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银行科技部门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2-10-27 19:38:49

序论:在您撰写银行科技部门履职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银行科技部门履职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IT支持体系

一、 构建IT支持体系的原则与重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分为三类:集团及战略客户、一般机构客户、中小企业及零售客户。其中,集团及战略客户属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点客户。当前,受到信息科技部门资源有限的约束,在IT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应按照客户的贡献度、重要程度等指标进行客户分类管理,为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客观上,信息科技部门的发展通常会经历单项应用阶段、跨部门整合阶段和战略规划阶段。在不同阶段,IT支持体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1. 单项应用阶段。在单项应用阶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部门的要求集中于技术层面,包括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故障的排除,即“消防队员”的角色。此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创新的原则为:(1)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与发展;(2)优先保障重点客户的需求。

2. 跨部门整合阶段。在跨部门整合阶段,在保证数据库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信息科技部门还需要满足用户对高级技术支持和信息及时到位的需求,信息科技部门的目标逐渐转向管理职能。此时IT支持体系创新的原则为:(1)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根据成本和效益相匹配的原则,尽力解决自身和内部其他部门的新的IT需求;(2)在满足重点客户的需求下,解决绝大多数客户普遍的需求。

3. 在战略规划阶段,信息科技部门从技术服务部门转变为跨信息技术和业务的管理部门,并逐渐从支持保障部门过渡到战略部门。此时信息科技部门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并以IT支持驱动业务的发展。(1)保障所有客户提出的合理需求。(2)能够根据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主动提升对客服的IT服务与支持,提升内部管理的效率,增加业务的附加价值、延长业务价值链。

我国银行业正处于从单项应用到跨部门整合的过渡阶段,兼具两个阶段的特点,此时的客户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重点应该是提升信息部门的效率,以保证信息科技部门能够在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解决客户的普遍需求。

二、 IT支持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根据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在上述IT支持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与信息科技建设等几方面构建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具体地,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信息官制度;在组织建设方面能够准确定位并且提供高质量、高效信息服务的信息科技部门;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建立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1. 制度建设。

(1)人力资源管理。①明确人力资源计划目标。科学制定与信息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有利于改变IT部门人力分配不合理,知识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为银行业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证。②合理的人才需求结构。合理的、相互匹配的人才需求结构有利于互不专业人才群体的形成,同时高度细化分工的信息科技团队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信息化的目标。③持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信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企业管理层与信息部门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与培养,,我国商业银行可使专业人员通过实践,通过持续学习培养信息科技人才。

(2)首席信息官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即在高级管理层设立首席信息官一职,直接对行长负责,领导信息科技工作,并制定和实现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战略,使信息科技因素能够成为各项相关业务的决策依据,从管理的角度提升信息科技的重要性。首席信息官的具体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②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③开展企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 组织建设。从组织建设来讲,科学的IT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合理定位IT部门。对于现代银行业来说,IT部门终将成为战略部门。因此,IT部门与业务部门是“鱼和水”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IT部门不应仅仅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而是应当围绕建设客户中心型的信息化银行这个目标做出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全社会的经商环境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成全面信息化的银行。也就是,IT部门除了要负责领导银行的信息化和系统运维之外,还要拟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的发展作为全行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当好银行的“智囊”,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

IT部门的职能应当符合目前金融信息化的战略目标,科学划分各职能之间的界限,缩小部门间由于信息传递损失导致的沟通不畅。按照信息科技部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决策支持部门的定位,应当将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划分为:(1)IT系统基础设施的运营与维护;(2)维护IT系统数据库;(3)规划IT系统总体功能结构;(4)为企业决策提供IT支持;(5)规范与标准化相关技术标准;(6)企业职员信息化培训;(7)制定、完成企业信息化战略;(8)领导企业信息化工作,再造企业工作流程,推动企业变革。

3. 信息技术建设。“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营销理念就必须从传统的关系营销向现代的服务营销转变。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外延不短扩展,金融机构内部的界限也逐渐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逐渐向横管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在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具有较低成本优势的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金融业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拓宽客户服务渠道,必将成为IT部门信息技术建设的重点。

(1)建设科学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越发重视市场拓展与维护,相应的,识别客户贡献度、吸引有价值的客户并维护好客户管理就成为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开发包括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ACRM)系统和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CRM)在内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客户数据整理、分析并用其做出响应的决策,开展相关业务就势在必行。一个具有完备功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①促进银行产品创新、再造工作流程、提升营销服务水平;②批量处理、分析客户相关信息;③根据不同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④整合分散在各独立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⑤通过多渠道综合比对分析形成统一客户视图。

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各独立交易系统中的数据以合意的方式整理、加工、保存、更新,使得各个信息系统的协同运作成为可能。

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流程再造。CRM的理念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从运营、决策等多方面再造流程,对工作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服务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行为习惯、偏好、运营特点等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服务。

(2)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拓展银行业务的价值链。不少著名的跨国银行已经将大数据技术应用至风险评估、产品创新、决策支持、差异化营销等多个领域。①风险评估。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增加信用风险输入维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动态管理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概率,同时预防信用欺诈。②差异化营销。银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预知企业客户未来资金需求,提前进行预约,提高客户体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差异化营销,提高客户满意度。③需求分析和服务创新。可以利用整体样本数据,如从客户行业,收入,所在地,行业,资产,信用等各个方面对客户进行分类,依据其他的数据输入维度来确定客户的需求来定制产品。④运营效率提升。大数据可以展现不同产品线的实际收入和成本,帮助银行进行产品管理。还可以帮助市场部门有效监测营销方案和市场推广情况,提高营销精度,降低营销费用。⑤决策支持。大数据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为即将实施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归纳出规律,进一步演绎出新的决策。

(3)增加客户服务的渠道。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子银行服务能够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有效降低服务单位客户的成本,是实现多渠道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

电子银行业务较之于传统柜面业务有如下特点: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突破了物理条件对银行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量银行业务的办理脱离了银行网点,从面对面的服务方式改为用户通过事先获得的电子证书获得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②用户的便捷自助操作。电子银行业务将商业银行从大量的固定资产与人力成本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从客户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业务优化了业务办理流程,通过电子渠道,客户可以自主办理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同时,电子银行服务使得客户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办理业务的限制,解决了全球一体化下金融交易可以全天进行,而金融机构还处在8小时工作制下的茅盾。③科技含量的投入使得边际成本低。对于电子银行来说,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功能越多,所提供的服务越安全和便捷,客户黏性就越大,所能吸引到的客户就越多,因而为单个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也逐渐趋于零,形成正反馈。④电子银行的发展提升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而电子银行是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结合的产物,因而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更加需要既懂金融业务,又懂IT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IT支持体系的实现路径

