做一件家务,一定陪小烨练二十分钟的书法,一定检查小烨的衣服和书包整不整洁。

2.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小烨的“家庭超级积分卡”,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妈妈每周把“家庭超级积分卡”拿给老师,让老师来签名。

4.妈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爸爸的承诺:

1.一周记录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把“校园积分卡”和“家庭积分卡”里的红星星记录到“超级无敌积分卡”上。

2.一个月内总算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卡里的红星星超过一定数目时,颁发一次“神秘”小礼品给小烨,鼓励小烨。

3.一定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小烨承诺:

1.每天做到“家庭超级积分卡”和“校园超级积分卡”的事,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2.假如自己不小心没做到,给班集体、给同学、给自己造成伤害时,愿意接受来自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适当惩罚,并扣掉积分卡上的红星星,换成蓝星星。

爸爸妈妈、老师、小烨都不得反悔自己承诺的事情!!

签约: 日期: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校园版)

1.我能做到每节课堂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干扰老师、同学上课。

2.我能做到不随便借同学的东西,我会礼貌地问他们,他们同意后,我才拿来玩。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请求老师帮忙解决。

4.我能做到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家庭版)

1.我能做到在学校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

2.我能做到在学校收拾好自己的书本和不弄脏自己的衣服,每天很整洁。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不让爸爸妈妈伤心。

4.我能做到每天很乐意跟妈妈讲学校的故事,而且能耐心地听爸爸妈妈、老师们的话。

个案2:小夕的辅导方案

对于初中生小夕,“代币”的积分卡已经吸引不了她了,合约书也让她有 “一种被监视,被哄着来改变”的幼稚感觉,她没有答应签订书面的合约,但是答应我、她的爸爸和她三方现场握手为誓。考虑到心理辅导首先是尊重辅导对象的意见为前提,我没有设计类似于小烨的积分卡和合约书,我约了她的爸爸和她在一起进行了家庭咨询,口头约定我们的计划大致如下:

1.小夕会努力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爸爸也会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

2.小夕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平时用来登记作业,每周五放学,老师会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校一周的表现,周末爸爸也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家的表现,一起为小夕加油。

3.小夕不会再发生偷窃的行为,这是不道德的,会让爸爸担心和操心。

4.爸爸答应不体罚小夕,因为这是对小夕成长不利的方法。

5.小夕会学着规划自己的零用钱,每周不得超支,不经常买零食。

6.每周一回校时爸爸只给一周的伙食费和零用钱,爸爸有权通过老师到饭堂查询小夕的饭卡消费记录。

7.小夕每周末把作业登记本上的作业完成后,爸爸必须抽出时间来检查,并且签名。

8.老师和爸爸承诺家校联系本不是交流小夕的“犯错”,而是鼓励小夕能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虽然辅导过程中充满变数,充满细节问题的泛化,或是突发问题的干扰,但本人对这两个学生的辅导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名义发出家长意见征询书,征得家长的同意才实行以上计划。

2.分别和家长、学生、班主任三方各自进行面谈,并告知辅导方案,征询辅导方案的修改意见。

3.和老师、家长、学生、班主任进行集体面谈,明确此次辅导的目的、方案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兼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本人将这次会谈命名为“爱的承诺”,而且这次会话的立场偏向学生。

4.定期检查学生的积分卡,了解家长、老师、学生三方有没有履行各自的承诺,并观察学生的行为有没有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学生的认识是否有了初步的进步。

5.与班主任交流辅导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跟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

7.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总结、反思、评估辅导的成效。

(三)辅导成效的评估与跟踪

1.对个案辅导成效的评估

总的来说,比起之前只是和学生进行的多次面谈辅导来说,这种辅导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小烨对“合约”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恪守承诺的“斗志”,在刚开始进行辅导的那段时间,某些不良行为确实得到显著改善,比如,不再爬栏杆,上课不干扰老师和其他同学,不随便拿人家东西等。小夕不洗澡、不刷牙、爱吃零食等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得到改善。遗憾的是在之前设计辅导方案时没有设想到对个案进行前后心理测量,通过数据来观察他们的心理道德素质的改善情况。现只能通过对个案的行为观察和与班主任、家长的交流来感受。

2.后续跟踪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个人认为这不算很成功的辅导。小烨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问题孩子”的标签,后来因本人的工作单位变更,没有继续跟踪。小夕在表现好了一段时间后,不知是外界因素的干扰,还是她在脱离辅导方案后回归原样,之后又发生了说谎、盗窃行为。说起这件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那段时间老师和家长们都发现她进步时,我也送给她一支原子笔,不久就听闻她疑似再次发生盗窃行为,我为表示辅导的权威和严肃,收回原子笔,理由是她并没有真的进步,继续犯这种她最不能犯的错。也许这件事是导致她后来疏远我的“祸首”,她接下来不再信任我,见到我就躲,这是我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以来感到最挫败的一件事。

五、“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

(一)经验

1.“教育契约”是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由于结合了行为治疗技术,因此能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个案的辅导可计划、可观察、可追踪、可监控。

2.“教育契约”在处理品德行为不良青少年的问题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尤其适合用在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因为小学生对来自教师、家长的“平等式”的承诺比较信服,特别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个案中的小烨听到跟爸爸妈妈、老师签订“合约”,非常兴奋,每天关注他得了多少颗红星星,看到蓝星星贴上的时候,总是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小夕每周五回校时准时拿她的家校联系本给我,等我写完评语后,总是很着急地拿过去看,而且愿意跟我交流她家庭更多的事情。

3.区别于其他只是和个案进行面谈咨询的辅导技术,“教育契约”的辅导是全方位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做到对问题学生的辅导,而且还和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多次的沟通和思考,共同探讨对策,能对家庭教育和师生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这一点在两个个案辅导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4.“教育契约”法通过师生、亲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承诺,让学生从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性。对于那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不是主动求助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只要取得他的认同,也会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

5.“教育契约”辅导方法需与其他辅导方法相结合,如:在小烨的个案中运用了“代币制”辅导技术;在小夕的辅导中,引导小夕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设计自己的零用钱规划,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成长喜悦等认知辅导家庭作业,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6.“教育契约”辅导方法并不能纯粹地在亲子或师生之间强调“契约”的承诺和责任。采用“教育契约”方式辅导孩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宜过分夸大。家长、教师应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解、理解孩子上,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和行为轨迹,从孩子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出发,及时沟通和引导,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二)不足

1.“教育契约”的辅导涉及的关系较广,较难控制操作的过程。因为这种辅导除涉及到基本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外,还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心理辅导工作者都不可能随时关注和干涉,因此,辅导过程较难掌控。

2.由于“教育契约”的辅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寄希望于学生、老师或家长在遵守承诺的基础上发生改变,因此,对于辅导过程中的儿童情感变化,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都显得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