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12:40:38
序论:在您撰写知行合一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知行合一”观念的提出者是明代的王阳明,作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心学理论,即“知行合一”,其中包含这样两方面的内容: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指是科学知识的笼统概称,行即指道德行为,知是行的先导,知与行必须达到平衡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在音乐教育方面,所谓的知可以理解为音乐理论知识,而行则指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并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教师所授内容而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现象,在当下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注重“知与行”的完美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二、音乐教育中“知行合一”观念的渗透
1.注重教师指导作用
“知”作为“行”的先导,在指导实践应用方面意义重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准备课程方面,要做到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全部知识点准确把握。“知行合一”观念在教师方面主要体现为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大量储备,对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类问题有准确的预见性以及解决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环节一直是讲解,没有做到知识的扩充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在实践中也缺乏开放性。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学生乐理知识、键盘基本功、和声基础严重缺乏,这种音乐知识的缺乏无疑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例,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采用作曲家背景、作品欣赏的模式教学,这种模式会使得课堂氛围枯燥,学生也很难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在“知行合一”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衔接知识,在教学中提出较为开放性的问题,同时将音乐节奏结构问题融入音乐赏析环节之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解决学生最基本的节奏问题,强化知识技能的训练。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教学中介绍贝多芬及其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同时期音乐家音乐风格对比,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使学生贯穿历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点,发散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往往用三点就可以概括:作者、作品、风格,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音乐实践意义不大,“知”对于“行”的先导作用无法发挥。因此,教师应该发挥指导性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对作品的分析思考和辩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简单知识的学习而忽略音乐实践的弊端。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在课堂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在素质教育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应该在引导者角色上下功夫,顺应学生活动引导他们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以器乐曲教学为例,改变传统直接讲授的方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有些学生利用玻璃杯装水敲击音阶,有的学生利用衣架制作三角铁等等,摆脱了课本知识的束缚,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创新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可以拓展学生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自己动手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先贤发明乐器的艰难过程,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大大提高,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3.重组课堂结构
“知行合一”观念的运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发挥了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传统的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在各种考试的压迫下,学生逐渐丧失了求知欲,独立精神、创新能力、求知欲望更是毋庸提及,这种现象是教育的失败。当前的教育,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互动中承担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运用一切手段传授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但归根结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切身体会音乐、感受音乐的迷人魅力。
三、结语
【关键词】整合营销一致性营销组合传播组合
一、整合营销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媒体刊例价格持续提高,媒介选择日益多样化,消费者受到越来越多新兴媒体的冲击,如何更好的使用媒介预算,更有效的影响目标观众,更合理的使用营销组合,成为每一个市场营销专业人员日常工作的难题。整合营销最初的概念,就是从解决这些日常营销活动的困难中而来。为了避免不同媒介组合之间各自为战甚至相互矛盾的局面,将公司各项营销活动整合于企业战略营销管理目标体系之下,更好的促进营销效率的优化以及营销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公司提出并实施了某种形式的整合营销行为。
科学而准确的为整合营销定义一个被所有人都认同的描述是很困难的,但经过大量的市场研究以及相当多的营销实践,学院派的代表们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可以被大多数营销者所接受的有关整合营销的定义描述:整合营销是由公司的各项营销组合传递给消费者的一个统一并且能够代表公司产品或公司形象的一元化行为。对于这一定义,一般而言有三个层次的解释范畴:其一,公司产品或公司形象的一些关键性元素(比如企业标识,颜色,文字等)在某一个营销或传播领域(如电视广告、促销单)的使用,与公司在其他所有领域使用的这些关键性元素需尽量保持完全一致,这里的一致性不仅表现形式上的一致,还表现为空间、时间以及目标对象选择的一致。其二,整合营销所谓的整合性,在于传播组合的高度统一。目标消费者的分化使得有效的触及目标受众以及与他们产生互动的沟通成为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巧妙的将公关活动和广告进行紧密的结合,灵活利用新闻曝光、节目赞助、体育赛事等软性宣传手段结合15秒或30秒硬广,在刺激消费者收看广告的同时产生口耳相传的传播效果甚至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理解为整合效果充分放大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三,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点,整合营销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一个统一的信息核。新时代的营销人员需要铭记于心,大量投入的电视广告并不是接触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唯一途径和最优选择;与此相对,组合使用合适的传播工具并围绕需要传播的唯一信息核进行高效率信息传递才是现代营销活动重要方式。
上诉的定义描述比较全面的诠释了整合营销的概念,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上述的一元化行为更多的是从营销者和厂家的角度去解读整合营销,是具有其片面性的。1998年,美国的两位研究者(DuncanandMoriarty,1998)认为,消费者,包括其他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身角度整合所接受到关于公司的所有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对公司的不同于营销者传播角度的公司形象。从这一方面来看,整合营销其实不仅仅是公司和营销人员单方面的概念。
整合营销在一个公司是否能够成功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战略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说,一个公司的目标、规划、战略、使命都需要通过某一种传播方式,传递给特定的人群。整合营销的理论在公司的战略层面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譬如,一个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的整合营销,他的所有营销理念都将围绕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的核心信息,一些与此相关的概念或宣传点,如高性价比、消费者利益最大化、成本控制等都应非常频繁的重复于这些企业的营销策略点中。而对于一个追求差异化企业的整合营销,价格因素将一定不会在传播组合中提及,更多的重点将关注于产品的定位以及消费者的满意度渲染。
二、整合营销的一致性
在了解了整合营销的概念之后,我们需要更深刻的研究整合营销的一些特性和关键点。在之前的介绍以及很多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中,一致性被认为是整合营销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九十年代初,营销工作者组合使用各种营销工具的开始阶段,整合营销就是被定义为营销组合传播一致性信息的营销手段。一致性也被许多营销工作者认为是整合营销最为重要的一环。然而,随着对于整合营销研究的不断深入,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为整合营销注入的新的内涵。一致性需要更加紧密、更加深刻的注入到品牌传播的内涵甚至于公司的营销战略之中:
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致性
一致性定义需要一个约定成俗的目标或者方向。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一个必须的一致性目标。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整合营销一致性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整体转变-将公司变成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型企业。公司的组织架构以及管理流程必然发生改变,消费者中心的理念将成为公司各阶层各部门战略决策的第一影响因素。CRM的使用,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或向此方向努力的企业,决策层帮助各阶层的员工了解并且熟悉消费者为中心的管理软件。
整合营销需要整合整个公司的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将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将结合,对内与对外同时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传递给目标受众。将每一个员工都变成整合营销中的重要环节是越来越多公司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营销的价值和作用也被更多的企业所认识并重视。只有得到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和职能部门的认可,整合营销才可以真正的发挥其最大功用。从海康保险、百安居使用自己员工作为电视广告的模特就可以看到这些已经开始整合营销的公司是如何将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相结合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都是从内部营销开始,结合外部的传播手段,将信息整合的进行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
