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合理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7-25 23:16:24

序论:在您撰写合理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合理学习计划

第1篇

常常看到有些同学在做完作业后,不是东走走,西转转,就是东看看,西翻翻,似乎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没事可干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学习态度。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为自己订个规划,学习缺乏计划性。

科学合理学习计划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长远的学习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行动和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项近期任务的完成都会使自己受到鼓舞,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增强实现下一个目标的信心。这些在执行计划中受到的鼓舞和鞭策比来自家长和教师的表扬更及时,更有效。所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2)可以磨炼意志

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目标明确。在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行动按计划进行时,由于学习生活的千变万化,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影响着计划的执行,如临时性的集体活动、作业增多、考试临近等。这时不能急躁,不能呆板的照计划进行,而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有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困难,这时就要通过意志力去努力克服,排除诱惑,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不偏离计划中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直到目标达成为止。在实施计划中,每克服一个困难,完成一个任务,就会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若由于计划的不周而暂时没有完成,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改计划,争取新的胜利。在成功和失败的交替过程中,意志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期按学习计划办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生活有规律。这种习惯平时表现在每天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时间安排上一旦形成习惯,到时间起床,到时间就睡觉,该学习时就安心学习,到了锻炼时间就自觉的去锻炼,学习生活就会达到“自动”进行的境界。到了时间不去休息或锻炼,身上就不好受;到了时间不学习,心中就感到缺了点什么。

学习方法上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感到不预习就无法听好课,不复习就不能做好作业。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结果。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计划和顽强意志的产物。

第2篇

高中化学注重化学原理和本质的学习,初中只是对化学现象的原因进行简单介绍。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的一个拓展,在初中化学基础上更注重思维的严密与推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所学的内容一样,包括元素知识,有机化学,和一些基本概念。不同的是高中所有要记的反应几乎都是以离子反应为基础的,所以只要记得离子反应的条件:离子大量减少。就算没见过的反应也可以写出方程式。这些概念不记倒没什么问题,但是要记得反应的类型,可以推,比如说知道氯气和氢氧化钠的歧化反应就可以推出碘单质也可以与其他碱发生歧化反应。

而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和升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多大的策动力,即是否能持之以恒地不断给予学生精神上能量的补充。而教材陈旧、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知识的老化及应试教育的干忧,这些恰恰都是阻碍学生学习原动力产生的"拦路虎",下面就"教"的问题浅谈激励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几点体会。

1.教师备课时切忌只重知识,不重学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去创设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物质的分类"的备课中,我把众多繁锁枯燥的化学名称,冗长乏味的化学方程式及难以记忆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经过精心分类整理,设计成表格在课堂上进行一种"翻牌"的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一种"我要学"的喜人局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赞扬或鼓励的体验,还有回答问题时优先后进生的方法,当学生有好的表现的时候给予鼓励表扬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2.教师讲课时切忌只重教法,不重学法

教师通过恰当的教法教给学生知识,这固然重要,但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教会","会学"在当前素质教育中更显的重要。所以,在我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首先教师可在课前预先列出本节课的学习基本点及其他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学习提纲。如上元素一课时给学生一个如下的学习提纲:①元素的概念;②单质的概念;③化合物的概念;④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借助这个提纲来学习,实践效果较好。

其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所列的学习要求难度要适宜,并且要有弹性。最后教师还可列出思考提纲,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来讲,提纲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学生需对知识系统理解后才能回答。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课堂教学为例第一层次是从什么角度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 第二层次是从什么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从这一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优点? 第三个层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 第四层次是本教材的中心归纳,请回答"判断化学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考提纲不仅可以有校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而且起到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此外,每教完一节,一单元和一专题内容时,我还指导学生如何找出知识框架,及时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由于学得得法,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自然越发高涨。

3.教师辅导时切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第3篇

首先,要真正地抛开电脑。电脑,不会是不用,但限制在学习之内。除非是必要,例如学习电脑课,否则不去主动玩电脑,也不去落入游戏的陷阱。

其次,限制读课外书。这个有点难度,不过我想可以通过修改时间规划来调整。在学校的时候,所有的时间安排都要以学习为先。只有晚饭后的时间和临睡前的时间可以不考虑学习的问题,此外,就要好好地在学习方面下功夫了。

