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

时间:2022-08-08 17:34:35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锻炼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育锻炼总结

第1篇

2020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我们大胆改革创新,健全机制,不断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进程,各项工作都有新的突破,取得新进展。

主要成绩:

一、青少年体育锻炼迈向社会化。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XX社区积极参与街道的各项赛程,例如:青少年三人篮球赛、羽毛球赛,“新宝杯”乒乓球赛,象棋赛等,共举办各类大、小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多次。

二、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管理制度化。有组织,有制度,常讨论,多反馈,积极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主要做法:

一、加强自身建设

近年来我社区青少年体育工作虽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体育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1、增强意识,更新观念。从大局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的步伐,深化体育产业结构,着眼长远利益,比赛与广告相结合,提高我社区青少年体育的知名度。

二、树立忧患意识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竞争与经济竞争同步,我们要质安思危,努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竞赛,善于发现人才,确定梯阶队的连接性。为社区体育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第2篇

关键词:茶叶企业;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企业要向长远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中,最基本的竞争不是专业技能,交际能力的竞争,而是身体素质的竞争,有了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这个压力不断增加的社会,我国茶叶类企业有很多种,本文调查了一些茶叶类企业,针对调查结果做了分析总结,希望能够为了茶叶类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企业要重视职工体育锻炼,不断的改革规章制度,宣传体育锻炼的精神,推进企业全员工健身。

1茶叶企业员工体育锻炼调查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取要本着能够全面深刻反应研究课题,对象种类的多样化为原则,多样化就是指调查对象的群里有着不同的特点类型,以茶叶类企业为例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等类型的人群,本文所选取的调查对象有内蒙古蒙佳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君成茶叶加工厂等几家企业数百男女员工为调查对象,调查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1.2调查方法

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很多理论研究的课题来说我们通常采用参考文献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一直,文献中回记录了体育锻炼的类型、体育锻炼的优点、企业重视员工体育锻炼的意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研究的参考意见,这对于我们研究茶叶类企业员工体育锻炼有很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够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调查问卷的方法,本文对于几家茶叶类企业男女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最后,访谈调查法,通过对企业体育管理人员、以及领导进行访谈,进而了解企业体育锻炼的真实情况。

1.3调查结果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问题的分类总结得出几类结果,平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茶叶类企业职工有27%,有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茶叶类企业职工25%,不愿意参加运动的占48%。总结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的结果,47%的员工愿意在早晚锻炼,32%的员工愿意在周六日锻炼,21%的人选择在其他时间锻炼,体育锻炼时间长度调查,半个小时以内的占52%,30-50分钟内的员工占33%,50min以上的员工占15%。企业员工愿意参加的体育项目,女职工喜欢相对轻柔的体育运动,例如打太极,男员工喜欢运动量较大的项目等,例如踢足球。以上就是调查的结果,下面来看看下文中的具体分析。

2分析茶叶企业员工体育锻炼调查结果

2.1体育运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调查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分析出茶叶类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业余生活情况、爱好情况、与同事交际情况,通过对这个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员工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工作能力,体育运动象征着企业朝气蓬勃的活力,对企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2.2职工的身体情况

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增加,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胜出,员工为了实现自我,都不断的给自己增加压力,然而长此以往的压力下工作会使员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导致员工出现疾病,尤其是从事维修、机床、电气焊、设备装配等企业员工,他们从事企业的一线工作,工作强度大,如果不经常锻炼就会是他们产生职业病的几率增加,给员工带来痛苦,给企业带来损失。

2.3影响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的企业员工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员工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无论员工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与否,都存在着其中的原因。喜欢体育运动的茶叶类企业员工,知道体育锻炼对于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就是习惯使然,有些员工参与体育锻炼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使其身心愉悦。对于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企业员工来讲,主要还是因为思想意识不到位,对体育锻炼没有深刻的认识,还有就是受到自身和外界诸多因素的印象无法进行体育锻炼。

2.4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分析

从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员工在早晚参加体育锻炼,这种时间安排是合理的,科学的锻炼时间为晨练30min,晚饭散步一小时,周六日的锻炼,往往做一些有强度的体育运动,增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关系,时间一般控制在50min内,当然根据自己的体质而定。

3茶叶企业员工参加体育锻炼遇到的问题

3.1自身方面的问题

在茶叶企业内部有很多员工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的,有的员工是思想意识不到位,有的员工是收到自身各方面条件的约束,还有的员工是因为自身存在一定缺陷,总而言之,茶叶企业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有很多,通过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思想意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员工受到身体素质的限制。这两方面因素是大部分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3.2外部因素的问题