从内而外的整合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当内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开始传播后,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将成为外部营销的基础和依据,而消费者也不断的会反馈一些受到不同对待的信息,结合公司的营销组合,自内而外的整合营销很容易被内部的员工和外部消费者支持,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2、信息共享的一致性
公司对于信息的披露以及各种信息传播的重视程度,可以视为公司是否愿意与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进行整合营销的重要标准。通常而言,有意于或已经开始整合营销的公司更愿意采用一种互动的传播模式,而一般的企业和公司往往多采用一些单向的沟通方式。整合营销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互动的传播模式,更多的是一种完全敞开式的信息共享,企业完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愿意为此而进行努力,而消费者也完全了解企业的状况,并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仅仅的买卖关系。
信息共享其实更多的是反应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很难想象长期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行为且完全的展现自己是一种企业短期的做秀行为;更多和更长远而言,这种开放式的营销行为是植根于企业文化的一种长期的、一致性的企业传统。企业只有更好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将自己介绍给消费者,整合营销也才可能发挥其特定作用。整合营销正是建立在这种共享基础上的一种深度的营销理念。
3、架构的一致性
传统企业的架构是将公司分成一个一个的部门,各司其职,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分明,权限也比较明晰。这种架构有其明显的优点,但是,从整合营销的角度,它更像一件紧身衣,束缚了人们创造力和自由度;公司的营销行为也会因为营销职能功能性的不同,被分割为促销降价行为,公关营销行为,直接销售行为等。而企业内部的一些自发性的营销整合行为,也因为各自功能性的区分,被分割成为一部分一部分零散的独立市场行为。特别是最近二十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全球化扩张,营销管理的物理距离成倍的扩大,使得原来的隔阂和协调不利的局面也无限放大。跨国企业忽然间发现,内部营销的重要性更甚于外部沟通,企业的员工和商已经成为无数为企业形象进行营销宣传的第一阵线。他们不得不更多的借用整合营销帮助企业重整架构,使得每个员工或商都更加了解企业的文化和目标,深刻理解品牌内涵,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以职能分开的部门。整合营销的过程,从架构上而言,就是企业架构重整的一体化过程。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将非企业核心竞争立的功能外包给专业的商进行合作,而如何管理这些商在整合营销的过程中也有着区别于传统的对待方式。在整合营销中,不仅仅是商,宏观而言,整体的产业链都是被整合营销影响的范畴,产业链本身会形成一个整体的整合营销链。一般而言,在成功的整合营销体系中,一家资深的广告公司将扮演领头人的角色,整体营销链将围绕核心的理念以及已然形成的整合架构将一致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整合营销链的各个环节都将发挥其应有的专业优势,相互弥补而增加整体的一致性,从而形成更加紧密的整合营销为核心的网络架构,充分挖掘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优势。
文化的改变是整合营销架构改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营销以及针对合作伙伴的双向营销在整合营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组织的文化导向扮演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它使得所有参与部门和参与公司都愿意并且积极的配合与所有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双向和多向沟通,并主动调整架构,使得这种沟通更加流畅与高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运用。因特网和其他数字技术的使用也使得公司的文化和架构向更加整合的方向发展。信息的交换更加便捷,管理更加扁平化都使得整合营销的信息交互过程得以在企业和组织内部更加高效的进行。而信息化使得公司的各个部门或者产业链上各个公司也更容易的相互接触,相同的内部局域系统,辅助于配套的管理软件,企业和组织的架构在整合营销一致性的促进下,变得更加的整合,以及更加的高效。
当然,无论是公司内部架构的营销整合化,还是产业链架构的营销整合化,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各部门以及各公司之间的差异。虽然一致性一直被非常重要的强调,但是差异性也需要特别的进行关注。各部门毕竟专业分工不同,产业链上的各公司也由于专注方向不同,在一致性理念的前提下,整合营销的体现方式也有较大差异。求大同而存小异,理念的统一才是整合营销的精髓所在。
三、结论
整合营销从诞生开始,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更没有一种准确的形式或者案例能够说明倒底如何才算是完美的整合营销,它可以以很多方式体现,也可能产生很多不同的企业或者组织。但是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一致性是整合营销最重要的属性。企业传递的信息需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客户为中心需要得到公司所有人员的认同,公司自上而下也必须对于整合营销有一个一致性的肯定的认识和态度。
整合营销是一个公司战略层面的决策,是一种传播、接受、互动一致性的公司行为,并且对于所有参与的个人和组织都有长期的利益。在整合营销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会给企业的架构、文化、认识带来不同的冲击,这些都将刺激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Beard·F:IMCuseandclient-adagencyrelationships[J],
JournalofMarketingCommunications,1997(12).
[2]Duncan·T,Moriarty·S:Acommunication-basedmarketingmodelformanagingrelationships[J],JournalofMarketing,1998(4).
[3]Morgan·R·M,Hunt·S·D:Thecommitment-trusttheoryofrelationshipmarketing[J],JournalofMarketing,1998(7).
想就是源自对体现在认识、语言和行为当中的理性(Vernunft)的反思。理性构成了哲学
的基本论题【1】。哲学一开始就试图用原理从整体上解释世界,解释多元现象的同一性
。哲学所使用的原理必须到理性中去寻找,而无须与彼岸世界的上帝打交道,甚至也不用
对茫茫宇宙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刨根问底。古希腊思想所追求的既不是神学,也不是广
大普世宗教所理解的伦理宇宙学,而是本体论(Ontologie)。如果说哲学的各种学说相
互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在于它们都想通过解释自身的理性经验,而对世界的存
在和同一性(Einheit)进行思考。
我这样说,实际上使用的是现代哲学的语言。但是,只要哲学传统还能够催发出一种
新的哲学世界观,它就值得我们加以追问【2】。今天,哲学已经无法再把整体知识意义
上的世界、自然、历史和社会当作一个总体来加以观照。世界观的理论替代物之所以失去
了意义,不仅仅是由于现实中经验科学取得了进步,更多的还是因为,伴随着这一进步而
出现了一种反思意识。有了这种反思意识,哲学开始回过头来做自我批判;在追问反思力
量在常规科学范围内还能有何作为的过程中,哲学思想变成了元哲学【3】。在此过程中
,哲学主题一方面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则又保持了稳定。围绕着比较固定的核心主题,当
代哲学,包括逻辑学、科学理论、语言理论和意义理论、伦理学和行为理论乃至美学等,
展开了一种较为一致的论证,而它们在论证过程中所关注的是认知、语言理解和行为的合
理性在日常生活、经验方法层面乃至系统话语中的形式前提。论证理论在此具有了一种特
殊意义,因为,论证理论的使命在于对某种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为的形式实用主义前提和
条件加以重构。
如果上述判断思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后形而上学思想以及后黑格尔主义哲学果真在
共同朝着合理性理论的核心努力,那么,社会学又如何能够承担起对合理性问题的责任呢
?
看上去,哲学思想在放弃了总体性关怀的同时,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无论是想从
本体论的角度,建立具有实质性内涵的自然理论、历史理论、社会理论等,还是想从先验
哲学的角度,对非经验的类主体,即意识的内在结构进行先验重建,其目的都不是要对合
理性的条件作形式分析。一切终极论证的尝试都还在坚持源始哲学思想,因而都未能取得
成功【4】。在这种情况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轮廓。正如科学理论和科
学历史所表明的,对合理性条件的解释形式,同对合理性结构的现实形态和历史发展的经
验分析,实际上是相互一致的。现代经验科学理论,无论它们是沿着哪条路线,逻辑经验
主义路线也好,批判理性主义路线也好,方法结构主义路线也好,它们都提出了一种既具
有规范意义,同时又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是本体论哲学或先验哲学的基
础主义假设所无法满足的,只有反面例子的自明性才能对它进行检验。它最终所要说明的
是,重建理论能够揭示出科学历史的内在层面,并能够和经验分析一道,对社会发展语境
中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实际科学历史作出全面解释【5】。象现代科学这样一种关于认知
理性的复杂体系,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形态的客观精神,也就是说,同样也适用于表现认知
--工具理性、道德--实践理性以及审美--实践理性。
当然,这种类型的经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须十分牢靠,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参与
从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义语境和解决问题【6】。认知主义的成长心理学在这方面堪称典
范。比如说,皮亚杰理论传统认为,狭义上的认知发展,包括社会认知发展和道德的发展
,都是认知潜能逐步发展的结果,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从内部加以重构【7】。相反
,如果行为理论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对解决问题、合理引导行为以及学习水平等所依据的有
效性要求加以篡改和否定的话,那么,合理性结构的外现过程严格来讲就不能说是学习过
程,最多只能说是适应能力有所增长而已。
在社会科学范围内,社会学是最早使用其基本概念去介入合理性问题的学科。把社会
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就会看到,社会学这样做既有科学史的原因,也有一些具体
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政治学(Politikwissenschaft)。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政治学
曾经把自己从理性自然法(Naturrecht)中解脱了出来。但现代自然法的出发点依然还是
欧洲古代的观念,它们认为社会表现为一个靠政治建构起来,并用法律规范加以整合的共
同体。不过,现代资产阶级成文法概念,为社会结构的设计程序和从常规角度把法律--政
治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合理的机制提供了可能【8】。具有经验倾向的政治学必须彻底摆脱
这些资产阶级成文法概念。政治学把政治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分支系统,因而无须承担从整
体上把握社会的使命。从科学的角度把道德-实践的合法性问题置之度外,或者认为它们
只是一些合法性信仰的经验问题,用描述就可以解决掉;政治学这样做和自然法的规范主
义背道而驰,从而也就和合理性问题失之交臂。
政治经济学(Politische ?konomie)的情况则所有不同。到了18世纪,政治经济学
才和理性自然法之间形成紧张关系,并且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行为体系;维持这个行为体
系,起初所依靠的是功能(Funktion),而不是规范(Norm)【9】。经济学就其作为政
