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17:44:48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亲身经历了大一,大二两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后,我不由的要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暑期“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但是,作为大1,大2的学生,我们在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熟悉和精通的情况下,往往对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下到乡里,却收获甚少!再者,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因此,真正能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的,也往往是本身来自农村的大学学子们,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
在现在的社会就业中,往往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那些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每年都在关注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便是如今大学生没有工作经历,而要适应各个用人单位的具体业务操作则需要经过几个月以上的培训,往往用人单位不愿意花时间用于培训业务人员,而是希望在招聘的时候就能够招到已经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招聘的时候,在招聘信息上,常常是有“是否具有本行业工作经历”一拦。
今年暑假,我只身前往深圳,希望找到一家能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单位,来增强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作为自己的实习经历,但是事与愿违,在跑了7、8个人才市场后,竟然没有一家愿意提供此方面的职位,询问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对于一般业务培训来说,过于短暂,即使对于个人来说能够提高能力,但是两个月之后,个人依然要回到学校当中从事学习,这样,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二、即使某个单位提供了某方面的职位,那么,培训经费则要该单位自己承担,但是,毕竟对于暑期的大学生来说,暑期实践只是暂时性的,还未等到其给单位创收,其将离开单位返回学校,这种亏本的买卖,是很少有哪个单位愿意做的。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等。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我们针对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三步走”社会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种: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模式等。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常见的即我们通常说的“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各高校团组织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可也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够。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校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高校给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一般在1000~3000元,要求不少于三个学生,实践时间一周左右。如此少的经费,加之实践时间又比较长,除去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基本的实践费用就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暑期社会实践并不能真正深入细致地开展,也达不到育人的功能。
(2)社会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拿着学校的钱在暑假期间完成学校给的任务,顺便旅游一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一般会完成一些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地方的教育、医疗等情况,有的还有教育帮扶、科技扶贫等。但限于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些措施并不能很好地开展。
(3)学校缺乏相关暑期社会实践的培训。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到一个地方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并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培训,有的甚至不知道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
(4)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出去玩,还不用自己花钱,并没有意识到暑期实践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获得什么。
总之,暑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三步走”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汇报。在“三步走”实践模式下,各院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经费,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的方式,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暑期实践,实践内容涉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1.前期准备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确保实践顺利进行。第一,针对实践内容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与实践单位提前沟通,及时了解实践单位的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三,实践申报,确立实践课题,选定实践内容,认真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申报表》。第四,做好安全预案,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五,组建团队,如果是个人单独实践则比较简单,个人注重形象即可;如果是团队实践则要注意团队形象,包括队旗、队服等。第六, 需要做好经费预算。
2.中期实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实践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第一,实践活动是否根据实践所申报的主题、所列的计划来实施。第二,实施过程中各团队成员是否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实践任务。第三,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记录。第四,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否全程及时地指导。第五,实践活动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第六,实践活动的实施保障是否完善。
3.后期汇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以评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实践总结。实践结束,学生将实践内容、实践感悟形成书面文字,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巩固专业知识,完善自我。其次,整理实践资料。有的实践活动涉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能否将实践过程中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整理汇报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最后,实践单位的评价。学生在实践单位进行实践,实践期间效果如何,实践单位应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实践前期明确了实践目的,得到了培训和指导,为中期的实践实施打下了基础。到实践中期,即实践实施阶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团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实践后期,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学生汇报、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和实践目标紧紧相连,学生每完成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最终实现实践目标。
三、结论
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也运用暑期社会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社会不够重视,学生个体意识不强,造成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生、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走的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前期做好相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制订实践计划;中期实施计划,达到目标,并做好实践记录,教师在中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期让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实践单位评价、学生的实践总结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实践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胡金枚.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J].企业导报,2015,(6).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必要性 现状问题建议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呵护、老师的照顾中,与他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从而使一些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全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附从性,容易与现实脱节。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逐步摆脱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文化宣传、医疗服务、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领,以一种理智的、成熟的视角感受社会的进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
