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12:06:29
序论:在您撰写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劳伦斯;破坏;压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84 — 02
1.引言
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天才,在他20年的写作生涯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10多部小说,7个中篇和30多篇短篇小说,4个剧本,近千首诗,许多论文和随笔,被称为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具创造个性、最有争议的重要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最富有创新成就的代表作家之一。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劳伦斯全部作品中最具轰动效应的作品。小说中女主人公康妮的命运多舛,婚姻不幸,生活压抑,人性畸变,尽管康妮试图与命运抗争,可到头来依然无法摆脱男权的控制,丧失了自己个性。
在劳伦斯所生活的时代,英国正迅速实现全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当时他居住的恬静的小镇发现煤矿后,工业文明的火车和挖掘机器开进了小镇,小镇的空气遭到了污染,他眼睁睁的看着伴随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美丽的森林被砍伐,恬静的田园风光被黑烟滚滚的煤矿和工厂所取代,不绝于耳的噪音打破了乡村自然的宁静,从工厂里冒出的浓烟也污染了人们心灵的静谧与和谐,曾经繁荣的精神世界变成了片片荒漠,人类的精神家园满目疮痍。作家劳伦斯在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深受其害,饱受疾病的困扰,劳伦斯从此把对工业社会机器文明的憎恨和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当做他一生的创作主题。
与此同时,英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女性的地位在这场运动中得到了提高,女性们开始拥有更多自由,女性重要的社会角色也开始得到人们的认识。劳伦斯当时的资助人路易莎·鲍洛斯就是这场女权运动的参与者,她积极地为女性的选举权奔波。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如康妮、希尔达、莫瑞尔太太等也都被描写成个性鲜明、拥有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劳伦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倡导女性的自由发展。做为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作家,能具有如此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并以超前的生态理想和生态哲思关注自然和女性双重命运,不得不让我们急切的想通过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诠释劳伦斯的作品,以便更全面的认识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深入解读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2.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随着自然环境日益的恶化,生态女性主义正迸发着旺盛的活力,法国学者弗朗斯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ise d’Eaubonne)在1974年号召全体女性行动起来,清醒的认识到女性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间关联密切,唇齿相依,女性拯救自己就是在拯救地球。她首次在这场生态革命中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一词,这一观点始源于早期的思想家卢梭、梭罗、利奥波德等人,结合了自然主义和生态保护思想,同时将女性解放问题放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位置上。在世界观上,自然界的整体利益始终是生态女性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
生态女性主义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去解读文本。1978年,在德奥博尼出版的《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她谈到需要掀起一场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这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生态女性主义做为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使用在文学和文化的语境下,生态女性主义对于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和男权中心论(androcentrism)坚决反对,提倡人类的文化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观点,人类应放弃统治自然的思想,男性也要放弃统治女性的思想。自然和女性水乳相容,不可分割。人类世界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中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压迫与人类对自然的剥削都是可耻的统治,是时候把这些不合时宜的落伍思想全部抛开,让一直被边缘化和他者化的自然与女性正大光明的出场了!
中国的生态女性主义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女性生态主义研究成果显著。在21世纪国内学者以极为开阔的视野把这种新生伦理与多种文论、多种学科和多种文化结合起来,使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焕发出特有的活力。
3.残破的家园
劳伦斯对自然敏锐的洞察力来自于他小时候居住在舍伍德森林附近的经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他与大自然之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依恋。他将舍伍德森林
奉为心中的圣土,是一片与自己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故土。然而,青年的劳伦斯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大灾难已经来临,人们处于废墟之中。在《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战争过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大肆破坏自然环境的凄惨景象。轰轰隆隆的汽笛声,震耳欲聋的筛子机的响声,混杂着起重机沉重的喘气声,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康妮居住的房屋周围,让听到的人心情烦躁。那曾经抬头就映入眼帘的蔚蓝的天空早已不知去向,无边无际的阴霾笼罩着记忆中秀美的家园,看着凋零的枯草,不禁让康妮的心中充满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和苦闷。康妮深深地爱着这片带给她无限遐想的土地,只有当她置身于这自然的怀抱中时她才会感到无比的自由,心灵得以温柔的抚慰,一直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一下。在去阿斯魏镇路上,劳伦斯借助康妮的眼睛看到昔日美丽的家园已经不再存在,工业文明粉碎了自然原有的恬静与和谐, 自然的无限美丽已经消失, 深爱自然的康妮只能在梦中来到猎园中散步, 体验孤寂与神秘。康妮在叹息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时候并没有意识到, 她自己也早已遍体鳞伤,如同被工业文明摧残的自然,。
4.精神上的重创
康妮是一个身体健康,长着两只充满好奇的大眼睛的女孩,她说起话来慢声细语,对未来充满着奇妙的幻想。她嫁给了克利福,而战争却把她新婚一个月的完整的丈夫从她身边活生生的拉走了。艰难地熬过半年后,康妮等回来的却是一个已经永远瘫痪了的残缺的丈夫。他已经丧失了做男人的能力,巨大的变化对康妮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也让她对未来的生活不敢想象。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自然成了康妮一成不变的任务。白天身体的劳累对于康妮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夜晚躺在床上的无聊更让这个新婚未到一年的新娘饱受煎熬,渐渐地她变得形销骨立,人比黄花瘦, 她的激情和活力很快被吸食殆尽了。丈夫克利福最初与康妮结婚也并不是出于爱情,仅仅是因为他父亲老查太莱爵士要他结婚,以便传宗接代,给拉格比家族生下继承人,使他的爵位与领地有人承袭。老爵士坚信男人成年了就需要一个避风港,需要一位妻子来给与他安慰和支持,就这样,这场婚姻就被按安排开始了。饱受战争的残害后,肢体不健全克利福慢慢的心理上也出现了扭曲,他深知不能给本就不爱的妻子幸福,可他却冷酷无情地想继续维持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并以夫妻的名分牵制康妮,时时控制康妮的人生,他把康妮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牢牢地握在手中,甚至还卑劣的提出让康妮找一个身份相当的男子生一个孩子。康妮在这段婚姻中彻底成为了一个受人操控的木偶,一个生育孩子的工具。康妮备受摧残,几近崩溃,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压抑,最终走向反抗。不幸的是她的反抗并不彻底,她选择了依附于另一个男人为前提条件的反抗,而不是一种要求自身独立的反抗, 其结果也只能是当她脱离了一个专制者时却发现自己走向了另一个专制者, 她依然无法脱离男人成为独立的个体,结局是康妮再一次的自我丧失。这种男权中心的社会等级模式在当时的西方文明社会被严格遵从,女性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他者地位,女性的权利和需求被彻底忽视,被无情地践踏。生态女性主义强调男性和女性和谐相处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女人的价值不能降至只为男人所用。
在工业化和机械化大行其道的时代里,自然成为了人们材料,有血有肉的人在机器时代里也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机器,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人类大肆的践踏自然环境,不可避免的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瘫痪了。扭曲的心里,压抑的情感,无声的愤怒,疯狂的行为,如此种种表现出人类精神所遭受的重创。
5.结语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构成一张彼此交错的网,这张网层次不是很分明,人类总是想试图支配或控制非人类世界,其实人们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早就给我们展示了在这张网上幸福生活的办法,那就是与他们和谐相处。劳伦斯借助《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表达了他强烈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的思想,赞美了自然与女性的联系,倡导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作为一名严肃的作家,劳伦斯先于生态女性主义者,深刻思考了妇女和自然共同命运的问题,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的年代,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劳伦斯是生态女性主义的先驱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劳伦斯的作品中不乏生态女性主义的思考,这些优秀的作品也许是最具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潜力的文本,留给研究者们无限的空间,许多饶有兴味的话题也等待着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感兴趣的人们去不断地探索。
〔参 考 文 献〕
〔1〕d’Eaubonne, Francoise. Ecologie feminisme: Revolu-tion ou mutation?〔M〕.Paris:Les Editions S.T.P.,1978.
