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01:30:10
序论:在您撰写机电专业学期表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现岗位性的特征。本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从事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与运用,完成设计者设计、规划、决策并将这些转化成产品,能够胜任生产第一线上的工作;体现实践性的特征。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其他专业就有不同,必须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体现地区性特征。这是所有中专教育的共性,首先中专是为了满足适应当地的经济建设而产生的,所以它的变化和发展一定要满足和适应当地的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变化。
2中专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形成原因
2.1教学观念
机电专业的中专学生要想战胜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必须凭借自己的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主要教育观念还是比较陈旧,理论教学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这三方面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2实践教学环境
机电专业的许多课程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目前,大多数的中专院校都配备供学生实验、实习的一些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但是,试验和实习用的设备在配置和数量这两个方面距离实际生产的要求还很远。
2.3师资水平
当下,大多数的中专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论是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普遍与生产实践脱离。现在的在职中专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教学了,缺乏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踏上中专教学岗位后,正逢中专院校扩大招生的规模,学生多了,教学任务量重,很难抽出一段时间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2.4实践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状态已不再是原来的黑板,粉笔盒教科书,多媒体的引入使得教学方法越来越多。但是,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变化,还是来自于教材,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型课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3层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3.1第一学期,是基础
这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工厂金工实习,时间安排至少三周,车工、钳工、焊工、铣工是必修的实训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还可增加加铸造和磨削等。让学生对将来的生产和生活领域有所了解。
3.2第二学期,也是基础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授课计划和大纲的要求,这学期增加了实验和基本实训,包括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实验、AutoCAD实训、机械制图测绘等。
3.3第三学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MasterCAM/CAXA实训培养自动加工方面能力,绕制电机线圈,电机控制实训、单片机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培养电学方面能力,切削机床的拆装实训;数控车加工和数控铣加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4第四学期,是对前三学期能力培养的综合和层次结构形成顶尖的关键
这学期在前三学期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进而能够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深造。
3.5第三学年,是顶峰
根据学生前四个学期的学习以及每个学生技能的不同,学校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专业对口,让学生在企业工厂这个大熔炉里施展自己的技能并能够进行拓展和进步,为把自己打造成有用于社会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层进模式的管理措施
4.1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实习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当下,中专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依据就是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训条件,同时还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特色,编写与本校实训教学相对应的教材。因此,为了加强实习教学,应该组织本校专业教师编写一套符合当地需求,体现本校教学特色的实习教材或者实习指导书。
4.2完善实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实训的教学工作复杂繁琐,必须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这个管理制度可以在现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一来,对于实验实训教学就有了章程。同时考核的内容也要完善,对于学生不仅要考核他的技能,还要考核他的出勤,职业道德,同学之间的协作等,最后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达到实验实训的教学目标。
4.3增强专业实习实训教师队伍
1 中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表现
中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如下:
(1)体现高新技术的特征。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飞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这些高新技术向传统的机械行业领域快速渗透;(2)体现岗位性的特征。本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从事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与运用,完成设计者设计、规划、决策并将这些转化成产品,能够胜任生产第一线上的工作;(3)体现实践性的特征。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其他专业就有不同,必须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4)体现地区性特征。这是所有中专教育的共性,首先中专是为了满足适应当地的经济建设而产生的,所以它的变化和发展一定要满足和适应当地的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变化。
2 中专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形成原因
2.1 教学观念
机电专业的中专学生要想战胜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必须凭借自己的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主要教育观念还是比较陈旧,理论教学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这三方面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2 实践教学环境
机电专业的许多课程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目前,大多数的中专院校都配备供学生实验、实习的一些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但是,试验和实习用的设备在配置和数量这两个方面距离实际生产的要求还很远。
2.3 师资水平
当下,大多数的中专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论是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普遍与生产实践脱离。现在的在职中专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教学了,缺乏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踏上中专教学岗位后,正逢中专院校扩大招生的规模,学生多了,教学任务量重,很难抽出一段时间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2.4 实践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状态已不再是原来的黑板,粉笔盒教科书,多媒体的引入使得教学方法越来越多。但是,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变化,还是来自于教材,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型课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3 层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3.1 第一学期,是基础
这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工厂金工实习,时间安排至少三周,车工、钳工、焊工、铣工是必修的实训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还可增加加铸造和磨削等。让学生对将来的生产和生活领域有所了解。
3.2 第二学期,也是基础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授课计划和大纲的要求,这学期增加了实验和基本实训,包括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实验、Auto CAD实训、机械制图测绘等。
