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08:24:05
序论:在您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课题的提出
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学生学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因此,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倡导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拓展。
2、 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上阶段试行课堂发展性语言评价的实验,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学。
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因此制定五个“W”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课题研究内容。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办校水平、师资力量、学生实际能力,确立了学校总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这五个“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学什么)
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理解所学的知识
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Know-why
(为什么要学)
从个人生活实际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提出所学知识有关含义与什么相关的推测
已有知识经验的推测引起争议
Know-how
(怎样学)
从各种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
从知识的意义出发寻求运用知识、经验与新知的关系
对怎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
Know-who
(与谁交流)
信息的交流(信息¬¬-筛选-获取),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Know-where
(何处搜集,用在何处)
搜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调查、电话、网络),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的交流
整个学习内容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课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生分别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堂师生交流--课堂生生讨论--课后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目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分别申报和实施子课题(见下表)。学校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建立在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科 课题 负责人
学校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 朱世文
数学科 整合农村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黎素清
语文科 勤积累 促写作 谭炳森
英语科 小学英语双自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李桂源
科学科 农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 吴小勇
三、课题研究目的
运用此模式,进行课前准备,课中体现,课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此模式相关的五个“W”,使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当然更要用于生活。因此,该模式的确立就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建立爱教乐学、和谐民主、互动发展的师生关系,并且创设一种多参与、多搜集、多交流、多探讨的乐学课堂情境。
四、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1、这个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与师生的互教互学,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不以教师意志而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这个教学模式建立,改变部分教师“教教材”的现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准备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终身。
3、课题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就是解决执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把握的两种偏差:
(1) 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过程。
(2) 只重视课堂形式,而忽视对知识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施全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理论,并以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补充完善。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能力培养的原则。本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活泼有序的学习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评价、勇于创新,实现“让知识走进生活,让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的目标。
3、师生互动和谐的原则。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4、个性原则。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点、语感基础、地区特性、学习环境的现实,适当调整课题的宽度和纵深度,以便更本质地进行课题研究。以实验班及其人员为典型例子,分阶段,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具体材料,包括课堂实施方法、步骤,整理分析个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不足,形成自己理论。
六、研究阶段步骤
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共识、明确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课题内容,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进行可行性审定,并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立项 。
2、实施研究阶段: 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为实施阶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意识和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五个“W”教学模式学习体系方案,学习计划,促进全员参与。开设试点班,选择实验教师,以“五个W”教学新模式为主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内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汇报,对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以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为主要手段,进行过程心得体会及小结。以此构建五个“W”教学模式体系,促进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自学,善于学习五个“W”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3、总结阶段: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为总结推广阶段。这阶段主要是整理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和各类活动记录情况,召开结题会议,分层结题,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优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学校特色办校的发展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全体行政人员均为课题小组成员,学校的总课题由主抓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落实。分管学科教学的行政领导分别担任学科子课题负责人,做到领导重视、全局规划、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我们选择的课题小组成员,从年龄上看,青壮年与青年的结合;从教科研业务水平上看,是经验型与探索、创造型的结合。
3、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个人教研成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从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响力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经费保障。学校从学校的经费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门保障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开展。
七、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
预期成果:撰写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教学设计等,各个学科并形成具有本科特点的五个“W”教学模式。
预期完成时间:2008年3月。
八、最终成果及其应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能自主地搜集知识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一批年青的教学骨干教师,特别是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将试点班教师的优秀课例制成VCD,进行交流,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情况表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专 业 工作单位 在本项目中的分工
刘少玲 女 43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负责人
总策划、监督
朱世文 男 34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织实施
(组长)
策划、监督
李醒群 女 39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李泳锋 男 33 小学高级教师 英语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林小红 女 40 小学高级教师 中文专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黎素清 女 31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数学科)
谭炳深 男 32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语文科)
李桂源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英语科)
吴小勇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自然教育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负责科学科)
欧阳伯祥 男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徐小燕 女 28 小学一级教师 小教英语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欧阳志莺 女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陈丽君 女 25 员级 小教数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李丽霞 女 24 员级 小教语文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 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 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 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3——4 )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 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 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高丽松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将在上级相关部门和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我校的教学常规建设,完善我校的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语文熏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总目标: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拓宽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能读通文言文。
4、通过无命题自由习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自由写作的能力。
(二)预期目标
1、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探索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及方式,形成系统、实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模式。
四、研究措施:
1、建立课题组,形成管理网络。由校长顾问,教导处监督,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教研组长、组员具体开展,做到分层管理,步步落实,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运行。
2、注重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实施"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组内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弄清"学法指导"的实质和任务,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3、强化过程,加强全程管理。
首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研究者明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网)其次是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学生在实验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学法水平,以有的放矢的实施指导,不断修正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工作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再次是开设学法指导课,选择课题承担者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上好实践课,供大家观摩学习;第四是督促全体组员不断总结,积极撰写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分析等。
