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9 11:21:22

序论:在您撰写高血压护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血压护理论文

第1篇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出血的简便可行的新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1]。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2~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4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5~70a,平均55a;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50~280/90~140mmHg;CT检查:额叶出血10例,颞叶出血10例,基底节区出血20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6h~7d。

1.2治疗方法为患者剃头,根据CT片测量好合适的穿刺部位,在无菌操作下配合医生在定位处经头颅钻孔,然后将直径0.3cm、长35cm的硅胶管经钻孔置于血肿腔内进行冲洗引流,末端与无菌引流瓶连接。

2护理

2.1做好术前准备,向家属交代病情的危害性及手术的目的、方法、优点,消除家属的心里负担,取得配合,认真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记录。

2.2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置于穿刺部位以下10~15cm处,将其固定于床头,患者枕于钻孔对侧,使穿刺部位悬空,头部作适当的限制,活动不可过频,幅度不可过大,在翻身治疗等操作中,动作应轻柔缓慢,注意不要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若血肿未液化,血凝块堵塞引流不畅时,给予尿激酶1万μ加生理盐水5ml随管注入后夹闭引流管,待30min后放开,每日1次,以溶解血凝块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激活物,有较强的溶解血块作用,还可以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无抗原性及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可达到分解血凝块的作用,体外血凝块分解实验证明,4h对血凝块的分解作用可接近完全[2]。每日更换无菌纱布及引流袋,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并做好引流液的记录。

2.3术后患者未清醒前,垫高其头部或将床头摇高30°,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于躁动患者为严防垫床及其手抓引流管,应加床档及保护带约束其双手。

2.4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引流颜色正常时,呈暗红色,比血液稍稠。如引流量多与血肿不成正比,颜色呈淡血水样,说明出血部位已破入脑室,引流液中混有大量脑脊液。如引流液突然变红且外流速度加快,则提示有再出血可能。

2.5当引流量与血肿的比例基本相符时,一般在置管2d内如无引流液即可拔管。拔管时间一般为3~10d,拔管时,钻孔处用碘伏消毒,纱布覆盖,加压包扎。对有脑脊液流出者,要随时观察辅料是否干燥,如湿润后,要立即更换纱布,如发现纱布湿润并呈鲜红色,可能有再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

2.6瞳孔意识的观察,意识的变化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当病人意识状态恶化或出现躁动时,应注意查找原因,是否继续出血、血压高或引流管堵塞等。瞳孔的观察对脑出血尤为重要,应密切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如发现异常应尽早处理以免发生脑疝。

2.7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脑出血患者多为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效果差,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冬眠疗法以有效的降低机体代谢,特别是脑组织的代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注意观察颅内压的变化,若颅内压增高时,机体内保证足够的脑血流量就通过增高血压来提高脑灌注压而使血压升高。因此,当血压升高时,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后,血压自然下降,当经降颅内压无效时再用降压药。

2.8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对神志不清者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翻身扣背,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及时吸出堵塞呼吸道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减少肺部感染。当痰液粘稠时可给予生理盐水20ml+沐舒坦15ml雾化吸入,每日2次。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每日2次,预防口腔炎。按时翻身(在不影响引流管的前提下)经常按摩局部受压部位。搬动患者时避免推、拖、拉,动作要轻柔。保持床铺平整干燥,预防褥疮发生。

2.9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用力过猛而致血压突然上升引起再出血。给予足够的水分和富于营养的高蛋白,低热量的流质饮食。神志不清者给予插胃管鼻饲饮食。

参考文献

第2篇

1、药物治疗

1.1初始用药。

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因而选择的药物也应该有所不同,不能统一用一种药,应采取个体治疗为主要方式。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学会认为初始药的使用顺序应该为:利尿剂、β?阻滞剂、ACEI、CCB、α?阻滞剂。然而,有些机构却认为有所不同。如:美国国家联合委员会认为:如果患者的药物治疗没有其他症状,首选利尿剂或β阻滞剂,这是由于许多的临床治疗说明利尿剂或β阻滞剂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发病率甚至死亡率。如果患者病情对这两种药物没有反应或者效果不明显,然后再使用ACEI、CCB、α?阻滞剂。