当前,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高效的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应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1. 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IT人员队伍。(1)培养一支高素质、懂银行业务、IT技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前台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以及一些关键岗位配置信息科技部门人员。(2)完善信息科技人员业绩激励机制,拓宽信息科技人员发展空间。建立职务、职级与职称并行的薪酬体系,打破信息科技人员晋升的“天花板”。(3)明确核心能力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信息科技人员核心能力要求,科学制定信息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需求管理,加强专家级领军人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4)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更为细分和差异化的培训目标,建立涵盖入职与履职全方位、立体的培训体系。并结合业界最新变化调整培训方案与培训目标。

2. 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已经可以满足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绝大多数需求,正处于从“单项应用”阶段到“跨部门整合”阶段的过渡期。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实现银行业务向信息驱动模式转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需求新变化,继续保持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优势,应当考虑建立起首席信息官制度,负责领导IT部门制定、完成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增设一名高层管理人员涉及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履行相关的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审批流程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可采取渐进式方式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例如,设立银行信息科技委员会(领导小组),由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任委员会(领导小组)主任(组长),由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信息科技工作。

3. 明确IT部门的定位,构建能够动态满足客户主要需求的组织架构。本质上来说,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要与企业信息科技部门的定位相匹配。企业信息化程度与信息科技部门的不匹配会造成企业资源的错配,降低了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与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无益,因此应合理调整IT部门在银行业务与经营中的定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IT部门的定位不应当只是“救火队员”的角色。IT部门在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了解业务部门的状况,积极疏通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化整合后的业务流程,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一个共享的数据与信息平台。除了保障基本业务正常运行外,银行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再造也应该作为IT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还应优化信息科技组织定位,根据银行业务部门的发展需要明确信息科技发展策略,依据内部控制与合规性的要求,建立涵盖IT风险管理、IT审计、IT专业技术的职能部门。提升信息科技的业务支持和决策支持功能。

4. 全面建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以使用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主,多个系统间的数据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应当全面使用能够对数据价值深度挖掘的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ACRM),为业务运营和决策提供支持。

在统一的系统下建立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模块,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在统一系统下共享数据相互联系。建立数据仓库,为识别客户贡献度,细分客户类型,管理层决策储备相关数据。同时参照国际通行模型开发符合本行情况的客户贡献度模型,综合考虑与收入成本相关的多个因子,为提升决策水平、开展营销服务提供依据。

5. 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IT服务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营销服务水平。一是拓展客户资源。通过对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我国商业银行可有效扩展客户信息接触面,获得更多市场机会;二是获取全面的客户画像,真实呈现客户身份、资产、喜好、情绪、行为、社会关系等“立体视图”。三是开展精准营销。

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对大量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可以有效识别授信人风险,提升整体的风险防控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决策效率、优化处理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6. 强化电子银行渠道,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便捷服务。(1)提高呼叫响应系统的服务质量。在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电话呼叫中心和网络平台咨询服务体系应拓展为跨多种终端设备的交互系统,能够向电话、PC和移动端等多种终端设备提供咨询投诉等服务;(2)提升电子银行的客户吸引力。随着客户对全能银行服务的要求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所能提供服务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资金的沉淀量。因此,银行信息科技部门需要与业务部门共同努力丰富网上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使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多元的电子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雷陈光,陈运娟.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思维变革[J].金融与经济,2015,(4).

[2] 侯敬文,程功勋.大数据时代我国金融数据的服务创新.财经科学,2015,(10).

[3] 周林洁.金融集团信息科技机构组织设计与管理模式研究――以平安集团、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南方金融,2014,(9).

[4] 骆鹏.成都银行IT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5] 严盖.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第2篇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分为三类:集团及战略客户、一般机构客户、中小企业及零售客户。其中,集团及战略客户属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点客户。当前,受到信息科技部门资源有限的约束,在IT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应按照客户的贡献度、重要程度等指标进行客户分类管理,为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客观上,信息科技部门的发展通常会经历单项应用阶段、跨部门整合阶段和战略规划阶段。在不同阶段,IT支持体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1. 单项应用阶段。在单项应用阶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部门的要求集中于技术层面,包括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故障的排除,即“消防队员”的角色。此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创新的原则为:(1)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与发展;(2)优先保障重点客户的需求。

2. 跨部门整合阶段。在跨部门整合阶段,在保证数据库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信息科技部门还需要满足用户对高级技术支持和信息及时到位的需求,信息科技部门的目标逐渐转向管理职能。此时IT支持体系创新的原则为:(1)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根据成本和效益相匹配的原则,尽力解决自身和内部其他部门的新的IT需求;(2)在满足重点客户的需求下,解决绝大多数客户普遍的需求。

3. 在战略规划阶段,信息科技部门从技术服务部门转变为跨信息技术和业务的管理部门,并逐渐从支持保障部门过渡到战略部门。此时信息科技部门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并以IT支持驱动业务的发展。(1)保障所有客户提出的合理需求。(2)能够根据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主动提升对客服的IT服务与支持,提升内部管理的效率,增加业务的附加价值、延长业务价值链。

我国银行业正处于从单项应用到跨部门整合的过渡阶段,兼具两个阶段的特点,此时的客户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重点应该是提升信息部门的效率,以保证信息科技部门能够在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解决客户的普遍需求。

二、 IT支持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根据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在上述IT支持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与信息科技建设等几方面构建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具体地,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信息官制度;在组织建设方面能够准确定位并且提供高质量、高效信息服务的信息科技部门;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建立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1. 制度建设。

(1)人力资源管理。①明确人力资源计划目标。科学制定与信息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有利于改变IT部门人力分配不合理,知识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为银行业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证。②合理的人才需求结构。合理的、相互匹配的人才需求结构有利于互不专业人才群体的形成,同时高度细化分工的信息科技团队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信息化的目标。③持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信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企业管理层与信息部门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与培养,我国商业银行可使专业人员通过实践,通过持续学习培养信息科技人才。

(2)首席信息官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即在高级管理层设立首席信息官一职,直接对行长负责,领导信息科技工作,并制定和实现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战略,使信息科技因素能够成为各项相关业务的决策依据,从管理的角度提升信息科技的重要性。首席信息官的具体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②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③开展企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 组织建设。从组织建设来讲,科学的IT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合理定位IT部门。对于现代银行业来说,IT部门终将成为战略部门。因此,IT部门与业务部门是“鱼和水”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IT部门不应仅仅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而是应当围绕建设客户中心型的信息化银行这个目标做出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全社会的经商环境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成全面信息化的银行。也就是,IT部门除了要负责领导银行的信息化和系统运维之外,还要拟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的发展作为全行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当好银行的“智囊”,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

