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00:35:55
序论:在您撰写中班树叶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复习演唱歌曲,鼓励幼儿随音乐模仿小树叶飘的动作,表现小树叶从哀伤到快乐的情感变化过程。
2、通过游戏“打扮树妈妈”,体验小树叶和大树妈妈间的亲情。
活动准备:
1、三种颜色的树叶(人手一片)、三棵树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秋天到了,秋风一吹,小树叶就从树妈妈身上飘下来了,我们一起去捡树叶吧,每个人只能捡一片树叶。”(幼儿跟老师一起进教室捡树叶)
(老师拿树叶贴在身上)看,现在我就是一片小树叶了,你们也来做小树叶吧。好,把树叶贴在身上吧。现在我们都是小树叶了,秋风一吹,小树叶都飘起来了。(听音乐学小树叶飞)
小树叶飞累了,到小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吧。(小朋友坐到位置上)
二、复习歌曲第一段,表现小树叶哀伤的情感
1、跟着旋律演唱歌曲第一段。
“上次,我们学了小树叶的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幼儿跟琴声唱地一段)
2、启发幼儿把小树叶伤心害怕的感觉唱出来。
“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里怎么样?”(伤心、难过)“那我们怎么唱才能把小树叶伤心、难过的心情表现出来呢?(幼儿说)“那就按小朋友说的来唱,注意唱的时候要慢一点,把小树叶离开妈妈时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幼儿跟琴声唱第一段歌词)
3、边唱边做动作。
刚才我们是用歌声和表情来表现小树叶伤心、难过的样子,那能不能用动作来表现呢?我们来听音乐试一试,我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好。(幼儿集体表演)
“刚才我看到XX、XX、XX,他们的动作表情都表现了小树叶伤心、难过的心情,现在请他们到前面来表演。”(请三四名幼儿)
“他们表演得好不好?等会儿小朋友再表演得时候,你喜欢谁的动作就跟他学一学,也可以自己想不同的动作。好,我们一起起立,听音乐准备好。”
三、复习歌曲第二段,表现小树叶即将打扮树妈妈的喜悦情感。
1、“小朋友表演得真好,那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里害怕吗?”(不害怕)
“对,小树叶很勇敢,那我们一起来唱第二段,要把小树叶勇敢的样子唱出来。”
“小树叶回来打扮树妈妈心里怎么样?”(很高兴、开心)“那我们应该怎么唱呢?”(幼儿说)“刚才第一段小树叶伤心、难过时我们唱得很慢,那现在表现高兴、开心该怎么唱呢?(欢快、跳跃一点)那我们就来唱得欢快、跳跃一点,把小树叶高兴、开心的心情唱出来。
2、边唱边做动作。
“小树叶是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来打扮树妈妈的。”“那我么也来一边唱歌一边学小树叶跳舞吧。小朋友要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动作。”(幼儿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唱第二段歌词)
四、学习游戏“打扮树妈妈”,表现小树叶成功打扮树妈妈时自豪的情感。
1、交代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就来玩打扮树妈妈的游戏。看,这儿有三棵大树(出示三棵大树妈妈)“等会儿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当唱到‘打扮树妈妈’时,小朋友就拿你的树叶贴到树妈妈的身上。你要看看哪棵树的叶子颜色跟你的树叶一样,就把你的树叶贴到那棵树上。好,我们开始吧。”(听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英语
一、英汉互译
1.begoodfor
2.喝牛奶
3.myeatinghabit
4.很健康
5.junkfood
6.取得好成绩
7.takecareof
8.少吃肉
二、单项选择
1.C2.C3.D4.B5.D
三、句型转换
1.doesn'tdo2.Howmanyhours3.doesn'tdo
4.Does,read5.Howoftendoes,go6.Howmanyhoursdoes,sleep
活动二英语园地答案:
一、选择题
1.B2.B3.C4.C5.C6.A
二、连词成句
1.Doyouhaveasorethroat?
2.Sheshouldn'tstudywhensheistired.
3.Shesaysit'sgoodformyhealth.
