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工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2 14:11:59

序论:在您撰写化工英语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化工英语论文

第1篇

选择恰当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教学能顺利进行的保障。目前可供选择的精细化工专业英语教材很少,教材建设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经权衡利弊,我们以刘宇红主编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为教材,[4]以花建丽主编的《精细化工专业英语》为参考书,[5]部分教学内容可选自参考书。《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不是专业英文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分为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专业文章阅读及科技论文摘要三部分。其中,第一及第三部分既方便教学又利于学生自学,第二部分的专业文章内容涵盖了专业基础课及精细化工专业课的一些内容。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包括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化工单元操作、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化妆品和盥洗用品及香料等方面的文章。对精细化工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基于这种考虑,在选择时,我们兼顾了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及精细化工专业课的内容,同时考虑课文难度及学生对专业熟悉的程度。恰当的教学内容会开启学生心中的兴趣之门,因为熟悉的专业知识会令学生如遇故人,只不过这位“故人”换了妆,以英文的形式出现了。原来专业知识可以这样用英文解读,熟悉及亲切之感会让学生愿意去学。

明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关系,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习之前,对于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这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方法。因此,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应讲清楚二者的关系。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都属大学英语学习的范畴,二者不可生硬割裂。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基础英语偏文偏基础知识,专业英语与专业紧密结合,偏理偏应用,是用英文来阐述专业知识,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专业信息以及写作。很多学生认为以过去的英语知识为基础,再记些专业词汇就能学好专业英语。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专业英语除内容上的专业特色之外,行文风格、构词方式、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了客观、准确、精炼地叙述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在行文风格上的表现就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法上的表现就是被动语态多、后置定语多、复杂长句多。另外,专业词汇量非常大,但构词手段灵活多样且具有规律性。明确了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专业英语的特点,学生就能清楚怎样学习这门课,由此就有了想探究下去的好奇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前所述,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单调、沉闷之中。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对每一次课,我们都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在一次课上只讲解课文。就好比吃饭,总吃一道菜,难免让人食欲渐失,若是每餐菜品丰富,必令人胃口大开,课堂教学也一样最忌单调。每次课我们都巧花心思,尽量使内容多样化,除安排基础的词汇、课文教学,再在恰当的时候穿插诸如数字的英文表示与读法、化学式的英文读法、温度的英文表示法或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每个新的知识点,会成为一个新的兴奋点,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专业词汇,也是我们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之一。如果词汇学习只局限于所学课文的词汇,词汇量会大打折扣,而且过于零散无规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拓宽了词汇学习的范围,比如增加了元素周期表词汇、与课文词汇相关的词汇以及化合物的名称等。我们将元素周期表词汇安排在第一次课,为后序的基础化学相关课文以及化合物命名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在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都可能接触到许多化合物的名称,而化合物的中、英文命名法又有许多不同,因此我们也将其作为词汇学习的内容之一,将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作为小专题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化合物的英文名称有系统的了解。词汇学习内容的拓宽与多样化,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的兴趣。

第2篇

【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消除“跨文化震惊”,从而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为此,跨文化意识培养成为公共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阐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借以说明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然后讨论了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运用技巧。当下对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偏重于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对英美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有效避免沟通交流中出现误会和矛盾,最终有利于国际的合作。因此,公共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日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整体,它不仅包含思想观念、发明创造、人工制品、价值观念、信仰和艺术作品,还包括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政治体系、、法典法规等。实际上它包括我们能想象的一切事物。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以及物质生活方面。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语言模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决定人的世界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其自身的文化。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我们就无法正确地理解、运用所学的语言。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在当今高校的英语教学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围绕着语言知识来进行教学。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授课的主要环节仍然是词汇的分析、句型的操练、语法的讲解和课文的翻译,而较少关注语言以外的文化因素。学生记住了太多的单词,巩固了太多的语法,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他们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下会经常犯语用错误,不能较好地应付日常英语交际。由此,我们认为,英语教学中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

英语学习在本质上与语文学习是一样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在英语学习中也要欣赏英美文化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英美文化作品的阅读,可以了解到英美过往的社会生活,其故事情节反映了社会百态,其塑造的人物再现了其民族的灵魂特点。如果细细品味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就能够对英美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习惯有所把握,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积极配合,最终能够和谐交流。