IT部门的职能应当符合目前金融信息化的战略目标,科学划分各职能之间的界限,缩小部门间由于信息传递损失导致的沟通不畅。按照信息科技部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决策支持部门的定位,应当将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划分为:(1)IT系统基础设施的运营与维护;(2)维护IT系统数据库;(3)规划IT系统总体功能结构;(4)为企业决策提供IT支持;(5)规范与标准化相关技术标准;(6)企业职员信息化培训;(7)制定、完成企业信息化战略;(8)领导企业信息化工作,再造企业工作流程,推动企业变革。

3. 信息技术建设。“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营销理念就必须从传统的关系营销向现代的服务营销转变。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外延不短扩展,金融机构内部的界限也逐渐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逐渐向横管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在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具有较低成本优势的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金融业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拓宽客户服务渠道,必将成为IT部门信息技术建设的重点。

(1)建设科学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越发重视市场拓展与维护,相应的,识别客户贡献度、吸引有价值的客户并维护好客户管理就成为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开发包括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ACRM)系统和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CRM)在内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客户数据整理、分析并用其做出响应的决策,开展相关业务就势在必行。一个具有完备功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①促进银行产品创新、再造工作流程、提升营销服务水平;②批量处理、分析客户相关信息;③根据不同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④整合分散在各独立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⑤通过多渠道综合比对分析形成统一客户视图。

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各独立交易系统中的数据以合意的方式整理、加工、保存、更新,使得各个信息系统的协同运作成为可能。

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流程再造。CRM的理念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从运营、决策等多方面再造流程,对工作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服务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行为习惯、偏好、运营特点等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服务。

(2)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拓展银行业务的价值链。不少着名的跨国银行已经将大数据技术应用至风险评估、产品创新、决策支持、差异化营销等多个领域。①风险评估。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增加信用风险输入维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动态管理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概率,同时预防信用欺诈。②差异化营销。银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预知企业客户未来资金需求,提前进行预约,提高客户体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差异化营销,提高客户满意度。③需求分析和服务创新。可以利用整体样本数据,如从客户行业,收入,所在地,行业,资产,信用等各个方面对客户进行分类,依据其他的数据输入维度来确定客户的需求来定制产品。④运营效率提升。大数据可以展现不同产品线的实际收入和成本,帮助银行进行产品管理。还可以帮助市场部门有效监测营销方案和市场推广情况,提高营销精度,降低营销费用。⑤决策支持。大数据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为即将实施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归纳出规律,进一步演绎出新的决策。

(3)增加客户服务的渠道。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子银行服务能够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有效降低服务单位客户的成本,是实现多渠道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

电子银行业务较之于传统柜面业务有如下特点: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突破了物理条件对银行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量银行业务的办理脱离了银行网点,从面对面的服务方式改为用户通过事先获得的电子证书获得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②用户的便捷自助操作。电子银行业务将商业银行从大量的固定资产与人力成本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从客户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业务优化了业务办理流程,通过电子渠道,客户可以自主办理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同时,电子银行服务使得客户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办理业务的限制,解决了全球一体化下金融交易可以全天进行,而金融机构还处在8小时工作制下的茅盾。③科技含量的投入使得边际成本低。对于电子银行来说,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功能越多,所提供的服务越安全和便捷,客户黏性就越大,所能吸引到的客户就越多,因而为单个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也逐渐趋于零,形成正反馈。④电子银行的发展提升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而电子银行是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结合的产物,因而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更加需要既懂金融业务,又懂IT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IT支持体系的实现路径

当前,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高效的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应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1. 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IT人员队伍。(1)培养一支高素质、懂银行业务、IT技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前台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以及一些关键岗位配置信息科技部门人员。(2)完善信息科技人员业绩激励机制,拓宽信息科技人员发展空间。建立职务、职级与职称并行的薪酬体系,打破信息科技人员晋升的“天花板”。(3)明确核心能力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信息科技人员核心能力要求,科学制定信息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需求管理,加强专家级领军人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4)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更为细分和差异化的培训目标,建立涵盖入职与履职全方位、立体的培训体系。并结合业界最新变化调整培训方案与培训目标。

2. 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已经可以满足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绝大多数需求,正处于从“单项应用”阶段到“跨部门整合”阶段的过渡期。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实现银行业务向信息驱动模式转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需求新变化,继续保持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优势,应当考虑建立起首席信息官制度,负责领导IT部门制定、完成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增设一名高层管理人员涉及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履行相关的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审批流程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可采取渐进式方式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例如,设立银行信息科技委员会(领导小组),由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任委员会(领导小组)主任(组长),由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信息科技工作。

3. 明确IT部门的定位,构建能够动态满足客户主要需求的组织架构。本质上来说,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要与企业信息科技部门的定位相匹配。企业信息化程度与信息科技部门的不匹配会造成企业资源的错配,降低了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与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无益,因此应合理调整IT部门在银行业务与经营中的定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IT部门的定位不应当只是“救火队员”的角色。IT部门在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了解业务部门的状况,积极疏通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化整合后的业务流程,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一个共享的数据与信息平台。除了保障基本业务正常运行外,银行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再造也应该作为IT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还应优化信息科技组织定位,根据银行业务部门的发展需要明确信息科技发展策略,依据内部控制与合规性的要求,建立涵盖IT风险管理、IT审计、IT专业技术的职能部门。提升信息科技的业务支持和决策支持功能。

4. 全面建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以使用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主,多个系统间的数据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应当全面使用能够对数据价值深度挖掘的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ACRM),为业务运营和决策提供支持。

在统一的系统下建立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模块,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在统一系统下共享数据相互联系。建立数据仓库,为识别客户贡献度,细分客户类型,管理层决策储备相关数据。同时参照国际通行模型开发符合本行情况的客户贡献度模型,综合考虑与收入成本相关的多个因子,为提升决策水平、开展营销服务提供依据。

5. 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IT服务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营销服务水平。一是拓展客户资源。通过对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我国商业银行可有效扩展客户信息接触面,获得更多市场机会;二是获取全面的客户画像,真实呈现客户身份、资产、喜好、情绪、行为、社会关系等“立体视图”。三是开展精准营销。

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对大量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可以有效识别授信人风险,提升整体的风险防控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决策效率、优化处理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第3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信息技术审计;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09-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03

近年来,人民银行特别重视内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杨立杰副司长更是在2010年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指出:“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要围绕人民银行的职能和业务,切实由单纯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通过审计转型,促进人民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尤其是信息技术审计如何在顺应央行职能的转换中进一步发挥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完善审计评价,是本文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一、构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组织机构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组织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组织机构管理风险,实现组织机构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提示风险、防范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组织机构运行风险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一)构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选择

