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13 09:15:41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职称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职称论文

第1篇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谓“问题”意即一堂课依据三维目标、重难点等呈现出的需解决的包括知识、思维等方面的困难与疑惑。课堂解难释疑,学生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效率也就实现了最大化,课堂效益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一)问题生成原则

问题生成必须遵循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互、探究性和开放性六大原则。

问题的科学性是指问题符合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问什么”涉及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科学性就是要吃透教材,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问题的启发性即是把“问”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上,问题应在课堂内容与学生思维链接的关键点上,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思考问题,并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问题的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适度就是问题有广度、深度、梯度,面向全体学生,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学习兴趣。适时就是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探求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频率,疏密相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问题的互,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问题要有发散度,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问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问题后要留有生活化、又具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二)问题生成途径

1、据知识三性创设。知识具有源深性、逻辑性、相关性。知识的源头在自然与社会,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提炼加工深化,研究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小到人类衣食住行,大到自然人类发展的历史,都可作为问题的情景素材。通过利用知识的源深性创设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在学习中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教材的知识是系统的、体系的,学生学习知识是梯级的、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螺旋发展的,整个知识是逻辑关联的,新的知识获得是以旧的知识为基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旧的知识理解得更全面,认知结构更完善。当旧的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也就推动了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推理、归纳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冲动,达到以旧引新、以新联旧的目的,更好地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转化过渡,逐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知识间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由旧知拓展引出新的问题,对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而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于具有相关性问题的分析,有助于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更好地把握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掌握利用对比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和辩证性是有利的,可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得以提高。

2、依智慧共享衍生。教师是智慧的群体,再加上现在的学校办学都有一定的规模,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教师少则几位,多则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作为教师已不再是单个面对学生群体,而是教师群体面对学生群体,除课堂教学外,其他诸如备课、考试等均可积聚集体智慧,共享智慧成果,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应对的策略。集体备课实行主备制,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主备人独立自主备课,统一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先提出自己的备课方案,问题生成的原因与结果,通过集体讨论分析,生成适合自己风格、符合自己班学生实际的问题。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智慧共享,借脑形成的具有个人风格和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同时,随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办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海量的在线网络、电视等资源和丰富的非在线纸质图书资源,更可资教师利用,教师博采众长,分化归纳提升,创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化推动作用。

3、借学生质疑转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包括前置预习、上课、作业、自学、考试等环节,前置性预习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抓好前置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前置性预习中,教师要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指导“方法”,让学生“操作从容”;组织“交流”,让学生“会学乐学”。通过前置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生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起始环节。通过前置预习,学生形成“自主预习卡”,明确自己的困惑与疑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预习卡”梳理归纳分析学生困惑与疑难,提炼整理,生成转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这对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作业评改情况与考试试卷分析,归纳整理学生通识性困惑、错误,形成问题,进行情境性的转化,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对学生个性问题进行强化,又对共性问题进行整体解决,很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非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的个体,知识的掌握千差万别,或因学生认知冲突,或因学生知识缺陷,或因学生思维爆棚而临时生成的与本堂教学关系不大、无关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此类非问题加以有效的管控方能推进课堂教学效益/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最大化,课堂效率最优化。1、价值判断,合情筛选。作为教师无法预料课堂上意外生成的每一个非问题,但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学生状态进行分析,主动把握意外非问题生成的主渠道,积极对可能生成非问题的生长点进行预设,这样面对意外生成非问题,教师就能有备而来,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面对课堂即时生成的非问题,是按部就班还是调整预设顺应生成?这是课堂发展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还是课堂效益、效率是否高效的攸关,“这个想法因何产生?”“这个问题涉及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思考角度是否有价值?”“顺着这个思考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教师要有所选择,要有适时适度的价值判断,并及时将有价值的意外生成的非问题看成意外的教学资源,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化意外为收获,同时对价值不大的非问题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回归到预设和高效的轨道。

第2篇

亲身经历

[日期:2010-02-04] 来源:职称 作

者:

职称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论文.经济.管理.医学.计算机.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工程技术,社科类,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农业论文,金融论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大学学报征稿,教师职称,医生职称,护理职称,经济职称,经济师职称,计算机工程职称,政工职称,会计职称论文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写作发表服务快速发表!

