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07:32:41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自主式课题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就是改革课堂教学,即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电路设计方法,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解题。此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电路模块设计课题,通过完成自己的课题达到初步实践电路设计方法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都是带着设计课题听课的,这样也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课程教学初期,指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提供若干模块设计课题供各小组挑选。选定的模块设计任务伴随该小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尽量保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形成学习小组,这样小组成员在课题设计过程中才能有较好的默契,相互配合,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设计任务。②该阶段是课程教学初期,学生对各个模块设计课题还不了解,教师应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对课题进行解释和指点,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选定设计方案。③当学习小组初步完成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则安排一次课堂报告,由各个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其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初步选定的设计方案,并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其下一步工作重点。④模块设计课题应涵盖所讲授课程的各个章节,这样利于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各个模块设计方法串联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同时,讲课内容与学生正在进行的设计任务相关联,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教学中期,将模块设计课题融入到各个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的电路设计方法,同时在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电路调试以及指标测试。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要求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不断改进自己初期拟定的电路设计方案以及元器件参数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自主式课堂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自主采用课堂讲授方法改进自己的电路设计,使其感受到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中。②向学生灌输团队设计的理念,针对电路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同时在教师和团队间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使学生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从而有信心完成课题设计任务。③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设计进展,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中期考核并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在课堂教学后期,对各学习小组制作的模块电路进行验收和总结。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督促各学习小组做好指标测试工作,验证自己设计的电路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总结整个设计过程的经验教训。②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制作成果,由任课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总结。③各小组提交课题设计报告,详细介绍整个电路设计原理、参数计算过程,并记录系统的性能指标,总结电路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我们在通信电子线路课上使用了这种教学法。首先,根据整个课程内容设计8个模块的设计课题,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都融合在这几个课题中,课题名称。
第一阶段: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并从这8个课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该小组在课程学习期间的设计任务。由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进行资料收集以及设计方案的论证。在课程开始后的第二个教学周,组织各小组制作幻灯片报告该小组拟定的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时间安排。需要说明的是,各小组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相应的知识点还没有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地讲授,完全由学生先自学各自课题相关基础知识,然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通过内部讨论,最终确定课题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熟悉课题、讨论方案以及确定初步方案。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方案汇报时的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此外,由于设计课题涵盖了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相应课题方案的初步确定过程也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预习阶段。这样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相应的知识点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主要完成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讲授,这一阶段应该注意在课上重点讲解如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完成模块设计课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书本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要稍加变通就可以有效地指导生产实际。例如在讲到求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题目时,计算电路输出功率用到公式(1):200cmVPR=(1)其中P0为电路输出功率,Vcm为电路输出电压幅值,R0为电路负载电阻。而在真正设计功放电路时,电路的输出功率及输出电压幅值常常是已知条件(见表1),而具体的电路以及电路中所采用元器件的参数如电阻阻值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因此只需要将公式(1)转化为公式(2):200cmVRP=(2)转化后即可用于电路中所采用负载电阻的计算。整个课程讲授过程都要将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意识到,只要将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变化(常常是翻转)就可以用于电路设计过程中元器件的参数计算,从而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课堂知识,一边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此外,在实验课中要指导各小组的电路焊接以及调试工作,并监督其设计进度,从而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这个阶段,真正实现了本教学法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即学生可以做到边学习,边使用,边检验,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最后一个阶段是课程的结束阶段,主要做好各小组课题的验收工作,并对各小组所设计的模块进行点评,最后安排一次期终汇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束。本教学法已经实践了两年,学生对这种教学法的满意度较高。此外,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模块设计课题制作情况挂钩,因此各学习小组都投入了较多精力用于电路模块制作,成功率也较高。并且学生通过电路模块的制作过程也了解到了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电路设计。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实践能力;网络课程
作者简介:安康(198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孙亚萍(1980-),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S0120703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71-02
“电路原理”是电子信息学科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电路实验基本技能。[1]通过制定“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正确把握学科专业课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学生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电路原理的知识结构,针对“电路原理”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实验实践性教学、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对“电路原理”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做了总结。
一、课堂教学模式