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在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隐患,如外部环境影响带来的声誉风险、履行职责中的法律风险、宏观调控中的决策风险、业务活动中的资金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等[1]。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履职效果和整个社会经济金融能否正常运行。因此,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必须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地位的特殊性,从源头上加强风险管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履行央行职责目标的一致性。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一是国际内部审计最新发展趋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实物标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突出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以风险为导向,以满足机构经营管理的需要[2]。二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和《第17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对组织风险、风险管理和审计风险等做出了明确规范,明确对于风险的监控应成为内部审计的职责。三是有效贯彻《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该指引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基本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为内部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操作依据。

(三)构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的现实要求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成立以来,各级行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为内审部门充实了一大批业务精通、素质优秀的内审人员。但是,随着内审部门承担的监督任务逐渐增多,内审资源还是呈现出相对不足的现象。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风险及其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和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部因素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节约内审资源,有利于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应对不断增长的内审需求。

(四)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由于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角色定位不同,客观程度上存在一定对立,内审人员无法完全避免被蒙蔽甚至欺诈。内审人员受自身素质、主观意识、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及有关审计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未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部门)在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而做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产生审计风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内审人员从审计准备阶段就开始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向风险评价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银行业务基本上实现了手工登记向电子登记的转变,审计人员由原来的账薄等纸质媒介审计也随之转变为以系统数据库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审计内容日益复杂,审计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一)固有风险复杂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原始凭证从搜集、输入、加工到报表自动生成这一过程几乎无须人工干涉,由于计算机系统多数不能做合理、合法和数据真实性的分析,原始数据的搜集与输入就会存在错漏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所产生的电子数据储存在以磁盘、光盘为主的磁性存储介质上,极易被不留痕迹地破坏修改,机器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和网络传输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等存在的可能性,使得内部审计固有风险的变数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审计风险。

(二)控制风险复杂化

在手工系统下,内部控制是通过职责、职权分工,规定标准的业务处理流程及加强岗位人员的相互制约来实现,并与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相辅相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安全,也使内部控制的测试和检查透明化。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据的处理集中由电脑自动实现,原有的内部控制转变为通过系统设计的输入控制、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来达到控制目的,要求审计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必须采用新的审计程序和评价方法,以适应内部控制的变化。

(三)检查风险复杂化

在手工系统下,信息记录在纸质介质上有明显的审计线索。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化数据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从而使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致使内部审计人员需借助计算机及相应的内部审计软件才能进行审计工作。目前,人民银行许多计算机系统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行,数据集中异地存储,新数据在运行中逐步覆盖旧数据,系统缺乏应有的审计接口,审计人员无法提取有效的审计证据。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各软件数据库结构差别大,网络传输和数据存储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数据出现异常的错误,错误的指令(程序)一旦嵌入计算机中,审计人员受审计软件缺失等审计手段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无法审出所有的问题和错误,而且很多应用程序出于安全原因已被加密,审计人员难以审读。

三、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中风险导向内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系统多,涉及面广,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既需要科技部门加强安全管理,也需要到外部技术部门的密切配合,其风险表现形式基本上涵盖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所划分的六种风险。因此,本文以科技部门业务审计为例,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按照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判定的流程计算剩余风险的控制状况,探索建立人民银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

(一)明确信息技术审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准确审计定位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金融管理和服务领域。中央银行的业务工作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安全和技术风险问题也日益关注,在人民银行系统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应得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审计是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其目标是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环境、使用和维护、内部控制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查处有关违规问题,特别是发现和识别系统的风险点和控制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合规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

(二)构建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信息化环境促使内审人员加快建立新的审计标准 具体到人民银行来讲,由于信息环境下的审计的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特性的新审计标准和准则――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要在立足人民银行实情的基础上,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对目前已有的不适应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制度规章应及时地进行修改,制定与信息系统审计有关的制度准则,如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制度规章的重点除对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审查规定外,更要对被审计系统的健全符合性,系统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各项初始化工作的准确性加以规定。使审计人员在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时,尤其是进行系统合法、合规性审计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仅减少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2.科学识别和界定风险

人民银行科技部门风险是指人民银行科技部门履职行为在没有实施内部控制或者内部控制不到位的前提下,发生重要错误或弊端的可能性。人民银行科技部门风险的评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被审计业务的流程和特点,确定容易发生风险的业务环节;二是根据人民银行有关业务管理制度的变迁,确定内部控制测试方向;三是对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进行评估,如管理人员的诚信、管理水平等[3]。

(1)科技部门风险管理环境分析。目前,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主要如表1所示。

(2)科技部门业务风险点分析。目前,人民银行科技部门业务流程中风险点主要如表2所示。

3.准确评价风险

(1)风险赋值。结合审计现场风险排查结果,以列表的方法逐项列示科技部门业务风险指标,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风险易发程度和历年的审计结果划分风险级次,配之以相应的风险分值进行定量评估。目前,人民银行对各类风险点的级别还没有权威的界定,因此需要内审人员凭借经验判断,赋予各类风险分值以进行量化计算和比较。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收集的文件依据、数据资料以及自身的经验判断来识别、判断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不同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将风险分别定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级别。为了便于量化,现分别将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对应的量化风险值设定为30分、20分和10分。

(2)建立风险量化矩阵

内审人员通过考虑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工作重心和部门特点,对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分别进行相关测试和合理抽样。为了便于直观比较,对科技部门业务风险控制评估结果进行矩阵量化(见表3)。风险值设为N/6,其中,完全不合理且完全不执行风险最高,设为6/6=1;完全合理且完全执行风险最低,设为0/6=0;其他类推。

4.计算科技部门业务剩余风险平均值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者相互作用和综合效应构成了剩余风险,数学模型为RR=IR×CR(其中RR为剩余风险,IR为固有风险,CR为控制风险)。首先,要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剩余风险实质不同的风险权重(见表4);其次,计算科技部门业务的剩余风险平均值,计算公式为:单个业务风险点的剩余风险值RR=固有风险值IR×控制风险值CR,部门业务平均风险值RR=∑单个风险点的剩余风险值×相应权重。

(三)客观评价风险管理效果

1.计算出风险对照表

根据风险量化矩阵(见表3)及风险权重列表(见表4),风险量化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判断法对计算出的剩余风险平均值进行划分,判断剩余风险控制状况,并根据剩余风险值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关注重点、审计频率等应对策略(见表5)。

2.结合现场案例分析

根据2010年人民银行十堰市中心支行现场审计情况(见表6),将科技部门的主要风险点分成了14种(其中高风险9种、中风险3种、低风险2种)。经现场测试,剩余风险为零(风险完全控制)的有7种,其他或多或少存在控制不到位的情况。根据部门剩余风险平均值=高风险点剩余风险平均值+中风险点剩余风险平均值+低风险点剩余风险平均值=∑单个高风险点的剩余风险值×相应权重+∑单个中风险点的剩余风险值×相应权重+∑单个低风险点的剩余风险值×相应权重,经计算,该中心支行科技部门剩余风险平均值为4.83(见表6)。

