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00:34:26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研修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做一个勤于读书的“我”。
毕业几年来,感觉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上学时积存的“家底”早已不够用。对课文解读的浅薄,对教辅资料的依赖,与学生交流时思维的“短路”,写下水作文时的紧张与尴尬,其中苦痛心中自知。研修专题一告诉了我答案:这是读书太少,懒于读书的结果。总抱怨学生读书太少,语文素养不高,可自己有做得如何呢?自己因世俗的侵染而变得浮躁,对知识理论,对经典著作走马观花,其中的奥妙竟不知一二。工作的压力大,生活的节奏快,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自己读书主动性不强,踏实性不够。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生活里最美的风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素养,教师要做好表率,首先应是一个勤于读书的人。一位爱读书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智慧的老师;一位智慧的老师,也一定会影响一批爱读书的学生。新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自己必须尽快行动,静下心来,沉下心去,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研究知识,汲取营养,为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准备。
做一个深刻细心的“我”。
教学生活中,许多时候感觉所教内容空洞肤浅,课堂平淡生硬,忽视或回避学生的思想,将知识点生拉硬拽地塞给学生,找不到教学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次研修过程中结合教学案例和专家点评,我发现:从教学过程的细微处入手,深入研究,仔细品析,每一处点滴中都有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绽放绚丽的光彩。记得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泛泛地整体感知,解读疑难字句,感觉枯燥无味。研修课例中的老师却从文本的细微处入手,深入透析,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她在品读的基础上研究文中的关键字句,如文中最后一句“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注意到了“将”字和感叹号的妙用,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和恩格斯对他的无限尊敬悼念之情。一堂课学生思维敏锐,情感丰富,生动精彩。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胡同文化》时,从“北京的胡同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句切入,问这个比喻用的好不好?学生很快进入生动的语言文字当中,感悟出北京胡同彰显出平民文化的内涵。这堂课不再是北京胡同的知识讲解课,而是语文味十足的文化探究课。再如一位老师在教《贝多芬传》时,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学生促成有效的生成,将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今后的教学,我会细致地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从准备到反思,不放弃任何一处有价值的光束,相信自己的课堂也会充满亮色。
做一个勇敢自信的“我”。
总觉得自己年轻,经验不足,教学中,畏畏缩缩,视野狭窄,不敢创新,怕出乱子,怕学生考不好,这些因素一直牵绊着我前进的步子。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旧有的模式展开,有时想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可又怕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成绩。而研修教学案例中的执教者大多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自己和学生都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创设空间有效拓展、发现创新。还有的老师在教《五人墓碑记》时直接把课堂搬到了课外----到校园里读碑文,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他们那里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教学艺术,更有一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感到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召唤,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心组织教学,勇敢地尝试,多组织一些利于学生训练能力提高素质的活动,如排演课本剧、朗诵比赛、专题讲坛、人物专访等等,给学生松绑,为他们搭建开放自由的语文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和终身发展作铺垫。
这次培训使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世界的博大与深邃,她有缤纷多彩的美景,更有我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自己虽如小草般普通平凡,但只要用心完善自己,历练自己,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一处不凡风景! (1) 同栏目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
郭钦化
【关键词】教师;成长;研修;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5-0038-04
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4年来,广大教师经历了对新课程从恐惧到逐渐适应、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专项研究与实施行动带动了课堂教学质的变化,教学方式多样了、课程资源丰富了、研究氛围浓厚了,使全省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了从经验型到科学化、从教育新理念到实践再发展的完美转身。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利用多侧面、立体化的渠道,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专业发展模式、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适应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建立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走出了一片属于历史教师自己的新天地。
一、多层专题的课改培训,深化了理论上的重建
全省高中历史教师4年的新课程实践,经历了通识、新教材、基于问题和基于高考等多元视角的、接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本研修等多个层面的、通过了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岗位练兵和自身修炼等多种途径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大规模、多频次、头脑风暴式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建。
1.从教材观的角度,深化了对历史新课程体系架构的认识。新课程在内容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例,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广大历史教师在4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既注意了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有助于避免在知识上的简单重复:既注意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同类别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既注意了对知识、过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又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等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对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从新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强化学生历史意识的认识。所谓新史观,就是要全面反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学观点。历史意识则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新课程下的我省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把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要求,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正在不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跨越的态势。
3.从教学论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认识。目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活动、问题探究、情境体验等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我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喜画面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广大历史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学,将不再是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的知识和财富,而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资源”。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的功能,并逐渐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所以说,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补充教育,不再是高考文科的知识体系构成教育,而是未来的“公民教育”。
二、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打开了教学上的思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省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理念、知识架构、评价内涵等,除了参加培训、自我修炼之外,教师们更多的是通过本区域、本校经常性的校本研修活动,来探寻实施新课程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能力,他们在合作中建立了信心,在交流中找到了方法,在研讨中收获了策略,在分享中借鉴了成果,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大庆市铁人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历史教研组,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正逐渐从被动接受历史新课程,走向不断研究新课程;从传统的单一讲授,走向创新教学模式,铺就了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1.分工合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合作是走向成功重要路径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共同研究课标、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聚焦问题、列出专题、明确分工、联合攻关,大家在研究中实践教学,在反思中升华技能。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有效性的问题,展研娜老师提出了每课每人设计一个讨论题。要求题目直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方面,要创设促进知识内化的有效情境,具有明显的辨析性、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每人设计一个方案,收获的确是8个设计成果。通过教研组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集体讨论,对8个讨论题目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对比和预测,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施了对问题的再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效果。
2.释放自我。研究性学习及学科内选修模块的学习。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大的释放自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从“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成为了现实。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们根据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用新理念创设了“为商之道”“墨海飘香”“梨园春秋”“沧海人物”等教学板块;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根据自身教学优势,创设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社会风俗史”等教学板块。这些教学板块的创建,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又突出了教师在整合教材过程中的再思考、再设计的主张和能力,凸显高中历史教师在目前教学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备课创新。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围绕备课主题注重备课形式、方法和程序等内涵建设,是备课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自己备课和集体备课基础上,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推出了“新旧高三对接”的集体备课,大庆铁人中学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采取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备课,有效地贯彻了备课中交流、合作的机制。这些学校还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那就是将定期集体观摩课改为听名师的课。如听了广东省夏辉辉老师、吴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体会教学特色,汲取备课营养,备课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定位目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态,可以说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中完善
