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02:03:23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学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直到现在,人们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所谓人本精神,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指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人本教育是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重视个体的潜能,突出个体的科学价值,将人本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思考、感受和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现代教育观倡导“素质培养”的思想,目的在于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二、人本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体现形式
“设计课程应具有人本性质,使设计教育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设计课程最为基础的要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设计课程定性为“人本性质”。众所周知,设计是社会职业分工的必然,是人文科学的细节化。设计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本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本特征都内蕴于设计师所创造的设计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关注设计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尊重学生,在教学课题设计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智发展状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组织。
2.启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能,并提供发挥个性的空间,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3.设计是为“人”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劳动,整个活动都应建立在为人服务的宗旨上,并使学生树立深入的服务意识。
4.课程设置具有启发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调设计与生活的联系。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三、设计教学中怎样培养合理的人本精神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这个问题是供求关系链中的动力,因而我们要先来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首先,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设计教育是否需要实践呢?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设计课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应该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再次,教育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最后,我们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表示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基于此再来思考在设计教学中怎样培养合理的人本精神。
1.立足社会实际,体验人生乐趣
对设计课程来说,社会是最好的学习、实践基础,设计者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关心社会状况,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社会相联系,将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设计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的情感方式影射出人类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融入设计中,达到通过观察社会来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设计。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培养服务观念,提高人本意识
培养健康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尊重生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设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训练,同时也要培养交流、合作等能力。通过对设计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愿望与能力。使学生树立优良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有利于设计人才的身心和谐发展且个性完善,同时也培养增强了服务意识。
3.尊重多元文化,传承优秀传统
设计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它和人类的劳动是紧密联系的,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与文化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通过走进博物馆、设计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设计、艺术等,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设计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设计公司等活动,了解中外设计师的创作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文化需求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设计与其他学科联系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设计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设计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设计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主动地融汇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设计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自身的领域中,教学中需要在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设计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设计的特征、设计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设计的发展规律与趋势。
5.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设计的创新首先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简言之,就是对过去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创新、视觉语言的创新。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创新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设计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通过深入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做到。打动别人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创新素质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总之,人本思想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将这种精神有意识地设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景点涨价是不是真的像听证会所说的那样“缺乏维修费用”?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门票价格构成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不计算环保车收费,武陵源核心景区的门票价格为108元。在108元门票收入中,真正直接用于资源保护的费用只有8元!相比资源保护费,武陵源核心景区门票IC卡制作成本也是8元;已经建成多年的张清公路、索张公路要瓜分10元;不管是不是坐飞机来张家界的游客,购买的核心景区门票中,要支付10元钱的“机场建设费”;而门票收入中47元的“景区管理成本”,意味着维持管理机构运作的代价竟然是资源保护费的近6倍!武陵源景区有这种情况,其它地方如何?相信各景区都心中有数。
同样,景点涨价是为了“保护稀缺资源”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景点涨价就是为了“保护稀缺资源”,那么人们会问:除了涨价,就没有别的办法保护稀缺资源了吗?涨价是不是保护稀缺资源的唯一办法呢?涨价就一定能保护稀缺资源吗?这么多年来,风景区门票价格一涨再涨,但是保护水平和效果又怎样了呢?因此,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化经营中,“保护稀缺资源”之说,不过是涨价的一个借口而已。
景区门票价格大幅上涨是不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呢?回答同样是否定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国民,都是实行免费或象征性的低价格参观,借以鼓励本国人多参观古迹,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在法国,像卢浮宫那样的国立博物馆,门票价格才几欧元;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艾尔米塔什(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门票均为100卢布(近4美元),大约相当于俄罗斯人中等月收入的1%,未成年人、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均可享受大幅度的优惠,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还可免费参观;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参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才需6欧元;埃及对残障人和老年人实行免票制度,学生(包括大学生)和儿童享受半票待遇,埃及人自己参观博物馆的票价只收取2埃镑,金字塔的票价,只交1埃镑,仅是两张大饼的钱;日本自然景观不收门票,文化景点收费很低,不到职工人均月收入的2%;美国的城市都有一些免费公园,小到街心公园,大到纽约市著名的中央公园,都没有围墙,不收门票。在首都华盛顿,数不胜数的博物馆几乎都是免费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旅游景点的竞相涨价,怎能让公众没有怨言?
