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2-07-01 11:04:11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

第1篇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情况

为进一步转变我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镇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毕业生有300多人,镇人才服务站站长陈树勋同志作了开班动员讲话,为广大毕业生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介绍了市、镇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并要求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奋斗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培训班课程重点开设大学生成功求职技巧、演讲口才与职场必备商务礼仪课程,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掌握演讲技巧及有效表达方法,懂得如何应对面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商务礼仪的技巧,促进我镇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让其更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掌握创业知识,提高求职技巧,利于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镇主要采取了“三个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加强领导,执行到位。

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面工作,完善领导小组职能分工,由镇人事办和人才服务站掌握并督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司其职,多管齐下,不断实现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同时,村劳动服务站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务,营造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打好组织领导基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法和宣传服务措施,形成各个相关部门普遍重视,统筹协调新机制,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市、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二)加强宣传,多措并举。

能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他们是否了解政府鼓励就业的政策密切相关。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300多名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正视现实,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力戒浮躁,扬长避短,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结合自身特点,立足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于7月26日在镇影剧院广场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设立了人才政策宣传咨询点,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及待业人员提供求职服务、职业指导、培训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我镇电子、五金、电器、印刷等30多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管理类、技术类、普通类等多方面,有效拓宽本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后提供了一次实战机会,进一步提高本镇生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第2篇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情况

为进一步转变我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镇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毕业生有300多人,镇人才服务站站长陈树勋同志作了开班动员讲话,为广大毕业生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介绍了市、镇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并要求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奋斗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培训班课程重点开设大学生成功求职技巧、演讲口才与职场必备商务礼仪课程,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掌握演讲技巧及有效表达方法,懂得如何应对面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商务礼仪的技巧,促进我镇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让其更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掌握创业知识,提高求职技巧,利于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镇主要采取了“三个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加强领导,执行到位。

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面工作,完善领导小组职能分工,由镇人事办和人才服务站掌握并督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司其职,多管齐下,不断实现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同时,村劳动服务站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务,营造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打好组织领导基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法和宣传服务措施,形成各个相关部门普遍重视,统筹协调新机制,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市、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二)加强宣传,多措并举。

能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他们是否了解政府鼓励就业的政策密切相关。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300多名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正视现实,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力戒浮躁,扬长避短,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结合自身特点,立足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于7月26日在镇影剧院广场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设立了人才政策宣传咨询点,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及待业人员提供求职服务、职业指导、培训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我镇电子、五金、电器、印刷等30多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管理类、技术类、普通类等多方面,有效拓宽本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后提供了一次实战机会,进一步提高本镇生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i-meng777”为你整理了这篇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的通知》,我市于2020年11月23日—12月6日在全市范围开展了“2020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

活动期间,全市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24次,现场招聘会参加单位907家(网络招聘会464家),提供就业岗位20803个(网络招聘会9221个),参加现场招聘会毕业生数9778人;发放就业政策宣传资料5900份;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9场,参加毕业生总数1691人;开展企业HR经理进校园活动8场,企业HR经理参加110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加单位23家,提供就业岗位1980个。多渠道全方位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人才服务,不断优化改善就业生态环境。现将我市就业服务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举办各种形式招聘活动。活动期间,全市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24场,现场招聘会参加单位907家,提供就业岗位20803个,参加现场招聘会毕业生数9778人,达成初步意向1114人;网络招聘会参加单位464家,提供就业岗位9221个,投递简历数3421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88人;其中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加单位23家,提供就业岗位数1980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人数367人,开展直播带岗7次,观看17750人次。

(二)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各地都积极开展各类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主动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高校。全面梳理2020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准确获取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录入实名信息系统,同时利用现有分布在全市各个村、社区的人力社保专职员对辖区内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一作一次全面的排摸,确保实名登记准确无误。对在服务周活动期间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并及时更新到数据库中,做到动态管理。