自我、提升自我,适应新课程要求,更好地驾驭新课程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两通”“两学”,“两通”就是要全面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学”就是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思考目的是为历史教师在专业的视角上有能力驾驭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性的保障基础。
三、多元丰富的课题研究,
破解了实践上的困惑
黑龙江省高中课改项目启动之后,我省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有效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发展中的问题,多渠道申报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课题,许多学校做到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均有课题在研究。正是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密集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历史教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进入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伴随课程改革课题的研究、探索、实践之路,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确立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崭新教学模式。我们高兴地看到,课题研究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扎根、盛开、结果。学生的学习由过去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学生主动提问、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们也能够经常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牵动,达成的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动脑动手,期间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课题进行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为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养成质疑、研究、实践等科学精神,发展专业能力,打开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四、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
实现了操作上的引领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着高中课改的核心问题,省、市、县(区)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进程,加快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加速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尤其是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针对实践环节的名师引领与观摩、围绕新高考的适应训练,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前行步伐。
2010年,我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促进从微观教学上全面检验历史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举办了全省历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搭建了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展现独特教学风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交流平台。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广大历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团队意识,展示教师团队课改成果和教育教学风采。促进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内涵发展,我省举办了历史学科优秀教研团队展示活动。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新秀和教学引领的优质课、团队教研论坛4方面的展示,在过去教研模式聚焦骨干、树立典型、展示名校的基础上,向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团队研修成果、薄弱学校等方面聚焦,使我们的教研行为、教研导向成为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均衡、提高质量”的落实者和践行者。
五、不断强化的自我反思,奠定了发展上的基础
教学反思是自我修炼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驱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走向名师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学反思来说,重要的是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一方面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从而为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设计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质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而获得的。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吕静老师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将夏辉辉老师原创的“帕帕迪的一天”引进了自己的课堂。她课后这样反思道: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似乎上的很好,听课老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静静地反思,由于过多地注意了教学模式的引进,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引领学生分析时还不够透彻。在下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时,我想通过指导学生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知识进行比较学习,从不同的政治特点形成的原因来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的理解。果不其然,由于吕静老师的及时反思,发现了问题并及时找出解决的策略,使得接下来的同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使得课堂效果明显提升。
一、多层专题的课改培训,深化了理论上的重建
全省高中历史教师4年的新课程实践,经历了通识、新教材、基于问题和基于高考等多元视角的、接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本研修等多个层面的、通过了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岗位练兵和自身修炼等多种途径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大规模、多频次、头脑风暴式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建。
1.从教材观的角度,深化了对历史新课程体系架构的认识。新课程在内容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例,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广大历史教师在4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既注意了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有助于避免在知识上的简单重复;既注意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同类别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既注意了对知识、过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又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等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对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从新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强化学生历史意识的认识。所谓新史观,就是要全面反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学观点。历史意识则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新课程下的我省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把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要求,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正在不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跨越的态势。
3.从教学论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认识。目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活动、问题探究、情境体验等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我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喜画面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广大历史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学,将不再是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的知识和财富,而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资源”。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的功能,并逐渐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所以说,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补充教育,不再是高考文科的知识体系构成教育,而是未来的“公民教育”。
二、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打开了教学上的思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省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理念、知识架构、评价内涵等,除了参加培训、自我修炼之外,教师们更多的是通过本区域、本校经常性的校本研修活动,来探寻实施新课程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能力,他们在合作中建立了信心,在交流中找到了方法,在研讨中收获了策略,在分享中借鉴了成果,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大庆市铁人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历史教研组,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正逐渐从被动接受历史新课程,走向不断研究新课程;从传统的单一讲授,走向创新教学模式,铺就了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1.分工合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合作是走向成功重要路径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共同研究课标、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聚焦问题、列出专题、明确分工、联合攻关,大家在研究中实践教学,在反思中升华技能。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有效性的问题,展研娜老师提出了每课每人设计一个讨论题,要求题目直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方面,要创设促进知识内化的有效情境,具有明显的辨析性、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每人设计一个方案,收获的确是8个设计成果。通过教研组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集体讨论,对8个讨论题目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对比和预测,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施了对问题的再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效果。
