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22:27:29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因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如果缺少了资源的供应,那么我国的经济就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经济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持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在这一繁荣的背景下,逐渐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源的不断减少,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如果不注意加强保护,那么极有可能在今后的几十年间会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最终枯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使用,如果不合理的应用资源,那么我国的经济也不会得以继续发展。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就是环境问题。所以在国际的贸易中就体现出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在贸易交往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资源,如果没有资源,就难以发展经济。所以国际间的贸易体系中的重点就是环境。为了将这一问题落到实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确的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在贸易中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大力破坏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考虑,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能够生存的环境。
二、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现实发展的矛盾
1.经济发展加速了资源的不平等性
在当前国际间的大环境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环境问题。虽然在全球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是以资源作为代价的。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继续无视下去,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很难与环境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之所以这一策略适用于我国,是因为不同国家的资源消耗量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较少,资源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少,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纵使我国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大,因此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一种不平等的趋势,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2.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不公平分配
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因此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规模上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国家为提高经济的发展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呈现出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在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量明显要低于发展中国家。因为不仅仅是人口的因素,在其他方面还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其注重科技的投入,所以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效率的提高。但是我国主要仍然以劳动力为主,高科技的设备使用率不高,由此造成最终效率上的差异。这不利于我国加入全球化生产的行列,更为重要的是所获得的资本主要向西方的发达国家传播,由此造成差距逐渐拉大,甚至出现及不公平的现象。
三、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
1.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冲突
当前,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经济角度来说,国际间往来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也因此提高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二,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解决人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因而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因贫富差距大造成了社会矛盾。其三,环境资源与生态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今后可持续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WTO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政策
我国在进入WTO后,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全球的经济也被带动了起来,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全球化经济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而造成国际贸易生态化不能与全球化经济进行有效的衔接,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会对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找出合适的落脚点,就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连接,使二者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有效的缓解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建议
1.优化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
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是随着时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贸易形势,国际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可以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但是不难看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实也凸显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急功近利的色彩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并不是仅仅具有经济这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是多元化的融合,其中还包含了环境、社会等一系列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因此,加强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遵循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则
在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法律法规的作用十分明显。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就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众多的诱惑,如果不采用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极有可能会因为错误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对社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国际市场的公平公正,也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在不影响各国之间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国际市场规范的统一标准,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贸易往来,能够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因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如果缺少了资源的供应,那么我国的经济就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分析段琼,姜太平国际贸易问题2002-12-06
2、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足迹分析马涛,陈家宽中国环境科学2005-08-20
国际贸易系毕业论文范文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摘要: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主要是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毕业实习主要是开拓专业视野,熟悉国际贸易业务市场,为就业打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一大批国家和省属本科院校,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一批有特色的高职院校逐步发展起来,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面临着迫切的转型要求。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实践性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应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使之切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独立学院综合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对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从系统角度考虑实践教学体系的比较少。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将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规律统一进行规划,根照各高校的现实情况的特殊性,如实验室硬件与软件条件、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经费预算开支、所招收的学生基础及能力等各方面,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为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必须将实践教学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子模块来进行研究。系统性原则的实施要求高校全面实施实践教学工作,而不是片面地从某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2.系列性原则
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工作实施,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比较全面系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系列性原则的实施要求高校从多方面实施实践教学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加强某项实践教学工作。
3.选择性原则
必须提供综合性较强的实践选修模块,尽量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和特长,进行有选择的教学和培养。选择性原则的实施一是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案,做到应才施教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措施,在具体应用时有选修环节。
4.独立性原则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对独立的设置,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而不是忽视实践教学。独立性原则的实施要求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一则引起师生重视,二则从形式上和内容不能与理论教学混为一体。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合理规划,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模拟实践教学
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往往是和相应理论教学想结合在一起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同时伴随着实践课程的开设。模拟实践教学就是针对本门专业理论课程的各知识要点,设置开设相对应的实践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再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巩固知识点及增强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能学以致用。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根据外贸工作岗位群的要求,按照不同岗位的需求设置实践教学模块,并通过课程单项实训和综合性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具体可分为外贸单证、跟单、国际货运、国际贸易实务和报关实务等模块。综合性实践模块主要是国际贸易综合性实训。在实践教学模块的设置中,既要重视单项实践环节,也要重视综合性的实践,因为单项实践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依赖于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国际贸易专业需要开设实践教学的课程很多,不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大多需要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相应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尤其要重视选修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为这一环节的实践课程是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够扩大知识面和技能面,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占用的学时数最多,涉及的课程面也最广。
