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15:53:53
序论:在您撰写德国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德国的中学分为Gmnasium、Realschule、Hauptschule三类。
Gmnasium
Gmnasium的教育是 5至 13年级(从小学 4年级接着算),即 Gmnasium的学制
专旨是9年。1至 10年级属义务教育,11至 13年级属自愿教育。如果你准备将来上大学你就得读完Gmnasium的13年级,出此之外,还必须通过Abitur考试。
Hauptschule
HpuPtschule职业前预备教育,一般为S年学制,读完Hauptschul的9年级
就可以直接升入职业学校(Berufsschule,为时 3年),Berufsschule周课时为 8到 12小时,余下时间到企业实习。也可以读10年级的Hauptschule,10年级毕业后的学历与Realschule〔实验中学〕同等。
Realschule
Realschule 的教育介于Gymnasium与 Haupotschule之间。Realschule 10年级
毕业就可以进入Berufsfachschule(职业专门学校)读书。也可以在Realschule读12年级,通过考试进入 Fachhochschule(专业高等学校)就读。如果 Realschule的学生欲进入大学,那么,他就必须读完Realschule的12年级,然后再转入Gymnasium读完13年级,同时要通过Abitur。
Gymnasium
Gymnasium在七十年代被纳入中学教育体系。Gymnasium的办学宗旨是将Gymnasium、Hauptschule R Realschule三类学校的教育特色融为一体。因此,它的
课程分为 Grundkurs(基本课程)和 Leistungskurs两种。前者来说是同年级的学生不论学习程度的高低共同在一起上课;后者是以学生学习程度分别教学。
oymnasum的学习年限分为两个阶段:
1.义务教育阶段――由 5至 10年级或 7至 10年级
2.自愿教育阶段――一最高可以到 13 年级。13 年级毕业学生的学历同等于
Gymnasium的毕业学生。
Fachschule
Fachschule一般招收有工作经验或受过职业培训的学生。其学制一般为 3年,毕业要参加国家组织的考试,以取得“ Meister(师傅)”资格。
Fachhochschule
进入 Fachhochschule的学生许要有 12年的学习背景。
Fachhochschul和大学的区别:
1.修业时间短,而且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
2.课程安排紧,选课自由少;
3.注重实行和未来的就业需要
4.毕业文凭虽然也是Diplom,但比大学颁发的Diplom低一等级(我国承认与大学同等学历)
大学
大学的申请人必须读完13年级,同时,通过Abitur。一般来说,Abitur的通过者都可以申请到大学,可部分大学的科系要求申请人有较好的成绩,因为这些科系因申请者较多、科系成本高而设有招生名额。而这些学科一般为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或高薪职业专业。如牙医、兽医、医学、药学、生物学、心理学、营养科学等。
德国大学没有学士学位,其起点学位就是硕士穴位。也有的大学的科系不颁发硕士学位,学生自己参加国家组织的考试取得结业资格。
德国的硕士学位有两类:Magister和Diplom
1.Magister――文、史、哲科系的硕士学位,其特点是必须修一个主系和两个辅
系,也可以修两个主系或两个辅系。同时,还得通过拉丁文考试;
二.Diplom――理、工、医、农、经济、商业科系的硕士学位外。
政治、社会、教育等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以是Magister,也可以是Diplom。
一、工作严谨
德国人的严谨我早有耳闻。在德国,学生放学时,全由教师陪伴走出校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形象的教具小珠子生动地演绎了一、十、百、千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我们还看到,教师、学生都有随手关门的好习惯,最后一个离开房间的人一定会把门带上。在蒙特索里小学,校长给我们介绍完学校的情况后,带我们去参观校园。等我们都走出会议室,一位副校长就把门带上了。等我们参观完校园再次回到会议室,她又拿出钥匙把门打开了。
在生活方面,我们也感受到德国人严谨的作风。我们一下飞机,刚走出法兰克福机场大厅,负责接待的人员马上就把我们领到了一辆早已停在不远处的汽车旁边。这位司机是个德国人,她见我们有许多行李箱,就说:“你们把行李箱都放在一起,让我看看应该怎样放最合适。”待我们把行李箱都放在车旁,她就一个人根据箱子的大小把箱子恰到好处地放到了行李仓里,其间还特地补充一句:“请放心,我会放好的。”我们站在车旁,看着这位女司机把行李箱一个一个地放好,合理地使用了这辆车的空间。她说这是她的工作要求。
二、设备实用
德国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重在实用,他们没有因为国家富裕而增添许多奢侈的用品。在百威州市政厅教育局,他们为我们介绍情况时使用的是普通的投影仪,他们认为这样的设备已经能够满足教育的需要了。他们用的幻灯片也是自己做的:一张地图,一个表格和一串数字,他们逐一地为我们介绍。但他们选择会议室却别有一番宣传意义。在会议室四周的墙上,有9位伟人的画像。他们特意介绍了对百威州教育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市政厅教育局用这样的设备,学校也用这样的设备。蒙特索里学校校长给我们介绍情况时,连普通的投影仪也没使用,她只是按照先前的安排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在我们的互动问答中,她发给我们每人一份学校的课程设置表。在她们看来这样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不需要用其他的手段了。在科隆的特殊学校,教师的教具和学生的玩具都是学生做的。学校里配有车、铣、锯、钻等设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上机床操作,制作积木等。自行设计、自行制作的教具或学具对于本校的学生来说很实用,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行为理性
德国学生的理给我的心灵以震撼。在麦当劳店里,我透过玻璃窗看到一群学生在外面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可他们一进店门,便很有秩序地排起了队,几个小个儿的学生选择合适的位置坐下来,轻轻地说着话。整个大厅里非常安静。几位用完餐的学生则把自己的餐桌收拾干净,并把餐盘放到了垃圾仓,随手又把桌子擦了一下。学生如此,成人亦如此。在夜间,街上很少有行人,酒吧和咖啡吧是最热闹的地方。然而,他们的很多酒吧和咖啡吧都是简易的,在街两旁商店的檐下搭个棚,有的甚至连棚子都没有。他们就在这样的地方休闲,两三个人一桌,安静地喝着啤酒,小声地说着话。他们驾车文明,在街道两旁停车有序;他们行驶有序,不会在两个车道上并排出现三辆车。在慕尼黑,我们正好碰上因举办啤酒节而实施的交通管制,我们的车和其他车一样绕道而行。车辆虽然拥挤,但不堵塞。一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警车从我们的后面鸣笛疾行,在警车前面的车非常整齐地靠左边停下,待警车驶过再继续行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道特殊的车道风景,还有他们严守交通规则的理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就不会有这样挤而不堵的行车,更不会有如此特殊的风景。
四、接待简单
厦门集美中学校长、书记 刘卫平
前言:
由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学校长境外培训班,于2002、4、11——2002、5、10对德国小学、中学、大学(含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进行考察,内容涉及“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等14个专题;形式有专家讲座、中德校长座谈,中国校长与德国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以及参观学校、访谈家长、中国留学生,顺利完成了省厅布置的任务。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学体制及管理
(一)办学体制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教育均为免费。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中觉得不适合还可重新选择学校,如男孩子有的开窍晚一点,稍大一点学习成绩有所变化,可以到文理中学,但这必须经过老师的推荐。)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专;普通中学的出路主要为职校输送人才。为避免过早分流以至埋没人才,近几年又出现了综合中学,介于上述几种学校之间。但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在德国尚处在试验期,没有定论。
一般到九年以后(个别也有10年),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投向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一般为四年,通过毕业考试(俗称AbeTu,由学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进行考试),根据个人成绩、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二)课程计划
