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0:01:12
序论:在您撰写固定资产投资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家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县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更加趋于理性。1-5月,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7亿元(含高速),同比增长118.26%,剔除高速投资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同比增长59.8%,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2.87、3.77、2.4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1.5%、41.3%、27.2%。实现了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第二产业所占投资比重明显高于一三产业,成为拉动全县投资增长的主动力。预计全县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理性增长态势。
一、主要特点
1、施工项目多,投资规模偏小。县委、县政府制定今年的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多管齐下上项目。通过对接大企业上项目、扩大投入上项目和招商引资上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支撑。1-5月全县固定资产施工项目9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8个。新开工项目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有5个,增加投资1.16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4%。虽然新开工项目比较多,但投资规模不大。新开工的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最大的都只有2.5亿元。
2、城市建设投资迈大步。加快城市建设,既能拉动投资、改善环境、带动产业发展,又能造福市民。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今年以来,城市建设投入之大、项目之多、速度之快、效果之明显前所未有。城市建设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118.5%,城市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6%,今年城市建设投资近乎前五年的总和。
3、工业投资重头戏。1-5月,全县共完成工业投资3.77亿元,同比增长47.3%,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3%。从行业来看主要投向依然是制造业和采矿业,受益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经济回稳,我县采石场、沙场及其他建筑辅助产业遍地开花,铁矿、钨矿开采、采选及技改项目逐步恢复投资与生产。
4、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第一产业增长强劲,1-5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万元,是去年同期的3.75倍,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农林项目投入力度加大;第三产业占比降低,今年占固定资产比重为27.2%,比去年降低了14.6个百分点。
5、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受政策面的影响,全县房地产市场投资减少。1-5月,全县房地产投资完成2918万元,同比下降38.2%,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9%。去年同期房地产投资完成4723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26%。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制约问题进一步突出,物价上涨压力大。由于国家明松暗紧的货币政策,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无论是企业流动资金还是项目建设资金都比较紧张,对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形成较大影响。有的重点项目上级资金到位不及时、地方政府配套自筹资金缺口大、物价持续上涨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对施工带来较大影响,工程进展缓慢。
2、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增长的难度加大。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因之一,因而,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购房者变得更为理性,楼市有价无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速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降低,这种情况是近年来少有的。同时,开发商囤地观望现象严重,14家房产开发企业仅有6个在建项目。1—5月,房屋施工面积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35%;制约了县房产投资增速的继续攀升。
3、一批重点工程已完工,主要建设投资项目进度慢。如g106线改建、淇南电站、湘能扩机工程等重点项目已完工。106桂东开山至段公路改造等项目因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致使工程建设进展缓慢。由于缺乏大型项目的及时跟进,全县投资的快速增长将难以持续。
三、几点建议
1、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督查考核。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对重点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项目服务工作的督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定期召开部门联系会议,各部门互通情况,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我国现有投资分析的实证模型较多,但大都是直接用投资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其特点是以经验公式为预测的依据,缺乏理论基础,没有考虑投资的时滞和折旧投资,更无法考虑工资、利率和投资滞后系数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后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即加速数模型,吸纳了新古典派投资理论的最优资本函数的合理成份,并考虑了投资时滞现象和折旧投资在投资中的作用,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实证分析。
加速数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同总资本存量的比值)以企业拥有的厂房、机械设备、工具等全部资本和其生产量的比例为研究前提,认为投资主要是依据产出的变化而有比例地变动的。加速数理论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社会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加总,将加速数理论推广应用于国家的宏观投资行为。在加速数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考虑劳动力价格变化、利率变化、投资滞后和折旧投资设计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投资函数。加速数理论假设企业购买其全部资本,这样资本的租用价格(利率)是决定企业投资行为的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由于资本和劳动力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也是投资需求函数设计中应考虑的变量。投资滞后是指企业投资当年无法完成全部需求的投资而产生的对投资需求的滞后现象,折旧投资是指企业为弥补固定资产折旧而需要追加的投资。投资需求函数表达了企业在拥有一定资本存量的情况下,如何依据计划的产值目标、预期的利率、工资水平、投资的滞后情况和折旧投资量来决定当年对资本的需求量。
根据加速数模型对2006―2015年全国的投资总需求进行预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系数在1997―2005年间呈稳定上升趋势,1997年为0.3050,2005年上升为0.3340,对其未来值的预测采用了线性回归趋势预测法,年增加量为0.0028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采用了指数函数预测,年增长率取近5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值12.98%(2006年取近3年的平均值14.87%);未来工资的增加指数也取近6年的平均值1.1023;并假定年利率不变或以每年0.00156的速度稳定上升到2015年。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3291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8604亿元。从理论计算值同实际值的比较来看,除2005年实际投资额高于理论投资额之外,其他5年的实际投资额均低于理论值。2004年理论投资额为75447亿元,而实际投资额仅为70477,比理论值少6.6%。2005年理论投资额为79065亿元,而实际投资额为88604,比理论值多10.8%。2006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增加,也将超过理论预测值,可以推断投资增加过快是造成目前经济发展过热的主要因素。根据投资方程我们预测出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2006、2007、2010和2015年的理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总额分别是91926亿元、99089亿元、144617亿元和271480亿元。
以上分析均基于未来预期利率不变的假设下进行的,若假设未来的预期利率上升,也可预测得出一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与未来预期利率不变的结果相比,由于利率上升将会抑制一部分投资,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小幅下降。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预测的2010年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4.46万亿元,比利率不变时的14.38万亿元缩小了0.55%;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为26.80万亿元,比利率不变时的27.15万亿元缩小了1.3%。可见利率的缓慢上升对投资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若利率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化,其影响将不可忽略。根据乘数―加速数理论,利率的突然大幅上升会使经济进入全面衰退,所以欲通过剧烈的利率上调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过速是不可取的。