(三)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新兴媒体各地区结合当地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人事人才网、广播、电视、公告宣传栏、手机报、微博等途径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人才需求、招聘信息、服务政策、面试技巧等,深入解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加便利地实现创业。南湖区、秀洲区等人力社保局组织50家企业分别在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职院、嘉兴学院等高校举办现场招聘会,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进校园宣传活动,发放嘉兴市就业创业政策E本通等宣传手册,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

面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央、省、市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从搭建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创新方式提升就业能力、加大力度创新就业服务、完善制度实施就业援助、积极扶持鼓励自主创业等多方面入手,整合资源,畅通渠道,形成合力,营造氛围,推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公平充分就业上新台阶。

第4篇

今年上半年,我科室在区人力社保局、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就业相关各项优惠政策,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为全区流动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提升我区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质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下半年工作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概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是继续实施“一揽子”服务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的实施方案已提报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会上讨论通过,目前正在逐项落实。二是全区共有就业见习基地xx个,其中:今年新申报成立xx家区属就业见习备案企业,新增xx人参加就业见习,留用xx人,留用率为66%。三是完成今年市人才中心下达我区大学生暑期实习岗位收集任务,收集到辖区xx家单位提供的就业社保服务、医疗临床服务、农技服务、水务综合服务等xx基层一线实习岗位。

(二)流动人才服务管理

一是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党委现有党员xx名,通过“互联网+”开展“两学一做”专题学习xx次,专题研讨xx次,专题党课学习xx次,“组织生活日”xx次,报送党务宣传信息xx篇;6月12日,区委组织部组织全区流动支部书记培训班的xx名参训学员到流动人才党委参观学习,党委组织委员兼二支部书记xx在培训课堂上进行了“现身说法”。二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我区现存xx万余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正式启动,市人才中心委托的专业机构已于6月1日进场开展档案整理、扫描工作,目前已整理完成xx余卷。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目标任务下达滞后。每年市对各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实绩目标考核任务(市教委提供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一般在10月底才能全部下发,而考核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底,区县就业服务经办机构还要采取逐一联系、实名登记、定制服务等一系列就业帮扶服务措施,工作周期较短,完成工作任务略显紧迫。

(二)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成果有待细化。按照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关于转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用于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但由于市级还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各区县在就业补助资金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适当提前下达目标考核任务。建议市局协调市教委,尽量于8月份前提供并下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为区县开展就业帮扶服务提供更充裕的时间,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出台购买服务成果实施细则。建议市局协调市财政局,尽早出台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向社会购买服务成果的实施细则,以方便区县执行,有利于提升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率。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

1.开展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做好xx届高校毕业生回区报到工作,依托镇(街)、村(居)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利用电话问询、入户走访等方式,通过开展实地摸排、窗口办理、网上在线登记等渠道,全面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和就业创业需求。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定制服务计划,并为其提供“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为缓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移动通讯、车旅等费用压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参与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门针对市下发我区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微信红包、手机话费派送活动”。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完成今年市下达我区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实绩目标考核任务,确保全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年底登记就业率保持在xx%以上。

2.举办就业见习对接活动。优化辖区就业见习备案企业(单位)质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见习岗位,提升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备案企业(单位)深入xx大学、xx学院等辖区高校开展就业见习对接活动2场以上,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学年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通道和平台。

3.实施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引进专业的职业指导素质测评系统,针对辖区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了解自身素质,为其就业、择业提供参考和指导。今年计划针对辖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学年在校生实施免费测评服务xx人。

4.开展就业创业宣讲行动。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宣讲队成员,充分挖掘典型资源,从辖区高校增选部分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典型、扎根基层的就业典型充实宣讲队成员。今年下半年,将深入辖区高校和镇街开展至少x场“就业创业宣讲会”,宣讲队员用自己的创业就业亲身经历和高校毕业生谈经验、摆感情,激励其调整好心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5.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营造更加积极的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全局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今年下半年,将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班、创业沙龙、创业导师进高校“专家问诊”等活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针对性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难题。

第5篇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3007208

一、引言

自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114万人增至2015年的749万人。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因表现出一种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发展态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如何保证其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老大难”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供给规模过大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1-2-3]。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尽管近几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渐增加,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37.50%,远低于日本的48.00%和美国的52.00%,每万人中大学生的量也远远低于美国、韩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水平[4],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非简单地表现为“供过于求”。