三、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1、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我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经研究决定在淮滨高中开展“课堂改进”小课题研究活动。为保证此项活动持续地、富有成效地开展,现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当前,淮滨高中进入第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特色与创新发展时期,随着“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教育、对教学的理解,要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升认识,探索路径。本学期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坚持通过课题研究,实施科研带动,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与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质量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内容
基于学校办学思想引领,立足我校课堂革命前期成果,围绕“课堂改进”,结合学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估等相关提升策略和实践路径。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果,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优秀的学科组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体系。
四、参加对象
淮滨高中在职教师
五、组织与实施
小课题研究由教科室每学期研究方案,教师自行组建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要求,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申报,按要求提交立项申报书、中期报告及结项材料等。如遇到困难,可以请年级教研员、教科室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或由学校出面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1)2021年3月:教科室拟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2021年4月1日-15日:教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课堂改进”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见附件),于4月10日前由年级教科员统一报送教科室,教科室组织评委对申报的课题立项评审,颁发立项通知。
(3)2021年4月16日-30日:课题组组织开题报告。
(4)2021年5月:各课题组上报中期研究报告,教科室对中期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组织优秀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
(5)2021年7月:各课题组上报课题成果,教科室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对结项小课题,颁发结项证书。(此期间,教师的微课题申报及评审正常进行)。
六、条件保障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项目基金,对结项的小课题进行评奖,奖金设置: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编印优秀成果集,优秀课题作为推荐申报上级科研课题的依据之一。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教学方式方面:
(1)体现师生互动,实现有效对话教学。
(2)以学论教,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3)灵动调整,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方面:
(1)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引导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让学生分享合作的喜悦。
(3)引导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乐于探求精彩的未知世界。
2、分专题研究、实验。
3、及时总结、撰课题研究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5、10)完成课题的总结工作:形成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研究论文若干篇。
3、实验课教学设计若干份。
八、课题组织机构
三年级:
1、学习目标。(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2)摆正自己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掌握学习技能,克服自卑,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4)能集中精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人格目标。(1)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能接受别人的批评。(3)懂得宽容待人,与他人真诚沟通,并体谅他人。(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性情。
3、生活目标。(1)了解消费常识,学会合理消费,培养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2)培养处理日常班务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四年级:
1、学习目标。(1)增强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会调整学习情绪,具有良好的进取心。(3)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懂得与他人交往应遵循的准则,尊重他人人格,友好的与亲人、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和交往。(2)能向别人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焦虑,争取别人帮助(3)能谅解别人的不足,在老师与家长地指导下,学会指出他人不足的方法。
3、生活目标。(1)增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3)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五六年级:
1、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2)能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克服考试紧张心理。(3)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能在成绩面前,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2)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别人的不足。(3)能理解别人,真诚待人。
3、生活目标。(1)培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能力。(2)进一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实施途径的工作目标:
1、使学生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达到优良水平。
2、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以及创新人格,具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3、研究探索编写更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4、探究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方式方法。
5、深化家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6、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7、探索“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的方式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模式。
2、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3、研究编写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二)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创新、能创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3、做好个案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管理。
4、出版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成果集。
(四)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研究
1、提高现代家庭教育质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
2、针对问题家庭开展心理咨询。
3、探讨新形势下现代家庭教育模式。
4、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探讨理论培训的方式,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5、构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五)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
2、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3、引导小干部自觉在同学们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会遇事的处理方法。
(六)小学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具有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
2、能愉快的胜任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3、具有广泛兴趣、果断、机智,有领导才能,有幽默感。
4、坦白、公正、真诚、热情尊重学生,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方法和类型
根据各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以下类型:
1、应用研究 2、个案研究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各子课题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13年1月——2014年12月)
(1)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2)各子课题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各子课题进一步实验研究,并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七、成果表现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活动课教材及教师用书
3、校刊及研究论文集
4、个案研究典型案例集锦
八、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新能
副组长:谢绪友 张晓毛 叶仕红
成 员:黄明芳 刘 芳 管雪君 王德良 李桂华 伍邵华
周进良
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谢绪友
副组长:刘 芳 周进良
成 员: 朱 莉 陈雅琴 张 艳 瞿利云 徐晓云 许小丽
为了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
《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
技术等相关公共课,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师范生已成为时展和推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然而,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
如,只注重技术层面,没有与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起到示范作用,造成师范生不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教育教学过程等等。这些都使得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流于形式,不能切实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更进一步知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教育技术能力是我们师范专业学生体现信息素养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对此问题给予热切关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还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目前,教育技术已经从一种视听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实践领域的专业和学科,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并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1.我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客观地定位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了解与其他发达地区师范生之间水平上存在的差距;了解师范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状况、学习态度以及动机。
3.提高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率,探索高效率培训的方法、模式。
4.提高我校师范生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环境,探索我校对师范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明确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全面提高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收集、整理符合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归纳我校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等,以更合理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及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
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取座谈和个别采访,进行个案研究,让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
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
动,理论问题在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实施方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通过与和各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各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学中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并且与他们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