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1:08:15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研究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主观上有没有开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论文的选题上,教育研究类论文的数量,往往体现出该院(系)整体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滑的同时,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偏离培养“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目标。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为例,本文对近三届(2010届-2012届)师范类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情况作了简单统计:近三届的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340人,在论文选题上选取教育研究类的共有25人,占三届师范生比例的7.35%。因此,从整体而言,其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还是相当薄弱,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善于发现与探究,缺乏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愿望。
1.2教育研究素质现状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等[5]。但目前很多师范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应具备的教育研究素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表现在有的论文中心论题不突出,论文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逻辑层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缺少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资料,没有宽阔的资料收集来源,且引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
2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强教育研究类论文指导
尽管不少高师院校十分强调要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励并加强师范毕业生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以致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其主要原因有:1)学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经费只有区区几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没有),要对师范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训练,的确有点困难;2)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存在着重基础知识教学、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现象;3)在校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盲目地进行教学研究,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流于资料堆砌的现象,而进行学科专业类毕业论文,他们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再将同类例文的数据修改并将其注释略作改动,即可成为自己的毕业论文;4)在高师院校中,老师缺少面对中学的专业教育研究类课题,大多数的教学改革课题都是针对高校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5)许多老师带学生做毕业论文,所给的课题基本都是该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学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们的课题研究,故而大多数老师不愿带学生做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显然,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师范学院应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及时地调整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毕业论文上,应加入、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努力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养,为其从教后的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3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针对毕业论文是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接下来本文探讨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学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毕业论文方向内容改革
扩大师范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鼓励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同时,予以一定的要求。对有能力带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老师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其至少带4位学生做教育研究类课题,而对每届师范毕业生硬规定至少要有50%的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有的学生要考研,因此其毕业论文方向可选学科专业类的)。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面对中学的教育研究类课题,自主发现问题并作出选题方向,尽可能满足自身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需要。
3.2毕业论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是学科专业类论文,因此其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已无法满足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应拓展毕业论文方式方法。师范生在撰写毕业期间,应积极地走出实验室,到教学一线去开展毕业论文,学校为此应该多与中小学合作,建立长久的见习实习联系,让学生能在做毕业论文时,有学校可去、有对象可研究,学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研究。鼓励学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开展毕业论文,实习中或见习的学生就是师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对象(在我们从业之前)。在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将课堂所学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撰写论文之外,还可以将制作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教具作为毕业论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数的说明。优秀的课件、教案或教具,不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内涵,更是学生对课程深入了解与剖析的体现,只有具有较好较强教育研究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展开思维,制作出新课标改革下适用于面向新时代学生中学课程教学的课件、教案、教具。因此,应鼓励学生针对中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相关优秀课件、教案、教具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的成果。对毕业论文成果是课件、教案形式的,应以一定章节的课程量制作。而教具应是以某一知识框架内的所有相关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质的要求下,对量进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给学生逃避进行其他繁难毕业论文提供便利或途径。
3.3毕业论文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毕业论文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完成初步的毕业论文初稿后,经指导老师审查,再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以非论文形式作为成果的毕业论文,也由指导老师审查,以及有经验的教师或相关人员给予意见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对于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由学科的资深教授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再给予评价;而教育研究类的论文应由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进行审核并给予评价。从而确定优秀毕业论文的选取与确立。除此之外,在答辩方面,对每种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应由相应资深教授主持并当任答辩审核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毕业论出审核考察并给予建议和补充,尤其是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更应如此,学生可通过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和所给的建议作进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为毕业论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对教育研究的进行。
