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17:11:10
序论:在您撰写实验室资质认定汇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欢迎到我中心进行计量认证复查评审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我中心自1998年取得计量认证资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力监督下,以及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中心全体检测人员的积极努力,中心的质量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质量方针和目标均得到了很好体现。现在,我就中心的质量体系运作状况向评审组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法律地位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县人民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是县卫生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在县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是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技术指导中心,是实施政府行为,带有社会公益性质,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可直接承接县疾病预防控制的各类卫生检测服务,并向社会提供各类相关产品理化检验、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具有独立的实验室资格和开展公共卫生标准检测项目的各类检测工作。
2、检测能力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于12月成立于,由原县卫生防疫站组建而成,是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卫生检验、公共卫生信息和预防医学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过50余年的发展,目前,检测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检测设备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拥有办公楼m2,实验楼1400m2,以及原子吸收、气相色谱、原子荧光、全自动酶标仪等一批较先进的实验仪器和监测仪器。现在检测的项目有216项(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92项,食品检验124项),已成为县疾病预防与控制、微生物、理化检测技术指导机构。
3、人员构成和工作领域
本中心现有在职人员68人,卫生专业人员58人,占职工总数的84%,主任医(技)师2人,占3%,副主任医(技)师2人,占3%,主治(管)医(技)师20人,占29%,初级人员34人,占49%;大学本科生11人,占16%,大专生36人,占53%,中专生15人,占22%,其他占8%。其中从事食品检验及相关工作的人员16名,含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占1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5名,占31%;初级人员8人,占50%;其他人,占%。中心内设7个业务科室和2个行政职能科室,其中卫生检验中心、艾滋病防制科、慢性传染病防治科3个科室设有检测实验室,配有各类检测仪器100余台。开展包括食品、公共场所、水质、职业危害因素、消毒产品及卫生用品、疾病监测等类别的卫生标准项目的检测工作。
中心十分重视检测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拥有较齐全的检验标准和技术资料,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跟踪最新资讯获得新标准及技术资料。目前中心的检验标准和技术资料共计92册(本),能够保证开展检测工作的要求。
二、中心质量体系的建设与运作
1、中心质量体系建设过程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县防疫站)于1998年首次取得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经过的计量复评审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中心的质量体系。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141号)的要求,中心对许多内容已不能达到新的《评审准则》要求、已落后于现实和发展要求、已不适应目前检测工作的版的《质量管理手册》,按照《评审准则》和《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检验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中心实际,对《质量管理手册》进行了全面转版,并对新增的要素,编写了相应的程序文件。形成了一套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四层次组成的新版质量体系文件。新版《质量手册》涵盖了《评审准则》的19个要素,编制的40个程序文件、108本《作业指导书》以及208份《记录表格》,从而保障质量体系有效实施。同时根据《评审准则》要求,中心任命了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6人,内审员5名、质量监督员8名、生物安全监督员6名,为中心质量体系的顺利运行,作好了组织保证。
9月中心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转版后的质量体系进行了补充完善,新增加《食品检验特殊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增加部分)》,进一步夯实中心发展的技术基础。
以上内部体系文件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检测方面已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有能力在水质、食品、工作场所、室内空气、消毒监测、疾病监测等方面提供准确的计量检测结果。
2、中心质量体系的运作情况
中心始终坚持“科学、公正、严谨、高效”的方针,严格按照“检测能力高水平、检验工作高质量、业务工作高效率”的目标,使中心的质量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至今。具体表现为:
(1)、加强制度建设,措施落实到位
计量工作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措施落实到位,才能够保证计量操作的规范性、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此,中心制定相应的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如《样品管理规范》、《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紧急情况和意外事故处理规程》、《食品检验回避程序》、《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等,使各项操作规范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合理设置机构,强化职能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如中心设立了质量管理负责人,统一协调办公室、检验中心和后勤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完成中心质量管理工作,建立人员技术档案、仪器设备档案、标准(方法)授控管理、服务和合格供应商档案、检验 报告档案、内审和管理评审材料、实验室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结果等一系列质量体系运行的档案管理系统。这样,无论从人员培训计划到实施,计量器具的采购入库到使用管理,量值溯源计划到仪器检定台帐、作业指导书以及记录表格的制定填写等始终按照中心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确保了计量检测工作规范运行。