3.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经过比照风险对照表,该中心支行科技部门剩余风险值为4.83分,属于“0-8.6”层次,风险控制较好,无重大风险。因此,可以根据《人民银行总行2010年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运行管理专项审计方案》“利用3~5年时间覆盖一轮地市中心支行”的要求,将审计频率定为3~5年。

四、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审计中如何坚持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笔者认为,只有不断积累风险数据信息,持之以恒的加强人才培养,新旧审计模式互为补充,才能更进一步发挥好内部审计职能。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动态的风险信息数据库,为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信息基础

由于内部审计时间资源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监督内容和所有的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比较科学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审计风险模型,对造成审计风险的多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从而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策略。

(二)新型审计模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旧审计模式的消亡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传统审计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模式,立足于对被审计对象整体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审查、分析和评价,并以此确定审计策略及审计计划。因此,必须注重新旧审计模式的有机结合。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融入传统审计模式,可以使传统审计项目内容得以扩展,审计更加灵活,更好地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重视信息技术审计人才的培养,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智力支持

人民银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有关规章制度,还要求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职业独特的判断力,在实际运用中对审计风险点加以判断。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是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类后续教育及培训,进一步更新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提升专业胜任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水平的内部审计干部队伍[4]。

(四)加快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及应用,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在风险导向模式下,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通过搭建信息收集和监测平台,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迅速有效地完成各项审计信息的审核工作,将内部审计人员从机械性检查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对重要业务系统、重要业务环节的监控和评价上,从而减少审计成本、提升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内审处.借鉴风险导向型审计拓展央行内审新领域[J].福建金融,2007(10).

[2]罗伯特・莫勒尔.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第4篇

竞聘总经理述职报告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叫XX,目前是市分行信贷部的一名信贷员,我竞聘的岗位是市分行风险合规部总经理助理一职。今天是我入行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行内的竞聘,心里既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我幸运地赶上了公平竞争的大好时机,紧张是因为害怕有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厚望。首先,非常感谢行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予我们展现自我的机会,恰巧我也是近期从县支行调到市分行信贷部工作,也许大家对我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向各位领导和评委汇报我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我是于XX年X月进入XX银行XX支行,在工作上实践着自己的承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下,业务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在频繁的岗位转换中,逐渐锻炼出不错的学习能力以及快速的适应能力,没有辜负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期望,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组织上的肯定。 我之所以竞聘风险合规部总经理助理主要缘于三个理由:

第一,有充分的激情和自信。有句话说的好:“激情是快乐工作的基础条件,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活力源泉。”所以,在生活中我时刻保持着充沛的精力,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热情投入到我所热爱的工作中。入行三年来,陆续参加过全县、全市、全省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以及专业技能大比武等等十余场,均获得了前三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一次次的比赛,使我能够自信的面对各种环境,将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有较丰富的成长历程。2008年正处于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而我作为08年的应界毕业生却非常幸运的应聘到邮储银行工作,可谓是幸之又甚,这也是我与邮储的缘分吧。所以从进入邮储银行的那天起,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这份工作。在南丰支行从事过事后监督、办公室秘书、会计、业务管理员等银行各业务条线的岗位,无论角色如何变换,我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拓宽了我的视野,得到了莫大的锻炼。今年6月我调到市分行信贷部任信贷员一职,从基层后台支撑人员走向市分行信贷营销人员岗位,工

作职能完全异于从前,这个转变过程对我来说受益匪浅,也充分认识到做为一线营销人员需要胆大、心细、敢想、敢做的优良品质,需要凭借自身专业的业务知识与良好的服务态度得到客户的支持与信赖。通过这几个月的跟班实习,我的信贷知识逐渐丰富,在心理上也战胜不敢开口的胆怯想法,可以走出去,独立的营销客户,功夫不负有心人,截止目前我对管辖片区126家商户进行过上门营销,并成功发放4笔贷款。

第三,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或许是因为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领域强烈的好奇心,在任何岗位上我都会保持十二分的热情去实践和钻研,比如在县支行近三年的宣传工作中,多篇报道相继在中国邮政报、江西邮政报、赣邮网、江西邮政金融等报刊杂志上刊登,担任文秘工作期间,负责行内各种材料的撰写工作,并于2009年被评为全市优秀通讯员。在任职中间业务管理员期间,通过改进工资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年内完成类业务有2亿余元,从未发生过差错。任职业务管理员期间,负责省、市分行组织的新业务学习以及后续的培训工作,参与每年的客户推介会以及理财沙龙见面会等活动。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上是我对自身的工作情况及个人综合素质的简介,如果此次竞聘成功,我今后的工作任务就是如何作好风险合规部总经理的助手,协助他把风险合规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对未来的工作我有几点设想:

第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控能力。

风险合规部属于综合性非常强的部门,虽然在职能上有充分的独立性,同时又和其它业务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风险合规部的一员不在是单单熟悉银行的某一项业务,而应该了解并掌握整个银行体系的动作过程,才能够做好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这几年我在各个岗位都有过工作经验,但由于时限性的关系缺乏更深度的掌握,所以在今后工作中要从大到小各个击破,从个金条线、公司条线、信贷条线三方为出发点开展合规管理。

第二,协助领导做好合规管理工作,提高办事效率。风险合规部的涉及面非常广,有业务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信贷部门不良资产的保全、移交、清收工作和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工作,还有反洗钱的管理工作以及落实法律法规的合规工作等等。所以我必需理清思路,认真梳理各项要点,积极配合同事,在领导的指导下快速开展,并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部门办事效

率。

第三,加强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综合型人才。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我要加强自身修养,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业务全面,能力强的领导的好帮手。

再一次感谢各位领导给我的这个机会。我愿意用我的信心、激情和能力,不断的战胜自己,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在行里做一名好员工,在部门做一名好助手,为我们的团队而努力,为我们的邮储而奋斗,我相信我会在新的岗位上,依然放光、依然添彩。

谢谢!

竞聘总经理述职报告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非常高兴在20xx年的“开篇”之际,有机会参加科技部总经理的竞聘。在此,我要由衷地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公平竞争的舞台,谢谢大家!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目标、新的规划! 今天,作为科技部前任总经理,我带着对部门工作的无限热爱、带着对科技部今后工作的规划和设想来到这里,此刻,我最想对大家说的就是:“请相信,我能行!