3.4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院到系再到导师,再由导师到学生,建立“院-系-导师-学生”四者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相邻两者相互监督,导师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和指正,学生应多向导师请教与探讨。每篇毕业论文,导师应不低于10次指导次数,做毕业论文期间师生见面不低于10次。学院(系)应对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经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予发挥,为学生联系中学以便开展研究。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放宽学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论文名额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选择教育研究类课题作为毕业论文,为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作铺垫。
关键词: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而作为行业院校的民航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也正在发展当中,而在发展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亟待解决,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提升民航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水平是提升民航软实力的有力手段。文章对民航院校现存艺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民航院校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航类院校;艺术教师
作者简介:龚婷(1984.8-),女,重庆万州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与艺术教育。
胡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提高民航服务质量,提升对外窗口形象应该从民航院校开始抓起,而艺术教育成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民航类院校艺术教育现状
民航类院校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业院校,如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一种是综合类大学所开设的民航类专业。这两类大学在开设艺术类课程情况从师资、教材、科研等教育资源上是完全不同的。现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进行说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与大多数行业院校一样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不光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上有一定难度,在公共人文类课程的开设上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是建立在空乘专业所拥有的师资上的,而空乘专业的教学从以前的服务为主转向客舱安全,课程设置主要有客舱安全管理、航空英语、口语、形体、语言等构成。首先是形体,从课程名称上可以看出与舞蹈艺术是有区别的,形体是以塑形,保持体形、体态、体貌为主,以正确的坐立行走为教学内容。由此看来,这和舞蹈艺术还相差甚远,正确坐立行走是舞蹈艺术的基础,协调的肢体是舞蹈艺术进入情感表达的基本条件,舞蹈是通过肢体表达能够传情达意的艺术。
再者语言艺术,语言在空乘专业的学习中分为了上下两册,上册为普通话,下册为客舱播音技巧。标准的普通话是得以顺畅交流的前提,是表达的基础,仅有标准的普通话在语言艺术中是远远不够的,在下册的客舱播音技巧中,对于播音中的内在表达技巧和外部表达技巧要求简单,只是对客舱中常用广播词进行讲解和练习。而当播音成为播音艺术的时候,是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二度创作当然是对文章进行加工,而不仅仅是读字,是要让平面的字立体为有声语言,在播音中融入情感和播送者的理解。空乘学院的相关艺术课程的教师,是接受本科或研究生艺术教育的毕业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所限。教师长期所教授的是基础的、循环往复的课程,因为空乘学院特殊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除节假日外,正式行课只有一年半,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半时间,这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最多的教师一周有30余节课。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教师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教学上失去了原动力。空乘学院相关艺术课程教师面临的问题一是上课负担重;二是教学内容基础;三是因为上课负担重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时间和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时间。教师自己本来的课程任务难以完成,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就更加困难。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有几个特点:
1.学生部分是艺术爱好者,也有部分是抱着修学分态度的,在课堂上形成的氛围是学生对老师所讲课程没有兴趣;
2.上课时间为晚上,白天的课程紧张,教师不愿晚上继续上课;
3.学校为工科类院校,在科研上对于艺术类课题不够重视,教师对于理论研究失去了兴趣;
4.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大量为鉴赏课,理论课,在备课上不同于平时上课,增加了教师工作量,让平日工作量本来就大的教师更是不堪重负。
二、民航类院校解决艺术教育困难途径
1.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要开设艺术课程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师资问题,教师是课程开设的基础,是艺术氛围的营造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类教师的艺术造诣决定了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类教师分为两个方面的教师:实践类教师和理论教师,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不同,实践类教师,如形体教师,对于自身的形象、形体应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而理论教师则是能将艺术史、艺术理论知识深入浅出、融入自身的理解进行传授。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3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毕业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设计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素养。庆元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以此推动本行业、领域以及社会的进步和發展,从某种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一、对学生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
对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这一阶段而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毕业论文是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还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两者相结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去。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若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自身毕业论文写作提出的意见,在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同时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积极性教育意义。
(二)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本文所讲的文献资料,具体指的是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与其所选择的题目相关联的专业书籍以及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实际论文写作时,重点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验,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是多多关注近年来与本次选题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通常来讲,若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越高的情况下,则说明该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通过这种类型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之后的问题分析方面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学生应该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在有限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针对性查阅。
(三)积极听取教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时,若没有指导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论文选题开始主动与指导教师就本次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征求教师对自身进行论文写作的意见,学生听从教师提出的意见并改进。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而言,学生遇到的写作困难以及问题都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并解决问题,若出现因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困难或问题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也应尽最大可能将困难与问题对毕业论文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二、对教师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认真履行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职责