治经济学而言,最初还是一种危机理论(Krisetheorie),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学
感兴趣的问题是,经济系统的动力是如何对靠规范整合起来的社会系统产生作用的。这就
和专业经济学区别了开来。时至今日,专业经济学还把经济当作社会的分支系统加以研究
,而对合法性问题不闻不问。从这样一个片面的角度出发,合理性问题就会被分解成经济
平衡问题和合理选择问题。
相反,社会学(Soziologie)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出现就是要解决政治学和经济学在
迈向专业学科的过程中所抛弃了的问题【10】。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在于:由于现代国家制
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分化,古代欧洲社会结构中所出现的社会整合的变迁。社会学
成了彻头彻尾的危机学(Krisenwissenschaft),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传统社会制度消
亡和现代社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失范方面(anomische Aspekte)【11】。当然,即便在
这样前提下,社会学也可以集中研究某个社会亚系统。从科学史上看,宗教社会学和法律
社会学一直都是这门新学科的核心。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请允许我暂时不作进一步的解释,先把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图
式拿过来加以运用,(从图1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社会科学各学科和社会亚系统之间的
对应关系:
图 1
当然,也不乏有人努力想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专治社会整合的专业学科。不过,我在本
书中将要讨论的这些社会理论大家,说到底都是一些社会学家,这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
如说是一种征候。社会学是唯一一门坚持关注整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同时也一
直都是社会理论,因此,它不可能会象其他学科那样回避、篡改乃至肢解合理化问题。之
所以会如此,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同时涉及到文化人类学(
Kulturanthropologie)和社会学。
把一些基本功能和社会亚系统搭配起来,这样做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对于文化再生产
、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互动领域,决不是象经济学、政治学等行为领
域中的互动那样专业化。无论社会学,还是文化人类学,所面对的都是整个社会行为的现
象世界,而不是相对明晰的行为类型;考虑到政治权力的利益最大化问题或政治权力的继
承和使用问题,行为类型可以说是目的理性行为(zweckrationales Handeln)的变种。
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两门学科所探讨的是生活世界语境中的日常实践,因此,它们必须
把所有的符号行为趋向形式都纳入到自己的考察视野当中。解决行为理论和理解意义过程
中所做的分析的基本难题,对于它们来说也不再是那么轻而易举。它们在克服难题过程中
遇到了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而生活世界的结构又是其他功能更加特殊、在一定意义上分
化得更加厉害的亚系统的基础。至于"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个抽象范式之间存在着怎样
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做深入探讨【12】。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研究
社会共同体和文化不象研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样可以完全甩开社会科学基础问题以及
生活世界范式。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之间的牢固联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对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为接手合理性问题而做好充分
准备的是社会学,而非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是作为市民社会理论而形成的;其使命是对前
市民社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及其失范现象作出解释【13】。这种从客观历史情境下出
现的问题,构成了社会学处理其基础问题的起点。社会学在元理论层面上所选择的基本概
念,是用来阐明现代生活世界合理性的增长过程的。古典社会学中的思想家几乎无一例外
地都试图建立其行为理论,以便用它的范畴来解释从"共同体"(Gemeinschaft)向"社会
"(Gesellschaft)转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各方面内容【14】。如何通过意义理解而进入
符号对象的客观领域,这样一个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也相应地得到了处理;对合理行为趋
向的理解构成了理解一切行为趋向的前提。
行为理论范围内的元理论问题(a)所依据的是行为当中具有合理内容的方面;意义
理解理论的方法论问题(b)是要对意义和有效性(对符号表达的意义进行解释和对其内
在有效性要求所持立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阐明;(c)元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之间
的这种联系最终和这样一个经验问题又是紧密相关的,即社会现代化能否和从何种意义上
能够从文化合理化、社会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社会现代化和文化合理化、社会合理
化之间的】这种联系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著作中表现得十分清楚。韦伯对行
为概念的等级划分主要是依据目的理性行为,其他所有行为都可以划作目的理性行为的特
殊倾向。韦伯通过分析意义理解方法后认为,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放到目的理性行为的理
解的临界点上:对具有主观目的的行为的理解,同时也需要(根据合理性的正确性标准)
作出客观的评价。围绕着基本概念和方法论所作出的上述判断与韦伯理论的核心问题--即
如何才能解释清楚西方理性主义--之间的联系最终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这种联系也有可能是偶然的;它可能仅仅表明,韦伯对这样一个问题比较关注
,而这种从理论角度看具有偶然性的兴趣对其理论结构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只
须把现代化过程从合理化概念中解脱出来,并把它放到其他的视角上,就可以一方面把行
为理论的基础同行为合理性的内涵分离开来,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意义理解的方法论摆脱有
效性问题对意义问题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本身就是成问题的。针对这样一些疑问,我
想亮明我的观点,在我看来,韦伯从理性行为角度所探讨的是西方理性主义的问题,亦即
现代性的意义问题和由于必然原因首先发生在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原因和后果问
题。西方理性主义问题具有历史偶然性,起码从研究心理学角度讲是这样。我想提出的观
点是,韦伯著作中关于合理性的三个论题都有其全面的根据。我这样说是想借以指出,任
何一种带有社会理论要求的社会学如果想进行较为彻底的研究,就必须同时把合理性问题
放到元理论、方法论和经验等三个层面上。
我将(1)、首先探讨合理性概念,然后(2)、再把这个概念放到关于现代世界观形
成的进化论视角当中。在完成这些预备性研究之后,我想从两个角度对合理性理论和社会
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阐明;(3)、一方面从元理论的角度,为此,我揭示出今天比
较流行的社会学行为概念的合理性内涵;(4)、另一方面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此,
我认为,相似的内涵可以根据社会学对客观领域的意义理解而得出。这样一种提纲挈领式
的论证应当能够说明,我们如果真想接手韦伯以来社会学专业范围内所讨论的历史难题,
那么,一种交往行为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1.
施乃尔(B.Snell):《精神的发展》(Die Entwichklung des Geistes),
Heidelberg,1946;伽达默尔(H.G.Gadamer):《柏拉图和前苏格拉底学派》(
Platon und die Vorsokratiker),载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II,T
übingen.1972,第14页以及下两页;以及《神话与理性》(Mythos und Vernunft),
载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V,Tübingen.1977,第48页以及下两页;
莎德瓦尔特(W.Schadewaldt):《哲学的希腊起源》(Die Anf?nge der
Philosophie bei den Griechen),Frankfurt am Main,1978。
2.
哈贝马斯:《哲学何为?》(Wozu noch Philosophie?),载其:《哲学政治巨
擎》(Philosophisch-politische Profile),Frankfurt am Main,1981,第15页以及
下两页。
3.
R.Rorty(Ed.),The Linguistic Turn,Chicago 1964,及其: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N.Y. 1979,德文版,Frankfurt am Main,1981.
4.
关于源始哲学的批判问题,请参阅阿道尔诺(Th.W.Adorno):《认识论的元批
判》(Metakritik der Erkenntnistheorie),载其:《全集》(Gesammelte
Schriften),第5卷,Frankfurt am Main.1971;有关反对意见,请参阅:阿佩尔(K.
O.Apel):《从先验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哲学的终极论证问题》(Das problem der
philosophischen Letztbegründung im Lichte einer transzendentalen
Sprachpragmatik),载:卡尼特施耐德(B.Kanitschneider)(编):《语言与认识》
(Sprache und Erkenntnis),Innsbruck, 1976,第55页以及下两页。
5.
参阅围绕着库恩(Th.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Die Struktur
wissenschaftlicher Revolution,Frankfurt am Main,1967)所展开的讨论,主要有:
想就是源自对体现在认识、语言和行为当中的理性(Vernunft)的反思。理性构成了哲学
的基本论题【1】。哲学一开始就试图用原理从整体上解释世界,解释多元现象的同一性
。哲学所使用的原理必须到理性中去寻找,而无须与彼岸世界的上帝打交道,甚至也不用
对茫茫宇宙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刨根问底。古希腊思想所追求的既不是神学,也不是广
大普世宗教所理解的伦理宇宙学,而是本体论(Ontologie)。如果说哲学的各种学说相
互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在于它们都想通过解释自身的理性经验,而对世界的存
在和同一性(Einheit)进行思考。 我这样说,实际上使用的是现代哲学的语言。但是,只要哲学传统还能够催发出一种
新的哲学世界观,它就值得我们加以追问【2】。今天,哲学已经无法再把整体知识意义
上的世界、自然、历史和社会当作一个总体来加以观照。世界观的理论替代物之所以失去
了意义,不仅仅是由于现实中经验科学取得了进步,更多的还是因为,伴随着这一进步而
出现了一种反思意识。有了这种反思意识,哲学开始回过头来做自我批判;在追问反思力
量在常规科学范围内还能有何作为的过程中,哲学思想变成了元哲学【3】。在此过程中
,哲学主题一方面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则又保持了稳定。围绕着比较固定的核心主题,当
代哲学,包括逻辑学、科学理论、语言理论和意义理论、伦理学和行为理论乃至美学等,
展开了一种较为一致的论证,而它们在论证过程中所关注的是认知、语言理解和行为的合
理性在日常生活、经验方法层面乃至系统话语中的形式前提。论证理论在此具有了一种特
殊意义,因为,论证理论的使命在于对某种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为的形式实用主义前提和
条件加以重构。
如果上述判断思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后形而上学思想以及后黑格尔主义哲学果真在
共同朝着合理性理论的核心努力,那么,社会学又如何能够承担起对合理性问题的责任呢
?
