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员工自我评价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1-01 06:34:51

序论:在您撰写员工自我评价和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员工自我评价和总结

第1篇

王总监

您好!

我是新进设计员工程亮,我来到公司已经有三个月了,我主要负责的内容是为公司客户进行网页设计。在试用期的这段时间内,自我评价学到了不少实践经验并得到快速成长,在这里我将简单的说明。

1、工作能力自我评价:按照客户要求把握网页设计的整体风格,在一开始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虽毕业于网页设计专业,但是缺乏广告设计实践经验,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部门领导新安排我协助开发人员进行简单的设计类工作,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工作也做的越来越顺手。

2、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在过去的试用期里,我的同事们都给我了很大的帮助,不懂的地方只要我向他们请教,他们都会非常热心的帮助我解答不懂问题。通过交流,我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自我感觉与人相处没有什么大问题。

第2篇

【关键词】企业 思想竞争力 和谐力

现代企业均具备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双重身份,担当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种功能,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和谐力是现代企业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应然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培育和优化现代企业和谐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这种应然的价值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效果的过程,现代企业和谐力的优化只有在加强教育灌输、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到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收到实效,因为“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一、加强企业员工的伦理准则教育

培养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素。具体的伦理准则构成了我国企业伦理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企业的和谐力,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然而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只有在上述应然的企业伦理准则转化为企业具体的道德实践后方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

从根本上讲,企业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源于企业中人的自觉遵守,倘若人类的理性意志完全能够制约人性对待利益的感性追求,那么,以强制为特征的法律和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事实上,在由人构成的企业行为选择中,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中仍然发挥中重要的作用。企业和谐力作为一种高尚的企业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倘若不能参透到企业的行为实践中,就会沦为空想,实现这种参透和结合主要靠企业员工的自觉实践,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保障,能够经常性地、以一贯之的落实在现在企业的行为活动中,以保证实现制度的常态化。除了拟定法规和完善监督之外,还需构建公平民主的管理机制,塑造民主、自由的氛围,这是培育并优化企业和谐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契机。

三、构建有序的评价体系

除了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实行实效化的激励机制,而且要进行有序的评价体系。对现代企业的制度进行客观、全面、及时、有序的评价,是保障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时节。

有序的评价体系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根据现代企业法制度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进行评价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对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评价方式主要有:

1.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广大消费者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进行的评价活动。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结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进行定期评价,以督促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的评价具有隐形、自发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评价结果会对企业的信誉、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直接造成深远的影响,对推动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的作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表扬、肯定的评价能激励企业及员工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批评的、否定的评价则会逼迫企业及员工自觉反省、矫枉过正,促使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监督;成本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建立和保持一个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任何组织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内部控制的执行和遵循成本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相对而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倡的是以研讨会的方式让全体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而且符合人本管理的理念。因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章内部环境中要求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自我评价情况”,但对于如何实施、怎样实施并未有具体指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问题是每个企业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概念及其特征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系统最早是由加拿大的海湾资源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运用的,并大大推动了该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其理念受到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等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赞许和推广。随着经济全球化、决策低层化以及企业外部竞争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和加深,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复杂多变的业务不尽熟悉,受人力资本、工作时间和工作地域的限制,完全依赣个别审计人员实施完整有效的审计监督已不具可能性。在公司治理活动的推动下。企业内部管理的强化,使内部控制系统评价也由传统的审计人员检查单据、实施复核性测试程序为导向,转为在审计人员指引下、由管理部门和员工共同研讨、提出最佳改进措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是指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其一般的方法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单位管理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和集体讨论来改进建议,出具报告,由管理者实施(张谏忠、吴轶伦,2005)。J.Stephen Mcnally(2007)认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种管理技术,其运用可以向内部和外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确保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可靠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管理层可凭借这种方法检验证实其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就是一个组织里的每个过程中的组长或个人都对其效果进行检验,核实关键的控制功能是否适当地发挥,从而察觉或消除重要的误报。综上所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在公司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进行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的自我评价方法。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个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监督和测试的持续过程。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现了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崭新观念。发展至今,已由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转变为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有三个基本特征:关注业务过程和控制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自我评估。企业不仅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而且负责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机制使内部控制的监督由被动变为主动,是公司治理协调性和有效性的体现。

