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22:05:50
序论:在您撰写画图自我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问:我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孩子上进,但问题是,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我儿子刚上初中,就整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我着实心疼,想帮助孩子,却不知怎么做。
宋海明
答:1.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要先了解孩子有什么压力、压力从哪里来。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抽出时间和孩子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了解了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
2.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而受到嘲笑,甚至受到孤立。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情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3.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者现在遇到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他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能够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培养孩子的自尊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把适合孩子干的事情交给他去干,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不容易与他人同流合污。
5.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疏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大有裨益。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多听听孩子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耐心和关心,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在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加以恰当引导,孩子就会扔掉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孩子总和我讨价还价
问:最近,我被儿子的“讨价还价”弄得心烦意乱。晚上,你要求他弹一个小时的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周末带我去动物园,要不弹完琴我可以吃三块巧克力。早上,我希望他在喝完牛奶后漱口。他说,行吧,但今晚我要只看动画片不学拼音……我发现自从我在家里发扬民主,与儿子平等对话后,哪怕穿什么袜子,他都得搅缠。我真要崩溃了!
易彭
答:其实,“交换条件”一开始都是由家长主动提出来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动物园。”“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给你买滑板。”结果,孩子养成了习惯,在付出辛苦之前,先想的是我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一旦孩子习惯于这样,害处就随之而来。
1.事事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动状态”
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去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会丧失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当谈判成了习惯,每一次谈判成功后, 孩子就开始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
2.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争议上
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孩子从家长口中挤牙膏般地挤出点利益,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双方的时间,还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更少。
3.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和损害
最终你会发现,作为家长,你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快磨破了,却还未就孩子晚上洗澡达成协议。任何一件小事,都引发长时间的谈判,你还有权威吗?
4.家长情绪失控受伤的还是孩子
当家长的耐心耗尽,孩子还在讨价还价,这会令父母的情绪失控。这时候,民主的家长成了暴怒的家长。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迅速变化,常令孩子惊愕不已,不知所措。
家长要想中止或暂停“讨价还价”,也是有办法的。
1.设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线
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家长应该跟孩子有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拥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确保父母的权威不受损害。
2.限制物质鼓励,倡导精神鼓励
孩子通过讨价还价想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父母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搅缠也难。所以,我们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好,你也有责任做好。
3.让孩子承担讨价还价后的后果
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此迟到遭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担后果。
别做没有底线的妈妈
问:儿子一生气会乱摔东西,我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了!但是没隔多久,我便失去立场,带孩子去买新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丈夫说我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事后我也觉得不妥,很后悔。
付梅
答: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怎样面对人生。然而,孩子学习的方式却是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因此,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就成了父母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推荐一种爱的管教法,即规则教育法,供参考。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坚持。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强烈希望有归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而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建议父母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对家庭有所贡献,这样既能培养他的归属感,也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法则三:运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有些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但是惩罚只是使孩子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并没有学会该怎么做事。这种短期有效的做法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如反叛、自暴自弃等。而爱的管教是要运用长效技巧,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1.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激发其正面行为;2.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自我体验中,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则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理清思路,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如,孩子为抢玩具一把推开妹妹。等孩子冷静下来,你可以问他:“当时你想要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才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运用开放式提问,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上,进而鼓励他弥补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为的关键因素。有行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通过父母的不断鼓励,才能体会到自己有能力,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产生影响,或决定如何回应。
为了培养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适时地给予肯定。只要孩子在某个方面信心大增,就会把这份自信延伸到其他方面。
怎样谈话不发生冲突
问:孩子的大姨跟我说,孩子偷拿了她的钱。我知道后非常恼火,想马上问孩子,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如果我直截了当地问,一定会和孩子发生冲突的。
汤安明
答:跟孩子谈话一定要有真凭实据,这是重要的谈话前提。但不能把孩子的真实信息作为掌握的证据向孩子摊牌,让孩子当面做出保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教育方式当时确实是解决了问题,孩子似乎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可能以为孩子从此变好了,万事大吉了,可结果呢?孩子或许在更隐蔽的情境下继续犯错误,而我们全然不知。因为你当初的做法,令孩子觉得自己完全暴露在了别人面前,一点保留都没有,很失尊严。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教材选用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的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这些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排列问题。
难点: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设计理念】
简约而不简单!这是一句流行的广告语,却也让我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有了深深的思考。数学课堂的简约,其实就是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尽力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地把教材文本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有一种简约而又充实的张力。
【教学过程】
一、在谈话中引入
1.同学们,平时遇到节假日,为了凸显喜庆气氛,你们都看到哪些美化街道、公园或学校的景物?(灯笼、彩旗、彩灯)
2.观察得真仔细!如果由你来设计排放顺序,你准备怎么做?(按一定顺序或者一定的规律摆放,看起来会漂亮美观些)
3.好的,那这几种排放有规律吗?