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高级劳动的供给者,其就业问题与一国的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就在于高等教育的产出结构能否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5-6]。而产业结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就业的载体,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需求结构变动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动进而导致就业结构也不断转变[7]。马廷奇[6]、陈桢[7]和鹿立[8]等指出,产业发展水平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量与结构,各行业由于所属的产业类型和运行效率不同,导致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存在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着重从需求层面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第一,分析经济增长总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拉作用,基于奥肯定律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增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第二,分析各经济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采用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人才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和就业弹性系数来分析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分布特征。

二、经济增长总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

奥肯定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定律,它揭示了经济中产出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经验验证,但其用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奥肯定律研究1998―2013年总量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使用分析工具为Eviews6.0。

(一)奥肯定律的三种主要表达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Okun)通过对美国经济的经验观察与实证分析于1962年提出奥肯定律,后来随着学者研究视角和分析内容的转变,逐渐演化出其他形式的奥肯定律模型,当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表达形式,分别为差分模型、缺口模型和动态模型。

1.差分模型

差分模型是奥肯定律的原始模型,Okun[9]指出,美国的失业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变化方向相反,失业率每降低1%,实际产出大约增加3%。该观点是对经济增长和失业关系的原始表述,其具体形式如下:

(二)基于奥肯定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分析

1.基于差分模型的验证

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问题,为防止出现伪回归,在进行差分模型的验证之前,要对“实际GDP增长率”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

实际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高校毕业生失业率=1-初次就业率,其中初次就业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对变量进行ADF和PP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实际GDP增长率和高校毕业生失业率这两个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为一阶单整,服从I(1);而奥肯定律的差分模型要求实际GDP增长率为零阶单整,服从I(0)。因此,不能使用差分模型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的关系。

2.基于缺口模型的验证

(1)潜在产出增长率

潜在产出也称潜在GDP或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现有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能实现的生产水平,即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潜在GDP会随人口、要素以及技术进步的不断积累与增长而增加,在长期,潜在GDP是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的概念,即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获得就业,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中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与潜在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估计关于潜在产出和自然失业率的估计方法有很多种,其中HP滤波分解法由于具有估计方法简单、精度高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11],该方法将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项和周期项,其中趋势项是时间序列中的永久性成分,对应着潜在产出或自然失业率,周期项是时间序列中的暂时性成分,对应着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或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12]。基于HP滤波分解法的产出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缺口如表2所示。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防止伪回归,需要对产出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缺口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ADF检验和PP检验均表明产出缺口和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缺口在1%显著性水平上是零阶单整的,即这两个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均是水平平稳的,故可以采用缺口模型来验证实际产出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偏差的关系。

(3)实际产出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偏差的关系验证

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表明,产出缺口模型并不能很好地刻画中国经济增长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回归模型F统计量的值仅为0.00,说明模型不是正确设定的;同时,R2值仅为0.00,模型的解释力度十分有限;DW统计量为1.29,模型中存在显著的自相关。

3.基于动态模型的验证

关于产出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失业偏离的估算仍采用HP滤波法。关于模型中各变量滞后阶数的确定,利用自相关检验来确定,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产出缺口序列是二阶自相关的,产出缺口的滞后一期与滞后二期会对当前产出缺口产生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缺口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在动态模型中自变量分别为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缺口序列、产出缺口的一阶滞后项和二阶滞后项,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动态模型较好地刻画了产出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失业偏离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F统计量较高为35.68,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同时,R2值为0.91,说明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动的91.00%;另外,模型的DW统计量值为2.20,说明模型自相关关系较弱。在回归模型中,变量“高校毕业生失业偏离”的系数t统计量值较小,说明其对产出缺口的影响是统计不显著的,即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之间没有表现出必然的联系。

三、经济增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偏离分析

奥肯定律是一种拇指规则,反映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相关关系[13],本文第二部分基于奥肯定律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为深入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问题,本文进一步研究各产业及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