为了便于大家对我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

我今年19岁,我叫刘丹 我是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的学生 我****年*月毕业于***学校,****年*月至****年*月在****单位(部门工作)。

今天我之所以信心百倍地来参加这次竞聘,是因为我认为凭借以下优势,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一工作:

第一、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组织部门工作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不好工作往往可以找出很多借口,但要做好工作,三个字就够了,那就是”负责任“!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将”负责任“三个字铭记于心,并切切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特别是担任科技部总经理以来,我时刻告诫自己,保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和懈怠。因此,我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兢兢业业对待自己的工作,大到部门的整体工作目标,小到工作的细枝末节,我都认真规划、严格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不遗余力保安全

在担任科技部总经理期间,我与部门员工共同努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遗余力保安全。我们将it服务台与维护服务流程相结合,做好对部门、支行的维护服务工作,确保了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及支行的反馈意见,促进科技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去年,科技信息部it服务台接听处理电话12000余次。科技信息部全年处理总部及支行业务查询、维护2400余次,业务需求400余条,程序升级66次,累计解决业务需求310余条,外出维护900余次,调整前台操作员180余次,协助司法机关查询80余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两个奥运会前期,为保障奥运期间科技信息工作的安全运行,我部门开展信息系统应急演练,完成信息系统运行隐患排查,实时监控、建立同城灾备等一系列工作,面对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大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保证了我行在奥运期间安全无事故,为我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创造了巨大的无形价值。

第三、以创新的精神促进部门工作的发展和提升

在工作中,我们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主动尝试、大胆创新,促进了工作的发展和提升。例如,我们大胆尝试新的维护模式,由原来的松散式维护管理向”维护经理责任制“转变,大大提高了硬件维护组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支行维护等待时间,确保了支行部门设备的稳定运行;又如,我们实行需求、申请的统一出入口管理,指定专人负责接收各种需求和申请,实行需求论证会制度,使科技信息部人员与业务部门更好的紧密合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去年7月开始的五个月时间共受理业务需求118个,实现本年度需求85个,完成率98.5%;再如,我们解决了金卡键盘的写磁信息遗留的问题、银联热备网络切换的问题、atm受结帐日切过程影响的问题、并根据银联下发的银行卡运行情况分析影响交易成功率的因素进行改进……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我行的跨行交易质量,二季度我行银行卡跨行交易成功率跃居全国城商行第二,全省第一。

当然,优势也好,成绩也罢,只能说明过去,并不代表未来。今天,如果承蒙大家的厚爱,使我继续留任科技部总经理的工作岗位,我将戒骄戒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把科技部建设成理念超前、管理优异、工作优良、团队优秀的部门而竭尽全力。具体来说,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下面讲工作思路的地方应注意有起有伏,细细道来,讲到要点的时候要提高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第一、持续创新,全面实现部门工作目标

创新是工作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如果继续留任,我将把持续创新作为科技部工作的主旋律,除了继续深化和完善”维护经理制度“,并根据相关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做好业务流程的创新,还要细致分析我行网络的故障点,安全点,对我行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借外网统一管理和网络试验环境的有利条件,开拓出一条适合我行发展的内外网安全管理之路,同时,要做好风险监控系统正式启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保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

第二、加强管理,做好部门日常工作

有道是管理也是生产力。科技部作为保安全的重要部门,工作涉及面广、业务量大、责任重大。如果我继续留任,我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向管理要工作效率。我要继续完善科技信息部的各项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落实情况,建立制度监督机制,保证制度落实到位,特别要对中心机房和灾备机房进行制度完善,强化制度的落实,提高it服务台的管理效能,做到各项工作事事有人管,有人负责,同时要加强工作计划的严肃性,保证工作忙而有序,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另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警钟长鸣做好保安全的各项工作。

第三、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和谐高效的优秀团队

我要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支业务过硬、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我们将坚持”每天晨会“的制度,全体员工每天利用晨会时间总结工作、集中学习业务知识和开展的体育活动、组织丰富多彩集体小游戏等活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使每位员工不仅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增强科技信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团队的力量促进部门工作的全面发展,为我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5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建模

一、人民银行传统合规性审计的瓶颈

人民银行内审司成立于1999年,以完善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执行,防范内部控制风险为着力,以促进人民银行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改进金融行业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规避操作风险,内审司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审计规范,审计对象从最初的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发展到直属企事业单位,审计范围从传统的履职审计、离任审计、财务审计拓展到信息技术审计、外汇管理审计等新兴业务。十几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为组织治理、目标实现和价值增加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但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层面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高,审计经验的不断积累,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方法过分依赖审计人员工作经验、不能有效识别事件全局风险、不能有效控制事件核心风险、不能数字化呈现事件整体风险、缺乏可靠性、精确性、及时性、经济性等弊端也愈发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郭庆平同志明确指出内审工作转型和发展就是要做到“一个建立、两个探索、三个深化”。要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深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进一步确立审计的风险和控制视角,积极履行审计的咨询功能,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履职效果。因此,改变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方法,构建以风险导向(计量学二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为主的新型审计模式已刻不容缓。

二、计量数学模型方法论的构建

为使审计成果能够数字化、科学化、全面化地体现被审计单位整体风险水平,风险评价技术是关键。此处引入一个管理学概念———系统评价,该评价过程是将系统抽象属性进行量化的过程,而量化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的技术手段。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权威的、有针对性的客观综合评价系统,即审计对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将人民银行审计对象风险量化,风险大小数字化,使其评估的结果具有度量性、精确性及可比性。模型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完整的风险导向审计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手段;明确事件整体风险程度计算方法。

1.指标体系的创建

2011年—2013年,总行内审司根据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及业务范围,确立了以外汇储备、金融稳定、支付结算等12类专门性职能和组织管理、保密管理、预算管理等13类综合性职能为风险评估对象的基本清单。将人民银行主要风险类别归纳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为完善流程、规范操作、防范风险,多年来,总行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相应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这为各级内审部门针对事件风险制定风险指标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蓝本。如2013年4月,宝鸡中支审计组在开展对××中支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中,结合地市中支科技管理工作实际,着眼事件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科技综合管理专项审计方案》(银内审发〔2013〕7号),建立了人民银行地市州中支信息技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内控机制建设情况、机房与设施管理、业务网管理等7个维度,117个条目。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以定量方式反映各项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比重。在多因素综合评价决策中,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是评价决策的关键之一。本课题采用最典型的主观赋值法———Delphi法,进行权重的确定。Delphi法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要素做出概率估算,并使分散的评估意见逐次收敛,最后集中在协调一致的结果上,是系统工程中一种很重要的测定方法。Delphi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专家的遴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专家人数以10-15人为宜。人数太少,缺乏该领域代表性及权威性,影响函询结果;人数太多,又会给结果处理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2)专家选择标准

