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09:16:24
序论:在您撰写普通话小诗歌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个性化教学 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各种国外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方法被介绍到国内,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显得生机勃勃。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体育个性化教学的研究起步晚,显得零散,偏重于局部的实践探索。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分析总结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考察体育教学改革潮流的理论依据,分析其与中国历次体育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析教学改革的区别,综合分析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目前存在的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因素,从而展望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在普通高校实行建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上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上的互动,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的体育个性化教学模式提供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
1.转变教学观念
1.1知识多层次化,要面向大众体育。
改变长期以来“举国体制”观念在体育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学校体育教育以服务“竞技体育”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的局面,避免强调以生物性、科学性为指导的精英式的体育教育观,使体育成为少数高水平专业人士的专利。
1.2突出应用意识,加强社会实践性。
我国新课标强调体育应用,其课程最大特点是注重体育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技能,并加深理解,把体育应用于解答现实中的问题;挖掘和研究体育自身中的问题。
1.3重视体育态度、体育思想方法和体育精神。
过于强调应用,将导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导致体育的非人性化,失去体育的人文价值(如严谨性、文化性),体育将失去生长、发展的土壤。体育不但包含技能,而且包含一种精神和文化,特别是理性的精神,能够帮助人类培养与完美运用思维,因此在加强体育应用的同时,要非常重视体育态度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2.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多种授课形式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别注意个别差异,强化个别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学策略的变革
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新的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策略几乎都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强化反馈阶段。激发兴趣阶段是学的启动阶段,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材料,并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这是体验的第一阶段。实践感受阶段,即自主体验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个体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但却是最真实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感悟或体验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体验内化阶段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阶段。所谓内化,就是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在这里是指通过个体反思、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学习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析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习者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4.创建新的学习评价体系
4.1由横向评价向纵向评价发展。
新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纵向评价,即不把学生之间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而是注重学生本人在参加训练前和参加训练后的时间上的纵向比较,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由于学生在学习后多少都能获得某些体验、认知和反思的体验成果,容易真实地感受到自己通过学习过程取得的进步,更容易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自己的自信,因此是一种正面评价。
4.2由外在评价向自我评价发展。
罗杰斯认为激励性的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学习要有个人的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人的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的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initiated),学习中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冲动;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发生改变;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学生最清楚学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教师的评价往往尽量避免直接给予问题以直接的、绝对性的权威的答案和判断,其评价是指导性的,激励性的。
4.3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发展。
个性化的体育教学,突破了单纯评价学习结果的藩篱,把目光转向学习的过程,把课堂教学难以涉及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参与态度,以及个人的人格培养等因素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教学评价的领域。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析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评价必须与课程目标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及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这既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又是教育界的共识。
总之,对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主要的个性化教学思想的研究,表明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实现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是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符合现在风行世界各国的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符合国目前社会发展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此次体育教学改革,是适应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习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发起的,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教学改革中的成功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在教学层面上从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多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创建新的学习评价体系方面改革探索,在教学管理层面上从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创设现代意识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改革中,要避免把体育个性化教学混同于个别教学和“放羊式”教学两种错误倾向。
参考文献:
[1]李占海,张英建,程登富.对体育成人教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2]徐剑.对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06,(3).