公共英语教学在高校中的特点是,学生的英语课时少,但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这就给英语教学设置了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进行英文经典作品赏析,让学生陶醉其中,意犹未尽,从而促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二)重视内容导入,培养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词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含义之外,还应该充分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第二,口语教学。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营造真实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掌握正确的与人交流的规则,避免问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尴尬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得体的交流,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第三,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化信息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阅读上的障碍,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举办中西文化比较讲座,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高校公共英语是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这些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课程教学,对于英美文化等存在认知缺失。英语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一种交流工具,学生的专业不同,将来从事的工作不同,对英语的需求侧重也就不同。举办中西方文化讲座,可以让学生在短小的讲座中快速了解到文化差异,最终提升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

举办中西方文化讲座,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讲座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连续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辅助公共英语教学,英语教研小组的教师要开展中外文化差异相关主题的系列讲座。这样,学生可以周期性地来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第二,讲座的主题要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且对讲座内容的受益人群标明出来。这样能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听讲座,从而提高效率。第三,讲座的内容要由两大人群共同确定。一是高校英语教研组的教师,这些讲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二是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这些学生选择的讲座内容是他们急需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讲座的主讲人最好能够请到外国友人,外国友人用英语开展讲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举两得。在外国友人的讲座中,可以增加师生问答互动的时间,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外国友人的回答也具有时效性,避免学生用不标准的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四)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要有专门的时间来讲解,又要有细微的跨文化知识渗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就可以渗透文化差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了解词汇的用法,还能够在日后的阅读过程中触类旁通,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lucky dog”这个词汇学习中,教师就要将中西方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差异进行讲解。西方一直将狗当作朋友,用“dog”这个词是褒奖。“Lucky dog”的意思是“幸运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的意思是“爱屋及乌”。然而,在中国古代,狗在文化中的形象多数是贬义的,例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狐朋狗友”“走狗”等。当代中国人对狗的喜爱是人所共见的,但是语言的传承不能随意更改,这就会给当代学生造成误解。因此,教师要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日后对英语的运用。

(五)开设跨文化交际选修课

学习公共英语课程的学生,其英语功底参差不齐。开设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可以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援。选修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向导。在选修课中,教师要将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罗列,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多少内容需要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将各个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上,教师要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注意事项,并且确定学生听进去且听得懂。只有这样,才算将学生“领进门”,为学生后续自己的“修行”奠定好基础。

(六)充分利用校内网电子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电子教学资源非常多。一方面,电子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电子资源可以助力学生课下自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生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要指导学生激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公共英语学习成绩,教师要对校内网上的电子资源进行细致整合,使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互联网上有很多适合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资源。例如美国的《一分钟英语》,就是将美国俚语的运用方法和产生背景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并且还配有风趣幽默的图片以及演员的情景表演。这样就能够在一分钟之内运用多种方式来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再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微课,在微课中可以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出来。教师要给微课取一个醒目的名字,从而有利于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M行学习。此外,在学校的互联网平台上,学生与教师之间要进行高效的互动。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文化差异问题提出来,教师尽快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光顾校内电子资源的频率,为学生了解和应用公共英语的电子资源做好铺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通过英文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来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从而为其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通过各种讲座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差异,进而在英语交流中能够“入乡随俗”,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要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常识,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单词大意和用法,还能够将单词用得更地道。因此,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都大有裨益。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将跨文化意识培养有效地纳入到公共英语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李秀.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误区及其应对[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04):553-556.

第3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网站建设主要是为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平台来丰富扩展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并实现资源共享。但遗憾的是,从目前的网络资源来看,英语网站相当多,但涉及到化工专业英语知识的网站几乎没有,或者要从大量英语资料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那一点化工专业英语资料,往往工作量较大。同时这些网站还存在如下几点问题:①导航不清晰;②与专业要求相比较,不够专业化;③形式和内容较多样性;④建设或者维护技术较复杂等问题。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网站设计的原则

为解决上述主要问题,在化工类专业英语网站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2.1导航清晰,信息全面由于化工专业英语网站建设的初衷在于资源共享,这就注定其内容形式繁多。为了与普通英语学习类网站区别开来,应根据化工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来设计网站内容及功能,因此网站导航应简洁清晰。在进行网站全局设计时,可采用网状结构进行设计,而局部性知识模块可采用树状结构进行设计,并用导航条、菜单等形式突出各关键模块内容。