2.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往往主要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让学生置身于外贸相关工作岗位的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各项外贸操作技能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且能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感受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对国际贸易基本业务基本熟悉。这样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况且学生实训的过程还有选择的余地,可以参考自己个人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具体方向进行有选择性的实训。所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为今后的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而且毕业实习一般是学生自主选择就业单位进行,也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单位,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要,是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的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就业单位实际感受企业文化,熟悉掌握就业单位的相关业务知识、管理等。毕业实习一般是分散的,这个过程一般由毕业实习指导老师来管理,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毕业之后的就业打下基础,而校方只能在宏观上给予安排。但学生经过独立的毕业实习之后,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更新教育理念,制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
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外贸人才。为此,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制定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掌握好一门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学习当代国际经济和贸易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与实务。本专业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学生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拥有良好的国际商务伦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够熟练地运用商务英语,并具有较强地跨文化交流能力;能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具备较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好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
应根据新的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安排,加强建设相关课程的实训室,实训室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在此实训室内可以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以及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课程的软件模拟实训;另一类是谈判实训室,主要功能是真实模拟商务谈判场景。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实训室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管理和运行的规范化。
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推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精神,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应用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宽应用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独立院校应积极在国际贸易专业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几个主要交易平台操作的基本技能,并能进行独立操作。实习实训完成后对学生提出考核意见,并根据关联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学生经考核合格的前提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乙方负责其关联企业优先与考核合格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主要是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毕业实习主要是开拓专业视野,熟悉国际贸易业务市场,为就业打基础。通过三个环节的实践,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要素禀赋学说,各国应出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的产品。因此根据传统理论,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很大,两者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应该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
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政策主张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二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1.利润转移理论
与传统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实现“双赢”不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提出了把垄断利润从外国转移到国内、“损人利己”的利润转移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揭示了利润转移的三种类型:(1)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2)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3)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
2.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而受益者原则上不必为此付费。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厂商所占有,这些厂商可能不愿意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和开发。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或厂商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最重要的政策主张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关税、出口补贴和进口保护等奖出限入措施,对现在的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部门、企业)进行支持和资助,增强其竞争能力,谋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最终实现增加本国福利的目的。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政策主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理论所描述的各国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都能获益的模式与现实相距甚远。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还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又可以分为基本要素(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等)和高级要素(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但比较起来,高级要素更有价值,如果一国基本要素不足,但高级要素在世界上具有优势,这个国家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2)国内需求。国内需求大,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而且如果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就会迫使企业不断努力,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国内具有发达的、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它们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将逐步扩溢到主导产业中,本行业就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从而建立自己的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的竞争能力与企业管理体制密切相关,而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的产业性质有关,而且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期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同时也迫使企业到国外市场去开拓。
除了上面这四个基本因素外,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也被认为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起着辅助作用。
认为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它明确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切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主导产业优势的建立,而产业优势的建立又在于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它还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了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过度强调了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它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而实际上,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主要因素,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可能要经历很长的时期才能孕育成熟。例如生产要素中的高级要素的培育,仅靠企业自己是难以完成的,这样就会导致原来处于劣势的国家永远处于劣势,原来处于优势的国家永远处于优势;就国内需求而言,如果国内市场得不到适当保护,国内企业没有能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更不可能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就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而言,也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来促进其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1.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不同的概念,但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国际分工按照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基本上也是这样。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化的,如一味地单纯以自己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势必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我国这种贸易结构还存在如下问题:(1)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2)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收入,会由于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投资品而漏出一部分到国外,大大削弱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3)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有其脆弱性,优势容易丧失。这样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夹击中可能陷入既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又没有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确立优势的境地。所以,我国不能满足于按简单的比较优势原则确立自己的外贸战略,而要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2.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做为重点。
3.要重视国内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以努力保护而非损坏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保护。
4.要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5.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1.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我国应在原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已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
第一,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第二,在市场选择上,国家要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第三,通过兼并和联合等方式,扩大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走规模经营之路。第四,对外资进入我国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我国。
2,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培育优势产业