关键词:人生经济学均衡
什么是均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意味着事物处于优化的稳定状态;二是指一种过程,意指事物向优化状态的过渡。
人生的经济学均衡,就是意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生的各种“投入”与“产出”的优化过程及优化结果。
人生的目标:一生总效用的最大化。这种追求总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人类生存本能的一种自然和理性的恰当表现。
其中一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来世者,其一生仅指现世,其追求的人生目标是现世效用的最大化;一种是有来世者,其一生不仅指现世,而且也包括来世,其追求的人生目标是来世和现世效用之和的最大化。
假定: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效用偏好结构。这里包含两个设定:一是设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效用偏好结构,不同的人其效用偏好结构可能是不同的,这里也不排除有些人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效用偏好结构。二是设定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效用偏好结构是固定的。这一设定与前一设定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人在一生中其效用偏好结构是时时在变的,效用偏好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等众多因素的一个多元函数,这里只所以假定每一个人其一生效用偏好结构是固定的,主要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同时,这一设定也并不对研究结论构成实质影响。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说: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做参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这里反映的情况就是效用偏好结构的不同。具有相同目的的人,其效用偏好结构可能大致相同,但也并不排除具有不同效用偏好结构的可能性;具有不同目的的人,其效用偏好结构肯定是不同的。
在假定每个人效用偏好结构固定的前提下,这时,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在特定效用偏好结构约束下一生效用的最大化。
可设每个人在t时的效用函数为:
U=U(SI,MI,SP,MP)
其中U代表每个人在t时的效用水平,SI代表一个人在t时的精神收益,MI代表一个人在t时的物质收益,SP代表一个人在t时的精神支出,MP代表一个人在t时的物质支出。
精神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如安静、孤独、社会评价、社会荣誉、道德、社会成就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收益。这种精神收益构成一个人效用函数的重要变量。
物质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物质产品方面的收益。诸如衣服、食物、住房、汽车、货币等方面的增加,都有助于增加一个人的物质收益。物质收益也是效用函数的一个重要变量。
一个人除了有物质和精神上的收益外,还实际存在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出。物质上的支出与精神上的支出刚好表示与物质上的收益和精神上的收益相反的事实。这两种支出也是影响一个人效用函数的两个重要方面。
如果一个人无来世,其人生的目标是:
其中T表示他的预期寿命,代表他在现世的总效用,这时他会在[0,T]时间内配置资源投入与产出,以期实现一生总效用的最大化。
如果一个人有来世,其人生的目标就是:
其中表示一个人在来世时实现的总效用,这时,一个人会在时间内均衡配置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以期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
这里一个人是否有来世的观念,对其现世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人认为有来世,他可能对现世的某些行为进行一些控制,以期求得来世的高额回报。这种控制行为对现世的其他人可能会产生一些好处,如有些人为什么节欲,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来世升入天堂,同时,节欲这种行为对社会又具有一定的良性作用。当然,有些控制行为并非对社会中的其他人有好处,“”之类的就是一个例证。如果一个人认为无来世,其行为将是裸地追求现世的效用最大化。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一个人会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谋取一切利益,同时,他也会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在现世人群中的“面子”。因为“面子”是自己活在现世的一张“护身符”,是一张在人群中往来的“通行证”。所以,相信来世的人,可能更看重自己的行为与自我感受,而不会去更多理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我是为来世的我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但相信无来世的人,虽然也是为自己而活,但他不可能不顾及“面子”,即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因为这个形象直接会影响到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行为,从而会直接影响他在现世的收益。所以,无来世者看重“面子”与“人情”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其目的仍是自我现世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在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稳定的情况下,一般对于物质收益或精神收益而言,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人穷志短”反映的就是人们在物质收益极度缺乏情况下的一种表现。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高,而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少。所以,就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誉”。也就是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人们对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就变小,相比,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就变大。
再如“久病床前无孝子”,反映的也是这种情况。“孝”本身是一种精神收益,是一种道德评价。当一个人在尽“孝”时,本身就是在消费“孝”这种产品,并享受“孝”所带来的精神收益,如良心受到安慰,受到别人好的评价,并被社会给予较高的地位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孝”这种产品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所以,必有“久病床前无孝子”。当然,一个人要想尽“孝”,肯定也有物质的支出,这种物质方面的支出也会进一步加速“孝”产品效用的递减速度。里的问题是: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是否存在替代现象?答案是:当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总量为一定值时,这时一个人在选择消费菜单时,肯定存在替代现象;当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都无限时,这时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多多益善”,不存在替代现象。现实存在的具体情况是: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既有限,又无限,是一个针对不同效用偏好结构的相对值,是一个与主体需求有关的量。所以,在现实中,二者既存在替代关系,又存在“多多益善”现象。
另外,一个人的精神收益又是其精神支出和物质支出的函数,用式子表示就是:
SI=F(SP,MP)
同样有:MI=E(SP,MP),即一个人的物质收益也是其物质支出和精神支出的函数。
其中F和E代表不同的函数形式。
问题是函数F和E的具体形式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是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将导致不同的F和E的投入产出模式。人们常说:好的制度可以将鬼变为人,而不好的制度可以将人变成鬼。这里反映的就是制度对人自身投入产出行为的影响作用。人本质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不同的社会制度将导致不同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模式。如果一个社会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作恶成本小而收益大,行善成本大而收益小,则人们必然会趋向于作恶而不是行善。所以,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这里引申的又一个命题是:社会应不断地鼓励制度创新,任何对创新的压抑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犯罪。所以,好的制度对人类的作用是双重的巨大:一是可以有助于生产更多的物质产品,增加人类的物质收益;二是有助于生产出更好的精神产品,以增加人类的精神收益。人类应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体系,以保证社会健康的运行和发展,借以推进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所以,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个人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制度问题,只有社会制度实现了均衡,个人才能实现人生的均衡。每一个人的均衡,其实质体现的是社会制度的均衡。