从表2可见,加速数变化不大。1996―2005年数值在4.78―5.28之间,预计2006年为5.16,2015年仍为5.16。表明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存量大约等于5倍的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约为108万亿元,2015年可达到324万亿元。2007年折旧投资约需5.14万亿元,2015年约需13.65万亿元,折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1996―2005年在44.9―70.0%之间,预计2007年为51.9%, 2015年降为50.3%。折旧投资占资产存量的比重1996―2005年间在0.040―0.045之间,2007年约为0.042,2015年仍为0.042,对应的折旧年限为23.8年。
发达国家折旧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很大份额,如1990年美国国内私营企业的总投资毛额为7440亿美元,其中5500亿美元为折旧投资,占总投资额的73.9%,净投资仅为1940亿美元,26.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投资迅猛增长的情况下,目前折旧投资份额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估计在未来经济较为发达的阶段折旧投资份额将上升。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理论投资需求和实际投资增长对比判断,2005―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存在着过快现象。
第二,小幅利率调整对投资的影响不大,而大幅度的利率调整又有使经济进入全面衰退的危险,在利用调高利率抑制经济过热时要慎重,利率调幅要适度。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近期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中央采取的抑制过快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益的措施是正确的。
第四,进行实证研究目前我国用于弥补折旧的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平均折旧年限为24年,折旧投资份额呈缓慢下降趋势,但长期来看折旧投资的份额可能上升为投资的主体。
研究的主要意义:
首先,加速数模型模拟了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科学关系,可以定量测度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理论上计算的投资需求值可作为判断投资是否增长过快的标尺,其同实际投资量的比较可以判断经济运行的冷热程度,从而提供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服务。
第二,模型获得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经济参数有利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全面了解,而通过对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利于宏观决策中对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科学指导。
第三,由于投资具有冷热周期,且此周期受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状况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具有不可预见性。实际上为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宽松和收紧的周期性。银行的投资决策既要考虑微观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本模型为银行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经济学理论支持和实证的宏观经济数据参考。
第四,对折旧投资的预测可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结构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折旧投资同新增生产能力投资的效益和回收难易程度的比较,银行可以决定对某行业的投资偏好。若折旧投资效益较好,且较容易回收资金,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在国家宏观调控压缩投资的情况下银行应侧重于折旧投资。
一、基本情况
(一)新开工项目及投资完成情况
2006年累计新开工项目14036个,同比增长33.8%,占开工建设项目总数的68.1%;计划投资5523亿元,增长35.3%,占投资总规模的43.4%。
全年完成投资5382亿元,同比增长41.1%,占计划投资的97.4%。在已完成的投资中,建安工程费占投资额的38.8%,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占45.2%。完工投产项目8634个,增长45.7%;新增固定资产2968亿元,增长36.6%。
2006年机械行业开工项目、完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同比增速均在40%左右;其中用于建筑设施增长40%,用于购置设备及器具增长42.2%。继续呈加速态势。
(二)投资来源构成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占78.4%,同比增长46.8%;国内贷款占8.5%、同比增长39.6%;国家投资占0.4%,同比增长27.8%;利用外资占8.3%,同比增长4.4%。据了解,企业自筹资金中,一部分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大部分是以土地置换的资金。
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内企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6.5%;港澳台商投资占5.5%,外商投资占17.7%,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占0.3%。
国内企业的投资中,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占投资总额的53%,国有和国有独资企业的投资占7.8%
二、主要特点
(一)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近年来,机械产业被多数省区市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后,各地支持机械行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机械企业加快改扩建进度。此外,国家出台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政策,使部分投资者开始转向机械行业。有的乡镇、个体企业开始承接生产机械产品。由于专业细分程度高,适应中小投资者投资需要,机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区域集聚效应,使技术比较成熟、生产工艺和装备较单一、投资门槛较低的产品投资总体规模扩张很快。
(二)自筹资金渐趋主导
近年来,由于政策稳定,市场兴旺,机械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为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开展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打下一定基础。此外,利用城市土地置换,机械企业获得资金和土地,纷纷投资建设新厂,并借机改善工艺装备、扩大生产规模。2006年自筹资金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近80%,一改以往依靠银行贷款或国家拨款的局面。
(三)形成一批高水平制造能力
通过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2006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加工能力。新增生产750万伏及以上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和核电的机组、70万千瓦水电机组,1000千瓦级以上的风力发电、大型冷热连轧机、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加工机床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所需的重型、超大型、高精度、高等级加工设备。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的建成,解决了我国核电等大型发电设备、石化装置、船舶所需的大型锻件的锻造加工瓶颈。机床、工程机械、内燃机、减速机等产品批量生产,形成了一批先进的现代化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形成了一批光伏电池、变频器、环保设备、资源再利用设备等新型产品生产能力。
(四)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在2006年投资中,一部分技术成熟、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短的传统产品生产,以及产业聚集区中的同类产品生产,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加剧了机械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有的企业只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扩大系列产品范围;有的企业由配套产品生产转为主机产品,虽然扩大了生产总能力,但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并没有改变。
三、有关措施建议
(一)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
随着宏观调控、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出台并逐步完善。各地政府要加大贯彻力度,积极引导投资者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引导投资发展方向,防止落后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违反产业政策采用淘汰设备和工艺的企业,要按照产业政策和国家相关法规坚决予以限制,并逐步加以淘汰。
(二)尽快修订并出台能耗、排放和再利用等标准
一、固定资产投资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1-9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今年以来平稳增长态势,完成投资80.15亿元,同比增长11.7%.
2、投资结构优化。1-9月全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2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4.53亿元。