〔2〕Gaard, Greta and Murphy, Patrick D.,ed. 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Interpretation, Pedagogy 〔M〕.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 .
〔3〕Hough, Graham.The Dark Sun: A Study of D.H.Lawr-ence 〔M〕. London: Duckworth. 1956.
关键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象征 森林 意象
在劳伦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将有着自然象征意义的森林作为一个主要的意象进行了描写。他不仅是一位大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独具个性的诗人,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因而在他的小说中也融入了诸多诗歌的品性。劳伦斯选择森林这或充满抑郁,或充满生命与希望,或是逃离外界的伊甸园的事物进行描写,并在文本中反复出现,不仅是为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背景,也同时表现出他对自然的讴歌。森林(树林)在他笔下,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产物,而是一种展示隐秘的心灵世界的象征,具有了多重意义的象征物。
一.阴郁——来自黑暗森林的恐惧
在大战中残疾的克里福德·查泰莱拥有着祖宅拉格比庄园,作为庄园的主人,他自然感到骄傲,他能独自驾驶着装着马达的轮椅在花园里慢悠悠地兜风,还能驶入那座美丽但凄凉的树林中。然而对别人来说,这座森林却不是这样。
初到拉格比庄园的麦克里斯在用完咖啡后,“向那阴郁的园林眺望过去,发现,天啊,这是个什么地方啊!”【1】在他看来,这座阴郁的园林,显得那么的阴森,让人感到压抑,正如他在克里福德家里的感觉的一样,他感到惊讶,感到恐慌。这种感觉是从麦克里斯这个“外人”的角度看的,正是这样,才反衬出住在这里的人的一种麻木,他们在这里已经习惯了,习惯了这种阴郁与压抑,对此已没有感觉。
而生活在这里的康妮呢?在她看来 “天气潮湿阴沉,似乎整个世界都在缓慢地死去。阴沉潮湿,寂静……林子里万籁俱寂,只听得到光秃秃的树干上落下的滴水声,溅到地上发出空洞的‘劈啪’响。剩下的就是幽深的老树林子,死寂一片,毫无生机,虚幻空荡。”【2】在这个冬季,草木凋零、万籁俱寂,它意味着一种阴郁,象征着衰落与死亡。阴沉潮湿的天气,给原本就阴郁的森林蒙上了更为死寂的色彩,这样的描写,烘托了康妮当时矛盾郁闷的心情,走在这样的森林中,不免有种恐惧感。
劳伦斯在这部小说中多次用“黑暗”形容这片森林,同时也用“凄凉”、“万籁俱寂”等词语形容这片森林,这是与人物当时的心情相对应的。这种森林的描写,多是通过对比表现出来。其中的阴郁感,也是通过人物的感觉传递出来,他们对于这种黑暗环境的恐惧和压抑,更多的是展现自我内心世界。
二.生命——来自绿色森林的希望
葱郁的绿色森林,一种希望的象征,在这样的森林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饱含着希望,更是一种欲望。这里象征着感情,象征着自然,富有启发意义,一方面它尽力表现着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一方面这里的生机又不是生命的喧哗躁动,而是一种沉静悠远。
像克里福德所代表的落寞贵族统治阶级,也依然能在这片森林中感到希望。当然,他的这种希望,是他对腐朽的贵族制度维持的希望。“他喜爱那些古老的橡树,感到它们一代又一代都属于他。他要保护他们,要保护这片地方不受侵害。”他是这么做的,自然是为了维护这腐朽的贵族阶级制度,保持他的对拉比格庄园统治地位,所以他才会在说“我到了这里,比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更感到无后的遗憾。”【3】他的这种感觉,正是森林所象征的生命给他带来的冲击,在这处处充满生命力的地方,这样的反衬对比,让克里福德深切地感到了没有后代的无助,所以更希望康妮能给他生个儿子,今后继承他的爵位,接替他保护的城堡。
对康妮来说,这片森林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新鲜感,有的更是一种希望、欲望,她在其中获得了新生。康妮“背靠着一棵小松树坐了下来,那松树摇晃着,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生命在冲撞着自己。”【4】在这森林中,始终有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振动着她,让她感觉到了希望,看着森林里的花朵是多么的美好,这里是大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也是人的自然天性的象征。森林带来的希望和欲望,让她在这里不仅遇到了麦勒斯,找到了爱了感觉,也重新找回了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形如枯槁地活着。“生机勃勃的森林一方面暗示了康妮身上蕴藏着的生命力以及难以抑止的本能欲求,另一方面又是人物心灵世界和自然力之间的相互感应、相互契合的中介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林触动、启迪下,她那被压抑的自然本能渐渐复苏。”【5】这种自然本能的复苏,才让她在爱的追求中,释放了自我,森林中的感受也引起了康妮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命运的归宿的联想。
劳伦斯妻子弗里达在其回忆录《不是我,是风》中提到,1926年10月,劳伦斯返回米伦达别墅,开始动笔写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那时正值晚秋,景色宜人,在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时,他常常来到户外,坐在附近一株伞形巨松下,记录下头脑中喷涌而出的灵感,也许正是这种静谧、优美的大自然,给劳伦斯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幻化成了康妮与麦勒斯爱的森林,让他们在其中演绎了浪漫的诗情画意。【6】在这片绿意葱葱的森林中,是生命重生的力量,是希望绽放的绚烂。
三.伊甸园——对现实社会的逃避
原始、神秘而又虚幻的森林,会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而劳伦斯在文本中所创建的这个伊甸园里,主题是精神的解放和对工业文明的逃离。在这里,从被束缚压抑的拉格比庄园得到释放,自然从破碎黑暗的工业社会中得以回归。
在拉格比庄园的躁动与不安与日俱增,和外界的隔离更让康妮不能自持,四肢抽动、疯狂的焦躁、毫无原因的心跳加速让她日渐消瘦。“老林子散发着一种古老的凄凉感,竟让她感到些许慰藉,比外面那冷酷无情的世界要好很多。”【7】苍老的树木表现出的力量与顽强正好与康妮的孤单、脆弱和无助形成对比,作者把树木的灵魂与人的精神状态的意象结合在一起,表明人宁愿在古老凄凉的老树林中得到慰藉,也不愿呆在宏伟的拉格比府里。她选择逃离,她要离开这里。“树林是她的避难所”,“心情差时她独自一人去林子里散步”,“后来她得空儿就逃避到林子里去”,仿佛这片森林就是她隔离外面的世界的伊甸园,康妮把树林当作自己的安身处和避难所,至此康妮开始摆脱整日与克里福相厮守的空虚的婚姻生活,挣脱出他精神钳制。