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并对外向性产业结构转换以及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积极效应。我国的大国经济特点,使我国不能过度依赖出口替代,而要同时重视进口替代,不过进口替代也是为了培养出口替代的能力。所以,我国应实行出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其立足点是培植优势产业。具体而言:(1)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一般应是关键的幼稚产业部门,并对其保护的期限有明确的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备出口替代的能力。(2)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资、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创造的产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的结合。(3)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
3.适度贸易保护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但是贸易保护要在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下灵活运用,避免引起别国的报复。在加入WTO以后,要重视利用对发展中成员国的一些优惠条款,尽快使被保护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
在殖民地时期,拥有大量土地的农民经济对国际贸易是“开放”的,这一时期扩大出口的“剩余产品出路”阶段是扩大过程的最初例子。1960年代以来,在像韩国和台湾这样的东亚经济中,最初因人口对土地的沉重压力而开始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出口的显著扩大和相应的经济高增长率,是国内制度框架深化的一个同样明显的例子。在这两个例子中,仅根据按照比较优势而进行的一种较为有效的特定资源的配置还不能充分解释扩大出口率和经济增长率的问题。我们必须寻找增长的某些“残留”原因。
农民扩大出口的剩余产品出路过程是因引进有效的现代管理和政府帮助改善运输通讯设施而发生的。由于这一有利的经济环境,农民生产者就响应市场的刺激并通过在未开垦的荒地上扩大种植面积,采用传统的农业方法来扩大出口生产。残余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未开垦的土地和在生存农业中未被雇佣的劳动力。相比之下,在经历了沉重的人口压力的东亚经济中,残余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和制造业资源生产率的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是通过国内制度框架的深化和农民与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小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加强而带来的。
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制度框架的扩大是迅速但不平衡的。市场体制在外贸部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口公司通过一系列中间商接触到农民出口商,而且当地市场的农产品也因共享运输和市场设施而受益。但是,在传统部门与包括进出口公司和其他大企业及商业银行的现代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二元性。
这种二元性表现在这两个部门之间的价格差异上,它反映了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市场和传输体制。这一点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传统部门的小借贷者只能在“无组织”的市场内从当地放贷者那里借到钱,利息高出现代银行通行利率很多。原因是信息不全、借钱给小借贷者的高风险以及当地信贷中间商这一职业阶层的缓慢增长,这些中间商具有从银行借钱所需要的信贷信誉,非常熟悉将贷款用于生产的当地传统部门的条件。
大战略与传统部门的抑制
在继续探讨国内制度框架的深化阶段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50年代出口和增长遭到严重衰退的那段中断期。在那段时间内,新独立的国家,包括农民出口经济,都反对殖民地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并根据以计划、直接国家控制以及目的在于促进国内工业化的进口替代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从事批发业务。从自由贸易到进口替代的转变本身会引起资源配置的大规模“扭曲”,不过最严重的是,由于直接控制和国家机构代替了市场,国内制度框架受到了损害。政府控制将有限的外汇和资本基金中的最大份额以极为有利的条件转给了现代部门中大型的、由国家控制的企业,因此使这些极为需要资源的传统部门供应不足。特别是国内资本市场受到抑制:外汇控制切断了银行与世界资本市场的联系,与此同时,政府的政策是为了鼓励国内制造业而将官方利息率控制得很低,因此减少了国内储蓄。借贷人和其他中间商接触不到银行,只能遵守那些规定最高借贷利率的条例。
总之,5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后果是,抑制了国内制度框架中最不发达的部分——“传统的”和“无组织”的部门。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一样,正是国内制度框架中适应农村地区小农和小企业家需要的这部分的再生和发展,才为韩国和台湾扩大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出口开辟了道路。
“深化”:东亚的两个例子
像其他发展中的经济一样,韩国和台湾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经历了最初计划和进口替代阶段。它们也奉行了低利率政策以鼓励本国的制造业。只是面临到高通货膨胀和支付平衡的困难,它们才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并把利率提高到很高的水平。这不仅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取得了经济稳定,而且也增加了国内的储蓄。
根据比较优势的要素比例理论,具有土地稀少、人力充足等初始条件的国家可以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得到持续的经济增长。从高度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出口开始,它们可以爬上“比较优势的阶梯”,在劳动力市场紧缺和工资上升使它们的比较优势向劳动力密集程度较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出口转变的时候,向那个方向转变。然而,韩国和台湾扩大出口和增长率似乎太高了,仅仅根据因消除资源配置中的扭曲而得到好处这一点是很难解释的。考虑到这两种经济绝对没有奉行教科书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就更是如此。它们通过提供各种促进出口的刺激而扭曲了有利于出口的资源配置,它们在资本较为密集的和技术先进的行业中继续推行某些进口替代政策以加快这部分行业的成熟。当然,人们可以认为由于它们适当地奉行这些扭曲的政策,因此从贸易自由化中得到的好处要多于因贸易扭曲而受到的损失,但这一点似乎不能充分解释明显的高增长率。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农业和制造业的资源生产率大幅度增长的残留因素,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使这些成为可能的制度框架的改善上。
正式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假定,一旦贸易扭曲被清除,一个国家潜在的比较优势就会通过协调良好的市场体制和充分发达的国内制度框架所发挥的作用自动出现。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把充分的劳动力供应转变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比较优势之前,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性的条件。第一,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率,以保持低工资并把劳动力投入到制造业中去。第二,必须提高与低工资联系在一起的制造业的生产率,以在世界市场上为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赢得竞争优势。这两个条件都要求国内制度框架有很大的改进。韩国和台湾都很幸运,它们继承了日本殖民时期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的制度遗产——这是日本在开始其成功的经济发展时适应其充足的劳动力供应的结果。
在农业方面,这两种经济都能依靠日本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引进高产品种和肥料以及通过以经改进的灌溉为基础的多种种植来推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政策。积极的政府政策创立了一些组织和机构,它们迎合了分散在农村的大批小农的需要——向他们提供运输、通讯和电力;提供完善的市场条件和信贷设施,以便让农民能够采用新的资金密集型的农业方法;并改善教育和信息状况,以便使新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在制造业方面,这两种经济都受益于日本在分散化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方法,政府的政策是鼓励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小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的增长和效率。这种方法避免了在社会间接资本中为在城市中心建造大型工厂支付所要求的庞大开支。相反,小型企业可以与小农分享覆盖大批小型的、分散的经济单位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和组织网络。小型企业还享有地域优势,可以使用充足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便宜、灵活,而且常常是可以每天往返上下班;也可以使用非全职工和季节工。它们还可以利用当地提供的农业原材料来进行加工。
还有其他获利的原因。随着因运输的改善而带来的当地市场的扩大,很多小企业可以更为充分地利用它们现有的资本设备和管理能力。市场的拓宽导致了(亚当·史密斯所说的)更大程度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了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的改进。从单个的企业来说,更充分地利用现存的能力而达到的经济效益和因一些小的革新而获得的收益,也许不是很大,但加在一起,它们就大大提高了小企业的生产率。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转包、质量控制以及利用懂得潜在海外市场的专业知识的大型贸易公司,促进了它们的产品出口。
最后,应考虑到外国直接投资的贡献。起初外国投资利用了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在出口加工区的投资扩大了当地的就业。以后,因为合适的要素比例,来自日本的直接投资提供了技术转让的有效方法。在日本的工资成本提高时,日本公司发现把它们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制造业放在低工资的相邻经济体中会产生更多的利润。这种投资是同在日本经过成功实验并准备在具有相似要素基础的韩国和台湾采纳和复制的技术、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一起进来的。这样就促进了这两种经济体爬上比较优势的阶梯。
现在,我们也许可以概括一下由我们的分析所提出的国家和市场的相关作用。韩国和台湾的成功率先证明了“新古典主义的复活”。毫无疑问,人们熟悉的新古典主义的自由市场政策的重要性是建立在维护宏观稳定的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基础之上的。然而,我更关注这些经济成功中的不太为人们所认识的方面:通过改善社会基础设施,通过建立适应广泛分散在农村的小农和小企业家所需要的组织和制度,它们积极的政府政策提高了农村地区资源的生产力。这些政策不仅对韩国和台湾是重要的;它们对把经济理论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也是恰当的。
国家干预的好处及缺点
根据我的观点,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弱点是,它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清除资源配置中的“扭曲”的“消极”政策上,把改进发展中国家制度框架的“积极”政策推到幕后。正式的国际理论暗含的一个假定是,国内制度框架,经一个“没有摩擦”的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式的检验,已经完全形成了。然而,这一模式之所以得到采用,仅仅是因为在理论上能够方便地将各种扭曲定义为偏离最佳资源配置。当我们精确地从不发达的国内制度框架进行分析时,显然需要积极的政府政策,以便通过减少交易和信息成本使市场体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扩大市场”的政策也许可以被认为是自由市场政策在实践层面的延伸。因此,甚至在殖民地的自由放任主义时期,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政府也承认它的作用包括提供社会间接资本,比如为减少运输成本的道路。从原则上说,为减少运输成本提供物质基础设施与为减少交易和信息成本提供无形社会基础设施,这二者是没有区别的。
现在,我们可以简要地回顾一下国内制度框架的组成部分—市场体制与管理和金融体制—之间的关系。在殖民地时期,扩大这一框架是因采用现代管理形式而进行的,这种管理形式有效地和忠实地发挥了治理的基本功能,如维护法律和秩序、保护生命与财产以及维护公正。对50年代有利于发展计划的殖民地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抵制导致了将政府的功能扩大到控制经济的多种任务。治理的基本功能被认为是“守夜人”的功能,并且紧缺的财政和行政资源都被转移到更吸引人的促进增长的任务上去了。这种财政和行政体制上的过重负担往往导致国家日常管理的低效和腐败,严重削弱了政府追求它所选择的经济目标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政府体制负担过重的危险始终存在,不管所选择的目标是经济增长还是其他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社会理想目标。
全球化的挑战
在80年代和90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始以韩国和台湾(以及香港和新加坡)为榜样,通过扩大出口来取得快速增长。这一战略的基础是从整体上转向外向型的经济自由化政策,这种政策不仅要取消对国际贸易的限制,而且要取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在第二代“亚洲虎经济体”中,外国直接投资再次在技术转让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它们爬上了比较优势的阶梯,能够出口精密工业产品。环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
后来发生了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是在投机压力下从泰铢的贬值开始的,并传播到临近国家,引起了股票市场的进一步贬值和剧烈下跌。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放慢了,亚洲虎的经济神话破灭了。这使传统的内向型倾向又活跃了起来。马来西亚的反应是强化对其资本市场的控制,而且它的总理加入了谴责现在称之为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力量的大合唱。
这种重新掀起的反对世界市场力量的浪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解释为回到50年代的内向型发展理论和政策上了呢?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清楚地证明,国外投资的长期流动可能会因与经济的基本规律和长期投资的生产率无关的短期投机资金的不稳定流动而受到严重损害。在亚洲,危机是由多种因素的结合而造成的:资本市场控制的取消、诸如安全化和金融衍生物这类的金融改革以及香港和新加坡新的金融中心的崛起。长期证券资本和短期银行资金之间的差别是模糊的,因为二者都可以迅速地从一个金融中心转到另一个金融中心。