三、同义句转换,每空一词
1.thematter
2.didn'thave,until
3.whattodo
四、书面表达答案略
活动三英语园地答案:
一、补全对话
1.matter2.can't3.caught4.have5.feel
二、句型转换,每空一词
1.hadfun或enjoyedourselves
2.thatcanspeakEnglishwell
3.spent,washing
4.don'thaveto
三、任务阅读
1.Theyliveinsmallgroups.
2.Morethanaquarterofhomes.
3.No,theydon't.
4.Abouteighteenornineteenyearsold.
5.Twoorthreetimesayear.
活动四英语园地答案:
一、翻译词组
1.babysitthecousin
2.visitthegrandparents
3.vacationplan
4.spendtimewithfriends
5.soundgood
6.gotothebeach
二、单项选择
1.A2.B3.A4.A5.A
三、用括号内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fishing
2.interesting
3.tohave
4.towash
四、完型填空
1.C2.D3.C4.B5.C
6.B7.D8.B9.D10.B
语文
语文乐园(一)
一、1、(1)①化用诗句,提醒读者保持安静。或:运用反复,强调保持安静的重要。
②巧用比喻,告诉人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或:巧用比喻,倡导关爱别人。
(2)国内:和(和谐)――创建和谐社会是2006年的主旋律。
医疗――药价高,看病难,引起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关注。
(其它如"教育”“收费”“博客”“农民工”等均可)
国际:核――朝鲜、伊朗等国家的核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石油――因能源紧张,导致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1)如:①组织全组同学上街收集各种招牌上的错别字;
②让同学们分头到街上的广告张贴处去查找广告中的错别字。(2)同音错、形近错、简化字(3)例:①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常用汉字。
②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开设专题讲座。
③让有文化的人来教,没文化的人来学,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
④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大家一起“自查互纠”
二、(一)3、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其中任何4点、意思符合即可)
4、(1)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2)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5、(1)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2)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
6、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其中任何4点、意思符合即可)
2.(1)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2)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
(1)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2)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
(答出其中任何4点、意思符合即可)
2.
(1)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2)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
(1)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2)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
4.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
【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
(二)7、因为它是作者对故乡端午节温馨美好的记忆;是母亲辛勤劳动的成果;带着母亲对孩子的温情;是用最新鲜的粽叶和自家种糯米制成;味道香美。
8、这是衬托(烘托)的写法。以超市粽子虽好,但缺少一份天然玉温情,来突出母亲包的粽子非同一般的美好。
9、在阳光下下包粽子的母亲,动作熟练,神情专注、温情洋溢,美丽如画。
10、仿写示例:“六一”的喜悦像一首动人的歌谣,轻轻萦绕在我的心间。我仿佛一只翻飞的小鸟儿,在欢声笑语的校园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
语文乐园(二)
一、
1.(1)具有浓厚乡土风情;历史悠久;面具巨大;表演者显得体型庞大。(2)措施一: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人更多了解傩(nuó)文化。措施二:拍摄有关傩文化的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
2.(1)示例1: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示例2: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示例3: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2)“赴汤蹈火”一语双关,既切合消防队员职责的特点,又突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3)瓯绣在当初温州女子中是普遍的一种技能。
二、(一)3.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正面描写: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侧面描写: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5.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6.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7.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二)
8.“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语言简练明快,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
9.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画王字、穿新衣、吃鱼肉等习俗。
10.赶鸭竞赛1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数学
练习一
aadac
x<3x>30,1,2k<-1/2p>-6x≥-2x>2数轴就不画了啊
解不等式①得x<1解不等式②得x≤-2解集为x≤-2
解不等式①得x≤1解不等式②得x>-2解集为-2
解:(1)设租36座的车x辆.
据题意得:36x<42(x-1)
36x>42(x-2)+30
解得:x>7x<9
7
由题意x应取8.
则春游人数为:36×8=288(人).
(2)方案①:租36座车8辆的费用:8×400=3200元;
方案②:租42座车7辆的费用:7×440=3080元;
方案③:因为42×6+36×1=288,
租42座车6辆和36座车1辆的总费用:6×440+1×400=3040元.
所以方案③:租42座车6辆和36座车1辆最省钱.