2.释放自我。研究性学习及学科内选修模块的学习,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大的释放自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从“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成为了现实。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们根据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用新理念创设了“为商之道”“墨海飘香”“梨园春秋”“沧海人物”等教学板块;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根据自身教学优势,创设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社会风俗史”等教学板块。这些教学板块的创建,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又突出了教师在整合教材过程中的再思考、再设计的主张和能力,凸显高中历史教师在目前教学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备课创新。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围绕备课主题注重备课形式、方法和程序等内涵建设,是备课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自己备课和集体备课基础上,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推出了“新旧高三对接”的集体备课,大庆铁人中学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采取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备课,有效地贯彻了备课中交流、合作的机制。这些学校还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那就是将定期集体观摩课改为听名师的课,如听了广东省夏辉辉老师、吴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体会教学特色,汲取备课营养,备课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定位目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态,可以说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适应新课程要求,更好地驾驭新课程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两通”“两学”,“两通”就是要全面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学”就是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思考目的是为历史教师在专业的视角上有能力驾驭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性的保障基础。
三、多元丰富的课题研究,破解了实践上的困惑
黑龙江省高中课改项目启动之后,我省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有效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发展中的问题,多渠道申报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课题,许多学校做到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均有课题在研究。正是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密集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历史教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进入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伴随课程改革课题的研究、探索、实践之路,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确立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崭新教学模式。我们高兴地看到,课题研究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扎根、盛开、结果。学生的学习由过去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学生主动提问、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们也能够经常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牵动,达成的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动脑动手,期间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课题进行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为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养成质疑、研究、实践等科学精神,发展专业能力,打开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四、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实现了操作上的引领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着高中课改的核心问题,省、市、县(区)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进程,加快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加速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尤其是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针对实践环节的名师引领与观摩、围绕新高考的适应训练,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前行步伐。2010年,我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促进从微观教学上全面检验历史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举办了全省历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搭建了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展现独特教学风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交流平台。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广大历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团队意识,展示教师团队课改成果和教育教学风采,促进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内涵发展,我省举办了历史学科优秀教研团队展示活动。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新秀和教学引领的优质课、团队教研论坛4方面的展示,在过去教研模式聚焦骨干、树立典型、展示名校的基础上,向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团队研修成果、薄弱学校等方面聚焦,使我们的教研行为、教研导向成为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均衡、提高质量”的落实者和践行者。
五、不断强化的自我反思,奠定了发展上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引言
新课程改革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而且教学方法以及手段都有了新的创新和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工作做好,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1.目前我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羁绊了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虽然我国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一直是历史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的向学生讲授知识点,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被动的学习,严重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能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说,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羁绊着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发展。
1.2历史教学气氛和历史学习气氛不够浓厚。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是一门副科,在高考成绩中占的比重比较少,很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工作重心放在语数外上面了,对历史教学的关注力度远远不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态度,造成高中历史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极大的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不仅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重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历史缺乏了学习的兴趣,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是徒劳枉然的。
1.3学生本身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历史虽然是文科考生高考中必考的科目,但是由于历史是一门副科,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历史的学习只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部分的历史课下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根本不认真用心的去完成。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1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引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来带动学校的发展,以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参加一些专业化的培训,比如说研修或者进修等等,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还要明确新课改的方案,尤其是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点要求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之后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新课改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给学生作相应的有关新课改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新课改方案有一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的学习能够心中有数,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授课。
2.2教师还要学会灵活的做好备课,在新课改下教师除了要备课本、备学生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活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开设各种特色的教学课程,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综合格式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应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的对学生实施教学,最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到生活当中去,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一样的引导方式,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得到真正传授,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2.3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技能,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质疑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问以及所思、所悟都能够变为他本身的财富,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使得学生能够在质疑中求的发展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插图的办法展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引起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的主题。最终起到总结性并且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探讨中实现自我价值,学习知识。
2.4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单纯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新课改的要求是传统的评价内容、主体、以及评价方法都要改变,注重学生自我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分认定和模块教学为主,学分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共同决定的,模块教学评价就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注重情感过程,而不仅仅是只看结果,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了解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实力,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
3结语
新课改革的教学方式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前进,开发新的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我们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变通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秀辉.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09):156.
