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

时间:2022-09-07 22:52:33

序论:在您撰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第1篇

生1:傅说原来是个瓦工,为人家砌墙,殷王武丁任用他做了丞相。

生2:胶鬲原来是贩卖鱼和盐的,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生3:孙叔敖在水利方面很有才能,但是他居住在偏僻的海滨,楚庄王任用他做了重臣。

生4:舜原来是个农夫,以孝出名,被尧重用后做了他的接班人。

生5:管仲被称为“天下奇才”。原来是齐国公子纠的大臣,公子纠和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管仲作为罪人却被齐桓公任用为丞相。

生6:百里奚原来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虞亡后四处流亡,被卖为奴隶。秦穆公听说他很贤智,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任用为大夫。

师:通过六位同学的介绍,大家觉得这六个人有些什么共同之处?

生1:都很有才能。

生2: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生3:但是都是吃了很多的苦,或者说是历经坎坷和磨难。

生4:有的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生命。

生5:最后都成为国家的重臣,名垂青史。

师:你用词准确、凝练,真棒!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得很正确、全面。确实,课文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这几位由落魄、潦倒到施展才华、被委以重任的贤人。联系这几个人的经历,咱们探究一下,这一段中的“发”和“举”这两个动词如何理解?有学者认为这是作者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意义相同。你们认为呢?

生1:我比较舜和傅说的奋斗历程,感觉好像“发”带有一种被上级相中、选拔的意思,和我们所熟知的“禅让制”本身的操作过程相吻合;“举”带有一种被同事、朋友、下级举荐、推举的意思。感觉上,好像“发”是自上而下的多一些,“举”是自下而上的多一些。

生2:我赞同他的看法。尤其是舜。

师:你们的说法让我想起了“举孝廉”“举人”等词语。似乎有些道理。

生3:我不这么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在当时以贤明、博学、有才能著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名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别人举荐才被任用。比如说管仲,他出身官宦世家,很早就做了公子纠的老师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词作者用来表示同一种意思。

师: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几个人的事例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齐声)逆境出人才!

生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3: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众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正如文中所说,故天将~

生(齐):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所以――

生(接上):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孟子认为,上天要下大的任务给以上这类人,具体要经受哪些苦难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生1: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教师板书)

师:用了排比句,理解比较准确。看看有没有提请同学们特别注意的词。

生:我看了书下的解释,“苦”“劳”“饿”“空乏”“乱”,好像还有接下去的“动”“忍”,这儿都是使动用法,要注意。

师:这个同学学习特别认真、细致,找出了一个重要的语法点,值得夸奖。

师: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人的才能就会增加了。所以,我们不如把“逆境出人才”改成――

生:(齐声):“磨难造人才”(也有学生说“出”,“成”等词语)

师:那么,这段中的“不能”和我们现在的表述意义不同,应该是“没有的才能”。

师:我们把这几个组比较整齐的句子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请大家再齐读刚才那位同学翻译的也是比较整齐的一组句子。

生:(齐读)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师: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两组句子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翻译后的文字通俗易懂,也好理解。

生2:我觉得翻译后的句子太直白,还是古文有种含蓄的美。

生3:应该是比较有内涵,意蕴深刻。(学生鼓掌)

生4:古文似乎还可以唱着读,很好听。(学生纷纷让他试一试)

生4:(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这位同学很有表演的天赋,那么就请你用刚才的音调把黑板上的译文也唱一下。

生4:(也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学生们都笑了起来)

生4:(有些不好意思)读后面这一段我觉得自己像周星驰,有点滑稽。

师:的确,我们的古文具有一种可贵的特性:音韵美。凝练、含蓄、音韵美是我们中国古代语言长盛不衰的原因,作为21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我们为之自豪,应该热爱她,并且传承发扬光大。让我们再次朗读这段千古名句。

师、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明盛世,也会经受一些挫折,甚至是磨难。比如……

生1:考得不好。

生2: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

生3:被人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

生4:我曾经骑车摔了下来,骨折了。

师:(伴随着《夜曲》,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了几幅图片:非洲儿童乞讨图,山西某煤矿工人井下采煤图,西部山区老农蹲在干旱至裂的田头图,金融危机中一个美国人街头待聘图。接着播放两段报道:山东某集团年轻的董事长因为企业倒闭而跳楼自杀,四川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出的地震后孤儿和孤老的令人惊心的数字)

师:面对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遭受的痛苦显得那么渺小。但是,老师想问问,遭受不顺利的时候,你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生1:痛哭了一场。

生2:心里郁闷了好几天。

生3:我也是。

生4:疼得我大喊大叫。

师:用课文中的四个三字短语来说就是: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生1:太准确了,凝练、含蓄、音韵美。

生:(齐读)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师:这组句中的“于”怎么理解?

