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时间:2022-03-29 19:19:50

序论:在您撰写两小儿辩日的翻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第1篇

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2篇

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读”字)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在初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学生读,教师指导)师:请齐读字词两遍!(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全班第二次齐读课文)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文,文中除了逗号、句号外,还有几个特殊符号,你找到了吗?生1:有引号。师: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生1:引用别人说的话。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所引用的人的身份。生2:还有叹号和问号。师:很好!问句有好几种,疑问、设问、反问,在这里的问句属于哪一种?生2:反问!师:你觉得该怎样读这句?生2:这是小孩子说的,所以要读出小孩子的感觉,还要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师:那请你为我们示范一下!生2:(不好意思)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反问的语气还不够,再加强一些!生2:(声音大些)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很好!有感叹号的这句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生3:应该是有些得意,因为他觉得他把孔子都难住了!师:你的思维真的很活跃!值得表扬!齐读这句两遍。请全班同学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一定的语气。(全班第三次齐读课文)

二、二读说文

师:我们把读的难度加大,听说过同步翻译机吗?同桌之问玩个游戏,一人有感情地读文章,一人口头翻译这句话,看谁读得好,译得好,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我们一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师:时间到,我们从这组同学开始吧!(随即抽取学生)生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生2:孔子去东边游玩,看见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问他们辩论的原因。师:你们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啊!我想问一下,孔子是去游玩吗?生:不是!是游历!师:对了!中国古代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孔子的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游学。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的什么?生: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师:把这两点加上,刚才的翻译就更完美了。生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4: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到中午时距离人远。生5: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生6: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师:同学们注意,这位同学在翻译时将文章省略的部分也翻了出来,非常好!生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8: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小得像盘子,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师:远的怎么样小?同学们把这句翻译再完善一下。生:看上去!师:真棒!补充正确!生9: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生10: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感觉凉吗?师:反应很灵敏,居然加了“感觉”两个字,很好。生11: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生12:孔子不能够决断。两个小孩笑道:“谁说你智慧多呢?”师:太棒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力量太强大了!给自己一点掌声!还有没有同学对文意有疑问?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借用书下注释,并调动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会让我们的翻译更加轻松。比如“去”字,古今异义,过去我们学习它要翻译为“离开”,本文要翻译为“距离”。让我们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全班第四次齐读课文)

三、三读辩斗

师: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请问这篇文章在讲什么?生1:两个小孩子在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师:很好。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读中体现辩的特点呢?我们来换种方式学课文,回到2500年前,体会下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场面。首先要明确他们各自辩论的观点和理由。为了方便区分,给他们取名为甲乙。请同学告诉我:甲乙儿的观点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又是什么?生2:甲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3:乙儿的观点是: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你能不能把乙儿的观点模式变得和甲儿一样呢?生3:可以。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真好!谢谢!文言文语感不错。在甲乙两儿的对话中,有两组关键词是整场辩斗的核心,谁找到了?生:(齐声)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共同特点?生4:它们都是反义词。车盖是从大小上对比,探汤是从冷热上对比。师:不错。再看,这两组词又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太阳?谁来说说?生5:我知道了老师!一个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太阳,一个是从触觉角度描写太阳。师:太好了!谢谢你们的回答!男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甲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视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女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乙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触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学生齐声同答,此问题重复两遍)师:思路还算清晰,但没有斗起来啊!老师为你们提点要求:是斗不是打;是斗不能笑,要严肃坚持自己的观点;加入动作、口语,扩充斗的内容。推荐你们班思维最敏捷的男生女生来斗一斗!(生推荐两位学生,分别充当甲乙儿辩斗)