二、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益处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活动一般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通过每个过程的人员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和可能导致的后果,主动采取改进行动,从而提高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第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增加了业务流程执行者的责任,总体上也增加了经营管理阶层的经营管理责任。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首要步骤,需要确保内部控制的过程和程序已经建立并清晰地解释。每个业务流程的组长必须理解由他或她的部门所拥有的整个计划,包括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以及如何由小组相互联系实行控制活动。然后要求每个业务流程的组长检测他们的控制效果,履行制定的检验手册,核实证据并且证实控制是否按所设计运行。该流程的组长亲自负责监督和证实该部门整个年度内部控制的效果。一个有效的自我评价把内部控制的责任感带到了每个业务流程小组的每个成员。事实上,由那些直接对交易加工处理的人、或者是对某个过程履行关键控制的人证实经营活动的效果是最好的安排。通过调动这些不同的个人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作为控制的主人、他们的责任、以及控制意识等获得了更好的理解。

第二,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会促进对法律法规的持续遵循。它是通过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镶嵌于每日的活动或例行的程序中提供了保证。最重要的是实施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使得管理阶层更有可能发现对现有的控制活动加以改善或合理化的机会,取消多余的、无效的控制,减轻内部控制系统可能存在的缺陷,使某个过程的组长和个人对他们在过程中的特有的作用加深了理解。因而,自我评价的结果很可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得以加强并且合理化,自然使得管理当局遵循法律法规演化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第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培训工具。实施自我评价的过程并在整个年度内对其进行检验,有助于那些对交易进行加工处理的人理解他们在整个计划里的作用,结果使他们在履行其工作时变得更有效。自我评价也使得经营管理阶层,特别是每个过程的组长更好地理解关键的控制和由小组中每个成员所发挥的作用之间的联系。自我评价的文件可以被另一个小组中的新的成员进行复核,这样对于他们总体上的作用和对内部控制的义务就能迅速地达成。一个有效的自我评价确保内部控制培训变成了常规的一部分。

第四,降低内部控制的遵循成本。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遵循,常常要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或雇佣新的人员,从而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成本。实施一个有效的自我评价,管理当局就能减少或消除对第三方的依赖。从而使内部审计的功能更加关注那些有压力的和战略上的需要,从而减少了纯粹出于遵循而增加的成本。由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个在广泛的范围内员工参与的过程,因而不会对其中的某一个人造成过度的负担。

第五,强化内部控制的环境。有效的自我评价不只提高了内部控制的遵循效率,而且提高了公司总体上的控制意识。由于在管理当局和全体员工较宽的范围内执行,组织将更好地培训和激励员工,特别是当自我评价的责任经由业绩的复核可以被计量或奖励的话,更易于对雇员的激励。

另外,自我评价使管理当局能够识别

内部控制的不足,对控制的失败具有很大的预防性的作用。员工对内部控制具有了一致的认识并能在控制缺陷发生时加以识别和更正,而不是在发现故障之后才补救。有效的自我评价将提高经营管理阶层和高管之间的交流,并且对高管和外部审计师就组织的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提供较大的保证。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即研讨会法、问卷调查法和管理结果分析法。其中,研讨会法是指把管理当局和员工召集起来就特定的问题或过程进行面谈和讨论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是利用问卷工具使得受访者只要做出简单的“是/否”或“有/无”的反应,控制流程的执行者则利用调查结果对内部控制系统做出评价。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或结合使用几种方法。都需要了解实施的步骤。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包括定义其性质和范围;开始实施;对实施进行测试和复核;总结具体的经验和教训;开始下一轮实施过程。一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一)研究采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模式

研究采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取得管理层的支持,由内部审计人员参与设计,必要时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或相关的专家帮助设计。其结构一般包括;管理者的支持及工作小组的创建。并恰当安排小组成员。有助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开展合作和增加相互理解。参与的人员要有对各自控制环境的风险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采用定期举行会议的形式。对发现的问题可由审计师以职业的眼光进行判断,以预防各种错弊。

(二)定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范围、原则和目标

每个组织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范围、原则和目标并不相同,但一般应采用全员参与的、整个流程范围的自我评价。并要在所有的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交流、调整,如内部审计师、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