电子邮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联系QQ:714068774

咨询热线: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发来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温州二十一中参加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我正想做准备呢。我提交答辩的论文是我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简缩版。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肯定比这次论文答辩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问的是四位大学教授和一位中学特级教师,那次我都顺利通过了。虽然我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没底,尽管我对论文的内容已经相当熟悉,我还是把论文从头到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N遍。为了给向我提问的评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论文摘要背了下来。不过,还好,看了两遍,基本上就记住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心里就是没底。

今天下午13点30分,我和萍搭载安的轿车去温州。今天的车开得不是很顺,本来预计4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还在路上。14点46分,离目的地还有几分钟车程时,坚给萍打来电话,已经轮到萍了。通知上说,不按时到者按自动放弃论处。这个紧急电话顿时使车内的空气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萍特别紧张。仔细一想,不对啊,通知上说,论文答辩时间不超过15分钟。我和萍是同组,她是13号,我是14号。按每人答辩用时10分钟来算,论文答辩从13点30分开始,轮到萍应该是15点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们的资格,我们就投诉,我们绝对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连天雨,紧急电话来的时候,汽车不幸遇上了红灯。红灯一过,向左拐100多米处就是温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车停好,就先跑着进二十一中了。刚进校门,我们迎头碰上同事进、财等几个,他们已经答辩结束要“打道回府”了。他们一句“你们怎么才来?”更加剧了我们心中的不安和紧张。跑不了几步,我们又碰上我们的大学同学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经轮到萍了,赶紧给我们指路。我们小跑着跑进阶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连声向接待我们报到的老师陪不是,签了名,领到了一张写有序号的纸。我们连忙拿着号码纸,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轮到萍了,急忙给我们指路。我们狂奔到五楼,却发现我们A组才轮到8号。Oh,my god!吓死我们了!走廊上已经聚集着十几个人,都等待着轮到自己。虽然今天没有太阳,但也没有风,走廊上的气氛让我感到有点燥热。我在答辩的教室外观察了一下,参加A组答辩的有三位评委,一男两女,我只认出男的是温州市政治教研员林老师,两位女评委我从来没有见过。

今天的天气够闷热的,我不想在五楼呆着,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错过了,又跑到五楼看看是不是快要轮到自己了。这样反复了几次,最终确定下来,答辩一般需要15分钟,评委

在每人答辩结束后还要做一些记录,中间还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场上溜达。在操场上,我很无聊,于是决定背一背论文摘要。刚背了不久,我突然发现脑子一片空白,看来我是比较紧张的,虽然手和腿还没发抖。幸好我还没上场。我就在跑道上踱来踱去,反反复复地背了N次。OK!这时,萍打来电话说,快要轮到她了。我到洗手间放松了一下,镇定自若地向五楼走去。

我到五楼后不久,萍就进答辩室了。这时我的心态已经调整得差不多了,一点儿也不紧张,也没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来的时间,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萍出来后,她跟我说:“刚才评委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这篇论文对同行要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个问题问得很意外!”

萍出来后,该轮到我了。我问了门外的工作人员,我是否可以进去了,他告诉我,还要等等。等了几分钟,他示意我可以进去了。我推开了答辩室的门,微笑着向评委们点了点头,并向他们打招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还没坐下,教研员林老师就叫我等等。那好吧!我就坐在我答辩的位置上等,趁这个空档,适应适应环境,调节调节心理。我平心静气地打量着答辩室里的四周,只见两位女评委还在纸上记着什么。

第3篇

根据《教育部职称评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小组领导下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在本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所属高等学校某些专业的特殊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可设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分为四级体制:第一,国家教委负责总体指导;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各地的评审政策;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第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的相关职称评审工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中,第一步是由学院按一定名额比例,学校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本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省职称评审行政部门审核,最后由省教育厅职称评审行政部门进行职称授予。这里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职称评审主体的问题,如果其权力来源是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那么其评审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行使的就是行政权,职称评定就是行政职能的完全实施过程。由于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质是自治团体组织,但实际上是直接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和指导的。这里的委托行为实际意义就是行政授权行为,正是中国的这种特殊性才是造成法律混乱运用的根源。但是从法律上认定这种评审委员会评审主体的权力来源,不难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实际意义上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审部门或评审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更明确的就是行政行为。教师职称的评定实质就是明确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它不是第三方组织或高校自治团体对教师资质的一种认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属性分析