“电路原理”课堂理论内容信息量大、涉及到很多数学公式,且电路图复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电路图、书写数学公式等手段进行授课,不仅耗时且效果不明显。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加大课堂信息的传递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配有Flash MX动画演示,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注意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能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引申出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点串接,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针对电路课程抽象难理解的内容,采用电路仿真开发环境EWB,让学生感受抽象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运行状况,培养学生学习电路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设计
教改之前“电路原理”课堂授课形式多为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缺乏互动性,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不高。[2]教改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此方法对于知识点掌握薄弱的同学效果尤其明显,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脑部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引入问题、课堂讨论、仿真验证、问题讲解、知识点总结方式进行辅导。例如在讲解电路定理(戴维宁/诺顿定理)知识点时,通过引入一个工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对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点评,利用电路仿真环境对方案进行设计,确保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无缝连接,使学生通过虚拟电路实验快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三、课程体系构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电路原理”的教学内容,[3]注重“电路原理”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统筹安排。精选出基本、实用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删减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例如讲解一阶/二阶电路时域分析知识点时,讲清楚电路的物理概念,降低该章习题的难度,其中卷积积分、频率响应、状态方程等复杂内容放到“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解。另外对于“电路原理”课程中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章节,虽然该章节内容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作为精讲内容,但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考虑把该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自学章节,教师提前布置自学题目,学生通过查询专业资料自学本章,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结束后学生归纳知识点完成读书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评。通过自学让学生对运算放大器的概念及应用有大致的了解,不仅解决课程之间课堂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该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路原理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教师把电路原理实验贯穿在“电路原理”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践中,加深对电路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EWB 电路仿真环境
无论是“电路原理”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EWB电路仿真贯穿于电路原理教学整个过程中,该仿真软件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能够将虚拟电路环境与真实电路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虚拟实验仿真前,需在开发环境下根据设计的方案搭建电路进行仿真,然后在电路实验平台上面调试电路,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需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调试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虚拟电路仿真环境能够设置一些电路故障以及边界值,不会对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造成损坏,减少实验过程中因学生操作不当损坏电子器件的问题。
2.电路平台实验
依据电子专业特点,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研组编写一套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授课计划共开设八个实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受控源VCVS、VCCS、CCVS、CCCS的实验研究;叠加原理的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用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等效参数;RLC串联揩振电路的研究;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
每个实验都包含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预习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另外教师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课后自学的实验比如关于EWB Multisim仿真软件的学习。实验中注意学生操作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例如试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因为该实验涉及到依据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列写方程,需要对电路设定参考方向再列写KCL/KVL方程,但是学生初次接触电路,对参考方向的理解比较欠缺,单纯的课堂理论讲解使学生对参考方向掌握情况还不够深刻,经过这个实验的验证,学生动手测量和操作,对参考方向有较深的理解,做习题时慢慢养成分析电路前设定电路参考方向再求解的习惯。
3.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在学生具备电路软件仿真和硬件调试能力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子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将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引入到“电路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根据需求指标设计方案,采用EWB对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制作硬件调试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对硬件进行修改调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系统。教师在学生课程设计期间给予适当辅导,学生作为主角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动手操作能力,为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工作准备。
五、“电路原理”网络课程建设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电路原理”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教学平台,“电路原理”网络课程网址:http://221.12.26.150/tea_main.jsp。电路网络课程建设框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包括教师信息、课程信息以及课程调课、停课、考试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课堂理论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批改完每章作业后设置的该章作业的答案以供学生查看,学生通过及时下载作业资源找出自己做错的地方,不断改进。另外电路自学章节选题部分教师均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课件以及实验仿真环境,网络平台中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针对硬件实验平台设计实验方案、仿真分析,提高硬件调试成功的概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师生互助学习资源通过开展答疑讨论、作业提交、自主测试、课程反馈等模块,为教师网上教学和答疑提供便捷的手段。
六、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电路原理”课程考核主要从理论考核和实验实践考核两方面进行。考核成绩构成如下:期末成绩占55%,期中成绩占15%,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期中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制作电子系统提交论文的方式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出勤率、课堂提问、读书报告完成情况、课程作业和实验考核构成,其中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部分(报告能够体现实验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理念、实验数据分析)以及实验操作部分(考核仪器仪表的规范使用、电路测试能力等)。通过给予平时成绩灵活的权重,建立多元的、综合性的总评制度,尤其对学生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鼓励和支持。
七、总结
“电路原理”课程经过电子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以电子专业2010级和2011级“电路原理”课程考核成绩为依据,学生基本上能够较好地掌握电路原理的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对电路灵活设计,学生整体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电路原理”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电子教研室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紧跟社会的发展方向,将“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周茜,徐亚宁.《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113-116.