德国的课程计划由联邦政府(教育部)制定,开设的课程有:德语、外语(英语或法语)、数学,这三门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社会学、宗教、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为基础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六门,个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选修到七门;学生毕业证书里有主修课、基础课、毕业考三部分成绩记载;
德国中学每周28——30节课,每节45分钟;
教材由州教育学院具体编制,各学校可以选择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选用外州的教材;对此,州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指令;但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大多数学校在州范围内开设的课程及选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异也只是在个别的选修科目的开设上。
(三)管理体制
在德国,教育的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职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联邦政府(国家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协调16个州的工作,探讨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的计划;
(2) 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课程标准、计划;教师录用考核(证书),校长的选配,教师的进修计划,教材的提供,工资的发放;
(3)城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硬件的投入,监督是否执行了州的计划,专款是否专用;
(4)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执行州的计划(课程计划),正常的教育工作;
总的说来,上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分明,也比较单一,且比较宏观。
在上级行政部门里,有相应的许多机构,各自干着自己的事,互不干涉、扯皮。比如:教育学院隶属于州教育部,其三大任务为①编写教材,②出一本教师培训计划,里面有300多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在每个州的城市,大都设有培训点。以黑森州为例:全州有12个培训点。③出三期教育信息方面的杂志;这些工作由40个专人负责;德国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投入巨大。以黑森州为例:州财政收入每年200亿,投入教育(基础)25个亿;另外还有城市这一级的投入(学校的硬件,房子、操场、计算机、桌子等);据当地的官员介绍,每年投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经费达40几个亿;这是令我们十分羡慕的。
(1) 校长的选拔及教师的配备
当某一学校出现校长职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会公示,凡具备相应条件(如有管理经验,任教一定年限,接受过管理培训)的人均可报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听课、面试(谈话),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国的校长为终身制,基本上不流动。
教师必须上大学4——5年,毕业后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到学校实习两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为正式教师,也是终身制,视为公务员。校长无权解聘教师,实在不认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级教育部来解聘。
由于教师的入口很严,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二、从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为人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
如前所述,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学生就进入不同的中学了。有的进文理中学(成绩较好的);有的进实科中学(成绩一般的);有的进了普通中学(成绩较困难的);有的进入了综合中学(一时拿不定主意的);为了避免过早地分流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德国的中学一般设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之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过早分流带来的盲目性;即便这样,中学的三年后还可进行选择,比如有的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他还可以经过申请、考试推荐以后到文理中学以备今后上大学;如果在实科中学已经毕业,他能通过补习等渠道得到AbtTu考试,他也可和文理中学的学生一样进入大学;在大学期间,如果因基础课不过关,学生有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但将来找工作相对难一点,薪水低一点)。总体说来,教育体制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年龄层次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向。实际上,不能要求他们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按其特点不断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适合的水平基础上去发展,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好办法,或者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所用其才。其实,这是一种教育平等的思想。也十分有利地引导家长合理、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举一个例子:某公司的老板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算好,他便让孩子选择了实科中学。当很多人说他:你的家庭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上文理中学,而要去实科中学呢?老板说:孩子成绩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学的料。让他上实中,再上职校,学点谋生的本领吧。现在,孩子在银行工作,已经挣了几年的工资了,而他的同龄人还在大学应付考试。对此,老板十分满意。像这类事情,在德国有很多。反观我们的做法是:千军万马都去挤普通高中,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带来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规律的问题,结果是:学生学得死,教师教得死,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又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产的第一线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德国战后几十年经济崛起的事实,我们应当看到德国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熟练的高级工人有关。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补充一点:在教师培训上,他们也是遵循“选择”这一宗旨来为老师服务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进修学院提前一年让老师“早知道”,把要培训的内容来个“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三、四百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前做好计划。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培训方面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搞临时突击,搞所谓的创意。顺便提一下:德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法。这点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二)小班化设置,使教师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受教育者;
德国法律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过25人,中学每班不得超过33人;其道理在于尽可能让每一个教育对象能得到教师的关爱。由于近几年来德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生数均在法定线以内。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形时,学生动手做题、游戏时,老师都能和每个学生说上话,老师都能帮上忙。
由于学生少,班级的空间大,教室里堆满了各种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墙上挂的是学生的图画,四周堆满了书架,摆上文具;还有洗手池、沙发、游戏的地方。这样,孩子到学校来感受到的是“乐园”,比家里更有趣,学生怎么不喜欢学校来呢?