3.3 第三学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Master CAM/CAXA实训培养自动加工方面能力,绕制电机线圈,电机控制实训、单片机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培养电学方面能力,切削机床的拆装实训;数控车加工和数控铣加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4 第四学期,是对前三学期能力培养的综合和层次结构形成顶尖的关键
这学期在前三学期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进而能够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深造。
3.5 第三学年,是顶峰
根据学生前四个学期的学习以及每个学生技能的不同,学校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专业对口,让学生在企业工厂这个大熔炉里施展自己的技能并能够进行拓展和进步,为把自己打造成有用于社会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提高层进模式的管理措施
4.1 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实习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当下,中专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依据就是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训条件,同时还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特色,编写与本校实训教学相对应的教材。因此,为了加强实习教学,应该组织本校专业教师编写一套符合当地需求,体现本校教学特色的实习教材或者实习指导书。
4.2 完善实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实训的教学工作复杂繁琐,必须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这个管理制度可以在现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一来,对于实验实训教学就有了章程。同时考核的内容也要完善,对于学生不仅要考核他的技能,还要考核他的出勤,职业道德,同学之间的协作等,最后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达到实验实训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矿山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国内科技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其带来了现代生产关系的极大的改善,并开始逐渐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战略发展以及国内居民的生活消费趋向。互联网技术借助自身独特的便捷性、快速性、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模式,丰富了区域间企业的交流、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内部的资源共享,并将这一特性不断的复制和应用于各个行业,为当代国内经济的发展增注了充沛的活力。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现代化人才。矿山机电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综合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够在煤矿机电设备的设计、安装、维护、管理等技术环节保障运行,是能够满足当前矿山企业人才需求,是能够满足矿山设备制造、研发、维修需求。进入2010年之后,矿山机械行业的市场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各项投资向矿山机械涌入,在年近100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再加上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需要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上进行创新,积极融入“互联网+”,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来让高职院校的矿山机电专业设置贴近和适应当代互联网庞大经济市场的需要。以便于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途径,以达到借助“互联网+”手段培育更专业、符合发展需要的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目的[1]。
2“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
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诞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是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行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提供新发展思路的。在“互联网+”带动下,传统行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尤其是受资源环境约束大、产能过剩的能源行业。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变动,培养更符合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从“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来看,具有几大表现:一是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从“学科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要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把脉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二是需要根据“互联网+矿山机电”的新目标,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培养出矿山机电岗位高技能专业人才;三是要充分对高职院校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2]。
3“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的构建路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是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带动煤炭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需要依托以下几大构建路径。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多重影响,需要高职院校
在构建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校企联动的办学模式,实现工学交替。一是在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搭建指导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工作小组,让来自矿山机电专业领域的专家、技术骨干、企业领导成为小组成员,从分析“互联网+”给专业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做好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在人力和财力上进行资源保障;二是邀请“互联网+”领域、矿山机电领域的校外专家来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证,从社会实际需求到把控专业未来发展,科学、系统的设置出最符合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新课程体系;三是在设置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明确矿山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应用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形成互联网思维;四是建立起“教—学—做”一体的矿山几点专业课程体系,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学习矿山机电的相关操作,在实习企业做专业学徒[3]。
3.2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矿山机电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互联网+矿山机电”的专业应用性将更强,因此构建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将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现高度融合。一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习的6个学期,分别设置特定的专业技能训练,重点是在第5-6学期,需要提供学生在矿井通风、压气、排水、维护维修等专业岗位的实习,在通压排操作、提升机操作、设备安装等岗位进行轮岗,提升矿山机电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进行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第1-3学期,需要传授学生计算机理论、互联网基本应用、机械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机械零件设计、矿山机械检测技术、电动机械维修等理论教学;在第4学期,理论上要重点进行矿山机械的理论传授,对煤矿供电、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等进行重点讲学;在第5-6学期,理论上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4]。
4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运用的不断普及,给予了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各行业走“互联网+”产业道路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是保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重新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新体系,就需要正视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新难题和重点问题,改变办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作者:王维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玉莲.新经济形势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新经济,2016(09).
