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2-01-31 14:30:31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第1篇

关键词:认知 思维 生活

随着时代的推进、科学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渐步入日常课堂,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时代的课堂教学结构也不可能只是在传统模式里简单地替换或添加“电教因素”,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善用,充分发挥其优势,诱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从实践应用的效果反馈显示,数学课件设计涉及的范畴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设计依据思考如下:

一、符合认知规律

1.从认知的条件看

儿童的不随意注意(即无意注意)在学习中起很大的作用。运动的、新奇的、美好的形象容易吸引儿童,以此为依据,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使新旧知识的区别点动起来,让同类形象的共性特征动起来,在恰恰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效地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为儿童的认知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的旧知是对周长的结构认识,在设计课件时,抓住两者的区别,先闪现周长的模型,再闪现面积模型(表面),最后沿着长方形的一条边用鲜艳的色彩慢慢覆盖长方形的表面,学生由此区分周长与面积,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2.从认知的对象看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现实世界的万物都是运动着、变化着的,小学数学知识也是动态的、发展的。然而,课本上的文字、插图是静态的,不能很好地表述运动或变化着的过程,既便是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也必须经过儿童的编译、想象,才能还原为事物的运动、知识的变化。而儿童学习的主要障碍正是对符号的编译。

3.从认知的过程看

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对教师思维的理解过程,对自身思维的调节过程。由于思维本身是看不见的,儿童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揣测他的思维,这就常常使儿童费解。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及制作时,要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变动着的图像,借助过程性的“动像”,去外化自己的思维过程,将成人的思维形象化、儿童化,使其较易于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同时由于“动像”是外在的客观现象,儿童可以将其作为自身思维的参照物,对儿童有效地调节自身思维也较为有利。

二、符合思维特点

1.情节虚拟

儿童解决问题的障碍常常来自于“进不去”,通过课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改变角色意识,自然地把自己“摆进去”,进而自觉地寻找方法,探求规律。

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很难遇到或意识到,为了引趣,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选用儿童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出一段情境,让情境中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学生来帮助解决,通过虚拟,角色变了,学生的感觉也变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知识再现

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思维侧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当某些问题学生曾在生活中直接碰到或间接碰到时,我们可以在设计课件时“再现”当时的情境,唤起其知识积累。

3.印证想象

有位学生这样和我说:其实有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但老师总是低估我们,总要抢着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也就懒得动脑了。这句话给我们一个警示:课件效果不仅仅是帮助思维,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思维,只有发展才会有进步。课件设计时可以给学生一个静态的、有启示意义的画面,留有余地的让学生去想象图像的变化,然后再将实际变动结果显示出来,让学生去印证。

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要利用其思维的跳跃性设计课件,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体会成功的喜悦,寻找失败的原因,帮助学习。

三、符合生活实际

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数学;另一种情形则是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内部矛盾而发展数学,之后才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也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应用线索,二是理论线索,与之对应的可以有两种情境,即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两者合而为一,以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设计课件,将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因此,数学课件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操作,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吃透教材,收集资料,从学生的方方面面思考,做到“以动映动,以动引动”,用图像之“动”反映事物之“动”、知识之“动”,用图像之“动”引导学生思维之“动”。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肖坚强.《最新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冯克诚.《教学改革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2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数学教学情境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有待于教育教学界同仁不断深入探索。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得。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认识数学命题和公式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其次是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研究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能简单地将数学概念用语言表述出来,而是需要在本质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能对具体数学对象进行识别,教师要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动态化演示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在对数学概念的反复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完成理解和有效记忆。

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情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对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敢随意改变,更谈不上有自主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必将扼杀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门重要学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数学问题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本来是好事,但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上课要有高度的注意力,跟随老师上课的逻辑思维能力,数课件太花梢,反而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不漏任何痕迹,更不用严加管理学生,课程导入时必须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内容主要是与数学有关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前后4-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课前由小组成员收集和加工信息,课时由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发言,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心,通过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他们不仅仅会从书本去获取知识,在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多种途径中都可以获取知识,尤其是课外书籍,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思考,操作与相互探讨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自觉的数学思维与操作学习数学,成为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的关键。

第3篇

关键词:快乐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措施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涉及到一些晦涩的公式、定理及推论内容,小学生在接触这些内容时,理解能力不足,对于这些定理、推论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也不了解,这就导致小学生认为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烦感,这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普遍面临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乐教、善教,用快乐情绪感染学生