看上去,哲学思想在放弃了总体性关怀的同时,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无论是想从
本体论的角度,建立具有实质性内涵的自然理论、历史理论、社会理论等,还是想从先验
哲学的角度,对非经验的类主体,即意识的内在结构进行先验重建,其目的都不是要对合
理性的条件作形式分析。一切终极论证的尝试都还在坚持源始哲学思想,因而都未能取得
成功【4】。在这种情况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轮廓。正如科学理论和科
学历史所表明的,对合理性条件的解释形式,同对合理性结构的现实形态和历史发展的经
验分析,实际上是相互一致的。现代经验科学理论,无论它们是沿着哪条路线,逻辑经验
主义路线也好,批判理性主义路线也好,方法结构主义路线也好,它们都提出了一种既具
有规范意义,同时又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是本体论哲学或先验哲学的基
础主义假设所无法满足的,只有反面例子的自明性才能对它进行检验。它最终所要说明的
是,重建理论能够揭示出科学历史的内在层面,并能够和经验分析一道,对社会发展语境
中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实际科学历史作出全面解释【5】。象现代科学这样一种关于认知
理性的复杂体系,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形态的客观精神,也就是说,同样也适用于表现认知
--工具理性、道德--实践理性以及审美--实践理性。
当然,这种类型的经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须十分牢靠,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参与
从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义语境和解决问题【6】。认知主义的成长心理学在这方面堪称典
范。比如说,皮亚杰理论传统认为,狭义上的认知发展,包括社会认知发展和道德的发展
,都是认知潜能逐步发展的结果,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从内部加以重构【7】。相反
,如果行为理论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对解决问题、合理引导行为以及学习水平等所依据的有
效性要求加以篡改和否定的话,那么,合理性结构的外现过程严格来讲就不能说是学习过
程,最多只能说是适应能力有所增长而已。
在社会科学范围内,社会学是最早使用其基本概念去介入合理性问题的学科。把社会
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就会看到,社会学这样做既有科学史的原因,也有一些具体
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政治学(Politikwissenschaft)。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政治学
曾经把自己从理性自然法(Naturrecht)中解脱了出来。但现代自然法的出发点依然还是
欧洲古代的观念,它们认为社会表现为一个靠政治建构起来,并用法律规范加以整合的共
同体。不过,现代资产阶级成文法概念,为社会结构的设计程序和从常规角度把法律--政
治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合理的机制提供了可能【8】。具有经验倾向的政治学必须彻底摆脱
这些资产阶级成文法概念。政治学把政治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分支系统,因而无须承担从整
体上把握社会的使命。从科学的角度把道德-实践的合法性问题置之度外,或者认为它们
只是一些合法性信仰的经验问题,用描述就可以解决掉;政治学这样做和自然法的规范主
义背道而驰,从而也就和合理性问题失之交臂。
政治经济学(Politische ?konomie)的情况则所有不同。到了18世纪,政治经济学
才和理性自然法之间形成紧张关系,并且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行为体系;维持这个行为体
系,起初所依靠的是功能(Funktion),而不是规范(Norm)【9】。经济学就其作为政
治经济学而言,最初还是一种危机理论(Krisetheorie),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学
感兴趣的问题是,经济系统的动力是如何对靠规范整合起来的社会系统产生作用的。这就
和专业经济学区别了开来。时至今日,专业经济学还把经济当作社会的分支系统加以研究
,而对合法性问题不闻不问。从这样一个片面的角度出发,合理性问题就会被分解成经济
平衡问题和合理选择问题。
相反,社会学(Soziologie)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出现就是要解决政治学和经济学在
迈向专业学科的过程中所抛弃了的问题【10】。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在于:由于现代国家制
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分化,古代欧洲社会结构中所出现的社会整合的变迁。社会学
成了彻头彻尾的危机学(Krisenwissenschaft),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传统社会制度消
亡和现代社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失范方面(anomische Aspekte)【11】。当然,即便在
这样前提下,社会学也可以集中研究某个社会亚系统。从科学史上看,宗教社会学和法律
社会学一直都是这门新学科的核心。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请允许我暂时不作进一步的解释,先把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图
式拿过来加以运用,(从图1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社会科学各学科和社会亚系统之间的
对应关系:
图 1
当然,也不乏有人努力想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专治社会整合的专业学科。不过,我在本
书中将要讨论的这些社会理论大家,说到底都是一些社会学家,这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
如说是一种征候。社会学是唯一一门坚持关注整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同时也一
直都是社会理论,因此,它不可能会象其他学科那样回避、篡改乃至肢解合理化问题。之
所以会如此,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同时涉及到文化人类学(
Kulturanthropologie)和社会学。
把一些基本功能和社会亚系统搭配起来,这样做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对于文化再生产
、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互动领域,决不是象经济学、政治学等行为领
域中的互动那样专业化。无论社会学,还是文化人类学,所面对的都是整个社会行为的现
象世界,而不是相对明晰的行为类型;考虑到政治权力的利益最大化问题或政治权力的继
承和使用问题,行为类型可以说是目的理性行为(zweckrationales Handeln)的变种。
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两门学科所探讨的是生活世界语境中的日常实践,因此,它们必须
把所有的符号行为趋向形式都纳入到自己的考察视野当中。解决行为理论和理解意义过程
中所做的分析的基本难题,对于它们来说也不再是那么轻而易举。它们在克服难题过程中
遇到了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而生活世界的结构又是其他功能更加特殊、在一定意义上分
化得更加厉害的亚系统的基础。至于"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个抽象范式之间存在着怎样
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做深入探讨【12】。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研究
社会共同体和文化不象研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样可以完全甩开社会科学基础问题以及
生活世界范式。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之间的牢固联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对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为接手合理性问题而做好充分
准备的是社会学,而非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是作为市民社会理论而形成的;其使命是对前
市民社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及其失范现象作出解释【13】。这种从客观历史情境下出
现的问题,构成了社会学处理其基础问题的起点。社会学在元理论层面上所选择的基本概
念,是用来阐明现代生活世界合理性的增长过程的。古典社会学中的思想家几乎无一例外
地都试图建立其行为理论,以便用它的范畴来解释从"共同体"(Gemeinschaft)向"社会
"(Gesellschaft)转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各方面内容【14】。如何通过意义理解而进入
符号对象的客观领域,这样一个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也相应地得到了处理;对合理行为趋
向的理解构成了理解一切行为趋向的前提。
行为理论范围内的元理论问题(a)所依据的是行为当中具有合理内容的方面;意义
理解理论的方法论问题(b)是要对意义和有效性(对符号表达的意义进行解释和对其内
在有效性要求所持立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阐明;(c)元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之间
的这种联系最终和这样一个经验问题又是紧密相关的,即社会现代化能否和从何种意义上
能够从文化合理化、社会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社会现代化和文化合理化、社会合理
化之间的】这种联系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著作中表现得十分清楚。韦伯对行
为概念的等级划分主要是依据目的理性行为,其他所有行为都可以划作目的理性行为的特
殊倾向。韦伯通过分析意义理解方法后认为,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放到目的理性行为的理
解的临界点上:对具有主观目的的行为的理解,同时也需要(根据合理性的正确性标准)
作出客观的评价。围绕着基本概念和方法论所作出的上述判断与韦伯理论的核心问题--即
如何才能解释清楚西方理性主义--之间的联系最终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这种联系也有可能是偶然的;它可能仅仅表明,韦伯对这样一个问题比较关注
,而这种从理论角度看具有偶然性的兴趣对其理论结构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只
须把现代化过程从合理化概念中解脱出来,并把它放到其他的视角上,就可以一方面把行
为理论的基础同行为合理性的内涵分离开来,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意义理解的方法论摆脱有
效性问题对意义问题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本身就是成问题的。针对这样一些疑问,我
想亮明我的观点,在我看来,韦伯从理性行为角度所探讨的是西方理性主义的问题,亦即
现代性的意义问题和由于必然原因首先发生在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原因和后果问
题。西方理性主义问题具有历史偶然性,起码从研究心理学角度讲是这样。我想提出的观
点是,韦伯著作中关于合理性的三个论题都有其全面的根据。我这样说是想借以指出,任
何一种带有社会理论要求的社会学如果想进行较为彻底的研究,就必须同时把合理性问题
放到元理论、方法论和经验等三个层面上。
成的进化论视角当中。在完成这些预备性研究之后,我想从两个角度对合理性理论和社会
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阐明;(3)、一方面从元理论的角度,为此,我揭示出今天比
较流行的社会学行为概念的合理性内涵;(4)、另一方面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此,
我认为,相似的内涵可以根据社会学对客观领域的意义理解而得出。这样一种提纲挈领式
的论证应当能够说明,我们如果真想接手韦伯以来社会学专业范围内所讨论的历史难题,
那么,一种交往行为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1. 施乃尔(B.Snell):《精神的发展》(Die Entwichklung des Geistes),
Heidelberg,1946;伽达默尔(H.G.Gadamer):《柏拉图和前苏格拉底学派》(
Platon und die Vorsokratiker),载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II,T载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V,Tübingen.1977,第48页以及下两页;
莎德瓦尔特(W.Schadewaldt):《哲学的希腊起源》(Die Anf?nge der
Philosophie bei den Griechen),Frankfurt am Main,1978。
2. 哈贝马斯:《哲学何为?》(Wozu noch Philosophie?),载其:《哲学政治巨
擎》(Philosophisch-politische Profile),Frankfurt am Main,1981,第15页以及
下两页。
3. R.Rorty(Ed.),The Linguistic Turn,Chicago 1964,及其: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N.Y. 1979,德文版,Frankfurt am Main,1981.