社会制度如何均衡,笔者认为应满足如下条件:1、制度体系核心应体现公正原则。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应当让对社会最有贡献的人得到最好的回报,这样,社会的运转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2、社会应当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这样,理性的人可通过更大范围“投入产出”的配置,以期提高实现人生均衡的可能性。3、国家应重点扶助弱势群体。现实社会总是存在强势和弱势。这时,对弱势的保护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国家作为社会的代表,对弱势的保护是其责无旁贷的义务。国家本身就具有强势地位,如果国家能真正起到保护和扶助弱势的作用,这时,就更有助于社会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当然,现实的国家也是由大量的“经济人”实际操纵的,能否真正起到保护弱势的作用,尚须制度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前面我们的讨论都假定每个人一生的效用偏好结构是固定的。其实,每个人在一生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效用偏好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时间t的一个函数,即
U=U(t)
也就是U本身就是t的函数,U随时间而发生变化,这时,一个人的效用函数可重新写为:
U=U(SI,MI,SP,MP,t)
问题是,U虽然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但t本身并不是U改变结构的实际决定因素。改变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1、原有的效用偏好结构。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具有路径依赖性,新的效用偏好结构要受到原有效用偏好结构惯性冲击力的影响。2、生理因素。一个人生理条件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其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则原来饮酒的偏好将会随之改变。3、职业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的改变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会改变职业五、六次以上,不同的职业必然具有不同的激励系统,相应一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这时也会一定有所变化,以适应这种新情况。4、社会影响。社会影响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时尚对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所产生的作用。一个中国人,如果转到美国定居,其效用偏好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因为出于生活的需要,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样,由于社会潮流和时尚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即使一个人处在同一国家中,他也会为了适应形势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效用偏好结构。从众行为的普遍性为人们随社会环境而改变效用偏好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5、自然环境因素。人也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选择菜单。人们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人自身的效用偏好结构必然会随所处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由于一个人一生中效用偏好结构是不断改变的,这时,一个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应为:
不相信来世:
相信来世:
一个人在实现其均衡目标时,其坚持的基本决策原则是:边际收益=边际支出。具体讲就是:边际物质收益+边际精神收益=边际物质支出+边际精神支出。
人生的均衡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从一生总效用的角度看,其均衡的目标是实现一生总效用的最大化(这里对相信来世者而言,其一生的概念包括来世),这一层次的均衡属于总体均衡的范畴;还有一个层次的均衡是指一个人在局部的时间区间内和局部的“投入产出”空间内所实现的均衡,这一层次的均衡属于局部均衡范畴。由于每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不可能对未来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预期,所以,现实中,每一个理性的人,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局部最优,以期实现人生的总体最优。但局部最优之和并非等于总体最优,这就是人生的困惑,也体现了人生的辩证法。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问题
根据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职能,要求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把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披露出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促进有关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办学效益上,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学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审计内容是校长任期内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活动、债权债务、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以及有关的工会账、食堂账;审计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人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促进学校加强对学校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教育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太仓市教育局明确:内审机构对中小学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校级领导监督考核的重要切入点,要把学校的发展、教育资金的使用、学校资产的管理与校长所担负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出公正的评价,为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其他多渠道办学经费来源的增长,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财务管理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帮助领导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通过审计实践,太仓市教育局内审机构在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摸清家底,核实存量资产
在实施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账目,计算分析、调查、咨询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检查主要经济指标和财政财务收支指标是否真实,了解被审计对象工作的实际政绩;检查资产、负债的净资产是否真实、合法,了解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保值增值情况;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了解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检查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是否存在损失浪费、违规开支、违规占用公物等行为,了解有无侵占国家财产,和其他经济方面的违法违规的问题。
实践中,存量资产的清查确认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之一,其表现:首先是数量上的差错,账面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使用、管理的资产价值不符。原因有二,一是镇级政府直接投入、建设的,在资产完成到使用过程中,缺少了资产转移交接这一重要环节,学校的账面支出中没有此类资产的支出,更没有资产移交的相关手续,造成此类资产管理的真空,资产的账面价值无从体现。二是学校资产管理的隶属关系不明晰,农村学校隶属镇级财政管理,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只是按大类管理、登记,无法定期与学校的实物资产及统计台帐进行核对。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存量资产数量上的差错,很难界定是谁的责任。其次是存量资产报废的确认。在资产清查中,学校往往遇到有相当的资产属于应淘汰或作报废处理,审计人员不具备对需要报废处理资产做出质量鉴定的技能和知识,也没有审批报废资产的权限,对此类资产的最终界定较难把握。还有存量资产的价值确认。在学校发展中,既有接受捐赠的资产,也有政府建设、调剂拨入的资产,但因种种原因,学校账目上未能准确反映此类资产的价值,若按重置完全价值估价入账虽说可行,但也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
二、注意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审计工作,审计难度较大。必须依据有关内部审计规定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做好审前准备,编写审计方案。审前准备工作是为了正常开展审计而事先通知被审学校做好接受审计的各种工作,也是依法审计的第一步。根据教育局提出的离、调任校长名单,制定出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安排审计时间。在审计前,由局领导和内审人员一起找被审计对象谈话,在明确对其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提出审计要求的同时,自谈话之日起冻结资金与财务账目,为确保校长变动期间的资金安全和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要求,通知被审学校准备好审计中必需的材料,并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前调查,拟定审计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审计范围和涉及年限。审计范围包括学校的整个经济活动、全部财务收支状况、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等,对于任期特别长的则明确涉及年限一般是近三年,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和其他情况也可以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其下属单位。
