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05:12:50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品德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诸多教学因素进行重组,凸显课堂教学目标,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联系,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学习动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要求教师首先将教材作为重要参照,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状况、自己的知识积累等因素,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适度的调控,将每节课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几个阶段,设定鲜明而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教师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要求也就提高了。
如学习《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内容时,我制作了ppt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篇章呈现给学生。它们是:
1.传授知识篇——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人们的共同理想及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等知识。
2.启迪思维篇——针对知识篇的有关内容编写相应的练习,巩固强化知识,激活学生思维。
3.调动情感篇——在神州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汶川地震等情境下,培养学生为共同理想拼搏进取的精神。
4.培养能力篇——根据知识点设置两道分析说明题目,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规范答题能力。
这样,在教师运用多媒体精心设置教学结构,巧妙地对教学进行适度调控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堂情景,培养兴趣
即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部分抽象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如音像、实物、图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改后的教材,十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教学情境,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境。
例如,在《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1.播放视频“吴门桥改造,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展现情境。
2.苏州的网络问政新平台“苏州寒山闻钟”的相关内容描述情境。
3.利用本校同学们为苏州环境治理向苏州市政府进言献策的图片再现情境。
以上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情绪激动,兴致盎然,产生了积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优化渠道,拓展思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思想品德课堂理应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应给学生开辟多种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力争让学生拥有展示个性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网络课堂就是其中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利用“google”“百度”等中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获取所需信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在线讨论”、教师“博客”“微信”的开通设置,使学生获得相互联系、相互提高、互为答题、共同研究的机会,从而实现探究学习、协作学习。
如在学习《我国的人口问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如我国人口的结构、分布、男女比例、与发达国家对比状况,人口问题的危害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途径等,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网上查找探究学习。接到任务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上网积极查询,结合搜集到的大量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数据在网上相互讨论,不懂的地方还会进入到我的“博客”中,发表见解,寻求答案。
这种以点带面的辐射性查找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它源于课本,拓展了课本,开放了课堂,开放了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取得了传统讲授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怎样向学生呈现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针对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让学生接受的部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形式。
思想品德学科担负着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堂更成为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教育,引导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的主阵地。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偏重灌输,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就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达到思品内化的目的,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思想品德课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原理,不仅使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
2)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实现品德内化。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许多理论概念显得抽象难懂。其实,再艰深的理论都来源于现实,再难懂的概念都是对客观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对此,信息技术正可以大显神通。
比如在教授“学会自我保护”一课时,笔者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简单地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当堂检测、反馈解析,而是用多媒体播放《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课件,从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讲起,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情境,深深触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然后,整堂课都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展开,或讨论,或总结。貌似空话的理论不仅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了,更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这样不仅完成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完成由“知”到“行”的过渡,实现品德的内化。
3)借助信息技术,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
自主性学习有3方面突出特点。①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帮助者,而不是学习的控制者、包办者。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②学习的开放性。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学生所学内容的开放性,它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去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从而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③学习的建构性。建构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主体性的真正体现。它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这样所学的知识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负担,而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借助信息技术,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更好地实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建构性。它更强调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做到自主学习。
当然,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1)运用要适当。借助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思品学科特点、教材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参与情况,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恰当的精简、组合,适度应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优势,更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艺术 多媒体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中考政治的改革,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政治课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政治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做好教与学的心理准备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的心理准备状况,即如何对待教与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许多学生仅把政治课看作“敲门砖”而非科学,更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教材的枯燥等,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改变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唤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做学生的益友,创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师生关系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充分发挥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教师就应从感性上和思想上贴近学生,对学生倾注爱心,对事业满怀激情,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威信感染学生;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从敢于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双方心理上的互长,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特殊的群体,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大的人生课题、重大的社会动向,都是他们渴望探索但又颇感困惑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政治课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若能因势利导,以此为切入点,帮助他们寻求到答案,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可见,政治教师完全有可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
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除了要讲求科学性,还应以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否则政治课就会成为乏味的说教课。教师既应是学生的益友,更应是他们的良师。能否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植入学生脑中,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
首先,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适当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实际、丰富。政治课教学中常会遇到书本与现实不合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冲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抵触。教学中的事例应做得“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真不宜假,宜精不宜杂”。“小”即朴实,不要唱高调;“近”即要贴近学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真”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欺骗学生;“精”即要典型,可以是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恰当的事例,既可令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情感共鸣,又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记忆知识,灵活地思考运用知识,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
其次,努力形成机智、幽默但又不失科学的教学风格。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他们的特点,生动灵活地开展教学,巧妙地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初一教材“克服心理障碍”时,也可用歌词“篱笆墙的影子咋那么长”,从而在幽默中感悟到走出心理阴影并非难事;初三学生不易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形象地将二者比喻为“脚和鞋”的关系。浅显生动但又不失科学的比喻,会让学生去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自觉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优化教学策略
动机和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即强烈的动机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能促进动机的增强。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德育功能。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凯勒设计的学习动机模型中“注意”“相关”“信心”“愉悦”四个要素,在深入了解初中生特点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很可能由于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和思想品德老师闹情绪等原因没有注意到学习内容,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动机;部分学生虽然注意到了学习内容,但认为和他不相关,甚至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没有用,不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惑,他也不会产生学习动机;有的同学虽然注意到了学习内容,也认为和他有关,但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缺乏自信,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的同学具备了前几个要素,但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愉悦,他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趣、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乏味,自然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内容、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精神需要,教学就能发挥高质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优化教学策略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内驱力,增强学习动机的必备条件。具体而言,必须着重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1.紧跟时代步伐,创设真生活情境