相关表格和图表数据是根据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中的中国劳动经济数据库和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中的数据整理加工而成。

(一)产业与行业层次的划分

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中,农、林、牧、渔业属于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其中,工业行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行业被划分到第三产业。

其中,第三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个层次,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层次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孙凤和谢维和[14]按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的功能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1)社会服务业包括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流通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3)生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

本文沿用孙凤和谢维和[14]的划分方法研究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表6统计了2012年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社会服务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领域,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才在该领域就业的比例分别达34.80%、46.70%和49.60%。(2)生产业次之,在该领域就业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劳动者分别占15.20%、19.30%和25.50%。(3)工业行业集中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分别占13.30%、16.50%和17.20%。(4)流通业主要吸纳专科学历的劳动者。(5)农、林、牧、渔业和建筑业吸纳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小。

(二)各产业人才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GDP相对比重/某产业就业相对比重。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表明该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较多;反之,若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表明该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相对较少。又称为相对劳动生产率,是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常用指标,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推拉作用。从理论上看,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长期应趋近于1,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产出与就业变动幅度往往不一致,进而导致比较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1.第一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2004―2012年中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表明该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较多,但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有限,对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且该值劳动者随学历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尽管第一产业吸纳了较多就业,但其就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较弱。

2.第二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1)工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渐增强

一方面,从工业行业的整体水平看,比较劳动生产率由2004年的1.92下降到2012年的1.53,说明在中国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逐渐增强。而对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劳动者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值大于行业整体水平,且也表现出随学历层次提高而增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该行业对不同学历群体比较劳动生产率是逐年减小的,这意味着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因此,与行业对全体从业人员的吸纳水平相比,工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较弱,但从比较劳动者生产率指标的变动情况来看,该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逐年增加。

(2)建筑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稳定在1.10左右

建筑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也高于行业的整体水平,也随学历增加而增大,其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稳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波动相对大些。因此,与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相比,建筑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更强,其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吸纳作用更为明显。

3.第三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1)流通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0.65左右,其对劳动者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

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行业整体水平,且随学历层次的增加而增大。对专科学历劳动者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由2004年的1.47下降至2012年的0.75,对该群体的就业吸纳能力逐年增强;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减小且趋近于1,说明其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吸纳能力不断优化;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在2以上,表现为对该群体的就业吸纳作用相对较弱。

(2)生产业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且波动幅度较大,说明该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相对较小

但与其他行业相反,该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趋近于1且表现平稳,另外,该值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下降,这说明该行业对高学历群体的就业吸纳能力高于行业总体水平且相对稳定。

(3)社会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0.80,说明其在各行业中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强

该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为稳定在0.40以下,且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减小,说明社会服务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高于行业整体水平,且对各学历层次的就业吸纳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

(三)各产业部门的人才就业弹性

要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的“供需”匹配状况,应细化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度量指标,鹿立[8]指出,产业(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反映了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程度,系数愈高,反映其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及需求程度愈高。本文拟采用产业(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来研究高校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产业人才的配置效益问题。

1.第一产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由表7可知,整体上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处于震荡下跌趋势,HP滤波分解结果表明,趋势项的值不断减小,说明该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值即产生就业排挤现象。

第一产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优于其对全体劳动力的影响。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第一产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HP滤波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第一产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系数在长期由负转正且不断增大,甚至趋势值大于1的情况,这说明中国第一产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效应逐渐增强且变得富有弹性。第一产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系数变动幅度较大。HP滤波分解结果表明,趋势项曲线的斜率十分平缓,且长期就业弹性的估计值小于1,这说明在长期,中国第一产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缺乏弹性。

2.第二产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1)工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工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在-1和0之间,说明工业行业对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具有微弱的排挤效应。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由正转负,说明工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长期不断减弱且表现出排挤效应。

工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优于其对全体劳动力的拉动。除个别年份外,工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且从2009年开始大于1,变得富有弹性。HP滤波的分解结果表明,在长期工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系数不断增加且出现大于1的情况,这说明在长期工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且变得富有弹性。