树林,还是人们逃离这个黑暗社会的一个伊甸园,【8】正值工业文明的进步,给大自然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矿区的开发,工厂的建设让大自然在慢慢地消失,原先广袤的森林在现代文明的消耗下已经所剩无几。像克里福德所代表的贵族阶级与资本主义工业秩序的维护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的剥削和破坏自然环境。“这里是人类重返自然,重新寻找在工业文明中丢失‘天人合一’理想的场所。”劳伦斯的儿时与青年时期,所看到的都仍是“森林密布,良田一片的旧农业英格兰,没有汽车,矿井只是田野上的一些褶皱。”【7】而现在,在他看来“英国真正的悲剧在于其丑陋。乡村是那样么可爱,而人造的应该却是那么丑陋不堪。”【9】正是这种前后的对比,让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对工业文明的描写上是带有憎恨之情的,在同时,他还会还原一个自己内心中所希冀的原始自然的形象,在文本中,就是这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森林,它象征着未受工业文明侵染的原始自然。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回归本性,才能挽救人类,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康妮和麦勒斯都走进了这座“伊甸园”,投入到自然之中,受到性的启发,躲避工业文明带来的灾难,摆脱这种精神上的压抑和肉体上的折磨,对他们来说,只有在象征着自然的森林中,才能完全的释放自己的欲望与灵魂,才能从心理上降低从工业文明中所受的伤害。劳伦斯所设立的这个伊甸园似的森林,是它用浓重的浪漫主义手笔勾勒出来的医治现代人心灵疾病的一块净土,是他为男女主人公找到的寻求生命复苏的场所,同时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生态坏境的不满。
四.森林与人体——对自然的赞颂
森林在劳伦斯笔下不仅是作为一种拉格比庄园的一个后花园,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喻体出现。在文本中,劳伦斯将康妮比作森林,也将一些毛发比作类似森林的丛状物,这也是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的。
康妮“就像一片树林,像盘根错节的橡树林,无数的树芽于无声处哼唱着绽放,与此同时欲望的鸟儿则在她身体那盘根错节的密林里休眠。”【10】这里的树林也象征着一种欲望,是树林和树林中的麦勒斯将她从沉沦中摆脱出来,让她再生。由此看出,劳伦斯其实是在试图通过森林这个自然事物来沟通物和我,表现出人物的心灵在自然力的感召下,展示出特定的情境中难以言传的细微变化。
在文本中还描写一些丛状的毛发,将其象征成森林。正如康妮对麦勒斯说的:“你身上长着四样毛发,胸口上的发黑,可头发却并不黑,胡茬是暗红的,而这儿的毛发,这些爱情的毛发却像一蓬金黄发红的槲寄生花丛,这些毛发里数它最可爱!”【11】康妮所说的“这里”的毛发,是麦勒斯上的毛发,是这个地方,让康妮感觉到了爱与生命存在,人生也因此有了希望。当他的胡须和柔软浓密的头发刷着康妮的身子,这种让她感觉是欲望的,也是她对自己的存在感的认知。
康妮的毛发也被劳伦斯写进了文本中,麦勒斯用手把几朵“勿忘我”花儿穿起来摆在康妮褐色的毛丛里,又将一朵含苞待放的粉红色剪秋萝放上去,然后说对康妮说:“好啊!那就是我,你不会忘了我的!那是纸莎草丛中的摩西。”【12】他们用花朵来装饰着性器官,呈现出一种欲望与美的感受,花朵象征着青春与活力,用它们来装饰性器官,是劳伦斯想要表现的一种和谐的美。他“意在弘扬血性、礼赞生命和净化人性,字里行间充满着美和诗意,具有一种圣洁的光辉,因而并不给人‘’的感觉。”【13】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将身体上的丛状毛发比作森林类的事物,这些毛发生长的地方,也多是性器官,这样的象征似描写更多的是想表现的是这种事物给男女主人公带来的性的欲望,同时展现他自己的“血性意识”和“生命哲学”,是在为人类找寻一种回归个性的方式,原始的方式——性。
“森林”这个意象不管是阴郁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还是一片逃离外界的伊甸园,都是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服务的。也体现了劳伦斯的在通过森林,呼唤人的本能的释放,是对自然的回归。两性的天然融合,是在森林这片原始的地方,也是一种对自然的赞颂。作者通过“森林”这个意象表达了:要想真正的实现自我,过愉悦的生活,就要与自然交流。只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人们才能恢复自然的天性,返璞归真与大自然重新建立合理融洽的两性关系。
参考文献
① 蒋家国:《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C]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② 劳伦斯:《劳伦斯随笔集》[M]黑马译 海天出版社 1996年版
③ 弗里达:《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M] 姚暨荣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④ 王丽亚:《D.H.劳伦斯小说中的意象》[J] 外国文学批评 1996年
⑤ 刘加媚:《深微细腻 含蓄隽永——劳伦斯象征艺术解读》[J]广西师院学报 2002年1月 第23卷 第1期
⑥ 王凯军,穆宝清《的生态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6月 第24卷
⑦ 蒋昭荣:《劳伦斯与象征》[J]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第5期
⑧ 刘维荣:《浅析劳伦斯小说中的若干意象》[J]上海大学学报 1999年12月第6卷第6期
注 释
【1】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22页
【2】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64页
【3】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40、41页
【4】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86、87页
【5】刘加媚:《深微细腻 含蓄隽永——劳伦斯象征艺术解读》 广西师院学报 2002年1月 第23卷 第1期
【6】蒋家国:《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22页
【7】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64页
【8】王凯军,穆宝清 《的生态思想》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6月 第24卷
【9】劳伦斯著,黑马译:《劳伦斯随笔集》 《诺丁汉矿乡杂记》 海天出版设 1996年版