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行使自身作为指导教师的权利。(熟体而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对毕业生写作全过程的指导,对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结构、文字质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签署自身对该论文的评审建议内容。从整体上来讲,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主要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文终稿以及论文答辩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符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顺利毕业。
(二)指导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合理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选择以及需要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基于以上,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尽可能贴近当下实际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就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例如题目《浅析企业领导如何在管理中实现有效授权》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如题目《当前中小企业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人才》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对于以上几种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一定的制止和纠正。例如题目《A市XX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策略》这样的论文题目比较清晰,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选题。
(三)定期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指导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明确当前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知识;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领域专业知识,也应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在之后学生毕业论文上提供比较全面的、深入的指导。基于以上,这就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有《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时还要对当前各大行业、政府机构等的最新经济动态以及数据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者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需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当前信息化手段,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因其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时间比较少,这时候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以便于学生在之后论文写作中借鉴使用,作为班主任、管理机构等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培养学生对电子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能力,引导其访问各大高校、省级等电子图书馆,以此来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来;除上述网络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自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例如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提出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
(二)对指导全过程的监控
就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学生很容易因论文写作期间某个困难点而放弃写作,教师因此放弃指导,而这也就从侧面对远程教育组织者提出了挑战难题。基于以上,为有效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监控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解决其在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定期与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系,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对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应对毕业论文写作建立全过程的长效监控机制,并将其提升至对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中,以此来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三)对管理制度中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
关键词:经管类学科;双语教学;探索
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双语教学正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高校素质教育推向前进的又一个新举措。
一、双语及双语教学的界定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Ineverydayusethewordbilingualusually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abalancedbilingual),butabilingualpersonusuallyhasabetterknowledgeofonelanguagethanoftheother.
(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优于第二语言的。)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也叫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概念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为止,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
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我国学者吕型伟认为“双语教学”不一定就是两种语言教学,它是用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教学的统称;王本华认为,“双语教学”就是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双语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把双语教学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认为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某门学科或课程内容的教育,并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即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用外语(英语)传授某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是英语,所以,对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的学科教学。
二、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更早。有些学校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工作,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商学院。还有一些走得更远一些,他们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将国际贸易课程开设为全英文和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模式,特色显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另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都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用于双语教学,在教材选用上已有相当成功的实践。
其他非重点的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大多数处于试点阶段,而经管类专业课程则成为试点的重要领域。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尽管其合作办学项目早在1999年已经以经济管理学院为基础开始运行,但全院性的双语教学试点工作2003年才全面展开,目前还处于磨合阶段。学生才刚刚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如国际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中,由于没有进行英语水平的筛选,男女生英文水平极度不平衡,大部分女生认为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好,但大部分男生却认为效果不佳,这对双语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利。
另外,调查结果表明,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院校,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学校只是选用英文版的教材,而教师的教学基本上用汉语,有些双语课教师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能力还不及学生;有些双语课程只是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作业及考试都是用汉语来完成,学生在课外根本不预习或复习教材,部分学生是专业知识没有收获,英语也没有提高。因此,双语教学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应根据学校、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经管类学科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问题