除了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企业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是收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体育锻炼基础设施不完善、体育锻炼项目种类不齐全、适合自身的体育项目较少等等。基于以上外界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较少,甚至没有。综合分析外界因素所导致的企业员工体育锻炼活动较少,这些因素都是由企业所导致的,都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来解决,因此,针对外界因素导致的员工体育锻炼活动减少可以通过企业来解决,从而增加员工体育锻炼的数量。

4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4.1完善企业管理,增强职工锻炼意识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要增加职工体育锻炼管理机制,让员工对体育锻炼活动更加重视,从而在思想意识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增加体育奖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员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体育比赛,逐渐加强员工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从思想意识上和行动上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另外,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理念的灌输,让员工体会到,体育锻炼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生命负责。

4.2完善体育项目种类,适和更多人群

在企业中,之所以有很多员工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使得企业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减少,甚至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为了改善和解决这一现象,茶叶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完善体育项目的种类,通过对企业员工兴趣爱好的调查,增设一些体育锻炼项目的种类,使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从而逐步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体育锻炼项目种类的增加,还使得员工对自己没有接触的体育锻炼项目产生好奇心,从而进行体育锻炼项目的尝试,进行增强体育锻炼。

4.3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体育基础设施的齐全才能体现出企业对员工体育锻炼的重视,从而使得员工的体育锻炼增加。目前,很多的企业虽然也在呼吁内部员工加强体育锻炼,但是,企业对于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企业只是将设施置办,在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没有对体育锻炼设施进行维护,导致使用时间一长,很多的体育基础设施都有所损坏,影响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针对这种现象,企业要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企业内部员工的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4.4关心员工身体素质,定期为员工体检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让职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而体检能够对自己身体的状况做出全面的检查,让员工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定期体检也是企业的一项福利待遇,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让员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使其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组织员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尽早治疗,员工自己进行体育锻炼前后进行对比,通过医学数据来向员工展现体育锻炼给自身的身体素质带来的好处,从而使企业员工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制定好锻炼的计划,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育素养,了解体育精神。

4.5针对员工的特点,增设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

在企业内部,由于员工人数较多,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爱好的也不尽相同,企业应该根据调查结果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加体育锻炼项目,慢慢培养员工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员工也较容易对针对自身而设置的体育锻炼项目产生兴趣,然后通过日积月累,达到增强体育锻炼的目的。另外,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而设定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项目还能是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得到保护,延长使用寿命,为员工的体育锻炼添砖加瓦。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对茶叶企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位的员工进行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员工没有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而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员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活动也较少,本文分析了茶叶企业员工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从企业出发,并结合员工本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旨在加强茶叶企业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员工身体素质,提高劳动效率。

作者:关璐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马莉芳.高新企业职工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宁波高新区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7):45-47+35.

[2]陈为民,黄勇标.企业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J].企业文化,2012(2):46-47.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因素

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育,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体质状况不甚理想,分析影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不利因素,梳理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对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理念的确立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一、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一)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方式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展方式:1.自主锻炼。自主锻炼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基于个体终身锻炼而考虑的自发性课外体育锻炼、出于提高体育测试成绩或自身身体素质考量的阶段性自主锻炼、带有一定目的性,如希望在学校运动会中出成绩及获取自我心理满足的自主锻炼。2.统一锻炼。统一锻炼即是有组织的集体锻炼方式,如学校运动队的短期集合训练、学校班级组织的统一课外体育锻炼等。集体课外体育锻炼能够针对性对进行锻炼计划的统筹,在运动强度及运动技能水准的提高上也较为有效[1]。3.娱乐性及竞争性锻炼。娱乐性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学生之间出于锻炼兴趣及爱好,通过运动量适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充实及提振精神;竞争性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则是选取竞争对手,通过竞赛的方式,完成体育锻炼活动。

(二)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及项目相关情况

以我国在2014年实施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调查为例,该调查在我国31个省市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抽取了53401个调查样本,经过调查统计显示,年龄层次在6岁到19岁的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为94.6%,其中,体育锻炼在内容上包括了学校体育课、学生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外的体育锻炼,具体数据见下图。而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所选取的锻炼项目调查中,篮球、足球、排球项目中,青少年学生群体选择此类锻炼项目的比例达到70%,选择小球类及田径等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比例为30%。