男生:嗯(挠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女生:……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男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听我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我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女生:我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那好嘛,你说了算。(全班窃笑,掌声鼓励)师:不错不错。但是斗得还不够!下面请你们班最有幽默感的同学上来和我斗一斗!是谁?生:我来!师:好!有勇气!现在我不是老师了!我是小甲!你害怕吗?害怕就赶快下去吧!你看这么多人看着呢!生:我不怕(大笑),要下你下去,我不下!师:你这个小朋友!今天我定要和你斗个分明啊!来吧!我说小乙老兄啊——(师用手抚摸同学的脑袋,生大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笑)小甲啊,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摆摆手,并用手比划车盖和盘盂的大小)生:非然也(学生拍拍老师的肩膀,下面学生大笑)。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做发抖状和挥汗状)师:你说的不对!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加快语速)生:NoNoNo!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也学老师加快语速)师:你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推拉状)生:你才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手叉腰)师:你少哕嗦!乱讲!远的小近的大!生:你才啰嗦!我没乱讲!明明就是凉的远热的近!(拉袖子做打架状)师:感谢你的精彩演绎!我确实斗不过你啊!气场很强大!(全班掌声)全班起立!我们还没下课呢。全班进行辩斗。左边是甲儿,右边是乙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并反复体会文章的核心句。甲儿曰,乙儿曰——甲儿坚持曰,乙儿坚持曰——甲儿不服曰,乙儿再次反驳曰——甲儿扯着嗓子曰,乙儿手叉腰曰——甲儿拍着桌子日,乙儿跺着脚曰——甲儿手指乙儿曰,乙儿也手指甲儿曰(全班学生按照教师指令反复诵读文章核心句,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师:累吗?生:(大声)累死了!师:终于结束了一场无休止的辩斗,两个孩子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生:因为他们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师: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待问题,要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让我们带着这点理性的思考再次齐读课文。(全班第五次齐读课文)

四、四读析人

师:虽然两小儿并未分出胜负,但他们的优点都落在了我们眼里,两小儿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生1:他们都很善于观察事物,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师:很好!你能用一个字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吗?生1:嗯,我觉得应该是“察”。师:很好!还有吗?生2:我觉得他们都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持之以恒,不会随便就相信别人的观点,很认真,不是随便玩玩的。我觉得可以用“真”字概括。生3:他们还敢笑孔子。师:这种笑应该是得意的笑。笑的背后是什么?生4:他们不轻易相信,哪怕是权威人物!师:敢于挑战权威!用哪个字总结?生4:我觉得用“勇”吧?或者“真”也行,真性情嘛!师:当两人争论不休时?孔子来了。孔子是谁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学问家,至圣啊!他这个有大智慧的人,能决断吗?生:(齐声)不能。师:为何孔子不能决?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生1:因为当时受科学知识的限制,他没有办法解释。师:有道理。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假设老师是孔子,我站在你们两个中间,我能否这样说:嗯,小甲是对的。小乙是错的。生:(齐声)不能!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我要维护我孔子的名声啊!生2:不能!因为他这样骗别人反而会损坏自己的名声,不能不懂装懂!师:你说的太对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孔子不是不能决,而是不愿决。不能乱决,不可违心决。对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我们不可以乱说,从这点来看你们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3:很真实的人,实事求是的人。师:如果让你用《(论语)十则》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此时的观点,你会说——。生:(齐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去概括孔子的精神品质,我会用“真”字。(板书真字)

同学们,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学会抓住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关键字句,比如“笑”字,“问”字,“游”字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分析更加有理有据。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读课文。(全班第六次齐读课文)

五、五读启智

师:最后,让我们看看这节课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多媒体显示读一真一智几个字)通过这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在读中赏,在读中悟,在读中析;读是一种手段、一种基础,促进我们更好地[论文写作 dylw.net]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一种精神品质——真,既是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对待问题的认真,也是孔子的真实与真诚,同时更是我们的真读书、真做人。这些都是智慧!请大家看“智”这个字,是由知和日组成的,就是告诉我们,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所学,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所知,这样,才能最终开启智慧的大门!请大家带着这点智最后齐读课文!(全班第七次齐读课文)