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参与的原则,选择:①人民银行从事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②接受相关专业系统知识教育及熟练本业务流程操作;③具有人民银行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3)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指标体系源版

首先向专家说明审计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流程等,在征得专家同意后,以现场座谈、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各位专家发放《专家评测问卷》,请专家对各维度及维度内各条目进行打分。打分方法:总分100分,根据各维度的相对重要性拟定其得分,保证各维度风险权重得分(a)总和为100分;再对维度内各条目进行打分,各维度下相应条目风险相对权重得分(b)之和为100%;最后两者乘积(a*b)为各条目的绝对权重。问卷中附有修改意见栏,专家若认为该条目不合适、表述不正确或有其他修改意见,可在意见栏中注明。如第一轮有专家提出意见,需对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后形成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开展第二轮专家咨询,方法同第一轮。在评测过程中,专家匿名且互不接触,以保证专家意见的独立性。

(4)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

三、审计案例展示

为实证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本课题将模型方法实际运用到人民银行××中支“风险导向信息技术专项审计”项目中,在量化评估总体风险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了结构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科技部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

1.模型测算及总体风险评估

2.审计成果

通过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实践运用,我们认为其效果十分明显,有效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内审转型的内在要求:

(1)模型的运用实现了对总体风险的量化评估,突破了传统合规性审计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限性

通过模型的运用,我们得出了××中支科技工作总体风险系数为12.8,风险程度“轻微”的结论,审计结果量化直观,这是传统合规性审计所难以实现的。

(2)模型的运用能够清晰地反映各审计条目的不同风险度,为层次化、结构化的风险分析创造了条件

通过观察各审计条目的风险值,可以直观地看出主要的风险点和风险分布。以××中支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为例,在发现风险证据的14个条目中,业务网管理、办公网管理、应用系统运维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存在缺失,相关审计条目的风险值均大于1,应重点关注;而在机房与设施管理、电子化设备采购、应急备份和文档管理等方面能够较好的执行内控制度,相关审计条目的风险值均小于1。

(3)模型与传统审计方法相结合,丰富了审计信息量,有助于提高审计建议的针对性

针对“重要岗位变动交接”、“网段间控制”、“核心网络设备配置”、“重要业务系统的授权访问”等风险值偏高的审计条目,在审计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对科技风险岗位的监督、检查、授权和审批,加强对网络设备安全配置的培训指导,结合“最小业务需求”原则对当前网络控制进行优化升级等建议,针对性较强,得到了审计对象的充分认可。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应用前景及完善建议

1.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应用前景

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其风险管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将风险指标科学化、数字化,本课题以信息技术审计为切入点,以风险导向为依托,构建了风险指标量化模型,从而使信息技术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建立履职审计、离任审计、财务审计及其它专项审计的风险指标体系,加强领域专业审计人员培养,不断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框架,使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在防范风险、立足监督、着眼服务、推进转型、增加价值等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2.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建议

(1)构建完善相对标准化的风险导向指标体系结构

为能更好的适应人民银行内审工作需求,提高内审工作质效,杜绝各职能部门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应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结构,针对履职审计、离任审计、财务审计及其它专项审计构建出一套以总行级指标体系为指导,省会中心支行、地市州中心支行指标体系为支撑,县支行指标体系为落脚的相对标准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客观性和针对性的体系结构。

第6篇

一、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

(一)思想上形成共识。国库统计分析是国库会计核算的延伸与升华,而各部门数据收集难度大成为统计分析质量提高的“拦路石”,数据资源的整合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人行益阳中支国库多次召集财政、国税、地税、行内调统等部门召开碰头讨论会,并通过建立分析人员交流微信群、QQ群等渠道宣传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努力使各部门认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形成共识。

(二)行动上形成共振。人行益阳中支国库科不等不靠,把平台建设纳入国库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7月,组织召开了财税库半年度工作联席会,讨论研究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作构想。并相继出台了《统计分析信息共享平台方案》、《益阳市财税库国库统计分析联合协作机制》,这些文件明确了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以打造国库统计分析优质品牌为目的,以数据共享为切入点,以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推进现代化服务性国库建设。具体目标包括加强财税库横向沟通联系,建立财税库统计信息收集长效机制,补充完善信息库;强化常规分析,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多维度、深层次分析数据变化产生的原因,挖掘真实情况;丰富和完善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反映当地经济特征的分析框架;结合有关焦点、热点问题,跟踪财税政策变化,共同研发具有特色的信息产品,提高调研的决策参考性。

(三)机制上形成合力。人行益阳中支国库科积极与各部门协调沟通,赢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了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成立了统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库副主任任组长,人行国库科、财政国库科、国税计财科、地税计财科科长任副组长,各部门数据分析人员和相关科技人员为成员,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组,具体负责统计分析平台开发与运维;业务组,负责各部门数据归类整理和上传共享。从而形成了一个人行国库牵头组织、财税库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以集中支付系统为基础,搭建数据共享平台

(一)分步骤实施。第一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共享。主要通过利用财政集中支付系统,将各部门分行业、分产业的数据进行数据上传,完成数据的存储与共享,建立统计分析数据集中库,达到便于查找、提取的目的。第二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平台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基础数据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图表展示模块、分析共享模块、政策解读模块。通过模块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和深入分析,形成最终的高质量分析报告。

(二)[KG(01mm]找准突破口。一是借助集中支付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数据的初步传输与共享,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二是完善数据库。科技部门协助将财政、税务、统计、房产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序时汇总,加工获取分税种、分行业、分产业的全口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数据,并根据数据制作相关图表,通过图表挖掘数据运行趋势与规律,最终形成集数据与图表为一体的序时数据库。三是数据资料移植。将所形成的数据移植到集中支付系统平台,实现数据的初步存储与共享。[KG)]

(三)搭建共享平台。以集中支付系统平台的数据为依托,对数据进行深加工,最终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平台分为基础数据模块,用于导入各部门的基础数据如国地税的分行业、分产业、分税种数据、财政收支数据等)。数据处理模块,该模块具体加工处理各部门数据,自动生成所需要的分行业、分税种等汇总数据。图表展示模块,通过数据形成相关表格、图形,更直观地反应各类数据趋势。分析共享模块,将各部门形成的分析报告进行上传共享。政策解读模块,各部门将本部门的相关政策变化内容进行共享,提高分析人员的政策敏锐度。

四)建立会商制度。按季度组织财税库、行内调统、货币信贷等部门召开统计分析例会,由以上部门负责人和分析人员参加,半年度和年度例会邀请财税库分管领导参加,例会在季度末前一个月中下旬召开,由国库部门负责召集,财税库轮流承办。例会各单位针对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报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特点,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财税的影响,提出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

