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时间:2022-02-11 19:21:41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视频教学语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

第1篇

念;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1―0079―01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已经被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作为“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关键“教学视频”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反思农村语文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在实施“翻转”的过程中,有种种因素制约着“教学视频” 的制作,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给农村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应用教学视频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1.受诸多因素影响,自己制作教学视频的语文教师并不多。翻转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自行设计、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在授课前了解主要学习内容,授课后复习之用。这不仅要求教师会录、能录,还要求录制的视频结构合理、条理清楚、声画清晰、互动性强、有吸引力。而我们实践中的“翻转”是什么样的呢?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上观摩课时“装点门面”(课前对教学重难点布置预习)之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是用得上的,“百度”复制粘贴,“拿来”照搬套用,这样的“视频”由于不顾学生学情,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视频只图形式精美,实用性不强,不重视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教学视频能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互动信息网络环境。它的教学目标明确,画面清新流畅,能够突破重点,凸现难点,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多数的教学视频只是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检测题型的重复“堆积”。

3.教学视频缺乏完善和更新。教学视频并不是一旦制作完成便可一劳永逸,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即使讲授同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分别组织教材,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自行录制的一些教学视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性录制多种版本的教学视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4.教学设备资源匮乏,优秀视频数量少。在现实的教学中,年青的语文教师都会制作比较简单的 PPT课件,会一些PS、视频、插音乐,下载图片、MP3,但要自己录制视频,也还有实际的困难。农村学校由于设备资源的制约,缺乏录视频工具(如录像机等),况且制作视频还需要一定的精力时间和技术支持,这使许多教师“望而生畏”,“畏而止步”,空有想法,没有做法,影响着教师制作“视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美的”、“实用的”教学视频不多。

5.视频设计程序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视频软件,科技含量高,被一些教师引入了课堂,一方面由于制作者的视频片段程序化,没有开拓性,启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执教者受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任其大行其道,结果收效甚微。每一位授课者都清楚讲课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视频”的主导地位,来聚焦学生的目光、注意力和求知的欲望,要通过教者的语言、动作、表情与课件的图、文、声、像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如果仅仅靠一些软件的自动播放来达到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目的,显然不合时宜。

二、教学视频运用策略与出路

1.转变观念,顺应课改潮流。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提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要求,转变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掌握基本的制作和操作教学视频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熏陶,感染,渗透,人生理念,人生观。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更是责任重大。我近几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切体会到在渗透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或牵强附会,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意识的给学生以暗示、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重在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地感受哈尔威船长衷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时,把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上。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把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定位在感受船长的人格美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授课时分三步: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挈合点。然后,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适时渗透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最后,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很容易的,但对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可能不太理解。再有课文的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学生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教师应适时引导。“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贵的品质。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这既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用含蓄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讲授《想当一棵树》这首现代诗时,我有意在开场中设下悬念:有人想当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诗歌,找到诗歌的四个关键语句:“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沉默。”“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姿态。”“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幽默。”一是加深对诗歌的内容的整体感知,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所阐述的树的特征的感知,三是找到了这四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说说大树的“沉默”、“姿态”、“雅量”、“幽默”分别暗喻的是什么,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顽强不屈、正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长城在我心中》一课,文笔精彩,词汇优美,是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极好范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感悟长城的巍峨壮观,认识到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第3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人文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快速增长的发育期,思想随着身体与智力的开化也逐渐清晰、活跃。由于特殊的生理期导致学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并且出现叛逆心理。为了对中学生的思想有一个正确引导,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品德,大部分中学开展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以教人、育人模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学教育吸收了外国先进的教育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了人文教育,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教师可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的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名利与荣誉。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与作用

人文主义始于西方,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思想体系,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人性和人的价值的体现,实现人性的解放、自由与平等,重视人的社会意义,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而人文教育则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基础上,承认人的核心地位,尊重人的本性,关心人的多元社会需求。通过人文关怀与教育,推动人性差异化、特殊性、独立性的发展,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满足。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育学生涉世做人的原则与道理,仪礼的要求与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实现人性的尊重,使其真正了解人生的意义。人文教育不仅是现代思想教育的一种技能,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需求。

二、中学思想道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学习吸收为辅,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死板、机械、被动,而人文教育以学生为主导,将情感融入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得到情感的认同和品德的熏陶,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理解地学习与交流,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人格潜力。思想品德教学课程要向学生灌输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将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注意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中学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师德与师资,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较高程度的文化素养,通过言谈身教的形式给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做出解答。因此教师首先应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开阔的心胸。其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辨清世间的真假、善恶、美丑,发挥良好的思想导向作用。第三,应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不断地加强学习,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上,教书育人,更好地培养学生。

3.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强化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打开心扉,形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模式,疏解学生内心压抑的情绪,展现自己的个性,教师要从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疏导,促进学生人格的正确发展。同时还应该改变当前思想道德课程给数理化、语数外等主体教学科目的辅助地位,真正实现技能培养和道德培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减少重技术轻思想的教学弊端。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提高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入手,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沉淀,使学生最终实现自我的思想认知升华。