确定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它与教学目的以及培养目标的关系,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双语简单的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或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等,这种观念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中过于关注英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而忽略了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二)双语课程的选择问题
选择哪些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目前,在双语课程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必须注意所选课程同时也受到专业性质的制约。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但是,经管类学科中许多课程具有国际共同性,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等,也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对于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和需要,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与实施标准。
(三)教材的选用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经管类课程双语教材模式有如下几种: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信息量大,表达生动,逻辑性强,内容也较先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但是原版教材往往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并且许多比较有权威的原版教材不仅昂贵且内容繁多,在规定课时内学生根本就掌握不了,这就使原版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采用翻译教材即将中文教材翻译成外文版的教材。这种翻译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接近我们的语言,教师容易授课,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其他课程衔接较好。然而,这种将汉语翻译成英文的教材其内容往往加有个人理解,一些教材经过翻译后失去了原有的逻辑性,读来费解。
采用“活页教材”。现在某些高校没有固定的双语教材,多数采用“活页”性质的教材。这些教材体现各科教师的个性,他们可以根据课程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范围,但是这类教材质量难以保证,有些甚至有拼凑感,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可见,双语教材的问题已成为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
对于教材的选用,针对绍兴文理学院双语教学的教材做了调查。其中,会计专业学生采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采用的是中英文混编的双语教材。为了了解两种不同类型教材的适用性,分别统计了学生对两本教材适合度评价,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出两点:学生对教材适合度评价不高,且差距较大。尽管原版教材具有内容主流,资料新颖等诸多优点,但学生对中英文混编教材的适合度评价远高于原版教材。说明教材的选择应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就普通高校的教师、学生总体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而言,更适合采用混编的双语教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整个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虚实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就成为能否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关键。但是,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甚合理。有的教师有时因为下意识组织英语语句的表达而忘记了教学内容,从而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有的教师用英语板书而用中文讲述,只能是名不符实;有的教师沿袭以译代讲的教学方法,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参与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也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五)师资的问题
师资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证。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能够用英语表达、解析本专业知识,要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发音准确,符合语法及外语的表达习惯。客观地说,就整体而言,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很难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目前的现状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虽然英语表达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够,很难胜任除英语外的其他课程的教学,而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没有问题,但是英语表达能力却较差,让他们用英语去准确地表达、解释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确实勉为其难。鉴于这类情况,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就出现了一半汉语一半英语的混合语言。在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必将使双语教学走入歧途。在调查中发现(见表2),学生对教师外语水平满意度与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六)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
由于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是非常大,但对双语教学的考评方式与传统考评办法并无区别,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各高校应科学、公平地看待双语教学课的工作量,设计一套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完善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双语教学目标
经管类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具有双重性。
首先,在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使学生获取学科前沿最新知识。
其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学习国外原版教材来掌握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阅读所学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英语文献资料,而且还能够用英语以口语和书面的形式、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处理和交流与所学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信息。
(二)合理选择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的选择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双语教学应选择那些具有国际共同性,其词义、表述、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表述比较一致的课程,而经管类学科的许多课程都符合这一要求。
第二,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选择双语课程。
第三,先实践性课程后理论性课程。比如笔者所在学院在国贸专业双语课程的选择上,先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然后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再加上学生之前已经用汉语学习了《市场营销》,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用汉语学习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课程,而且《国际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营造了一定的双语氛围,学生在接受双语《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时也就相对容易了。
(三)完善双语教材建设
完善双语教材建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选好教材;二是要加强双语教材的编写。
选好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选用教材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水平的适用教材,各高校的老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在双语教学的初期最好选择同时有中译本的外文教材。同时,应加快英文版教材建设,对一些针对性和区域性强的课程,应尽快组织国内有关院校教师编写英文版教材。这样的英文教材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同时,教材结构和内容与国内现行中文教材也大体一致,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接受。
比如,绍兴文理学院王道文教授编著写的《StrategicManagement》双语教材,使用国外特别是美国先进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典型大公司的案例,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创新双语教学模式