(三)作用和责任的限定

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关键在于对参与者的作用和责任的限定。包括过程的岗位责任者,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测试人员以及经营的复核者。一般而言,一个过程的岗位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拥有较强的项目管理技术的专家并且足够资深,以确保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能优先排序。对测试人员要实行详细的检验,并将相应的结果文件化,测试人员必须对自我评价的过程理解和所测试的基本控制进行适当的权衡,并且以合理程度的专业怀疑态度和独立性进行测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复核人员也必须对实施有效的复核过程有足够的理解。对某一个既定的过程而言,自我评价复核人员逻辑上通常是这个过程的岗位负责人。

(四)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功能

出于遵循法律法规的需要,一般都由内部审计人员正式地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评估并发表相应的意见;或者他们只是简单地对某个既定过程的基本的内部控制在一般的基于风险的审计范围内进行审计。无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结构上采用何种方式,关键的是对上述人员的作用加以规定,并从项目涉及的各个参与人的视角进行协调,达成一致意见。

(五)全面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在建立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总体的结构、原则和预期后,就需要将相应的培训列入日程中。培训涉及内部控制的性质、审计功能和目标,对那些没有审计经验的参与者要使其领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项目的具体要求。

(六)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

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的目标如何进行测试要制定测试手册。包括事先确定样本的规格、具体测试的步骤、步骤保留的证据以及每项测试通过与不通过的组成内容。可以多听取外部审计师及其他专家的意见。

(七)实施测试和复核

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测试期间,对每一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测试者而言,首先应该复核已有的内部控制文件,包括关键控制和有关的测试手册以及分配的每一个责任领域;其次按照事先建立的测试手册和正式的文件实施适当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测试,必要时要保持有关的证据。每个测试人应该与该过程的岗位责任人和具体的个人就潜在的、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讨论,完成测试。某个过程的岗位负责人或涉及的个人应该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测试的文件进行复核,包括详细描述实施的测试、达成的结论和任何支撑的证据。

(八)矫正已确认的内部控制的缺陷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测试中,如果内部控制的缺陷已经被确认,或者是对所设计的控制有某些担心或者失败已确认,则应尽快启动对差异的矫正。确认已有的控制和最佳的控制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改善、发现和掌握使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本身更有效的方法。

(九)总结经验,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第4篇

【领导干部工作简历自我评价一】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用于承受压力,勇于创新;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纪律性强,工作积极配合;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

【领导干部工作简历自我评价二】 通过两年的社会生活,我成长了很多。,我对自己这两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思想方面,我追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我从事办公室文员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了办公室文员这一职位在企业运转过程起着衔接与协调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办公室文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要有甘当无名英雄的气概。办事要公道,忠于职守并在工作中努力掌握各项技能。

【领导干部工作简历自我评价三】 具有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能熟练操作OFFICE软件与CRM客户管理系统。熟识劳动法。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和对内、对外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亲切友善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强,具有敬业精神。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简历的自我评价通常包括: 1)个人资历总结。求职者本人最突出、核心的工作资历,通常20-30写,可作为整个简历的概括;

2)工作技能与专长总结。求职者与应聘岗位最匹配的2-3条工作技能与专长,如应聘翻译,可说明自己拥有专业8级证书;

3)工作风格总结。这部分是个人的工作特点,如积极进取,能够克服别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或者擅长数据处理,有敏锐的洞察力等等;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

o引言

judge等提出核心自我评价(coreself-evaluation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judge等从众多的人格特质中筛选出4种特质来描述核心自我评价,这4种特质分别是自尊、控制点、神经质和一般自我效能.由于这4种人格特质都是个体对自身的基本评价,因此judge等认为在它们背后存在着1个单一的、高阶的因素结构,即核心自我评价.

在随后的实证研究中,国外研究者探讨了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集中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关系方面.在国外,核心自我评价已经成为人格倾向研究的新取向.但有关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大型企业员工为对象,大量研究所探讨的是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领导、生活满意度、工作压力、应激以及幸福感等.在中国,有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虽有初步研究表明华人人格中也存在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但核心自我评价应用于工作背景中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心理学的任何概念和理论,往往不能摆脱根植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理论的研究,多以西方大型企业员工为对象.而中国与西方的企业组织在所有制性质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中国企业员工对于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受到核心自我评价因素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内容将在下面进行探讨.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选取贵阳、昆明、郑州、北京、深圳等地企业的员工进行施测.企业性质不限.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18家.共回收问卷1010份,回收率为84.2%.其中,男性590人,占58.4%;女陛381人,占37.7%;39人未填性别.高中或以下学历409人,占40.5%;大专学历308人,占30.5%;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53人,占25.1%;40人未填学历.30岁以下638人,占63.2%;3l岁至40岁246人,占24.4%;41岁以上85人,占8.4%:41人未填年龄.