课件出示:
盆花:蓝红蓝红蓝红蓝红蓝红
彩灯: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绿
彩旗: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红红黄黄
4.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圈出每个排列中的两组)
交流:每两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盆蓝花,一盆红花。
相机板书:依次 重复
【设计意图】
新课标首条建议为:“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为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能力。此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自我设计排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接着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要求完整地阐述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放规律,为新知的学习夯实基础。
5.比较异同点
(1)我们找到了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它们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一组一组的,并且每组都相同)
(2)像这种依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周期现象。
6.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周期规律。
二、在操作中学习
1.出示盆花课件图
如果老师继续往下摆,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
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认识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方法一:画图的策略(代表蓝花、代表红花),第15盆是蓝花。
师: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方法二:列举的策略
左起,1、3、5、7……盆都是蓝花,2、4、6、8……盆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奇数位置上的是蓝花,偶数位置上的是红花;或者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
方法三:计算的策略
每两盆为一组,15÷2=7(组)……1(盆)(余的是每组的第1盆花蓝花),第15盆花是蓝花。
[ ] [ ] [ ] [ ] [ ] [ ] [ ]
3.尝试比较:对于这三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要是每次都是两盆为一组的话,用单双数或奇偶数的方法判断比较简便。
生2:我觉得如果数字较小,画图还可行。
生3:我觉得计算这种方法比较普及,不论什么情况都可以使用。
总结:每种方法都各有特点,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而,本环节的设计改变了讲解的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时空,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在思考中优化
1.彩灯的排列
(1)出示课件:彩灯:红紫绿 红紫绿 红紫绿 红紫绿 红紫绿
①思考:照这样摆下去,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28盏呢?36盏呢?
②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思维过程。
要求:说清规律,说清算式的含义,说清余数的意义。
(3)出示算式比较余数。
17÷3=5(组)……2(盏)(每组的第2盏)
28÷3=9(组)……1(盏)(每组的第1盏)
36÷3=12(组)(每组的最后一盏)
(4)学生总结余数的意义:余数是几就是每组的第几盏。
(5)学生验证。
2.彩旗的排列
(1)出示彩旗:红红黄黄 红红黄黄 红红黄黄 红红黄黄
(2)学生思考交流:左起第21面、第22面、第43面、第84面分别是什么颜色?
(3)学生交流,展示方法。
(4)填空
①当余数是( )和( )时,是红旗。
②当余数是( )和( )的情况下是黄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在总结中应用
1.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从规律、选择策略、算式的含义、余数的意义等方面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2.遵循规律,想想每组的第32个是什么
(1)……( )……
(2)ABCCABCCABCC……( )……
(3)快乐数学快乐数学快乐数学……( )……
(4)7123123123……( )……
(5)1÷7=0.142857142857……,小数点后面第32个数字是( )
要求:说清思维过程。
3.创造规律
……你能把这组图形变得有规律,并画出第32个图形吗?
4.设计规律:摆棋子
(1)每4枚为一组,依次为白白黑黑,第21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2)每4枚为一组,依次为黑白黑白,第42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3)每4枚为一组,依次为白黑黑白,第15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4)每4枚为一组,第25枚是黑色,可以怎么设计摆法?
(5)每3枚为一组,第21枚和22枚都是白色,可以怎么设计摆法?