4. 关于源始哲学的批判问题,请参阅阿道尔诺(Th.W.Adorno):《认识论的元批
判》(Metakritik der Erkenntnistheorie),载其:《全集》(Gesammelte
Schriften),第5卷,Frankfurt am Main.1971;有关反对意见,请参阅:阿佩尔(K.
O.Apel):《从先验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哲学的终极论证问题》(Das problem der
philosophischen Letztbegründung im Lichte einer transzendentalen
Sprachpragmatik),载:卡尼特施耐德(B.Kanitschneider)(编):《语言与认识》
(Sprache und Erkenntnis),Innsbruck, 1976,第55页以及下两页。
5. 参阅围绕着库恩(Th.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Die Struktur
wissenschaftlicher Revolution,Frankfurt am Main,1967)所展开的讨论,主要有: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型鸡痘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病鸡以无毛部皮肤发生增生性病理过程,形成肿疣样病变、结痂、脱皮和口腔、咽喉粘膜形成纤维性坏死性伪膜等为特征。在秋冬季节容易流行,尤其是雨水较多的年份,鸡群处在潮湿的环境中,蚊子较多,蚊子是传播本病的媒介,又是鸡痘的重要传播者,因此更易造成大面积流行。一般发生皮肤型鸡痘较多,然而近几年鸡群流行的大部分为混合型鸡痘,鸡群一旦发病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混合型鸡痘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河北省威县侯贯镇赵某饲养的2000只蛋鸡,按常规饲养,并免疫了马立克、法氏囊、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但未进行鸡痘疫苗接种。饲养到56日龄时,鸡群开始有个别鸡出现喷嚏、咳嗽、甩头、张嘴、流眼泪,呼吸时有杂音,在晚上安静时较明显。以后,病鸡逐渐增多,并在鸡冠、肉垂、爪等处出现丘疹及结痂,到8月29日,发病率升到40%左右,且每天死亡由几只增到50只左右。曾用阿莫西林、红霉素、泰乐菌素、喉管散等药物治疗,均无疗效。遂于2010年8月30日带病死鸡来邢台市兽医院诊治。经剖检、化验,确诊为混合型鸡痘,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二、临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闭眼缩头,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发炎,流眼泪,眼角有较多量粘稠纤维蛋白渗出物或脓性物,严重的将上、下眼睑粘连。眼睑及眼周围肿胀。个别病鸡眼结膜浑浊不清,有的出现失明而影响采食。有的病鸡咳嗽甩头,努力把喉头处的阻塞物咳出。打开口腔可看到喉头处有荚膜阻塞。另一特征是鸡冠、肉垂、爪、嘴角、眼皮上有数量不等,如绿豆大小的丘诊,有的丘诊表面破溃,有的已结痂。病鸡中死亡最多的是喉型、眼型和混合型,单纯皮肤型的病鸡不死。喉型鸡痘,病变发生在口腔、咽喉粘膜上,病变在嘴和口腔时,采食、饮水发生障碍。发生在咽喉部时,初为黄白色的小结节,以后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引起呼吸困难,窒息而死。眼型死亡的病鸡,主要是痘发生在眼结膜,上、下眼睑粘连或失明,影响采食而死亡。发病鸡大部分为混合型,仅有鸡冠、肉垂丘诊症状者较少。
三、剖检病变
共剖检10只病死鸡,眼部肿胀,眼周围形成近似圆形肿胀区,眼角有粘液——脓性物。有的在眶下窦有干酪样物。口腔、咽喉和气管粘膜上有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恶臭,不易剥脱。喉头、气管粘膜充血,有的喉头、气管粘膜表面也出现隆起的、白色不透明结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鸡冠、肉垂、爪等皮肤有丘诊、结痂。其他内脏器官未见异常。
四、实验室检验
1、取病死鸡的肝、脾组织,接种于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结果无细菌生长。2、易感鸡感染试验:取眼、喉部病料组织和鸡冠的丘疹及痘疱皮悬液,对30日龄易感鸡10只作冠划痕、翼刺和毛囊接种,6天后均在接种局部皮肤出现数量不等的粟粒大小的典型痘疱。3、鸡胚接种:取鸡冠、眼部、喉部病料作为1:10悬液,经双抗(每毫升含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单位),室温下处理2小时,再以2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层清液,接种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每胚0.2ml农业论文,共接种10枚鸡胚,经37度孵化5天,可见绒毛囊膜肥厚,并有近圆形(直经2—3毫米)的灰白色痘斑。
五、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卫生消毒工作,鸡舍内外用绿威霸消毒液彻底消毒,用蚊蝇一扫净喷洒消灭蚊蝇及吸血昆虫。
2、治疗:对鸡冠、肉垂、爪、腿痘病鸡,用镊子剥离痘痂后,伤口涂擦紫药水。对眼部肿胀者,用2%硼酸水冲洗眼部,用5%蛋白银溶液和盐酸吗啉胍眼药水滴眼。对喉型鸡痘,可用小镊子将粘膜上的伪膜剥离取出,然后于患病灶吹上少许“喉症散”粉,每天1次,连用3天即可。
3、对发病鸡群,用毒立克(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等)饮水,本品100g饮50kg水,连用5天。同时在饲料内拌新华喘痢刹(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以防止继发感染。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方剂:龙胆草90g、板兰根60g、升麻50g、双花40g、野40g、连翅30g、甘草30g,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细粉,按每只鸡每天1.5克的用量,均匀拌入饲料内,分上、下午集中喂服。饲料内增加多种维生素、鱼肝油,以增强鸡体的抗病力,保护皮肤和促进伤口愈合,连用5天。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3天后病鸡群基本痊愈,5天后鸡群全部恢复健康。
六、小结
1、本次该鸡群发生的眼、喉和无毛处的皮肤痘疹为特征性的鸡痘,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混合型(粘膜型与皮肤型)鸡痘。
2、这次鸡群发生鸡痘的主要原因是因今年雨水多,鸡舍卫生条件差,温度高,湿度大,密度大,通风不良,鸡群又未接种鸡痘疫苗,加之正值初秋季节,蚊虫较多,活动频繁,促使本病的发生。因此养鸡场必须重视对鸡痘的免疫接种。接种鸡痘疫苗是防制本病发生的关键。凡是未接种鸡痘的鸡群,必须在发病季节前接种鸡痘。
3、为防止鸡痘的发生与流行,必须搞好鸡场、鸡舍的卫生消毒工作,在鸡舍周围喷洒杀虫药物,消灭蚊子等传播媒介,消除蚊蝇孳生条件,注意随时灭蚊,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最关键的措施是接种鸡痘弱毒疫苗,本疫苗对雏鸡(6日龄以上)及成鸡均可应用。根据鸡日龄的大小以生理盐水稀释成适当的倍数,摇匀后应用。用鸡痘刺种针或灭菌蘸笔尖蘸苗,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6日龄以上的雏鸡,用200倍稀释苗刺种1针;20日龄以上的雏鸡,用100倍稀释苗刺种1针;1月以上的鸡,用50倍稀释苗刺种1针。接种后3-4天,刺种部位微现红肿,继之结痂,2-3周后痂片脱落。免疫期,成鸡为5个月,初生雏为2个月,两个月后必须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后每半年免疫接种一次。
4、诊断本病时,必须与鸡霉形体、传染性鼻炎、眼型葡萄球菌、喉气管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相区别,这样才能对症用药,使疫情尽快得到控制。
河北省邢台市兽医院邢兰君 河北邢台 054001
关键词:电子杂志功能性艺术性
近几年全球传统媒体电子化速度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阅读方式。不仅仅是那些追求方便、快捷、信息化的时尚达人,众多纸媒受众群和拥护者也纷纷被拥有大量图片、视频、音乐、Flas的电子杂志吸引着。企业通过电子杂志拓宽自我宣传的渠道,丰富了营销形式。一些成功的商业网站也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一方面可以丰富网站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网站的其它项目,带来非常好的效应。名人相继开办自己的网络杂志代替了写博来增加人气:2005年,以杨澜名字命名的电子杂志《澜lan>正式上线,创刊4个月即突破200万份发行量;2007年陈鲁豫的电子杂志《豫约》创刊;同年静蕾主办了综合性电子媒体杂志《开啦》;姜培琳、高圆圆、秦岚、周笔畅也纷纷加入电子杂志的大军……电子杂志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宣传新媒体!