睡觉时间定为晚上11点。早上起来要念英语。在学习上,复习、预习、做作业都要认真,竭尽全力。不偷懒。还有最重要地一点,扩展知识的范围,使自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要买多一点关于学习的书,尤其减少在非学习书籍上的投入。

提前学习。对于一些积累性的知识,例如单词的积累和阅读,每天都要抽点时间去背,去看。

睡前的一个小时,最好用于课外文言的阅读上。

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的时间中抽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不能在书桌前坐太久,避免打瞌睡。必要时饮用咖啡。

目标: 向级前一百进发。

如果在高一上期末(学段2)的考试中考到级前一百,希望父母奖励新的电脑。并放置在书房中。保持每个月180元的零花钱有结余并存起来。

1.熟悉高中的学习环境,结识同学和老师们。

2.在每一个科目课堂上认真听讲,争取每一科都达到较好的水平。

3.超前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

5.竞选班长或团支部书记,在高一多为班级做一些工作,多锻炼自己的能力。

6.参加学生会和团委的竞选,努力工作,争取为全校同学服务。

高二年级

1.选科目时选择物理班,争取进入“尖尖班”。

2.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数学竞赛能在高二出成绩。兼顾一下物理竞赛。

3.在学习中多进行自主探究。

4.更热心于学生会的工作。

高三年级

1.学习更加紧迫,可能会退出学生会和班里的工作,全力以赴学习。

2.数学竞赛争取更大的进步,争取进入奥林匹克冬令营。

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积极心理;渗透;有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2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08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其本质特点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有着厌学的情绪。这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庭都十分担忧和关注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积极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让学生变厌恶为喜欢,变被动为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学习心理,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通过演示奇妙实验,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学习心理创造了一定的优势。而化学作为学生进入初三所接触的一门新兴学科,又有着无穷的魅力。如何在开学之初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状态,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实验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在“绪言”的教学过程中,哪怕教师精心准备了精致的课件,辅以优美的图片、视频,以此强调化学是多么地重要,化学是多么地有趣,仍然会使课堂显得很空洞,学生甚至嗤之以鼻。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几个课外实验的话,效果明显就不一样了。“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吹气生火”“空瓶生烟”等,很容易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想知道其中包含了哪些奥秘吗?那就跟老师一起进入化学王国吧,这里面有着你们想要的答案”!新奇的实验现象,诱惑的教师语言,让学生有了一睹“化学真容”的决心。“老师不管你们以前基础如何,在老师心中,你们现在都是一张白纸,你们处在同一起跑线,让我们伴随着奇妙的化学实验,一起起航。”更是给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决心。借助奇妙的化学实验,辅以积极学习心理的渗透,学生渴望学好化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通过良好情绪表现,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通过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师情绪密不可分。初三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教师的情绪表现也是极其敏感。教师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教”的心理,不断地影响着学生“学”的心理,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来培育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心理。那么,教师该如何表现自己的良好情绪呢?走进课堂,热情的眼神、微笑的表情、亲和的笑容、饱满的情感、高昂的情绪,都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举例来说,课堂上遇到困难时,面带笑容的轻声试探:“X同学,你想不想尝试一下呢?”“X同学,你的表现一直很棒,老师期待你有更好的表现哦!”当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教师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并用乐观的心态加以引导,尽力去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转移自己的情绪。三五分钟后,等自己已经平和下来,再与其沟通交流。总之,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给予学生的永远是积极的、和蔼的、易于沟通的。在这样的课堂,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学习的心理。

三、通过教学方式变革,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偏重于传授学科中的固有知识,注重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迷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提倡“时间+汗水=成绩”的做法。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理科基础不是很好,刚开始接触化学的学生望而却步。比如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甚至连教材中要求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不做,而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讲实验、让学生记实验、背实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有知识、无能力”的“现代文盲”。又比如,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纵观初三化学上下册教材,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不下八十个,如何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也一直困扰着老师。传统的“抄―背―默”也许会有短暂的效果,可是时间长了,在灵活的测试语境中,学生又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也已经消磨殆尽,最终走向了恶性循环。而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向学生慢慢渗透积极学习心理,也许化学的学习也不会那么地枯燥无味。同样是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比如书写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首先我们在进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的时候,尤其要让学生关注“产生大量白烟”的实验现象,其次要拓展运动会上计时T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军事上的烟幕弹原理等都是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渗透让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慢慢地对化学产生兴趣。再次默写该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语境,不能死搬硬套。同样的方程式,如果把“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改成“写出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化学方程式”,结合教学时的侧重点,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后者的方式。

