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1-22 19:13:58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MTI翻译工作坊; 信息化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吕文澎(1966—),女,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E-mail:。

一、 引 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的需求,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以下简称MTI),截止2013年1月全国共有159所院校招收MTI研究生。为此类研究生开设的“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课程,真实而有效地让翻译实践走进课堂。[1]信息化翻译教学“指在现代翻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开放性地优化和活化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的教育过程”。[2]信息化社会在MTI研究生的培养中,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必不可少。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生角色等方面探讨了信息化翻译教学问题。然而,此类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3]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目前科学界定的人类智能有8种,即语言文字、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内省和自然观察智能。[4]依据传统智力理论,智能是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智能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能力,上述8种智能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重视,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教育者的开发和训练。该理论注重整体性、强调差异性、突出实践性并重视开发性,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语教学。如,Berman首次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系统相结合,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智能;[5]Shore将该理论用于大学外语课程,探讨多元智能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6]裴正薇考察了将其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7]周雪婷探讨了将该理论结合网络资源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方法。[8]

综上所述,目前鲜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讨MTI翻译工作坊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研究。信息技术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供了实施的技术保障和促进条件,[9]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是信息化翻译教学方法之一。[10]为此,笔者利用西北师大MTI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课程,受青岛出版社委托,承接了The Book of Magic [11]一书的翻译项目(约15万字,2个月内交稿),以考察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校MTI翻译工作坊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 具体实施

该项目于2011~2012学年第2学期3~4月在西北师大MTI“笔译工作坊”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该校2011级10名笔译方向MTI研究生(即学生译者)在2位译审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此项目。10位学生译者(3男、7女)平均年龄29.8岁;2位译审教师(1位为西北师大翻译教师,另1位为山东省某公司译员)施教4周,每周4学时。为避免霍桑效应(Hawthorn Effect),即研究条件对受试行为的影响,受试学生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参与了本项研究。

(一)多元智能问卷调查

笔者通过“多元智能问卷”(Likert五级量表)了解受试的智能结构。用于前后测的智能问卷内容相同,由笔者改编自裴正薇编制的“多元智能调查问卷”。[12]问卷以简单的英语进行制作,包括个人简况与多元智能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和入学成绩。后一部分调查上述8类智能,由120个题项构成,每类智能包含15个题项;题项具体描述各种智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受试联系自身实际从5个选项中选择对该描述的认同度;信度分析显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Cronbach’s alpha = 0.918)。

“多元智能问卷”前测于“译前准备”前2天进行。受试填写之后,所有问卷当场收回,确认有效。随后将所得到的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利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便根据学生的强势智能和智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组教学。后测在“译后总结”后2天进行,受试再次填写该智能问卷。

(二)教学特点

教学中研究者采用多元智能型信息化翻译教学模式。在参考相关文献[13][14][15][16]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

教学活动。该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 翻译项目进课堂

我们摒弃惯常为练习而练习的做法,化纸上谈兵为真刀实枪,通过有效地将翻译项目引进课堂,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学校与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的教学目标。笔者的主导思想是一切按市场项目实施的流程运作,从接单、签订合同、分析项目、提供样稿、分配任务、建立质量监控小组,到搭建术语库、翻译、检查质量、交稿等全部为真实环境,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心理素质和信息素养提升的真实过程。

2. 信息化翻译教学

该“翻译工作坊”课程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而The Book of Magic的翻译却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其过程分译前准备、译中实践与译后总结等三个阶段,注重发展学生智能,整个过程呈信息化教学形态,详见表1。“译中实践”阶段分初译和复译2个步骤。学生初译后,教师评价并评分,指出优缺点,强调翻译标准(即“能否教会读者成功变出魔术”)、魔术文本的专业性、读者中心意识等;之后学生复译,教师再次评价并评分。