现存的国际金融制度不能控制在世界金融中心周围流动的数额巨大的投机资金,也不能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免受投机者的侵害。投机者瞄上一种货币,一旦它开始挤兑并形成一定的势头,就会超出单个国家的抵御能力。惟一实际的选择就是首先要通过实行严格的财政和货币管制(例如,不要把不可靠的银行贷款贷给“政治密朋”),避免引来投机者。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和国内高储蓄率的新加坡和台湾已经成功地采取了一种预防性措施,就是把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为动员国内储蓄而建立国内金融制度结合起来。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收集高比例强制性分担款的新加坡储备金制度。
从凯恩斯主义对亚洲经济危机的诊断出发,我们似乎已经得出了传统的政策结论!我们也许还应该注意,虽然正如在50年代所认为的那样,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国内的高储蓄率不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但它的确对短期经济不稳定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保护。反对世界市场力量——它的时髦标签是全球化——的新浪潮一直鼓励发展中国家潜在的内向型倾向。但是,更近距离地看,50年代类型的发展经济的目标和目的与今天反对全球化的目标和目的,是有很大区别的。
5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反对世界市场体制是因为他们相信,在没有国家干预和计划的情况下,世界市场体制不可能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一般来说,依赖一两种主要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不稳定会特别脆弱。回过头来看,在实践中政策制定者常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减少对短期不稳定的世界市场的脆弱性这一目标之上。其目的是保护农民免受出口市场波动影响的国家农业营销部门很快就变成了为在资金上帮助国内企业而无情向农民征税的工具。同样,提出国际市场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的要求很快就变成了为促进增长而增加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要求。
谴责全球化的论调宣称,经济自由化政策和快速的技术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释放出了破坏性的力量,其速度超出这些国家国内制度框架的承受力,并宣称,不考虑社会代价就讨论灵活调整的需要是不够的。他们认为,不跟上经济增长的迅猛步伐,不解决随它而来的混乱后果,将引发社会和经济的紧张和政治上的不稳定。这与50年展经济学家所主张的“速成计划”和“大推动”是完全相反的。
对全球化的批评涉及到世界市场力量对所有暴露在它面前的国家——不管是工业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不过,当他们的观点在应用到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时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个国家处在一个长期的过渡时期,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减轻经济阵痛和减少失业的传统的社会安排已经崩溃,但现代政府社会福利体制还没有出现。注意到这一点是具有讽刺意味的:5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竭力反对的“变相失业”,现在应该重新被认为是传统社会福利安排的有价值的因素。
有关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一:项目化教学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国际贸易实训是应用经济领域内实操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近年来,各大高校在谋求转型的过程中纷纷展开了对这门学科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项目化教学以其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在多门应用型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该文将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引入到国际贸易实训的教学研究中,并借助Simtrade实训平台将这一教学方法系统地加以应用,更从前期的实践教学中总结出应用提升的方法和渠道。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国际贸易实训;Simtrade实训平台
1项目化教学的涵义
项目化教学就是以一个任务为驱动通过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实践教学和培训的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学生围绕目标来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监督员、辅导员和总结人员的角色协助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充分掌握。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建设性将充分的得到发挥,而教师将从传统的讲授教学活动中脱离,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1)教师活动采用项目化教学,教师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对整个教学方法有深刻的认识,更要对所操作项目有全盘的掌握。期初,向学生说明项目的目标、具体完成任务的要求、预期的困难等,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执行阶段;中期,则主要围绕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好辅助和指导工作;后期,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效果测评和总结分析,便于帮助学生从项目中获取知识,并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最为关键的就是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一部可供学生随时查阅的百科全书或者滔滔不绝的传道者,而要退居次要位置,成为为学生的向导和顾问。2)学生活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贯穿始终,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和最终的评价等都由学生全权负责。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一项任务,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某个角色承担某一部分的工作,但无论是哪种模式,都要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并为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样一路摸索一路总结的过程中最终实现项目化教学的终极目标对项目背后隐藏的知识进行挖掘和消化。项目化教学起初理论的提出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多用于工科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但其后很多应用型学科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也逐渐意识到项目化教学对于传统教学的革新,因此也在近年加以尝试和应用。国际贸易实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学科,因而项目化教学引入到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实践中也就势在必行。
2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校外实训条件受限国际贸易的学习需要与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才有实际的意义,无论是贸易磋商、合同签订,还是报关报检、外汇核销,单纯地依靠教师讲授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然而,云南省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处于滞后的状态,尤其是我校处于滇中地区,不具备口岸带来的地缘优势。玉溪市内专门开展对外贸易业务的企业屈指可数,在为数不多的外贸企业中,其从业经验、标准规范都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硬伤。此外,相关的海关、银行、检验检疫机构等配套服务自然也大大受限。因此,受外贸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和相关部门进行实习也就变得较为困难,寻找能替代或者弥补校外实训的方法也就迫在眉睫。2)校内实训软件种类繁多,实训教学方法与软件设计不匹配近年来,受制于校外实训的条件,很多高校纷纷青睐于校内模拟的实训平台和软件。目前,国内包括Simtrade、TDT、亿学等在线或离线应用总计多达100多种,种类繁多,而且偏重不一,这为学校在选择合适的软件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此外,即使是采购了合适的外贸实训软件,很多学校由于没有相应的师资,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更新,使得软件的作用大大折损。由此,探索一套科学合理并与软件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就成了现阶段解决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一条路径。
3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意义
1)对教师的意义项目化教学的引入必然为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带来全新的格局,教师需从根本上重新定位和认识本门课程的特点。国际贸易不再是拆分为函电写作、合同签订、海运保险、报关报检等部分来开展教学,而是将这一系列活动杂糅起来,综合应用的一个完整项目。一方面,教师要适应课程组织形式的转变,从原来逐个章节的讲解到现在综合问题的全盘规划;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过度。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必然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体系的综合把握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2)对学生的意义于学生而言,国际贸易实务本身就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很容易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进而大大削弱学习的效果。而项目化教学将学生放到一个任务驱动的环境中,使得学生必须要积极主动的转变学习方式,自己设定目标、规划项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国际贸易模拟的平台里就如置身于真实的国际贸易操作环境中。当他们面临融资问题时,他们会想到从银行贷款或者通过前T/T进行款项预支;当他们经历海难或意外事故时,他们会更深切地体会保险险种选择的重要性;当他们整笔交易完成盈亏状况却显示为亏损时,他们会更重视下一笔交易利润核算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并设法解决让他们对相应知识掌握的更透彻,学习的效果往往比老师直接提供答案更为有效。此外,在项目合作中他们也能亲身体会团队合作,利益博弈等带来的乐趣。3)对学校的意义对学校,项目化教学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提供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相关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内容、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整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
4Simtrade实训平台下项目化教学的主体框架
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是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学练习和专业实习应用平台,通过对整个外贸行业的流程和惯例的归纳总结,在互联网上建立仿真的国际贸易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国际贸易风险和乐趣的机会。参与Simtrade的贸易模拟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承担包括进口商、出口商、供应商以及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共同组成虚拟的贸易环境。他们互相竞争,同时又彼此协作,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运作方式,最终实现实践中学习的目标。在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构成条件中要求,项目要有清晰的任务说明,明确的成果展示,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直接相关。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的设计高度的契合了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具有开展教学的可行性。1)确定任务在确立任务阶段,教师首先需向学生说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的设计理念以及完成方法,帮助学生宏观上对即将面临的任务和需要使用的软件有所了解。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并说明各角色的义务和责任,使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有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任务目标,包括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2)制订计划在这一阶段,教师就应该退居次要位置,把项目完成的最低要求、时间安排说明之后,放手交由学生来自主制订计划。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被要求5周内完成至少4笔由不同支付方式、运输方式和贸易术语组成的交易。此时,学生要妥善考虑团队合作或者单独完成的利弊,磋商阶段应采取先发制人还是保持先行观望、认清市场的态度,以及定价策略要走薄利多销还是高报价高利润的路线这一系列问题都应交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并最好能以书面计划的形式提交,便于学生在其后的操作中有蓝本可依。3)实施操作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学生按照计划逐步完成公司注册、函电写作、合同签订、合同履行以及善后的各个环节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和小结,发现各角色在各环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4)检查评估在Simtrade实训平台的成绩考核中,每个学生都要从单据填写熟练程度、业务流程熟练程度以及预算能力三个维度,包括基本资料、财务状况、库存状况、供求信息、邮件管理、业务能力以及单据制作七个层面来进行评定。此外,受制于Simtrade软件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以及在贸易纠纷中教师仲裁的结果差异,教师还应根据日常指导中对学生的观察来进行非系统的分数调整。通过人工和系统的综合评定给予学生实训成绩,并协助学生针对实训成绩进行总结分析。在这一阶段,实验报告就成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教师进行统计分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5)结果应用最后,教师应把各个授课班级的统计结果存档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进行分析,更好的提升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5项目化教学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提升