(2)积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测质量
中心历年来均十分重视实验室结果质量控制,经常通过有计划地对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实施质量控制,来验证和评审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3年内累计参加国家、省级和州级组织的能力验证及实验室比对12次,考核项目19项,均获得优良的成绩。此外定期按时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实现了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同时每年还进行一次管理评审,确保质量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为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截止目前,中心尚未接到因检测结果错误或报告逾期未发而导致的纠纷投诉,客户满意度达100%。
(3)做好设备和标准物质管理,做到检测数值科学精确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中心检验室正常开展检测工作、并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的重要资源。为此中心专门制定了《设备管理程序》和《标准物质使用程序》,并实施专人管理。设备严格执行计量器具标志(绿、黄、红)管理,严格遵循检定制度,确保计量器具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周期检定工作一直做到年度有计划,检定有台帐。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检定率为100%,检定合格率为100%,仪器设备随时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目前,中心对实验室配置的98台(套)设备仪器均建立了档案。并配有合格的玻璃仪器和标准物质、标准菌(毒)株抗血清,确保计量器具溯源准确、量值科学。
(4)、培训教育为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我中心历来重视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年终进行培训总结。积极为在职人员和新进人员提供了培训、进修学习的平台。至中心外派检验和质量管理人员进修、培训学习38人次以上;各科室组织职工学习162期计培训1242人次,在新版本的质量手册转版后,中心要求相关科室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宣贯,明确了宣贯目的和要求,让每个使用者都要认真地通读学习,真正理会文件的精神和要领,保证文件对每个使用者都能适用掌握,使其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正确应用于质量工作中来。
另外,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业人员技术档案69件,全面反映和掌握了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的整体情况。
(5)认真开展各项审核活动,促进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为确保转版后的《质量手册》真正落到实处,中心根据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实验室检测人员仪器使用、检测方法及操作、表格记录、报告编制等行为适时进行监督,计出具针对科室的监督记录或要求整改笔录31份,自我监督频次基本平均达到每月一次。与此同时积极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三年内接受疾控中心监督评审1次、疾控中心的监督评审1次。
除此日常监督之外,中心每年认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1次以上。并根据内审情况、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等进行充分的讨论、认真评审,并提出纠正措施,为中心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三、今后工作重点
、继续抓好质量体系文件宣贯及检测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明确宣贯目的和要求。不单使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了解中心质量体系的全貌,还要让广大职工自觉按照质量体系的相关要求,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清楚自己工作所依据的文件,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并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真正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使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实施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措施,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确保食品检验工作的快捷、准确、公正。
关键词:实验室 现场评审 体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根据我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监部门对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具备相应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定和承认活动。根据我多年的质检机构工作经历,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前期准备要“求全”
一要人员全。为保证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成立迎检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机构和岗位设置及职责等重大事宜的决策,掌握认证工作的进度及运行情况,协调和处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
二要材料全。一是申请书上报时要求的材料要全,特别是《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一览表》,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拟定认证申请项目。二是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下发、修订、运行的管理体系文件和程序文件内容要求,且便于操作。三是记录本单位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的文件资料要全,包括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人员能力、设备运行、开展能力验证、内审及管理评审等情况。