表1 信息化翻译教学活动与对应发展的智能类型

3. 多元化翻译方法

魔术依靠灵活运用光、声、电等物理和化学的多种科学原理,用奇特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离奇巧妙的表演形象。魔术文本专业性很强,经深入研读原著及魔术专业文献,我们以西方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17]为指导,认为魔术文本属于“信息型”功能文本,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采用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在注重发展传统智能活动类型(如讨论、辩论等)的同时,还设计了发展非传统智能的教学活动,如观看魔术表演录像、请教身边的魔术师或魔术爱好者、带魔术道具进课堂、模拟表演、阅读并分析汉语魔术文本(即平行文本)等。例如,The Book of Magic第一编“纸牌魔术”中的魔术“Scarlet Pimpernel”(红花侠),[18]翻译过程中主要拓展的智能类型如下:学生译者转换角色,扮演魔术师(身体运动);准备3张数字牌和1张人头牌;观察原文第26页的图1(视觉空间和自然观察),先将这张人头牌横向剪成两半,然后将一半贴在一张数字牌的背面,另一半放在一边;按“做法”中介绍的6个步骤(包括图2~7)仔细琢磨,表演并翻译该魔术(身体运动、视觉空间、自然观察、逻辑数理和语言文字);此外,该魔术行文伊始,有一首小诗,提醒学生翻译时要注意音韵问题(音乐节奏)。译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人际交往),总结反思(自我反省)。The Book of Magic的翻译方法呈多元化,笔者在《魔术揭秘》“译后记”中写道:“我们译中做、做中译,动手动脑,以‘能否教会读者成功变出魔术’为标准,使用相应的道具,对每一个魔术进行了实际操作,反复推敲琢磨,终成译文”。[19]

4. 合作式翻译活动

The Book of Magic由4编(纸牌魔术、钱币魔术、手帕魔术及绳索与环类魔术)67个魔术组成。笔者以“魔术”为单位给学生分工,每人翻译6~7个魔术,强调“分工是相对的,合作是绝对的”。结合“译前”智能问卷调查结果,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10位学生被分为2组5对(见表2)。第1组,语言文字对和数理逻辑对;第2组,音乐节奏对、人际交往对和自我内省对。具有相近智能倾向的学生被分为一对,这样既便于他们采用符合自身智能特点的方式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又创造对与对之间的竞争环境与多元化的翻译实践氛围。

5. 专业性译审模式

我们将翻译公司常用的“译审模式”用于实践教学,进行了课堂交互、课外交互、传统交互和网络交互,较好地实现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人际交互,[20]发展了人际交往智能。表2的每对学生中,一位负责主译,另一位负责一审,组长负责二审,两位译审教师负责三审。师生借助手机、互联网等实时交流,主译的学生分别根据一、二、三审的意见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改。每次译稿和审稿均在课堂上进行师生讨论。每位成员轮流作主译和一审。“审稿的依据包括三方面:一是忠实原文,二是译文通顺,三是原创翻译”。[21]组长和译审教师修改、定稿后,总结本次各组翻译的亮点,归纳本次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词汇、句子结构、语境、魔术术语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要求学生把小组网络讨论无法解决的争议问题带到课堂,供全班讨论解决;将翻译亮点也带进课堂,让大家分享,从中获益。每次上课师生通过PPT课件展示、讨论和评析译文,师生们一致认为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每次上课学生都经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日积月累,逐渐提高翻译转换能力。

6. 多元化评价体系

“译后总结”阶段,笔者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22]对学生译者的表现进行评估。自我评价用来发展学生的自我内省智能,要求他们从理解(50%)和表达(50%)两方面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评价。教师评价(由2名译审教师完成)包括译文质量(80%)、情感态度(10%)和时间进度(10%)。学生译者的最终得分为2名译审教师(评分者)评分的均值。评分结束后,经计算2位教师评分者之间的等距数据信度为0.82(p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次有益尝试,学员的翻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课程结束时,笔者在10名学生译者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翻译水平提高 “很大”、“较大”、“一般”和“没有”4个选项中,选择“很大”和“较大”的百分比分别达到50%和40%;课程满意度一栏里,满意率达到90%。所译图书《魔术揭秘》于2012年5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笔者于2012年6~8月就读者对译作《魔术揭秘》的翻译质量满意度进行了网上调查,购买并阅读了此书的218名读者中,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选项中,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百分比分别达到78%和14%。本研究更重要的教学效果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从初译到复译,学生译者进步明显

经整理笔者将10位学生的初译和复译成绩以及多元智能问卷前后测值输入电脑,利用SPSS 13.0进行了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见表2。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初译和复译2个步骤中,学生在译文质量、情感态度和时间进度方面,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译文质量稳定(均值68.6、71.2),绝大部分学生翻译态度积极、认真(情感态度均值都为9.6),能够按时完成翻译任务(时间进度均值都为9.7);可喜的是,从初译到复译其总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p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智能倾向的5对学生之间的初译和复译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这5对学生的翻译水平相当。