执教感言:1.设计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重点:善用教学方法,把教师从盲目重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同时解放孩子的身心,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作为基点,学习就成了一种令人厌恶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大胆设计了这节课,目的就是放下文言文的坐而论道,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游戏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阅读,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与智慧,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2.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吸取了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中的“板块教学模式”,并借鉴了国内多位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结合诵读欣赏教学的特点,经学校备课组反复琢磨,将整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读识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二读说文,分角色朗读,开火车朗读,一人朗读,一人口泽;三读辩理,同桌互辩,男女生竞赛辩斗,师生辩斗,大组之间辩论读书;四读析人,在集体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同学分析人物形象,找出人物描写的词句;五读启智,集体朗读,分析文中的智慧火花;最后诵读,全班齐声背读课文。我围绕“读”,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对课文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赏、读中析、读中诵。让孩子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完成文言文字音、词意、句意的理解;随詹通过朗读,启发学生寻找文章中存在的反义关系和观察角度,从而达到分析文章的目的:并加入辩斗环节,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解诵读的目的;在析人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物角色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最后教师归纳学习方法——读,精神品质——真,通过读的方法,体会“真读书,真做人”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诉同学除了要学习知识,更要增长智慧,并在最后的读书声中完成教学。文言文教学应讲究多诵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先完成最基础的自学,然后在老师有梯度的问题中,逐渐提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少教多学。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能多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和人文性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第3篇

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读”字)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在初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学生读,教师指导)师:请齐读字词两遍!(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全班第二次齐读课文)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文,文中除了逗号、句号外,还有几个特殊符号,你找到了吗?生1:有引号。师: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生1:引用别人说的话。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所引用的人的身份。生2:还有叹号和问号。师:很好!问句有好几种,疑问、设问、反问,在这里的问句属于哪一种?生2:反问!师:你觉得该怎样读这句?生2:这是小孩子说的,所以要读出小孩子的感觉,还要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师:那请你为我们示范一下!生2:(不好意思)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反问的语气还不够,再加强一些!生2:(声音大些)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很好!有感叹号的这句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生3:应该是有些得意,因为他觉得他把孔子都难住了!师:你的思维真的很活跃!值得表扬!齐读这句两遍。请全班同学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一定的语气。(全班第三次齐读课文)

二、二读说文

师:我们把读的难度加大,听说过同步翻译机吗?同桌之问玩个游戏,一人有感情地读文章,一人口头翻译这句话,看谁读得好,译得好,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我们一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师:时间到,我们从这组同学开始吧!(随即抽取学生)生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生2:孔子去东边游玩,看见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问他们辩论的原因。师:你们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啊!我想问一下,孔子是去游玩吗?生:不是!是游历!师:对了!中国古代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孔子的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游学。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的什么?生: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师:把这两点加上,刚才的翻译就更完美了。生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4: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到中午时距离人远。生5: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生6: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师:同学们注意,这位同学在翻译时将文章省略的部分也翻了出来,非常好!生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8: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小得像盘子,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师:远的怎么样小?同学们把这句翻译再完善一下。生:看上去!师:真棒!补充正确!生9: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生10: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感觉凉吗?师:反应很灵敏,居然加了“感觉”两个字,很好。生11: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生12:孔子不能够决断。两个小孩笑道:“谁说你智慧多呢?”师:太棒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力量太强大了!给自己一点掌声!还有没有同学对文意有疑问?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借用书下注释,并调动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会让我们的翻译更加轻松。比如“去”字,古今异义,过去我们学习它要翻译为“离开”,本文要翻译为“距离”。让我们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全班第四次齐读课文)

三、三读辩斗

师: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请问这篇文章在讲什么?生1:两个小孩子在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师:很好。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读中体现辩的特点呢?我们来换种方式学课文,回到2500年前,体会下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场面。首先要明确他们各自辩论的观点和理由。为了方便区分,给他们取名为甲乙。请同学告诉我:甲乙儿的观点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又是什么?生2:甲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3:乙儿的观点是: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你能不能把乙儿的观点模式变得和甲儿一样呢?生3:可以。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真好!谢谢!文言文语感不错。在甲乙两儿的对话中,有两组关键词是整场辩斗的核心,谁找到了?生:(齐声)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共同特点?生4:它们都是反义词。车盖是从大小上对比,探汤是从冷热上对比。师:不错。再看,这两组词又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太阳?谁来说说?生5:我知道了老师!一个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太阳,一个是从触觉角度描写太阳。师:太好了!谢谢你们的回答!男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甲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视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女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乙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触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学生齐声同答,此问题重复两遍)师:思路还算清晰,但没有斗起来啊!老师为你们提点要求:是斗不是打;是斗不能笑,要严肃坚持自己的观点;加入动作、口语,扩充斗的内容。推荐你们班思维最敏捷的男生女生来斗一斗!(生推荐两位学生,分别充当甲乙儿辩斗)