[2]包秀侠.如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3)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学,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4小结
在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高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我国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高中历史教师时刻注重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我国一定会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2]袁亚丽.地方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4).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 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 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
(3)教??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 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 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组织集体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 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 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 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W,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讲评课
目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单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出现课堂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的倾向,只是单纯和学生对答案;有的又讲得过细,效率不高,常常起不到它该有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考试和复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探讨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1 及时进行讲评,提高讲评效果
及时性原则是试卷讲评课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为了保证试卷点评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贯彻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控制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学习知识和方法)并输出信息(回答问题等),通过反馈(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等)与评价(评分与评语)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反馈信息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反馈要及时并随时进行,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而能随时反馈,信息流通频率就越高,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作用就越大。
在每次做完习题或者参加完考试之后,学生总是习惯于相互询问答题情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答案而不停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会将疑难问题请教老师,来验证最终的结果。这种情况表面,学生们都总是希望第一时间知道题目的答案。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给学生讲评,就能及时地开启师生交流,就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火花。相反,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进行讲评,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淡化掉,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再进行讲评的效果可想而知。
试卷讲评一般都要在学生完成了有关的训练后,马上安排。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课堂上做的练习,争取课堂上马上讲评。比如可以利用实物投影,马上反映学生答题情况,全班同学加以分析、评分和完善。这样坚持课堂上及时评价、即时反馈,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的作用就越大。此外,当天做的练习,比如限时训练,老师当天改好,收集学生情况,做好第二天讲评的准备。同时,利用张贴答案的形式及时公布答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总之,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贯彻及时性原则,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信息流通频率,抓紧一切有力时机,及时让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想学”,这是提高高三历史讲评课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2 进行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史学知识的确定性,加之以固定章节为主的教学内容,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的评价方式,导致一直存在着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使高中历史讲评课显得机械、生硬,缺乏活力。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人文学科色彩浓郁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其它学科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合作学习在促进教学关系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态度要友好而平等,语言生动富有激励性;学生发言人数要多、次数要多,同桌讨论、集体回答次数要多。教师的语言要具备启发性和鼓励性,所提问的题目难度要适度,使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能够答得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个别回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要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气氛。在讲评时,老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授课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到讲评之中。对于较为典型的题目,可以让答题比较出色的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答题思路,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对于比较典型的错误题目,也可以让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讲述一下当时的思维模式。
3 总结经验和规律,指点解题方法
在“能力立意”的要求下,近几年的历史考试呈现出题海无涯的现状,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评的时候绝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对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因此,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上,老师应着眼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解题技巧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题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评讲试卷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正确答案的肤浅层面,更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解题方法。如近年来高考题大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这一类题目学生容易失分,教师讲评时应该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首先,教会学生根据题意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教会他们转换信息,将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思考答该题需要调动和运用哪些知识点;再次,要教会学生整合信息,把材料信息、书本知识、主题立意等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正确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悟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次的试卷讲评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
另一方面,通常在课堂上,授课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而个别学生在答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老师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分析学生在答题思维上的缺陷,并予以纠正。讲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一劳永逸。只有加强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做到触类旁通,才能突出实效性。
讲评过程尊重针对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客观地分析学生答卷的基础上,对准学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结所在,恰当地选取讲评材料,并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评。这样,教师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讲评材料的数量,而且使讲评更具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去识记,从而直接提高了讲评的质量。在试卷讲评课前,老师要做好成绩统计与分析工作,特别是电子阅卷机提供的试卷客观题的一系列数据,应该作为确立讲评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依据。老师对平均分、得分率、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各项选肢的分布等数据,要做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哪些题目不必讲?哪些题目应该重点讲?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之处?非选择题暴露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应该渗透哪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学生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和应采取的策略等等,课前必须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
以上是老师对全班学生答题情况的总体分析,远不能有效地解决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还必须指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试卷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馈,及时查缺补漏。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反馈信息都不尽相同,讲评课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4 结语
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位置,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以评讲课为契机,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