练
cdaad
1k<23,2,1,0m≤210
解不等式①得x<-1解不等式②得x≥3无解
解:2x+y=m①x+4y=8②
由②×2-①,得7y=16-m,
y=16-m/7
y是正数,即y>0,
16-m/7>0
解得,m<16;
由①×4-②,得
7x=4m-8,
x是正数,即x>0,
4m-8>0,
解得,m>2;
综上所述,2
解:(1)设甲、乙两种花木的成本价分别为x元和y元.
由题意得:2x+3y=1700
3x+y=1500
解得:x=400
y=300
(2)设种植甲种花木为a株,则种植乙种花木为(3a+10)株.
则有:400a+300(3a+10)≤30000
(760-400)a+(540-300)(3a+10)≥21600
解得:160/9≤a≤270/13
由于a为整数,
a可取18或19或20.
所以有三种具体方案:
①种植甲种花木18株,种植乙种花木3a+10=64株;
②种植甲种花木19株,种植乙种花木3a+10=67株;
③种植甲种花木20株,种植乙种花木3a+10=70株.
(1)1.2(300-x)m1.54mx360m+0.34mx
(2)1.2(300-x)m≥4/5×300m
1.54mx>1/2×300m
解得97又31/77(这是假分数)
x为正整数,
x可取98,99,100.
共有三种调配方案:
①202人生产a种产品,98人生产b种产品;
②201人生产a种产品,99人生产b种产品;
③200人生产a种产品,100人生产b种产品;
y=0.34mx+360m,
x越大,利润y越大,
当x取值100,即200人生产a种产品,100人生产b种产品时总利润.
练习三
cbbcdy/x-22x>37/10-3/5m+n/m-n8/x+2原式=x+2y/x-2y代入=3/7
原式=x+3/x代入=1+根号3
1/a-1/b=3,(b-a)/ab=3
b-a=3ab
a-b=-3ab
2a+3ab-2b)/(a-2ab-b)
=[2(a-b)+3ab]/[(a-b)-2ab]
=(-6ab+3ab)/(-3ab-2ab)
=-3ab/(-5ab)
=3/5
练习四
baaba-1/52/31/a212/3x=4x=2/3原式=1/a代入=根号3-1/2
yˉ1+xˉ1y
即求x/y+y/x
=(x²+y²)/xy
=[(x-y)²+2xy]/xy
=11
x²+y²=3xy
(x²+y²)²=(3xy)²
x四次方+y四次方+2x²y²=9x²y²
x四次方+y四次方=7x²y²
原式=x²/y²+y²/x²
=(x四次方+y四次方)/x²y²
=7x²y²/x²y²
=7
(1)设该种纪念品4月份的销售价格为x元.
根据题意得XX/x=(XX+700/0.9x)-20,
解之得x=50,
经检验x=50所得方程的解,
该种纪念品4月份的销售价格是50元;
(2)由(1)知4月份销售件数为XX/50=40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只是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浓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验中,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际出发,深挖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认知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认知经验确立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认识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五、教学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马铃薯、两个一样的烧杯、。
2、学生实验:滴管一个、火柴、酒精灯、三脚架、金属碟、马铃薯块、食盐50克、白糖50克、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搅拌棒、药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策略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我综合运用了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对马铃薯的沉浮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
七、教学流程
(一)、实验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由自然界中神奇的湖引出不会游泳的人也能享受在水面上漂浮的乐趣,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们用马铃薯来研究一下吧。(板题)
1、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杯和2号杯,分析为什么会有沉有浮?(【让学生明确1号杯中是水,以此为基础分析不知名液体。降低学习难度,有利教学难点的学习】
2、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现象?(让学生大胆猜测是液体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新知
1、推测探究认识不同液体
①、学生讨论:不知名液体和水有什么区别?(学生:加东西了)加了什么?水合其他物质混合形成溶夜,怎样把水和这种物质分开呢? (学生面露难色,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很多方案:闻、尝、晒、烧……讨论后形成共识要用科学方法;火烤。)【利用水和溶液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水分离出去。突破教学难点】
②学生分组实验:对不知名液体进行加热、蒸发。
③、分析推理:加热后留下的白色颗粒是什么?(学生猜是盐、白糖、味精等)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再动手做这一探究学习过程,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发现,实现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完成对教学难点的学习】
2、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①、讨论:假如它就是盐,你怎么证明?(学生:加盐试试)(板书)盐该怎么放?实验时要注意什么?(盐的溶解、每次马铃薯的取出)【试验前的准备,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②、学生活动:按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各组巡视、指导。
③、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浮了)全班交流马铃薯浮起来用的盐量:……(板演记录表)【通过汇报交流实验数据,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板书 浓)
学生质疑:怎么不一样?师:举起你们的马铃薯看看。生:兴奋地噢--大小不一样。【活动中学生自然生成对“物体大小和液体浓度决定物体沉浮”的认识】
【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学生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总结延伸
1、现在我们能解释那神奇的湖的秘密吗?阅读课文中介绍死海的段落。同时介绍中国死海。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盐水、糖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使马铃薯、人体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让鸡蛋、葡萄也浮起来呢?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这神奇的探索好不好。
八、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马铃薯
沉
盐水
(浓)
马铃薯
浮
糖水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附: 实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白糖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沉和浮教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题背景: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学生经历了本单元前六课的学习,了解物体的材料特性会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将展开对影响沉浮状态的另一个变量,即液体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本课主要研究当物体放置的液体改变了,或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状态是否有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可以使学生感知: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食盐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在学生的实践中渗透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发现规律,理解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镊子,纸巾。