【10】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143页
【11】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229页
【12】劳伦斯著,黑马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232页
[关键词]《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自然;生命;美
劳伦斯的作品以前瞻性的眼光探讨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蕴。虽然生态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早已体现了这些思想。尽管该作品曾因惊世骇俗的描写遭到禁止出版长达三十余年,寓意却是严肃的,表现了“死亡与再生”,是“温情的反异化神话”。今天我们从生态主义的视角来看,它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器文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美好天性的摧残,指出了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只有与自然接触,回归自然,人类才能获得新生,生命与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一般来说,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所有作品都属于生态文学研究的对象。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摧残,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中国学者鲁枢元明确地把生态批评的要旨分成三个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指的是作为物质存在的大自然生态,而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属于人类内部生态。自然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竞争,继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就涉及人类的“社会生态”问题。而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失衡,也必然会影响人类的内心世界,引发人类的“精神生态”问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正是一部反映人类和自然密切关系的小说,它通过描述康妮与克里福德及看林人梅勒斯之间的感情纠葛,向读者揭示人类破坏自然,进而引发出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谐的一系列问题。
在小说开篇,劳伦斯就向我们描述了战争对自然的破坏。克里福德家院子后面的树林里已经没有猎物,也没有野鸡。“它们在战争期间被人杀光了。”空地里只有枯槁的蕨草,夹杂着几棵倾斜的细树苗,锯断了的大树桩“毫无生气地着它们的顶和盘错的根。”这里就是杰弗里男爵(克里福德的父亲)砍伐树木给前线修战壕的一个地方。路右侧缓缓隆起的圆丘上“光秃秃的”“一片荒芜”。
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破坏却是持久的。劳伦斯出生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和文明,但也带来了未曾预料的生态灾难:资源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如主人公居住的拉格比大宅,整日能看到煤矿浓烟滚滚的烟囱,昕到筛煤机、卷扬机、载重机等各种嘈杂声,闻到“充满了大地秽物燃烧后恶臭的硫黄味。”而远处的工业区特弗沙尔就更不用说了:“目之所见尽是些变黑了的砖房子、锐角发着亮光的黑石板屋顶、夹杂着煤屑的黑泥、又湿又黑的人行道。”在十五章中,作者更是借梅勒斯的口来表达他对工业的控诉:“这肮脏、残忍、令人讨厌的地球,人类已经把它弄得一塌糊涂。”
自然生态危机的出现导致的是生存竞争及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紧张。劳伦斯生活的后期(20世纪初),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对世界的殖民瓜分已基本结束。而作为迟到者的德国,为了获得利益,不惜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英国遭到了重创,国家由盛转衰,社会呈现出不和谐状态,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紧张。在小说的第二章,康妮和克里福德回到拉格比老家,代表“贵族阶级”的拉格比和代表“农民与矿工阶级”的特弗沙尔村是隔阂与冷漠的,相互之间是“无法逾越的深渊,深渊两边的人都怀有一种默默的仇恨。”这种不和谐在第五章又有更具体的描写:“特弗沙尔的矿工又在谈论罢工,康妮觉得,这不是显示力量,而是战争的暗伤,暗伤太深了,……需要许多许多年,需要几代人的活血,才能化解他们身心深处淤结的巨大血块。”
社会和谐的破坏还具体反映在个人身上。在小说里我们看到这样的家庭关系:丈夫和妻子关系要么不和谐(如梅勒斯和其妻子),要么过早结束(博尔顿太太年轻时就守寡),要么分离(康妮的姐姐和丈夫也离婚了),要么异化(如克里福德和康妮)。克里福德就是这场灾难的牺牲品,战争使其胯以下的身体永远瘫痪了,散失了温情和生命的本能,而他的妻子康妮只能守着活寡。战后社会的不和谐还体现在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加深。如爱尔兰人米凯利斯,因为写了些关于伦敦时髦社会的剧本而成名,但他却痛苦地感觉到跟英国人在一起,什么都无法使他摆脱永受排挤的命运。
战争和工业文明不但给人类社会的和谐带来了破坏,而且还扼杀了人性。根据当代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人表现出的精神症状可以概述为几方面: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存在的“疏离化”和心灵的“拜物化”等。。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些精神症状。克里弗德是没有生命力的异形人,他埋头写作,但写出的东西空洞无物;为求家业传承,妻子可以借腹生子。“他的瘫痪象征着他那个阶级的人在情感和激情深处的瘫痪”。。克里福德的朋友如查尔斯・梅、哈蒙德、汤米・杜克,他们都是上流社会的文明人,却终日无所事事,夸夸其谈地大谈所谓“精神生活”。机械文明下的其他人们也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如设菲尔德钢铁厂的工人,是“一些怪异、变形、模样像人似的不大点儿的东西”,而矿工们则是从“煤缝里钻出的怪异动物”。