3、施工项目规模扩大。1-9月全县500万元以上投资施工项目共130个,增长38.3%;。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9个,1-9月的投资额60.7亿元,占75.6%。新开工的项目有66个,增长32%。施工项目的增加为投资增长奠定了基础,大项目的及时启动对县投资增长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但是全县投资运行中还存在着大项目支撑力度不够、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推进缓慢、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今后,随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期基数增大,重大项目先后竣工投产,保持较高增速难度日益加大,投资形势将十分严峻。
从投资结构和各月完成进程来看,重大项目对结构和完成进度影响较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施工期间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制约着投资增长。
三、几点建议
1、积极储备项目。积极储备一些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是克服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问题的重中之重。要努力争取大的建设项目落户,才能确保投资的快速增长。
2、加大项目的跟踪力度。对已开工的重点投资项目,要适时进行跟踪,努力做好各阶段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项目进展顺利,督促项目尽快竣工。对已批准但尚未开工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确保项目的尽早开工。
3、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促进投资多元化。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继续执行优惠产业政策,鼓励县外企业进入社会类投资领域,特别是引导县外企业对市政建设、农业、农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稳定民间投资发展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宽投资渠道。
一、投资经济运行在高增长中突现四大改善
(一)增速平稳
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同期仅低1.6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前高后低”不同是,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9月比增长最慢的2月份仅高出3.1个百分点,增速较快而且平稳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二)结构改善
2005年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1―9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在去年同期增长63.7%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76.8%,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629亿元,增长41.1%,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33亿元,增长2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
(三)能源约束减缓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以煤炭需求为例,上半年除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火电、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增速均有所回落,受此影响,煤炭需求也在回落;受煤炭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煤炭出口也在减少,进口在增加。由于需求回落和净出口减少,煤炭紧张状况总体呈缓解态势,库存水平明显上升,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同样,由于价格上涨和电力供应增加等原因,石油产品需求也出现明显回落。
(四)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
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等原因,今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实际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尽管目前不能准确测算消费率的最终变化,但通过分析,我们预计今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差会有所缩小,二者之间的非均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尽管今年投资从总体上运行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粗放型特征进一步强化;经济增进型项目比重过大,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政府投资调控者与投资者主体双重角色的错位突出。可以说,这两年投资“压”不“下”的重要根源在于这种双重角色关系模糊和定位不清,从而使得相当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2006年投资增长的环境分析与趋势预测
(一)有利因素
一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为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以预见,明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短周期(基钦周期)为3―5年,虽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的峰顶已经越过,但现在还未出现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从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今年投资、消费和外贸三个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增长,因此GDP增长将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初步预计全年增长率在9.4%左右。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看,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物价相伴随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增长与投资相关度很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
三是各地换届效应促进政府主导性投资增加。明年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历史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惟GDP是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此,政府换届效应(政治周期)将对明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消费需求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由于投资和出口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消费拉动型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以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业税减免,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以及即将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和职工住房改革新举措等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明年消费需求的扩大。尽管消费需求较投资后起是经济周期由上升期转向稳定期的重要特征,但是消费高增长对提高投资者信心,提高投资者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资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由于今年经济高增长并未导致物价同时跟进,从而使明年加息预期大大减弱;同业拆借市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比上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从金融机构存贷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为8.4万亿元人民币,高于上年同期2.7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资金供给充裕,利率将走低,有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大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狂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我国经济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速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二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小幅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
三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由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预计2006年我国企业效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这将减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四是基数较高。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长26.1%,在建规模相当大。
(三)趋势预测