2.2专业化风格网站风格是指,网站页面设计上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形象,展现给人的直观感受。“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内容价值等等[2]。为体现网站的专业性,在风格采用上必须考虑化工课程的专业性。

2.3形式和内容统一性网站的建设是为了学习化工专业英语并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不单纯的只是简单的供给关系。因此,在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必须注重网站的内容以及功能,使网站的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

2.4技术简单现在网络上较活跃的网站均是由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完成,使得网站的综合风格越来越美观,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网站的维护对于普通的学生或者教师而言都存在一定难度。这种“技术”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开发建立起适合自己需求的网站。所以要求技术简单化,这种简单化不是低级的代名词,而是指尽量摒弃不必要的一些网站设计,达到同等功能性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人会使用的简单技术。

3、网站设计思路

3.1课程网站模式的确定网站建设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静态网站较易被检索到,但文件交互功能较弱,不支持数据库,网站后期维护管理工作量较大。动态网站则弥补上静态网站上述缺点,但其缺点是不易被检索到、总体而言,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动态网站更适合。

3.2网站建设软件的确定制作网站的软件非常多,本文主要介绍Dream-weaver8这款软件,非常适合初学者,该软件可以实现建设网站所需要的所有功能。Dreamweaver8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体的一款面向大众的网页制作软件。相对于其他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8提供了设计者和代码编写者两种布局。而我们的网站建设和管理者主要都是本专业的普通学生和教师。设计者的布局让初学者也可以通过相关书籍介绍和软件教学视频等达到网页制作的目的。

第4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网站建设主要是为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平台来丰富扩展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并实现资源共享。但遗憾的是,从目前的网络资源来看,英语网站相当多,但涉及到化工专业英语知识的网站几乎没有,或者要从大量英语资料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那一点化工专业英语资料,往往工作量较大。

同时这些网站还存在如下几点问题:①导航不清晰;②与专业要求相比较,不够专业化;③形式和内容较多样性;④建设或者维护技术较复杂等问题。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网站设计的原则

为解决上述主要问题,在化工类专业英语网站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2.1导航清晰,信息全面由于化工专业英语网站建设的初衷在于资源共享,这就注定其内容形式繁多。为了与普通英语学习类网站区别开来,应根据化工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来设计网站内容及功能,因此网站导航应简洁清晰。在进行网站全局设计时,可采用网状结构进行设计,而局部性知识模块可采用树状结构进行设计,并用导航条、菜单等形式突出各关键模块内容。

2.2专业化风格网站风格是指,网站页面设计上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形象,展现给人的直观感受。“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内容价值等等。为体现网站的专业性,在风格采用上必须考虑化工课程的专业性。

2.3形式和内容统一性网站的建设是为了学习化工专业英语并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不单纯的只是简单的供给关系。因此,在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必须注重网站的内容以及功能,使网站的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

2.4技术简单现在网络上较活跃的网站均是由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完成,使得网站的综合风格越来越美观,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网站的维护对于普通的学生或者教师而言都存在一定难度。这种“技术”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开发建立起适合自己需求的网站。所以要求技术简单化,这种简单化不是低级的代名词,而是指尽量摒弃不必要的一些网站设计,达到同等功能性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人会使用的简单技术。

3网站设计思路

3.1课程网站模式的确定网站建设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静态网站较易被检索到,但文件交互功能较弱,不支持数据库,网站后期维护管理工作量较大。动态网站则弥补上静态网站上述缺点,但其缺点是不易被检索到、总体而言,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动态网站更适合。

3.2网站建设软件的确定制作网站的软件非常多,本文主要介绍Dream-weaver8这款软件,非常适合初学者,该软件可以实现建设网站所需要的所有功能。Dreamweaver8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体的一款面向大众的网页制作软件。相对于其他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8提供了设计者和代码编写者两种布局。而我们的网站建设和管理者主要都是本专业的普通学生和教师。设计者的布局让初学者也可以通过相关书籍介绍和软件教学视频等达到网页制作的目的。

3.3课程网站内容的确定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专业性质,确立网站的内容。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专业性质,网站资料的收集方向必须紧密联系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课外学习,创新研究需要。因此,在资料收集之前,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对专业英语最具需求的化工专业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大约92%的学生都希望该类型网站能与所学专业和课程紧密联系。除了依据专业和学生需要,也考虑到资料收集的可行性和成本。综合分析,网站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英语学习、专业英语学习、留学英语。