2、运用科学方法,实施审计过程。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采用审
阅、观察、询问、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对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有用的,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怀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该进一步核实,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审计人员应对所取得的证据加以归类、整理和分析,做到条理化、系统化,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作为日后做出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三、实事求是评价,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或不能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而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二是不能减少或有效控制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的明显误差,不能有效地发现违反财经纪律和贪污舞弊行为,不能对审计事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致使审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以及审计信誉受到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风险问题,对审计人员来说,应从自身的业务工作中寻求有效的办法。明确任务和责任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审计任务目的必须明确,能够正确理解审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参加审计的人员要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计划分工;二是要执行复核、复查内控制度。内审工作的实际操作必须认真仔细,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差错,在实际操作中,每步工作都做到真正的到位。三要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校长在其任职期间应负有的经济责任的状况,评价结果将成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对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审计评价就变得相当至关重要。作为委托者,希望对被审计者有一个全面的结论,作为被审计者,期望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但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面面俱到地在短时间内对被审计者任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在审计评价中,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谨慎地来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说明问题,审计评价的依据和结论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得加入个人的感彩;应谨慎地对待审计中的证据,在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评价,证据不足的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另外,还应在文字表述中注意不使用主观性的评语,这样才能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
四、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相结合,重视审计后续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对被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学校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学校的内部管理、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健全。把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结合起来,有利于发现及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分解学校换届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压力,又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和要求后,还应对学校执行审计意见或决定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督促被审计学校及时整改。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探索、完善。为了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审计工作的新理论,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教育”的新观念,强化依法审计意识,学习教育审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观念、技术方法,不断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育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吴永红方云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3月第一版
[2]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5月第一版
[关键词] 技工学校 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培育 途径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技工学校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工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技工学校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工学校语文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从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看,其情况令人担忧。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心理不健康,社会观念淡漠,缺乏关爱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自暴自弃,行为偏激,走上极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体认,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常常不得要领,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颇。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语文教育沿袭传统思路,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还要强调语文要为专业服务,技工学校学生的现状、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技工学校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要体现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要平台。技工学校语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实践和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的选编思路可资借鉴。以《三字经》为例,开首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时鲜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见闻”的价值标准,又借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把“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一段话作为整个为学过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显示读书做官对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义。《三字经》还体现了为了实现理想,必须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若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即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同样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选材也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立高远之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勤学好问放在重要地位,让学生从小在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旗帜下成长,长大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国文》教材《王冕的少年时代》课文说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到邻家放牛,主家如果将腊肉、熏鱼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回家孝敬母亲,他节省每日的点心钱,到学堂买书自学,还利用放牛的时间每日勤奋的画画。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浅出,阐释了为人尽孝的道理,弘扬了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现行的各种技工学校语文教材基本脱胎于部编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应该增选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学作品等名家名篇。