三要仪器全。根据申请认定的项目,将各项目检测方法标准中要求的仪器设备编制成表。凡申请项目表中所列项目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必须配齐,并对所用仪器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或校验。要制定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情况表,对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记录。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
四要准备全。为了方便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评审前实验室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中的19个要素进行对照,完成一次全真的“现场评审”的模拟演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进行纠正,通过内审自查白纠,达到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并且查漏补缺,确保评审能够顺利通过。
二、现场评审要“求细”
现场评审由于专家人员少、时间短、项目多,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沟通、信任的原则基础上,作为被评审方应积极主动地为评审活动提供帮助。比如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电脑、打印机、网络、临时文件资料室等,并提供专门的小型会议室,以提高双方的办事效率。现场评审双方应先就评审日程具体商议,通过沟通,制订出详细可行的评审活动安排。一般为: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现场参观、下达考核任务、评审员现场评审、评审组碰头会、交换意见、形成正式的评审意见、末次会议。
第一,首次会议要注重系统汇报。一般由评审组长主持,全体评审员和实验室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参加。需要注意的是,现场评审不仅考被评审方的业务能力,也考管理水平。在首次汇报时除重点介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维持和实验室能力建设改进外,还应围绕质量方针,结合单位实际,确定质量体系以及运行情况,从管理层面叙述具体的思路、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尽可能使评审组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在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中所做的工作,使现场评审更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完整性。
第二,现场参观要注重及时沟通。现场参观能使评审组对实验室内部管理与检测能力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要求,介绍人的介绍词应简明扼要,要注意对问题进行记录,如能纠正立即纠正。为保证评审的顺利进行,可指派熟悉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有关技术方法,具有较强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员作为评审组联络员。
第三,考核任务要注重规范完成。由硬件组成员下达考核计划,样品交接,并明确考核结果上交时间。这是评审组较关注的一项考核内容,检测结果直接判定实验室能力建设的好坏。所以要合理安排检测人员,确保考核持证上岗,做到从容应对。接样、任务下达、样品交接、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及出具分析报告等全过程,都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一次性报出合格的检测结果。
第四,现场评审要注重技术全面。现场评审一般分为软件组和硬件组,评审员通常采取查、看、问、听、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要求实验室人员对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全面细致掌握到位,做到心中不慌、步骤不乱、有问必答、有难必解。为保障评审效果,要为每一位评审员配备一名联系人;为软件组的评审配备一间房间;为需要外出监测评审的应及早确定路线;发现问题,及时解释,能够纠正的立即纠正。
第五,交换意见要注重有疑必答。在进行末次会议之前,评审方将与被评审方进行沟通,最终确定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沟通对象应为领导层,建议熟悉工作的质管部门人员也参加;对于评审方提出的问题如有疑问,应立即提出,并提交相关证据。
三、整改提高要“求效”
评审组批准与否,取决于整改时间长短和是否到位。要正视所存在的差距,真正把整改意见落到实处。
(一)责任落实到人。针对末次会议上评审组提出的缺陷项目和整改意见,逐条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和具体责任人,同时明确整改完成期限。
(二)集中精力整改。要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质量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要注重整改过程中相关文件的修订和资料收集,对每一个不符合项做到整改件件有落实、项项有凭证,包含整改前后对比,同时图、文并举,尽可能做到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充分见证其整改过程,以客观地反映出整改的效果。
(三)跟踪评价结果。由质量管理部门指定相关人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并根据汇总的纠正记录和所附证明材料编写整改报告。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中心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规范运行,提高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要进一步组织全体人员深入学习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中心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规范运作,长效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积极谋求上级主管部门支持
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决定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创建工作后,站领导积极向省农委主管处室汇报,得到省农委大力支持,并多次协调省质监局落实有关工作,使省质监局通过了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请示。
2.积极寻求上级技术部门支持
省土壤肥料总站是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测土配方项目技术支持单位,省土壤肥料总站具备多年的检测工作经验,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强,是农业部部级检测中心。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紧紧依托省站技术力量,多次派骨干人员学习检测技术,学习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并多次请总站测试中心专家来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现场指导,并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认真研究、落实,不断对化验室进行改进、提高,使化验室质量体系运行越来越规范。
3.积极动员全体人员认真落实
站领导对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标准化验室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相关事宜,确定了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成立了组织机构,落实了负责人员,以站长为表率,全员共同努力,在完成其他工作的同时,保质保量完成了质量体系建设工作。