劳伦斯不惜笔墨地描写受污染的环境,要显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生存是密不可分的一种生命共同体。根据20世纪70年代英国生态学家拉夫洛克(J.E.Lovelock)和美国生态学家马古里斯(L_Margulis)提出的“盖娅假说”,地球系统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一切事物勾连在一起,没有任何部分能够被单独抽出来而又不改变其特征和自然整体的特征,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却因贪婪和自私背叛了这个生命体,不断地对地球进行改造、掠夺和摧残,大大损耗了地球上的有限的资源,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污染了人类及其他生命物质的生存环境,也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南此可见,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经向人类的精神世界蔓延,给人造成了精神污染,我们已明显地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失落和衰微。这就是劳伦斯眼中的人类的“大灾大难”。
大自然是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的环境,也是人类情感能够依托的港湾。生命与美往往是存在于大自然中,这就是劳伦斯在他的作品里要表达的生态意蕴。
在小说前6章,没和大自然接触的康妮,精神状态是空洞、缺乏活力和生机的。直到无意撞见看林人梅勒斯冲 洗身子时的,她对美的意识才开始恢复了。她留意到镜前的自己:身体平板、生硬,“仿佛没得到足够的阳光和热量,有点发灰,有点枯萎”。而生活在纯朴清新的大自然中的梅勒斯身上却充满着生气和活力。康妮居住在拉格比大宅,黑暗、丑陋,被臭气所笼罩,使人无法呼吸,她只能逃到森林里。森林,就是作者设计的尚未受到污染的、人类理想的栖居地。康妮生活和情感的转折就是从步入森林开始。康妮一次次地到森林去散步,就是因为她生活的世界令她压抑和难以呼吸,而森林古老的树木却“具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沉默力量,同时又体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在这里,阳光明媚,“早生的蒲公英开着太阳似的花,新吐蕊的雏菊洁白如雪。榛树丛中,半张开着的叶簇上悬垂着尘灰色的最后的柔荑花,好似一幅花边。黄色的燕子草现在已满地簇拥,相互拥挤,黄光闪烁……灌木丛下面,蓝鸫的蛋壳偶尔可见。处处是蓓蕾,处处是生命的突跃!”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生态平衡的原始自然的世界。在动物之中,生命也是令人感动的。如在森林中的养鸡场,当康妮看到母鸡紧伏在蛋上,那种温存和雌性的急切,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意义。当她看到一只小鸡迈着小小的步子走来走去:“此时此刻,它是天底下最为活泼的小生命……它这样的纤小,这样的无所畏惧!”康妮为这小生命的活泼所感动,并为生命的勇气流下了眼泪。
在不断与自然和梅勒斯的接触中,康妮身体和心灵得到了养分,像植物般康复生长起来。“她像一座森林,像一个盘根错节、枝叶交织的幽暗的橡树林,神秘的蓓蕾在展开。”最后她融入了自然,和梅勒斯一样,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在小说15章,有一段人物与景物水融的描写,她和梅勒斯在雨中裸奔与舞蹈,展现最纯真、最真切的自我。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就是劳伦斯心中要表现的希望。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就必须不断地与自然接触,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得到拯救和新生。
劳伦斯在“道德与小说”一文中说到“人与其周围世界之间的完美关系就是生命本身”,人要“拯救”自己的灵魂,就要“完善与另一个人、别人、一个民族、一个种族、动物、盛开鲜花的树、土地、天空、太阳、星星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在小说里展示如此完美而富有诗意的人与自然、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生命与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此外小说中的描写也使人感到爱的美好。因为劳伦斯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有的自然本性,是一切美、爱与生命的基础。“性与美是不可分的,正如同生命与意识。”康妮和克里福德的婚姻没有了性,因此也没有了爱和生命;梅勒斯和妻子有性,但没有尊重和爱,也没有美。康妮和梅勒斯的达到了精神和肉体的和谐,因此是美好的,富有生命力的。正如劳伦斯在为该小说辩护时所说:“尽管人们敌视这本书,可我却要说这是一部今天人们必需的真诚而健康的小说。”
她也是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笔下《查泰来夫人》的原型。
在她死后的若干年,她并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幻想她美丽而风韵的香肩。
三十多岁时她超越了世俗的挂碍而和一个年轻作家私奔。
人们对她议论不断,而她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和爱情。
温柔乡里的贵族太太
在中国传统的国度里人们笃信着某种门当户对的法则,在西方传统的社会里也同样。从来王子配的是公主,灰姑娘也只能嫁给平头百姓。而这种由世俗看法逐渐形成的阶层分类法的来由,也其实是有其道理存在的。门当户对的背后包含着的不仅仅是两家人的财富地位,还有两个年轻人的生长背景,所受教育使他们形成的与生俱来的金钱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而只有在那些文艺作品或童话故事里,你才会读到诸如小瘪三既得了美人还当上了一国之君,从此天下太平歌舞升平。在现实的生活里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相爱,过程浪漫,而结局往往让人不堪,这从那些流落民间的野史里你总能窥见弃妇或者为情抛却了功名的浪荡书生。
弗利达?劳伦斯在她三十一岁之前,也就是还被人称作是弗利达弗雷因?弗利希特霍芬男爵之前,当然也许还是被人称作欧内斯特维克利教授夫人之前,她还是个完全保留了传统和典型举止的德国贵族后裔。她的父亲,那位著名的工程师军官,并且还是世袭男爵大人和着那位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给了她童话里才会读到的生活。弗利达就像所有官宦人家的大家闺秀一般,她从小就生活悠游,在自家带着花园的小别墅里和姐妹们一起在游戏中一天天长大,如梦境一般美丽的别墅门口还有一队守卫军站岗,她从小就像公主一般被家人宠爱着,任何事都不需要她操心安排,从衣着学养到丈夫的选择父亲都为她挑选安排了最好的。