要求:说清设计的理由。
【设计意图】
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里教师安排了遵循规律填数、创造规律、设计规律三大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复杂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挑战自我
第55列是什么字?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数学的评价功能、育人功能和数学思考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求真、求实、求思考的学习能力。
五、在生活中延伸
1.一年四季、年月、星期。
接到需求后,如果直接画图,就成了画图的了,应该如何考虑才能全面呢?生怕有遗漏的地方。
jory环岛推车手
各人有各人的工作习惯,各个团队之间也有各个团队的配合习惯,就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没有唯一性答案的,只有适用性答案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工作流程,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步,与需求方进行沟通,主要是复述你接收到的需求,确保需求接收正确没有存在理解偏差。
第二步,我把它叫做清洗需求池,把接收到的需求进行清洗,分类出那些是已有替代功能完成了的,哪些是在之后的版本中有规划的了,哪些是与公司战略及产品目标不符合的需求,哪些是可以在这个版本加入的需求,同时评估需求的可行性、优先级、难易度。
第三步,将上述第二步的结果形成文档,并提交需求方,最好是自己亲自讲解,获取需求方的同意。
第四步,需求的具体分析,梳理逻辑关系,业务流程。
第五步,原型设计,输出PRD
第六步,开原型评审会,与UI、RD一同沟通需求及PRD,对会上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改进。
第七步,跟进UI设计稿,确认设计稿
第八步,协助RD开发,开始编辑测试文档(如果有测试,就协助测试完成,如果没有,就自行完成)
第九步,测试,验收产品
第十步,上线,交付产品
建君味库产品经理
我个人最怕的就是拿到需求立刻就开始流程和原型设计的,不经过思考的产出都是对产品的不负责任。简单描述我的工作流程:
1、需求确认
需求确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里的确认不是简单的明确或者理解了需求方提出的需求,而是要深入挖掘到他需求背后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需求方提需求都是拍脑袋提出的,或者经过了自己的一次转化。
所以,我习惯让需求提出方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描述需求,不要经过修饰和转换。
2、需求分析
当你了解到需求方真实的需求后,那么轮到你开始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了。这些需求的意义、对现有功能的影响、实现的成本、优先级等等。
最后产出一个需求的列表,来作为和需求方沟通的一个指导,最后确定需求。
3、需求转化
确定了所有要做的需求后,才真正开始进入需求转化的阶段。画场景图、画用例图、画流程图、画原型图、写PRD等等,都是为了把需求转化成技术人员可读可理解的内容。然后交付给技术部门去实现。
4、需求实现
这部分的工作更偏向“项目管理”的工作,目的就是确保开发的进度和方向没有偏差,并正确的能够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
前两步“思考层”是我对产品经理们要求最高的地方,后面两步“执行层”反而有制度和流程控制容易一些。所以,产品经理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投入放到前两步。个人浅见,供参考。
宁白衣有间道观观主
说下我对问题的理解吧,lz应该问的是接到需求后,如何高效、优质的从“想”进入到“做”?
我总结了七步:
一、要做什么——确保你理解需求本身,无关对错。
二、做给谁用——确保你理解假象用户,无关对错。
三、会有用吗——自我辨证假想需求和用户到对错。
四、精确需求——根据辨证结果去完善或调整需求。
五、自我否定——否定已确认需求,考虑最坏结果。
六、确定思路——八字真言:“轻重缓急快慢益损”。
(轻重:产品结构上的轻重;缓急:需求层面优先级;快慢:开发耗时长短;益损:烧钱得体验,还是损体验拿钱。要学会去判断这个功能对用户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去设计和定位。我不否定体验和盈利共存,但是要赚钱,体验必然会受损,摸钱出去时,心情总是差的。。。)
关键词: 机械制图教学 兴趣培养 情境创设 自主创新 合作探究
《机械制图》是跨机械大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实质上是根据投影理论研究“体”向“面”和“面”向“体”转化的一门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合理、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就需要教师在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结合制图课的特点,我的授课思路可以总结为十个字,就是:“把脉”、“激趣”、“自主”、“拓新”、“合作”。
一、“把脉”——仔细摸清所教学生的“底子”,划分不同类型,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教育方法。
《机械制图》是一门既重理论,又重实践,主要研究阅读、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学习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制图规范标准,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对空间想象的能力、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一句话,这门课程对学生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在职业高中,学生的优点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所以让他们动起来,活跃起来,效果会好一些。
二、“激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只有把学生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使他们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这就是教育性发展理论强调的“自主性”的第一步。