1.2研究工具

1.2.1核心自我评价问卷

核心自我评价问卷由judge等鳊制,杜建政等修订.问卷共l0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由1到5符合程度由低到高.为了验证问卷的构想效度,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结构进行了验证.

1.2.2总体工作满意度问卷

总体工作满意度问卷由tusi争-31编制,共6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

1.2.3工作倦怠问卷

工作倦怠问卷(mbi—gs)由李超平、时勘等修订.整个问卷包括3个部分: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理论上讲,研究工作倦怠时应包括3个部分,但由于如果同时进行测量的话,题目的数量会比较多而情绪衰竭又是工作倦怠的主要部分.因此,研究中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做法,仅测量情绪衰竭部分,共5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和amos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研究结果

2.1各问卷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在对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使用amos5.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一般来说,验证1个模型是否是1个好模型主要看以下指标,包括xvdf,nf],ifi,tli,cfi,rmsea等.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基本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标准,表明各问卷的结构效度都比较理想.

2.2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员工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之间的相关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1),其中工作倦怠与各变量之间均呈显著性负相关.

2.3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以核心自我评价为自变量,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分层回归分析.首先进入学历、性别和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各主要研究变量的影响作用;其次,选择核心自我评价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基础上,核心自我评价对于其它各研究变量解释的增量.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排除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标准化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14(p<0.001),对工作满意度增加的方差解释量为.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倦怠的预测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标准化标准化回归系数为对工作倦怠增加的方差解释量为

3分析与讨论

目前。随着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步伐的加快,企业界明显的感到,人才竞争已成为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关键.现代企业已经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激励机制逐渐扩展到“以利益为中心和以人为本、高满意度”的双重管理目的.企业组织不仅要追求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也要追求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2个方面以复杂的形式关联在一起.因此.如何有效地预测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降低工作倦怠程度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有关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关注几种重要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在其背后存在1种更加高级的结构,这使得相关研究更加深入,更有助于理解人格倾向与工作行为变量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实现对员工工作态度更加有效的预测.bono和judge在文献综述中总结了4种核心特质和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41,能够用来预测工作满意度.他们认为,核心自我评价在工作态度与行为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这为理解人格倾向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的心理机制提供了1种新的研究角度.

第6篇

关键词:新生代员工;工作投入;核心自我评价;心理授权;过度教育

中图分类号:C9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111-05

1问题提出

工作投入(Work Engagement)概念最早由Kahn于1990年提出,后被Schaufeli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认为工作投入是积极情感和高强动机在工作中的持续反应,可以从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角度进行概念化操作[1]。工作投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根据Bakker和Demerouti的观点,将工作特征划分为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强调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不同程度的组合对工作投入的影响[2]。研究表明:自主度、任务多样性、工作重要性和反馈等工作特征会对从业者工作投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换等社会因素对工作投入的作用在许多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3,4]。虽然该模型具有一定有效性,但其过于关注工作环境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缺少对个体因素的考量[5],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是随着人群特点的不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权变的模型。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80后、90后的新生代员工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生力军,这些新生代员工同上一代用工群体相比,个性张扬、自尊心强,他们特有的过往经验、人格特点、价值观念等均有可能影响其工作表现。社会认知理论假设人类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类不仅是环境的消极反映者,而且还是环境的积极塑造者[6]。中国情境下新生代员工工作投入行为的产生是外部环境与个体内部因素(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等)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有必要探讨个体特质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并重点关注认知因素对这种权变关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11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Judge,Locke和Durham在整合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和情绪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广泛的、潜在的、高阶的”的人格构念——核心自我评价,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和估计[7]。从核心自我评价提出以来,有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行为的关系研究在国外学术界较受关注,从而使得核心自我评价迅速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个体差异性因素。Chang,Ferris,Johnson,Rosen和Tan针对149项核心自我评价研究中出现的599个描述核心自我评价同结果变量关系的效应量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当员工具有较高的核心自我评价时,除了会表现出较高的生活工作满意感外,还会增进对组织的情感承诺,并表现出较强的工作动机、较高的工作绩效和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8]。虽然国内关于核心自我评价在工作背景下的研究还不多,但有研究指出:核心自我评价同工作结果变量存在直接关系[9]。借鉴国外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东方集体主义组织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提出研究假设1:新生代员工高水平的核心自我评价可以提升其工作投入水平。