那么什么是电子杂志?目前外界对电子杂志有很多种叫法,包括数字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它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跨人多媒体时代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是在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采用先进的P2P技术发行,可以在电脑上模拟阅读杂志的效果,用鼠标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的杂志。特征是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加上专业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发行。可以说电子杂志是传统媒体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有力结合。
一、电子杂志的功能性
电子出版物具有纸读杂志的属性,也是有固定栏目、按顺序连续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这就使得电子杂志与一般的纸读杂志相比,在视听等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更强大的功能。
1.首先从便捷上来说,它是一种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下载收藏的杂志,即使网络不能上网也可以离线浏览,存在笔记本里在火车、飞机、酒店等任何场合都可以阅读。文件按照内容的不同大小从几兆到上百兆不等,相对于现在硬盘的承载量,文件量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下载几十本杂志,这可比拿着又厚又沉又占地方的纸质刊物轻巧多了。
2.电子杂志和门户网站一样,主要靠人气聚集扩大其影响力,比如中国电子杂志在线阅读发行第一品牌(Polo)就有7400万注册用户,同时在线71万,并以每日超过18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不断增长,汇集了中国90%以上的宽带用户,是国内用户数最多、杂志下载量最大的顶级电子杂志传播分享平台。其旗舰杂志((Pocozine>>就有570万读者,比传统杂志的阅读者高出很多。而且电子杂志传播速度很惊人,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在互联网的大规模传播。
纸质媒体的气质决定了其目标人群——群对阅读情境有特定要求的人群。相比之下电子杂志用户范围更加广泛,客户市场遍及全世界每个角落。想要阅读的朋友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杂志,在刊登的第一时间阅读到喜欢的内容。这比起在报亭,书店,邮局邮购更加方便。
3.电子杂志不用承担印刷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宣传投入。根据体现形式及页数核算价格,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比起印刷和电视广告,其费用显得微不足道。
电子杂志和传统发行刊物一样主要收入都是广告,随着电子杂志用户量的逐日递增,已经受到广告商的重视和青睐。广告商看好电子杂志里面插入的链接、视频、音频以及互动项目,因为相对于印刷版,电子版刊物给广告商的网站带来了更多的点击量,盈利还是很可观的,可以作为其它宣传媒介以外的有效补充及新的收益渠道。
4.杂志的内容是人们衡量其价值的核心。相比早期电子杂志的不成熟,内容贫乏,广告堆砌等现象也有了较大改善,在涉及的门类上,电子杂志比起传统杂志毫不逊色,受欢迎门类也几乎与传统市场相呼应。现在一个电子杂志平台均提供上百种杂志,例如zcom(佐罗网)就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杂志平台网,涵盖了时尚生活、影音娱乐、IT资讯、商业财经、动漫游戏、摄影、汽车旅游、运动休闲、新闻人物、家居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5.电子杂志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数字音乐、数字电视一样,是数字时代生活的象征之一。技术含量的增加就使得电子杂志在排版,发行格式上更加灵活,视听更多元和丰富,充满了现代感。
6.电子杂志可以很好的配合网站的其它资源,其宣传效应和实际效果都非常好。比如在电子杂志上加入网站的其它资源的图片或文字介绍和链接或者放上电子信箱,会员加入等等程序。订户觉得有兴趣,可以通过杂志上的加入程序加入。也可以在杂志里放上调查系统,留言等来收集订户的反溃建议,通过总结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还可以在杂志里放上交友系统来增加订户间,订户和网站的联系。
7.电子杂志的制作其实并不是专业公司才能做的,门槛较低,我们只要对Flash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专业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完全可以制作出品质优秀的电子杂志。网上还有专门的素材库,模板可供下载。而且发行流程非常简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拥有电脑,能够上网就能创办自己的电子杂志,将自己整理的信息分发给订户。
8.纸媒刊物在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对木材资源的消耗有目共睹,因此电子杂志的流行符合当今提倡的环保主题。
二、电子杂志的艺术性
1.内容的丰富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基础。
电子杂志和传统杂志都是传播文化和信息的一种载体,都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要保持电子杂志的生命力就要加大对内容的拓展。
内容的缺失会导致用户从最初对电子杂志的好奇,眼前一亮到兴趣逐渐丧失,久而久之进入盈利模式的瓶颈。现在市场上的电子杂志大部分都过于注重形式,内容和内涵乏善可陈。读者们觉得电子杂志虽有可看性,却无可读性,虽然形式精美,但内容却很空洞。尤其是大量的电子杂志都不是原创的,只是网上找来素材配上图片和效果而已。
很多成功的电子杂志从创刊至今都把内容当成首要问题来解决,喜欢设计的人都差不多知道来自中国香港的(Newwebpick),它是关于数字印刷、网站设计、FLASH、3D、插图、uI、试验性艺术、码摄影的优秀电子杂志。从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类设计资讯与信息,汇集了全球设计精英的原创内容,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会给人以启发,无论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街头艺术方面,无不富有创意和启迪。外加它独特的前卫设计引导着设计师的创意,是个极具艺术性的内容丰富的电子杂志,是成功的电子杂志典范。
为了让杂志内容极具诱惑,现在很多电子杂志和同名同期发行的纸质杂志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例如《瑞丽》在内容饱满的前提下,读者可以用鼠标点击放大想要看的图片、文字或者展开链接,不同内容有不同背景音乐相伴,声情并茂,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得到读者长期的信赖和拥护。
2.艺术性
是电子杂志的附加值。
阅读杂志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来自视觉,一个优秀的杂志往往通过版面设计的有序性、平衡性、装饰性、和谐性、趣味性来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纸质杂志还是电子杂志都要追求美的内涵和美的表现形式,使刊物达到从内容到形式展现一种整体的和谐美,目的都是要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刊物特色,呈献给读者不同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面对具有艺术感的事物都是抱有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抵制情绪。市场经济学中有个AIDA定律:首先唤起人们的注意(A—Attention=注意力),唤起人们的兴趣(I-Interest=兴趣),然后唤起对商品的占有欲望(D—Desire--欲望),最后使他们产生购买行为(A—Aciton=行为)。所以精美的电子杂志本身就是一个广告,就像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将艺术的魅力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打动读者。出版者由于商业目的,也从不反对加大杂志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总是会给增加很高的点击量和下载量,很多读者也甘愿掏腰包订阅自己心仪的充满艺术性的电子杂志,这给出版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重视视听效果,与读者密切互动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和传统杂志比较,电子杂志十分注重视觉效果,加强图像的表现力,利用flash、音效和视频等技术,精彩视听内容夺人耳目。有人甚至说,做好了一本电子杂志就是一部小电影,这说明了电子杂志的表现力已足够丰富。《豫约》整个目录的感觉是悬浮在页面上的,鼠标一过就会转到一个类别,非常美观好看;视频效果也很吸引人,因为有明星幕后花絮,这是在电视中也未必有的独家爆料;背景音乐节奏舒缓,让人心情平静,也不会打扰读者文字阅读的流畅性。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电子杂志也能及时通过留言板等和读者进行更密切和互动的联系。编辑能通过留言板和读者进行沟通,甚至能马上改变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杂志办不到的。另外,电子杂志平台还设有论坛,注册会员后可以随意发帖发表意见交流心得。
三、电子杂志现状和发展
虽然电子杂志优势显而易见,但印刷文字的权威和认可度依然无法取代。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对纸张的信任,使得纸质媒体仍然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权威。网络媒体在知识产权的认可上也远远无法与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由于国内的网络环境,我国的电子杂志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大型网站和传统媒体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有些没有开展这项服务,开设这项服务的也只是应用了电子杂志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时电子杂志也有一定缺陷,Xplus的总经理夏鸿就直截了当地对《赢·生活》记者表示,目前电子杂志最大的缺点是形式大于内容,再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