2.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代,他们的总体素质比较好。但由于改革开放特殊的社会环境、自身的原因等因素,他们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有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不会合理地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很大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物质匮乏的影子,怎么会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呢?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不知所措,更有甚者采取比较消极的措施,逃课、轻生时有发生。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受,从直接经验中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
3.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学生甚至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明天就是其生活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克服学校生活的单调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展示才华,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摆正个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广大青年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注重虚心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不仅受到了教育,还增加了锻炼,增长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拓展了自身素质,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规模、水平。当前,暑期社会实践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规模比较小,大多高校不够重视,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难以保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也难以使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一项有组织、有要求、有考核、有奖励的实践教学活动。
2.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
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还未认同,这直接制约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挫伤了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其次,从高校整体来看,很多高校对暑期社会实践也不够重视,它们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课外活动来实施。正因为社会和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所以才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作用的片面认识。
3.形式和内容单一
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一定创新,但从整个大范围来看,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系统专业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充足的特点,并没有出现具有社会广泛赞誉的“品牌项目”和“精品项目”。社会调查和科技文化服务,如“三下乡”社会实践,参观革命老区,访谈、调查社会现象等,缺乏纵向发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有限。社会实践的内容都是形势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支教扫盲、生产劳动等,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
4.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
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很多高校都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的状况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很多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临时性很大,没有形成“田野式”的社会调查。一部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不利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
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体系。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对于已经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评定学分的一个内容。如果只有教学实习学分而无社会实践学分就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就能使学生转变为主动性的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就能充分得到发挥。
2.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力度
巩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争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来促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要端正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切实把这一活动重视起来,加大对它们的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认识,以促进其更健康地发展。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我们必须坚持走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科学化、活动社会化的改革路线,建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全新舞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社会实践模式的运作更有生命力。
3.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一是鼓励学生自主设置社会实践项目。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把握社会热点与大学生兴趣点的共同之处,发挥众人之长,对社会实践的项目进行全校公开评估,在对师生进行评估以后,对其中有创新点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创新点不够,思路老套,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大,实际操作有困难的项目予以取消。通过这个民主的筛选机制,确保一批有创造力和高参与度的项目能脱颖而出,从起初就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施的有效性。二是打破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实践模式,组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团队。大学生在评选出来的社会实践项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团队能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参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实践内容的创新和实践效果的提高。三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企业中锻炼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含量,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磨炼创业意志,完善创业途径,将受教育与作贡献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从而保持实践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4.加强暑假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策
大学生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阶段,暑期社会实践它可以锻炼大学生,增加社会经验,同时也能服务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意识。但由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体系的不够健全和实践经费的不足,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和考评,使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为此,本文以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为例就目前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为进一步推进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意义
(1)丰富自我阅历。大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可以使自己得到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已有文献报导这也是实现人综合素养提升的唯一办法。