对于经管类本科专业来说,双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也应该是相延续的,尽管当前我国双语教学的总思路为保持型双语教学,但在此认为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保持型双语教学应采用“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加州大学克拉中教授的“输入假说”理论和“直接法教学”理论。
“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双语教学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
渗透阶段,即“用英语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接触英语。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普遍会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并能主动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充自己的专业词汇量。
整合阶段,即“用英语表达”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互为主体。教师很自然地将汉语和英语交替使用,学生也很自然地将他们会表达的意思用英文回答,课堂上英语的使用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一种自然流露。
思维阶段,即“用英语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这一阶段的实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营造一个好的“英语校园”环境,能让学生时时、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
此外,在各方协调下举办一些丰富的英语类文化活动,真正地让英语学习“活”起来,深入双语教学的开展。
(五)加强双语师资建设
学校可以选择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和上进心强的教师先行开展双语教学。鉴于目前我国师资水平的现状,必须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辅导(英语语音,语法等),可以通过多渠道培训一批英语口语流利的教师队伍。
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双语教学的教师到英语母语国家去进行短期进修,这样既可以了解国外学科动态,又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比如,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外语培训,从2001年学院就启动教师的英语语言培训工作,举行外语培训班,学院请外教授课,要求中青年教师参加,提高教师外语阅读和口语能力,并使更多教师能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另外,学院近几年每年选派3-5名左右教师出国深造,让他们广泛参与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六)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基础文件建设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专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不过,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和个性,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选取上给教师广泛的自。
本次调查中,有73.7%的同学建议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英语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共同作为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姚晓艳,段会川,刘伟.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2、W.F.麦凯,M.西格恩著;严正,柳秀蜂译.双语教育概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关键词: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语类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26-02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需要尽快更新与修正。新的形势要求英语教学跳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课堂讲解偏重语言现象的框架,以便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传统的偏重语法与词汇的教学模式相比,新形势下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注重利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塑造有个性、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要求教学环节的设计从传统的教师讲解变得更注重可行性、教学手段不再单一,而配套的教学材料也应尽可能地多元化。另外,为了重建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定期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估、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与调整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这些改革与调整的终极目标都是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然而,针对英语专业而言,若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而化之、一概而论是不可行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应当区别对待,专业课中的各门不同的课程也理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最可行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结合广受关注的语类理论,研究如何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实际问题。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的现状陈述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愈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艺术性与科学性兼具的产物,而这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就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如何将两者结合、同时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为了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比起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观性的主导地位,有效教学更注重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近年来“外教社杯”等各级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举办,从侧面说明了高校外语教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持续关注。有效教学的探索涉及文学、语言学、哲学与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有人指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估和目标管理”。也有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的科学性、规律性和实效性,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指教师将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融入课堂实践,并不断地用实际教学效果更正、更新教学理念的行为。教师应怀有较强的时代感、懂得新形势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既不能一味地恪守陈规、也不能无视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既能体现英语教学的普遍特点,也呈现出其自身特有的独到之处。纵观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只有文学课结合了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审美与思辨能力,是一门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的重要课程。英美文学课要求大学生阅读经典西方名著,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与学习,大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认知的深度得以强化,进而具备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的综合素质。在两年的基础学习后,阅读经典也是对大学生语言能力与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的综合考察。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曾撰文谈及文学课对高校大学生的意义,认为文学与哲学、历史、美学、伦理学等都是智慧型的课程――试图找寻作家、作品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的渊源和互动关系。虽然如此,近年来的文学课教学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大学生不满于教师独角戏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教师也觉得大学生的主动性根本没有得以调动,二者的积极性都没有调动起来;其次,经典名著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阅读又十分有限,那么怎样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进度也成了文学课的难题之一。另外,文学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解“经典”,而身为90后的年轻学子会感到课堂内容与自身、与时代关系不大,代入感不强,故而提不起兴趣。