1)加强综合应用国际贸易实训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课程,更是对国际贸易专业前期课程的综合应用和检验课程。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融合了国贸实务、商务英语以及电子商务等三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将大一至大三所学融会贯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前期所学内容的遗忘是影响和限制实训操作效率的最大因素,此时,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回顾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学生过往章节拆分的学习使得他们对于整个流程感到陌生以及对各相关部门职能的关联性缺乏认识,因此,妥善的应用Simtrade的帮助系统来帮助学生搭建整体框架、梳理整个业务流程也是提升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要求项目设定本身必须有实际应用价值,Simtrade软件的设计也正是实际外贸操作的仿真。学生要完成项目,就必须依托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开始入手,分析项目和实施项目。而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又不断的拷问学生之前所学是否真的符合现实操作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更发现脱离书本之外国际贸易有许多更深邃更有意思的活动。3)关注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学生填单的熟练程度是否随业务笔数的增多而变好,利润核算的准确性是否得到提升,财务和库存的有效平衡能否掌握其中的窍门等等,这些都是项目化教学在国贸实训应用中应该给予关注的地方。4)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学生通过使用Simtrade平台应该逐步摆脱知识只能向老师索取的观念。他们在独立的完成多笔业务中会发现,系统提示成为了他们的导师、周围有经验的同学成为了他们的导师,甚至是他们犯错误之后遭受的损失成为了他们的导师。学生自主的寻找贸易合作伙伴、自己制定谈判策略、自发的寻找融资渠道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团队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5)优化教学效果的可测评性通过软件与教师的双重评分可以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公正客观性。国际贸易的实战能力并非简单的一张试卷和一份报告就能说明,而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结合教学软件与教师日常观察的教学测评能更有效的衡量学生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汤天啊.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国际贸易实务》项目化教学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
[2]孙茜.项目化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2016(3):121-122.
[3]张丽霞.提高国贸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水平的探索和研究基于simtrade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平台[J].科技创业月刊,2013(10).
有关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国际贸易竞争形势、运作环境以及贸易流程等均出现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提升电子商务影响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本研究重点论述了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影响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影响;国际贸易;促进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作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一种贸易方式,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优势逐渐被更多国家所利用与关注。所以,强化电子商务影响国际贸易的力度及其对发展国际贸易的有效作用,对国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电子商务带给国际贸易的机遇
1.1有助于国际贸易运作环境的转变
以往国际贸易模式中,市场交易双方的交易形式大多都是面对面进行的。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运作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买卖双方能够在网络上通过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来进行交易,国际贸易的运作被虚拟化和电子化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运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交易的时空限制,还能够顺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1.2有助于国际贸易竞争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国际贸易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和售后服务的竞争,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和售后服务决定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但是,自电子商务被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以来,国际贸易竞争的形式就转变为交易双方在电子化程度和产业链的完整性上的竞争,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只有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将其产品和服务推送到电子平台上,才能够在现代化的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优胜权。
1.3有助于国际贸易流程的的转变
现阶段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产生促进多种行业的运转过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管是产品供应信息、选择贸易对象、进行贸易谈判,还是合同的签订、交易以及售后服务等都只需在网络上进行[1]。因此,网络就成为现今国际贸易流程的重要载体。
2电子商务带给国际贸易的挑战
2.1带给国际贸易主体的挑战
尽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可便于买卖双方交易,但是双方在较短时间内还是难以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一是买方可能会担心卖方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发货的速度等;二是卖方可能会担心买方的支付能力和速度等。虽然有关机构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此外,网络欺诈行为的出现也会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拓展形成严重制约。所以,在国际贸易主体范围不断拓展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对国际贸易主体资质、信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国际贸易安全面临的挑战
作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应用中的保障,网上支付体统的安全性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网上支付平台的出现,买卖双方的交易也更加快捷。但是,网上交易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泄露、交易欺诈和支付安全等风险问题[2]。当电子商务运用到国际贸易中时,就可能会将这些风险进一步放大。
2.3国际贸易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政府也要相应地提高对国际贸易的监管体系的要求。但是,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来说,我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相关监督体系还比较滞后,以至于其相关监管制度的实施更加困难。
3电子商务对发展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3.1对革新国际贸易运行机制极为有利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以信息交换为媒介的网上虚拟市场,打破了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界限,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将世界市场上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其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还能够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
3.2有利于国际贸易成交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能够节省交易中的利息、纸单证的制作费等的开支,大大降低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买卖双方能够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在网上迅速传递各种相关单证,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相关的人工成本,还能够增强贸易业务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交易的效率。
3.3有利于减少国际间的贸易壁垒
电子商务的使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考虑客户的需求,还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的互动,客户也能够真正的参与国际贸易营销,从而加强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直接关系。
4结语
总之,电子商务具有两面性,在给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时国际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各企业要紧抓电子商务带给国际贸易的机遇,对国际贸易实际运行机制进行转变,不断提升国际贸易实际客户服务质量与成交效率,通过各方努力减少国际间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面对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挑战,各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子商务的技术研发,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纠纷。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
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在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之余,还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研究者做出更为具体而实际的理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下国家贸易理论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将目光延伸到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新发展这一领域,以共同探讨贸易理论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曲建忠;张战梅;国际贸易问题2008-01-15
2、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怀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0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变革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谋面,通过电子交易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它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全球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目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中,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电子商务将交易各方连成一体,把原来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各项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如下基本应用:
1.选定贸易伙伴。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市场自己的产品广告和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各种各样的经贸信息,在互联网上与客户咨询洽商贸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2.便捷贸易磋商。
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各个交易方可通过互联网这个电子平台来了解其所关注的商品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也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交互工具进行跨地咨询、交易谈判,既突破了面对面洽谈的限制,又能够使贸易业务的咨询及洽谈变得更加便捷、成本变得更加低廉。
3.网签与支付。
贸易双方运用电子商务,可以在建立的网站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彼此沟通,实现各种交易信息的传输。若想达成交易可以签订电子合同,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在网上进行的这些业务,过程快捷方便、节省开销,有专门的电子加密等技术保证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致泄露。
4.网上交易管理。
国际间贸易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会涉及到政府、银行、保险、税务、运输等众多部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纸化,外贸企业可在网上与这些部门办理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业务,及时高效、轻而易举地完成相关的结算及后续工作。