(2)提高竞争意识。暑期社会实践可以使得大学生提早接触到自己的就业环境从而使其具备竞争意识也对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3)习得自强性格。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校园来说复杂的环境时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大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在遭遇挫折时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和务实的学习态度,能够不断完善自己。
(4)发展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不像课堂教学有太多的束缚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5)增强理论结合实际。尽管现在有很多种教学模式,但目前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这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往往有些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能够把自己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拓宽眼界。暑期社会实践还能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上的一些人,拓展自己的人脉,便于以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综上所述,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多接触现实的社会,体会工作、创业的辛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意义非凡。
2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实践项目不够创新
任何事物都应该发展,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同样的一个项目也不例外,一个项目在形式上或者内容上都必须有创新。创新可以增加项目的乐趣,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目前湖州师范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还是主要以调查,访问,以及生产劳动等模式,还不能突破原来陈旧的模式。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就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不多。
2.2实践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教育部门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一般只是将实践活动认为是课外的实践活动,没有将其视为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次,一些学校并没有真正赋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及严谨性,虽然有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已有相应的学分,但基本上的学校都没有把实践加入到教学当中。运行经费也只够用于支持个别重点团队和奖励优秀团队。此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工作量认可等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社会实践工作的发展。
2.3实践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合理的实践考评体系可以对广大学生起到提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可以调动教师的资源,使得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能调动其积极性,又能使得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有个及时而且比较直观的了解。另外在完善实践考评体系时,凡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且顺利完成的可以获得学校及老师的认可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4实践重要性与社会认可度不一致
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课本知识的课外巩固,是课本知识的升华,加深理论知识。但是一般来说暑期社会实践会占用较长的时间而且是寒暑假放假的时间,家长并不会很同意而且有部分家长过度看重奖学金和一些荣誉,把实践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就使得了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社会的认可度不一致,从而不能很好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加强和改进暑期社会实践的对策
3.1实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
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理论课程的载体,加以组织化,科学化,严谨化,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相关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与指导,根据一般的课程要求,按时按量完成才给予一定的学分,再者最主要的是暑期社会实践不能凭借着所谓的实践证明材料,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这样学生在活动当中才可以认真思考,独立学习不至于滥竽充数,得过且过。这既可以很好的保证广大学生参加,又可以提高暑期社会活动的质量。
3.2建立领导管理机构,完善保障体系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的重要平台,对理论教育起着促进的作用,因此,需要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及主管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部门人员共同负责,例如教务处、学工办、学生处、、团委等统筹规划共同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大力向前发展。
3.3提高高校及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要提高群众及社会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和支持。高校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本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和引导,积极支持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加强管理,进一步健全暑期实践体制,并增大投资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同时,各高校之间应加大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开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并努力在实践项目上和实践方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好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高玉泉,刘辛田,唐赘.论暑期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员学报,2009(6):1~3.
[2]郑罡.浅析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黑河学刊,2012,179(6):1~3.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展历程
1997年5月26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全国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以不同形式陆续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其目的组织大中学生志愿者充分利用暑假深人到企事业单位和边远村镇,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做出积极贡献。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至今已有18年。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教育型、公益服务型、文化科技型、社会调查型、职业规划型、就业创业型、劳动锻炼型、勤工助学型等;按照组织形式分类可以分为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协会”团组织活动、参观红色基地、寻访红色足迹、创业就业活动及带薪实习、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1)暑期社会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第一课堂的思修课教育以书本学习和课堂传授为主,都偏向于“灌输”和“说教”,是对已有理论和观点的进行阐述和解读,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暑期实践由于时间上集中、空间自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具体、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社会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深化了理性认识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有利于大学生找到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只能通过拥有大量的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社会,有效的吸收和消化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育人作用,才能让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有源之水,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知行合一,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暑期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大学时期是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于将来大学生如何追求和选择有价值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而由于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属性,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都是基于学生自发实践和认知的前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促使学生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使对之前形成的主观世界有了客观认识的基础,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吸收到有价值的学习养分;另一方面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开阔视野,培养认知和思辨能力,让学生勇于实践,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对自身今后的人生、理想、追求和责任等问题进行再思考,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3)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发挥培养高校专业人才目标的教育形式功效,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在选择实践项目上侧重专业对口,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能够将个人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实践促进专业能力提升,以实际行动积累专业岗位经验;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高校“三下乡”团队通过学校、企业、地方的三方互惠合作的形式,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就业和创业拓宽路径。