中学高年级的教室当然没有玩具,但他们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由于学生少,凡是动手的作业,一些辅助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拿、去放,显得也十分井井有条;如果我们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顿纪律都得十来分钟。
应该说,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发展趋势,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试一试。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里,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从我们听课的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厉声叱喝,也看不到老师有什么“尊严”。我想,德国人没有必要在我们面前装出一幅上公开课的样子。在课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样,老师有时会和学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学生讨论。学生进出教室也十分随便,但没有看到学生做一些与学校要求相去甚远的行为;有时学生有说话现象,老师也只是一个动作、一个暗示,最多让大家静一下,学生实在静不下来,老师也不吹胡子瞪眼;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随时打断老师的发言;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给以讲解;由于我们这一行“外国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有的学生就跟着我们进了接待室,校长通知开会了,有的学生还不离去,校长也不再赶他们走;据家长介绍,学校组织的活动是不多的,但老师经常自己组织班里的学生搞活动,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师过生日,学生往往发愁几天不知给老师送什么礼物?从我们观察的以及听来的,使我们感到:德国的老师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半点“师道尊严”,倒是学生有几分“学道尊严”,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服务,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种认识与实践,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吸收。
(四)贵在养成
凡是到过西方的人都会感到西方人文明、行为规范到位;红灯停、绿灯行,在中国很难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不乱扔纸屑这是中国校长头痛的问题,在西方的学校不存在;公共场所说话小声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行为”;上楼梯右行也是他们十分自觉的行为。难道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质?显然不是,教育的养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的玩具里,交通规则积木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通过游戏内化了他们的交通意识;还有州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爱乡教育;还有国家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
在小学中学,见了客人要主动问好;课前老师将客人介绍给学生,鼓掌欢迎;下课后,学生会主动搭话,显然,这不是一次两次的引导,而是多次的教育养成;在学校里,孩子们个个都很大方、很大胆、很主动,善于表现。
学生说话声音大了,老师会暗示,学生的声音就会小许多;
上楼梯,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都让道右行;
在中学,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而这些在中国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在打扫卫生(用夹子夹拾地上的纸屑——整个校园并没有几片)。
我想,这与德国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学习很快乐有关系,因此,老师家长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师也不要求;从德国的养成教育看,它很实在,也很简单;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什么都统,什么都管,且有的口号提得过响,“游戏”太多,标准提得过高。结果呢,到了大学还得补小学的一些常识课,还得从头抓行为规范。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永久不变的。只有符合实际的、简单的、才是最有利于执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学校教育要求过多过高也不利落实;有的违背孩子心理发展;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龄有逆反心理;再加上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负面教育,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弱不禁风,效果甚微了。
(五)教学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前面谈到,德国的老师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这为民主教学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老师讲的时间绝不会超过10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一起探讨、一起商量。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只是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绝非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听众、容器,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感到有人在帮他,而不是给老师“打工”,而不是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压力重重。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到游戏区里游戏,也可以帮同学做,也可以去做别的事,老师绝不干涉;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一是没压力,二是可以抓紧做完作业玩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近几年来,德国移民很多,每个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孩子们不论肤色相处都十分愉快,我想,这与教育界的民主教学、平等教育思想多少有关吧。德国的同行认为:教师和学生配合好,学习才有动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积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学习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步。再者,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没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成才将是十分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德国同行的认识与实践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多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是学生是和谐地发展吗?学生找不出问题,学生不敢大胆提问,学生常常怀疑自己,大学毕业后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不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比较少,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呢?
缺乏民主的教育是一种僵死的教育;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不了教学质量。
在学校管理中,每个学校都有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学校里的财务开支,均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最终由校长来执行。对教师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校务委员会的老师或校长来帮助提高、听课、讨论、商量。总的说来,在学校管理中,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校长和教师都能处在一种宽松的氛围里愉快地工作。
(六)教会不如会学——德国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教育思想里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且今天也正在被许多教育工作者们实践着。问题是:教材的繁、难、偏、旧;高考的沉重压力使得学校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自己学,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主要演员,教学还是“一言堂”。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停留在少部分人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与行为;而在德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实践;就我们听过的课而言,老师上课自己讲不到10分钟,剩余的时间就是学生动手做,或作业、或实验;老师只是指导、启发,或动手和学生一起做,学生和学生协作做;到大学,老师(教授)不讲课,只是听学生讲,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一个题总要尝试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看你能提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因此,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始终在一种自己找“食”、自己开“锁”的一种情景和氛围之中。我想,学生学会多少倒是次要的,这种教学实践促使了、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现在新课程改革倡导“过程的体验”应该是十分科学的理念,应该坚持下去。据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孩子们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占倒数第五,这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并让它回到它的起点上。德国同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与兴趣,不仅要从课本上学,还要从社会中去学,从家庭中去学;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
(七)关于音乐课的改革
最近德国教育部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音乐课必须聘请音乐家到校上课;因为他们认为,德国是一个音乐家辈出的国度,而近几十年来成绩很小,没有出现贝多芬这样的大家,有一种紧迫感;二来他们认为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做出这一重大改革。而我国的很多学校把音乐、美术砍掉来冲刺中考、高考,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将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从人的努力发展来看,音乐能给人以良好的素质,能帮助提高审美志趣与水平。德国同行的举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间中高考的竞争,有时是不择手段,音乐课没了,美术课没了,校园里没有歌声,晚会上占主导的只是情呀哥呀妹呀之类的流行歌曲。真正的好的作品、传统的作品学生根本看不懂,难道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喊如何如何创新;却没有把最基本的课程开齐、开好。关于素质教育,最起码是要扎扎实实地把国家颁布的课程开齐、开好;不能因为多考几分而与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
(八)实事求是地发展硬件
德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但德国的学校操场比不上中国的重点中学,电脑比不上一般的中学,有体育馆的更是了了无几,其他设备也很一般;校长们开玩笑说,德国的中学很少能评上二级达标校。但是德国的硬件很实用,比如中小学里玩具、教具应用尽有,这些东西又能花几个钱呢?每一节课他们总能用上那么一两件与教学有关的东西。其实,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看教具的准备,换言之,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教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我们呢?似乎不太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倒很热衷于“电脑”,试想,哪一个学校的电脑是充分发挥了效能?百万元的电脑有30万的效益吗?我们教育部门制定的评估措施、政策适不适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大量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而有的学校大量的设备闲置,岂不是太大的浪费?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我们党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教育界做到了吗?