2. 学生的语言文字、视觉空间和身体运动智能有所增强

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表明,10位学生译者“多元智能问卷”前后测中的得分,在语言文字和视觉空间智能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表3 10位学生译者多元智能情况统计

注:*表示p

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有所增强,令人欣慰。视觉空间智能之所以有所提高,可能与原文插图较多(几乎每页书都有插图)有关,加之笔者反复强调一定要仔细观察图示辅助翻译。值得表扬的是,9号学生甚至发现了原文第117页的一处错误:文字表达与图示不一致。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明显增强,可能与魔术文本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笔者“译前”提出的翻译方法有关。教学中笔者一再提醒学生:“拿出相关道具,实际操作、表演,动手动脑,试想:读者看着你的译文能成功地变出这个魔术吗?”译后总结时一位女生说:“在我不多的翻译实践中,这一次留给我的印象最深。不仅由于老师精心的译前培训、译中短信指导、魔术网站资料的提供以及魔术翻译方法的讲解,而且还由于译后的分析对比与反馈评析,使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体验到了将抽象、枯燥的语言文字活动转化为成功变出魔术的快乐,我像个孩子似地乐不可支。每次收到老师的短信或电子邮件,总是倍感亲切和温馨,这样的教学富有时代气息。翻译时,我仔细揣摩原文隐含的交际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并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译文。翻译过程中我变过的魔术有‘穿透术’、‘空中飞帕’等,而且还教女儿学会了‘单手打结’、‘快速打结’等。真是其乐无穷!有了这种心境,翻译过程中的纠结和辛苦都算不了什么。”学生在其他5类智能方面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原因有三:本次训练时间较短,不足2个月;数理逻辑和音乐节奏智能既涉及天赋,又与后天训练紧密相关,据笔者观察与了解,这些笔译方向的学生中擅长数理逻辑和音乐节奏的学生甚少;人际交往、自我内省和自然观察智能涉及个人一生的学习与修养,非短期训练所能见效。

三、结 语

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南国农先生指出:“要十分重视做好西方有关理论中国化、本土化工作。要学习、借鉴,还要超越、创新”。[23]此处,“西方有关理论”指西方学与教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等。笔者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MTI翻译工作坊信息化教学之中,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探讨是有效的、可行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化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MTI研究生的翻译能力,并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译后总结”表明,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富有新鲜感、趣味性和挑战性,对提高翻译能力和信息素养帮助较大,并且发展了他们表演、合作、想象、信息检索、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本研究的翻译项目历时2个月,虽然初步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笔者认为整个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够周全、前期工作欠细致等问题。本文仅为引玉之砖,望此类研究得以深化,期待更多的新成果问世。

[参考文献]

[1] 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2] 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58~60.

[3] 蔡静.新世纪以来国内信息化翻译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0,(2):8~18.

[4] Gardner, H..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27,47.

[5] Berman, M..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Road to an ELT Classroom[M].Wales, UK: Crown House Publishing Limited,1998.

[6] Shore, J. R.. Teacher Education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 Case Stud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Teacher Efficacy in Two Teacher Preparation Course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4,106(1):112~139.

[7] [12] [15] 裴正薇. 多元智能发展观与综合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8,(6):57~63.

[8] 周雪婷.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8,(4):41~43.

[9] 樊晓红.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8):15~18.

[10] 师新民,肖维青.信息化翻译教学的新视野[J].外语界,2006,(5):48~51,74.

[11] [18] Smith, B.. The Book of Magic[M].London: Arcturus Publishing Limited,2008:26.

[13] Armstrong, 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M].Alexandria, Virginia: ASCD,1994.

[14]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6.

[16] 张政,张少哲.真项目 真实践 真环境 真体验 ——基于北京师范大学MTI CAT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翻译,2012, (2):43~46.

[17] Nord,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

[19] [英]布鲁斯·史密斯.魔术揭秘[M].吕文澎,吕晓澎等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255.

[20] [21] 段自力.基于网络“译审模式”的交互式翻译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9,(3):44~49.