如在讲制图的基本规定时,先给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照着画,学生几乎都可以用绘图工具把图画出来,接着给学生讲机械制图中的规定和标准,如图线、尺寸标注等,让学生回顾自己在画图的过程中是否按标准做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制图的规范,学生很容易接受。从最简单的知识点人手,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即使是学生把题做错了,也要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指出不足,绝不可肆意批评和指责。
三、“自主”——开展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学习的权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学生的主动实践更可贵。以学生为主体的画图的活动,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配合中,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活动,培养主题画图的能力。这是教育性发展理论强调的“自主性”的第二步。
如在讲直线的投影时,我首先将铅垂线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融入到实际中,使学生理解得非常清楚,之后我总结出铅垂线的概念和投影特性。在讲到正垂线和侧垂线时,我把它们的概念和投影特性都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概括。“想一想,谁想好可以告诉我”。对于这种形式,学生是很乐于参与的,人人都想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四、“拓新”——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展开想象的创新思维。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具备了空间想象力,学习起来就会觉得轻松自如。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学好制图课的首要任务和有效方法,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在讲组合体视图的时候,需要画图和读图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建立过程是这样的,由三视图找对应轴测图(或轴测图找对应三视图)—由简单轴测图画三视图—由三视图切制泥型想形体—由三视图画轴测图—补缺线、补缺视图—到绘制与识读复杂组合体三视图。从借助具体实物的观察帮助想象,到抛开实物抽象思维,从图与物、平面与立体反复的互逆转化完成空间想象力的飞跃。
五、“合作”——积极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发展性教育重视学生评价,但有别于其他理论的是:提倡“自我”评价,尊重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成果,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以往的学习评价是老师的事,学生很少参与,缺乏评价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逝,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则这种反应能被加强和发展。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探索能力
引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教师不是教会学生最终的答案,而是需要教会学生方法。然而让学生深刻了解学习方法的直接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自我发掘,自我分析,自我探索,自我总结。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完成。
一、课程开始前预设问题引发探索
没有人会否认课前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是如何高效的、富有兴趣的课前预习才是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能够直接让学生抱着课本呆板的研究上面的文字,毕竟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所以在课程开始前,尤其是一些与社会生活比较紧密的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根据讲解的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者现象来预设题目,让学生在发掘题目答案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索。比如在讲解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时,给学生两天的预习时间:第一天,按照老师要求画出斜边AC为5cm,直角边BC为4cm的直角三角形;第二天,要求班级同学在10分钟内至少互换5位同学画出的直角三角形,观察这些不同人画出的“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之间的相同处。如下图所示,无论学生所画三角形形状如何,只要满足题设条件,学生通过比较就会轻易的发现,每一个三角形的AB边长均为3cm。如此学生通过课前的自己动手画图,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自己观察图形就会轻易的发现每一个三角形都是全等的,进而就会对HL论证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最初步也最直观的了解了。
在一些与社会生活连接紧密的知识点讲解中,这种方法就更为适用了。比如在讲解不等式知识点时,可以根据商场折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为合适自己的折扣方式。如商场现行折扣为:
现学生手中有600元现金,需要购买一件原价320元,一件原价200元和一件原价80元的衣服,问怎样的折扣方式搭配最为划算?