2006年,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投资将呈现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既不会出现大起也不会出现大落的局面,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低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在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加的同时,由于政策稳定、基数较低、内在冲动大等原因,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既不会大升也不会骤降,预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4年国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摆脱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老路。投资模式粗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此,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二)加快和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界定与理顺政府作为投资调控者和投资者关系,严格限制政府对社会投资的直接干预
鉴于政府兼有投资活动调控者和参与者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一是应及时出台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的细则。建议下一步加快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资行业目录》,把政府投资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准公共物品)的范围;二是借鉴国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会化,进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事实上,我国对公共物品市场化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还需进一步加快政策。
(三)继续加大新增财政收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多年来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名,增加GDP和政绩为实的经济促进型项目,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异常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尤其是农村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分向少数人和少数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民工荒”与“高失业”并存即是例证),不一而足。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
(四)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测算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0%靠全要素生产率,30%靠能源、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1978―2004年的26年中,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4%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32%,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为68%,而且近几年来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下转第10页)(上接第16页)人才流动秩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五)坚持市场规范和结构改善并举,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2006年以来,在多种有利因素的促进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增幅较高的基础上,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942亿元,增长27.3%,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6年投资增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字型走势。
在投资增速加快的同时,投资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主要是第一、三产业投资加速增长,第二产业增速回落。由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2006年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投资增长3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3个百分点。由于交通运输以及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增加的拉动,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达到26.7%,比上年同期加快4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上年同期放慢5.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来看,投资结构变动正在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变化。
从重点行业来看,能源、交通等“瓶颈”行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分地区来看,与上年情况类似,2006年以来我国中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东西部地区。前9个月,中部地区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1.6%提高到22.9%,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1%,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投资占比分别下降1.8、0.4个百分点。
从资金来源方面看,前9个月,国内贷款增长28.7%,比上年同期提高近15个百分点,其他资金也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利用外资增长17%,比上年同期回落近10个百分点,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长回落近10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情况可以看出:(1)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对投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2)受外商直接投资减缓的影响,利用外资有减弱的趋势;(3)由于流动性加大等因素,商业银行贷款速度明显加快;(4)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增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在提高贷款利率、紧缩“地根”、调整房地产交易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限制外资等政策影响下,2006年投机炒作的购房需求有所抑制,房地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3%,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低3.9个百分点。同时受外资大量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增幅达到62.8%,比上年同期提高近44个百分点,占比由上年同期的0.7%提高到0.9%。
2006年投资增长反弹确实出人预料,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投资反弹的原因。笔者以为,推动2006年投资“超预期”增长的因素既有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景气上升等中长期因素,又有政府换届效应、资金供给宽裕、国际环境趋好和企业效益提高等短期波动性因素。总的来看,与往年相比,支撑投资增长的中长期因素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促进2006年投资高增长的主要是短期因素。当政治周期、货币供应和国际环境等短期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经济和投资造成“正冲击”时,投资超出预期实现高增长是必然的事情。
当前投资领域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投资规模偏大,投资增速过快;二是粗放型增长模式有所强化,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投资效率下降;三是部分“短腿”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压力显现;四是部分行业违规建设问题相当严重。
二、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判断及预测
(一)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大
1. 世界经济放缓的迹象比较明显。世界经济走势通过两个方面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一是预期因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二是增加出口,世界经济走强通过国际贸易的增加来促进一国出口,从而带动其投资增长。从目前趋势来看,2007年世界各大经济体经济放缓的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预测,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贸易增长率2006年为8.9%,2007年为7.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缓迹象(2006年二季度比一季度放缓2.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降温,受利率影响较大的行业生产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减少,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下滑。一些国际机构、美国政府部门及私人研究机构也对美国经济增长发表了预测和分析,结论是美国经济在2007年的增长动力显得相对不足。综合预测,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8%,比2006年低0.6个百分点。尽管目前欧洲和日本发展势头较好,但在2007年里也将逐步放缓。
2.银根收紧政策制约投资资金来源扩张。企业投资所需资金,既可以是企业自有资金,也可能是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银行贷款。从理论上说,企业使用自有资金也有机会成本,这个成本与使用银行贷款资金的成本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的除了支付固定利息之外,还要支付其他一些费用(如谈判、签约、履约、律师等费用),因此,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自有资金来扩大投资。