三、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生变革
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传统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电子化的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业务运行环境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开展交互式的商业活动,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商务信息的传递被高速流转,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商务交易的时空限制被突破,商务交易的范围被全球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交易各方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中网上的咨询、订货、促销与谈判也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但另一方面,有时交易者本身的直觉会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样会使交易出现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网上交易风险也要引起重视,如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人侵。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贸易中介在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到国际贸易实践,会引发贸易主体发生变化,随之催生了众多向全球市场提品或服务的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联为一体,利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网络上高效、快捷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和产品,实现过去由单一公司或者企业无法承担的市场职责。同时,电子商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让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轻松地进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3.创新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把一些经济信息如订单、发票、报关单等,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不仅速度提高,而且传送成本与差错都大幅度降低,在网上做广告代替了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EDI的使用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更加简捷。新型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上采用电子支付系统,传统的纸质货币被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信用证结算速度高效,使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交付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两种形式,一些无形产品,如电子书刊与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贸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超越了地理空间障碍,已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完善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展销等传统贸易方式可融为一体,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引人报关、商检、营销等主要进出口业务流程,由此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互动的全面的服务,消除了传统贸易中时空对各个交易方的局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经济市场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和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了我国的主流业务,对于各个企业来说更是通过电子商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本身已经与我国企业发展和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现今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现状来看,我国应该及时根据市场主流对本国电子商务业务进行更新,这样才有可能看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本文就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影响与我国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应用策略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其实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改革的,尤其是在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时代,电子商务已然成了国际贸易的主要途径,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成就了国际贸易,所有的商业信息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流向国际,使整个国际贸易市场更加多样化,若我国掌握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运作规律,那么就能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应用电子商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水平较低。
我国企业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企业单独开展网上采购和销售目前只能算少数,因为许多企业根本无法完成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流程,虽然我国有一小部分的企业能够单独完成电子商务运作流程,且积极性十分高渴望能够将企业电子商务带上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类企业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的真正意义,仍然对电子商务国际化呈待定的状态。
2、网络不安全。
由于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需要经过许多复杂的环节,如资金转向、资料安全、物品安全等,尤其是用户在互联网上结算时的信息安全更加重要,但从我国电子商务整个运作过程来看,我国电子商务仍然存在着网络不安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黑客攻击现象过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得整个网络安全更不安全。
3、没有相关法律约束。
电子商务不仅与用户、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与工商行政管理、保险、银行等部门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若电子商务的物品地区不一致,还与地区、国家有关,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确实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约束,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没有一个完善的、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很好的约束,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常常在地区不同的调节上出现问题。
二、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影响
1、改变国际贸易方式。
第一、不用再进行面谈直接可通过网络的形式完成国际交易;第二、完全和不完全国际贸易方式,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贸易方式为可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市场完成贸易,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贸易方式为,一些物质类的东西无法实现互联网交易,需要借助其他交易方式;第三、将传统票据的交易形式转变为流程交易形式,直接改变了国际贸易交易形式。
2、改变国际贸易销售方式。
第一、网络互动销售,由客户对电子商务中的物品发起提问,电子商务操作人员对其进行解答,并以互动的形式完成销售。第二、整合式销售,这种销售方式是因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这种销售方式基本不用通过沟通的流程,一般是直接一对一地进行销售。3、改变国际贸易管理方式。电子商务已经对国际贸易的销售和交易等流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然而然也会逐渐改变国际贸易的管理方式,如下:第一、商品招标;第二、许可证发放;第三、海关管理;第四、进口商品的检验管理;第五、过程国际化管理。
三、我国应用电子商务的有效途径
1、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我国企业要想使电子商务有一个好的发展,首先就应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市场各个环节,才能够正确认识电子商务。第一、了解电子商务的互联网特点;第二、了解电子商务客户的喜好;第三、了解电子商务网站的销售形式;第四、了解企业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第五、了解商品销售不出去的原因;第六、了解电子商务如何与国际接轨。
2、选择正确的电子商务网站。
一个好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选择适合企业销售、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站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我国目前电子商务网站的现状来看,今后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只有两种发展可能,一是门户化、大型化,如阿里巴巴,二是专业化、行业化,如中国玩具网。
3、制定电子商务计划。
制定电子商务计划既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实现电子商务与国际接轨的重点项目,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制定有发展前景的计划,可以从计划时间长短、实施计划的目的等而制定。
4、建立多样化电子商务网站。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基本都属于服装行业,其他行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基本没有,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可以根据商品类型的不同,创建多样化的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可供人们快速消费的网站,或者建立一些富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商品的电子商务网站,使更多人能够了解我国文化特色,以此来实现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接轨的目的。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影响,不仅只影响了国际贸易市场的运作形式,更影响了整个电子商务的改革发展流程,对于我国电子商务正待发展的国家来说,我国企业还需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要针对现今电子商务市场情况来制定相关的企业电子商务计划,才能使我国电子商务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璐.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张冬青.我国林产品贸易应用电子商务策略与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3]刘电威.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9)
[4]耿思尧.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策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5(04)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高校国际贸易教学变革思考
摘要:
中国加入到WTO后,对外贸易总额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大,使高校开始面临更大的教学压力。不过,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下,主要的社会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提升社会发展的重任,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高校的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本文对于国际贸易教学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变革方式,希望能够从教育层面,找到弥补社会人才缺口的途径,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 教学变革 社会人才需求
国际贸易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外语、法律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基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全能性需求,高校在教学上也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导致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数量和难度不断提升。对此,必须快速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突破口,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校园时间内,完成基本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塑造。