[2]梁南丁,彭新荣.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摘 要】源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大陆高校已实施20多年,研究成果众多,但是机电专业学生英语服务学习成果寥寥,开展此项探索意义深刻。通过对服务学习的梳理,提出在大一第二学期引导机电专业学生开展英语服务学习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机电专业学生;英语服务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5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公共英语基于工作导向的任务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编号:kg2013667)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1.服务学习的定义。服务学习有两种权威定义:一种定义是,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方法,借助这种方法,通过积极参与、精心组织的服务性工作,促使学生或参与者开展学习并获得发展。另一种定义是,服务性学习是“将服务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一种经验教育,是指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将社区服务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把课程内容应用于具体服务的教育组织模式”。如把两个定义运用到机电英语,服务学习是将服务与高职英语学习相结合的一种经验教育,是指机电专业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将社区服务与高职英语相结合,把高职英语内容应用于具体服务的教育组织模式。
2.服务学习历史回顾。美国在1990年出台《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出台《全美服务信任法案》之后,参与服务性学习的学校和学生持续增长,目前83%的高等学校参与服务学习。
1993年,大陆高校才实施服务学习,已呈现广领域和多成果的特点,如护理、管理、工学、文学、教育领域都有大量公开成果。2009年宁波市倡导“教育就是服务”后,宁波专家和学者开始高度关注教育和文学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产生较大影响。
二、英语服务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服务学习现状。近20多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服务学习成果众多,最近一年有代表性的英语成果是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真实语言交流环境中服务学习”,见表1。
除了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为理念,参加校内常规性英语学习以外,英语大类专业学生在“服务走进社区”理念的引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门,依托“在甬外籍人士眼中的宁波”和“行走的新闻”两个项目,培养用英语面对面地为外籍人士服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书本上学到的英语综合知识被学生积极主动地用于实践,英语口语、听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强化。
2.机电专业学生英语服务学习现状。一般来说,大一第一学期机电专业学生对英语的要求低于英语专业学生,因而提倡服务个体需求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校内学习英语为主,见表2。
虽然在服务个体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高职大一机电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通过常规的在校英语学习,听力、口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均有提高。但这种理念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采访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水平较高中时有所下降,近90%的学生学习英语热情减退。同时,服务个体发展的教学理念不是真正的服务学习。
三、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英语服务学习对策
1.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过渡。众所周知,高职机电学生要完成两次英语学习过渡,一是第一学期高中英语到高职英语的过渡,二是第二学期高职英语结束后到机电专业英语的过渡。随机采访显示,第二个过渡问题较多。通过进社区开展英语服务学习,可降低过渡期的难度,符合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未来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总体目标,见表3。
2.高职机电学生服务学习对策。表3增加了教学地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项目。走进社区方便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服务社区人员英语需求的能力,尤其是服务英语学习爱好者和外籍人士的能力。“美丽的声音说出来”中的人物生平描述、景点描述、喜好描述、我的公司、我们生存的世界,可弥补基础英语阶段发音不准、怕出错、怕丢脸、不愿开口说、英语口语基础薄弱的问题,也可解决不适应他人语音语速、表达方式、听不懂、经常冷场的问题,还可解决跨文化知识匮乏造成的害怕表达个人观点、不能进行深层次交际的问题。通过服务学习,学生的知识得到施展和补充,人格魅力得到升华,持续学习的愿景得到满足。
完成上述基础英语项目后,学生按照独立学习、能力内化、组建小组、作品展示和作品评价五个环节,以机床入门要求设计“我与机床”具体的场景、人数和表演方式,见表4。
笔者跟踪采访发现,在社区表现机床项目,有利于解决从基础英语过渡到机电专业英语出现的词汇量、语言框架、学习内容等问题。例如,学习专业英语时,由于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导致专业英语词汇量偏少,难以把基础英语句型运用到专业英语,难以自愿选择学习产品说明书。
2014年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公布的8个高薪专科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名列第一。实践证明,在两个项目的驱动下,大一机电专业学生第二学期利用服务走进社区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若干难题,如“学基础英语时提不起兴趣,学专业课时又忘掉了英语”、“41%的学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英语基础薄弱,心理素质急需加强”。此外,还为顺利过渡到机电专业英语学习打下了基础,受到了师生和社区的好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区配套设施不足、英语爱好者人数有限、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学生需要进一步完善表演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翠凤.在实践中学习——美国中小学的校本服务性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
[2]刘彩珍,等.服务学习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3]潘利若,姚梅林.美国服务性学习对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实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1,(4).