4.丰富人文教育内容。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应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人性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人文主义教育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与力量的发挥,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身心的健康、多才多艺。人文学科的教育就是包含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社会学科内容的学习,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对学生起到人文素养和内涵的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全面教育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其全面的价值。

总之,人文教育体系是涵养人文精神、心灵疏导、知行统一、提升人性境界和文化内涵的大工程。而中学思想道德教学的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培养从适应社会发展入手,树立贡献国家、回报社会、善待自然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游学军.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高香梅.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11期.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1-01

“文以载道” 高度概括了文学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准确地解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这几年中,我深切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是完全可能做到并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一项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如何使学生树立“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雕刻、绘画、印刷、建筑艺术,有的介绍了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中国的文明史可谓光辉灿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这些例子,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写,加深对祖国灿烂文明的认识,使他们为伟大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其次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钦佩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再次语文教材中不少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第5篇

一、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

2.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的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3.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甚至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以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方面存在着优势。如《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

二、消极影响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功,如果过度引用影视资源,忽视学生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影视欣赏课。一节课中如果引入的影视资源过多,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屏幕上,完全没有精力再去体会文本的深层意义。

另外,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会受到极大限制。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尤其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较为突出。诗歌是用精炼语言去表现丰富内容的,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添加的,如果用图画去讲解诗歌,学生对图画一览无余,对含蓄美的诗歌失去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缩小。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赌博、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可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引入影视资源要注意实效性原则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影视资源用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只有所选的影视资源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

2.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体验式;教学活动;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会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初中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内容中学生较为喜欢的一部分,引导学生阅读具有文化涵养的文学作品,加强学习体验,有利于课堂效益提升。

一、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实施的困难

(一)文学作品角色体验不足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量,教师会将文学作品视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利用文学作品去教语言,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在文学作品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仍然利用总结中心思想、分段与找关键句、总结各段内容的方式分析基础知识。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没有关注学生的角色体验。

(二)文学作品情境体验不足

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较为形象的情境与丰富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很少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实施教学,也没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文学作品传递出来的哲理、体会文学作品人物的情感变化。不重视学生的情境体验,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满足学生阅读学习的需求。

(三)文学作品体验深度有限

深入体验文学作品,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活动主体的必要方法。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初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事件与自己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实施的方法

(一)重视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角色体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还要关注学生的体验。特别是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赋予学生,给学生角色扮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轮流进行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学习体验感的加强,不仅能够在无形中获取语文学科知识,还能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互动,丰富个人经历。

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将学生分成皇帝组、骗子组、大臣与群众组、小孩子组。让不同的小组针对小组确定的角色进行分析,与文学作品进行互动,就文学作品内容讨论。之后,从每个小组中挑选一位,组成课本剧小组,设计台词,实施表演。

(二)重视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情境体验

创设必要的情境,对于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落实十分重要。加强学生的情境体验,需要教师重视情境创设,保证情境创设的质量。情境体验活动的开展不能只限制于一个两个文学作品,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创设不同的情境,利用情境,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音乐、图像等元素创设情境,会提高情境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来。

比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战乱的视频,在战乱中给学生讲课。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最后一课》的内容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学作品中师生的心情,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加深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体验深度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人经历,在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产生共鸣。要加强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体验的程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具有愉快的语文学习经历。

比如在讲解《安塞腰鼓》时,教师要促进学生与作品内容进行互动。《安塞腰鼓》的内容是陕北的民俗,这样的内容往往可以唤起学生对个人旅游经历或者家乡的回忆。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感受,促进学生文学作品学习体验感的加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教学活动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同创新,让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与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庄文英.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4:25

[2]赵静.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J].好家长,2014,52:37

第7篇

一、明确目的与要求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个性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鲁迅作品中,无论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还是篇章结构的安排,都恰到好处。通过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分析,既可以凸显作品的鲜明立场,又可以深刻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独立人格。另外,鲁迅作品的文字表现能力极强,是提升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力助手。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在讲解鲁迅作品时,应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注重学生人文精神、探究精神、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注重语言的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结构分明、内涵丰富、立场较为鲜明,因此教师需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鲁迅作品内涵。鲁迅作品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就会迷失在迷宫里,无论是作品价值还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学生都无法了解与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关注的目光放在鲁迅作品语言赏析方面。作品语言带有作者的情感,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体会作品的不同思想和情感。鲁迅作品的语言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赏析和探索时应全面系统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在引导学生赏析鲁迅作品时,应综合考虑作品内容、作品时间、对象等要素,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品味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美和含蓄美。站在作品语言形式角度来讲,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带领学生一起品位和探索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美,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和赏析中感受学习鲁迅作品的乐趣,并在体验作品的同时爱上鲁迅作品。

三、注重文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