四、通过倾注爱心情感,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得到教师关怀的学生,感受到周围世界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学校、社会对自己的肯定,因而爱生活、爱集体,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用微笑代替威严,用爱心浇灌学生脆弱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理,引导积极学习。都说爱的力量是相互的,你对学生付出了爱,必然会收获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曾经我有个学生,初二升到初三门门功课不及格,而且行为习惯较差,是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在开学第一天报名的时候,一个人坐在角落,没有知心的朋友。我偷偷地观察了他几天,发现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地自暴自弃。于是,有了我和他第一次心贴心的交流。也是从这次开始,我发现他家庭情况很特殊,只有一位奶奶与其相依为命。他内心真的非常地脆弱,他也很希望能和周围的朋友一起享受学习本应该有的乐趣。可是,他发现那好遥远……看到他这样,我的心都快碎了。于是,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我真的是倾尽了自己的所有爱心,我带着他一起爬山、一起打球、一起看电影,并逐步地向他渗透积极学习、快乐学习的心理,树立永不言弃的信心,基础差的科目,就花更多的时间将它补回来。不仅如此,我也动员班级的其他学生主动与他交朋友,在学习上也主动帮助他。就这样,慢慢地,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笑容;在他的学习上,我看到了进步。最关键的是,他的朋友多了,性格也开朗了,后来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每每和他说起当时的情形,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老师,是您的爱心,让我觉得我并没有被社会遗忘;是你的积极引导,让我有了学习的渴望,前进的动力。凡事积极一点,往往事半功倍,学习也一样。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积极学习的能力,练就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如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春.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研究对策[J].新课程,2011(3)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学习情境 数学模型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突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交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三、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是整数还可以是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学生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可以为0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且容量小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用信息技术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

教师能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前提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有效地激励学生,使学生对化学保持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教学有效进行。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成功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被迫参与学习。学生被迫参与其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对新知识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化学反应的例子,如:石灰遇水会沸腾、薄荷糖遇到可乐会爆炸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利用常见的材料组织实验,指导学生亲自做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了解现象产生的原理,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在组织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

2.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伴随学习内容的深入,知识量越来越多,学生因为自身基础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学习很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学习很吃力,学生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有的学生开始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帮助,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激励学生,重新拾起学习化学的信心。化学知识量大、集中,专业用语多,给学生记忆带来一定麻烦,因此,教师可以将记忆的内容通过谐音等方式表达出来,方便学生记忆。

3.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化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些难懂,专业术语很多,各种各样的试剂也很多,同一种试剂遇到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反应也不同,这些只通过理论讲解无法使学生理解,强行记忆有时会记混,不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研究生活中的常识学习化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pH试纸遇到酸变红,遇到碱性变蓝,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醋和苏打水进行简单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实践表明,学生的心理变化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情绪低落,对于学习的兴致不高,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应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激励学生,开导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促进学生把外在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1.掌握激励的时机和原则。

(1)时效性:激励具有时效性,因此激励要及时进行,才能达到最好效果。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喜欢自我表现,因此,教师不应对学生太过于严厉,在学生取得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推动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当学生取得的成绩不理想时,不应过于责备,而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安慰和一定的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

(2)公平公正: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都是敏感的,当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会影响学生情绪。教师不应该将个人的感情带入教学中。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应该获得同等的奖励;学生犯错误时也应该接受同等的惩罚,不以学生成绩的好差进行差别待遇,这样会挫伤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3)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同日而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2.合理运用激励方法。

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榜样激励、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赏识激励等。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培养典型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激励优秀学生的同时鼓励差生,将相对简单的问题留给差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学习中,制订“一帮一”的计划,树立互帮互助意识,共同进步。

3.重视细节,从小事入手鼓励学生。

学生学习的资质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也不同;教师往往都是对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鼓励,忽视了取得细小进步的、成绩平平的学生,因此,教师对成绩平平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课后作业可以成为激励学生的载体。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补充,是课堂的延伸。大多数学生是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写作业,不是为自己写作业,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也没有进行认真批改,对学生没有负起一定责任。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时可以在作业本上写上批语;对作业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作业写得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继续努力。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结语