生1:我觉得好像理解成“在”比较通顺。我来说说这组句子的意思,大家给我判断一下。在内心困惑,在思维上堵塞,在脸色上,在脸上表现,在声音中这种痛苦发出来。

生2:我赞同他的理解。就是最后一句可以说成“嘴里发出痛苦的声音”,这样才通顺。

师:非常好。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不但要准确,还要通顺、雅致。

师:根据这个要求,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我们来看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怎么翻译?

生1: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和能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成为外部的危险,国家要灭亡。

生2:“恒”可以说成“经常”,我们好像以前学过的。

师:这位同学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迁移。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前后所学相关知识的迁移,古今的迁移,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成语好多都保留着古汉语的意思,这对我们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学会迁移。

师:这位同学还有一个词语没有说清楚,就是“则”在这儿怎么理解?

生1:我来迁移一下(学生笑),“则”一般理解为“那么,就”,但是放在这句里好像不通顺。放在最后一句里就说得通了,是不是课本印错了?(学生大笑)

生2:这三句说的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是特指哪件事,哪个国家。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字在这儿说成“假如,如果”好像更贴切些。(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那么这三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贤臣和敌对国的重要性。

师:贤臣我们很好理解,可是有哪一个国家不希望自己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呢?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有一座雕塑,名字就叫“打结的手枪”。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可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这又怎么理解呢?矛盾吗?

生2:我觉得不矛盾。站在这篇课文的角度延伸,磨难和不顺利对人有益,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益。

生3:这样的例子实际上也很多。比如说清政府因为夜郎自大,以“天国”自称,以为全世界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国家,因而让西方国家用鸦片和大炮迅速敲开了国门。

生4:我说一个正面的。据我所知,唐朝很繁盛,但也是连年征战,边蕃少数民族总是想到富庶的中原捞点什么。所以据统计,唐朝也是发动战争最多的朝代之一。现在看看这三句话,唐朝的鼎盛是不是也和敌对国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生5:我说一个大自然中的现象,虽然不是讲国家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挪威人喜欢吃新鲜的沙丁鱼片,但是这种鱼捕捞后不易存活。有人在往船舱中的沙丁鱼群中扔了几条鲶鱼,结果沙丁鱼四处惊慌游动,存活率大大提高,人们就能如愿吃到新鲜的沙丁鱼片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渴望和平是人心所向,但是国与国之间必要的冲突更能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才更具有发展力。这是矛盾的辩证统一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磨难造强国。

师:课文从个人讲到国家,深刻而透彻地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1:磨难、挫折造就人才和强国。

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哪一句?

生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对比事例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两句话。这儿的“于”理解为“因为”更好些。那结合全文,你们觉得这两句中的“生”和“死”有些什么内涵?

生1:活着,死去。

生2:因为课文中还提到了国家,所以还可以理解为:存在,灭亡

师:同学们怎么还忘记了自己了呢?

生3:对我们来说,可以理解为:进步,退步。

生4:应该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师:短短8个字涵盖了这个世界上所有存活着的生物的生命法则,精辟而富有哲理,值得我们玩味。让我们记住这个法则。

师、生:(齐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当我们面临挫折时,当我们沉醉于安逸时,我们必须知道: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学校自主招生,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被动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何较好地完成培养计划中的各项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和师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按照培养计划,把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收到良好的成效。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系统深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在愉快体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作为活动的动机是不可缺少的。兴趣会激励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同时克服困难和障碍。同学们对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得到更好地保证。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起,把改革重心移向课堂。目前大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效能低下的现象,主要表现及分析如下。

师生缺乏有效交流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与教师的水平有关,而且与学生的配合参与也有密切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以教师传授的多少为准,而是应该以学生掌握了多少为准。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主要还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状态。在一项调查中,认为“师生定期交流非常有必要”的占了74%,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很少交流。

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或照屏宣读,从授课的第一次就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自己对教材和课程的独到见解,没有建立起对该学科的逻辑联系,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现。

教育部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核心是倡导高等院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然而,10年过去了,我国高校的课堂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很传统,“填鸭式”、“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主流。教师讲解几乎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或者说只注重考试范围。

教学评价方式缺乏挑战性

高等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考察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参考平时成绩,并且一般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评价方式单一,平时作业根据不同老师的兴趣可多可少,要求不高抄袭严重,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近几年学校追求高毕业率、学位率和升学率,很多考试成绩甚至是在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压下,完任务性地提高了课程的通过率,考试以作业和书后的复习思考题为主,即使如此,仍然有学生会考试通不过。

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对某高校学生中逃课现象进行的卷调查,发现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一成左右,大二为二成多一点,到了大四竟达五成。专科生逃课率大一为二成,大二为三成多,大三竟为五成多[2]。从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对于大学课堂教学而言,考核大多数以考试成绩为主,而许多课程考试非常容易应付,而考试的内容基本是书上习题与笔记上的原题,考试之前,学生利用些时间突击一下,完全可以应付,想考不及格非常难。这就使学生认为逃课不足以影响自己的学业和毕业。

2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教学得以实现的基本场所,是学校师生最主要的活动与交流场所。所以,课堂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

从时间上看,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学习时间在课堂,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用了总教学时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教学的重要实施阶段,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