男生:嗯(挠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女生:……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男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听我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我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我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那好嘛,你说了算。(全班窃笑,掌声鼓励)师:不错不错。但是斗得还不够!下面请你们班最有幽默感的同学上来和我斗一斗!是谁?生:我来!师:好!有勇气!现在我不是老师了!我是小甲!你害怕吗?害怕就赶快下去吧!你看这么多人看着呢!生:我不怕(大笑),要下你下去,我不下!师:你这个小朋友!今天我定要和你斗个分明啊!来吧!我说小乙老兄啊——(师用手抚摸同学的脑袋,生大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笑)小甲啊,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摆摆手,并用手比划车盖和盘盂的大小)生:非然也(学生拍拍老师的肩膀,下面学生大笑)。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做发抖状和挥汗状)师:你说的不对!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加快语速)生:NoNoNo!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也学老师加快语速)师:你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推拉状)生:你才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手叉腰)师:你少哕嗦!乱讲!远的小近的大!生:你才啰嗦!我没乱讲!明明就是凉的远热的近!(拉袖子做打架状)师:感谢你的精彩演绎!我确实斗不过你啊!气场很强大!(全班掌声)全班起立!我们还没下课呢。全班进行辩斗。左边是甲儿,右边是乙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并反复体会文章的核心句。甲儿曰,乙儿曰——甲儿坚持曰,乙儿坚持曰——甲儿不服曰,乙儿再次反驳曰——甲儿扯着嗓子曰,乙儿手叉腰曰——甲儿拍着桌子日,乙儿跺着脚曰——甲儿手指乙儿曰,乙儿也手指甲儿曰(全班学生按照教师指令反复诵读文章核心句,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师:累吗?生:(大声)累死了!师:终于结束了一场无休止的辩斗,两个孩子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生:因为他们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师: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待问题,要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让我们带着这点理性的思考再次齐读课文。(全班第五次齐读课文)

四、四读析人

师:虽然两小儿并未分出胜负,但他们的优点都落在了我们眼里,两小儿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生1:他们都很善于观察事物,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师:很好!你能用一个字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吗?生1:嗯,我觉得应该是“察”。师:很好!还有吗?生2:我觉得他们都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持之以恒,不会随便就相信别人的观点,很认真,不是随便玩玩的。我觉得可以用“真”字概括。生3:他们还敢笑孔子。师:这种笑应该是得意的笑。笑的背后是什么?生4:他们不轻易相信,哪怕是权威人物!师:敢于挑战权威!用哪个字总结?生4:我觉得用“勇”吧?或者“真”也行,真性情嘛!师:当两人争论不休时?孔子来了。孔子是谁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学问家,至圣啊!他这个有大智慧的人,能决断吗?生:(齐声)不能。师:为何孔子不能决?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生1:因为当时受科学知识的限制,他没有办法解释。师:有道理。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假设老师是孔子,我站在你们两个中间,我能否这样说:嗯,小甲是对的。小乙是错的。生:(齐声)不能!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我要维护我孔子的名声啊!生2:不能!因为他这样骗别人反而会损坏自己的名声,不能不懂装懂!师:你说的太对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孔子不是不能决,而是不愿决。不能乱决,不可违心决。对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我们不可以乱说,从这点来看你们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3:很真实的人,实事求是的人。师:如果让你用《(论语)十则》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此时的观点,你会说——。生:(齐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去概括孔子的精神品质,我会用“真”字。(板书真字)

同学们,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学会抓住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关键字句,比如“笑”字,“问”字,“游”字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分析更加有理有据。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读课文。(全班第六次齐读课文)