①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细化分成四级、六级考试学习资料和一些英语学习技巧,如词汇、语法、语境培养等;

②专业英语学习可分为化工类课程英语视频资料、专业术语、英语科技文字撰写、专业英语科研资料等方面内容;

第5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第6篇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视觉场域 公共话语实践 想象的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17

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多媒体环境下全面地进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它凭借对中国文化内部比较敏感的“”形象的塑造,以“仿真”[1]的方式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充满文化代码的视觉场域。影片采用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呈现动态化的样态。尤其是与女学生的对立,影片通过新的审美原则对其进行是非评价使其进入到公共话语实践领域,从而反思构成传统文化的各个要素,为新的民族精神想象提供精神基础。

一、视觉场域与文化价值判断

任何价值判断都是人类文化演进的精神结果,这里面必然反映该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民族发展的秩序要求。《金陵十三钗》塑造了在战争背景下为女学生牺牲的形象,这就很容易造成价值上的矛盾和冲突。片中前半部分对的光影描写和心理刻画强化了我们对这样一群人的不齿,而女学生的声音更是对这一价值判断的进一步凸显。通过她们的视角,这群成熟、下流的女人身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就很清晰地透漏给了观众。

相对单纯的女学生是电影中传统价值的代表,她们接受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这样,在她们身上就存在明显脱离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印记。她们对的评价是结合了日常生活环境和书本中的描述的产物,这表露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一特殊身份的认识。价值与存在对抗的表现是女学生和们争厕所,们在身体力量上的强势压制住了女学生精神方面的评价。但是,这种状况只维持到女学生在日本兵搜查时对的保护这一段落。这种精神上的强势逼迫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她们开始反思以现实原则为基础的行事原则,这就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她们开始回忆曾经美好的过去,而在教堂这种回忆无疑带有忏悔的印记,而后来的现身就是对生命的救赎。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曾经失去的贞洁。面对生命考验后的崇高选择促使我们改观对于的僵化认识,她们的堕落源自于复杂的人性和境遇的双重作用,我们应该动态地调试观察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

许多艺术家都刻画过形象,他们主要的着眼点是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形象,感受到每一个背后都有一部苦难史。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这类女性形象是很难作为一个整体表达的,我们很难给她们一个明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必然与其现实处境相关,而原来稳定的能指/所指二元关系被新的价值所介入。周星驰的电影《降龙罗汉》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是“鸡都有爱国的”,他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绝对否定和肯定的价值放到了一起,其效果就是反观我们自身的立场。因此,对于的评价如果被放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我们就不可能单纯从其身份上去考量,而应该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思考。

影片中的们为了保护女学生而牺牲,而我们在观影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去权衡这样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就变得模糊起来。我们会模糊掉她们的身份与她们即将面对的恶劣环境。如果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这种方式是合理的话,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的传统价值判断就呈现出来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的共同体。”[2]中国人对汉奸和问题的敏感性及标签式评价使我们的艺术品很少触碰这类话题。因为我们不可能说从本质上颠覆传统的价值判断,我们只能通过合理的故事讲述提供给社会大众一个不能以简单化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们做出最后决定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面有对于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有传统价值的干预。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那些女学生,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外的价值系统去评价这件事,尤其是看守教堂的那个小男孩也依然加入到这个救护的系统,西方的博爱思想也被无意识地渗透出来。而这一切使得学生们的行为和判断显得有点单纯、呆滞和概念化。

二、艺术介入与公共话语实践

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前行在与世界接轨的大潮中。我们热衷于电影的观影效果和商业诉求,而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和反思的作品就显得少之又少。我们的电影主要是通过反映时代主题介入现实生活,而文化的力量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是艺术介入生活的精神旨归。电影艺术对现实的介入是“在国家话语,资本诉求以及娱乐大众的磨合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插入,干预,调控以及正面价值的确立,电影以复合的态势进入社会现实,戏剧性地构建民众的影像文化生活。”[3]通过集体观影,我们可以确立一个思考现实问题的谈话平台。