[3]王晓衡.面向21世纪体育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J].辽宁体育科技,2000,(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话 实训模式 改革
[作者简介]王晶(1979- ),女,辽宁瓦房店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冯华(1977- ),男,辽宁丹东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D1211005,项目主持人:王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70-02
当前,普通话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普通话表达能力强的人在职场中更具有竞争力。职业院校学生出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虑,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普通话课程重视不够,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高、忽视实训环节等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效果不容乐观。2010年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对普通话课程实训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探索出一条实用、快速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实训模式。
一、明确课程实训目标,凸显专业特色
普通话课程是为满足高职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社会需求和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开设的一门素质基础课。课程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通话课程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为主,实训内容单一、方式单调、条件落后。与此同时,承担普通话课程的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背景,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不能设置紧密贴合专业的实训内容,导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通话课程为专业服务、为能力培养服务的目标。
普通话实训要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高职普通话课程以培养“标准语音”“职业口语”和“社会交际”三项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训目标。通过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实训形式,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公开讲话时主旨突出、条理清楚、态势语大方得体;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与人相处融洽,广交朋友。同时,要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实训教学,选择与专业岗位能力相贴近的实训项目。在考虑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开展普通话实训,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普通话实训模式
二、瞄准高职教育特点,拓展实训途径
1.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导向,创设仿真实训项目。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对企业进行调研,确定各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使普通话“听、说、读、演” 等能力训练专业化。实训中根据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借助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等先进教学场所,创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改变传统实训的单调模式。另外,实训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理论与应用一体化”的实训模式。通过课前演讲、播报新闻、模拟辩论赛等实训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演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课堂内外“两手抓”,模拟、实战“双结合”,能力、素质“双丰收”。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外实训是普通话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课程实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安排不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课堂开花,课后结果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普通话实训可以组织策划诗歌欣赏、演讲欣赏、辩论技巧等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使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二是与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与学院团委、学工处等共同组织开展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朗诵会、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大的舞台。三是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诗社、演讲协会等社会活动,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四是与语言文字大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原创诗歌散文大赛等社会团体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五是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结合。课程实施“证课融合”,将课程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秘书资格考试、导游资格考试等相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校内“集团式”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教学+服务”两用实训平台。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普通话课程要在新建、扩建学校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全面打造“教学与服务”两用型全真训练平台。通过普通话教师与宣传人员合作、学生实训项目与学院宣传工作对接的方式,实现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达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不同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职业素养。
三、完善课程实训条件,拓展实训空间
1.引进先进资源,建设语言类实训室。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可以增加实训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普通话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很少,没有单独设立的语音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因此,普通话课程必须加大硬件环境和实训室建设,以满足信息收集、名家名篇欣赏、演讲稿写作、演讲训练、辩论赛等实训项目的需要。普通话实训要引进先进的普通话智能测试与学习软件系统,这一软件系统采用了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完全一致的测评技术,以期为学生提供全真的普通话学习和模拟测试平台。
2.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为保障普通话实训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拓展实训空间。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实训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课程要建立课程电子档案,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电子教案、授课计划、实训实习项目、习题库、PPT课件和视频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共享,为课程实训提供有力支撑。第二,开通网站、博客和微博,实现资源开放化。普通话实训要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博客和微博等开放的网络平台,将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便师生交流沟通。学生还可以在开放的平台上畅快阅读,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第三,打造网络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化。普通话实训要善于利用学院数字图书馆资源、普通话网上在线测试系统、班级QQ群、电子邮箱等立体化网络载体,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浏览、资源下载、知识测试、在线问答、作业上传反馈等实训任务。