二、写日记体随笔自觉呵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经常性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解释和唤醒。荀子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对自己言行反复的省察、反思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每天审视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且把内省的结果,写成日记体随笔。这样做至少有两大作用:第一,学生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养,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身轨迹,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内省”也就是“道德长跑”(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作为“道德长跑”),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约束、鞭策自己。老师用的方法是日积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觉的守护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每天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随笔表达出来,一个月可以练笔一万五千字,一年下来也有十八万字左右。熟能生巧,坚持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对学生的随笔,老师可以定期查阅,发现谈得较好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宣读交流,这样学生之间思想上可以互相影响,其实学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响比老师说教好得多;语言表达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放手去写,放胆去写,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可以争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语文学家、教育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日札优于作文”,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就大力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事实确实如此,作文训练量毕竟有限,而且有种种限制,“日札”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不必一本正经。这种道德长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觉呵护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长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课前演讲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语文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我认为,这种演讲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机,应加以充分利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导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了选择合适的内容,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素质等方面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材料(主要是剪报),让学生在演讲前随机抽取,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围绕所给材料演讲,其他学生听后可以评述,老师再相机点拨,效果较好。比如,一个学生抽到一个故事:一个科研小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备不堪,尤其令人沮丧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弥留之际,老教授托付给众人一个小木箱说:“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给院领导!但谁也不许在交给领导前将其打开。”众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块。经过思索,同学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给众人一个任务,一个美丽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临终嘱托。科研小组的成员就是在这一美丽而神圣目标感召下,才产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美丽的向往,目标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处,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经过评述、点拨,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人立志高远,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才能产生奋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则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绎一个道理。通过演讲,学生们体验了宽容忍让、自尊自爱、自强不等人生哲理。
四、作文训练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蕴,写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难设想,一个心浮气躁,不近人情的学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与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对人文精神感悟较深者。头脑没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体察文题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学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武库中装备这种思想,脑海中从来就没有感受过这种思想,作文时怎么能凭空产生这种感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要洞察题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用人文精神武装的“仁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着重掌握以下四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为若干“小道理”逐一训练。
1.修身之道:立志高远,爱国情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知恩报恩,遵守公德,诚实正直,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勇于改过,节俭朴素,严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磨炼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强,把握时机,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3.生活之道:遵纪守法,反对迷信,保护环境,结交良友,学习有方,心理健康,潇洒幽默,尽心尽责,惜时守信。
4.思辨之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纲挈领,因小见大,相辅相成,物极必反,新陈代谢。
每次作文,围绕其中一点,体察感悟,抒写真情实感,绝对不能空发议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这些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写日记和演讲相比,用作文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强且系统有序。
五、文学审美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就是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文学基本常识,更要引导、点拨学生感悟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诵读、默读,进而涵养、浸润)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体验。作家王蒙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在授职仪式后的演讲中,他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王蒙的话都表明了阅读文学作品对培育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巨大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就是要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培养美的情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的使者”,带领学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以大语文的眼光审视我们周边的人文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地处六朝古都,其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开展调研考察活动,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城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父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留连往返。走进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带有地域特点的人文素质。