12心理授权对核心自我评价和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效应

心理授权由授权概念演变而来,Spreitzer指出:心理授权是个体对工作任务形成的内化动机,体现了个体对工作的控制感,是个体对工作角色的积极定位,是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胜任力和影响力的认知综合体[10]。自我决定理论一直是心理授权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务的激励效果不是由任务活动的客观特征决定,而是由这些任务活动赋予人的心理意义所决定。任务给个体带来了自主型动机,个体就会受到激励[11]。一般而言,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个体通常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此促使其工作动机得到内化,进而对心理授权的感知产生强化。例如,Judge和Hurst的研究就证实了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授权的正向影响[12]。此外,持续增强的内部动机会有效提升员工组织公民行为。Seibert对于心理授权的元分析表明:心理授权水平较高的个体会对自己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行为产生更为积极的知觉或体验[13]。基于以上分析,可将心理授权视为中介变量,如果员工核心自我评价较高,其心理授权程度就会得到增强,增强的内部动机继而影响其工作投入水平。提出假设2:心理授权在新生代员工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投入关系之间有中介效应。

13过度教育对心理授权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十几年的扩招,高学历已然成为新生代员工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这些高学历员工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已超出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因此,许多人不得不接受一份与他们实际教育水平不相匹配的工作。由此,过度教育已成为该群体日益凸显的现实问题。过度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由教育带来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超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依据相对剥夺理论,组织中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反应,受他们自我评估以及和比较对象多方面对比结果的影响[14]。一方面,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个体会对工作产生较高预期,当个体感觉到为工作所投入的前期教育成本并未获得相应收获时,会大大降低其工作动机。Agut和Peiró的研究表明过度教育对个人主动性和内在工作价值观有着消极影响[15]。据此推断,过度教育作为人职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授权关系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过度教育的个体通过与那些和他们从事类似工作但学历低于他们的人相比,会感觉工作预期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较低薪酬以及有限的社会人际关系等,进而产生相对剥夺感。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不但会降低个体对工资的满意水平,还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16,17]。可以说,过度教育不可避免地造成新生代员工对自身工作角色的消极定位,由此削弱了个体心理授权与工作投入的正向关系。基于上述推测,提出假设3:过度教育在心理授权的中介效应中发挥着调节作用。整体研究架构见图1。

2方法

21被试

问卷调查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地的16家企业中进行,这些企业覆盖了国有、民营、外资和合资等组织类型,被试者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员工,性别分布平衡。鉴于新生代员工知识水平较高的特点,在人事专员的协调下,简要介绍研究目的并承诺匿名之后,任何感兴趣的被试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参加。根据其个人意愿,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作答和网络作答二选其一的方式进行,并通过平衡项目顺序、匿名测评等方法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根据筛选标准,剔除未完成和胡乱作答(连续出现10个或以上同一答案,或有规律)等无效问卷39份,剩余合格问卷447份,有效回收率为9198%。被试中,74%以上拥有本科学历,814%未婚;男性占499%,女性占501%。

22工具

3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讨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相对剥夺理论,对新生代员工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投入关系进行探讨。首先,核心自我评价对新生代员工工作投入的主效应得到了回归分析结果的支持。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新生代员工,通常具有较高的工作投入。体现在组织环境中,新生代员工通过与工作环境的磨合以及对任务成败的总结,会持续积累、沉淀和概化自身能力与价值。因此,高自我评价的新生代员工通常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这也是核心自我评价带动工作投入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次,心理授权对新生代员工核心自我评价和工作投入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效应。心理授权强调个体感知到的授权程度,反映了个体对工作及自己在组织中角色的知觉或态度。研究表明,如果新生代员工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有能力在富有意义的任务上取得预期的结果,并且能够通过关系的建立在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其内部动机就会得到维持或增强。这种持续的自主型动机不但反映了新生代员工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评价和估计,还会进一步促进其在工作中充满热情、积极奉献、主动融入。这一结论也成功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在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可推广性,并启发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对新生代员工进行自我启发式培训,促进其自主型动机的整合。再次,研究结果证实,新生代员工心理授权对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投入关系的部分中介效应受到过度教育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不仅表现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授权的关系上,同时还体现在心理授权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上,这说明新生代员工心理授权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方面,新生代员工渴望人格的独立和他人的尊重,乐于参与有价值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但是,当员工自认为大胆创新无法得到组织的认同,或是付出的脑力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会感觉到对于组织的发展决策和管理工作缺少话语权,从而使得过度教育高感知削弱了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授权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新生代员工职业生涯刚刚起步,他们迫切地希望将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结合,虽然心理授权有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增加员工程序公正感,但如果新生代员工受人职不匹配因素影响,对组织目标缺乏认同,同样会降低其工作投入程度,这对于过度教育高感知群体尤为明显。