1899年弗利达刚好二十岁,到了可以婚配的年纪。作为权威大家长的父亲也为她挑选了一个足以配得上他们贵族姓氏的年轻人作为她的夫婿。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英国现代语言学教授欧内斯特维克利。并且在之后的五年里她生下了三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两个漂亮的女儿。她那位学究型的丈夫一直被人们称道着,不仅学术卓越而且脾气温和。在这段时间里弗利达除了成为妻子和母亲外还尝试了翻译写作,将德国的童话译成英文。她开始了她从一个女孩儿到女人的全新生活,一切似乎进展的都异常顺利。
相识不到六星期,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完全改变了生活
如果在她三十一岁那年的那个早晨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房门迎接他丈夫的客人,如果她没有和那个比她小五岁的英国年轻人交谈起来,也许后面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发生,而那位英国大文豪D?H?劳伦斯将永远不会诞生,最后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将是一位终老于德国一个普通大学的文学教授而已,一个愤世嫉俗且脾气古怪的糟老头。
而就在那个早晨,欧内斯特维克利昔日的学生,一个清瘦而表情沉重似乎还流露着哀伤的年轻人来到了他们的家,丈夫热情地向她介绍到这就是D?H?劳伦斯。弗利达是到后来才知道那时的劳伦斯正在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他最亲爱的母亲刚刚去世,因此他辞掉了原本在英国一个中学校长的职务,而他也正面临着另一个选择――是否接受一个德国大学发来的邀请,去做一名大学教师。
而这一切的改变或者称之为迁徙,劳伦斯称之为是在和他以前的生活做一种告别。这个急于表达自己观点,又表情坚定的年轻人立刻引起了她的兴趣,她认真地听他说着,不发一言,于是他越说越热烈,谈论的话题也拓展开来,当然那几乎是他一个人的演讲,他说出了对女人这个个体的看法,说了很多的批评的意见,弗利达并没有表示出一点不快的意思,事实上这对她来说,这个年轻人所说的一切实在太新奇了,她忍不住笑出了声。
而此刻她的孩子就在屋外的草坪上跑来跑去,就像她小时候一样,在她的生活阅历里没有悲苦也没有不幸,所有劳伦斯的话于她,更像是在说一个文学故事和传奇,不过他那坚定而自信的表情让她忍不住会继续听他说下去。而之后他们讨论了文学神话俄狄浦斯,通过交谈他们渐渐了解了彼此的兴味和观点。
告别了这幸福的一家子和那位潜藏魅力的女人之后,劳伦斯步行了五个小时回到了自己的住所。就在那个夜晚他打开了窗台旁的灯,铺开了一张信纸给弗利达写下了一封短信――你是全英格兰最出色的女人。并且他很直接地告诉弗利达,“你一点也不在乎你的丈夫,我看得出你几乎无视他的存在。”
接下来的六周事情发展的太快,最开始是恼怒,接下来是不可抑止地彼此吸引。直到一日欧内斯特维克利不在家,弗利达要求劳伦斯晚上就别走了,劳伦斯却严肃地说道“我永远不会在你丈夫不在时,在这里过夜的。你必须赶紧把实情告诉你的丈夫,我们一块儿离开这里。你知道我爱你,我要娶你。”
这样来自不同的阶级,同时还要跨越种族的界限,两个人还是走到了一起。事实上他们有太多的不同了,劳伦斯是英国人,清教徒,严峻而坚定,有着极高的觉悟和责任心。他的父亲是一位一生辛劳的矿工,来自社会的最底层,而他的母亲就像无数平民妇女一样,总是动用着所有的智慧去喂饱一家老小。从小因为家庭的缘故他受过别人的歧视,从此也变得异常敏感。也许这也是促使他对文字对生活有着别样感悟的原因所在。
在他们相识了六周后,弗利达将儿子留在了家中,而将另外的两个女儿送到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家。一晚披星戴月地疾奔,她终于告别了过去的一切,背离了家庭也背离了整个家族和这个年轻却有着自己主见的男人沿着阿尔卑斯山一路流浪到了意大利。从此劳伦斯便开启了她的另一段生活,流浪漂泊伴着贫穷和病苦却充满充溢了爱意与激情。在最穷困的那段日子,他们能保证每日有足够的黑面包吃就感谢上帝了。
查泰来夫人和她最后的情人
“男人和女人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尊严和独立,同时保持一种相互的契约关系,就像北极和南极,由此囊括他们之间的整个世界。”劳伦斯曾这样对她说过,似乎这也概括了他们日后将形成的婚姻关系,或者称之为契约的东西。
即使在感情最热烈的那段日子里,劳伦斯都始终保持着他清教徒式的克制,对感情还是对都一样。不过他会为她写诗,在她沉沉睡去或者准备两个的饭食的那段时间,他会独自跑到山上散步,然后回来告诉她他一路的探险经历,或者他会几小时地跑到瀑布边写作,从他们结合那天起,劳伦斯便开始了正式的写作生涯,靠着不稳定的稿费支持着两个人波西米亚式的生活。
即使生活在深山乡下的地方,战争的乌云还是覆盖了过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谁也预料不到谁也躲不掉。作为一个英国人和德国人组成的家庭,弗利达和劳伦斯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排挤。她觉得很绝望,觉得自己是劳伦斯的负担,而劳伦斯的新作《虹》也被当局政府禁止了。因为太露骨的性描写,这个作品连同作者都被判有亵渎罪而被英国发了禁令。
而此时她的父亲也去世了,她觉得生活绝望却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任何人。因为从小生活的艰苦,劳伦斯的身体一直都不好,时常都会感染上各种病症,加上这些年的漂泊生涯,他就像个没有免疫能力的人,随时都会被病魔缠身。
1925年,他们终于从遥远的阿尔卑斯山一路飘到了目的地――意大利。他们来到了佛罗伦萨并且住进了米兰达庄园,这里海洋性的气候并没有让他的身体好上一点,不过他们一如既往地还是过着贫穷的生活,除了写作外劳伦斯开始教一个意大利人英文,借以补贴家用。
而这似乎也是命运的巧合,这个叫做拉瓦利尼的意大利军官,正是在一个不和适宜的情况下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因为长期折磨他的肺病使得劳伦斯无力再履行一个丈夫的职责,本来就有些禁欲意味的性格变得更为彻底,他们除了还睡在一张床上,两个人几乎就只有夫妻之名而已了。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劳伦斯觉得在弗利达面前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威严,他反而会对她刻意地冷漠起来,态度也更加严苛粗暴。似乎是在用坚硬地外壳去刻意维护他内心里那微薄的尊严。也就在弗利达最苦闷的这个时刻,拉瓦利尼出现了。本来丈夫只是来教他英文的,而那寂寞的妻子却因此爱上了这个闯入者。
也正是这样的机缘,当劳伦斯发现两人的私情后,他却突然诱发了写作《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灵感。书中那位身为男爵大人的丈夫因为战争而成了柳下惠,而他的妻子也从此与家中雇来的花匠梅勒斯发生了私情。在劳伦斯的笔下,那个原本工人阶层出生的梅勒斯却在情节的逐渐推进中逐渐显示出了中产阶级的特性,这让梅勒斯也就越来越像现实中的拉瓦利尼。
1930年后劳伦斯的肺结核病日益严重,拉瓦利尼便给弗利达写了封信:“我等着你。”于是,弗利达便毅然来到了他的身边,一切木已成舟。在《查泰来夫人》书中便有这样的描写,她追随他而去。而那时的拉瓦利尼实际上也并非一个单身汉,他原有妻子并且还有三个孩子,但就像弗利达当年随劳伦斯私奔一样,他也抛了家弃了子,彻底远离了过去的生活。
他就这样同弗利达同居生活了近二十年,最终两人在1950年才正式结婚。而在1956年弗利达便辞世了,拉瓦利――她的第三任丈夫――的晚年生活实际上甚为优越,他那痛苦了一生的情敌的一本复仇之书让他发了一笔横财。