一、国际贸易教学的新发展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不断的修改专业教材,使之与其相契合,而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也在近年来得到了修订。较比于以往的教材,主要特点在于:一是教学范围增大,传统国际贸易教学,是以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为核心,主旨帮助学生分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别,所以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二是完善了法律体系教学内容,由于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造成各国贸易法律经常修订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中不断的完善法律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有着直观的作用;三是着重强调了国际贸易法的地位,减少学生基于对贸易法认识不深刻,而在实践中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的问题。另外,法律也是全球贸易的基础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进行遵守,帮助学生重视法律,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观念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国际贸易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方法的滞后。
在高校教学中,由于国际贸易的内容复杂性较高,并不断的添加新的规则,所以,教学手段无法有效进行创新上,导致方法滞后的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教师仍旧沿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教学手段,学生早已对其产生了主观情绪的抵抗,无法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仍旧存在机械化的灌输教学,教师的教学主动性过高,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严重制约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三是教学气氛死板,国际贸易教学由于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所以,课堂中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于知识讲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有效的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变革,学生的前途将十分堪忧。
2.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突飞猛进,进出口产品开始复杂化,专业人才形成了较大的缺口。严重的人才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在国际贸易环节中的弱势,更无法有效的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最终影响的将是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目前的人才缺口问题,有效率的为社会提供专业型人才,以满足我国在全球化发展的大浪潮中,能够稳固的占有一席之地。综合来看,无论是教育本身的需求,还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须合理的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在国际贸易领域上的综合素质。而实现该要求,需要高校从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包括教学的目的、方式、内容,以及为学生设置实践教学等。同时,学校也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鉴于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法律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更改和完善,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及时的将其列入到教材的措施,使学生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
三、国际贸易教学变革的思路
1.转变教学目的。
首先,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国际贸易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能够在学生毕业后,成为快速融入社会的专业性人才,所以,需要改变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学并不是完成教育任务,目的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再教育环节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深刻的认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不应该存在主导者的姿态,应更多的为学生发展而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适时的进行优化;最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教育上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于国家的客观意义,即,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行为的目的。
2.变革教学内容。
第一,适当的引用国际教材。虽然我国参与了WTO,但是国内的贸易环境,与国际形势存在着一定差异。教材的编撰者,多是以国内规则为主体,导致现行教材与国际环境不符合,影响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认识。采取国际教材,可以更好的实现国际接轨,同时,外国所使用的教材,多已经完成了丰富的实践,正符合我国急缺人才的需求,即,可以减少短期内理论编撰无法与时俱进的问题。第二,合理的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采取了联合式的实践教学,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由学生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企业负责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直接向企业输出对口人才。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为社会节约人才的培养成本,使企业更加愿意录用应届毕业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实践教学可以实现高校内培养人才,更具效率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第三,建立前沿信息分享教学机制。基于国际贸易的变化性较大,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向学生提供相应信息,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型规则的要求、典型案件的裁决等,使学生可以感受整体国际贸易环境,并加深对于国际贸易的思考。
3.变革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模式。首先必须将部分传统的教学手段去除,特别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出现在现行教育理念中。在教学方式的设定上,应采取以启发式为主的模型,例如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案例,如WTO仲裁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活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第二,创新手段。现代教育不能够在局限于书本和黑板,而且,我国高校也全部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器材,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资源,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的记忆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在课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创作多样化的学习空间。
4.注重教学实践。
实践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结果,使自身在正式工作前,拥有一定的岗位经验。而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联合,学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外贸易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吸取经验,例如与律所的合作,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国际贸易案件中,虽然不具备决策权,但是,能够身临法庭,并得到专业律师的指导,已经有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理解。
5.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虽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科研中,不过,为了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便利,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降低科研时间成本。在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建立相关机制,使学生具备参与的调解;其次是教师调解课题内容,帮助不具备学术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三是开展随机课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所学知识的小型课题;四是鼓励学生独立学术研究,并指导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中国对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缺口,而此时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契机,也是高校教学合理变革的机遇,所以,高校应该充分的研究社会需求,有效的调整教学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加适合的专业型人才,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卉.国际贸易教学方法的新发展和教学变革的新思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
[2]吴钧.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
摘要:网络服务层、技术加密层、安全认证层及交易协议层一起构筑了现行电子商务的整个安全控制体系。其中的网络服务层是电子商务安全的最低保障层,它能够确保网络运行的最基本安全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
一个国家要想成功的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并且这些基础设施必须能够支持不断发展并口渐复杂化的贸易活动过程。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限制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运用的水平和高度。发达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水平己经遥遥领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基础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不是很早并且发展速度相对迟缓。不管是在数据的传送速度还是在成本费用上及交易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监管等方面,我国目前的网络通讯设施都不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国很难适应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为了使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赶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我国必须要对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必须分配更多的精力尽快建立起一个高速多功能的安全信息网络平台,尽可能地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网络平台。可采取的方法有:加紧对我国的支柱网络建设,加快对我国城乡宽带网络的建设、加强智能业务网络和多媒体等通讯网络的建设,加快我国计算机网、电视网及电话网的三网集成的一体化进程。
(二)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
在国际贸易的众多参加主体中,企业占有最核心地位,企业也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支柱力量。而保证企业能够快速高效的进行电子商务的条件就是必须依靠企业具备的高端的信息化水平。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比起来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使得中国企业很难全方位的展开电子商务运用活动。所以我以为,为了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加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包括企业应建立起高效运作的电子信息化工作系统,研究创制企业信息化具体适用规划及技术策划方案。企业应尽早建立企业全方位信息管理系统和内部网络信息系统,并及时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理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同时企业要要注重企业外部网络的建设活动,这样就可以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最大化的有效利用。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用户资源管理等各方面的加强密切企业与供应商以及其与销售商的联系来确保企业对市场变化能够做到及时了解并及时作出反应。
(三)运用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运营方式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能够将贸易中所需要的订单、发货凭据、许可证等口常往来的必须的贸易信息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递。这就避免了传统的纸质文件频发的高重复率、多错漏、地效率而高成本的弊病。同时利用网络广告来代替传统的广告媒介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广告成本;通过视频会议买卖双方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商品促销等活动;电子邮件和连接因特网的电话的使用和以前的一些传统工具比如国际长途的使用相比较而言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及交易费用。但是在贸易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可供模仿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一些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都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来的,并不具有普遍通用性。因此,每一个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的时候都要根据本企业具体所处的市场环境、客户关系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案。企业资源、产品的创新等要素也可以灵活的选择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方式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及对传统企业战略转型有重要的理论要义和实践意义。