小组实验:马铃薯、培养皿、镊子、食盐、勺子、塑料片、烧杯、100毫升清水、筷子、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光头强如何取出沉在缸底马铃薯的故事。
2、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活动一:盐水是否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1、问题:盐水能否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分析: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2、介绍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轻轻放入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2)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入盐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3、学生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归纳结论: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三、活动二:放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1、问题:食盐溶液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3、学生发言,表达设计思路。
4、看操作步骤图,整理实验步骤,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100毫升水
②取1平勺盐
③放入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④用镊子夹马铃薯放入水中
⑤记录马铃薯在水杯中的位置
⑥用镊子从水中取出马铃薯,放置于培养皿中,重复实验。
5、分组实验活动,时间10分钟。
6、实验结束。
①收拾桌面
②上交实验材料
③整理实验结论
7、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①放了多少平勺食盐溶解后,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开始改变?
②放了多少平勺食盐溶解后,马铃薯开始露出水面?
③我们的发现是:当盐水浓度增大的时候,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8、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盐水浓度和马铃薯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
四、拓展和应用
1、情境:光头强在没有食盐的情况下,还能取出沉在缸底马铃薯吗?
2、任务:应用课堂上的方法,和父母一起调制糖溶液(或其他),看是否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不局限于用糖做探究实验。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活动一
发现: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活动二
发现:当盐水浓度增大的时候,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附件:
活动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
)平勺盐
100毫升
(
)平勺盐
100毫升
(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前面的知识学习中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既仅关注到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对沉浮的影响,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对沉浮的影响,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将是个意外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只有具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还与液体的性质有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也就是液体的浓度达到一定量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个天平称。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蒸发皿、3只烧杯、一个木片、2个滴管、一个玻璃棒等,另外提供盐、味精、白糖、小苏打供实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回顾旧知,演示马铃薯在两杯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引发质疑。
猜测马铃薯的浮沉情况。
思考结果与猜测不同的原因,发现新问题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发现事实与猜测的不同,和以往的旧认识产生矛盾,发现新问题,引出下面的研究。
二、引导推测,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验证方案。
2、帮助学生甄别各种方法的可行性。
3、做称重演示实验。
4、抛出问题引发思考。
1、想出验证两种液体不同的各种方法,并用加热实验进行检测,证明猜测。
2、观看演示实验,再次确定两种液体是不同的。
3、思考问题,想到用实验来验证。
让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推测。再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哪些验证办法是建立在合理、安全、科学的基础上的,哪些是危险的,不可行的。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是正确的,突破难点。
三、观察操作,调制液体。
1、引导学生说出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并准备其中的四种。
2、强调实验要求。
3、巡视并及时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4、将学生对观察物体沉浮的注意力引导到液体浓度上,突破难点。
5、简介中国的死海。
6、从浮力和重力关系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
7、引发思考,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1、说出所知道的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2、明确实验操作步骤。
3、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发现问题。
4、汇报实验结果和发现。
5、用浮力和重力关系解释为什么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表现不同。
6、提出疑问。
通过在实验中的观察、体验和经历,让学生建立起溶解不同物质的液体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认识。从而接受液体的性质也是改变物体沉浮的一个重要因素的道理。开阔眼界,明白死海淹不死人的秘密。再深入引发思考“为什么液体的浓度必须达到一定时才会改变物体的沉浮”,激发学习下节课的欲望。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出示练习题,明确对错。
判断对错,明白对错的原因。
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五、总结整理,完成板书。
展示学习收获,完成板书。
说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收获。
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六、课外延伸,鼓励探究。