4.认真规范开展试运行工作
4.1改扩建实验室,完善基础设施 首先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检测流程要求,对原化验室进行改扩建,化验室面积由原来的200平方米增加到339平方米。对功能房间进行划分,设置了业务室和检测室,改造了磷钾检测室、氮检测室、样品室等14个功能房间室,对水、电、空调等设施进行改造,使之达到标准化验室要求。
4.2派骨干参加内审员培训,规范建立质量运行体系 2010年7月份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派业务骨干参加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认真学习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容及要求,并取得了内审员证书。在省站指导下,组织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质量文件,和省标准院建立了检测标准查新业务,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确认了检测项目,查新了标准,确保检测标准现行有效,确定了检测人员,按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化验室建设指导意见》附表要求补充了检测仪器,并进行了检定。制定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18项。
4.3建立资料档案,规范管理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有关要求,建立了仪器档案、人员档案、检测报告档案等质量体系档案,对本站实验室原有资料和练兵中形成的记录及时进行分类、归档,形成了完善的档案体系。
关键词:质检;资质认定;准备工作;
前言:
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实施:针对实验室的现状进行资源调查和分析;确认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确定实验室的组织机构,调整补充配备资源;落实各部门以及个人的责任制度,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要求,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准备工作进行分析。
一、管理要求准备
1.成立资质认定机构
首先要成立资质认定工作小组和领导小组,确定领导小组的最高管理者,根据机构的工作性质及内容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实验室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的迎审工作统筹计划,确定管理部门的检测业务范围,将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要素的职能分配落实到相关部门,并根据部门所承担的检测任务来赋予其一定的权限,以便于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然后,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岗位设置,并开展工作人员培训,组织质量管理的文件宣传工作,检查实验室内的软件及硬件的配备情况。最后,为保证检测结果数据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实验室的法人代表要进行书面承诺,表示绝不干预实验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严格遵守“三不得”规定,并发表公正性和独立性的声明。
2.确定申请检测项目
根据实验室的工作需要、技术能力以及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提出既定申请的项目。复查换证的单位需对复审项目数和扩项项目数进行统计。为了规范填写,需要在申请前对申请项目进行按别分类,分别列出项目所依据的检测方法及标准,并编制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
3.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实验室内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辅助工作人员的比例要得当,要保证每一个在岗人员都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符的学历、知识、经验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实验室应确立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确立过程需要配有委任文件。技术责任人应具备工程师以上的技术职称,对业务掌握熟练,并通过委任考核。技术负责人在本实验室中,主要负责包括检测技术开发在内的各项技术活动,各类技术文件的审批及人员技术能力的认定工作。质量负责人主要负责本实验室的质量活动,以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行、实施和维护。与此同时,也要对实验室的授权签字人进行确立,一个实验室至少要有两名授权签字人,授权签字人应熟练的掌握检测技术和检测的管理程序,熟悉与所承担签字领域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熟悉检测报告的审核和签发过程,对检测结果能够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判断,熟悉评审准则及与之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文件要求的能力。实验室内还应配备与工作质量和数量相符的监督人员和内审人员,监督人员和内审人员由本单位任命。
4.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描述的一套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实验室的管理者应重视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是以本单位的职能进行分配的,要按照其职能对其进行分配和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既能从总体和原则上满足评审要求准则,又能在方式方法上符合实际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就要开始对其进行试运行阶段,通过试运行期间的考察,对文件中所出现的协调性及符合性问题予以纠正,以便对其进行完善。
5.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实验室应定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计划,定期对实验室的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审核频率至少每年一次。实验室的内部审核工作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当内部审核出现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时,实验室应及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再检测并予以纠正。内审的所有记录均应予以保存,以备评审组检查。
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一次管理评审,其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结果;质量控制活动、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等有关实验室各方面的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有效和适应,并对体系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6.准备评审汇报材料