一、电类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使学生理解电类课程对其以后学习、工作的意义;其次,应结合电气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表明所授电类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从观点,更从知识点的交叉来说明该门课程和电气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联系,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1.电类课程的理论讲授。理论讲授是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最为主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知识体系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三年来在数字电路课程的讲授经历发现,很多学生的前期电路理论知识薄弱,甚至对模拟电路中的相关知识及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理论也不扎实,如果直接讲授课本知识,将难以取得效果。于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先将整个数字电路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区域划分,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前期的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的知识也加入进去进行二次划分;同时在具体讲授所划分的每一个部分时,不仅给出此部分的知识点与本门课程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给出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的体现。而限于自身单门课程讲授时间的限制,最后更是应针对性指出与本次课程知识相关的其他电学课程的知识点的章节,强调学生下课复习。笔者的这种讲授方法,在本校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学生普遍反应,虽然课程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但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较为容易,效果也较好。2.电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基于笔者的数字电路及电路理论相关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数字电路,教师更偏重EDA软件的教学;虽然EDA的发展使得可编程逻辑器件越来越流行,但电气专业的学生应该加重硬件电路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先理论教授,然后再利用Spice相关软件进行仿真以使学生建立理论知识的联系,同时将电路知识形象化。以数字电路教学为例,具体做法是,课堂讲授时,从数字信号开始,逐步讲解门电路的具体组成形式(如TTL、CMOS门电路的构成形式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然后引入模块化的概念,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讲解整体功能性电路的构建形式,最后以具体的数字芯片来讲解芯片的构架、使用以及芯片与芯片连接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每一个部分,只要涉及到电路的组成形式,都要求学生使用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仿真,从而从基本的电路理论来了解电路中每一点的电流电压参量,进而完成整个电路的理解。而在扩展到芯片级别时,则采用系统电路仿真,从而使学生从关注单个元件的功能到关注器件功能,进而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在完成上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后,针对每一部分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同时,辅以作业、答疑、课堂讨论以及软件仿真、实验等多种方法来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讲授完所有部分的知识后,再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系统性地串联回顾复习;这种讲授方法更容易降低甚至于消除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笔者的课堂上,只要是按照上述流程走下来的学生,一般都无需专门进行课前预习,即可掌握本门课程。
二、评价体系改革
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践中发现,实行多重考核制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评价方式具体为,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作业占10%,课堂讨论(含小测验)占10%,实践作业(主要为仿真)占10%,期末考试占60%;三年来,学生听课认真程度和到课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基本到课率一直维持在99%以上,学生也更重视课程的学习,课堂气氛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有相当大的改善。电气专业电类课程的教学是一项艰巨工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注重将电类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指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经验,给出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必能使得学生良好地掌握各门电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引入思考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求,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建 吴玉莹 单位:湖北省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关键词:项目学习 初中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8-01
项目学习法是当前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创新型手段,也是现代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项目学习”法合理应用到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扩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范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项目学习法的概念
项目学习法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与学生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项目,这里的项目是指教师根据某个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并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任务。项目学习法是以项目活动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根本目的是解决某个较为复杂的操作问题,常见的有科技类项目设计、社会性活动设计两种。项目学习法和课题研究不同,后者主要目的是认识和解决某个问题,而前者侧重于操作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期间采用项目学习法,通过创设项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探讨完成所设置的项目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在参与项目活动中,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价值观的培养。项目学习法下的活动都是真实的,可以反映出现实生产生活,让学生学习更具实用性与针对性,以便学生更加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首先要确定项目任务,以《电流和电路》课堂为例。初学电流和电路的时候,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些电路图,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并提出多个项目任务设想,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将项目目标与任务确定下来。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电流和电路,全面了解完整电路的主要构成部分,并准确画出电路图。通过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项目教学的实施
在将各自项目任务确定下来以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根据遇到的疑惑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疑惑,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每节课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完成设计制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重视讲解新的知识点,在将内容精讲结束后,还会多次强调其中容易被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为学生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但是通过项目学习法,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项目,在此期间积累知识,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容易被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非是教师灌输。学生通过摸索与总结,得到的知识也更加牢固,教师采用项目学习法,只需要为学生讲解重点教学内容,整个过程必须精炼,并为学生提供例子,让学生自己操作解决,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电流和电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设计了一道由实物图画电路图的题:用彩色泡沫塑料纸画一节干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电动机,然后教师将它们沾水后贴在黑板上,用笔连接成简单串联电路,让学生将这个电路图画出来。然后,再采取分组实验法,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2.3 评价总结