1.2长效药物

在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提出长效制剂为1次/d,这样的好处在于其简便,一次治疗药物作用的时间长,还能够有效的对靶器官进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避免患者因为服用短期药物而出现漏服,导致患者病情复发或者加重而导致心血管性猝死的现象发生。

1.3小剂量联合用药

一般情况下小剂量是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式,防止患者对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于单一用药有反应,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样可以与其他药物一起用来治疗,导致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病情的治疗尤为重要,如果心理健康患者就能够及早的康复。因为高血压的发病因素:过饱饮食、便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焦虑、忧郁、偏执、孤独、情绪消沉等,在这些情况下会导致身体内的茶酚胺增多,从而出现血压升高,导致病情的恶化。所以,良好的心理对于患者来说很重要,因为平稳的情绪能防止血压的升高。在医生这方面来说,要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消除患者对于病情或其他方面的焦虑、烦恼等情绪。也可以对患者的家属说明高血压发生的一些诱因,让他们学会如何调节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紧张关系而导致患者病情的复发。患者通过了解高血压诱发的原因,可以有效的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同时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最终能够有效的康复。

2、2健康知识指导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指导不仅包括病情的处理、服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还应该有高血压病诱因,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高血压病的诱因、注意事项、突况的治理等,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建立高血压病的知识体系,让其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对于高血压病的危害,建立起预防的意识。励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状况等。根据病情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促进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2、3合理饮食

饮食是另一个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所以在日常生活的饮食上应以清淡、低脂肪、易消化、低热量的食物为主,保持少食多餐的习惯。在饮食的结构上以高纤维为主,即谷物和粗粮,如:多食粗纤维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红柿、黑木耳、香菇、芹菜、山楂、苹果、大米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鲜蔬菜、水果。食盐的摄入量过多也可使血压升高,饱餐与甜食易导致人体变胖,肥胖促进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中,要保证食物具有充分的热量、脂肪和必需的钙、铁、锌,但不宜过量。适宜吃含蛋白质高的物品,如豆类及豆制产品、蛋清、牛肉、羊肉、猪的瘦肉、鱼类、鸡等;禁止食用动物内脏,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蛋白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还可以防止便秘。合理的饮食既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又可以控制肥胖,是高血压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保护措施。

2、4运动作息护理

适宜的运动对于高血压病很有疗效,应该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跳舞等。因为强度大的运动方式可以导致体内血液循环加速,导致血压的升高,最终导致病情的复发。运动方式根据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强度和方式也有不同。比如:肥胖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加大运动的强度,这样可以防止突然运动后导致的血压升高而出现的意外。还有,运动中应该有同伴,这样当突发事件发生可以有人照顾。最后,在生活起居方面,因为清晨身体内的交感神经十分的活跃,导致血压搏动较大,所以患者可以在起床前躺一会,适当的参加家务活动,指导其制定个体化作息时间表,睡眠时间要足,以保持运动与休息平衡。合理的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血压;同时也可以提高心血管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增加,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但是,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应选择适当的项目,不宜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而要量力而行。根据高血压患者个体健康状况、年龄以及个人的爱好来决定运动量。

第3篇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年龄均>60岁。同时排除发病原因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恶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患者。所选患者均能够和医护人员进行语言交流,并能够有效的执行医嘱,均能够顺利完成本文实验项目和内容。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9.9±6.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70.7±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高血压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①个体化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病程长,此类患者服药等依从性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情绪,这些情绪影响到血压控制,在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每个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支持,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受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及个人兴趣爱好实施干预。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倾听、避免态度粗鲁,对患者的病情表现出关心、关切,提高患者积极配合血压控制治疗的积极性。②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受教育背景、理解能力等,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治疗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及并发症的防治。健康教育过程中,可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张贴宣传单等。③个体化的饮食指导。根据患者饮食特点和饮食习惯,嘱咐患者抛弃不良饮食习惯,主张患者采用科学的饮食方式。嘱咐患者采用低脂低盐饮食,饮食过程中多摄入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④个体化血压管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定期注意患者血压改变情况,避免出现高血压危象,注意患者头痛头晕情况,嘱咐患者在血压水平较高时卧床休息,及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情况。⑤个体化用药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可合并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影响到患者服药依从性。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容易引起少服或漏服降压药等情况,影响到血压控制,在护理过程中可通过制作小卡片,上面写明药物的名称、服用时间和次数等,提醒患者注意服药。