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非常重要,而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游戏 计算机游戏化学习 动机 学习

一、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独特魅力

计算机游戏化学习正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近年来,计算机游戏用于学习和教学工具以及对游戏使用的研究已激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游戏开始应用于教学应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作战模拟、计算机科学和操作研究相融合,并与注重自主性、体验性学习和反馈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诞生结合在一起。第一代计算机游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不久以后,计算机游戏的使用和发展也应用于教育。学习是成年人和小孩成长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活动,“玩”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对发展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科斯特认为,游戏是人类进化经验和学习方法的根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为人们提供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教会人们一些技能如导航、计时、打猎、谋划和操纵的能力。

二、不停留在“孩子”中进行研究

“游戏代”或“网络代”的学习需求中的感知变化,与一系列通讯技术不断增加的使用率和接受性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游戏和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教学案例采用了不同的创新之法,通过这些方法,近年来计算机游戏已应用于孩子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和教学中。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倡导者认为,计算机游戏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并吸引着新一代学习者,这是传统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会提倡通过“合理使用技术”促进教育。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普伦斯基举了一个游戏化学习的例子:“我们将设计一款有趣的游戏。一旦他们开始设计,连目标市场都阻止不了。在玩游戏时,学习者几乎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的过程,我们称这样的学习为‘隐性学习’。”

然而,此领域中,许多研究文献都是以孩子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更能受到游戏的激发。由此而得出的结果也归纳了成年人,这看起来似乎不太合理,因为对成年学习者而言,其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参与都已经根深蒂固了。

三、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具有激发性

将年龄主要分布于20到29岁之间的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者至少已经获得一定学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男女受访者人数相等的前提下,调查受访者对游戏和娱乐活动的认知以及对游戏化学习的态度。一半受访者认为,其能在闲暇的时候选择玩游戏娱乐,是“游戏者”,而另一半则认为,其为“非游戏者”。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高等教育所有专业的学生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容易受到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激发。其他专业的多数学生也对游戏有一定偏好,动机以及对游戏应用于教育表现为积极支持的态度。同时,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是游戏者的人,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游戏动机:智力挑战、体能挑战和社交经验。而那些自认为是非游戏者的受访者也不是从不打游戏,其对游戏的动机表达显得更加谨慎,并一致认为会考虑玩某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一系列的研究结果都反映了同样的趋势:65.5%的调查对象认为游戏具有激发性; 28%的人说游戏没有激发性;8.5%的受访者觉得游戏具有消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年轻男性学生更容易受到计算机游戏的激发,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游戏化学习本身就具有激发性。所以,将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计算机游戏化学习仍可以视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人们自然不会对其失去兴趣。

四、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可以构建学习环境

据一些与游戏相关的文献表明:在闲暇时间受游戏激发的人会积极选择游戏化学习的方法。那么,玩游戏的娱乐动机与玩游戏的学习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笔者对不同的本体即经常性玩家、偶尔性玩家以及非玩家进行了分析。具体体现为,在娱乐时间喜欢玩计算机游戏或其他游戏的学生,是否更有可能采用游戏化学习的方法。但调研结果显示,计算机游戏与采用游戏化学习的动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玩游戏的娱乐动机与采用游戏化学习的动机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

为何所有人都觉得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具有激发性呢?首先,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在游戏者密集的地方;其次,对那些自认为是非游戏者的人来说,对游戏化学习的认知具有积极作用,因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如果游戏化学习的确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其会考虑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次,受访者表示,如果游戏具有经验性、激发,基于问题性和协作性,就有可能为学习创造和谐的环境。其实这不仅因为游戏化学习是游戏,更是因为其展示、构建了学习环境的特点。

游戏化学习必须应用于学习情境和学习效果,否则就不能保证玩任何游戏能带来相应的学习过程。就玩游戏的基本原理而言,不能仅依赖于“游戏具有激发性”这个事实,要从本质上解释使用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原因。将游戏化的学习形式应用到教学中,不仅是因为人们认为游戏具有激发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体现和完善教学。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可以创造经验性的、沉浸式的、吸引人的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经验,这些恰如其分地组成了课程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学习状态。如果游戏化学习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便会积极地采用这种学习方法,而选择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其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