关键词 英国法,出版刊物法,劳伦斯,企鹅图书有限公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言论自由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李韧,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重庆401120
1960年11月2日,企鹅图书计划出版未删节的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极富争议的最后一本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官方视其为“物品”。该案的审判成为英国法律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以此为起点,50年来,道德主义和自由主义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交锋。尽管案件本身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言论自由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该案为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深邃的思考空间。
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于1928年在意大利弗洛伦萨首次出版删节本,引起轰动,次年在法国巴黎再版。但在劳伦斯的家乡英国和素有“言论自由天堂”美誉的美国,英文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却因“内容”而遭查禁。虽然英国读者能够通过从欧洲大陆获得走私进来的一些未经审查的版本,但这些书一经海关人员查获,即可收缴,相关人员还有被的危险。1955年伦敦Soho地区的一名书商就因走私进口这本书被判刑入狱两个月。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案件的起因以及控辩双方关于案件的主要观点和控辩理由;第二部分分析了《查》案暴露出来的英国1959年《出版刊物法》的三个主要缺陷,并探讨了英国社会维护社会道德和捍卫言论自由这两种诉求的冲突以及《查》案判决对这对矛盾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一、
1960年1月,为了纪念劳伦斯逝世三十周年,企鹅图书计划出版劳伦斯小说全集,其中包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按照计划,这本书将不作删节,共印刷20万册,于当年8月出版。
1959年以前,“”是一项违犯普通法的罪名,其界定涵盖致使“那些受到‘不道德的影响’的人‘堕落和腐化”’的所有物品。恰恰就在195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党议员简金斯提交的《出版刊物法案》。根据这部新法律的定义,“任何物品,在考虑了所有可以想见的情况后,只要从整体上看有致阅读、看见和听到其内容的人堕落和腐化的可能,即可认定为。”出版类似作品轻则罚款不超过100英镑,或监禁最长六个月;重则罚款(无数额限制),或监禁最长三年,或两刑并用。获悉企鹅图书即将出版这本小说之后,公诉总长马修爵士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对新通过的《出版刊物法》一次难得的检验。公诉总长的这一决定受到总检察长和副总检察长的支持,但遭到众多英国出版人和学界人士的反对。企鹅图书联系了300多名作家、学者和公共评论者,大多数都支持该书未删节版的出版。这些人当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奥尔德斯·赫胥黎、T.S.艾略特、伯特兰·罗素、斯蒂芬·斯班德和金斯利·艾米斯等。公诉方也试图争取获得公众人物的支持,尽管也有不少知名人物认为劳伦斯的这本小说毫无文学价值,但愿意出面为禁书行为作证的人却没有一个。公诉方联系的知名人士中甚至有两位——文学家海伦·加德纳和历史学家诺埃尔·安南后来反而加入了辩方专家证人的队伍。1960年8月,12本企鹅图书出版的这本小说被递交到伦敦大都会警察厅;8月16日,公诉方以该书违犯《出版刊物法》为由提起公诉。
二、审判
审判于当年10月20日开始,由伯恩法官主持。伯恩法官是一名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教徒,有15年高等法庭法官的经验。当时普遍认为,这位法官的很容易使他偏向公诉方。公诉方由后座大律师格里菲斯一琼斯领衔,他对劳伦斯的这本小说具有明显敌意。辩护方由后座大律师加丁钠统领,以该书具有“文学价值”和“出版该书有助于公益”为抗辩理由,为辩护方做无罪辩护。陪审团由9男3女共12人组成。
格里菲斯一琼斯在开场陈述中建议陪审团一定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根据新的《1959年出版刊物法》第一条,这本小说从总体上看是否;第二,如果证实为,出版该书是否仍能确证其有益于公益。他很快抛出公诉方的核心观点,这本小说“确实意图,而且肯定可以诱使那些看过它的人在头脑里产生骄奢欲的想法。”这位后座大律师紧接着用动情的语言面对陪审团说:“你也许会想用某种方法来测试这本书,用最具自由主义的观点来测试它。而这一观点,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同意你年轻的儿子们,年轻的女儿们——因为女孩子们也能像男孩一样——阅读这本书吗?这是一本你可以在自己家里随处摆放的书吗?这是一本你希望自己的妻子或你的仆人阅读的书吗?”
尽管公诉方开场即显咄咄逼人,但公诉方的证人却只有一位侦缉督察,他向陪审团描述了从企鹅图书的办公室拿走印好的小说的事实,并接受了辩护方律师的交叉质证。
作为回应,加丁钠在开场陈述中强调了劳伦斯作为小说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指称小说表达了劳伦斯对“恋爱中的男女关系”的感受和对1920年代英国社会的批判。
控辩双方的开场陈述结束后,法庭休庭三天,以便陪审团成员有时间阅读完这本小说。根据伯恩法官的要求,陪审团成员是在法庭里而非家中阅读这本书的。
2、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
3、考林·麦卡洛:《荆棘鸟》
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5、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
6、钱钟书:《围城》(婚姻的镜子)
关键词:劳伦斯 小说 情节 原型
D・H・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二十世纪初期重要的作家,小说是劳伦斯最为推崇和擅长的。下面我将从情节原型方面对劳伦斯小说进行分析,这对于深刻把握劳伦斯小说,解读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在《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万物,又用泥土按自己的模样和形态捏了一个男人,并让他有了生命,名叫亚当。上帝看到亚当一个人孤单,就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一个女人,亚当为她取名夏娃。亚当与夏娃成了一对夫妻,在伊甸园里过着自然和谐的生活。后来由于受到蛇的诱惑,夏娃偷吃了智慧果,并把剩下的给亚当吃了,由此他们有了智慧,有了羞耻感。从此,在肉体上美好快乐的两融在理智上却感到羞耻,和谐的两性关系被破坏了,男女个体也不再和谐,因为灵与肉发生了分离。之后,追求两性关系的和谐和自身的和谐就化作原型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