五、五读启智

师:最后,让我们看看这节课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多媒体显示读一真一智几个字)通过这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在读中赏,在读中悟,在读中析;读是一种手段、一种基础,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一种精神品质——真,既是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对待问题的认真,也是孔子的真实与真诚,同时更是我们的真读书、真做人。这些都是智慧!请大家看“智”这个字,是由知和日组成的,就是告诉我们,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所学,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所知,这样,才能最终开启智慧的大门!请大家带着这点智最后齐读课文!(全班第七次齐读课文)

执教感言:1.设计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重点:善用教学方法,把教师从盲目重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同时解放孩子的身心,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作为基点,学习就成了一种令人厌恶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大胆设计了这节课,目的就是放下文言文的坐而论道,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游戏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阅读,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与智慧,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2.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吸取了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中的“板块教学模式”,并借鉴了国内多位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诵读欣赏教学的特点,经学校备课组反复琢磨,将整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读识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二读说文,分角色朗读,开火车朗读,一人朗读,一人口泽;三读辩理,同桌互辩,男女生竞赛辩斗,师生辩斗,大组之间辩论读书;四读析人,在集体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同学分析人物形象,找出人物描写的词句;五读启智,集体朗读,分析文中的智慧火花;最后诵读,全班齐声背读课文。我围绕“读”,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对课文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赏、读中析、读中诵。让孩子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完成文言文字音、词意、句意的理解;随詹通过朗读,启发学生寻找文章中存在的反义关系和观察角度,从而达到分析文章的目的:并加入辩斗环节,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解诵读的目的;在析人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物角色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最后教师归纳学习方法——读,精神品质——真,通过读的方法,体会“真读书,真做人”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诉同学除了要学习知识,更要增长智慧,并在最后的读书声中完成教学。文言文教学应讲究多诵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先完成最基础的自学,然后在老师有梯度的问题中,逐渐提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少教多学。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能多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和人文性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第4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第5篇

这堂课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从教学设计来看,一共安排了五个环节的朗读,每一环节都独具匠心:一读识文,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二读说文,重在疏通文意;三读辩理,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會课文的沦辩特色;四读析人,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五读启智,总结学习方法,启迪做人智慧。这五个环节,丝毫没有机械生硬之感,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人理解和把握,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心理规律,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达成。

这堂课仅是齐读就安排了七次,但没有给人单调重复之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除了每次朗读的指向和重点不同之外,也和教师巧妙的指导方法密切相关。如“一读识文”环节,在疏通字词、纠正错音之后,教师适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文,文中除了逗号,句号外,还有几个特殊符号,你找到了吗?”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语文味的问题,为学生在读准字音和读出语气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提供了一个抓手,让学生的注意力从字音字义自然转到了文句的语气。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尝试意识开始被唤醒,并在此后渐人佳境。在“三读辩斗”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还原式想象,代人式体验,生生互辩,师生互辩,亮点频出,课堂气氛不断推向。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全体参与的活动中,学生对课文的核心部分产生了深刻理解。不只是内容的理解,还有论辩方式的体验,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默會,等等。其效果不亚于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从学生兴奋的表情和参与的活跃程度就可以看出,这堂课对他们的影响将是长久的。

教师重视朗读行为的背后,是对文言文教学规律的尊重。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言”,也要重视“文”,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重此轻彼。言文关系,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好处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么偏于串讲串译的文意理解,要么偏于文章特色的赏析,把文言文教成了现代文。但在这堂课上,却以朗读为主线完美地连接起了“言”与“文”的教学。《两小儿辩日》属于较为浅易的文言文,语言简洁,人物对话体现了“辩”的特色,所以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和欣赏人物形象。这种感悟和欣赏,在贯穿课堂全程的朗读活动中,轻松地实现了。