(九)人人羡慕的职业——教师
在德国,教师这一职业是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不错,压力也不是太大。每天上半天课;早晨8:30——13:30;每周上五天;学校没有任何强硬任务;什么高考、中考、课操、教研组活动、开大会,写论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等;即便是参加培训(要求每年两周,可分散也可集中完成)吃住也是由政府解决。学生中出的问题,该由青少年局管的就由青少年局管,该由家庭管的就由家庭管,学校没有大包大揽;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师工作量太大了,班数大,人数多,压力大,应付的面很多;承担了许多不是由学校承担得了的工作——且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有的工作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但丞待确实应该给老师减负,不能把老师、校长拖垮了,不能给他们太多太大的压力了。在口口声声抓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市县领导还津津乐道中高考排名,这怎么利于减负呢?抓了一年的中小学减负,现在不仅回潮,且愈演愈烈,初中生补课补到下午6——7点,这分明是摧残人才,摧残教师;学生和教师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工作氛围之中,加之班额大,工作矛盾多,极不利形成良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在德国的学校,我认真仔细地观察了一个情形,即德国学生近视率不到5%;而我们却高达40—50%以上,触目惊心哪;难道让下一辈都戴着眼镜去开飞机?去当兵?去保卫国防?去建设祖国?
(十)大学体制的严格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
本来,大学的办学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畴,但既然是搞教育,了解一下也是对我们的工作有益的。
德国的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
什么是宽进呢?凡是过了AbeTu的都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上大学;但是上大学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毕业。拿工科的学生来讲,仅基础科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过关的分数仅为30分;那么这些过了基础科的人,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前后经过6——7年的努力,方可得到大学的毕业证;而基础科毕不了业的同学,则可以选择相对好念一点的理科大学、文科大学;或者降到理科类的专科级学校。虽然,最终大多数人也能拿到一个大学的牌子,但在就业时,由于所读年限不一,专业不一,薪水也不一样,这种严格的考试,一是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二则为中学的分流创造了条件,既然上大学毕业这么难,不如去学个职业,学一技之长,早早出来工作,这样,就避免了千军万马挤大学这个独木桥的现象。
小学松、中学略紧、大学严格这种体制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做为小学,则是学生当玩的年龄,学生轻松一点理所当然;到了中学,人长大一点,多一点任务是合理的;到了大学,人相对成熟一些,理应认真严肃地对待上大学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正三角关系。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小学中学的学生压力很大,尤其是中学,整天有做不完的题,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适应学生身心的事情,使得学生的发展很不健全,除了做题,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到了大学后,压力没有了,自控力差一点的学生,连基本的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逃课、旷课、违纪,最后还是毕业,害了谁呢?一是自己,二是社会。
中国的大学也可以搞“宽进严出”,以缓解高考的压力,问题在于中学、大学的教师是否有诚信来保证推荐质量和毕业成绩。德国的教师、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我们的中学、大学如果也能做到这一点,减少一点关系学,多一点学术道德才能保证大学的“宽进严出”的质量。
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真正做到宽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那么,对于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对中学课堂上教师把更多地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学习,那么,中学生的素质会大大得到提高。
(十一)、校长职责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在德国,校长的职责就是负责学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选择教材、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没有额外的任务;
上级行政部门的职责负责校长、教师的选配,教材的提供,教师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学校办学状况的抽查;
反观我国的校长,一年到头疲于奔命,不仅要解决校内的矛盾,还要应付周边的关系,完成上级不断派下的任务,什么安全要管,计划生育要管,盖房子要管,内部奖金的分配要管,高考要管,中考还要管,每一个校长的头上,都有若干个领导小组组长的头衔,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整天处于应付之中,结果该管的事没管好,该做的事情没做好。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反思总结。加之“政绩”的功利思想,显得比较浮躁,不能坐下来认真地研究教育规律,也不敢去按“规律”办事。教育行政部门也过多地承担了社会责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社会系统比如社区、关工委、团委、家长应有的工作不应由学校、教育部门来承担。
(十二)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在德国,除学校外,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机构:青少年工作局。其职责一是监督社区落实教育法规;二是帮助学校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举例说,学生在校不写作业或逃学,经学校教育不思悔改者,青少年工作局将出面协助学校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这样,学校不至于被几个不学习的学生搞得鸡犬不宁。
整个国度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满高的。由于社会规则的到位,很大程度上人们遵守得不错,比如交通规则、卫生意识、待人接物、女士优先、公共场所不吵闹等等。据当地的同行介绍,大人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做给孩子看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错事被孩子看到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德国,我们亲自看见一行人穿越红灯,旁边的小孩就问大人,他为什么要闯红灯。而这个大人被搞得很狼狈。因为,小孩看到的与大人教的不一样。而违规者常常被家长、老师视为最没道德、修养的人。在这种大家都比较自觉遵守规则的社会里,孩子得到的是学校与社会一致的教育,她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形成。当然,德国也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的吸烟现象、怀孕现象,可能由于法律没过多的限制,在他们眼里,这些都属于正常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一方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德国同行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我们大致一致,但我们在动员社会、家庭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德国教育之不足:
2002年元月,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几十个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中,德国排在倒数第几位。对此,德国同行这样解释:(1)移民子女过多,而这些子女很多德文都没有过关;(2)测试只局限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不能反映德国教育的真实一面。而我们认为可能存在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1、教材的难度及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偏少,平时没有考试;2、计算能力偏弱;3、每天学生在校时间过短,自觉性强的学生好一点,自觉性差的学生回到家里可能温书的时间不会多;4、学校对教师没有考核,管理过于松散,全凭教师的自觉性,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5、学生中吸烟现象严重,这可能与法律的某些规定有关。
三、感受
为期一月德国之行结束了,它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过去,虽从报刊上也看到过一些文章介绍(经验),但毕竟没有眼见,没有亲历,这次培训,一听专家讲座,二到学校听课,给了我们许多直接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1、 德国同行对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主要有:(1)学校教育的功能的定位;(2)校长的工作责任与权力的定位;(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的培训工作及要求;(5)社会对教育的支持;(6)不求硬件,只求实用;(7)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8)小班化教学;(9)养成教育。
2、 借鉴要符合中国的现状,不要照搬;
虽然德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我们认为不适宜的。如:对教师长年没有考核;学生出了校门基本与学校无关,即使学生犯罪也无关学校的事;课本的知识容量过小,以及小班化教学都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符合校情,千万不能“邯郸学步”,丢了我们自己的长处。
3、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不能仅从某一个层面做,而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比如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改革高考,否则,素质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又比如,学生的分流(不是淘汰),就必须对教育结构从小(学)到大(学)做巨大的调整;还要丞待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否则,学校里教育的行为规则,学生回到家里不如父母的几句话,结果把学生培养成两面人。德国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德国经济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中国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吸收他们的一些经验,尤其是课堂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对于促进我们的素质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四、建议:
通过培训,我们有以下建议:
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树立“人”的教育的观念至关重要。
2、 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这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要抓到底,不能仅为了考试,而毁掉学生的身心。
4、 上级部门在制定某些条例方面要实事求是。应该将学校建设的重点引导在软件上。