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要根据职称评定行为的整个评审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评审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鉴定。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属性

从各级职称名额的确定、评审申报条件,被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学院行政人员对被评审人员相关材料的审查、评审专家学科结构构成、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程序,学校中级评委、高级评委的民主投票权、最后院务会对选出人员的确定、合格人员上报省教育厅评定、职称授予和认定。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严格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给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例来操作的,其实质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代表省教育厅行使行政管理权,行使的是一种行政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有明确的授权机关、授权方式和授权范围,脱离了指导的属性。评审主体做出的是明确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国家统治层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具有公共管理性,其性质是一种行政公务。行政主体依评审条例或省级会议精神将其行政意志通过语言、网站公告、文字、符号等具体的行动来告知相对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旦取得相对应的职称,一旦授予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因此判定获取职称的这一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职称评审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属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结束后,评审结果都会按时地公示,授予相应的职称聘书,因而具有因教育部门授予而产生与此对应的授权、行为能力和与职称相对应的相关待遇。该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其工作行为都与其职称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因行政部门授予的职称具有证明力,是整个教师群体中明显的身份认知。如果教师在职称行为受侵害时受国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同样职称一旦授予,该教师也承担义务,服从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对其与职称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职称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职称的变更或消灭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判定这获取职称的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

三、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因素

(一)法律受案范围的不明确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受案范围分析,那么哪些纠纷属于这类纠纷?在这里从“双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方向来界定。也就是只有同时符合这三方面的纠纷才是研究的受案范围。界定厘清哪些纠纷是属于“双师型”教师被侵权的行为类别可以节约法律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适用方面上,宪法、教师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中都有涉及对教师权力的维护,但具体可依据的相应法条缺失,试用准则模糊、混乱。例如《教师法》和相关规定,教师权益遭到侵害后其法律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和仲裁两种,但《教师法》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构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明确规定,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申诉、仲裁、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等维权途径不畅通。

(三)现有维权的方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具有自身特殊性,这里包括“双师”身份的认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要求此类教师职称评定时要有专门的适用标准,既要在同专业“双师型”教师之间评定时有区别,又要在全校的各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其合适的区分标准。“双师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属于新事物,教师职称评定中由于评定条例自身的落后、维权途径的单一滞后,都给“双师型”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时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些新问题需要救济途径、救济方法和评定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四)科学救济程序设计的缺失

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混乱。在横向程序上,由于对教师权利保障的救济途径具体权限的划定不清,具体法律适用不清等原因,造成申诉、仲裁、诉讼等救济程序设置的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时的受理、调查、答辩等事项时,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实践中,教育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仍然多采用行政方式,对事件的调查粗糙,不公开进行,对教师申诉的处理往往掺杂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另外,对提起申诉控告的缘由,受理机关、时限要求、处理结果的送达和执行等,具体事宜也仍未制定出明确的单项法规或相应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受理申诉或控告后,由于缺乏受理、审理、申诉、答辩、调查、处理的严格程序,势必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教师的申辩权利。而且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过程中,教师和被申诉机构完全是“背靠背”。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受理纠纷,实施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救济的程序设计

(一)明确受案范围

在此要解决纠纷的类型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这一主体的,所以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类型,也就是受案范围。

1.“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性类型纠纷

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对评审的资格审核程序不满;评审委员会组建的专家组成员构成制度不合理;利益相关评审专家、服务人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提出异议制度;评审程序中出现选票公布程序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对科研成果评判送审程序不透明、不科学;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与其他教师项目没有评审制度上的明确区分;不同学科评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参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不够或不同学科专家比例不科学;公示时间没有按规定执行;选票制度不科学造成人为操作可能;对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评审硬件提出特殊苛刻的要求,超出规定以外;变相限制教师的申报职称人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申报名额比例分配不科学;高职院校学院内部评审程序未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直接由行政部门以发文形式确定等。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实体性类型纠纷