[4]王炜.服务性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5]李维维.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与宁波高职服务类教育发展[J].宁波经济,2009,(3).
[6]张静燕.外语教学中的服务——学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
[7]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33(6).
[8]徐锦芬.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外语研究,2011,(10).
[9]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11).
[10]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1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关键词:教学模式;职业能力;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模式
1前言
近年来,桂西北的发展,为中、高技能人才需求提供了巨大市场。随着有色金属冶炼、制糖、水电、机械加工等大、中型项目的开工,桂西北各个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要求其掌握现代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并且有着一定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经验。但是就当地各大院校输出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实际来说,其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也普遍存在岗位适应性差等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次适应。这也导致用人单位用工荒,寻找对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迫切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做好机电类专业人才优秀人才的输出是当务之急。要想解决学校与企业人才供给的矛盾问题,校企合作及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必不可少,只有真正了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校企合作就是让学校与企业实现人才问题的交流探讨与共同培育管理。本文就桂西北特色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教学模式
基于工学交替与1+3的合作理念,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学校与三类企业的合作。“1+3合作”中的“1”是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3”指的是与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办学关系密切的“机电设备应用商”、“机电工程商”和“机电产品供应商”三类企业进行合作,其中学校发挥自己场地、技术及人员方面的优势,综合三类企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根据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明确思路:从公共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程学习再到专业的实践实习模拟再到针对性的课程补充学习再到专业技能应用最后到技能进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始终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针与原则,针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特点,打破传统学期概念,推行“三年六段”的弹性教学模式,借助学校与企业两大场地组织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并引导其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3组织与实践
“三年六段”教学模式各阶段按能力递进原则组织实施,具体安排如下:3.1文化素质教育。第一个学校教学组织的主场所是学校,时间一般为半年。主要是新生入学,引导其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出来,通过军训教育、专业介绍等,让其熟悉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与环境,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荣誉感,做好文化课程的学习,奠定后期学习的基础。3.2职业入门训练及岗位认知实习。第二个学校依然是在学校,时间约为4个月。一般是文化学习之后。安排《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操作与电子线路焊接》、《机械基础与机械加工》等专业入门课教学,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基础的专业知识,能认识电气并识别低电压电器等,也具备绘图的能力,这是下一阶段学习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在校外企业进行,保持在1个月以上,当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合理安排。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的体验,其难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过渡转化,但是又希望了解岗位情况,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现阶段的学习就是岗位认识学习,企业管理者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机电设备专业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该阶段的学习倡导灵活与弹性制,可以一气呵成开展下来,也可以分小段进行,循序渐进。3.3岗位跟班实习及生产性项目训练。三学期在“校外实习点”实施,1个月。桂西北地区冶炼、糖业、水电资源丰富,机电设备应用率高,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之一。糖业有个生产暂停期,时间是6月份到10月份,企业一般会利用该时间段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而企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实习参观,借助企业设备资源,在教师的详细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设备维修保养的知识,也更加灵活地参与到检修中,为后期工作积累经验。在岗位跟班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参与设备故障抢修,身临一线,提升对岗位工作的认识,也潜移默化地深化对你企业文化制度及管理制度的认识。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很好地储备人才。4个月,在校内“加工车间、设备维修车间、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车间”进行,综合生产实际弹性安排。前期为区域调研阶段,主要是挑选有合作有利条件并且有与学校合作意向的对口企业,坚持校企合作,共赢互利的原则,两者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加工车间与设备维修车间,为该模式教学奠定环境基础。可以借助企业开展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定位为员工,自主或者合作负责对应项目。正是因为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引导与锻炼。在生产项目的训练中,学生重点提升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学生树立追求卓越与承担责任的工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与协调,端正工作心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考核,带动学生综合发展。3.4职业认证训练。四学期在校内实施,5个月。通过岗位认知实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专业课学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教师以学生所见的机电设备和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迈入专业领域大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阶段学生应完成电机拆装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机床电气控制、PLC电气控制技术与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机械设备维修工艺等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考取电工上岗证,并结合个人能力情况参加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评。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3.5岗位定向实习。五学期的校外实习点实施,必须以企业的用工实际为参考。在综合各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也对行业及职业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也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白其行业应用中对象的差异性,岗位胜任力提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桂西北不同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训练实习。针对企业的典型机电设备做好专项课程的开发,涉及到岗位的安全教育,这是前提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设备操作规范和设备安装调试等模块。综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对应的企业,其中学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讲解,企业教师则承担现场指导任务,开展专项针对性的教学。在这样的锻炼指导下,学生达到企业职业人的标准。3.6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是在第六个学期组织实施。历时五个月。经过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的学习锻炼后,相信多数学生已经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定位,也了解了机电设备应用技能人才的实际成长过程,更加明白企业的用工需求,熟悉企业的实操环境。顶岗实习则是水到渠成,学生带薪上岗,真正从事到机电设备操作、监控及维护中。此时也进入校企合作管理阶段,学校企业双方联系,共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指导,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企业要优先录用或者作为储备人才,真正做到定岗与职业岗位的无缝结合。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学生毕业后也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业更顺利。
4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有责任心的负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三年六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与示范,为桂西北各行业机电设备应用、安装与调试岗位培养了一批“精专业、有专长、留得住、能干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得到增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王甦 单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根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1(05):10~11.