5、 学校功能及校长的职责要有明确的定位。学校不能承担不该学校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政部门摊派给学校的工作。对学校的各种评议、考核应有度。
6、 教育经费要做到充分有余,不能做到的也要做到逐年增长。
7、 制定有关法规,划清意外伤害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8、 九年义务教育的模式不能过于单一,借鉴德国分流的做法,建议在初一可做探索、加强一点技能培养、训练,结果可能会比单纯地学文化好一些。
9、 高考改革要起到引导基础教育改革的作用。
10、 对全社会重教宣传(包括教改)要加大力度。
11、 加大对外宣传、联系的力度,尝试办一些中外合作办学体。
12、外语教学在中国入世的环境下要有快速突破。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入口阶段,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
德国在教师教育的招生方面向来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但是对要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实行的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的开放式招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才可以申请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机构,学习自己喜爱的学科,接受大学教育,之后才有资格接受教师教育。完全中学是代表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的。这样就保证在入口阶段控制住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招生能够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学生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个职业的,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因此,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德国教师质量是以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形式为前提条件的。
2.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前培养阶段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性的教育。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在这期间,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在大学里接受学术教育的学习时间依据其培养的学生未来所任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毕业后任职于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毕业后任职于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在注重学术教育的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6日颁发了《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新标准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入职以后(第一年)自身慢慢形成的,强调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学科。可见,在职前培养阶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突出培养学生运用专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
3.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对见习教师实行严格评价
在德国,人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不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不可能胜任其工作。因此在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实施教育的时限相对来说比较长,最长要两年,短的也要16个月,一般情况下是18个月。可见德国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理论学习的要求,职业准备教育阶段主要是在“见习教师研习班”和“实习学校”开展,它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旨在养成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在这期间,学生不仅要在实习学校进行教学见习,同时还得在研修班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通常上午在实习学校里进行见习,四周以后才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教,然后下午参加研习班的理论学习。在研习班里,上课都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见习教师通常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并口头发言。这些专题通常都是实际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来反思实践。实习学校通常会对见习教师就其与教师职业有关法律的了解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价,这份评价对见习教师最终能否成为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出口阶段,通过国家考试制度选拔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要想获得这张准入证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在教师培养的出口阶段,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两次考试分别在大学职前培养阶段和职业准备教育阶段进行。第一次考试内容包括论文、笔试与口试,论文以任教学科为范围,口试由两位教授和一名学校教师组成评委;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两篇分属两个任教专门学科教学的论文、两个专门科目的试教及口试。见习教师只有在顺利通过了第一次考试才能够参加第二次考试,并且只有两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聘为正式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在这之后,就可以作为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应聘了。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尤其是两次国家考试对于想成为教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职业后教育阶段,追求实效,形式多样,具有激励性
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后教育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在德国,教师的职业后教育也独具特色。首先,在职业后教育阶段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非常注重追求实效性。这表现在教师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客观的进修需要”和“主观的进修需要”来最后决定的,培训内容不强调系统性,而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教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继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形式按其级别排下来依次是中央一级的、地区性教师进修、校内的在职教育,以及在大学进行的继续教育。最后,职业后教育阶段实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进修院校尽管都不大,但办学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很高;学员的食宿、交通全部免费,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很好。教师总体上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过渡,我们正在不断地探讨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建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对德国教师教育各个培养阶段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1.在教师教育的入口阶段,实行初次招生和再次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非师范类院校将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我们也将逐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鉴于德国在招生时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从而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把好了教师入口质量关,我们应该力求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时,应该逐渐淡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若有志成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培训机构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招生。事实上,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我们在再次招生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因子分析来遴选生源。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兴趣,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因素分析,从而在源头上确保教师的素质。
2.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实习比重