劳伦斯把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个人与社会冲出工业文明的唯一再生方式。工业文明使劳伦斯深恶痛绝,它不仅破坏了自然的美,更残害了人性的完美。其实,人类――从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以来――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怎样找回和谐。劳伦斯从重新调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入手,去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每个人诞生两次,第一次诞生于母腹之中,第二次诞生于和谐的两性生活。由此劳伦斯围绕着男女两性关系的不和谐――和谐这一情节原型构思作品,展现他对男人和女人美好关系的探求,展现他重构和谐的人的探索。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体叙写的是保罗在成长过程中与她母亲、米丽安、克拉拉、三位女性的纠葛,表现了保罗对完美人性和和谐两性关系的艰难探求。正如小说的题目,保罗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扮演着母亲的温情情人。母子之间的这种情感错位、角色错位,阻碍了保罗的正常成长,导致了保罗的偏执或者说是人格的分裂,当保罗与青年女子产生恋情,却不能在两性关系上获得精神和肉体的美的和谐的时候,他也开始了反抗母亲的尝试,去寻求他所渴望的完美的和谐。
米丽安是保罗的第一个恋人,他们青梅竹马,志趣相投。这遭到母亲极大的嫉妒、恐惧和怨恨。母亲、保罗、米丽安三个人构成了难解难分的三角关系,更令保罗沮丧的是,他和米丽安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因为米丽安从小笃信宗教,虔诚的像个修女,她鄙视肉体的生活,只追求精神的交流,再加上以上叙说的他自己的原因,保罗始终没能在与米丽安的恋爱中获得的彻底释放,达到身心交融的境界。同时米丽安有很强的占有欲,保罗无法给她全部,保罗认为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男人与女人之间不应该是占有关系。他们之间无法达到完美和谐,保罗与米丽安的恋爱以不和谐而结束。
在艰难的寻求中,克拉拉很快进入保罗的视野。保罗感受着与克拉拉的融合所带来的妙不可言的颤动,但只有健美的身躯和女性的魅力,而精神苍白的克拉拉不能同保罗在精神上取得共通,如痴似狂的沉醉中并不包含灵魂的契合,这是保罗深感痛苦。与此同时,他依然挣扎在母亲的阴影里。克拉拉同纯精神的米丽安一样败下阵来。同克拉拉恋爱的失败终于使保罗似乎认识到母亲在毁灭他一生的幸福。在小说的结尾处,保罗终于摆脱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母亲、米丽安、克拉拉,也即摆脱掉不和谐的两性关系,朝着城市那片灿烂金光走去,踏上了新的人生历程,开始了他对完美人性――两性关系的和谐和自身的和谐的执着追求。
劳伦斯的巨著《虹》开创了劳伦斯整合男女关系以求人的自我完美实现的新探索。《虹》写的是布兰文一家三代对自身和谐、两性关系和谐的寻求。第一代汤姆和莉迪亚之间虽然充满了激情,但是并没有达到彻底的融合,单纯的性快乐是不足以维系两个人的心灵的,他们的融合更多的是自我的毁灭和个性的消失。而第二代安娜和威廉之间则充满冲突、矛盾,他们的婚姻是失败的、不幸的,他们在保持各自性格独立的同时,缺乏夫妻的交融和温柔,永远处于疏离与隔膜的冷冰冰状态,竭力想占有对方、压倒对方,却耗尽了自己。最终,他们以夫妻双方的妥协和放逐来达到自我本质的留存,没能实现夫妻两性关系的真正和谐。第三代厄秀拉不同于前两代,她身披一片叛逆的彩虹,探寻灵与肉的绝对交融,要求彻底的独立。厄秀拉与安东的恋情在热情中爆发,他们如胶似漆。但两人狂放的生活没能存在多久,因为厄秀拉发现安东完全没有自我,这使她极度地失望,这对恋人关系的解除成了别无选择。厄秀拉从没落里挣起,在无限的长夜中再一次摸索新生之路。终于,那象征着两性精神与肉体完美结合的彩虹,悄然出现了,这个结尾预示着新的人性与和谐两性关系的美好前景。当然,要实现这一前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有艰难的挑战,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主人公伯金,在两性关系上他其实是处于特殊的“三角恋”之中,一方面是厄秀拉,另一方面是杰拉尔德。厄秀拉深恋着伯金,与他保持着一种“平等”,渴望与他一起体验两性关系的完美极致,她把伯金当成十足的男子汉苦恋着。伯金也开始了对和谐两性关系的探索,企望通过张扬人的本性、直觉,回归到生命的源头,在舍伍德森林一片长满小草的圆形空地里,伯金与厄秀拉进行了两融的实践,虽然拥有甜美的肉体交融,但仍无法使他得到完整的性的满足。他一直向往着比他强壮、男子气十足的工业巨子杰拉尔德,他只有用与杰拉尔德的同作为一种与厄秀拉相爱的补充力量,才能获得满足。直到最后伯金也没有放弃依恋这种同情。伯金面对杰拉尔德的死,“他忘掉了厄秀拉,又去看杰拉尔德。……此时的杰拉尔德仍在伯金记忆中与他生活在一起。”他仍然需要杰拉尔德的同性之爱。这种需要“第三者”补充的两性关系,已经说明伯金与厄秀拉最终也没有实现真正的两性和谐。
而杰拉尔德这个“工业拿破仑”拥有着漂亮的外表,吸引着古德伦与之相恋。不幸的是,杰拉尔德在建立机器制度中自己也已化成了机器,变得精神空虚、感情枯竭、毫无生气,一种深深的恐惧时时袭上他的心头,他想通过与古德伦的肉体交融来兴奋自己、拯救自己。杰拉尔德这种非纯粹的、冷漠的、具有破坏性的、充满死气的,在与古德伦的两融中自然难以达到两性和谐,遭到古德伦的厌弃、拒绝,终于弃他而去。杰拉尔德在心灰意冷中,自戕于冰雪峡谷里。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人们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两性和谐关系的出现。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关于性的理论的最完美图示,在这部作品中依旧延续了他在上述作品中展开的对和谐两性关系和健康人性的探索。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康妮与查太莱男爵的婚姻是没有关系的婚姻,丧失了的德查太莱紧紧攫住康妮,让她陪着他过死寂的日子,做他的殉葬品。朦胧地,康妮觉得自己渐渐地萎靡凋谢了。这时,康妮与梅勒斯相遇了,梅勒斯美好的体魄和男子汉气概使康妮春意萌动,两人不顾一切地追求完美极致的两性关系,的灵与肉交融使两人青春焕发,获得了再生。至高的境界透示着两性关系的和谐和升华,在这神圣的爱的极境里,双方达到了真正的纯洁与美好,达到了自身的完美和谐。历经千辛万苦,上下求索,作者追求的两性和谐与自身和谐终于在《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