第2篇

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在中高职衔接中,校长的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第3篇

关键词:医学院;实习基地;建设;措施

在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建设相对完善,受重视程度较高,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没方面。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如何在理清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找到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实习基地教学对专业发展的优化作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功能和价值,探索出新的建设方案及合作模式正是本文所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非医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江西省赣南医学院是省属高校,每年有本科实习学生1000余名,三级乙等及以上教学医院29所以及其他稳定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30余个,其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医学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研究当前非医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抽取我校5个非医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和在校生与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调查人员在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和现场问卷填写和访谈式的形式进行,发现当前非医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实习基地老师教学意识欠佳。扩招后的实习学生人数总体比过去有明显增加,虽然增加了实习基地,但科室的见习学生、实习学生总数比过去仍有所增加,实习基地医院的带教压力较大。在2010年对赣南医学院各基地医院随机抽样500名实习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学生对科室老师的带教水平评价为“满意”的占56%,“一般”的占30%,“不满意”的占1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优质的实习医院级别高,病人多,临床医生自身的医疗任务都很重,花在实习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沛。另一方面由于实习任务是软指标,教学量没有明确细化,责任并不落实,部分青年医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学历的提高和晋升职称的忙碌中,医院给予的带教补助又是杯水车薪,因而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欠佳。

2.实习基地放松学生管理。非医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是4个月,但国内各医学院校安排的时期有所不同,广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等是第八、期安排实习,第十学期返校再上提高课。课题组在对实习基地医院的调查中发现,80%的实习医院均反映“实习、考研、就业的体制性相互矛盾”是当前实习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请假复习功课,考研,实习单位放松对实习生的管理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实习质量,减少实习的学习量。

3.实习生对基地认识不到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实习目的并不明确,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纪律性下降。不少学生还习惯于过去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知道身边何事可学。有的学生不愿在病人身上多下功夫,不屑做琐碎小事,甚至认为自己是“免费劳动力”,有干活多了吃亏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知道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便对当前实习的无关科室失去兴趣,从而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实习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纪律意识淡薄,在校时早就渴望到实习基地去放松,一旦管教不严便成为脱缰野马。而实习阶段的学生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在校有辅导员专门管理,从思想到行为无微不至,而实习后远离学校,一般是实习队教师进行管理。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措施

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本科教学实习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1、加强实习基地管理。教务部门为全校实习基地的主管单位,要负责全校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教学的管理与协调;各教学单位应有专人负责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和实习教学工作;实习基地协议合作年限根据双方需要协商确定,一般为3-5年。对协议到期的实习基地,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双方合作目的;基地建设目标与受益范围;双方权利与义务;师生的食宿、学习、交通等安排;协议合作年限;其它。;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共同研究和探索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教学方法;我校的各类实习,原则上在我校已建成的基地中进行。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向已建成的实习基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基地建设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基地所在单位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

2、加强实习基地的检查评估。教学单位应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与管理,每年初应根据实习教学要求制订实习基地工作计划,年末要对校外实习基地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将计划和总结报教务部门备案;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检查评估,对不能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应会同实习基地及时整改或调整。学校将组织有关人员抽查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实习教学的情况;校内实习基地每年应有工作计划和总结报告,由实习基地归口管理单位签署意见,报教务部门备案。学校在年末对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检查评估;教务部门将会同各教学单位不定期到实习基地检查学生实习情况。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教务部门要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各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支出,相关学院(系)在使用此项经费前,必须先与基地所在单位正式签订建设协议书。基地建设经费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支出:购置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学必须用品、制作基地牌匾、报销在基地建设联络过程中所发生的差旅费、给基地所在单位支付适当的实习指导费等;基地建设经费有效使用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即在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之日起,相关学院(系)应在一年之内完成基地所有项目内容的建设,一年内建设经费没有使用完的,教务部门有权收回其剩余经费,回收后的经费将用于其他基地建设的需要;教学单位在取得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资助后,应在申报书中认真填写所需开支范围与情况,并报教务部门审批。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细化管理,进一步明确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人才培养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衣利;倪晓芸;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第4篇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对改善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提出完善医学院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员;医学院校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因人手有限,难以深入教学一线获得全面、直接的教学信息,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真空”或“盲点”。在这种背景下,鼓励和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提供教学信息,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手段。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学生评教、反馈教学信息、参与教研活动,以及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中担任学生代表等。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其中包括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1.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方针是以育人为本。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管理,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给予学生话语权,由以往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自我管理者,激发其参与教学管理和改革的热情,有利于突出其教育主体地位,改善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人性化开辟了良好的直通渠道[1]。