一、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背景简介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是本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交直流电动机、步进电机、各种伺服电机及常用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场合和选用方法;利用继电器和PLC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机运行状态及运行速度的控制;掌握各种常用控制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设计;了解最新控制技术在机电传动控制中的应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原理和应用并重,元件和系统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目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类生产机械设备中的控制技术。
本院结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制定了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了由冯清秀、邓星钟等编著的《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教材,开课时间定在大三的春学期。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不合理
本院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程,大三秋学期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这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容重叠现象的出现。如教材第七章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教材第八章电力电子学基础在大二及大三秋学期已经学习过,如果严格按照所选教材章节进行授课,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讲述的现象,导致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状况。同时占用了宝贵的课时,教学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授课教师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所有内容从头讲到尾,致使学生分不清重点,不能有效吸收,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形式单一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中涉及到的接线图、电路图、特性曲线图、程序图较多,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减少了课堂上板书画图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书本上难以理解的图形直观动态地展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授的单一灌输形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出现。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实验及实践创新不足
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只象征性地开设了三个观摩实验,而且由于新老校区交通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仅仅是按照实验大纲给定的电路图接线,观测实验现象。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不能锻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调整
针对电子电力学基础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两个章节,采取带领学生快速复习的方法,压缩授课时间,教学重点放在应用PLC技术对电机的控制上,并增加工程实例的讲解。结合工程实例,给学生布置调研报告或者实例课题设计,锻炼学生解决简单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考核环节决定着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这通常是学生们最为关切的。本院现有的考核模式是平时考勤10分、课下作业10分、实验10分以及期末试卷70分。在该模式下学生只需到课,按时完成作业,参加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参加期末考试即可,不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不能评估学生平时对于理论力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对考核方式进行渐进性改革,针对14级学生采用期末成绩7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5分,实例设计报告5分,作业5分的模式,强化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讨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课堂活跃度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针对15级学生,将采用期末成绩6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10分,实例设计报告10分,作业5分的考核模式,进一步强化学习课堂表现和实践应用环节,调动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
3.授课方式方法的改革
3.1 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由教师单一灌输的形式,采用师生互动-角色转换的教学方式,适当增加知识回顾和总结环节课时比例。以直流电机基本结构为例。首先,授课教师先通过PPT课件结合一张直流电机简图A向学生讲授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接下来换另外一张简图B让学生分组讨论,指派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台下同学就简图的每个部件进行提问,并对部件结构质疑,如极靴电枢铁心表面为什么冲槽?极靴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作用?试讲同学针对问题一一解答,授课教师最最后点评并进行知识总结。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加深了知识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应变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采用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机械零件和电器元件,导致对电机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实际应用及控制方面知识匮乏,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本院下一步将计划采取设备器械进教室,学生进平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器件、设备带进课堂;在机电传动实验室基础上建立如“全方位移动机器人”“无人机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挖掘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到机电项目中来,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勾连起来,使机电设备深入学生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行业英语入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83-03
长期以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一直沿袭“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能力,背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于2009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英语与行业阶段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此背景下,本课题尝试将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相融合,在夯实基础英语教学模块的同时,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来确定第三学期英语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为教学目标,开设行业英语入门,通过三个英语教学模块使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有效衔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连续性的同时使学生的英语得到实际应用。