德国在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不放松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构建,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去,要大大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同时,在职业后教育中,随着我国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好转,我们要改变职业后教育等同于“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客观实际需要,更多地将这种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建立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将实施绩效拨款作为落实高等教育责任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州预算紧缩的压力、社会对责任制(Accountabilities)的关注,高等教育政策重点转向讲求质量和形成差异.使得绩效拨款逐步成为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解决财政拨款难题的优先选择1993年.巴伐利亚州率先实施了依据产出的教学和科研经费拨付形式『¨此后.其他各州也陆续实施形式多样的绩效拨款所谓绩效拨款制是一种政府部门的拨款机构依据高等教育机构先前确定的行动目标及实际工作中的目标达成度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拨款的制度绩效拨款具有两个显著的功能。功能之一是它通过公开的绩效评价使得拨款过程和结果更为公开透明.拨款过程和方法更易于接受专业人员和公众的监督和检查绩效拨款的另一功能则是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拨款额度挂钩,发挥州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有利于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适应政策要求公立高校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军.其运行完全依赖财政拨款.且必须遵循德国预算法规德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即单项预算(代表支出类型)先于财政年度而确定:高等教育机构必须遵循预算分类原则,实行专款专用:高等教育机构人员的薪金依据岗位结构而定:经费不得转移到下一财政年度。传统上,德国的资金拨付采用酌情增量资金拨付模式.这种资金拨付的依据是上一年的预算,拨付时会根据通货膨胀的情况酌情增加.或根据总预算的规定进行调整田即依据去年的预算拨款基数.并考虑通货膨胀和预算增减因素.而确定下一年度预算拨款总额。它是政府及高校双方协商的结果.决策过程通常缺乏足够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传统的缺乏成本核算和分类管理的财政拨款制度,极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机构自主发展的潜能就教学拨款而言.单纯的增量拨款方式也易于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状况的持续就科研拨款而言.联邦与州有关机构传统上主要是基于高校科研水准的预评估进行经费划拨的这种科研拨款未能充分考虑科研机构实际科研绩效的因素.往往使科研拨款缺乏对高校这一科研主体强有力的激励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考虑本国的国情,尝试进行财政拨款改革。一些州政府提出十分明确的政策目标,即在拨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政府拨款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及科研绩效挂钩的方法,来增加拨款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以期通过拨款方式的改变促使同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产生更多的竞争,形成各个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更大差异网总的说来,德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主要受如下四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可引入准市场机制.以代替直接供应公共产品的方法。从而产生节约成本的政策结果:政府也应引入绩效合同制。关注权威与责任的相对应.以此作为提高绩效的关键环节德国政府致力于形成~种兼顾院校自治和分权管理的治理模式.并使用竞争性的商业管理工具达成政策目标这一社会思潮的兴起.对德国联邦与州教育拨款机制的改革提供了舆论准备与直接思路二是法律的保驾护航联邦议会和州议会通过的一系列法律为绩效拨款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2005年1月26日.联邦议会进行了《联邦德国高等教育法》的第四次修订。修订的重点之一是推行以绩效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修订后的《联邦德国高等教育法》指出:“国家高等学校财政以其在研究和教学以及在促进科学后备人才方面所取得的绩效为导向.同时也考虑高等学校在实现平等任务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哒一条款的要旨就是引入以高校绩效为基础的政府拨款模式各州随后也在所制定的高等教育法中充实和完善了绩效拨款的相关规定三是政策的导向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即通过引人竞争机制和优质化发展战略来改变高等教育的既有格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扩大高校之间的差异和促进竞争为口号.力图使高等教育机构在获得研究经费、保障教育质量等方面更具竞争性。此外,各州还加强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四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杠杆效应。面对政府预算紧缩的严峻挑战.德国在公共经费的投入方面有必要采用厉行节约的原则.并实现由投入导向的拨款体制向产出导向的拨款体制转变.主要举措包括依据绩效评价进行拨款.引入诸如目标管理和成本核算等管理手段。
二、绩效拨款制架构的核心要素
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财政保障制度.绩效拨款制一经推出,便对德国高等学校的运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该国高等教育的有序有效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那么.德国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制的内在结构究竞是怎样的呢?它是怎样保障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保障该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品质化的呢?总体上看.德国的绩效拨款制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要素有机构成的。
(一)责任制:绩效拔款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大学在校生数持续快速增长.而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增长较为缓慢.高等教育经费供求矛盾突出如何将有限的公共高等教育经费拨付给公立高校便成为拨款机构十分关心的问题州政府决策者希望将财政拨款用在刀刃上。使经费得到合理的分配。并使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为确保拨款的合理分配.德国各州政府必须采用责任制(accountabilitymechanism),加强对公立高校经费使用绩效的监控通过增拨或减拨经费的办法.对公立高校先前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奖优罚劣.即加大对经费使用绩效高的高校的拨款力度.减少对经费使用绩效低的高校的拨款数额。换言之.每一个经费接受机构即高等学校,不再可以像以往那样,拿到经费就算完事,对于经费的使用情况可以不受监督:而是必须对所获得的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必须保证经费的使用合理化、最优化,使之产生的教育发展效益最大化。落实责任制的关键在于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并形成督查机制德国各州政府提出高等教育政策目标,并通过拨款机制引导高校达成此目标具体说来,州政府须确定公立高校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利用绩效评价手段.定期测查公立高校在达成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最终核定对公立高校的经费拨付。实施绩效拨款后.拨款机构拨付经费给公立高校的过程较之以往大为简化:公立高校的特定绩效与特定拨款完全挂钩.也就大大强化了绩效因素的硬约束功能。落实责任制还需要实时了解公立高校的目标达成度就衡量达成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而言,有四种基本分析模型。一是投入、生产和产出分析模型.用于测量完成学业、离开学校时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或形成情况二是资源效率和使用效益分析模型,旨在测量诸如教师、空间、设施等关键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一般采用比率分析方法。三是各州的需要和投资回报率分析模型,主要用来测量高等教育机构满足所在州经济发展需要(诸如劳动力的准备方面)的情况。四是消费者的需要和投资回报率分析模型,主要用于测量高等教育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诸如大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四种分析模型各有利弊.德国政府在对其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达成度进行考察时.有选择地使用上述分析模型,以确定公立高校的责任落实情况德国各州政府在通过绩效拨款手段追求责任制方面.还十分关注竞争性拨款作用的发挥教学经费的分配主要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科研经费的获取主要取决于研究者个体和团队的竞争州政府采取扩大差异和鼓励竞争的高等教育政策.通过绩效拨款促进同类高校内部形成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
(二)绩效评价制:确定是否给予绩效拨款的客观标准
绩效拨款有赖于绩效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测评。事实上.缺少评价机制,绩效拨款便会缺乏令人可信的依据和标准。2O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在州层面对公立高校的绩效评价逐步展开公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数、生师比、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实际修业年限、优质课程数量、新课程计划的数量、毕业生质量、公立高校争取到的第三方经费、公立高校成功申请到和主持的研究项目的数量、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科学家提出的关于高校研究水平的评价意见、吸引到的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名流的人数。德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机制应用的结果表明.在评价过程中.绩效评价指标应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产生:高校管理者和州行政管理者必须协同参与绩效指标的确定:指标不宜单一化:绩效评价指标最好不超过20个:指标应当具有激励功能;绩效评价结果应及时有效地告知政策制定者、高校教师和公众德国各州部分教学和科研经常费拨付充分利用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决定拨款的有无和多少.故绩效评价机制成为引导公立高校组织行为的重要杠杆。
(三)透明划拔制:强化绩效拨款公开性
绩效拨款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于拨款过程的透明度的。只有当拨款过程是透明、公开的.才有可能出现你追我赶的良l生竞争局面。为此.德国各州采取如下三个措施来增加拨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一是扩大利用绩效拨款方式予以拨付的经费比例传统上德国高等教育拨款属于增量拨款.拨款是州政府与公立高校协商的结果,决策过程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公立高校的绩效不对拨款数量和比例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绩效拨款是依据绩效评价结果来拨付经费,对公立高校来说.其拨款的数额、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拨款的计算结果都是公开的,故拨款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大的可预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政府不约而同地将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分为基本部分和增量部分,并逐步增加增量部分的比重,一般为2%~10%办学经费中的增量部分就是采用绩效拨款模式划拨的扩大增量部分所占比例对公立高校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二是将产出评价结果与拨款数额直接相关联州政府将公立高校的产出水平和拨款数额直接相关联.绩效拨款数额直接取决于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6】如此一来,公立高校便不得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产出公共高等教育经费依据产出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拨付.产出指标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德国.高等教育的产出指标分为直接产出指标和间接产出指标其中直接产出指标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指标.即学生累积的学分数、授予的学位数、科研论文数、专利数而间接产出指标则包括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状况、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第三方经费的成效汉斯.乌尔里希•库普fHans-UlrichKuepper1对投入导向拨款和产出导向拨款的机制进行了比较。三是采用公式拨款法.即将一部分财政拨款根据绩效指标以公式方式分配公立高校的绩效表现达到预定要求就能获得指定数额或比例的州财政拨款.拨款与绩效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动的关系.是一种由拨款公式制约的明晰关系依据向社会公开的绩效拨款方案,在公开的评价实施和结果公布后.公立高校能够清楚地知晓自己能得到多少拨款.此举大大增加了财政拨款的透明度.有利于高校更好地争取经费、制定经费使用计划和用好经费。