评审首次会议上,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要向评审组成员汇报本实验室的实际概况,主要内容包括;本单位的机构简介,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申请认证技术能力领域及项目数、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仪器设备配置,以及为了迎接本次评审工作的准备情况等。
二、技术要求准备
1.检测人员培训考核
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内审员培训,让所有人了解评审准则的基本内容,明确资质认定重要性和本人职责及作用。所有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检测报告及操作设备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岗授权必须明确具体,为了证明上岗人员能够达到相关要求,在上岗前要进行统一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考核记录应进行整理保存,以备现场评审时检查之用。
2.组织仪器设备鉴定
仪器设备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检测结果的质量,所有的设备都要定期进行鉴定和校验,以便其都能达到国家基准。对部分性能不稳定、使用频率高、使用环境恶劣和经常携带的仪器设备进行核查,以确保其准确可靠。仪器的每次核查,都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现场评审时需提供核查计划及记录。
3.规范检测工作程序
正确的选用检测方法标准。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时,在其申报的检测项目方面应有齐全有效的相应标准。实验室应了解检测项目所需配备的标准,确保使用标准是最新的有效版本。
规范标准物质管理。首先要保证所提供的保证值准确可靠,且所具备的一种或多种特性在规定的范围内不产生变化;其次,必须具备便于保存、运输和使用等多方面的良好性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4.档案资料整合收集
实验室应建立起多种档案,以便对实验室内的一切客观情况进行记录,档案包括仪器设备档案、人员技术档案以及检测报告和相关记录的归档管理等。为了保证档案的有效性,已作废或失效的档案应在封面右下角加盖“作废”公章。
5.改善实验室大环境
实验室测试项目之间应互相之间不产生干扰,试验区和办公区需分开,当区域间工作相互之间产生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人身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实验室内的仪器应分为在用、闲置和报废三个类别,所有仪器均采用三色标识管理,决不允许有不明状态的仪器出现在实验室内。实验室内应规范安全作业管理程序,并配备必要的作业防护措施、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还应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和环境保护程序。
6.配合现场评审工作
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工作配合主要包括:准备考察材料、制定现场考核项目计划和准备现场考核项目并核对标准变更情况等。
总结:
质检机构的实验室资质体系转版,需要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全体员工积极的参与配合,必须做好质量体系的整体规划,修订完善的系统性文件,对检测工作进行规范,以确保体系的有效性。依靠认真的组织评审工作,建立出体系改进的机制,资质认定工作必定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巫绪康. 浅谈质检机构资质管理工作[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12,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探索与实践;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成效[1]。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应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设施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创新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必须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基层和基础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动员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充实到基层和基础工作,促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基层建设和基础工作明显加强。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设立或者经批准,从事食品检验活动并向社会出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机构应进行资质认定评审。食品理化检验是一门强调实验技能的专业课程。卫生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面向食品检验相关岗位,因此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内容,对于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工作要求非常重要。目前限于时间及仪器设备的限制,医学院校本科生开设的实验教学大多仍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参与整个实验的一小部分,缺乏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不能体现创新性[2]。虽然也有一些基础课实验作了一些改革试点[3],但也只是就一两个实验进行改革,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学生仍不具备独立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敷衍了事,甚至是袖手旁观的现象,我们对实验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了大的革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综合性实验的开展
1.实验内容安排: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食品营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食品企业为了宣传其产品的优势,在其商品标签上标示营养成分。为了规范标示,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国家出台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同时,随着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双汇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陆续出现,食品安全也同样受到广泛关注,食品检验监督尤其重要。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将来工作的要求,同时结合教学计划,从实际出发,我们选定两类食品,从营养成分和化学污染物两方面的指标进行考虑,结合本实验室所具备的分析仪器等硬件条件,选择蛋白质、粗脂肪、蔗糖、铁、镁、总抗坏血酸、总砷、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已烯雌酚、铅、亚硝酸盐等十二个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分析。