总之,普通话实训模式的改革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普通话教师应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设定实训目标,设置实训项目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实训条件,选择合适的实训模式,整合优化实训资源,搭建创设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常亮,戴婕.关于高职《普通话》课程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5).
关键词:公安院校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10-02
《普通化学》是公安院校为非刑事化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其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固定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暴露出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是普通化学实验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普通化学课程是为刑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科学和公安专业课程,如“微量物证分析”、“毒物分析”、“痕迹检验学”、“文件检验学”等课程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长期以来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训练。一方面总是认为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属于辅助教学内容,从观念上束缚了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总是认为化学与公安工作不相关,认为化学实验在将来的工作中根本用不到,从而在心里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抵触情绪,实验课上应付了事。
2.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普通化学实验是在参考其它高等院校普通化学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与刑事技术的内容、特点结合较差,使学生感到基础课与专业课毫无关系,学不学用处不大,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失去对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单调,实验效果不理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是实验技术人员事先准备好试剂、仪器,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教师具体讲解实验内容、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则按部就班做实验。完全是灌入式的培养模式,虽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思想僵硬,显得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公正性。由于普通化学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程,一般不单独进行考试,而是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报告书写的内容给出成绩,因此在实验评分中还常常因为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而出现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的缺点,给出的成绩缺乏公正性,也使学生产生实验课不愿意动手,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同样可得高分的错误思想,从而影响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普通化学实验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来自于全国不同地区的中学。在中学阶段,有的学生做过一些较简单的实验,有的只是看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有的学生既没做过实验,也没看过演示实验。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巩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了一些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联系。根据刑事技术的特点,以法庭鉴识为基础,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一方面减少基本操作训练,如称量、溶解、加热、常压和减压过滤等内容,增加验证性实验内容,每个实验都是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针对刑事技术中遇到的问题为对象,如鉴别无机离子,我们将实验内容与无机类炸药离子(NH4+、NO3-)等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即掌握无机化学的内容,又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增加设计性实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安排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如痕迹专业学生安排物质的性质鉴别、文件检验专业学生安排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比较实验、照相专业学生安排与成像、显影等化学反应或配位化学反应相关的实验内容。
2.改进实验教学形式,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初期安排学生做基本的实验训练,掌握各种玻璃仪器和小型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室的基础常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学生不但有感官认识,同时也使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验证性实验是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进行操作,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验证硝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高锰酸钾在不同酸碱性介质条件下的氧化能力等,实验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演示,先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边思考边验证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出现错误结果,能够自己分析原因,从而改进实验过程,达到掌握物质基本性质的目的。设计性实验是检验学生对普通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设计性实验由教师命题,拟定实验目标及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自选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模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但难度较低。如配置缓冲溶液20mL,pH=9,验证其缓冲性,并与纯水作比较。设计性实验效果显著,无论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力培养,还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3.加强实验过程监督,改进考核办法。全体实验课授课教师坚持集体预实验制度,即在每次实验前,实验课授课教师都必须先做预实验,并集中讨论预实验中发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或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必须准备专门的实验预习报告本,每次实验之前都必须做好预习报告,经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成绩为10分。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观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态度,给出评价10分。实验结束时,教师逐一检查实验现象、记录情况,并针对其中的错误加以点评。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成绩为40分。设计性实验成绩为40分。综合上述成绩分数作为实验成绩的总分数。对于有缺勤、早退、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的学生,在实验总成绩中适当扣减分数。
4.倡导绿色化学,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成为化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很多的化学试剂、反应产物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为了减少和避免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在实验室中增加了通风设备,删除了毒性较大的试剂硫化氢等,取而代之是毒性较小挥发性小的硫化钠。部分实验减小试剂的浓度,如KMnO4原始浓度为0.10mol·L-1改为0.05mol·L-1、AgNO3原始浓度为0.1mol·L-1改为0.05mol·L-1而不会影响实验效果。推行微量实验,减少试剂用量,毫升用量,降为几滴。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渣不随意乱倒乱扔,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三、普通化学实验改革的效果