三、提升平台建设内涵,增强国库服务功能

统计分析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国库服务职能的提升,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统计信息交流平台的创建为国库服务职能的深化奠定了基础和前提;同时随着国库服务职能的延伸,统计分析交流平台的资源共享范围越广,内容越充实,国库服务的核心作用越突出,对宏观经济决策和财税政策实施的支持作用越大。

(一)统计分析“三突破”。一是信息采集面的突破。通过采集财政、税务、统计局的信息,以及金融统计指标、宏观经济指标等信息的采集,突破了以往仅以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数据为信息源的统计分析模式,建立起信息丰富、内容完整、层次多样的国库统计分析报表体系;二是服务对象的突破。人民银行内部相关部门、政府、财政、税务等非国库用户可以访问系统,查询所需的国库数据,改变了以往统计分析系统只为国库内部服务的局限,充分满足了政府、财税等部门以及行内相关部门对国库资金运行相关信息的需求;三是统计分析方法的突破。系统不但有基础数据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而且统计分析人员能根据分析研究需要,自己指定分析指标和设计报表模式,通过不同的组织,进行个性化分析,改变了以往只能依赖TMIS报表的局限,实现了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提高了数据加工效率和处理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央行治理;地位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银行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而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则是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管理和处置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一种行为。中央银行治理与内部审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中央银行治理应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持强有力的内部审计。中央银行治理实行的内部审计制度,其目标就是为了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对于促进基层央行有效履职发挥了其他监督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是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中央银行履行职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职能作用,促进基层央行有效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正确认识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全面分析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研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相关措施显得尤为必要。遵循上述思路,本文从分析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出发,在剖析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国际审计准则,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二、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自人民银行成立以来,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在体制、机制和作用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得到明晰,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职能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职能定位明确清晰。1998年,以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为标志,人民银行内部监督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行政监察、党纪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直接接受行长的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干预,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2005年总行项俊波副行长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三个突出特点:职责范围比较全面、系统性比较强、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独立性。”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较高的独立性和明确的职能定位对于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内部审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已成为基层央行实行自我约束、促进有效履职的重要手段。

2.建立了健全的制度,内部审计发展规范。随着内部审计业务的不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也在逐年完善和健全,基层央行以总行制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操作程序》、《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制度办法为依据,结合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及办法等,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体系,为内部审计部门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责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基础,有效促进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有序开展。

3.实施了全面的审计,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不断拓展,工作思路从最初的“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到目前的“一个确立、二个探索、三个深化、四个改进”,审计项目从财务、资金的合规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履职绩效审计,审计重点从查错纠弊向风险防范、工作绩效转变,较好发挥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面临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央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评价和增值服务作用,但相对于国际准则来说,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客观性、审计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1.职能定位有待提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界定为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咨询服务独立于确认服务之外,咨询服务与确认服务并行。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事业单位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的。目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也仍然是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更多注重查错补漏的合规性审计,很少融入被审计部门的经营管理中,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咨询职能。

2.理念策略滞后被动。近年来,一些基层央行尽管探索推行了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和方法,但仍然按照合规性审计的方式实施,缺乏与被审计单位必要的沟通交流,只注重展示所发现的问题,而不重视提出务实的建设性意见,出现了被审计单位“怕审计、烦审计、躲审计”的现象,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手段方式相对落后。目前,会计、国库、外汇管理、金融市场等重要业务实现了网络化的计算机业务系统处理,而内审工作仍停留在传统手工查帐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多表现为利用电脑编制审计文档和统计数据等,较少利用辅助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手段和技术明显滞后于相关业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客观性有待增强。目前,受同事人情、自身利益及领导压力等因素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客观性削弱,审计项目及报告质量不高。有的审计人员抹不开情面,放弃原本正确的意见和结论,使审计发现的部分敏感性问题得不到客观揭示或报告。有的审计人员为了职务升迁,想争取好的人缘,对审计发现的一些较敏感问题存有犹豫,最终可能根据部门或个人利益取向作出取舍。有的审计人员为了本单位利益或迎合有关领导,不如实上报重大问题。

5.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不够、特别缺乏外汇、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致使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如在相关部门修订有关规章制度征求意见时,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因缺乏相关业务或管理领域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无法有效发挥咨询服务作用;对于科技部门一些应用系统开发,内部审计部门也往往因缺乏专业人才而无法及时介入开发过程提供咨询服务等。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现代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要借鉴国内先进做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积极推进内审转型与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1.重新明晰职能定位,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效防范资金风险,更好地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风险防范是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应当围绕风险防范这个重点,逐步从合规性检查向风险性、有效性评价转变,要分析评价现行管理和控制手段能否保证目标的实现,查找控制盲点和缺陷;要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逐步从事后监督向事中控制和事前防范过渡,由对结果的监督转向对过程的监督,变事后检查为事前预防,促进内部审计成果向管理成果转化,帮助改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从制度上、机制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基层央行依法、有效履行职能。

2.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增强独立性和客观性。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增强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前提。要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可在基层央行试行内部审计派驻制,派出机构实行逐级派驻、下派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内控机制。要求审计人员不参与相关业务的直接控制、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体系的设计,不参与业务工作或承担运营职责。如果内部审计人员被要求参与运营或者业务运行控制活动等可能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工作,对以上业务进行审计时,相应审计人员应该回避。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基层央行的业务及其工作制度、操作规程,而且要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等相关业务技能。因此,加强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训内容上,要加强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知识的培训;培训形式上,可采取以查代训、专项培训及远程教育等方式。通过培训,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支精干高效、各有专长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4.创新审计手段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落后的审计检查手段不仅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内部审计效率低、风险大等问题。要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单纯查账的做法,综合运用看、问、座谈、调查、函证、分析、推理、判断等多种审计手段和方法;要加强沟通协调,打消被审计对象的对立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发挥科学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现场审计效率。

5.加强审计活动管理,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改变自上而下直接安排审计项目的做法,把内部审计主动权交给基层央行党委(党组)和行长,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本行领导实施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基层央行要根据本行内控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配备情况,对有必要审计的领域或部门开展审计,及时发现和防范各种风险隐患或问题。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工作,运用风险评估与分析方法,确定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风险程度,按风险高低制定特定审计周期内的审计计划,明确对高风险领域的审计频率,既要保证对主要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又要避免出现审计项目安排过多,内部审计人员疲于应付而降低审计项目质量的现象,确保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恰当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4 年1 月修订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徐联初: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保障央行稳健运行.新高度,2006-07-20.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8.

[4]张 昆:试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武汉金融,2008(9).

[5]王道成:适应新形势 树立新理念 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会议讲话稿(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