1.3高血压控制效果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变情况,评定血压控制效果: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1mmHg=0.133kPa),或降低正常范围且下降>1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19mmHg,或降低正常范围且下降<10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28例(71.8%),有效10例(25.6%),无效1例(2.6%),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显效19例(48.7%),有效11例(28.2%),无效9例(23.1%),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共6例、心绞痛共5例、血肌酐水平升高4例;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共16例、心绞痛共6例、血肌酐水平升高共12例。观察组心律失常、血肌酐水平升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4篇

我院的老年内科综合病房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共收治高血压患者140例,其中,男108例,女32例,年龄最大93岁,最小66岁。其中合并脑出血的8例,脑梗死126例,脑卒中16例,心衰31例,肾衰17例。文化程度:大专8例,高中46例,初中78例,小学27例,文盲1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护理

2.1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患者焦躁、抑郁、易激动等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以诚相待,消除他们的陌生感,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深入了解患者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学会自我调节,提高承受能力,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以维持血压的稳定。

2.2饮食指导

老年人味觉功能下降,口味偏咸,活动量减少,应选用清淡易消化和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少食多餐,盐摄入每天应<5g,多吃水果及绿叶蔬菜、豆类食物,适当饮用牛奶,要保证摄入足量的钾和钙。体形肥胖者控制摄入总热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冠心病者应低脂饮食,脂肪每日摄入量30~40g,禁食肥肉、蛋黄,限制动物脂肪摄入;胆固醇高者禁食动物内脏、蛋黄、鱼籽等。向老年人讲解烟酒对身体的危害,鼓励戒烟,少饮酒,寻求家属帮助,互相监督,以戒除不良嗜好。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常吃粗粮,少吃加工过的腌制的食物,忌暴饮暴食,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2.3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

在采取药物降压时,必须做到温和、适度,药物用量从青壮年用量的1/3~1/2开始,在数周内逐渐加量,2~3个月缓慢达到降压目标。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各类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如老年人服药后有晕厥、恶心、乏力应立即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血流量。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用药期间不宜太快,动作不宜过,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以防晕倒引起外伤。

2.4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适当地进行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运动中须注意安全,最好有人陪伴。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高血压患者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夜间是血压波动的低谷阶段,夜间起床会使患者血压骤升,起床后应先清醒片刻,然后缓慢坐起,再下床站立,防止发生脑供血不足而晕倒摔伤。要保持居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早睡早起,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

2.5健康教育

2.5.1疾病知识指导

向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引起高血压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对机体的危害,以引起高度重视,坚持长期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水平,以减少对靶器官的进一步损害。

2.5.2用药指导

重复告诉患者及家属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直至能准确的描述;协助制定服药时间,指导坚持服药,建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服药剂量必须按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自我观察及护理。

2.5.3自我监测指导

教会患者或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定期门诊随访复查,告诉患者门诊随访的意义,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肢体麻木等病情变化时立即就医。

3.体会

第5篇

高血压有很多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高血压危象。如果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后或者可能会因心、脑、肾受累而影响生命安全。由此,我们对于高血压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对于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严密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更要保护心、脑肾的功能。在饮食方面:①选择低热量饮食摄入,特别对肥胖者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②选择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摄入。应选择植物油进行亨调,还可以多吃海鱼。③但必须配合适量的蛋白质。高血压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量为1g/kg.d为宜。④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患者鼓励多吃富含钾离子丰富的食品,如桔子、香蕉等。带着乐观向上的心理,培养良好的自热社会适应能力,避免情绪紧张,焦虑。碰到急事要冷静、沉着的应对;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这是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效的措施,定时服药,不应随意减少用量或停止服用,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防止血压骤升。对于心脏损害较重、不能自主的病人,应有家人或护士护理,严重者应住院。在并发症护理上,心力衰竭患者经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可轻微活动,护士应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安排有益的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而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阵发性晕厥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对心力衰竭者可作血液气体分析,了解治疗效果。对合并水肿和心力衰竭者应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摄入量和出量,限制过多摄入液体,每天测量体重。在利尿治疗期间,应观察患者有无乏力、四肢痉挛及脱水表现,定时复查血电解质浓度,警惕低钾血症,必要时补钾。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予以持续吸氧,氧流量视病情酌情调节。每12~24小时应更换鼻导管或鼻塞。对高血压急症的患者,应立即遵医嘱迅速降压,制止抽搐,给与半卧位和氧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认真做好记录,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患者绝对卧床,对长期卧床及水肿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干燥,注意翻身和防止褥疮的发生,必要时给予红外线微波照射等。此外,在心导管等有创检查前后应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且保持二便通畅。