这部作品将目光瞄准在中国传统伦理上,这是一个典型的而且敏感的公共话题。影片很容易在社会上产生争论,这无疑会让我们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进行重新认识。我们会反思自己思维和行为是否被局限或束缚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部。在电影里面存在一个悖论,这次拯救他者与自我救赎合一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总体形象的主要特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怎样从电影所营造的情景中走出来而回到现实。

这就需要公共话语空间来发挥其交流意见达到共识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这也就是电影里面阐发出来的公共话题,要在大众领域内进行批评与反思。“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公共意见的载体的公众形成了。就这样一种公共领域而言,它涉及公共性的原则——这种公共性一度是在与君王的秘密政治的斗争中获得的,自那以后,这种公共性使得公众能对国家活动实施民主控制。”[4]而这种控制是通过艺术对现实生活的介入而重新确立起美学原则实现的。

艺术中新美学原则的确立具有干预现实的作用,我们可以针对这部作品提出的尖锐而深刻的伦理问题在公共话语领域进行商讨。我们在观影中应该建立起与剧中人物的精神交流,设身处地的想象剧中人物的思考与抉择。我们应该反思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潜在影响。它试图揭示我们心底对于的真实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她们也可以为了一个崇高的价值而牺牲。我们不能轻易的贬低她们的价值,她们的生命同我们一样是可贵的。我们进行判断的平台应该是以人性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样才能确定她们的选择是崇高的,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我们才可能建立一个理性的公共谈话平台。

这部电影的美学诉求就是通过消解大众心中凝固的价值判断。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但是事实上战争并没有让女人和孩子走开。相反,她们在战火中遭受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中国人应该怎样面对这段历史,怎样诠释这场战争。怎样从人性视角上对其下一个科学中肯的判断,我们才能真正去迎接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我们对它下的简单判断让我们没有办法安顿民族的过去,更没有集体的力量去挑战民族的未来。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得很厉害,我们的集体感情没有在文化或精神上得到正确的评价,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安顿中国人的心,让他们能够以民族性的姿态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当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滑坡就是源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在文化角度阐释我们的行为,我们没有考虑我们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也没有想到它对我们的综合的国力的影响。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公共谈话平台,并对这个平台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这是对民族和文化的负责。这样文化寻根与文化反思应该同时进行,宜偏重而不宜偏废。

三、文化反思与“想象的共同体”

我们面对的精神危机是“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民族共同体想象”所带来的文化危机,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一个新的价值的系统的形成,而这个系统不必完全是新建的,而可以在我们固有文化上经过艺术想象衍生出来。电影就是这个时代为“重现”民族的这种想象的共同体而提供了技术手段。汉娜·阿伦特指出:“社会要把文化,把昂贵的和低廉的文化物件,变成社会的商品,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而使用或者滥用它们,却没有‘消费’它们。”[5]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视觉上营造一系列的精神实践,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感官的感受和生命的认真体味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意识,而这种共同的意识的营建是弥补现代的个性追求所造成的社会裂痕。

电影中通过的牺牲表现了极强的救赎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物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阐释。通过对于影片中人物角色的理解,我们会反思意识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印记,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的把它们拿到台面上来分析、批判和检讨。最终在新的生命感形成中达到对我们固有的判断和价值观的超越,生命不是“单向度的”,作为一个复杂的机制,人的精神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很少一部分,我们对于人的了解还很肤浅。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人的本质是意志,人没有实现自己的意志就痛苦,而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就无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群人的组织。但是后来的尼采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叔本华的“意志学说”整合起来。他认为,人类的历史依赖强力意志的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各个民族及其文化都在这种考试中鉴证各自文化的价值。强者自得意,弱者各失意。这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使我们没办法选择也没有办法回避的当代事件,而它又和我们息息相关。

电影《金陵十三钗》引领我们回到战争年代,但是其中的故事却让我们进行深刻的人文反思。爱德华·萨义德认为这种“共同体”是难以建立的,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6]在故事的表层,这部作品深入了浓重的人类关怀。而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宣扬。这种精神是超越任何人类固有价值限制的,通过这种超越,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的自觉反思是进行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

波德里亚曾经讲过“这种宗教式生产自主化的终结让人隐约看到,这一切也可能是在不久前生产出来的(这次生产的意思是导演和编剧),而且其目的完全不同于生产分泌出来的内在目的性(包括革命)。” 在进行文化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潜在地呼唤一个新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立。这需要国民性的进一步被改造,在民族意识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新的选择。一方面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夯实民族独特性之根基;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异质文化的先进理念,使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们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所用。