在学生完成关于“电流和电路”学习项目以后,教师应及时作出评价与总结,制定出明确的评价方法,合理评价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首先,教师可采取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电路图是否正确,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让小组所有人员综合评价本组的电路图,同时要指出其正确与否及改进建议。教师要将这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创作的电路图,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总结思路、技巧,便于学生认清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明确需要继续巩固学习的地方,并评价各种电路图的了解用情况。
3 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智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主动采用有效措施,将项目学习法更好应用到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黎玉伟.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物理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应用
[D].河北大学,2009.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
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
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辜东莲,陈彩凤,赵志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应及时对教学质量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估和总结,以便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堂实际教学情况“电路分析”中的知识点非常多,而其前后有一定的连贯性,这需要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老师要在讲新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地回顾前面讲过的知识点,同时需要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比如网孔分析法,实际上是基于KVL来列写得到的方程组,节点电压法又是基于KCL来得到的方程组。又比如分析动态电路的三种响应,为什么要对电容的电压和电感的电流分析列方程,主要是基于电容和电感的基本性质——连续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能比较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并能较快较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则表明课堂教学情况较好。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特别是有些课后习题需要学生能独立思考并举一反三的。如果学生能较为规范并及时、准确完成课后作业,表明学生学习“电路分析”的态度较为端正,且能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意味着课堂教学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反之,如果学生的课后作业较为糟糕,抄袭成风,则反映出课堂教学没有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
3.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利用课间休息的空隙或课后答疑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堂讲授内容的节奏与方法,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要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地了解老师在教学上的不足和特色,也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情况的掌握,并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考察,教师对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自我评估,并能较好地总结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特点和不足。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更优。
二、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学效果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阶梯效应。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估之后,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力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或改进课堂质量的主要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堂教学内容要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电路分析”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要激发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考虑选取一些生动的实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生活中有许多与电路分析理论相关的实例。例如在讲动态电路的三种不同响应时,就可以联系路灯的变化情况来讲解。当路灯接通电源时,路灯并不是立刻达到最亮,而是逐渐变亮,这就属于零状态响应问题。当路灯断开电源时,路灯也没有立刻熄灭,而是逐渐变暗,这就属于零输入响应问题。此外,也可以将许多事例与电路分析理论进行类比。例如,讲基尔霍夫定律时,KVL可类比为大家绕操场跑一圈回到原点,这期间虽然消耗了很多能量,但做功为零。将各种实例不断引入课堂教学中,就能让学生保持兴趣来学习和消化,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重逻辑,轻计算“电路分析”课程主要是从理论上教会大家怎么去分析电路,电路分析中的计算都是些基本计算,即电路分析方法才是这门课程的重点,而电路分析中的计算则属于次要部分。要让这些方法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方式,注重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如讲授戴维南定理时,就需要把置换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逻辑性讲解透彻,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为什么一个单口网络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在重视电路的逻辑分析上,进一步强调计算,这样就可以把整个电路分析弄得非常清楚透彻。
3.前后知识点的关联对比“电路分析”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这些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各部分的联系,适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联系,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便于理解。如第一章学习的基尔霍夫定律,贯穿于整个电路分析中。第一部分电阻性电路分析中的有关定律、定理以及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后续部分要学的动态电路的分析。通过这种不断的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加深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助于新内容的消化。
4.例题、课后习题的选择要得当“电路分析”课程中的许多定理,都需要结合例题来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选取例题时,也要尽量有针对性地选取有代表性的例题,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例如在讲戴维南定理时,可以先讲解简单电路的等效,然后再慢慢过渡到较为复杂电路的戴维南等效。同样,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选择恰当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应该仅仅是课上老师讲解过的题型,还应该包括少量的老师没讲到的题型,这样除了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5.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教学质量除了要求保证教师的讲授质量之外,还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又容易受到他们的主观情绪的影响,比如对教师的形象、仪态以及教学态度等的主观评价。因此,课后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多一些好的主观印象,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会相应有所提高。另外,课后的一些交流,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难题,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神贯注于课堂上,并注重与教师的教学互动。
三、总结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2-0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
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举例如下: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
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
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
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
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