图 2014年全国青少年(6-19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频次、人数比重图

二、制约影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及质量的因素分析

从2014年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及人数比重图上看,每周保持6次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说明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下,中学基于体育教学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通过其他相关数据显示,在最近的20年来,青少年在体质状况上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从侧面说明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力度和质量仍存在诸多问题[2]。从整体上看,制约影响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及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青少年学生处于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课业负担较重,学校出于提高升学率的考虑,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上会进行压缩,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资金及场地上也没有提供充足的保障,致使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不尽理想。其次,从青少年学生家庭因素来看,学生家长普遍将注意力放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上,对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也有所担心,客观上也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的增多构成了阻碍[3]。第三,从青少年学生自身来讲,其自我健康及锻炼意识不强,课外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这也导致学生在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上难以全面认识,而选择对抗较为激烈的球类运动,忽视田径等个体锻炼项目,也不利于青少年全面锻炼其身体各项机能。

三、提高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质量的相关思考

根据制约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可以梳理总结出提高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质量的针对性措施及方法:首先,作为中学而言,其要贯彻落实中央制定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及中学“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的相关政策及文件,提高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将课外体育锻炼与学校的体育教学加以结合,并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资金保障及场地提供上予以完善,从而使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能够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中,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为有效提高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质量水平及层次,避免学生在自发性体育锻炼中受伤,可以通过创建青少年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或俱乐部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家长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组织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能够在体育基础知识,体育锻炼方法技巧上得到增强。

四、结语

在倡导全民健身及终身体育锻炼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实践应在制度建设上、资金及场地保障上、锻炼方式加以完善及改进,消除制约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效果的不利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学生能够达到运动体质,运动心理及运动规律上的多重提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一斌.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1):140-141.

第4篇

一、教材内容: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九年级教科书第二章,这章节共3学时,本课是第1学时,这一章节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故本课又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他们的生理特点是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抽象性强的知识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初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全面。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和直观性动画进行启发学生,通过小团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地握全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3、 情感目标: 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五、教学手段:引导、演示、启发、讲授法、讨论法、自我评价法等

六、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论文百事通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上一节体育课,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4分钟)插入视频图象。。。。。。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讲授新课

1、首先让我们一起看下面的两个实验,边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想一想?

(1)如果把小兔子、小鸽子从小关起来喂养而不让他们运动,他们长大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了?

(2)“运动剥夺”实验:将20—30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在实验期内(20天)一直躺着,不许起坐,站立;第2组也做同样的规定,不同的是允许该组每天躺着时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4次。

2、学生分组讨论(3---5分钟)并将讨论结果用笔写在纸条上展示给全班学生观看。。。。。。

3、在学生谈感想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简要的总结,实验表明:如果没有运动,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运动的少,生命力就脆弱。得出生命在于运动。

4、生命在于运动“life depends on sports”。(1)这句体育格言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2)、我国先秦时期《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3)、古希腊人: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游戏)

5、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到户外沐浴阳光,我们同样可以体验到运动带给我们的愉悦!(体育欣赏——音乐背景下的体育图片欣赏)请大家边欣赏画面,小组讨论“体育锻炼究竟有什么好处?(讨论时间5分钟)

6、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得出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对此问题有精辟的见解(展示幻灯片) 既然体育运动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就应该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它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

7、学生自测体育参与意识并统计得分情况:。。。。。。,教师点评。。。。。。。

8、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实用的体育锻炼方法。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本次的要点部分;

2、师生在音乐的伴奏声(《健康快乐歌》)中边唱边做动作

3、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八、板书设计: ①“生命在于运动”;②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③体育锻炼重在参与;④了解自我的体育参与情况;⑤创设体育锻炼的方法。

第5篇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 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 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1)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查看更多>>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2]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2010年教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组2010—2011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九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

第6篇

关键词: 跨理论模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98-02

0 引言

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简称TTM)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因其注入了行为改变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方面的理论,把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划分为一系列的变化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从而改变了以往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一种静态的认识,本文介绍了跨理论模型的内容体系,总结了目前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研究的展望。

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内容体系

1.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跨理论模型(TTM)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它把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非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Prochaska,J.0.,&Velicer,w.E,1997)[1]。它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地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方法。TTM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程序发展。对所处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促使其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换。该理论模型试图去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为什么会发生,它描述了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

1.2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体系 在体育锻炼行为中的跨理论模型把关注的是个体从静止到活动,再到保持的动态变化过程,跨理论模型根据整个行为变化的不同阶段以及采用不同的改变程序和变化层次,把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分为四大部分:变化阶段(the Stage of Change)、变化程序(The Process of Chang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决策平衡(Decisional Balance)。(见图1)