2.实验时间安排:由于实验内容涵盖了整个《食品理化检验》全部课程,同时为适应食品样品组成复杂、样品前处理时间长的特点,我们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将实验课时间安排在理论课全部结束后,统一集中连续几天进行。
3.实验过程安排:
①实验方法的确定: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我们在理论课中段就将实验目的和要求告之同学,同时为了培养同学养成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根据分析指标的难易程度,将分析指标随机分配给每个小组负责。两个小组结合,相互辅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质量标准、卫生标准以及检测方法,并根据本学院实验中心现有条件,确定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上交。方法应满足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针对具体的检测指标,实验方法、实验原理、采样方法、所需试剂和仪器、试剂的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结果报告、质量控制等应具体详细。在实验开始时利用半天时间,各组同学分别汇报准备的实验计划,全班在一起进行讨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必要时进行重新检索。②样品采集:根据不同样品的特点,结合实验目的,由同学根据食品理化检验的不同样品采集的原则,自行按要求采集合适的样品。③样品前处理:各组同学根据其负责的检测指标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分类组合,要求相同的小组可共同进行前处理,要求不同的则分别进行前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④检测过程:各组同学根据指标分析的要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器皿的处理、洗涤、干燥,实验溶液的配制、储存及溶液标签的合理填写,实验测定液的配制,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⑤质量控制:了解质量控制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质控方法,如平行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等。⑥数据处理:根据相关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要求,将仪器测定数据处理到相应结果,同时对样品进行评价。先对单一指标评价,再综合全班结果对相应样品的质量及卫生进行评价。⑦报告撰写:按检测实验室资质评定中对原始记录和结果报告的要求进行报告撰写。内容包括: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的日期、检测目的、主要的试剂和仪器、检测步骤、检测结果、讨论、检测人员签字等;报告要求使用法定计量单位。⑧课堂讨论:因为整个实验完全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的是提供实验所需及发现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错误并进行指正的角色。同时,因为每个同学在实验中主要负责其中的少数指标分析,而更多的指标测定并未亲自参与,所以最后的结果汇报尤其重要。在实验期间利用最后的半天时间,每组同学就其负责的指标测定当堂作全面的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方法如何选定,实验过程如何安排,结果如何分析和评价,也包括同学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以及自我总结需要注意的事项。期间,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指出其中不足和如何改进。
4.考核办法:实验课程结束后,每个同学要求提交一份结果报告和一份心得体会,其中心得体会全面真实地反映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对实验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二、实施效果
全面的《食品理化检验》综合性实验的初步建立和实施、课堂的观察及学生的信息反馈,证明改革探索是成功的。同学都反映这门实验课是他们所上实验课中最有意义的一门,其中学到了许多非常基础但以前从未重视的基本实验技能。虽然在实验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学生因此对分析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三人一组的分配也锻炼了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自行确定分析方法、自行准备仪器和试剂,使得同学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大部分同学不约而同的总结的一句话是:整个实验过程是痛并快乐着。九成以上的同学都建议学校多多开设同类的实验。
三、问题与思考
经过二学年的实践,根据我们自己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食品理化检验所分析的很多指标需要大型分析仪器。而学院实验中心此类仪器数量有限,大多只有1台。同时食品样品存在组成复杂,待测成分含量低的特点,前处理所需时间长。而学校安排时间有限。因此只能通过分组负责的方法进行,无法保证同学能亲手参与所有指标分析。
2.学生实验基础技能比较薄弱。由于以前缺乏同类实践,学生习惯了所有实验材料都已准备好,上课只需简单配制测定即可的实验方式。因此实验一开始,学生不知如何着手开始,显得手忙脚乱,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效率不高。这些都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其统筹安排能力。
3.指标选择和分组也不尽合理。有个别组工作量非常大,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数量样品的分析,而有些组则相对简单。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进行适当调整。
4.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对检测工作有着非常具体和全面的要求。而目前的教学安排无法全面落实其中的要求,只能对其中的几个方面对照实施。如此,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这就需要另行安排解决。
5.综合性实验对带教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所有的分析方法及相关仪器非常熟悉,对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在最后的总结汇报时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报告。这也促使所有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以适应综合性实验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2].
http:///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2]陈道俊,操基玉.高校《环境卫生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建立与思考[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54-255.