电影《金陵十三钗》正好处在这样一个文化选择当口,它通过对严歌苓的小说的精心诠释,囊括导演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时代思考,将我们当下所遭遇的文化困境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呈现了出来。这种直观的影像表达使我们对于自我的民族属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艺术通过表达敏感的时代命题穿透了现实生活,这是在重新进行文化梳理,也是在期待通过文化反思进行文化改造以适应新的环境。

注释

[1]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2]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3]段运冬:《“介入性”与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的嬗变》,《文艺研究》,2011.10

[4]http:///view/3658733.htm公共话语空间

[5](美)汉娜·阿伦特:《文化的危机:社会的和政治的意义》,陶东风译,《国外理论动态》(京)2011.10

[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第7篇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美文化;渗透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亦属于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若人们想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那我们唯有将语言及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此方可熟练、准确地使用语言展开交际。近段时间来,鉴于国人对语言探讨及语言教学规律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国人慢慢意识到英美文化对大学公共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熟悉英美文化知识,对于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及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在实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时理应将英美文化知识与自身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有效地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一、将英美文化导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终极目标即使所有学生可以真正掌握且灵活使用语言,同时可以融入到此语言国家的人际交往之中。所以英语教师于教学过程中理应恰当地导入与英语国家背景文化有关的知识,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如此学生便可于相应背景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待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后,他们便可以把此类知识灵活地运用至英语学习当中,如此他们于跨文化交流时便不会出现触犯外国友人文化禁忌的情况。

(二)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我们想学好英语,那我们不单单需掌握英语的基础单词及语法等诸类知识,且应了解与英语有关的人文习俗与文化背景知识,如此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可促进跨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鉴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即可以和此国人民顺利地展开交流,所以学生们于跨文化交流前,理应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方可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将英美文化渗透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措施

(一)革新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将英美文化引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并非一件易事。鉴于老师综合素质的优劣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有大学公共英语老师不但应具备过硬的语言基础,更需拥有较多的文化储备及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理解水平,以成为中西方文化间的中介者及解释者。所以老师应强化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多多查阅与英美文化知识相关的书籍,比方说《圣经》及《英美概况》等,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唯有如此,老师们方能恰当地把握英美文化知识教学的量和度,以及教学的详细步骤与方法。此外,英语老师理应意识到英美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主动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完美的英语教学理应是了解英美文化前提下的英语教学,老师于教学过程中较多地涉及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较好地强化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及掌握,亦可为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清除障碍。

(二)扩充与英美国家宗教、节日及习俗相关的知识。众所周知,英美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且基督教亦给英美文化造成了特别深厚的影响。基督教属于英美文化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若我们细心研究便可发现:英语中的绝大多数词汇均与基督教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比方说基督徒通常出生时需接受洗礼,婚礼需于教堂内举行,过世前需向牧师忏悔,每天都需研读《圣经》,祷告,礼拜天需去教堂做礼拜等。此外,西方诸多有名的节日,比方说Easter Sunday及Thanksgiving Day等都给英美文化带来了特别重要的影响,在节日来临这一天,英美国民都会举行相应的活动,以更好的度过节日。正因为宗教、节日及文化对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拥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在讲到与这些方面相关的篇章及知识时,理应恰当扩充宗教、文化及知识,强化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了解。

(三)播放与教材相关的英语电影,让学生品读出色的英美文学作品。英语原声电影系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西方文学及风土人情的关键渠道。借助看电影,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品味文学作品,感受英美文化,进而提高其英美文化意识,促进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比方说,老师可借助让学生观看杰出英语原声电影《冰河世纪》,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促进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此外,老师们还可以让学生品读《老人与海》,领略海明威所创造的“硬汉形象”,帮助学生养成不惧困难,勇敢与困难作斗争的良好习惯。借助观看英语电影,学生们可以感受真实的英语世界,探索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此外,于观看英语电影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亦得到了拓展,其学习兴趣及语言水平亦可以得到较好地提升。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关键工具,唯有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及思维习惯,学习及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我们才可以真正精准且恰当地使用英语展开交流。鉴于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化知识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及能力,促进其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升。因此各公共英语老师理应在自身教学中巧妙引入英美文化,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