工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HP滤波分解结果表明,趋势项的值大于1且缓慢增加,这说明在长期工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吸纳作用较为稳定且是富有弹性。

(2)建筑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建筑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普遍小于1,说明该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弱。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的值平稳增加但小于1,说明在长期建筑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微弱增加且对就业的影响缺乏弹性。

建筑业对专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震荡增加,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逐年增大由负转正且大于1,这说明建筑业对专科人才的就业效应由排挤逐渐转化为拉动,进而变得富有弹性。

建筑业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基本上是逐年增大的,从2007年开始就业弹性大于0,2009年开始大于1而变得富有弹性。HP滤波的分解中,趋势项逐渐增大且增速较快,这说明建筑业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逐渐增大且富有弹性。

建筑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HP滤波分解结果表明,其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在长期逐渐增大且增速较快,这说明建筑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且富有弹性。

3.第三产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1)流通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流通业的就业弹性震荡上涨且小于1,说明该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微弱。HP滤波的分解中趋势项由负转正但远小于1,说明在长期流通业对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微弱。

流通业对专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基本接近或大于1,说明该行业对专科劳动者的就业拉动效应较强。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趋近于1,说明长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且稳定。

流通业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基本大于专科学历劳动者,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缓慢减小,这说明该行业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长期就业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流通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不断减弱。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不断减小且小于1,说明该行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长期就业拉动作用将由富有弹性转变为缺乏弹性。

(2)生产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生产业的就业弹性震荡增加且基本小于1,说明该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弱。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由负转正并大于1,说明该行业对就业的长期拉动作用将逐年增大并富有弹性。

生产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作用与行业整体水平相近,其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效应略高于专科学历劳动者。

生产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系数波动较大。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不断增加并在某一时点大于1,说明该行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长期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且富有弹性。

(3)社会服务业的人才就业弹性

社会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逐年增加但小于1,说明该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缺乏弹性。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不断增加且由负转正,说明在长期社会服务业对就业由排挤转变为拉动。

社会服务业对专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吸纳作用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其变动趋势及HP滤波分解结果与行业整体水平基本一致。

社会服务业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吸纳效应高于其对专科学历劳动者的吸纳作用,但也缺乏弹性。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由负转正且大于1,说明该行业对本科学历劳动者的长期就业拉动效应不断增强且富有弹性。

社会服务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的就业弹性较大且存在一定波动。HP滤波分解中趋势项平缓下降且大于1,说明该行业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长期就业的拉动作用效应富有弹性且缓慢减弱。

四、结 论

(一)经济总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本文基于奥肯定律分析总量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结果发现,中国1998―2013年经济增长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没有得到任何一种形式奥肯定律的验证,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的降低,奥肯定律“失灵”。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就业水平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大进而带动就业率增加;而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量相对减少进而引起就业率降低[15]。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仅仅是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13],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及经济增长方式[7]。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惊叹[16],但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以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及扩大投资的方式来驱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引致很多就业需求,故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二)各产业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效应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各行业的分布结构,以及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指标,发现各产业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第一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弱,2012年在该领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不足1%且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减少。第一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甚至出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排挤”效应。HP滤波分解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专科和本科学历劳动者长期就业拉动效应不断增强且富有弹性,而对研究生学历劳动者长期就业拉动效应并不明显。

其次,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第一产业,2012年在该行业就业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劳动者分别占13.30%、16.50%和17.20%。工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作用不断增加且富有弹性,对专科人才的就业拉动作用明显高于本科和研究生;高校毕业生在建筑业就业的人数仅多于第一产业,当前其对各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专科、本科、研究生,而在长期该行业对各学历层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拉动效应将与当前正好相反。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44-02

科技的进步在给高校毕业生更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发挥科技的作用,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如何优化信息,建立科学的就业信息体系,成为当前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也迅速地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2003年正式开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008年打造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国家也对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不仅促进了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改进、完善,还使各大高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二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正确的引导