2.2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和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展示教育智慧和教学技艺,在对每一堂课的积极准备和思考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3 课堂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完整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知识,训练技能,锻炼思维,培养情感、获得进步与发展,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格养成涉及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

2.4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课程内容改革需要实施场所和过程,而教学的主要场所又是课堂教学,教师教育理念要转换成教学成果的落脚点也在课堂。培养计划做的再好、课程内容再丰富、教学理念再先进,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就不能真正产生实效。

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教学有效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课堂教学必须有效果

课堂教学必须有效果,这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经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对本学科有基本的了解,对本专业的概况有大致的把握,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就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看经历过课堂教学后,学生是否能记得住老师、记得住课程梗概,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用得上或知道该到哪里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课堂教学必须有效率

教学时间分为名义时间、分配时间、教学实用时间、专注学习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五个层次,其间呈递进结构。要实现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管理,就需要重点从教学实用时间、专注学习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三个方面来考虑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大学期间课堂教学时间占用了整个教学时间的大部分,很多学校一节课的时间从原来的50分钟减少为45分钟,如果不能很好地延长教学实用时间、专注学习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则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3.3 课堂教学必须有效益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和育人,或者说通过教书来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教书只能解决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育人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和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从人机系统工程的角度全面考虑,需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Well Begun is Half Done),如何在首次课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绪论课中要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科之间有其内在规律和联系。通过对已学课程的简短回顾和课程的不同作用,让同学们知道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出现偏科现象而影响全面发展。绪论课要引起同学们学习兴趣和愿望,首次课应该尽量避免涉及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不致使同学们从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

课前准备还包括教案讲稿、教具,图文影像资料等;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课堂上要列举的事例要经过反复推敲,避免在课堂上临时增加未经准备的素材,包括课堂上需要增加的图表也如此;与该讲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也可以作为备用,防止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的时候插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到课堂的提前量

上课铃响之后,师生都应该尽快进入状态,为此师生都要有足够的进入教室的提前量。

只有教师到教室有足够的提前量,才可以从容准备本次课程需要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签到留下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学生的准点率;此举一方面是为学生做榜样,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之所以有学生会多次或多人次上课迟到,其根源是教师不知道哪个学生迟到、迟到了几次、迟到了多长时间,即使知道却没有根据可查,因此无法杜绝迟到现象,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签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且不耽误任何时间且有据可查。

上课开始之前的秩序和情绪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在打预备铃之前要求学生全部到教室,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而不是匆忙中还带着早餐进教室,或者说上课铃响起之后陆陆续续、三三两两的到教室,也就是说预备应该在教室,而非食堂和马路上。

师生一起关手机

首节课起立之后,师生一起关手机,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针对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节课都与同学们一起关手机,避免手机对课堂教学的干扰。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提出现代版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关其手机,收其PAD,拔其网线,断其Wlan…。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大家一起关手机,以避免手机对同学们听课的影响,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随机互动式教学方式

人的认知性特征告诉我们,大脑只有在不断的刺激过程中才能保持高速运转,通过教学实践认为,采用互动紧逼式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至少提前10~15分钟到教室,在上课预备铃响起之前要求学生到教室,并亲笔签到,在预备铃响之后进教室的同学即认为是迟到,给学生灌输的观点就是预备要在教室而非在路上,让学生在进教室之前即产生紧迫感,并养成守时和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

上课起立后在全体同学面前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关手机,以减少课堂干扰,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有时候会将作业适当超前布置,在未讲完此部分教材内容时即要求提交作业,目的在于使同学们不得不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和自学,当有问题时会更好地在课堂上听讲,以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教学中的互动和响应,在每次课授课之初,随机交流上次课的内容,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进行交流;保证在一门两个学分的课程教学内,一个同学至少有两次课堂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反馈

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通过无记名课堂教学质量调查可以较好地反馈采取的手段是否有效,学生对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接受。针对课堂上关手机现象摘取部分同学的意见:

“很有必要!!!我想大部分人需要外力来抵制手机的诱惑,课程完了可能同学们觉得不玩手机还是有效果的!”;

“有必要,如今是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社会,手机等电子产品会明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质量;虽然大学崇尚自由,但没有严格的教学制度与方法难以培养优秀的学

生”;

“玩手机必须杜绝,保证听课效率!”。

……

从以上反馈意见来看,一些措施还是能够起到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应该坚持。

5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没有一定之规,只要能将课程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实际应用讲授清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就达到了基本目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将书本以外的工程实践应用进行适当补充,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课堂教学将更加有实效。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育人之根本贯穿其中,育人重于教书,或者说在教书中要育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吴玲凤.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22):99-100.

3 蔡晓蓉,孔元发.抓课堂教学有效性,促教学整体质量提高[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4):11-14.

4 戴立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21-23.

5 宋秋前.教学时间的结构化多维分析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2:64-72.

6 谢金芮,全.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有效性解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25-28.

7 陈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大学精神[N].新清华,2012-0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