“双师型”教师发表的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论文影响因子等有关论文评价认定引起的纠纷;学校设置门槛限制“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分配的比例不科学;“双师型”教师年终考核、学期考核引起的纠纷;对不同国家机构组织的奖项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有关出版专著、合著、创作作品、专利、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级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时所产出成果的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及课题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不同系部”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等级引起的纠纷;学术报告水平层次认定引起的纠纷;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级评定引起的纠纷;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和考核优秀评定中不公引起的纠纷;教师带学生参赛不同等级的成绩评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教师做访问工程师、指导社团数量的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

(二)程序设计

1.申诉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申诉制度。设置申诉救济渠道、申诉委员会的建立和制定申诉程序,并在学院的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个通道常规化、合理化。当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纠纷存在,可以依程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师代表数量、由教师代表提名相关专业的异校“双师型”评审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监督,确保纠纷解决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有效的信息平台上明确申诉程序的详细步骤、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各个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纠纷当事人向教育行政机构的申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设立相对应的受理部门和处理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这样的部门,但是不乏存在公正受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受理部门和人员与高职院校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的问题,领导和领导之间是否有默契,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也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指导,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受理程序科学设置,公开、透明和回避利益方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建议现有的机构的人员设置应选择第三方辅助机构构成,应该从教育行政各部门抽掉各负责人与本地区或异地相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对纠纷进行民主合议,全程采用公开旁听制度。这里为了维持解决纠纷成本,纠纷提起人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且将保证金制度化。

2.行政复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复议法中的“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和法律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高职院校享有授权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律上处于行政主体地位。因此,当“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权利受到学校有关行政裁定行为侵犯时,可依法向学校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行政裁定或重新裁定等,这也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有效出路。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范围包括,教师的申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行政裁定不公正、行政程序有问题的纠纷和申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理但教师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案件等。

3.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

作为最终救济方式的设计,采用了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的方式,即无论行政相对方采用了哪种方式都是对此最终的裁定。

第一,仲裁是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以第三者身份进行调解,做出判定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应该是解决职称评审类纠纷的首选,职称评审要求的专业比较强,涉及方面多,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官也是稀缺资源,仲裁的优势在于其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能独立、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组建教育仲裁组织,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主性、非营利性、非官方性质。其运营的方式通过供应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教育仲裁服务、机构自身向高校等相关市场需要者提供服务以及通过社会或企业募捐、赞助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做到财务和服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向该组织申请仲裁时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防止发生乱申述、无理申诉等现象。在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纠纷专家库制度,每次处理纠纷时都给予相应的经济费用和根据每次纠纷解决的情况建立解决纠纷专家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相关专家一经被举报,情况属实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得采用。同时在这个仲裁委员会中要建立一个辅助机构,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中立的。人员构成应该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同级别教育行政机关的代表,起到监督仲裁作用;第二部分,是各学科的同行专家组成。起到对相关专业性仲裁提出专业指导意见的作用。仲裁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民主合议迅速处理纠纷;当教师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讼之间进行选择,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本次仲裁是一裁终局。