1.2有利于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对学校教学一线各个环节有着最直接、最全面的体验,对教学相关情况最具发言权。充分发挥学生作用,由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拓宽了信息采集渠道,延伸了管理部门触角,保证了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1.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风建设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最具发言权,能够反馈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师德师风等信息,与其他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从而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强化教学责任感。

2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信息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工作,队伍管理较为松散。部分信息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学校管理走形式而已,有懈怠情绪,责任感、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仅为完成任务而提供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信息;有的信息员心存顾虑,无法放开大胆地工作;还有部分信息员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向教务处咨询各种个人问题,为自己服务。信息员普遍存在以下特点: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2]。

2.2管理部门存在问题

信息员队伍由教务处负责管理,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包括教风、学风、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实习带教等诸多方面,涉及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处、设备处、图书馆以及教学医院等单位和部门,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教务处针对教学信息积极制定整改反馈方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职能部门没有积极配合;二是缺乏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3]。

2.3教师存在问题

有不少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缺少教育教学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加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面临职称晋升时科研方面的硬指标,为谋求职业发展而疏于钻研教学业务,缺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主动积累,疲于完成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

2.4见习、实习期间信息员制度实施存在问题

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后,分散到各带教医院,作息时间与医院同步,且很少回学校,因此信息员很难统一管理。加之学生分散在各个临床科室,不便于信息员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此外,当临床信息员将汇总的教学信息反馈至学校后,由于带教医院不从属于学校,学校无力制定整改措施,只能通过向医院反馈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因此,临床教学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反馈,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信息员制度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无法有效实施。

3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途径

3.1信息员方面

根据医学院校学制、专业以及实习分布差异等,构建特色信息员管理模式,组建一支适合医学院校的信息员队伍。

3.1.1构建教学信息中心的组织架构

教务处设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员的组织管理。中心下设学院信息站,站长由站内选举产生,同时设立工作小组,包括秘书组、信息整理组、网络宣传组等,由院系自愿结合成组开展工作。此外,特别成立由见习、实习信息员组成的专项小组,主要负责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教学信息和评教工作[4]。

3.1.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工作机制

教学信息中心定期将收集的教学信息汇总整理后反馈至教务处,再将学校整改落实情况公示给学生,形成闭环体系。实行例会制度,每学期教务处召开全体信息员启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制订工作计划;以后定期召开站长会和站内会,进行工作交流;通过例会制度,增强信息员队伍的团队合作,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3.1.3加强入职培训及在岗培训

信息员的入职培训,以信息员制度、工作技巧、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政策等为主,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并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开展后需加强信息员在岗培训,方式包括讲座、例会交流、个别指导、网络沟通等。此外,由于见习、实习期间学生较分散,为保证信息员制度有效实施,要特别加强对信息员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

3.1.4引导信息员开展主题活动

为增强信息员的责任感及归属感,可引导信息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品牌活动,如定期举办学生上讲台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我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教师角色,师生换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双方进一步沟通交流。信息员组织的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生活动,有助于促进学风建设,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体现。

3.2管理部门方面

要加强各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协作,及时有效地处理信息员反馈的信息,形成“教学信息反馈—处理—再反馈”的闭合系统,保证处理过程畅通无阻,从而提高信息反馈和处理的时效性。

3.3教师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重视教学、重视学生反馈信息。学校可通过考察学生评教全校排名等数据设定教学评价下线,督促教师重视学生反馈;通过宣传提高教师认识,使教师充分了解实行信息员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信息员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5]。通过信息员反馈,教师可以审视自我,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4教学医院方面

医学院校学生需要到医院完成见习、实习教学内容,这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关重要。因此,信息员反馈的临床信息不可小觑,需要管理部门给予足够重视。根据临床带教责任制对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处理,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增强教师使命感和责任心。为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还可以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扩大影响,与兄弟院校交流互访,取长补短;同时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积累经验,及时调整,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为医学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魏屹晗 袁立军 崔靖 李晓霞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瑛.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2):85-87.

[2]谈心广,刘兆军.加强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17(3):39-41.

[3]梁宏中.完善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5):73-74.

第5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

“3+2”高职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医学中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本研究主要从师资培养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师资培养衔接的重要性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2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方法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

高层次人才转变“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第6篇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2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方法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3结语

第7篇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