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是落实了以学为主、少教多学的理念。以学为主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上的核心事件,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多学少教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当然,适当的讲解和指导也是必要的。少教不等于不教,关键是教在学生需要的时机,教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如“二读说文”环节对于“游”的理解,学生一开始翻译为“游玩”,教师马上反问、纠正,丰富了学生的认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些语法现象,教师在学生朗读、翻译的过程中随文点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少教是一种精教,前提是教师课前精心的准备和课上敏锐的关注。多学意味着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以及深度参与,从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基本做到了。就比赛课而言,这是不容易的。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如翻译环节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辩斗环节采用分角色的方式,既有个人展示,也有群体参与,更不用说七次齐读。另一方面在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欲望的唤醒。首先是教学设计五个环节之间存在一定梯度,每个环节的朗读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其次是每个环节之中教师都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使学生欲罢不能。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自然就是对课堂的深度参与。

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激趣;诵读;品析;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多篇文言文,但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别,对小学生来说既难读又难懂。笔者就文言文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就会随之明显提高。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可以发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铺平道路。如,教学《杨氏之子》的,先让学生阅读翻译好的现代文进行古今对比,然后质疑:你知道作者是谁?古人是怎样写这类文章的?接着出示古书和作者介绍,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种新的文体——文言文。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开场白,营造浓厚的氛围。如,《两小儿辩日》开课时,可让学生自由交流和孔子有关的名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可以从两小儿争论的话题“你认为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习《伯牙绝弦》时,可以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由老师声情并茂地介绍“高山流水”的传说,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去。

二、提倡诵读,读出节奏、韵味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途径。在诵读中可以整体感知文章,体验精妙之处。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停顿,读出韵味。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教师放慢语速进行范读,学生划好节奏;然后,学生各自带着理解多读几遍文章,并引导在读中想象:作者当时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通过多形式的诵读来读出韵味。只要愿意开口读上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的特点。

三、品析语言,感悟文章主旨

在诵读基础上还是达不成文言文的教学要求,这就应该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意思。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注释说出文句大意。接下来主要针对一些难句重点交流。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提出不好理解的语句进行质疑、交流,教师伺机点拨。如,教学《学弈》一文,可紧紧扣住“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弗若之”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领悟“学习之道,贵在专心”的道理,从而深化主题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实现迁移运用

第7篇

根据大纲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教学就应与传统文言文教学有所区别,下面,我就结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以图激趣,初读感知

以图激趣,初读感知是我们进行现代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也配有一幅插图,这幅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在上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出示这幅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图中人物不同的姿态、表情,想象、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图上看,课文讲的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爷爷给两个小孩讲故事。”有的说:“一个夏日的早晨,一位老爷爷向两个小孩问路。”还有的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问题,老爷爷在判断谁对谁错……”想象多种多样。借此时机,我让学生带着争议依靠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初读课文。结果,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很快就能读通课文了。

二、反复朗读,读中领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使其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如:弗(fú)、曰(yuē)、沧(cānɡ)、汤(tānɡ)等。其次,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读熟课文,恰当断句。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一句,在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把此句读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就很难理解此句话的意思了。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先理解句意,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反复去读,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地朗读了。

2.逐字精读,读中领悟

能正确熟练地朗读文言文后,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因为相当多的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读中领悟。如《两小儿辩日》中,“而日中时远也”中的“也”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词,和现在常用义不同。在理解这个字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理解其他字的意思,然后再试着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最后通过对整句话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也”是一个句尾语气词,没有具体意义。

三、复述表演,实践探究

为了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试着用文言文来讲《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就是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背诵下来。当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例如,我在讲到这一环节时,就用多媒体放映插图,然后让学生看着插图,用两分钟的时间回忆这个故事。接下来,请三名同学分角色复述这个故事。出乎意料的是,这三名同学竟然都没有看书,而且非常准确地把课文内容复述下来。同时,其他同学在看、想、听的过程中,也都能很快地把课文背下来了。由此可见,复述是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四、旁征博引,探索奥秘

对于《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一定也会感到十分好奇,并且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就可布置这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课上,再让其展示学习成果。例如,我班知识丰富的曹云根同学就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这样的解释: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通过他的解说,学生们很快都明白了这个问题。总之,旁征博引,让学生们探索奥秘,不但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科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

五、开拓思维,创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