这种课前预习的方式既与生活紧密关联,又能够直接点拨到知识点的本质,对于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帮助意义。
二、正式教学中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探索方法
正式课程教学中,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应当促使学生灵活的归纳总结,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归纳总结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自己牢记并掌握知识点,让学生享受自我探索带来的乐趣。比如可以通过对一道题的方法讲解,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和这个题目中的知识点,自主的创设一个可解的题目,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换解题。在此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相互享有解题方法的一个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在题目讲解后,发散问题,逐步加深难度,让学生自我进行总结归纳,然后牢记知识点。比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知识点时,先通过最简单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然后拓展到30°、60°所对应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先自行画图画出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由30°、60°、90°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进而总结推论出SinA,CosA,TanA,CotA的数值。
三、课堂教学后以鼓励促进探索,以实践激发探索
如果想让初中生完全摆脱分数的束缚显然是不可能的,激发学生探索心理的一个良好手段就是合理有效的利用考试,不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而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阶段性测试,择机选择一到两题作为加分题,若学生方法新颖、采取多种方法答题可以给予适当程度的加分。如此,通过加分的过程,学生会自发自觉地去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模式来看到考试题目。从而对多角度、多思维的探索产生一定的肯定心理,因为这毕竟能够给自己带来分数上的优势。当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极具探索能力的学生,老师应当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多多鼓励其继续发挥这种精神,对于他新颖的理解角度、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必然能够激发这些本就探索精神良好的学生继续发挥。
另外,在课下可以布置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点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比如让学生利用高为1m的竹竿,放置在与学校旗杆同样的位置,根据竹竿与竹竿影子的比例,再加上学生丈量出来的学校旗杆的影子长度,来推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如此将数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老师起到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在主导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以实践、生活、团队合作、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等多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于探索素质卓越的学生还需着重培养以进一步的促进其创新发现的能力。这种探索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变相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思维能力、推算能力的一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永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69-72
[2]肖春莲.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2013.11:31
关键词: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30-02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以自身学科作为开发和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并且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拓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尽可能地使教学生动活泼,鼓励学生边听边想,将知识“再造”出来。
例如,word讲解中在介绍剪贴板的功能时,由于学生在文档中只能看到复制与粘贴的实际效果,而无法了解其内部运行特点,因此对“剪贴板”的知识点很难消化。为此,笔者选择了将知识点形象化来讲解,将“剪贴板”比作“中转站”,提示学生一旦执行了复制的操作时,这部分内容就回进入到“中转站”中,之后不管哪里需要这部分的内容,就能够随时将内容取出并粘贴到所需之处。通过比喻的方法,“剪贴板”的功能较之之前枯燥的讲解,变得好理解、好记忆,学生通过自身想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剪贴板的含义及作用。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中长期使用抽象知识形象化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拓展了其想象的空间,创新思维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二、给予成功效应――点燃创新思维的火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的……这是他的不幸。”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新想法,发掘出他们的闪光点,然后加以鼓励和引导,给予学生自我创造、自我发挥、自我欣赏的空间,让其在教师的肯定中体会与享受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如何利用“画图”软件画一弯新月时,由于学生从未使用过“画图”工具,因此在课堂伊始,就要求学生利用工具栏里的小工具自主探究,想法越多越好。果然,在教师的鼓励中,学生摩拳擦掌,在实践之后纷纷举手“献计献策”:有用铅笔工具画的,有用曲线工具画的,还有一位同学先绘制了两个相交的圆,然后用橡皮擦擦去多余部分形成月牙……方法各式各样,仿佛在演奏思维迸溅的交响曲。对于学生的各式想法,只要是达到了绘制要求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通过不断地训练与赞扬,学生逐渐养成了在已完成的作品上“点缀”新思维、新想法的好习惯。
对于充满好奇心与动手实践欲望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创造能力是源源不断且用之无穷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来达到成功的顶峰,在每一次的肯定声中,不断刺激着学生的创造潜能。而每次任务完成之后,笔者都会将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集中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创作的热情自然会奔涌而出。
三、重视实践操作――奠定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教师作为学习任务的协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更应该注重问题的创设,任务的驱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打下良好的情感与知识基础,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尤为重要。
当笔者在讲解“画图”软件时,没有急着让学生动手画,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画图工具的用户界面,看看这些工具与实际生活中的铅笔、橡皮、填充颜色等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接着让学生动手画一朵花。在刚开始动手时,学生就发现困难很大,鼠标像只调皮的小猴子,不听指挥,浑身的力气都使不上劲。看到这一情况,笔者没有马上讲解操作要领,而是耐心的进行指点,鼓励他们自主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一旁适时提供讲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总结出可行的、规律性的操作技巧,有些小技能甚至超出了笔者的预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有内在的动力。最终,学生不单单是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技巧,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当他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应用软件时,该如何去自我学习,如何驾驭这个软件。这份独特的知识体验是宝贵的,也是他们今后能轻松掌握其他应用软件的坚实基础。
四、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欲望的条件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生是一群充满想象与未知的精灵,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不受限制的,如果教师按照陈旧的教学方法来应对他们,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预期的效果很难达到。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要以问题作为所授知识的引线,以任务为驱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探究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用好辅助教学工具,如ppt、白板等,这些工具都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反思;建构;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53-01
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在某节课的“紧跟作业”中做的很好的学生,在面对测试中或其他自然情境中那些随机呈现的需要学生自主决定选择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时,却显得束手无策。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够到位,或者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学的肤浅,他们的“会”只能说是对例题的模仿。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每节课知识的简单叠加,没有通过反思建构起结构化、连接丰富而灵活的、提取顺畅的知识网络。因此,要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并能正常的迁移与创新,这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融合。作为数学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学习新知前反思——在反思中迁移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指学生对数学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在学习新知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情境、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如我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面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中,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同时,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反思的优势所在,对于他们来说,新知已不新,通过反思,完全可以自己学会。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1、我们最早学过的是哪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三角形呢?