针对这些情况,英美文学课若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在发扬文学课之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都要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应尝试强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肯定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将教师的主观讲解从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转化为支架作用――即如何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将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转化为积极的自我学习模式,帮助大学生建立培养学习习惯、保持学习兴趣、将课堂知识内在化的良性机制。文学课的终极目标还包括帮助学生将文学课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相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内在化,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
二、语类概念与文学课有效教学的结合
近年来,引导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悉尼学派代表人物马丁(James R.Martin)提出了语类定义、语类模式、语类关系等理念。马丁指出,语言本身绝非独立的、偶然出现的,而是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产物。马丁的语类理论帮助我们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切入,研究社会文化与语言结构和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现象与社会背景、文化寓意是浑然一体的。这种观点意在强调,对语言的学习绝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学习语言现象的层面上,而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其实,无论马丁的悉尼学派还是其他学派的语类研究,目的都是将语言的使用规律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使得语言表达的意义能够被目标团体接受,从而实现有效交际。这一观点对提高英美文学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极大的启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目的不在于背诵客观事实或名句佳章,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有效交际的目的是如何实现的――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语言类型、统筹语言的表达并完成交际的目的――这些正是语类理论的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是文学课教学得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语类教学强调对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规律加以辨别与分析,将传统的语言点讲解带入语类框架内整体把握。这种转变的意义是,在转变教学模式的同时调整教学目标,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表达,更将学习目标延伸至促使语言表达的交际动机、看似偶然的表达与所处的篇章结构及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作用等。尽管作为语言表达的基础要素的语法规则与词汇短语是固定的,但事实上如果大学生仅记住了某些固定的表达方式,而无法辨识不同的语境与交际目的,他们在独立完成表达任务或交际任务时,将不明了语境与目的是如何影响基础语素的,甚至导致偏离目标的语义输出。针对这种常见的问题,文学课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思维、运用语类理论,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向更深化、更灵活的方向引导。
三、语类支架式教学法与英美文学课教学的结合
“支架式教学法”是语类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重要实践之一,既强调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与大学生的互动,又确保大学生的参与度,让相关文化背景的渗透式教学与语言现象的分析相结合。“支架式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充当着共建的角色,这也是目前在专业课教学里力求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当然,最终的理想模式是大学生独立于教师的“支架”之外,实现自学、互助与自建相结合。这种自建,指的是在一定的师生共建基础上,大学生掌握充分的基础语言能力,已经培养出有意地运用语类概念检验、反观自我学习进度与程度后的新型学习模式。
若要用语类支架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改变的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中小学教育明显不同的是,大学师生间融洽平等的关系是促进大学生投入学习的关键之一。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生绝非接受信息的学习机器,而是学习能力不一、情感需求相似的个体。文学课的内容中相当一部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在这一点上对大学生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行,势必造成师生之间更严重的隔阂。课堂中教师需把握好信息输入的形式、进度与强度,同时关注大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进度。文学课上信息量较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与其让每一位大学生都独立地被动接受大量陌生的信息,不如尝试小组互动模式――既能降低教学难度,又能加强大学生的反馈与参与度。教师可以有意将互助式学习小组培养成教师支架的一种延续:比如,将课堂教学任务提前分配给各小组,要求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这既鼓励了小组成员间开展合作项目,也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都不露痕迹地融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中。
另外,教师的支架性作用应体现在突显教师抛砖引玉的课堂环节设置。不同于传统文学课教学模式中教师“自问自答”的局面,教师如果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相关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及概括,适当地增加大学生的反应时间,那么,在教师的有效支撑下,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将大大提高。教师应当向大学生提前解释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及对大学生的期待,让大学生对教师的支架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师生的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一旦主动从生硬的权威角色中走出来,课堂教学气氛会有明显的改善。然而,这一转变的结果注定是逐步达到的: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之前旧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与思维模式造成的负面效果,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师启发、学生给予教师反馈的模式中,教师的支架作用至关重要。
这种模式一旦与教师的支架作用相融,大学生将体会到主动学习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并且着手思考如何调动自己的主观分析与总结能力。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功能就从强制式灌输转变为辅助式引导。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大学生与教师在这样寓教于乐的形式中达成了某种情感的默契。教师还可以尝试进行语言输入的多模态化,创建轻松而不失教育性的语言情境。既然让大学生领会和学习作者写作技巧是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对经典文本的重新开发、实现旧作新读,也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观看网络公开课、将传统课本与网络优质资源相结合来实现。这样的举措,既留给大学生更多的延伸阅读空间,同时也充分实践了教材立体化的新时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适应新环境与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06).
[2]朱彦.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J].外语界,2013(02).
[3]许庆红.让文学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文学本体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反思[J].山东外语教学,2012(02).
[4]Martin,J.R.&D.Rose.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M].London:Equinox,2008.
LASEK和Epi-LASIK术后组内、组间角膜中央知觉分析
LASEK组术后2周、4周角膜中央知觉与术前(57.98±2.93)mm相比显著减退(均为P<0.01);术后1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i-LASIK组术后2周、4周角膜中央知觉与术前(57.98±2.93)m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2周基本恢复,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与Epi-LASIK组术后2周、4周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2周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LASEK和Epi-LASIK术后组内、组间泪膜稳定性分析
LASEK术后2周、4周NIBUT值和术前(12.30±1.20)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周、24周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4周Epi-LASIK组的NIBUT值与术前(12.30±12.0)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24周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LASEK组和Epi-LASIK组术后泪膜稳定性术后2周、4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周、24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数据表明,在各个时间段上Epi-LASIK组患者术后的泪膜稳定性优于LASEK组。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