三、绩效拨款实施的基本举措
如何有效实施高等教育的绩效拨款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益.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优质发展?德国各州基于本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纷纷推出了特色不同甚至风格迥异、重心不一的“绩效拨款”举措.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当推以下诸州的做法。
(一)巴登一符腾堡州
2000年,巴登一符腾堡州议会颁布《大学法》fTheUniversitvLaw),该法规定.州须实施绩效拨款.大学须设立大学委员会.负责大学规划和内部经费分配1997年州长、州财政部长和各所大学一起制定了《联合协议》(SolidarityPact),明确了十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大学财政的立法基础在州长与所有大学校长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后.2000年该州采用联合拨款模式ftheJointFundingMode1)拨付高等教育经费。这一模式将拨款分成两个部分:数量取向拨款fQuantity—orientatedFund.ing)和激励取向拨款fIncentive—orientedFunding)就数量取向拨款来说.该州政府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第一学期至第十学期的大学生数:前两年年均毕业生数:来自州政府的第三方经费:所获得的第三方经费总量:前两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总数就激励取向拨款而言.该州政府设计了由下述8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1)本年度毕业生数量与第四和第五学期在校大学生数之比(这一指标旨在评估学生的巩固率):(2)超过规定学习期限(大学为期、高等专业学院为8学期)的大学生数的减少幅度:(3)留学生数的增加幅度;(4)每年度拨款中第三方经费比例的增加幅度:(5)女毕业生数的增加幅度:(6)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的人中女性所占比例的提高幅度:(7)教职工中女性所占比例的提高幅度:(8)女教授人数的增加幅度I7I上述两个指标体系都涉及绩效评价.州政府依据绩效评价结果拨付经费从绩效拨款制的推行结果来看,传统大学失去了部分资源.而应用性科技大学则因此得到了更多资源.原因在于指标体系设计中第三方经费这一指标的权重较大.应用性新科技大学获得的第三方经费较多。
(二)巴伐利亚州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最早实施绩效拨款的州1993年颁布的《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拨款时.必须考虑在规定培养周期内学习的在校大学生数和毕业生数。1998年修订后的《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规定:建立高校校长委员会(ThePresidentialCommittee),加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改变预算管理方法.可以将结余经费转到下一个年度使用.扩展预算项目的相互兼容性。《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提出州须进行教学和科研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基于绩效和能力的拨款fPerfor.manceandCapacityBasedAllocationofFunds)。巴伐利亚州高教经费依照“5—11”体系分层分解拨付.实际上指的是.该州将高等教育经常费划分为五大块.依据11种指标来拨付。具体说来,“5—11”体系的构成包括:(1)基本经费.共占学校总经费的25%其中相关于教授数(指标1)的经费占20%,相关于教师总数(指标2)的经费占5%。(2)额外教学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43%其中相关于规定学制期内学生数(指标3)的经费占20%,相关于毕业生、在校生数比例(指标4)的经费占5%。相关于毕业生数(指标5)的经费占18%。(3)国际化经费,约占学校总经费的2%它取决于获得洪堡奖学金的人数(指标6)(4)额外科研经费,约占学校总经费的25%其中获得的第三方资金指数(指标7)、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的人数(指标8)的指数分别占20%和5%的权重。(5)实现男女平等目标所需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5%左右。其中女教授比例(指标9)指数、女性学术人员的比例(指标10)指数、正在争取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的女性人数的比例(指标11)所占的权重则分别为1%、2%和2%i8]为了更好地实施绩效拨款,巴伐利亚州建立了高等教育机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为所有教育机构提供相关管理信息。全部教学和科研经常费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中依据第1至3个指标的评价结果拨付的经费属于参照能力及学生数标准ftheCapaeitvorStudentNumberCriteria)的拨款.依据第4至8个指标的评价结果拨付的经费属于参照绩效标准fPerformanceCriteria)的拨款.依据第9至11个指标的评价结果拨付的经费属于参照平等标准fEqualityCriteria1的拨款。
记得有一次,旅游团里的翻译普雷斯自我介绍有两个孩子,女孩叫布力吉特,9岁;男孩叫丹尼尔,7岁。当我们到普雷斯家中做客时,看见两个孩子正在家中浇花、洗碗。跟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两个孩子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围住客人问长问短,而是依旧埋头于手头的家务活。普雷斯解释说:“两个孩子想今天下午把这周规定的家务活全部做完,然后明天好跟老师和同学去郊游。”大伙觉得普雷斯的“家教”很严,虽然孩子笨手笨笑却已成为大人的帮手,便夸奖了孩子几句。普雷斯谦虚地一笑,然后跟我们解释说,两个孩子做家务并不是家长要求的,而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我心里疑问:德国政府还专门为孩子做家务立法?普雷斯见我们半信半疑,他就详细讲解起个中的缘由来。
原来,德国的有关法律条文中有一项规定,小孩子在家中必须帮父母做家务: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自由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听完介绍,我们都觉得这条法律条文定得有些“小题大做”,不好理解。
我终于忍不住问道:“孩子们遵守这个条文吗?会不会有抵触情绪?”普雷斯回答说,在德国,没有哪个孩子对这条法律持有异议的。因为,从家长方面来讲,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家长的责任是让自己孩子通过做家务,从小就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从孩子方面来讲,做家务既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动手能力,又可以从家长那里挣到零花钱。“我每个月给两个孩子80欧元的零花钱,理解成发给他们做家务的工资也行。”普雷斯幽默地笑了,又接着告诉我们,这些零花钱需要他们付出一定的劳动,比如布力吉特要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翻土以及擦洗汽车,丹尼尔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外出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他还说:“明年我准备让布力吉特和丹尼尔去送报纸,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去挣钱买玩具和衣服。”
【关键词】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我国教育
【Abstract】Germany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science, It'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known as a secret weap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profiles of German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ntent, features, also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courses set up to do the analysis and positioning。Part III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 follow Germany'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school's ow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GermanyDual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a's education
一、德国教育基本概况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整个教育体系可用下图说明:
德国的教育体系较受推崇的有两点:首先是德国双轨职业教育制度,即企业学徒与职业学校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校园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活。二是德国是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最吸引外国学生的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攻读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德国高校仍然不失其国际领先地位。
德国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德国一直严格坚持一种传统,即在学生小学4年毕业(一般只有10岁)分别进入三条不同的教育渠道,理论上说,学生的成绩如果发生变化,有可能在三类学校之间转换,但对多数孩子来说,进入哪一类中学基本上就决定了今后人生走向。这就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自身潜力的发挥;二是从三条教育渠道出来的学生都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但由于这三类中学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使得进入大学的人在大学里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双元制”是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种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确保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稳、叫得响。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分别指:
(1)两种培训机构:一种是学校、另一种是企业,或者企业间的培训中心、企业内培训中心,等等。
(2)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两种教材: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
(4)两类教师: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
(5)两种培训身份: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
(6)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但现在有将两种考试合并的现象和趋势。