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方案自2008年在我校刑事技术专业本科生中实施以来,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克服了以前实验课应付了事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做好预习,实验课中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观望偷懒的现象没有了,提出问题的学生多了,课堂气氛明显好转。学生的化学思想意识明显增强,消除了对学习化学的错误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军锋,李子荣,张雪梅,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0,38(12):254-255.
[2]姜红.对普通化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5(1):96-99.
[3]徐军,刘瑞斌,王春燕.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3):30-31.
[4]刘根起,韩玲,张诚,等.非化学化工专业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81(3):24-26.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50-02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性高的基础课,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渗透到生命、材料、环保、能源、信息等多学科领域中。《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发展异常迅速,其基本内容较多,而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压缩基础课学时,重视实验实践课程,使得高校在《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的矛盾日益突出[1]。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适合现代化教学进程的新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新课题[2]。
一、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笔者所在的学校本科生实际招生情况,首先得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1.重视化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绪论课是学生接触和了解《有机化学》的第一课,绪论课内容的安排和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会有深远的影响。在其他章节的课堂上,适时适量穿插一些有关化学史的故事,也可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如德国化学家维勒说:有机化学看起来就像一个原始森林,充满着最诱人的东西……。如讲解苯的凯库勒结构式时,介绍其发现的场景及其后来化学和物理手段的验证,让同学们感受伟人的猜测、想象及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研究和探索的乐趣,激发创造性学习和研究《有机化学》的兴趣[4]。
2.结合专业知识,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习兴趣。“诺贝尔奖”是众所周知的,《有机化学》中涉及人名的规则或反应非常多,每章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名人,介绍其生平及主要成就,如俄国化学家扎依采夫、法国化学家格利雅等。黄鸣龙还原法是有机化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个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介绍其在做Kishner-Wokff还原反应时的经历,说明此方法的发现有其偶然性,更重要的是其一贯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以黄鸣龙的经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他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完成每一个实验。另外,在介绍不同种类化合物时,结合专业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介绍立体化学时,联系化合物结构与生命现象,如减肥瘦身产品左旋肉碱、血浆代用品右旋糖酐等;食品专业介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化学知识,如木糖醇;说明生活中红糖、白糖、冰糖和糖精的区别。这样的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5]。
另外,本书每一章节后都编有“阅读材料”,主要是与章节内容有关的有机化合物最新科技进展等。如可燃冰、烯烃的复分解反应、有机超分子化学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1.课堂引题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引题,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密切相关[6]。一般而言,“复旧导新”的引题模式是教师课堂常用的,作者在介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时常用,如复习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引出炔烃相应的化学性质;在介绍化合物命名方法时也常用,如复习烷烃的命名方法,引出烯烃的系统命名法。另外,运用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最新科技动态等,导入新章节的学习,如介绍苯环结构确定的故事。或用巧妙设疑的方式提出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碳原子最外层2p轨道只有两个电子,而有机物碳原子四个价电子,这是为什么?引出共价键形成的杂化轨道理论。或用有机物分子结构模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如烯烃的构型异构,环烷烃的结构特点及环己烷的构象等。总之,课堂教学的引题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引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课堂上适时适量的“提问”,应该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最简单的方法。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让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授课,教师听课的“角色互换”型教学方式,是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这种形式进行。本教材第六章对映异构,前两小节基本概念较多,也有物理学中介绍的旋光性理论,可以“角色互换”型教学方式进行,也可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提出不足或不当之处,让学生进一步讨论。
3.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目前各省份高考科目的不统一,招生分数的不一致,使得同一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偏大,如食品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了生物没学化学,化工制药专业少部分学生没有学过化学等特殊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积极性的不同,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介绍烃分子结构时,以球棒模型进行现场演示,说明烷烃、烯烃和炔烃中碳原子的杂化形式的不同,既有效地表达了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差异,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性心理,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介绍对映异构现象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Flas,说明生活中的手性现象,利用球棒模型现场演示说明有机物存在的手性现象。这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出手性化合物在现代医药方面的应用,提出什么是手性药物?结合之前的参与式讨论化合物的立体构型与其对映的药理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含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绿色化学”概念
在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这就要求在工业生产中必须降低环境污染,提倡和推行绿色化工。因此,教师课堂授课时应该增加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工等方面的知识。在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中,以二价汞盐为催化剂,与水加成后生成醛或酮,工业生产上以前曾用乙炔水合制备乙醛,但目前已经很少用了。这种方法既简便也容易分离纯化,优点较多,但反应中的催化剂汞盐极难处理,在环境中造成污染。在介绍合成方法设计合成路线时,强调选择最佳合成路线的理念,包括合成步骤少、合成路线合理、产物生成率高、易分离纯化等,以此说明使得“绿色化学”概念深入人心,为学生毕业后跟上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为实现目前“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应抓住授课环节,改变教学方式,精选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施鹏飞.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方法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2(40):138.