二、结果:

1、能够及时发现血压增高,增加高血压的就诊率;

2、能够及时调整用药,降低血压;

3、能够及时的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4、能够延缓心、脑、肾损害,延迟并发症的出现时间;

5、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三、讨论:

高血压是现代人群的高发病,并伴有多器官功能的损害,对于高血压病人群来说,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功能是关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平时除了服药治疗,日常的护理也是更为重要。

第6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采用YL一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术后心理护理,加强观察,保持呼吸道及引流管通畅,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早期康复护理。结果60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放弃治疗4例,生存病例随访6个月,继续从事原工作且状态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协助下能进行日常生活者12例。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通过合理的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和病情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减少医疗费用。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大块出血,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多见于50~60岁的病人,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颅外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时间长,损伤大,术后病死率高。我院自2002年8月开始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后护理在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5岁,平均63岁。60例病人均有数年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12例,冠心病14例。入院时血压140~225/90~130mmHg,发病至入院最短时间30min,最长72h,其中嗜睡31例,中度昏迷15例,深度昏迷14例。

1.2出血部位及血肿量出血部位位于外囊14例,内囊23例,脑室内出血13例,脑叶出血10例。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1],60例病人血肿量约为30~75ml,平均出血量53ml。

1.3手术方法采用YL一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头颅CT测量定位点作为靶点,摆好患者,避开重要血管及皮层重要的功能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选择适当长度穿刺针。在电钻带动下钻透头皮、颅骨和硬脑膜后,去掉电钻,侧管连接引流管,拔掉盖帽,插入钝圆头塑料针芯,然后进行血肿穿刺,用20ml注射器,将液态部分血液抽出,一般首次抽吸50%,然后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余的液态血肿和半固态血肿,如遇有新鲜出血可用肾上腺素1mg+生理盐水100ml反复冲洗,待侧管排出液体澄清后注入液化剂。液化剂配制为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25万U+肝素12500U,破入脑室者液化剂中不用肝素,每次注入液化剂3~5ml,保留4~6h后开放引流,2~3次/d,直到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清除90%以上时即可拔针。术中、术后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防止并发症。

2结果

60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放弃治疗4例,生存病例随访6个月,继续从事原工作且状态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协助下能进行日常生活者12例。

3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2]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及头晕、头痛等症状,对疾病的预后有恐惧、焦虑心理。护士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转归有所了解。关心、爱护患者,主动热情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调整患者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予以吸氧、心电监护,每30min测呼吸、脉搏、血压一次,每4h测体温1次,血压控制在(109~150)/(71~90)mmHg,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量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肿,常规头部置冰枕以减轻脑水肿。每1h观察意识瞳孔状态并记录,注意有无呕吐、抽搐等情况。3.3微创引流的护理头部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高度不超过床沿,严防躁动患者将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动患者时,应先暂时夹管,以防逆行感染。更换接管、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畅通,严防引流管受压、成角、折叠。如引流管引流不畅,一般为血凝块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尿激酶冲洗。严密观测引流量及性质。术后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有引流出脑脊液的可能,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4预防并发症①防止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分泌物多时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3]。意识障碍者予鼻饲,发生呕吐予侧卧,防误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②防止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腹部情况,观察病人大小便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予持续胃肠减压及冰盐水洗胃或胃内注入冰生理盐水l00ml+去甲肾上腺素4mg。留置胃管者每次注入流质前抽取少许胃液,观察判断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经口进食者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生冷、过热、粗硬的食物。③颅内感染的预防引流管置管一般为2~5天,不超过7天,以防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冲洗及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探视。④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病人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5%碘伏棉球擦试消毒外阴及尿道口,每日2次。