5未来研究方向

新生代员工核心自我评价通过心理授权对其工作投入产生正向影响,该效应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在组织环境中,自主、关系和胜任等因素能够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从而促使个体自主型动机的形成,并在自我决定的基础上,最终对提升个体工作投入水平。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强度因过度教育的高低而异,过度教育感知越高,对心理授权的感受度越低,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授权关系越弱,继而降低工作投入程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讲,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一份与自身教育水平相适应相匹配的工作非常重要,尽管有时候它并没有吸引人的外在奖励。对于企业来讲,招聘前进行合理的工作分析,注意工具性支持与情感性支持并重,充分地体现出对新生代员工的情感尊重和智力尊重,实属必要。

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避免同源误差,增加数据来源的异质性,还需进一步加大被试取样的范围和数量,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可推广的外部效度。此外,对工作投入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开展多特质、多方法、长期追踪式的本土化研究,也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Schaufeli W B, Salanova M, Gonzalez-Roma V, Bakker A B. The Measurement of Burnout and Engagement: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2,3(1):71-92.

[2]Bakker A B, Demerouti E.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State of the Art[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7, 22(3): 309-328.

[3]Christian M S, Garza A S, Slaughter J E. Work Engage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 and Test of Its Relations with Task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11, 64(1): 89-136.

[4]Rich B L, Lepine J A, Crawford E R. Job Engagement: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n Job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3): 617-635.

[5]吴亮,张迪,伍新春. 工作特征对工作者的影响——要求-控制模型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02): 348-355.

[6]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1-26.

[7]Judge T A. Core Self-evaluations and Work Succes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18(1): 58-62.

[8]Chang C-H, Ferris D L, Johnson R E, Rosen C C, Tan J A. Core Self-evaluations: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1): 81-128.

[9]黎建斌,聂衍刚.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2): 1848-1857.

[10]Spreitzer G.Participativ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Empowerment,and Sustainable Peace[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7,28(8): 1077-1096.

[11]Deci E L, Ryan R M. 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 227-268.

[12]Judge T A, Hurst C. Capitalizing on One's Advantages: Role of Core Self-evalu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 92 (5): 1212-1227.

[13]Seibert S E, Wang G, Courtright S 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and Team Empowerment in Organiz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1, 96 (5): 981-1003.

[14]Crosby F. Relative Depri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 Annual Series of Analytic Essays and Critical Reviews, 1984(6): 51-93.

[15]Agut S, Peiró J M, Grau R. The Effect of Overeducation on Job Content Innovation and Career Enhancing Strategies among Young Spanish Employees[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09, 36 (2): 159-182.

[16]Buunk B P, Janssen P P M. Relative Deprivation, Career Issue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Men in Midlife[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2, 40 (3): 338-350.

[17]Sweeney P D, McFarlin D B, Inderrieden E J. Using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to Explain Satisfaction with Income and Pay Level: A Multi-study Examin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33(2): 423-436.

[18]Brislin R W. Transla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Oral and Written Materials [A]. Triandis H C, Berry J W.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M].Vol 2.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1980. 389-444.

[19]Judge T A, Erez A, Bono J E, Thoresen C J. The 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 (CSES):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3, 56(2): 303-331.

[20]张轶文,甘怡群. 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03): 268-271.

[21]李超平,李晓轩,时勘,陈雪峰.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6, 38(1): 99-106.

[22]Johnson G J, Johnson W R.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6, 136(4): 435-445.

[23]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1182.