在跨理论模式中,变化阶段是模型中的核心组织结构,它指出了行为变化的一个时间序列,这个时间序认了行为变化的动态本质和朝着变化方向的运动发展顺序。变化程序则描述了个体如何进行变化,它包括10个有利于行为改变的认知和行为活动。自我效能指的是相信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必要的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决策平衡则包括行为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或者是感知到变化产生的利益或障碍[2]。

2 锻炼领域中跨理论模型的研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应用研究

2.1 国外关于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关于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领域中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试验设计上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试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

1986年,Sonstroem 和Amaral[3]首先把跨理论模型应用在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相关研究上,研究者将220男性被试分类到变化的四个阶段中,即前打算者、打算者、行动者和坚持者。研究发现,放弃锻炼的现象在各个锻炼阶段都存在。这项研究揭开了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L.S.Wallace和J.Buckworth[4]2003年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阶段改变选取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静坐行为三个指标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测试前后被试所处阶段与他们的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静坐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复返者在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两个指标上有显著的下降。

Bradley等2004运用TTM对芬兰和美国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作了跨文化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两国大学生在跨理论模型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唯一不同的是两国被试在自我效能得分上的不同,美国被试的自我效能要好于芬兰被试。

2.2 国内关于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领域对跨理论模型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分析和大学生跨理论模型量表的修订和本土化研究上,但应用跨理论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研究成果较少。

程小虎等人运用“阶段改变模式”的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锻炼习惯,大学生的很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动力特征。

常生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时要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司琦等于2005年把阶段变化理论及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标准化,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可分为5个阶段,但与西方存在极大的差异。

郭志平等通过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新生进行两次“锻炼行为阶段变化问卷”的测量,检验跨理论模型各问卷在研究我国大学新生锻炼行为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阶段变化问卷的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同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也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可见,在高职院校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是符合国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关规定和根本要求的。然而,高职院校由于活动场地不足,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能满足学生日常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很少,另外,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将体育课作为考试的手段,没有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导致其很少或根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课外体育锻炼和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全国一些省市的专家和老师已对此课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著有成效的成果。通过对此类文章资料的归纳总结,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1 课外体育活动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的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喜欢学习,愿意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课外活动的概念进行了更准确的界定,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2 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都是以各省市高职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获得研究结果后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本人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汇总,总结如下:

(1)增强体质、消除紧张、娱乐休闲和改善体形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表明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建立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和巩固的意识;但是,也有昆明市部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只是作为考试和比赛的手段、取得成绩的工具而已。

(2)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福建省和安徽省高校的大多数学生锻炼时间能超过30分钟,但苏州市近30%~40%的学生难得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特别是女生极少或不参加锻炼的人数居多;福建省和安徽省高校的大多学生锻炼频率在3次或3次以上,但也有些学校每周进行锻炼的次数存在明显不足。

(3)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相对比较集中,主要球类项目为主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健美操等。男生喜欢竞争激烈、运动强度大的项目;而女生更倾向于参加趣味性强、身体接触少、易于参与的项目。

(4)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大多同班集体或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喜欢集体性活动,共同分享体育带来的快乐;大部分的学生在运动中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而社团活动形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各学校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学校竟只有2.3%,但大多学生有希望自已加入学校体育协会组织的意愿。

(5)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选择傍晚4-6点这段最适合运动的时间段进行锻炼,其次是晚上和早晨;从锻炼场地的选择来看,室外球场、田径场、校园空地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而一些专门的锻炼场所如室内场馆、健身房由于收费的原因,锻炼人数受到一定限制。

(6)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缺乏场地器材,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时怕苦怕累,难以坚持以及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健康,无需锻炼等等。

3 结论与建议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有些省市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比较良好,但也有部分省市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此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职能,通过对国际赛事的直播、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的报道以及运动会的开展,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鼓励他们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勇于尝试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2)学校、体育相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学校学生的情况建立体育兴趣小组,按照各个体育项目进行分组教学,并定期进行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校可在周末免费开放室内运动场馆,并安排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加大体育器材经费的投入,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较新颖的体育项目,如:手球、高尔夫球等等。

总之,学校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激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夯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玉凤.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4):86-88.

[2] 余俊清.对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91-94.

[3] 武昌桥,关道权.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154-156.

[4] 叶怡,倪永辉,王晓莹.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16-19.

[5] 刘伟华.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实证分析——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个案的调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88-90.

[6] 郭升平,林菁芳.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2):94-96.

[7] 郭世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