[关键词]有;本义;存在;动词;准谓宾动词;副词性确认标记
关于“有”字句的研究,本文主要涉及普通话和方言中的“有”字句。普通话中主要是“狭义‘有’字句”的研究,该类研究认为“有”是动词,后接名词宾语;方言中主要是“有+VP”句式的研究,两类研究没有为这两种“有”字句现象做一个统一的解释。
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分支,和汉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是语言内部矛盾,应该可以统一在汉民族共同语下。本文拟从共时角度出发,结合普通话和方言中“有”字句的研究,根据语言的内部联系,探讨现代汉语“有”字的本义和性质。
一、“有”字的意义
1.“有”的本义是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
许慎《说文解字》释“有”:小篆字形为“[XC]”,以手取肉形。本义为“不宜有也”。例句《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
[1]有人根据“以手取肉”的小篆字形,认为“有”字的本义是“据有”,并且进一步解释说,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应该的,所以是“不宜有也”。此说没有解释为什么作者选用“日月有食之”作为例句,例句中的“有”显然不是“据有”。
日食、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宋代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远没有宋人发达,他们敬畏自然,相信巫术,认为“日食”、“月食”是一种不祥的天象,故说“不宜有也(不适宜存在这种天象——作者注)”。可见“有”的本义是指客观存在日食、月食这种不受古人欢迎的天文现象,“有”是指客观现象的“存在”。
为什么有以日食、月食为表象存在的对象呢?古人崇拜自然现象,以为这是上天给人类的一种信息,是否遵从这种信息,关系到人类行动的顺利与否。所以古人信奉占卜,巫术盛行。最初的文字被专门用作记录占卜结果,因而有了“甲骨文”,或者干脆直呼做“殷商卜辞”。先秦文献多次出现“日月有食之”的记载,足以证明“日食”、“月食”现象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它来传达“有”的“存在”意义就更加昭显。
那么,“日月有食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孔颖达在解释《春秋经•隐三》中的“日有食之”时是这样说的:日有食之,言有物来食之也[2]。可见,这里的“有”是表“存在”的动词,“据有”义在这里是讲不通的。
为什么采用“以手取肉”来代表字形?“古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征象。”[3]
这是《说文•序》中关于古人创作周易的方法描述,反映了古人最初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始于可以具体感知的客观对象。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这也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中国古人造字也遵从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所以最基本的造字手段是“象形”,直接描绘物体形状;在此基础上添加有抽象意味的简单符号创造出“指事”造字法,比“指事”更抽象一点便创造出“会意”造字法,直到出现更抽象的“形声”造字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是一个抽象概念,只能用抽象的“会意”或者“形声”造字法。“形声”是一种最晚出现、成熟的造字法,“有”又是一个作用重要、使用频繁的字眼,于是用了“会意”法来创造“有”字;再说,从外物的存在会较自然地联想到与己有关的事物的存在,甚至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划归为自己名下,使其为我所有,这就是“拥有”意义的产生。于是小篆用“以手取肉”的形状来表示将外物据为己有。民以食为天,这个外物自然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食物了。
如此看来,许慎对“有”的解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义:第一层,“有”的本义是“存在”,这主要借助释义和例句来表现;第二层,在本义的基础上,“有”引申出“据有”、“领有”意义,这是借助字形来表现的。这样的分析可能更符合人类对世界的普遍认知规律。
2.狭义“有”字句中“有”字的意义
所谓狭义“有”字句,是以“有”包括和“有”对立的“没有”、“没”为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4]。张豫峰认为狭义“有”字句中“有”的意义有6种[5-6],其实通过合并,这6种意义都能归并为“某一事物或者是事物属性的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具有客观性,一般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
下面以狭义“有”字句的意义类别为例,做如下意义归并分析:
(1)表存在的如:“地上还有一张纸”,“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特殊人才”,句中的“有”字用其本意,表事物的存在。
(2)表领属的如:“每台机器有近百个零件”,表领有的如:“他也有爸爸”,既表领有(或存在)也表领有(或存在)方式的如:“妈妈养有一只狮子狗”3个句子,首先得有相关事物的存在,然后才是它们分别归属于谁。不存在,哪能领有?所谓的“领属义”、“领有义”,其根本意义都是“存在”,“领属”和“领有”是界定这种“存在”的方式的。可见,领属义和领有义是在“有”的本义上最早出现的直接引申义,或者叫做近引申。它和“有”的本义关系十分紧密,存在着“有”的本义到底是表“存在”还是表“领有、拥有”之论争。
(3)表估量的如:“爷爷足有七十岁”,我们认为这是“爷爷”这个人身上的一种属性——年龄的存在。“他有五尺高”,这是“他”的身高属性的存在。
特别要提到的是比较句[7],我们认为它们和“爷爷足有七十岁”一样,都是说明主语所指称事物具备何种属性,即表明事物属性的存在。如“他有小王那么高”表明的是小王所具备的身高属性;“那条蛇有碗口这么粗”表明的是蛇所具备的大小属性;“打球哪有下棋那样有趣”表明的是打球所具备的趣味属性;“黄河没有长江这样长”表明的是黄河所具备的长度属性。由事物的存在到事物属性的存在,是有人类的认知基础的,那就是联想的作用。
(4)表列举的如:1)玫瑰花有红的,有白的。2)今天参加比赛的有北京队、上海队、黑龙江队和新疆队。我们认为这种句子也是表存在,是并列的多项事物的存在,不妨叫做“并列存在”。自然界的复杂性不允许存在的事物都是单项呈现,遇到多项事物共同作用于某事件时,就会有“并列存在”。“并列存在”呈现的是多项事物,于是就有了“列举”义;但这个“列举”义是我们对事物进一步抽象后得来的认识,其本义还是应该落脚在“存在”上。
(5)表发生或出现的如:“他有病了”,“这孩子嘴里有牙了”。其实,这中间的“有”不是表发生或出现,还是表事物的存在。已经有不少研究一致认为句后“了”是语气词,表示新情况的出现[8]。如果我们删除了“了”,句子变成:“他有病”,“这孩子嘴里有牙”,句子可以成立,并且“有”表“事物存在”的本义也更明确,可是意义和有“了”的时候不一样:删掉“了”后是表静态;有“了”是表动态,即发生某事或出现某种新情况。可见这两个例句的“发生”或“出现”义不是由“有”,而是由句子后面的“了”表现的,句中的“有”还是表存在。
综上所述,狭义“有”字句中的“有”本义是表事物“存在”,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事物具体的“存在方式”、事物“属性的存在”以及多项事物的“并列存在”。
3.方言“有”字句中“有”字的意义
方言“有”字句和狭义“有”字句中都有“有+NP”结构和“有+准谓宾动词”结构,方言“有”字句还存在典型的“有+VP”结构。
人们已经认识到,描述客观世界的最常用的一组概念是时空维度。客观世界包括了静态的空间和动态的事件(体现时间性),时空是对称存在的。但是因为空间可触可感可见可闻,比时间来得更具象,所以人们对这两种维度的感知是有先后的:首先感知了当前空间世界,然后才感知到过去或未来的空间世界,最后抽象出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时间概念。语言是一组概念符号,忠实反映着客观世界,其组成成分和客观世界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正如前人已经研究证明的,名词性词语指称的对象呈现出空间性,是静态的;动词性词语陈述的对象呈现出时间性,是动态的。其实,这条规律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扩大,名词性词语的上位概念——体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的上位概念——谓词性词语也都适用这条规律。
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为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它们自然也可以有相同的表达方式,那就是都用表存在的词“有”来表达:当“有”后面接体词性成分时,体现的是静态的事物的存在;当“有”后面接谓词性成分时,体现的是动态的事件的存在。方言“有”字句完整地体现了这种对称存在:
(1)尚有2个设备完善的野地帐篷营区。营区内有售汽油与机油。恩佛落芝的住宿收费大约……
(2)肤浅耶,而且……你身体好臭哦!∥臭?我有洗澡呀!∥我是说你一身的铜臭呀!∥是……例(1)中的“有”可以理解为表示存在“出售汽油与机油”这件事;例(2)中的“有”表示存在“洗澡”这件事。
(3)有点畸形。欸,不会啦,其实爸爸,∥你有很偏激,我觉得爸爸觉得我比较静。“偏激”是形容词,描写人的个性特征,“有很偏激”是表明某人存在偏激的个性特征。
汉字外有字形、字音,内有字义,是一个形、音、义结合体。一个汉字形音一定,那么,不管这个汉字出现的场合多么复杂,我们认为出现在不同场合里的这个汉字应该有共同的意义基础(同音词除外)。如“有”字,它既可以出现在体词性成分前面,又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前面,字形、字音都没有变化,它也不是同音词,所以我们认为体词性成分前面和谓词性成分前面的“有”是同一个字,有共同的基础意义——表“存在”。但是体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毕竟是相互对立的一组概念,语境的差异必定会给“有”带来某些影响,于是谓词性成分前的“有”便有了和体词性成分前面的“有”不一样的意义:在“有+VP”结构中,句子的语义重心在谓词性成分上,“有”的动词性降级,在句子中的作用降低,根据谓词中心论的原理,“有”是辅助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的。“有”的词性虚化,其意义也逐渐变得空灵:事情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而从表示事件的“存在”进一步抽象出“肯定”、“强调”的语法意义:
(4)……∥《李娃传》。∥对、对,我有看,我有看。∥那个李娃很不一样,他就是完全……
(5)“我有买一盏露营灯,我拿到客厅。妳等我。”(痞子蔡《夜玫瑰》电子版)
例(4)中的“有”表达的是存在“看《李娃传》”这一事件,例(5)表达的是存在“买一盏露营灯”这一事件,但是两个句子没有就此而结束,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展开。前一事件的存在是后续话语得以承接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需要首先就着重表明的,于是语境便赋予了“有”字以“肯定、强调”义。当然,我们可以去掉“有”,再加上“了”补足句子,如下:
……∥《李娃传》。∥对、对,我看了,我看了。∥那个李娃很不一样,他就是完全……
“我买了一盏露营灯,我拿到客厅。妳等我。”这样,两个句子都照样成立,但是句子的语气要平淡得多,少了先前的强调口吻。
客观世界影响着人类的主观感受,当客观肯定带上主观倾向性,变为人类对外界的判断时,“有”字的意义进一步由“肯定、强调”义抽象到“确认”义:
(6)……就摆个三也不讲话。∥因为节目我都有看,我真的是忠实观众。所以你觉得一定……
(7)“有煮我的份吗?”“当然有!”叶梅桂又瞪了我一眼。(痞子蔡《夜玫瑰》电子版)
例(6)和例(7)的“有”具有的“确认”义,也与语境有关。两个句子分别出现了情态副词“真的”和“当然”,这使得句子的强调语气更加强烈,“有”的“肯定、强调”意义也更加彰显,于是,“有”便逐渐被赋予了“确认”的意义,不管句子中是否有情态副词帮助表达,“有”都以“确认”义出现:
(8)唐经天奇道:“怎么这样快就回来了?有受伤么?”(电子版《冰川天女传》梁羽生第三十回)
(9)……非常不好的时候,我的作文,我级任老师有给我十个字的评语,他是说,上气不接下……
由此可见,“有+NP”,“有+VP”结构分别表示事物的存在和确认事件的存在。“有+AP”是“有+NP”和“有+VP”过渡环节,主要表示事物属性或特征的存在。“有”的本义是表“存在”,在谓词性成分前面,又引申出“肯定”、“确认”义。
我们认为,狭义“有”字句、方言“有”字句都统一在“有”的“表存在”的本义下:名物、性状、事件的存在。由于“存在”是客观的,于是进一步可以引申出“肯定”、“确认”义。
二、“有”字的性质
“有”字的性质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在“有+NP”结构中,“有”字是动词,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是大家都已接受的事实。
在“有+VP”结构中,“有”字的词性出现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有”是助词[9-11],一种意见认为“有”是副词[12-13],最前沿的意见认为“有”是完成体标记[14-15]。我们倾向于认为“有”是副词性确认标记词。这是基于“有”的语法意义、句法位置以及副词产生的机制而言的。
1.“有”的语法意义
“有”的语法意义与“有”的本义密切相关。“有”的本义是表存在,用在名词前面表示事物的“存在”,用在谓词前面表示事件的“存在”。
事情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而从表示事件的“存在”进一步抽象出“确认”、“肯定”的语法意义,并且与表示“确认”、“肯定”义的情态副词连用,组成“确实有”、“真的有”等组合形式:
(1)……来一视同仁的愈演愈盛呢?哦,政府确实有抓,但人手不够嘛!何况不能说有人……
(2)……脚踏实地又做什么呢?∥真的呀?我真的有显示脚踏实地吗?∥有呀!∥没有……我……
如果要给副词“有”归类的话,取张谊生的副词分类系统[16],“有”既不是以表示词汇意义为主的描摹性副词,也不是以表示语法意义为主的限制性副词,而是以表示情态意义为主的评注性副词,其基本功用是对相关述题进行主观评注,确认事件存在。
2.“有”的句法位置
“有+VP”结构中,“有”用在谓词前面,做状语,确认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存在,与否定副词“没有”对称存在。例子:
(1)根据我在那边的观察,因为我的学校有协助整个调查,所以我没有办法,很确实……
(2)那辅导员义工他冲进来说,那个地摊有卖那个长裤,那个运动裤,一条二十块。
上面例句中的“有”都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确认谓词所描述事件的存在,相应的“有”都可以置换成“没有”,意思由肯定转为否定。
3.副词产生的机制
副词主要由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虚化而来。副词“有”源于动词“有”的虚化。
“有”后面最初接名词,这时候“有”是动词,我们将其记作“有1”。“有”后面一旦接了谓词,根据时间一维性的认知原则,语义重心后移,谓词成为句子语义重心,“有”修饰、限定谓词,“有+VP”呈状中关系,“VP”前的“有”词性降级,不再是动词,而成了修饰谓词的意义比较空灵的副词,确认“VP”所描述的动作、行为、事件的存在。我们将这个副词“有”记作“有3”。见下例:
(1)夏天我们到秋雪湖的西湾放牛要经过陈庄,庄东头是有这么一户人家。(石言《秋雪湖之恋》)
(2)而四号窗口小姐则说未收常某存折,如有收会给号码牌不会出错,常某则坚称未拿……
在例(1)中,句子的谓词只有“有”,所以“有”的动词性地位毋庸置疑。例(2)中,“有”和动词“收”并列,重心在动作“收”,“有”位于谓词前面,词性降级为副词,起确认作用。
虚化是一个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从原目标虚化为现目标,中间一定有过渡环节,这个过渡环节有的已不可见,有的还可以见到。从“有1”过渡到“有3”,可以清楚见到一个过渡环节,那就是准谓宾动词“有”,我们将其记作“有2”。例:
(3)……的提升而改善。在防火方面,目前法规有规定,在使用管理上却没有有效执行的……
(4)北海,有希望也有能力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一展其秀美风姿。
例句中的“规定”、“希望”都是名动词。前一例取自台湾地区说法,后一例是大陆说法,可见两地都有这种说法。
“有+NP”中“有”是动词,“有+VP”中“有”是副词,当“有”后接介于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名动词时,我们就难以给这个“有”定性了:如果突出名动词的名词性特征,那么“有”将是动词;如果突出名动词的谓词性特征,那么“有”就应该是副词。“名动词”本身词性游移,所以它前面的“有2”的词性也处于游移中,既有动词词性,也有副词词性。但因为名动词的词性更倾向于名词性,所以“有2”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动词性。
“有2”的本质是一种妥协的语言现象。“有”后接名词是大家都已经接受的普遍语言现象;“有”后接谓词只存在于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受到时空限制,是一种非普遍语言现象。普遍语言现象和非普遍语言现象之间并非毫无关系的真空地带,而是有着某种连接。“有2”就连接着普遍和非普遍这两个端点,既满足了“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普遍语言现象的需要,又暗含着“有”后接谓词的可能。语言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语言使用者接受了“有2”以后,“有2”的后接成分又进一步向前变化发展,完全丢掉名词性,变成纯粹的谓词,其典型形式就是带上宾语,如:
(5)内部隔间部分,除了法规对公共使用空间有规定一米二以上的部分必须是耐燃材料……
(6)……的谢德茂、张肇烟两位代表也认为,既然有通知开会,代表们就应出席,才是负责任……
上面例句中的“规定”、“通知”是典型的名动词,它们带上宾语后,突出了谓词词性,是典型谓词,于是它们成为句子或短语的语义重心;相应地,前面的“有”字词性从准谓宾动词再次降级,进一步虚化,成为修饰、限定后面谓词结构的副词。这一语言现象已经在南方方言、港、澳及台湾地区口语中完成,并出现在书面语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1”、“有2”存在于普通话中,“有1”、“有2”、“有3”存在于南方方言、港、澳以及台湾地区书面语中。从“有1”虚化到“有2”再虚化到“有3”,是一个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是开放的,“有3”并不是最终的虚化结果,它还有可能进一步虚化,成为意义更加空灵的标记词。
“有”不同变体的分布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词,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它在普通话和南方方言、港、澳以及台湾地区语言中的差异正是这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反映。“有”的发展趋势是否能启发我们,普通话最终能否接受“有3”呢?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注:例句后没有注明出处的都取自台湾师范大学华语研究所语料库的例子。)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63:141.
[2]方有国.上古汉语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229-242.
[3]许慎.说文解字(卷一五上)[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63:314.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59-84.
[5]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8,(3):28-32.
[6]张豫峰.“有”字句的语义分析[J].中州学刊,1999,(3):131-133.
[7]张豫峰.表比较的“有”字句[J].语文研究,1998,(4):24-28.
[8]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7-72.
[9]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68-110.
[10]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1):26-31.
[11]董秀芳.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1-8.
[12]陆俭明.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J].南大语言文化学报,1996,(1):1-69.
[13]骆锤炼.瓯语的“有”字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1):63-66.
[14]李英哲.汉语历时共时语法论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76:1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