一、公共英语教学组织模块化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需求,结合教育部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要求,课题组从2010年9月开始,对2010级、2011级和2012级机电专业的学生进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依据学生的学院英语水平达标测试成绩或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并相应设立了三个公共英语教学模块:水平达标模块(第一学期)、分层教学模块(第二学期)及专业入门模块(第三学期)。使学生通过三个模块的英语课程学习,一方面达到学院要求的英语水平,满足不同层次的英语需求;另一方面增强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意识和驾驭专业英语的职业技能,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一、二学期的两个模块属于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具有公共通用性,如:休闲娱乐、交通旅行、兴趣爱好、日常饮食、运动健康、求职面试等话题内容,侧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在职业领域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际。第三学期的专业入门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实现公共英语教学与机电专业相融合,为专业服务的目的。本着“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专业英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写作、沟通等能力”的原则,根据机电专业的需求,开设行业英语入门课程,为学生平稳过渡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确定教学内容
就三个英语教学模块来分析,我部门近年所选用的教材《新编实用英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选材多涉及文化、社会、常识、科普等通用性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通用基本素质,缺少与机电专业相结合的选材内容,仅适用于第一、二学期两个基础阶段的教学模块。而机电工程系所采用的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多与该专业理论紧密结合,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公共英语和机电专业英语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缺少衔接,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延续性。第三学期的专业入门教学模块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立的,然而由于缺少适用的教材难以有效开展。因此,编写适合该专业的校本教材便被提上教改日程。为编写出实用而又适用的教材,课题组教师深入该系进行调研,借鉴专业教师的意见,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结合各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市场定位来确定教学内容,最终设计并编写出适合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本教材《行业英语入门——计算机及机电工程类》。
在围绕岗位需求确定《行业英语入门》的教学内容时,公外教师始终牢记公共英语课程是为全院各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所需的英语教学服务的。因此,专业入门模块的教学计划与实施、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必须建立在广泛调研、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并多次修订的基础之上,并需通过校内外专家组的审核与鉴定方能实施。就机电类《行业英语入门》校本教材建设来说,在公外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深入机电工程系,先后与机电一体化、汽车类专业英语教师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到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学生英语技能的要求侧重于阅读,而汽车类则侧重于阅读和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共同点在于《行业英语入门》的教学内容需有别于该系的专业英语课程,侧重讲解与专业相关的基础性的、一般性的知识,专业性无须太强,避免给学生造成枯涩艰深的印象;语言要有代表性,包含该专业的常用词汇、常见的句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既要注重教材内部的知识衔接,又要注重与基础英语知识的衔接,更要注重与专业英语的衔接和过渡,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继续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经教材编写组的多次讨论与修订后,本着“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机电类《行业英语入门》选取了工业革命、数控机床保养与维修、汽车如何省油、大众汽车发展史、西门子公司简介等专业通用基础性文章;同时,在该校本教材的附录中,还收录了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模块,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渗透,另一方面通过文章的研读与学习也可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及表达方式,实现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技术资料、说明书或相关英文信函等各种本专业英语原文材料的教学目的,为后续专业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公共英语改革
现代职教理论认为:职教的着眼点应从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职教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2]。公共英语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课题组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外出调研,并在机电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发展的跟踪调查。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把职业素养及科学文化素质放在了首位。强调毕业生要具备较高的事业心、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团队意识,同时还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课题组分析了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借鉴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行动导向、过程性评价等教学理论与实践,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三个教学模块,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在课内外的英语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及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中模拟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构建获取职业岗位知识的教学情境,并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将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整合为真实并有挑战性的应用型主题教学单元,使其涵盖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结构,并渗透应聘求职、企业文化、职场沟通、个人规划和职业发展等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适用性。教学以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展开,以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技能的形成告终。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实现课堂社会化、交际真实化[3],引导学生在完成各主题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建构并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在专业情境中学会交际,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磋商、交流、协作等社会能力,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课题组还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英语语言知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素质以及磋商交流等社会能力)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总之,高职英语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4],这是学生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四、结语
与专业相融合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宗旨是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强调语言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等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张燕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行业英语的教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2]吕鑫祥.“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2).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