第二,司法救济制度。

第4篇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差,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笔者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向学生展示优美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笔者点击课件出示由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并适时询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同学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积极动手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拼出了小鱼、小房子等各种组合图形。生动的故事,鲜艳的画面,从而使智障学生从被动吸引到主动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智障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课件在动画演示时,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演变的简单易学。如在对智障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35-8进行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小棒摆一摆,试一试怎样减,同学们共同研究讨论。在他们自己探求方法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们看一看课件中的小熊是怎样做这道题的。当画面上出现三捆零五根彩色小棒和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时,同学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集中了注意力。接着,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按照学生摆的方法,让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五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七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配上优雅舒缓的音乐,使孩子们全身心的陶醉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孩子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演示过程,从而认识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学生们通过看小熊怎样做这道题,弄清了算理。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老师站在讲台上演示更能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整个演示过程也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笔者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给他们这类题的算法,他们很容易就理解掌握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巧妙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等多种功能,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交际的手段,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智力落后儿童言语发展速度缓慢,口语表达能力差,语法简单,叙述不完整。因此培养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言语能力就成为开发他们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 叶圣陶先生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用准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编应用题的训练。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的《应用题 》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展示精美的画面: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只小猴和一只小老虎正在摘桃子,并给出了各自所摘的桃子数。笔者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自编应用题。同学们看着精美的画面,纷纷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编出了好几道应用题。有的同学说:“小猴摘了10个桃子,小老虎摘了19个桃子,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还有的同学说:“小猴子摘了10个桃子,小老虎摘了19个桃子,小猴比小老虎少摘了几个桃?” ······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看说写训练,可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智障孩子由于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薄弱,导致了他们的记忆力相当差,往往是上节课讲的知识,下节课就忘了,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的重复讲解前面的所学知识,以引起学生的记忆,这样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密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别注重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的建设,把平时制成的多媒体课件放到课件资源库中,当自己或其他教师教学需要时,可以从资源库中调出相应的课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难点进行点拨,以唤起学生的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与衔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教师教学的密度,节约了教育资源。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可极大的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切实优化教学过程;可有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智障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多媒体辅助培智数学教学的一点实践和粗浅体会,错误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斧正。

第5篇

[关键词]课堂学习 小组建设

课堂上的小组学习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告诉教育者,一定要等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才给予启示,让学生在思考中完善自己,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强调新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天赋,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组学习是新课改下催生出来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它重点体现的是减少老师的干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在课堂上,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与人交往上,小组学习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在小组建设上,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多样性、独特性,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的强弱,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保证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实现能力互补,平衡小组间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一般来讲,小组人数以六人为宜,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带领小组端正学习态度,随时向老师反映组内的学习状况,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组员要有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

当小组建设初具雏形,我们要做的第二步便是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上,能够真正有所收获,真正做到学习方式的革新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五会”:第一,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公正的评价;第二,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第三,积极发言,表明自己的意见,修正他人的观点;第四,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第五,学会组织,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小组学习的又一必要条件,就是导学案,老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十分注重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这样说,小组学习是否成功,导学案的问题设置起到关键性作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真正做到对思维的训练。从新课程目标来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课堂学习来看,问题是使课堂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因此,问题是关键性的一步,在此环节上,一定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源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真正达到能促进学生思考并取得进步的目的。

在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中,课堂上应该有动也有静,动就是讨论和交流,静就是思考和消化。一堂课不可能随时都在讨论问题,不可能随时都在提出问题,老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应该做到把握时机进行探究,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老师应该在怎样的情况下抛出问题,实现合作探究呢?第一,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说出各自的看法,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识的效果,使学生都能顺利学习新知识。第二,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来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组织合作学习明确分工,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第三,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加上老师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路茅塞顿开。第四,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进行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只要善于抓住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说明自己观点,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就能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第五,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合作学习。“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有了学习,就应该有评价,不能让小组学习的意义架空,学习的后期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评价中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对此,我们可以针对评价机制给出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个蓝本,而评价机制应该细化、量化,以达到真正对学生能力的反馈。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我们可以给出一个量化考核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集思广益,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且有效的评价。教师评价可以分为课堂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老师应该做到善于发现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并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给予补充或者启发性的建议,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的一个重要过程,通常通过阶段性考试进行来进行评价,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过关,能否顺利进行下一阶段学习。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必须走的一条课堂探究之路,它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不断探索高效地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转变学习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胜.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____(25).

[2]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3]王鉴,毛建梅. 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 ____(08).

第6篇

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此时,班主任就成了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协调工作,使班里学生和任课教师和谐共处、团结一致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这一关系的协调者,作为班主任老师平时要多下功夫。

(1)学会正确树立科任老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要选择恰当时机赞扬科任教师,树立科任老师的正面形象,通俗一点说就是要给其他老师的形象加分。但是这种赞扬要注意坚持恰当合理原则。即在科任教师特长发挥充分的时候赞扬;赞扬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科任教师的优点,树科任教师的威信;赞扬的方式要合适,可以选择集会活动时集体教育,也可以个别谈心。形式上,可以选择:①班会、集会、集体活动时介绍科任教师特长;②个别教育时;③引用学生赞扬科任教师的话,同科任教师交流,增强科任教师的成就感。