[2]王键.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2007,27(12):107-108.
[3]何建玲.有机化学基础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一、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以验证实验为主,大多数实验项目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操作简单,无非就是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加试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的操作技能根本得不到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我们系学生的素质特点和实验情况,将验证性实验的开出率从原来的85%降到了30%左右,增加了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对大一的学生而言,实验能力还未具备,应该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的深入。在进行综合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物质的检测手段有所了解,对大型仪器有了概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平时的每个实验成绩 = 实验预习 10 分 + 基本操作 40分
+ 纪律卫生 10 分 + 实验报告 40 分 =100 分[2]。实验预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试验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有些学生不进行实验的预习,实验的过程中则手忙脚乱,做了这一步还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老师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先检查预习情况,现场打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本操作是实验过程中的核心骨,基本操作一定要规范,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与检查,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打分,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规范操作技能。通过老师的检查与打分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实验报告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的情况以及对实验分析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客观地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测评。而学生的总成绩则可以这样来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每次实验成绩之和/n)。
三、体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构建多媒体实验教学辅助体系
无机化学实验所用到的试剂达140多种,其中很多都是毒性较大的。还有一些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严重的侵害。在一些制备实验中还会产生一些刺激性和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氯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无机化学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必须要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的条件下(如常规仪器的使用、重要无机化合物合成及性质实验等)必须要删减一些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如氯气、硫化氢的制备等。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达到绿色化。对有毒性的这类实验可以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这类教学课件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计算机演练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样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自已制作课件,将一些实验通过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卤素中饱和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实验,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费劲。为了实验现象很明显就必须制备氯气,但是氯气有毒,而且味道很难去除。为了一个小小的验证试验却要花费实验工作人员很多时间和精力,还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客服这些缺点,实验老师可以将此实验制作成课件,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而且保护了环境。将多媒体融入到实验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还可以无形中教育他们保护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是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走绿色化之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39-02
生物化学实验是普通高校生物相关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作为主讲生物化学理论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多年的高校教师,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和改革经验,希望这些切身体会能够为从事普通高校本科相关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改革考核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在普通高校生物相关专业中一般为独立设课,故应设计一个公平、合理的实验评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课程改革前,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成绩主要由3部分组成:(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的20%,包括出勤、值日、实验态度等;(2)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查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等;(3)实验技能占总成绩的50%,根据生物化学实验的特点,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多数普通高校仍采用以上方式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平时成绩多为印象分;其次,生物化学实验卷面考核内容易与生物化学理论课考核内容交叉,对动手能力强、文化课差的学生不公平;第三,实验技能考核只针对某些实验,操作繁琐,难以真正考察学生的全面技能。王蕾等结合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1],建立了一套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标准:学生出勤情况占10分,平时实验考核占60分,期末实验考核(口试和抽签考试)占30分,该方法较适用于学生人数和课时数较少的高校。
普通高校专业较杂,学时数、人数较多时,建议取消卷面考试,采用当堂打分、期末汇总的方式进行考核,即每次实验预习成绩占总成绩的20%(预习报告占10分,课前提问占10分)、实验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50%(态度占10分、能力占10分、结果占30分)、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步骤整理占5分、结果整理占5分、结果分析占10分、作业思考题占10分),其中,实验结果分可以进一步细化到每个步骤的结果各占3―5分。每次实验成绩均以百分制给出,无故缺课者该次成绩为零分,请病、事假者酌情给实验报告分,实验结束后汇总每次实验成绩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该评分法要求两位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评定实验结果,防止学生弄虚作假。