3.5早期康复护理[4]早期康复是缩短住院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昏迷病人应多按摩肢体及被动活动,保持瘫痪侧肢体处于功能位,意识清醒者应进行详细的康复知识宣教,加强主动练习,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4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凶险、死残率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应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具有创伤小、对病人内环境干扰小、清除血肿完全、易于引流等优点,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特别适合年老体衰或者合并严重心、肺、肾疾患的患者。术前、术后病人病情的观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保证患者早日康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业务水平、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独到的急救意识及病情观察,评估及心理护理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病人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关键,应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接受能力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尽量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诊断、治疗和护理措施及如何配合治疗、疾病预后及自己的配合对预后的直接影响等信息。患者对有关信息有了充分的知情认识,在治疗中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会大大增强;为病情好转,病人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为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创造可能,实现临床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l]赵继宗.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02

[2]邱然,罗巧.脑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夏医学,2002,5:657

第7篇

1.1临床资料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46例,均为发病后6h内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7岁。脑出血量均>30ml。入院时深昏迷6例;中度昏迷8例;浅昏迷12例;嗜睡20例。4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Glasgow评分:4~5分8例,6~8分22例,9~12分16例。入选标准为基底节、丘脑、小脑或脑干区出血患者。排除标准:(1)全身衰竭状态、体温过低或并发低血压者;(2)伴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亚底温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2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亚低温组:全组患者均于入院或开颅手术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行床旁心电监护和颅内压监测,q12h抽血测定血气、血糖及电解质。降温方法采用冰毯降温,同时输液泵控制静脉滴注冬眠肌松合剂(NS500ml+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哌替啶100mg),冬眠合剂用量和滴速根据患者体温、心率、血压、肌张力等进行调节。肛温均在8h内降至33℃~35.5℃研究表明此低温区间对脑出血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本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1~7d。对6分以上非手术治疗者维持48~72h,4~5分病情危重者维持3~7d。采用控制性复温方法逐渐减少冬眠药物剂量,调整冰毯的温度,平均每4h复温1℃。在12~16h之后将患者肛温缓慢恢复至36.5℃~37.5℃左右,在24h内停用冬眠肌松合剂。(2)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监测项目与亚低温组相同。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等方法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6.5℃~38.5℃。

1.3疗效评定2组患者均于3个月后根据GL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亚低温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恢复良好率(30.43%),显著高于对照组(10.33%),差异有显著性(P<0.05)。

3护理措施

3.1体温和脑温的监护实施亚低温治疗首先应将室温应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50%~60%;患者体温和脑温的监测是亚低温监护的重要内容,通常两者之间差异为0.5℃,可将肛温作为脑温监测的可靠指标。注意在降温与复温的过程中,切忌使患者体温过低或过高,将肛温控制在33℃~35℃的范围比较安全,并发症较少。本组患者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每15~30min巡视1次,降温速度以1.0~1.5℃/h为宜,以避免患者冻伤。

3.2循环系统监护低温治疗可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在降温和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本组有4例病人在复温过程中因血管扩张,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90/60mmHg以下,给予多巴胺及补液治疗后好转。

3.3呼吸系统的护理冬眠后患者咳嗽、咳痰、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气管插管、切开患者反复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又会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治疗中应加强呼吸道护理,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正常排痰功能。严格无菌操作下吸痰,翻身拍背增加排痰效果。此外在使用肌松剂过程应防止呼吸机管道脱落引起意外。

3.4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谨防病情恶化。通过疼痛刺激反应以及患者有无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肢体活动及其他神经系统的改变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本组有1例患者在实施亚低温的早期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血肿增大,急诊血肿清除术方使患者脱离危险。

3.5低温治疗的基础护理在脑出血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护理中除了监测患者有无心律不齐、凝血障碍、寒战外,还应重点注意其枕外粗隆及骶尾、肩胛等着力部位的血液循环变化,皮肤有无出现花斑,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每2h翻身1次,骶尾部、足部使用海绵垫保护,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压疮发生;本组23例患者无1例出现压伤。

3.6复温护理亚低温持续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7d,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复温一般采用控制性复温法,复温的开始就是停止降温,逐渐停用降温物,将患者置于25℃~26℃的室温中。复温应逐渐缓慢平稳进行,q4h体温升高1℃左右为宜,以免因体温回复过快而引起缺氧、心律失常、脑水肿等。整个复温过程持续约24h。复温过程中需遵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以防肌颤。其次要注意观察呼吸节律、频率以及瞳孔的变化等。

4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