当然,技工学校语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作为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没有类似高考紧箍咒等制约的有利条件,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语文实践等方面积极开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03).
[2]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1.1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理论中又穿插着相关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虽然一个学期72学时,但鉴于本课程知识点多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堂认真听讲、吸收消化知识和课后复结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综合总结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1.2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微观经济学的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虽然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是针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而设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有大量的知识是对西方国家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共鸣。
1.3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学习难度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微观经济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大部分理论表现为图形、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许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初级微观经济学也已经大量的涉及到数学推导和几何模型的证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虽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
2微观经济学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贪大求全,缺乏针对性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在我院的教学中安排了72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高鸿业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教材。虽然该教材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内容体系,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堪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但是,从该书在本院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案例较少,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对于本院非经济类专业且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课后复习难度较大,习题注重数学推导和相关数学方法的使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早早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2.2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片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识记,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简答题所占比重较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这恰恰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考试方式下,成绩较高的往往是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2.3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和经历,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教书,缺乏在企业和社会中运用经济学知识的具体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欠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因此就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3.1为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奠定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我院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如运输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对各专业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后续专业课,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专业课。
3.2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身边的事或者新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4.1基于够用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尽可能减少经济理论的数学证明过程和对模型的讲解,结合案例阐述清楚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涵义就可以了。在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推导较少、案例较多的教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创新、注重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材。
4.2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我院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队伍中发现虽然青年教师自身基础知识较牢固,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鼓励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加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培训和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3丰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要微观经济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4.3.1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案例,加之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和金融有一定的参与程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使知识得到激发和升华,例如,在介绍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从上大学或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3.2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学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所关心的经济现象展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的平台,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如学生在描述一家三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恩格尔系数进行描述,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使用经济学原理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4.3.3尝试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在可控实验环境下,模仿自然科学实验,针对某一现象或经济理论,通过控制某些变量、观察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某些经济理论来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在介绍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时,可以设计一次拍卖会或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一基本概念。实验教学法趣味性强,这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较直观、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3.4举办专家讲座课堂教学之余,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给学生介绍和分析当前的经济理论热点、前沿问题,以及所学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开拓视野,激发兴趣的目的。例如,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以及未来房价可能的走势,企业如何进行成本的分析和控制问题。
4.4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积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基于标准试卷的以考查学生记忆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独立思考经济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