据统计,根据该评分标准给出的分数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是相当吻合的,其原因在于:理论学习好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是最强,但其预习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超前;理论学习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可能稍强,但学习态度较差,在提问和结果整理、结果分析以及完成作业情况上偷工减料,因此,好学生的分数可达到90多分,差学生的分数勉强达到60分,可见,整体评价体系是客观的、公平公正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应该熟悉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及结果,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养成做原始记录的好习惯。生物化学实验是以生物化学理论为基础的,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进度与结果。在教师熟知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自愿回答或点名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同时,课前要提交预习报告,教师重点检查报告中学生自己总结的注意事项,并当堂批改、打分、予以点评,鼓励学生下次实验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预习。课堂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记好实验原始记录的好习惯,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实验记录纸(单独成页),及时记下实验项目、步骤、现象、结果以及原始实验数据等,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束后交与实验教师签字,签字后数据不允许再修改,回去后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进行结果整理与分析,这样既防止学生过后回忆与实际操作产生误差,避免得出错误结论或直接照搬教材的结果,还培养了学生今后独立实验或进行科学研究时应有的实验习惯。
教师要善于总结和传授实验技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个生物化学实验都有几个关键步骤,学生在课前虽然经过充分预习,了解并总结出一些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但实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一些技巧性的知识不经过亲身实践不能完全领悟和参透,这就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传授技巧,必要时予以示范。例如,在糖的α-萘酚反应实验中,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做出比较完美的紫环,就要有一定的讲解和示范,在实验指导中提示学生在加试剂时千万不能将α-萘酚试剂溅到试管壁上,以防浓H2SO4先与α-萘酚脱水产生绿色物质干扰对紫环的观察,但α-萘酚试剂不是用水而是用乙醇配置的,一点不溅到管壁上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成功的窍门在哪里?其实,关键就在一个细节上,即加完α-萘酚试剂后一定要与糖液充分振荡混匀,然后再与浓H2SO4反应,这一点在所有的实验中都非常重要!譬如,在验证唾液淀粉酶只对淀粉水解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2],如果不养成加完任意一种试剂后都要彻底混匀样品的良好习惯,就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淀粉与唾液在37℃保温一段时间后加入碘液,样品上层会呈现出碘色(淡黄色),但稍微震荡后即为深蓝色(因为只要有一点淀粉没与酶发生反应,就会与碘呈深蓝色,混匀后就会掩盖上层的碘色),根据最后的实验结果,学生或教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该学生的唾液淀粉酶活力太弱,或稀释倍数过高,于是学生会制备浓度更大的唾液,甚至使用不经过稀释的原液并延长反应时间,其结果依然为深蓝色,于是有的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可见,作为教师一定要准确判断出哪些实验失败是因为自身酶活性低造成的,哪些实验失败是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的,如果是后者,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提醒全班同学注意,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分清每个实验的性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作风。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有的是定性实验,有的是定量实验,定性实验(如糖、蛋白质或氨基酸的颜色反应)要求学生肉眼观察到实验现象即可,不需借助精密仪器,不要求操作精确(溶液体积可以用15滴数换算1mL),而定量实验(如糖、蛋白质、核酸的含量测定)则必须借助仪器设备(如移液枪或吸量管、紫外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等),必须操作精确(不能用滴数换算体积),因此,通过定量试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求实精神,在使用分光光度计类似的精密仪器,应要求学生每个读数至少反复测量三次,在三次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取其平均值,如果每次结果相差悬殊就要求学生找出原因,或者因为溶液没混匀,或者因为取样量不精确,或者因为机器不稳定,找到原因后予以纠正,直到测量结果满意为止,千万不能等学生测完数据,样品全都倒掉后,才发现某个数据不能用,然后返工或干脆放弃该数据或得出错误结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做事缜密的科研作风。
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有关糖的颜色反应中[3],可以将单糖中的己醛糖(葡萄糖)、己酮糖(果糖)、戊醛糖(阿拉伯糖),双糖中的还原糖(麦芽糖)和非还原糖(蔗糖)以及多糖(淀粉)配成0.1%的溶液,然后与水一起分别放到试剂瓶中标上未知溶液1―7,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有关糖的颜色反应鉴定出七种溶液。这个实验既可以考察出学生对每种糖的性质和每个颜色反应原理的熟知程度,又可以通过实验步骤设计的多少判断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有的同学可能4步就能把7种溶液分开:先用莫氏(Molisch)或蒽酮反应鉴别出水,再用巴福德(Barfoed)反应区分开单(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双(麦芽糖)还原糖和非还原糖(蔗糖和淀粉),然后利用塞氏(Seliwannoff)反应分开果糖和蔗糖,最后利用拜尔(Bial)反应区分出阿拉伯糖和葡萄糖;有的同学却重复利用费林(Fehling)或本尼迪特(Benedict)反应区分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忽略了巴福德(Barfoed)反应完全可以替代上述两个实验的事实;还有一些同学对实验原理掌握不清,最后得出错误结论,总之,通过设计性的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判断等多方面能力。
三、改革实验项目
生物化学实验既要与生物化学理论相衔接,深化理论知识;又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化学主要讲述四大基本物质(糖、脂、核酸和蛋白质)和三大活性物质(激素、维生素和酶)的静态与动态生化,故实验项目应包括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上述物质进行提取、测定含量、验证理化性质等。为适应普通高校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可根据学时数、教学要求等对实验项目有所改革,例如,在进行多糖提取时,可选择动物制备小鼠肝糖元,也可以选择植物制备马铃薯淀粉,如果不是医学院校,建议选择植物,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既可以避免感染鼠疫的危险,还可以降低实验成本。
总之,教好生物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需要教师下一番苦工夫,在每轮实验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和探索,同时,希望以上经验能让相关实验教师在今后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蕾,郑晓珂,汤红琴,等.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及评分标准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2).
[2]陈钧辉,陶力,朱婉华.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
版社(第三版),2007:4.
最近的一个周末,实在是闲得有空,于是去逛了一下超市—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距离我家大约4个公交车站的车程。从市中心搬到城郊住已经有10个月了,这大概是我第三次去逛超市,前面两次分别是去逛小区里的社区超市以及街对面的另外一家大型综合超市。这三次逛超市,多少都有点熟悉一下新居住环境的目的,买东西倒是在其次。有不少邻居都是这家山姆会员店的常客,在他们的推荐下,我才决定也去看看。去了才知道,原来来逛山姆会员店的也大都是跟我这些邻居一样的群体:白领,中产,收入优渥,休闲时间充足,家庭结构稳定,一般都是周末的时候开着车带着孩子一起去超市,一次买齐十天半个月的食物和日用品。而山姆会员店的环境设计也很适合这样家庭购物者:所有的货品都是大号或者大容量装的,购物车也是我在所有超市里见过的最大的,货舱即卖场,不需要太多装修,但大得足够一群群的“熊孩子”穿梭自如。
于是明显感觉到,我应该不属于这个超市的主流消费人群了。因为我一个人,吃得少买得也少;驾照还在考,车还没影儿,买多了也拎不动;最重要的是,我也实在没空常常特地跑这么远来购物,虽然4站路其实也并不远。
不过最后我还是花了150块钱在那儿办了一张会员卡,因为我特别想买两包新鲜的莲蓬回家啃,我特别爱吃这东西而且它卖相实在是好还足够便宜,但是人家店里必须得办会员才给买单,于是,我不得不乖乖入会,办会员花了150元,最后买单的金额还不到50元。
我也实在不知道自己下一次去会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