[3]陈文军,张海燕,郭智勇.卫生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人类工效学,2003,9(2):63-64.
关键词:评审准则;计量认证;应用
中图分类号:R81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我公司实验室按照评审准则要求,顺利通过了计量认证评审,现结合我实验室实际,将评审准则在计量认证工作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计量认证准备工作
1.1质量体系的建立。
1.1.1按《评审准则》要求成立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实验室行政负责人为组长、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分室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小组负责人为组员的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对质量体系建设进行计划和全面部署。
1.1.2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评审准则》规定实验室应明确自己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因为质量方针是是质量管理的方向、是实验室的质量宗旨和实验室各部门和全体人员检验工作中遵循的准则,而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实验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制定了符合实验室实际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写进质量手册,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贯彻执行。
质量方针确定为:
①坚持“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
②不断加强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公路工程检测工作的高质量和为用户服务的高水平;
③尽可能降低检测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④检测人员的自查与审核人员的检查相结合;
⑤加强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从根本上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
质量目标确定为:
①“产品检验合格率100%,试验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2)仪器设备的配备率100%,完好率达100%;
(3)标准养生室等要求恒温控制的设备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4)客户提出申诉的范围控制在1%以内;
(5)质量事故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6)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对数据的计算及处理要一丝不苟,首次无差错率达到100%”。
1.1.3质量体系文件化,即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文件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实验室的内部“法规”,也是应长期遵循的文件,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规定了实验室质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作业指导书和记录文件是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包括标准、操作规程、质量记录、技术记录等。质量体系文件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条款的要求和实验室自身的实际情况,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避免产生不一致的地方。通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使实验室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1.2质量体系的运行。
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于迎审前一年编制完成,由行政负责人签发,然后质量体系进入了运行阶段。目的是通过运行,验证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体系文件的目的,采用的手段就是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1.2.1 内部审核是实验室的第一方审核,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活动,用于检查实验室各项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评审准则与质量体系文件要求。实验室首先成立以质量负责人为组长的内审小组,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以《评审准则》、实验室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为依据对质量手册中19个要素逐一进行审核,对内审中发现的影响实验工作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具不合格项报告,要求责任部门提出纠正措施和提交整改报告。
1.2.2实验室内部审核结束后,组织对质量体系进行管理评审。通过管理评审对现行质量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实验室内部的薄弱环节和质量体系的不适宜环节,对质量体系的不适宜方面进行修订,修订出更适应于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文件。
1.3迎审准备。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按照《评审准则》要求,将19个质量要素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部分,对实验室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认证前的准备工作。
1.3.1管理要求准备。
①确定申请项目及检测能力。实验室充分结合自身技术能力、仪器配置情况、实验室日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要求拟定计量认证申请项目,由于我公司实验室本次为计量认证复评,详细统计出了复审项目数及扩项项目数。
②确定授权签字人。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结合我公司实验室人力资源条件,提名三名授权签字人由评审组现场评审考核。
③人事任命。由实验室行政负责人任命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及质量监督员,并进行相关培训。
④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交计量认证申请。实验室提前6个月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交了计量认证复评申请材料,包括计量认证申请书、法人资格证明、实验室机构批准设置证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典型报告及近两年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证明材料。