(2)及时鼓励教育学生。通过了解科任教师对班级及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沟通、协调学生和科任教师关系。科任教师在分析学生方面有班主任不及的优势。科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能让班主任全面的了解班级的全体学生的特长。班主任可以借科任教师之力鼓励学生。首先,听取科任教师对个别学生及班级的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其次,在科任教师和学生有摩擦时,应教育学生主动认错,并传达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弱化矛盾;再次,在个别场合,可以引用任课教师的肯定评语,鼓励学生,向他暗示科任教师对她的赞许,增强其信心。

(3)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班级环境因素使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环境会给科任教师带来一种心情上的轻松和愉悦,积极的心态便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班级环境或形象的独特是相对的。比如纪律严明,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班干部交往能力强,学习气氛浓,这些是无形的;教室清洁,布置雅致,这些是有形的。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班级的成长,也有助于任课教师激情的发挥。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增强其参与意识,不能自己说了算,闭目塞听,否则会影响科任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责任心。

(4)巧用节日与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一般科任教师与学生交往多限于课堂,孩子跟科任教师间的感情也不是很深厚。班主任应该从培养感情这个角度出发,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两个方面,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沟通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感情。比如教师节到了,让学生为科任老师献上节日的贺卡,还可让学生组织联欢,热情地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指导六一文艺汇演的节目,并安排适合各教师的节目,让师生一起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且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此外,班主任同科任教师也要经常沟通,向科任教师说说自己班的孩子的长处,帮助把师生感情的桥搭好。同时也要把班内一些小团体的情况,特殊脾气的孩子情况定期同科任教师进行交流。

第二,班主任要能够妥善处理科任老师与学生的冲突。

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当问题出现时,班主任要注意妥善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的矛盾。既要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也要让学生心服口服,不要产生怨恨与隔膜。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复杂,有时可能完全是学生的错误引起的,有时也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班主任都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压制学生,但也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公开批评教师或背后议论科任教师。而是要从多方面了解事实情况,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再开展工作。如上述案例,看上去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却说明了科任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已经变复杂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先不要双方在一起谈,而是分别谈,这样好让双方都能冷静下来。班主任可先代科任教师向学生道歉,说明科任教师说话方式不对,不该说让学生出去那样的气话。这样学生就能心平气和地与班主任交谈,然后再分析科任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与目的,科任老师的出发点是为她好的,如果老师不管她,那才是对她的不负责任,只是在那样的氛围中说了不该说的气话。并告诉她科任老师之前对她的肯定和赞美。最后让他分析自己在这件事中处理的方法是否正确,这样学生也比较易于接受,引导学生主动向科任老师认错。当然要做好科任老师的思想工作,以免矛盾激化。在学生向科任老师认错的过程中,科任老师也会主动的说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不会让科任老师丢面子,还会增进师生的感情,让学生欣赏老师。

第三,班主任应该主动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

有些科任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不很清楚,对学生也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手段,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班主任要及时、主动地与科任教师交流本班情况,才能使科任教师对学生个体和整个班级的各种情况了解更全面、更客观,切合实际,使工作更有成效。此外,经常与科任教师交换意见,了解学生上课的表现及学习的动向,认真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有关情况的反映和对本班工作的建议、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听取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班级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因此多跟科任教师交流班级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以上工作与科任教师不断取得联系,增进信任,进而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逐步使科任教师感受到和谐集体的工作优势,体会到与班级搞好关系

,才更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也就成为自然的事了。师生冲突是教育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冲突,更不能压制冲突,因为压制冲突只能为下次更剧烈的冲突埋下隐患。因此,我们教师不但要建立看待冲突的正确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把冲突视为可解决的问题,注重师生冲突的协调。

第7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一个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123321,213312,132231,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强烈情绪,这样学生们就能主动深入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从中挖掘了学生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数学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课前设置“学导单”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学导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学习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学导单”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每个班上总有一两个胆小怕开口说话的孩子,教师要设计一些稍微简单一些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让这些孩子找回自信,从而敢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例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怎样才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