4)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高素质的共青团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共青团的战斗力。
暑期社会实践一般都由高校团委组织开展,为大学生搭建了全新实践平台,对建设高素质的团组织队伍、培养青年者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团委在实践过程中开展的文化、科技、医疗等公益志愿活动,鼓励优秀学生融入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基层的平台,做到学以致用,彰显出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作用。
四、增强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1)加强分类指导,健全组织保障。
高校相关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指导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在经费、后勤、资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上升到与科研、教学、就业同样的高度予以重视。
2)丰富活动载体,拓宽实践渠道。
高校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无论是常规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还是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都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来进行。高校要结合“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育人目标,根据不同院系专业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明确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积极联系行业相关部门,努力寻求合作机会,为学生暑期实践提供平台,开展暑期专项实践活动。
3)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考核机制。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亲身经历了大一,大二两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后,我不由的要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暑期“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但是,作为大1,大2的学生,我们在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熟悉和精通的情况下,往往对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下到乡里,却收获甚少!再者,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因此,真正能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的,也往往是本身来自农村的大学学子们,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
在现在的社会就业中,往往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那些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每年都在关注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便是如今大学生没有工作经历,而要适应各个用人单位的具体业务操作则需要经过几个月以上的培训,往往用人单位不愿意花时间用于培训业务人员,而是希望在招聘的时候就能够招到已经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招聘的时候,在招聘信息上,常常是有“是否具有本行业工作经历”一拦。
今年暑假,我只身前往深圳,希望找到一家能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单位,来增强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作为自己的实习经历,但是事与愿违,在跑了7、8个人才市场后,竟然没有一家愿意提供此方面的职位,询问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对于一般业务培训来说,过于短暂,即使对于个人来说能够提高能力,但是两个月之后,个人依然要回到学校当中从事学习,这样,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二、即使某个单位提供了某方面的职位,那么,培训经费则要该单位自己承担,但是,毕竟对于暑期的大学生来说,暑期实践只是暂时性的,还未等到其给单位创收,其将离开单位返回学校,这种亏本的买卖,是很少有哪个单位愿意做的。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现状
以浙江省某新崛起的独立学院为例,在校学生数目约为9000人,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总数就有过百项之多,个别系部光一系便上报队伍30多支。一所新兴的独立学院的开展情况尚已如此,其他成熟高校的开展情况想必更加喜人。然而在喜人的活动开展背后,安全预案缺失、指导教师跟踪不够、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都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无法全程跟踪。多数高校对于学生暑期实践开展的地域无严格限制,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园所在地进行,也可以去省外开展。由于暑期实践时间大多要求在五天以上,有些队伍甚至会安排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实践,多数指导教师因为地域和时间的关系,无法全程陪同学生,了解学生活动开展的细枝末节,这就造成了暑期实践中的安全漏洞。一旦发生事故,在第一时间学生只能自行解决,随后再联系指导教师,因为地域关系,很多指导教师在事后也无法赶到现场。
2.实践类型多,非专业教师无法胜任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类型基于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既有人文经济类的,也有建筑设计类的等等。一些对专业知识要求或是危险性比较高的实践活动,必须由专业教师担任,才能预防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例如某项关于化学类的实践,学生随意填写了一位外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即便教师在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一些失误,指导教师也无法第一时间洞悉或解决。
3.经费问题引发安全隐患。目前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先自筹经费开展实践,待实践结束上交材料之后,再根据实践表现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由于事先没有经费或是因为无法预测实践之后究竟能够拿到哪一档次的补助,学生大多手头拮据,出行和住宿都是能省则省,尽可能挑选便宜的交通工具和住宿,并不考虑交通和住宿是否正规,总抱着我们一群人在一起不会有危险的想法。
4.大学生处理安全突发事件能力薄弱。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平日学习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能力较弱。普通的校园活动对于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的要求和活动维持时间都没有暑期社会实践那么高那么长。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在遇到安全事故的第一时间通常会选择拨打110或是打电话向朋友和老师求助,极少有人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除了110、120、119之外的相关部门电话。
三、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一些举措。
1.严格审核项目方案,给师生加压。严格审查学生上交的实践方案,充分讨论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杜绝学生打着实践的旗号跑到省外游玩,必要时候可进行立项答辩。通过答辩的方式既可以给学生施压,也可以给指导教师施压,教师是否对项目进行了悉心指导,还是只是挂名,通过答辩十分容易辨别。在要求学生写好实践日记的同时,省内项目必须要求指导教师亲自跟踪,省外项目要求教师每日电话跟踪,不管任何一种跟踪方式,均需要指导教师完成指教师实践日记,以防指导教师浑水摸鱼。
2.重新规划实践经费发放制度。可在立项答辩之后,根据学生表现,预支一部分经费,如若实践项目如期完成,材料上交齐全,表现良好,可给予剩下的经费,否则剩下的经费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开展实践的基本经费,又可鼓励他们努力认真地完成实践及后期材料。学生了有了基本的经费之后,就可以选择正规而廉价的交通工具和住宿,养成索要发票以便后期报销的习惯。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经费拮据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3.加强立项后的安全急救知识培训和演练。除了进行出征大会,发放安全告知书等仪式之外,可邀请保卫处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在理论培训之后,可进行一定的实操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完成培训课时和通过实操考核的队员不可参与实践。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学生在出发前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能力,是一种最有效的预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