⑤准备现场评审汇报材料,由实验室行政负责人在计量认证现场评审首次会议上向评审组汇报。
1.4技术要求准备。
1.4.1人员培训与考核。实验室根据制定的人员培训计划进行内部全员培训,检测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把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表现一并计入员工个人业绩档案,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服务水平。
1.4.2对实验室现行标准方法的现行有效性逐一进行核查,确保实验室在用的标准方法现行有效。通过核查,发现部分标准已经过期或缺失,实验室根据申请的检测参数,一并更新补齐。对现有标准方法列目录,盖受控标识,办公室负责人负责保管,保证实验室标准方法的完整性和现行有效。
1.4.3实验室环境建设自查。由于有新增检测参数,增加了仪器设备,重点检查各分室布局是否合理、通风采光情况是否通畅、安全环保设施和警示标识是否设立。通过自查,将摆放不合理的仪器设备进行调整,并增设了安全警示标识,使实验室环境建设基本符合评审准则要求。
1.4.4实验设备的检定与校准。
①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室业务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应配备申请检测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并经过检定或校准;
②实验室内的所有设备均实行标识化管理,分别贴上“合格”“准用”“停用”标识,分别以绿、黄、红三种颜色表示;
③编制好仪器检定周期表,并对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的仪器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④新增了仪器设备的影像记录,进一步完善了仪器设备档案。
2现场评审。
按《评审准则》要求提前和评审组长沟通,明确现场考核项目计划,提前按评审组下达的任务进行准备。由于我公司实验室现场评审准备充分,使现场评审进程非常顺畅,给评审组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3整改及其后续工作。
现场评审结束后,评审组对实验室下达了不符合项整改通知。实验室在评审结束后第一时间召开整改工作讨论会,根据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及整改要求,由质量负责人召集质量管理部门和不符合项的责任部门负责人对不符合项分析原因,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人、明确整改完成期限。整改完成后由质量负责人指定相关人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质量部门根据汇总的整改记录和所附证明材料编写整改报告并上报。
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在计量认证工作的运用的体会。
为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基础保障水平,保障国家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根据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开展计量认证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质技监量〔2012〕8号)和《关于印发<市质监局开展食品检验机构资质普查及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质技监办〔2012〕15号)文件要求,我局于2012年月日至30日对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概况
此次检查的单位有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市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科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市环境监测站、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市蓝鑫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市粮油质量监测站、市合众气体检测站共10家检验检测单位。检查小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检验机构资质认证证书的有效性、检验人员是否具备检验资质、检测范围、检测能力和检测设备为重点检查内容,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工作场所和仪器设备,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和原始记录,与相关人员面谈询问,征求主管部门和检测服务对象意见等方式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检验检测机构法律地位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能够有效运行。二是检验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质量有所提高。三是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四是检验检测人员业务技术能力有所提高。从检查的情况看,比较好的单位有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市科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环境监测站等4家单位。
二、存在问题
本次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资质超期。本次检查中发现:有3家单位目前不能提供有效资质证书,其中一家于年月13日到期后就未申请换证;一家已申报换证并通过评审,但尚未取得资质证书;另一家由于未提前申报,导致资质证书过期了还未通过评审,资质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单位正常的检测工作。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一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到位。多数单位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期间核查、实验室比对都未落实到位。有的单位负责人变更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未及时修订。二是部分人员技术和设备档案管理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相关信息资料。三是样品流转程序不规范,有的单位样品进出登记不详,有的单位样品未统一编号,样品标明的是单位或个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检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三)法制意识不强。少数单位计量器具、仪器设备存在超周期使用现象,但仍在开展检测工作,甚至还将检测结果向有关部门通报,更有个别单位还在违法出具检测报告。
(四)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不规范。部分单位原始记录存在信息不全、涂改不规范现象。有的单位信息记录不充分,只有检验员签字,无审核员签字;有的原始记录修改不规范,记录修改后但未在修改处签名。
三、处理意见
(一)严格落实整改。各检验检测机构要针对检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拟定整改措施迅速整改,特别是计量器具、仪器设备超周期使用现象应立即整改,各单位整改完成后将整改情况于2012年月30日前上报检查组。