虽然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据2013年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在进行求职时,多数都是通过海投的方式在找工作,因此会存在很多在找工作的学生同时答应很多家面试企业的邀约,然后选择自己最心仪的企业去面试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且综合性非常强的庞大系统,高校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帮助毕业生获得求职的机会,而且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待就业缺乏正确的心态,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期望成反比,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与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缺少对毕业生的正确指引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一些高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教育手段单一等原因,使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还需对其进行调整、改进。

2.缺乏系统的管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增加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就业信息越来越丰富。虽然就业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为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也突显出一个问题,即缺少对就业信息的有效利用与管理。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都是较为独立的,缺少系统的联系与统一的管理,这就使得各大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信息资源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也高低不一的现象,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都是各大高校相关负责人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3.工作缺少专业性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想有效发挥其作用,仍需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计算机等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就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在进行毕业生信息化建设时,专业人才紧缺,并且缺乏对软件系统的重视。不仅如此,高校还存在缺少对专业人员的长期培养机制,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缺少后期的维修、保养等。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进行调整、完善,并且根据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升级等,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在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双方各取所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招聘单位可以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及时了解所需人才的信息,而且招聘单位也可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上通过招聘信息吸引人才,降低企业招聘的成本,节约企业招聘的时间,一举三得。此外,毕业生也可以根据招聘单位在网上的消息,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从而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招聘单位和毕业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优化了市场机制,而且有助于招聘单位找到所需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也是时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政府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促使高校也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其次,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高校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效,因此为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必然的。

四 实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队伍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丰富的软件资源以及专业的建设人员。因此,高校要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就业网,促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对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调整,在就业咨询、组织学校招聘会、办理学生就业手续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其思想观念、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第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时,可以对工作中出现的技术等问题进行高效的解决,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队伍,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保证。

2.建立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体系

建立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体系,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具体做法为:第一,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并对其进行记录。学院可以对每个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如可以以五人为一组,每组选举一个负责人,对组内成员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及时反馈其就业情况。第二,对学校的整体就业情况进行掌握,然后对学生进行大方向的指导,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学校也要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第三,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档案记录。在学校情况允许条件下,实行单独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价值观等进行调整,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传统的就业观念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找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第二,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网络中有很多不良信息及思想,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对不良思想的抵制;第三,鼓励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大学生都有去基层或者边远地区的愿望,但由于怕未来被人瞧不起等原因,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此,要鼓励毕业生敢于去追求自身的理想,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五 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毕业生就业以及招聘单位招收人才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其的重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毋彩虹、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2(1):127~129

[2]薛童.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2(22):57~58

[3]席红岩.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8):130

第7篇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的通知》(人社部明电[2008]17号)部署,定于今年9月在全省开展主题为“就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组织好这项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是一次全国性的旨在宣传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的统一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是今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好这项活动,并对本地区服务月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省厅将在活动期间组织调研工作小组,赴部分城市参加服务活动,了解贯彻实施情况。

二、创新服务手段,提供有针对

(一)通过设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向每一位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免费发放政策宣传资料,帮助他们了解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确定重点服务对象,将其纳入当地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实施就业援助。要向辖区内每一位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次上门政策咨询服务。确保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活动的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得到重点援助。

(二)组织专场招聘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在活动前收集一批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场所和设施,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培训,并提前落实毕业生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份,各地根据行业、专业、岗位等分类,每周举办1-2场具有特色性、专业性的主体活动,并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以全国开展2008年高校毕业生秋季网上招聘会为契机,于9月20-26日相应开展全省高校毕业生秋季网上招聘活动周活动,确保登记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

(三)做好返回原籍的毕业生失业登记和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工作,摸清底数,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对已办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免费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联系卡,及时了解和掌握领卡人员实现就业和享受扶持政策情况。

三、积极开展培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各地要开展毕业生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将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到包括项目推荐、创业培训、小额信贷、跟踪服务等的“一条龙”创业服务中。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扶持政策,高校毕业基层就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困难毕业生。在对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基础上,重点将享受助学贷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一年以上且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摸清基本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对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帮助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扶持政策;对属于零就业家庭的,要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困难毕业生实行政府兜底安置。

四、广泛发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