(7)两类证书:考试证书和培训证书。
(三)“双元制”实施过程的环境分析
1、投资渠道畅通,经费投入高。主要投资渠道有:
国家资助:由国家财政支出,通过州政府、联邦劳动局和联邦职教研究所面向各类职业学校。
国家基金:由国家以法律形式定期向国营和私营企业筹措的经费,通常按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所有企业都要缴纳。
企业资助: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筹措经费的主渠道之一。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国家资助,国家基金,企业资助。
2、企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合理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来看,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一般的内在关系表现为:当企业的规模越大、技术水平越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时,职业教育就越发展、功能越显著,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越高。
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显示:小企业通常不能提供或只能提供很少的学徒岗位,而且能使学徒顺利完成培训计划的比例明显低于大企业。
3、 行业协会完善,学徒培训先于学校职业教育
德国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是在行业协会和学徒培训发育多年且相当完善的背景下才出现的,先有企业学徒培训,后出现学校职业教育。德国的行业协会历史悠久、组织健全、功能明确。德国约有30万个协会和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以经济领域里的各种行业协会最为活跃、最富成效。
4、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德国的“双元制”十分强调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徒双方签订学徒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双元制”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和生产土人,他们必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四)“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职能定位分析
1、联邦政府和州教育部。联邦政府与州教育部之间分工明确。联邦政府所属的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是其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或修改职业培训法规,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对培训支出费用进行调查与监督,提出增加或减少培训费用的方案等。
2、雇主和行业协会。雇主所负担的直接费用是支付学徒工在企业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资。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培训条例的制定或修改须经工会、行业协会或者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提出,由州教育部发“订单”给联邦职业培训协会,由他们与来自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的专家们共同制定。
3、工人和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十分健全,工会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真正为职工说话。但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无法解决时,由联邦政府出面,促成州政府、雇主、工会之间达成一致意见。工会还监督雇主遵守《学徒法》,使雇主依据确立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学徒培训,确保学徒工资的增长与其职业岗位的变迁相符合。
4、职业学校和教师。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学校学生成绩考核、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分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五)“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用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无论在法规建设、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体制、经费筹措、招生就业制度、考核证书制度、校内管理体制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职业教育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来看,其根本问题是教育结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虽然也已基本形成体系,三级分流基本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办出特色,但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没摆脱普通学科型的模式,依然以学历教育为重,轻视职业能力培养。从教学方式方法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灌人式”,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为了跟上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总结自己不足根据国情,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寻求适合的发展道路。
四、“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从学校自身内部发展来看:
1、应转变教育理念,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都应转变教育理念,要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都应该重视技术、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思想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点―“立足于职业,服务于职业”。在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初期,尤其应该强调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施教,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欢迎。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要想真正搞好职业教育,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同时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材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因此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应该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确,在职业培训时企业唱主角,学校只是配角,通常职业学校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的挂钩,而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这种与德国企业参与职教的差距,昭示我国应千方百计地保证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教。
(二)从外部机制来看: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说,要使双元合作教育不仅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证,而且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长期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法规还很不健全,使合作难以有章可循。仅仅凭企业或者学校的热情,凭上级的命令,使合作教育关系建立起来,寻求发展,但一遇到问题就导致合作关系夭折。因此我国应立即着手建立和完善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合作教育发展奠定法律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合作教育关系建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将企业变成学校的生产实习场所和物质、技术的后盾。与此同时,企业培训经费也完全由企业界自己承担。而在我国,由于制度条块分割,使合作教育的投资渠道不通畅。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一旦既得利益不存在,也就停止了对高职院校的支持: 双元合作关系也就终止。又由于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拨款本来就少,造成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尴尬局面。因此,应用法律形式确保双元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从而确保企业投资渠道的巩固和畅通。
3、加快毕业生考试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双元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界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由于过分强调企业利益,从开始双元合作教育就只成为某个企业解决本企业职工子女就业的手段,带有狭隘的经济和社会目的。与此相应,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缺乏严格的社会监督,从而背离了双元合作教育的原意。为此,在坚决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原则的前提下,要逐步建立起各种类似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监督保证系统和就业机制,从而保证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
4、尽快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应逐步建立初、中、高级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在发展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没有给予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机会,那么,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积极性将会受到损害和冲击。只有重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对未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现代工业、服务领域和知识社会而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始终是必需的。
同时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共5245字)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2、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1期
4、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3期
5、刘振汉、祝文静,德国的教育体制及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3期
6、“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职教论坛,2004.
7、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