这是开展快乐学习的前提,也是对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热情,在探索数学奥秘时,要能够与学生一样保持好奇心;在成功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时,要能够与学生一样享受快乐。只有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学生才能够对教师及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快乐学习的教学原则类似于古代的寓乐于学,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乐教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乐教的结果。只有小学数学教师做到乐教、善教,才能实现学生乐学。试问,一个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的数学教师,如何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呢?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尽量使用亲切的、幽默风趣的、平易近人的语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能够使用肢体语言来进行强调暗示,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神情姿势得到肯定、鼓励,从而产生情感效应,鼓励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快乐学习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最为有效的心理因素。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逐渐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时,要能够充分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快乐因子”,创新教学内容,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师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够保持心情欢畅、兴趣浓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快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3.1故事问题引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设置悬念问题的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统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松鼠弟弟过生日”这个故事,让学生为松鼠弟弟统计生日聚会上的礼物及人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使其感受到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积极参与到快乐学习中来。

3.2实验探究法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问题的指向,借助教学器材来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结论或者验证结论。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等于180°吗?谁能用实验证明给我们看呢?”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采用减拼、测量等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实验过后还能够体验到学习新知识的喜悦。

3.3游戏竞赛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玩心比较重,数学教师要能够掌握这一心理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游戏竞赛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数学计算中可以设置“夺红旗”、“攀登高峰”等游戏活动;在概念判断中可以设置“我做小老师”的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游戏竞赛活动时,会对数学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

3.4生活场景模拟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场景,将数学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与方法。例如,在讲解“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便利店的买卖场景,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对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有着清晰认识。放学之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购物,由孩子帮助父母付钱。生活场景模拟教学法,主要结合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让学习数学知识成为一个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真正让学生乐学、爱学。

3.5媒体组合法

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课件,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行程问题”这类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片,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知识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4.优化教学评价,实现快乐学习

小学生总是期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教师的评价。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评价”这把标尺,要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对于进步不是很明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善意的评价来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评价,以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只要学生在数学思维上有所进步,数学教师都要能够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数学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实现快乐成长。教师要尽量避免利用考试成绩来排名次,这种方式与快乐学习的原则相背离。快乐学习中的教学评价宗旨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更加自信、健康地成长。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灵动性,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兴趣,使学生以快乐学习的情绪来学习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快乐学习是学好数学的源动力,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钻研数学题目、主动思考并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方面多下功夫,尽力为学生创建快乐学习的环境、创新教学情境与教学方式,让学生充满乐趣地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营造最佳教学情境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有待于教育教学界同仁不断深入探索。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得。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认识数学命题和公式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其次是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研究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能简单地将数学概念用语言表述出来,而是需要在本质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能对具体数学对象进行识别和概念推到归类.奥苏倍尔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新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获得意义的过程”。教师要把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动态化演示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在对数学概念的反复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改变传统文化观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情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对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敢随意改变,更谈不上有自主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必将扼杀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门重要学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数学问题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本来是好事,但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上课要有高度的注意力,跟随老师上课的逻辑思维能力,数课件太花梢,反而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不漏任何痕迹,更不用严加管理学生,课程导入时必须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内容主要是与数学有关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前后4-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课前由小组成员收集和加工信息,课时由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发言,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心,通过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他们不仅仅会从书本去获取知识,在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多种途径中都可以获取知识,尤其是课外书籍,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思考,操作与相互探讨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自觉的数学思维与操作学习数学,成为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的关键。

第5篇

一、CAI课件的使用要真正为教学“服务”。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正在成为我国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许多教师看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赋予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精彩的视听效果,丰富的内容,变化多端的动画,往往引人人胜。如果对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入CAI这一媒体没有充分的认识,CAI课件的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时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起了干扰作用。因此,课件的设计与使用应体现“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有效学习"的原则。教师和设计者都必须吃透小学数学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并以此为准绳,认真推敲:本课有无必要使用CAI、哪些环节需要、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益处、怎样在需要处设计教学环节与多媒体的整合等问题。在了解多媒体特性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进行多媒体CAI的应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把CAI课件当作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现代课堂教学看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CAI课件的简单相加,把多媒体当成万能媒体,甚至出现无课不用CAI"的现象的发生。

二、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媒体的效益。

小学数学CAI课件的设计和运用,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下大力气,考虑在什么时机让媒体机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数学CAI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具体说来,可在新知识的生长处、观察的模糊处、操作的关键处、知识的延伸处、新旧知识的对比处、思维的障碍处、示范及练习的需要处引入媒体。利用媒体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CAI课件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发学生思维。又如教学“8加几”时,运用CAI课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即小花狗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呈现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8把牙刷,盒外有3把。当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在巩固练习时,又出现了“小动物找家”等画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合作学习、互相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三、CAI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应更加重视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6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 小学数学 实践策略