促进2006年投资高增长一个很重要因素是近年来企业利润增加较快、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增强。前9个月,在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达到56.2%,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2007年,由于:(1)受国际资本流入减缓,企业利润增速放慢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受到影响,(2)货币信贷政策可能收紧,这对企业自主投资将产生抑制作用。
3.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放缓。利用外资从两方面促进一国投资增长,一方面是资金来源方面,扩大国内资金供给,不仅直接使投资规模扩大,而且通过降低国内利率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来扩大投资;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扩大对国内其他产业及企业产品需求而拉动投资。“七五”以来,从资金来源方面,利用外资在我国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扩大投资资金来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近两年以来,由于高耗能、高污染的投资项目都受到政策的限制,再加上与我国竞争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外资流入增多,使流入中国大陆的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下降。前9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6亿美元,同比下降1.5%。从投资资金来源来看,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利用外资不会明显增加,利用外资减少或增长下滑对投资较快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4.在建规模过大,新开工项目较多。由于2006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在建投资规模偏大,投资增长的惯性依然较强。今年1―9月份,新开工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20516个,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7.5%,新开工项目占全部施工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在建规模中需要结转到2007年继续施工的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增长惯性将使2007年投资减速有限。
(二)趋势预测: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平稳回落
一、投资经济运行在高增长中突现四大改善
1、增速平稳
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同期仅低1.6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前高后低”不同是,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9月比增长最慢的2月份仅高出3.1个百分点,增速较快而且平稳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2、结构改善
2005年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1-9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在去年同期增长63.7%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76.8%,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629亿元,增长41.1%,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33亿元,增长2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
3、能源约束减缓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以煤炭需求为例,上半年除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火电、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增速均有所回落,受此,煤炭需求也在回落;受煤炭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煤炭出口也在减少,进口在增加。由于需求回落和净出口减少,煤炭紧张状况总体呈缓解态势,库存水平明显上升,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同样,由于价格上涨和电力供应增加等原因,石油产品需求也出现明显回落。
4、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
由于近年投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导致投资率逐年攀升。截止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经达到44.4%,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高年份1993年还要高0.7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仅为53%,低于最高的1981年(67.5%)近15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的平均水平(在70-80%)。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等原因,今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实际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尽管不能准确测算消费率的最终变化,但通过,我们预计今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差会有所缩小,二者之间的非均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二、当前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今年投资从总体上运行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粗放型特征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GDP高增长并没有改善粗放型增长格局,甚至还有所恶化:一是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据测算,2001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4万吨(按2000年每亿元GDP不变价),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但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持续上升,2003年创造每亿元GDP需要消耗1.5万吨标准煤,2004年为1.6万吨标准煤;二是投资效果系数下降。据测算, 2005年我国1元投资仅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85元,比2003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比1981年更是下降近0.10元,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经济增进型项目比重过大,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
在财政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在经济增进型项目上的投入增加,必然会减少在社会发展型项目上的投入。近年来,财政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石油、运输)等经济增进型项目的投资大幅增加,而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如、公共卫生等投资增加却明显不足。长时间重经济轻社会的投资模式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脱节、收入增加与福利水平相脱节、物质丰富与满足感下降相脱节的局面。
3、政府投资调控者与投资者主体双重角色的错位突出
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中央政府主要制定投资宏观调控的政策,由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从投资主体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又都是重要的市场投资主体。从逻辑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集于一身就存在悖论:一方面,作为监管者的政府要适时出台政策调控投资活动,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又要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具体投资活动中来,其行为目标又是GDP(或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可以说,这两年投资“压”不“下”的重要根源在于这种双重角色关系模糊和定位不清,从而使得相当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2006年投资增长的环境分析与趋势预测
1、有利因素
一是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为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以预见,明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短周期(基钦周期)为3-5年,虽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的峰顶已经越过,但现在还未出现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从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今年投资、消费和外贸三个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增长,因此GDP增长将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初步预计全年增长率在9.4%左右。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看,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物价相伴随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增长与投资相关度很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