出示课外探究任务。
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获得更多探究的乐趣。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
沉
浮
体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只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液体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使学生生成安全环保的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你还记得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与什么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除了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2、出示马铃薯和两杯标签为①、②号的液体
师:同学们猜一猜: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验证学生的猜想,老师操作,学生观察发现:马铃薯在①号
杯中沉,在②号杯中浮。
师:为什么会这样?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探究这个奥秘。
观察比较两种一体
1、猜一猜: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经过讨论猜测,结果认为:可能是两只杯子中的液体不同。
2、师: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呢?你想到什么方法来比较区别两种液体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看、尝、闻、加热等)
3、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但有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看来现在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加热了。那么做加热实验需要什么工具呢?
4、教师展示加热工具,出示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领取实验工具,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教师随堂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①号杯中的液体在加热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②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下了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6、实验结论:①号杯中是清水,②号杯中溶解了其它物质,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体
1、师:是不是只有水中溶解了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我们来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液体,好吗?
2、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出结论:当加入的物质溶解在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5、师:这样的液体也能让人浮起来吗?你们知道死海吗?同时课件出示死海资料,强调说明死海与普通大海的区别,提醒学生游泳注意安全。
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疑惑吗?
教师总结归纳。
2、教师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加盐、糖
清水————————浮
一、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感受和发展其空间观念;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理解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的展开过程。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并理解三视图在现实生活及专业课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以及多媒体课件,初步理解三视图的形成原理,基本特征在讨论和探索中,利用多媒体工具进一步巩固画三视图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发现容易出错之处并引起重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及方法师生交流共同小结,归纳一般方法及易错点,巩固重点,解决难点巩固反思。
三、教学主要片段
1.观察引入
用立方体积木在讲桌上摆好一个简单的组合体,请同学们分别上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的结果。看看大家的结论是否相同,为什么?
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了解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效果图形。教师借此机会告诉同学们三视图的概念:在几何中,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合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2.新课讲解
(1)讲解三投影面体系概念
用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平面,构成三投影面体系。其中:正立投影面V,简称正面;水平投影面H,简称水平面;侧立投影面W,简称侧面;OX、OY、OZ称为投影面,O称为原点。
此段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三个投影面,增加立体感。
(2)讲解中心投影和正投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将三角板放在电灯泡与桌面之间,桌面上就有一个放大了的三角形影子,这种现象就叫投影。因光源是从投射中心发出的,所以这种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3)讲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
将物体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使物体主要表面平行或垂直与投影面。用正投影法分别向V、H、W面投影,可得到物体的三视图。为了更好地展示物体,可以使三视图画在一个平面上,这就需要把三视图展开。V、H、W三个面是相互垂直的,现在让V面不动,H面绕OX轴旋转90°,W面绕OZ轴向右旋转90°。这样面与面之间的夹角都是180°,这样三个视图都在一个平面上,便于很好的体现三个视图。如长方体三视图的展开图。(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长方体三视图的展开过程)
此段教学过程主要是借助几何画板动态的展示三视图形成过程,可反复多次播放展开过程,使学生更加轻松的理解。
3.例题解析
例1:球的三视图。
例2:如图1,棱长为1的正方体被砍去一个侧棱长为0.5的正三棱锥,试画出该物体的三视图。(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其三视图的形成)
设计意图:配合课件的演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对所学所讲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巩固。强调三视图的对应规律和看不见部分画成虚线,轮廓线画成实线。
4.练习巩固
练习1:试画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练习2:如图2,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挖出了一个直径为0.5的圆柱,试画出该物体的三视图。(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其三视图的
形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知识,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自己体会画“三视图”的方法。
■
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