所谓紧跟时代步伐,就是要注重情景素材的时效性,将社会普遍关注的最新热点及时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所谓创设真生活情境,就是要从未成年人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身心特点入手,选取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面临的迫切解决而又必须经历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诸如:“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自我保护”、“处理与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系”、“理性消费”、“毕业升学与就业”等等素材和话题。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置真探究问题
所谓设置真问题,就是避免出现假、大、空的设问,探究问题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中遇到的困惑点设置,如在学习“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框题时,可以选取“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这个现实话题,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扶老人可能会付出哪些代价?不扶老人对自己可能有哪些影响?如果扶,应该怎么扶?”课堂总结时,再让学生悟学“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爱心”。这些真问题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与他们密切相关。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课堂中遇到的挫折,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参与课堂的热情会越来越浓,自信也会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凡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探究性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取,思维受阻时,教师仅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自身获取的,充分感受自主探究的幸福。
4.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准备水平
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尤其强调学生生活经验及道德情感体验方面的认知准备。因此,提高思想品德学科认知准备水平,应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与新课学习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经验和阅历,进而缩小他们和其他同学学习新知识的差距,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质量,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显得尤为重要。
5.增加学生成功的心理体验,打造“自信”“愉悦”课堂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差异教学策略,既关注学生的共性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展示和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和愉悦感。比如:在问题设计上,要尽量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形式上,要用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开展时政点评、微辩论、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6.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研究证明,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克服了现行教材相对滞后、理论跟不上形势的弊端,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对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老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呈现图片、视频、情景材料,直观演示等辅助教学手段,拓展和丰富学生知识面,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趣味性、时效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华国栋主编.《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初中思品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对思想品德课堂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也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思品课程知识的信息量
我们通常把学习思品课程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思品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教学。思品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政治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思品课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字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定义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这种教学形态,一方面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另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一般说来,教育目的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使个体获得奉献社会的本领;二是开发个体的天资潜质;三是促进个体履行公民的责任;四是传递传统文化。
在知识/信息时代,这些目标的每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超越了我们的习惯性的应答。一系列崭新的、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教育需求随之产生,使教育目的发生了重构.
1、奉献社会:在这个高度复杂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的世界,我们都需要学习生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2、开发个人的天资潜质:作为人们思考/传播/交流的“放大器”、“储存库”和“感官的延伸”,这些工具正成为我们每个人天资潜质开发的“强力工具”。
3、履行公民责任: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获取信息的通道。这种情形迫使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媒介“食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努力地、仔细地从丰富的日常媒介“菜单”中作出选择。
4、实现传统的延续:现在每个国家、每个人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我们所接受的文化传统中建构和保持文化认同,在学会认同的同时,学会理解、包容和容忍他人的文化传统与认同。
此外,掌握流畅的设计过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研究方法都很重要。对于“实时”学习来说,在线信息数据库、与专家联系的快捷电子邮件、在线课程等等,都是一些很有帮助作用的支持工具。
教学设计要探讨的目标
“信息化教室”学习环境在哪些教学点和学习点上能够和《思想品德》课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又会引起课堂教学的哪些变化,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以至于学习思维方式的哪些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哪些具体方面会对目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哪些方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效果呈现出来,又会在哪些方面可能和目前的政治教学难以合拍,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和政治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不符合的,可能会对政治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又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规避。
教学设计要探讨的重点
1、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2、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包括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学科和跨年级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3、以“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5、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流程设计及阐释(以《社会合作需要》为例)
信息化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表现类型如下:
1.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如:《逃命的野牛》与《合作的蚂蚁》。所得结论: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表现类型:图片。
2.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如:《1901-1975诺贝尔奖统计》的数据。所得结论: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表现类型:数据文本
3.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如:知识结构图。所得结论:政府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
4.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如:《灭狼护鹿》、《王斌余》的故事。所得结论:需要在社会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
5.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如:图片《内坑中学第26届校运会》。所得结论,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6.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如:案例《瞎子和跛子》的故事。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
2、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
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与展示了大量素材,有本地的对比数据,还有大量的图片,这样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师生的双边互动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
评价/反思:信息化学习特别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使学习者学会从反思中学习。其评价活动是与学习过程共始终的,亦即学习者一开始进入具体的学习活动,评价也就开始了,它与传统的评价不同,不是在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进行评价。信息化学习也重视结果的评价,但要求学习者说明结果产生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一般是以作品的形式出现(比如电子文稿、电子演示稿、调研报告、图形/表、模型等等)。在最终评价时,学习者展示和说明他的学习结果,教师/学习者按照预先提出的量规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量等方式。既要评价个人的学习绩效,更要评价小组的学习绩效。这种评价不但能使学习者“知其然”,更能使学习者“知其所以然”,训练和培养学习者的反思性学习/思维能力;不但能注重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更能使学习者注重协作学习,发展学习者的独立精神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编译.高科技时代的教育改革
2、徐洁.关于赛博文化挑战教育的几点认识和对策
3、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4、[美]霍华得·加纳德.技术将重塑学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课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23-0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许多学校的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学校硬件设置网络工程的实施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已蔚然成风。广大思想品德课老师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是摆在每个思想品德课老师面前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粗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1.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图形知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的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统教育知识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的教育模式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载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民主式、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主要模式
1. 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等特点,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能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在教科版九年级的第十七课《战争与和平》一课,通过常用的Powerpoint、Flash等技术,把一战、二战或两伊战争的场面展示出来,就更好地体现了战争给人类、对环境和资源、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能体会到“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可以说利用优美的课件甚至是以教学网页的形式把所展示的知识点栩栩如生的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2. 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框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介绍了一些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 zhb. gov. cn)、中国环保网(http: ∥www .ep. net. cn)等,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言应用、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