[24]Aiken L S, West S G.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1. 1-18.

[25]张莉,林与川. 实验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J]. 管理科学, 2011, 24(01), 108-116.

第7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由于没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没有标准可依,控制失效现象严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就是单位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对内部控制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制定改进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由于经营性质的不同和运营方式的差别,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1、内部控制范围广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内部控制包括基建、科研、后勤和物资采购等多项经济活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附属单位众多,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财务工作和附属单位的财务工作都是内部控制的范围。目前,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立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容易忽略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经常性财务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相对而言,企业内部控制涉及的内容是单一的产供销等密切相关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比行政事业单位简单得多。

2、财务核算体系复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涉及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等全部性质的会计制度,核算体系庞大,核算内容复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往往存在科研和服务性等不同性质的经济实体,这些实体的财务核算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侧重点与企业不同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企业生产经营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其性质是非盈利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与企业存在明显差异。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低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而企业对内部控制相对重视,控制力度大。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追求的是社会影响力,相对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必要性

第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由全体员工参与控制评价的全过程,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员工责任感增强,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意识增强,从而积极带动员工落实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第二,有效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全员参与的自我评价比单纯由审计人员进行的评价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改进措施更有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更高,效果更突出。通过全员讨论,集思广益,各部门通力协作,更容易发现问题,可以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三,有效进行内部控制。通过全员参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评价更全面,评价结果更真实,这样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能够及时了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控,使控制措施有效落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可行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内部控制相关规定的同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重视加强;财务人员分工明确,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和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普遍应用。以上这些成绩都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以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和体系本身进行自我评价。

另外,政府部门借鉴国外法律,相继颁布一系列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很多法规都对内部控制评价做出了相关规定,其中《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行办法》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对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扩展内部控制理论。这些法律法规和先进的理论,虽然没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但是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参考和理论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第一,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全面渗透到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涉及所有业务和全体人员。第二,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以事实为基础,真实反映单位内部控制特点,指标结构清晰合理。第三,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独立性,保证评价各个环节独立。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影响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和职工落实内部控制的责任感。控制环境自我评价是指对单位运行情况、理念、组织结构以及文化和制度建设等进行评价。第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评价主要是了解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包括各种风险管理办法是否制定,风险预警机制是否健全,应对风险的措施是否有效。第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评价主要是对应对风险所采取措施的控制行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核心工作。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会计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人员素质是否达标;会计基础控制是否完整;预算管理是否规范;单位组织机构设置和权限是否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合理划分;岗位间沟通是否通畅;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并充分体现单位内部控制特点等等。第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评价就是对单位信息处理能力进行评价,包括信息沟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内部控制信息的处理情况、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信息沟通系统的可靠性以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第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和监督系统是否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是否开展以及改进措施是否及时落实等情况进行评价。

3、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程序

第一,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具体内容,确定科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确定重点评价对象,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计划。第二,聘请专业人员作为评价的引导员,带领评价小组成员就评价内容进行有效探讨,在出现分歧时,努力做好协调工作。同时还要对评价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程序和目的。第三,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合理确定评价小组成员,通常包括单位负责人、关键控制点工作人员和引导员等,确保评价的科学性。第四,定期召开研讨会,就不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单位负责人可以全面了解内部控制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各部门人员集思广益制定有效措施。第五,由评价小组成员针对讨论发现的问题和制定的措施进行全面总结,以自我评价报告的形式提交,供全体人员参考,有效落实改进措施;改进措施的落实是自我评价的目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责任人要认真执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改进措施的落实,从而使内部控制更有效。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建议

1、单位负责人强化自我评价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单位负责人意识的提高,只有负责人充分重视内部控制,重视自我评价工作,才能带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工作。对改进措施单位负责人起良好的监督督促作用,保证改进措施的及时落实。

2、开展多层次自我评价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不仅需要负责人的重视,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基层工作人员对关键控制点了解更深入,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多层次员工共同参与,可以使其协作能力加强,更深入地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3、提高人员素质

自我评价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参与,这样可能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不熟悉,这就需要单位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内部控制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效促进内部控制的落实。

4、设立内部控制专门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经济能力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负责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制定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评价小组定期召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讨论会,监督改进措施的及时落实。

五、结束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内部控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针对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独特性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可以使单位全体人员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方凉琼: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2] 张双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0(20).

[3] 王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