一、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谓微课教学概括来讲就是指以视频为基本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课堂教学过程。微课教学的最核心部分是教学课件或者教学视频,在特殊情况下还包括与教学主体有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等辅教学材料,微课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所教学的人群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也正因为存在这种针对性,所以在教学时间上一般不会太长,多以6-10分钟为宜,教学质量一般也很高,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可适当运用。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微课教学的引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为课堂教学模式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小学生可在观看数学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的同时认真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将得到的结论应用于实践中。教师采用微课动态教学视频的方式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二)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其一,教师无法准群得知每一位小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不知道哪位学生具有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哪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处于劣势,难以掌握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其二,也正是因为课堂上的交流过少,学生和教师之间才会逐渐产生隔阂,如此则不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然而通过微课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课堂教学现象,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

(三)能有效提升初级数学教学质量

由于微课教学是基于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集合而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数学课堂教学时,针对性便得以凸显,这便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音频和视频的结合效果产生更加深刻的视觉印象,使之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忘却,从而有效提升了初级数学教学质量。

三、应用微课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质量要提升,兴趣是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唯有如此,方能让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进而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否则,小学生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教师只顾自己讲授教材,那么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为了引发学生思考,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微课教学。微课的适当引入,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更长久稳固的学习动力。

(二)开展数学课,培养多思路

数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不需要很多的背诵过程,但却需要学生养成灵活的、发散式思维能力,而这一培养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在如今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文化知识灌输的教学思想,还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毕竟社会需要的是一群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而并不是一批“书呆子”,因此,教师要将微课和数学“一题多解”教学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将微课教学与“一题多解”结合在一起解决数学中的运算题。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现出这道计算题:125×24,如果要用普通的计算方法就是直接在草稿纸上运用乘法运算法则一步一步列出解题过程,M而得到这道题的答案3000。这种解题方法是最普通的方法,但同样也是最繁琐、最浪费时间的解题方法,也许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看不出来,但是在考试中其暴露的弊端将会非常明显。那么,换种思路又当如何呢?如将24进行拆分得到4×6再将这两项与125作组合运算得到125×4×6,125与4相乘口算就可以知道是500,500再和6作乘法可轻松得到这道题的答案为3000。通过运用乘法交换律和分解质因数这两个方法,使整个计算过程更加简便和高效,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运用微课与“一题多解”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这种变通式解题思维,促进思维的发散。

(三)结合生活例,优化教与学

其实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能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实践,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找出能够结合生活实例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微课教学法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并且结合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对生活问题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从而大大提高微课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圆》这部分内容中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时,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授,如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人体、蝴蝶、飞机、红双喜等都是完美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实物拍成照片或者直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照片,以微课视频或者图像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如此,既方便了数学教师的教又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概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应当积极运用微课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这并不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办到的,还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通过积极采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路以及恰当联系生活实际等有效策略,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微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科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勇.微课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的实践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

[2]邓冰.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开发与有效实践[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

第7篇

【关键词】情境创设;认知发展;潜能开发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而小学低年级又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阶段。我们要抓住小学生外显性的情感特征,从激发其学习兴趣入手,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亲历和体验知识学习的过程。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这方面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创设最佳情境

尽管小学数学学科具有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其创新思维受到了压抑,主观能动性也并未被完全调动起来。事实证明,学生一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望,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1)创设操作情境。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弱,越是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我十分注重直观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将教材中抽象的叙述转化为直观的演示,并且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感官与情感的驱动下愉快地获得知识,这不仅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各自查出25根小棒,学生们开始一根一根地数起来,很快地一堆堆儿小棒摆在了学生的面前。为了培养数感,让他们体验到“数”就在身边,对数产生亲切感,我启发性地试问学生:“老师十分相信你们数的都很准确,但是怎样摆放才能更好地让其他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你面前的小棒的确就是25根呢?”经过思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5根5根地数,然后摆放成5堆儿。”“可以10根10根地数,然后摆放成2堆儿,在旁边另外再摆放5根”……这些想法让我感到十分高兴,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我又让学生摆出32根,64根……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十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了学具在教学中所产生的作用。教学中类似这种拼一拼、摆一摆、加一加、减一减的动手操作训练,为学生将来接触乘法奠定了基础。

(2)创设音画情境。多媒体进入课堂后,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一份亮丽。一个集图、文、声、像、动为一体的教学课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而且能够在愉悦情景和氛围之中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水平。

实际上,在激发小学低年级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或者创设竞争性情境,给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等。但是,无论是创设哪一种教学情境,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巧借生活素材,实现认知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材当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这些生活现象,让生活与数学对接,通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让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感知数学,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真的离不开数学,最终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当中,我创设了一个模拟“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通过轮番演练和集体讨论,同学们不但学会了比较,而且还掌握了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再如,学习“加减混合”时,我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编写应用题,列举生活当中孩子们所熟悉的实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来进行演算,孩子们就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即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要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就要从低年级抓起,从兴趣的培养到潜能的开发,都要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其中鼓励学生质疑,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我们要善于围绕知识设置疑问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在探讨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不仅要为学生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足够的空间,而且还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都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得以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