三是各地换届效应促进政府主导性投资增加。明年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惟GDP是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此,政府换届效应(周期)将对明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消费需求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由于投资和出口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消费拉动型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以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业税减免,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以及即将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和职工住房改革新举措等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明年消费需求的扩大。尽管消费需求较投资后起是经济周期由上升期转向稳定期的重要特征,但是消费高增长对提高投资者信心,提高投资者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资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由于今年经济高增长并未导致物价同时跟进,从而使明年加息预期大大减弱;同业拆借市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比上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机构存贷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为8.4万亿元人民币,高于上年同期2.7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资金供给充裕,利率将走低,有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2、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大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狂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截至目前,纽约市场原油平均期价已高达54美元,均价比上年同期大增四成,目前历史高位比年初飙升约六成。我国经济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速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二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小幅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人民币升值一方面降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这两方面都会使净出口下降从而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今年净出口对GDP贡献率比上年大幅提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是人民币汇率较低导致净出口增加。但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调整,汇率上升对净出口的影响将在明年突现出来。加之国际贸易摩擦与日俱增,因此与今年相比,料明年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从而对投资也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了较快增长(前8个月20.7%),但与上年相比利润增长的实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这种较快增长是在今年连续创新高的油价为石油行业创造的巨额利润和去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带来的;另一方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增,前8个月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近45个百分点(在工业39类大行业中,利润集中在石油开采、钢铁、煤炭、化工、纺织业等五大行业,其他34个大类行业利润基本处于零增长状态),亏损额增幅创1995年同期以来最高水平。企业效益水平下降影响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从而使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比重下降。由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预计2006年我国企业效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这将减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四是基数较高。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长26.1%,在建规模相当大。
3、趋势预测
综合多种因素,2005年我国全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87901亿元,同比增长25.3%,比2004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448亿元,增长27%,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21.5%,比上年回落约6.6个百分点。
2006年,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投资将呈现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既不会出现大起也不会出现大落的局面,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低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在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加的同时,由于政策稳定、基数较低、内在冲动大等原因,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既不会大升也不会骤降,预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2005-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测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5年(1-9)实际 2005年预测 2006年预测
绝对额 增速 绝对额 增速 绝对额 增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7061 26.1 87801.0 25.3 105361 20.0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48741 27.7 74448.0 27.0 90826 22.0
房地产投资 10378 22.2 15961 21.5 19233 20.5
东部地区 26965 25.6 49900 24.0 59381 19.0
中部地区 10536 34.2 20268 32.0 25031 23.5
西部地区 10475 29.5 17595 28.0 21466 22.0
注:实际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快报》2005年各期。
四、政策建议
1、坚持以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4年国家就提出了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摆脱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老路。投资模式粗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此,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2、加快和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界定与理顺政府作为投资调控者和投资者关系,严格限制政府对社会投资的直接干预
鉴于政府兼有投资活动调控者和参与者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一是应及时出台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的细则。建议下一步加快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资行业目录》,把政府投资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准公共物品)的范围;二是借鉴国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会化,进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事实上,我国对公共物品市场化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还需进一步加快政策。
3、继续加大新增财政收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多年来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名,增加GDP和政绩为实的经济促进型项目,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异常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而(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尤其是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分向少数人和少数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民工荒”与“高失业”并存即是例证),不一而足。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
4、鼓励和引导增加研发投资,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测算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0%靠全要素生产率,30%靠能源、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1978-2004年的26年中,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4%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32%,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为68%,而且近几年来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