(四)建立推行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将所有产品划分为软产品和硬产品两大类。对于那些软产品而言卖方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在线传输形式传送到买方的手中,比如一些电子出版物、软件等信息商品的销售。但是对于硬产品而言却不可能通过此种方法去实现货物的销售活动。
二、改善我国网上支付状况的对策
在电子支付市场中,企业与企业间越来越多的采用互联网络来进行商品服务及信息的交互传输,能否快速有效的取得和传递信息成为了关键因素,企业作为贸易中最重要的角色,往往在选择贸易平台的时候会特别注重资金的安全保障,付款是不是方便快捷、交易成果是否客观有效。如何加强安全建设来消除客户对电子支付安全所持的怀疑将是中国电子商务支付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
关于以前所概述介绍的在进行网上交易会出现的种种危险性风险,还有因为这个而出现的安全方面的需要,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领域以及很多与此相关的企业都提供了很多相应的应对办法,这些办法基本上可以满足了人们在因特网上开展交易活动的低级安全需要。在不计其数解决方法中,涉及的主要安全技术有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安全认证系统、安全电子交易协议和其他相关的网络安全技术等等。
(二)建立科学的电子商务安全控制体系
网络服务层、技术加密层、安全认证层及交易协议层一起构筑了现行电子商务的整个安全控制体系。其中的网络服务层是电子商务安全的最低保障层,它能够确保网络运行的最基本安全问题。技术加密层、安全认证层及交易协议层是从更高层次来保障电子商务交易数据的安全而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随着中国电子商务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安全认证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感觉到,所以我觉得我国应该尽早建成一个统一标准的国家级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并且早日创制出我国认证中心管理规则和数字证书有关秘钥管理等条例体系。SET协议是一种源于信用卡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它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信息流的多方协议并且能够记述交易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的格式进行加密处理及对交易流程等给出确定的概括。
参考文献
1、突破传统国际结算方式的藩篱兼论出口信贷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梁琦生产力研究1999-11-08
2、谈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刘慧芳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08-15
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模式
摘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发展得也很快,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发展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中小企业现在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与道路。下面我们将从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国际贸易融资特点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融资 发展模式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较大比例的是中小型的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力量,为了能够探索出一条更好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新发展模式,首先我们将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现状做一个分析,明确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所处的一个大背景。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做一个分析,分析现状我们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进行,银行、中小企业自身以及社会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具体地阐述下这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的影响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
1.银行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融资门槛过高。
我国的中小企业与大中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力方面比较弱,而且自身缺乏必要的信用担保体系与评价体系,银行将贷款借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活动还存在着很多的风险,银行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伤,银行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会认真仔细地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批,审批程序过多,就会很容易延误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时机,国际贸易融资的标准也随之提高,这更给中小企业进行这项活动设置了障碍,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银行的金融产品多数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的融资方式,不能跟上国际金融贸易改革发展的步伐与需要,也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
2.中小型企业缺乏相关专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人才。
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专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人才也是比较稀缺的,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信用管理制度也是缺少的,而这两者是开展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条件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好自己国际贸易融资事业,企业的相关从事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事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这些要求,另外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以及培训,不能够充分掌握一些保理等国际惯例,因而在工作时会遇到困难,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面临着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局面,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企业自身没有完善的财务支持与管理系统体系,基本的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3.我国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不健全。
我国在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立法工作做得不够好,相关的法律不健全,缺少审批的标准与依据。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一些行政干预手段的使用,增加了审批制度的复杂性,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不能得到根本上的满足。我国对于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从而导致我国的法律与国际相脱节,中小企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分析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跨国际的信贷行为,这项贷款资金主要是用来支持进口贸易的开展,贸易开展的基础准则是信用。这种信贷行为的特点是:借贷双方的当事人不是同一国家的,地域上的差别距离更增加了信贷活动的风险与一般信贷活动相比。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开展时,借款的一方是进出口商,这些进出口商是企业或者是个人承担信用贷款。也有属于非个人的信贷机构如银行或者是政府。国际贸易中经常使用的货币类型是欧元、美元以及日元等等,货币种类的选择在融资时是一个非常重要有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市场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动荡的状况下,国际政治变化莫测,这些不确定的变化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货币汇率的起伏变化,因此国际贸易融资时,应该综合地考虑这些问题,最后做出正确的决策。国际贸易融资面临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这种融资方式是以跨国形式开展的,借款人不仅承担着信贷过程中会出现的商业风险,还要承担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公司亏损无力偿还等。在结算过程中,也会很容易出现欺诈等信用方面的风险问题,这些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开展都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的,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这些特点,我们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提出我国中下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模式。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新模式分析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阐述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积极想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下面我们就来具体阐述下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模式。
1.完善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体系,开发金融新产品。
银行在我国的国际贸易进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银行要想扮演好其角色,就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整套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评估与担保体系,对于外国的一些担保银行服务业务展开必要的调查,了解掌握其他国家的外贸政策、金融惯例等等,主动积极地掌握中小企业相关的国际贸易融资资料与情况,做到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还要积极地对银行的金融产品进行开发与创新,传统银行金融产品主要是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在国际融资方面的新要求,因此银行必须积极进行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创新,按照国际贸易的新要求进行重新组合与创造,结合实际情况,将出口信贷。信用担保等手段方法结合起来,做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保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提升企业相关专业人员的知识与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
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于专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人才的培养,增加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渠道吸引人才贤士为其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专业人才才能更有热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中小企业也吸收到了新鲜的血液。另外企业还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与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支持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评价体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监管整个融资的过程,降低减少出口贸易的风险,根据风险的大小对融资类型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找出解决各自问题的方法。
3.加强国际贸易融资立法体系建设。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定与法律体系建设方面还是不足的,需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比较成熟先进的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结合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与民情,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时,需要将国际贸易中的一些国际惯例与国际法要求考虑进去,与其他国家的法律不发生冲突。通过法律的制定与法律体系的完善,将企业的根本利益保护了,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稳定繁荣发展。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跟上这一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银行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企业积极完善各项制度,我国相关部门加强有关的国际贸易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钟俊.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J].经济导刊,2012,(5):32-33.
[2]张晓锋.试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新模式[J].中国商贸,2011,(35):134-135.
[3]景楠.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