3、圆的面积公式又是怎么得到的?
4、从后面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性?
5、圆柱的体积公式有可能通过什么图形得到?
6、运用学具合作推导。
二、学习新知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
提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部分教师感觉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把策略当“新知”,当成学生头脑中一无所有的东西,教学中马不停蹄罗列各类题型,学生埋头苦干于题海之中。这说明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过分注重解题的结果,忽视了策略的形成过程。老师没有理解策略不是“新知”,而是通过学生反思过去,对已有知识经验中零零碎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找出共性的地方加以概括得出上位概念。
例如四年级所学的画图策略,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可以说画图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解题附属品,不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样教学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有当题目要求画图时,才不得不痛苦地去画图,而不是因为解题的真正需要而自觉采用这一策略,而且这种习惯会影响学生很长时间,甚至一生。比如,现在六年级学生在遇到“把一根长4米的长方体木头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24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的问题时,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地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来帮助理解“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24平方分米”数量之间的变化情况。
这是我在指导我校青年教师上这一课时的片段:
老师出示三个问题
1、怎样教会一个大班小朋友:4+5=
2、怎样教会一个一年级小朋友: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锯几次?
3、教会一个一年级小朋友:小明从一楼爬到二楼要2分钟,爬到四楼要几分钟?
生:教4+5等于几,我是先画4个小圆圈,再画5个小圆圈,合起来一数等于9个。
生:我是先画4朵花,再画5朵花,合起来一数等于9朵。
生: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锯几次?我是画一条线表示一根木头,然后分成5段,数一数是4次。
师:你发现这几位同学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初步概括的出上位概念——画图,解除学生因为对“策略”学习“陌生”而产生的的紧张感)
生:很多人都采用了画图的方法。
师:说说你为什么用画图的方法教小朋友?(学生从自己经验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好处)
............
师:还有哪些问题只要把图画出来,别人就能会的?(通过更多的事例,理解什么是画图策略,更深层次的体会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好处。)
师:看来画图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且我们从幼儿园时就会了,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画图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例题,师:如果让你教你的同学,让他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你会采取什么方法?
............
此后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要画图,怎样画图,怎样用图,感受画图的好处”这几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并产生主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我当小老师”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画图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以及画图策略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了。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用画图的策略来记录条件不仅便捷,而且看起来更加直观形象,条件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借助图形,解题的思路很快就理顺了,画图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自然就彰显了。因此可以说“画图”的方法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学生,而“画图策略”,它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学生通过反思已有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
三、学习新知后反思——在反思中延伸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在学习新知后,我总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我提问:1、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2、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我能完成有关练习吗?4、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5、我能提几个问题吗?我还想知道什么?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一堂课的重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策略(看书、问老师或同学)。当然,我们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在有错误时反思——在反思中感悟。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有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是“1”,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两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1与除数0.12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
2、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1缩小100倍,得0.01。
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知识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反思是一个必须的过程,生活是如此,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建构起结构化、连接丰富而灵活的、提取顺畅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